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第 28 讲 涅槃与戒定慧
八、慧(1)
当禅修者培育定力后,应当继续培育智慧。
什么是"慧"?《清净之道》说:
"与善心相应的观智为慧。"(Kusalacittasampayuttaüvipassanà ¤ à ? aü pa¤ ¤ à )
慧,巴利语 pa¤ ¤ à 的意译,属于无痴心所。在经典中,慧有许多异名,例如无痴、智、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等。 智慧的涵盖面较广,在这里特指与善心相应的观智。
《清净之道》接着解释说:
"以何义为慧?以了知之义为慧(pajà nana??hena pa¤ ¤ à )。什么称为了知呢?是比认知、识别的行相更殊胜的各种知。"
想、识和慧三种名法都能起到识知的作用,但它们识知的程度不同。想只能识知对象是青、黄等,但不能通达无常、苦、无我等特相。识既能识知对象是青、黄等,也能通达特相,但不能达到圣道的生起。至于慧,既能识知对象是青、黄等,也能通达特相,还能令圣道生起。(Vm.423)
观业处
要培育能令圣道生起的智慧必须修观。 什么是观?诸经论的义注解释:
?Aniccà divasena vividhehi à kà rehi dhamme passat?'ti vipassanà .?
"通过无常等种种行相观照诸法为观。"(Ps.A.83;Dhs.A.132)
观,巴利语 vipassanà 的意译,音译为维巴沙那。有人把 vipassanà 翻译为"内观" ,那是不正确的。如果要直译,只能译为"异观" ,因为 vi 在此意为种种、不同的,passanà意为看、观照。 观, 即是以无常、苦、无我等种种不同的角度,来观照诸行法,以培育智慧的禅修业处。
以无常、苦、无我三相观照诸行法,有三种随观:
1.观无常相(aniccalakkha? a)为无常随观(aniccà nupassanà );
2.观苦相(dukkhalakkha? a)为苦随观(dukkhà nupassanà );
3.观无我相(anattalakkha? a)为无我随观(anattà nupassanà )。
观智的所缘
观智的所缘是慧地,即: 五取蕴、 十二处、 十八界、 二十二根、 四圣谛、 十二缘起支。所有这些法主要归纳为色法与名法 (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还包括出世间名法和涅槃,须知出世间名法和涅槃并非观智的所缘) 。
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色取蕴是色法;受、想、行、识取蕴是名法。
十二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和一部分法处属于色法;意处及一部分法处属于名法。
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和一部分法界属于色法;意界、一部分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属于名法。
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性根、男性根、命根、乐根、苦根、悦根、忧根、捨根,信根、念根、精进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性根、男性根、色命根属于色法;其馀诸根属于名法。
四圣谛:一切色法, 以及除了贪心所之外的一切世间心与心所皆是苦谛;集谛是贪心所;灭谛是涅槃;道谛是出世间道心及其心所。后两谛并不属于修观的所缘。
因此,修观的所缘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是色法和名法。如此,止业处依所缘有四十种,但维巴沙那只有两种业处:
1.色业处(r? pakamma??hà na);
2.名业处(nà makamma??hà na)。
修观总是离不开观照色法和名法。离开了名色还能观什么?观空花水月、观龟毛兔角?!
色业处
究竟色法一共有 28 种。若干的色法组成色聚而存在于身体内的六处门中。其中:眼处门有 63 色,耳处门有 63色,鼻处门有 63 色,舌处门有 63 色,身处门有 53 色,心处有 63 色。辨识六处门和四十二身分诸色法的禅修方法,称为色业处。
当禅修者培育了强有力的禅定之后,应转修维巴沙那。应如何入手呢?《清净之道》说:
"纯观乘者或此止乘者,应以四界差别中所说的那些把握诸界之门的其中一门,或简略或详尽地把握四界。"(Vm.664)
禅修者通过观照身体里的地、水、火、风来修习四界差别,直到见到色聚。见到色聚后,再辨识和分析色聚里的究竟色法。
每一粒色聚至少有八不离色: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有些业生色聚有十种色法,例如眼十法聚, 有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命根、眼净色。在眼处门里有 63 色,包括眼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命根九法聚、 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食生八法聚。耳处门、鼻处门、舌处门、心处也是同样,有 63 色。但身处门只有一种净色,没有眼净色等特定的色法,所以只有 53 色法。如此依六处门的方法来修色业处。
然后, 禅修者可依四界差别的详尽法来逐一辨识四十二身分里的色法,如头发的 53 色,体毛的 53 色,指甲的 53色,牙齿的 53 色,皮肤的 53 色等。 如此辨识身体里的诸色法,修习色业处。
名业处
名法又作四名蕴,即:
1.受取蕴:受心所。
2.想取蕴:想心所。
3.行取蕴:除了受和想以外的其他 50 种心所。
4.识取蕴:89 种心。
修习名业处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识,只辨识这期生命中能体验生起的心,对于不能体验的心则无法辨识。在一期生命当中,不可能体验到所有 89 心,例如:凡夫不能体验出世间心,也不能生起大唯作心、色界唯作心、无色界唯作心;人类不能生起色界果报心和无色界果报心;阿拉汉圣者不会生起善心、不善心。
名法按照心的定律(cittaniyà ma)生起于六门心路:眼门心路、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和意门心路。 未漏尽者的心路中的速行心又分为善与不善两大类,如理作意生起善速行心,不如理作意生起不善速行心。
如何辨识呢?以眼门心路为例: 颜色所缘撞击有分和眼净色,有分波动两下,然后有分断,一个五门转向心生灭过去, 接着依次生起眼识、领受、推度、确定,然后生起七个速行, 若所缘是大所缘则有两个彼所缘生起,然后落入有分。耳门、鼻门、舌门、身门也如此。 如果其中确定心的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 接着生起的是善速行心;如果是不如理作意,生起的则是不善速行心。
对于意门心路,应根据禅修者的实际禅修体验进行辨识。若禅修者没有禅那体验,他只能辨识欲界心路,色界和无色界心路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拥有八定者除了需要辨识欲界心路外,还应辨识色界和无色界的广大速行心路。例如初禅心路, 禅修者需逐一辨识意门转向、 遍作、近行、随顺、种姓,以及紧接着生起的无数的初禅速行心。
每一心识刹那里的名法数目也各不相同。例如眼门心路:眼门转向有 11 个名法;眼识有 8 个名法;领受有 11个名法;推度有两种情况, 捨俱是 11 个,悦俱是 12 个;确定心有 12 个;紧接着生起的速行又根据善心或不善心而各各不同。如此辨识六门心路中的究竟名法来修习名业处。
"阿毗达摩"对修观的重要性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主要是名色法,修习色业处是辨识六门的色法,修习名业处是辨识六门心路中的心法、心所法,亦即把我们在《阿毗达摩讲要》上、中册所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禅修实践中去。 色业处和名业处所辨识的色法、心法和心所法即是五取蕴,五取蕴即苦圣谛(Dukkha ariyasacca)。在《阿毗达摩讲要》下册, 我们讲了业和缘起,即名色之因。缘起可归结为烦恼轮转、业轮转和异熟轮转,这是苦集圣谛(Dukkhasamudaya ariyasacca)。
慧地包括蕴、处、界、根、谛、缘起,即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这些是禅修者修观时观照的所缘。也就是说,观智的所缘即是苦圣谛和苦集圣谛。现在我们应该明白,"阿毗达摩"所讲的色法、心所法、心法、 六门心路等,主要是为了指导修观。 假如没有"阿毗达摩" 的知识, 没有经论基础, 又没有业处老师的指导,所谓的修观就是盲修瞎练。 修观必须观照究竟名色法,而不是概念法。除了观照名色法之外,还要观照名色法之因,也就是缘起。假如禅修者不修缘起,他将无法辨识名色法之因,也无法成就度疑清净。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