《阿毗达摩讲要》第 25 讲 离心路
一、有分心
有情在生命流转过程中,心总是处于两种状态:
1.活跃的状态:称为"心路"(cittav?thi)。
2.不活跃的状态:称为"离心路"(v?thimutta)。
"活跃的心"是指心和外界互动的状态,如看、听、嗅、尝、触、想,表现为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和意门心路心,分别执行识知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和各种所缘的过程。
心处于不活跃时叫做离心路,例如熟睡无梦的状态。离心路(v?thimutta)由 v?thi + mutta 构成; v?thi 是路, 心路; mutta是解脱,离开。离开心路的状态为"离心路"。
在整个生命期间,离心路心只表现为一种心--有分心(bhava? gacitta)。有分心不断地生灭,犹如河流一般,称为"有分流"。有分心是一种果报心,在有情投生的最初那一刹那称为"结生心"(pa?isandhicitta)。结生心和有分心是同一类心,都是果报心,其区别在于结生心是生命的最初之心,执行结生(投生)的作用。
关于有分心,佛陀这样描述:
? Pabhassaramidaü , bhikkhave, cittaü . Ta¤ ca kho à gantukehi upakkilesehi upakkili??han' ti. ?
"诸比库,此心清净,它被外来的污垢所污染。" (A.1.49)
义注解释说 这里的心是指 有分心(cittan ' ti bhava? gacittaü)。为什么说有分心清净(pabhassaraü ,也译作极光净)呢?如前所述,有分心和结生心一样,都是果报心⑾。由于所有果报心都不与贪、 瞋、痴等不善心所相应, 也即是说果报心中没有不善心所,因此说有分心是清净的。 即使恶趣众生的有分心,也是捨俱不善果报推度心,属于无因心,也不与贪瞋痴等不善心所相应。 不仅有分心是清净的,一切果报心、善心和唯作心也都是清净的,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心都是清净的,只有心所才有善与不善之分。不善心所是不清净的,其馀的心所都是清净的。
"被外来的污垢"(à gantukehi upakkilesehi)是指后来在速行心中生起的贪瞋痴,是这些不善心所使有分心受到污染。义注这样譬喻:犹如有道德、具足正行的父母、师父,因为没道德、恶行的儿子或弟子而遭受谴责、批评一样。有道德、具足正行的父母、师父比喻有分心,恶行的儿子或弟子比喻在速行心中出现的那些本质恶劣、污秽的贪瞋痴不善心, 遭受谴责比喻本质清净的有分心受到这些被外来的污垢所污染。(A.A.1.49)
有分心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心相续流的主要成分,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有分心。不过,由于缺乏正确的教理基础, 以及不具有缘摄受智, 许多修行人体验到有分心 (落入有分) 时,容易产生种种误会,甚至执取为 "我", 引生邪见。对有分心的误解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
1.由于在一期生命当中所生起的有分心都是同一类心,因此执取其为常住不变的真心。
2.有分心犹如主人,六门心路犹如客人,因此执取其为轮回的主体、生命的本体。
3.六门心路心是活跃的心,容易察觉其为生灭变迁;虽然有分心也是生灭变迁的,但由于它们是不活跃的心而不易觉察,因此执取其为寂然常住的本心。
4.由于有分心是出现在不同心路之间的心,因此执取其为前心已灭、后心未生时的本来面目。
5.由于有分心的本质是清净、无染无垢的,因此执取其为本来清净的"自性清净心"。
6.由于有分心是果报心,它既不是善心,也不是不善心,因此执取其为远离一切善恶分别的本具自性。
7. 由于有分心不能识知当下的所缘,因此被体验为"能所双泯",甚至执取其为涅槃。
虽然有分心在一期生命当中都生起为同一类心,但每个心识刹那的有分心都不同, 它们即生即灭,刹那不停,是无常的。就如瀑布远远看上去好像一匹白布,但它却是由无数的水珠所组成的一样。 再者,有分心的生起有其过去因和现在因,是诸缘和合、无有实体的,是无我的, 并非所谓的"本体"、"自性" 、 "真心"。另外,有分心也有自己的目标,它取的是前世临死心路的所缘, 并不是没有目标,更不是所谓的"涅槃妙心" 。
体验"落入有分"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的行立坐卧间,可发生在初学禅坐时,可发生在近行定阶段,甚至修到高级观智阶段也可能发生。正所谓"熟能生巧",对于任何一种修行方法, 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的, 只要一再地修行, 终将达成目标。 对于落入有分也一样, 只要一再地修行, 同样能够落入有分很长的时间。假如有人误认为落入有分是开悟,是明心见性,是证悟涅槃, 这种错误观念被喻为障碍涅槃之道的 "巨石" 。 如果不去除这块 "巨石" ,他将无法真正证悟涅槃。 禅修者唯有修习到缘起的阶段,通过辨识有分心 (结生心)的名法、所缘、生起之因,才能真正了解有分心。
⑾见中册 p.190-193,以及本书 p.2-6。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