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问题汇编(上) 02


问 12:您在课堂上提到,只要有正确的方法,精进被视为是获得一切成就的根本。请问禅师,精进重要,还是巴拉密更重要?

答:对于修行,精进很重要,巴拉密也很重要。打个譬喻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想要投资一个 50 万的项目,但是现在手头上只有 30 万,那么,现有的资本重要,还是继续赚够钱重要?两样都重要!只靠资本投资,但自己却不去经营;或者虽然辛勤工作,却没有足够的资本,都很难获得成功。资本比喻巴拉密。巴拉密是过去生以及今生所积累的善业,只要是为了证悟涅槃所作的奋斗、精进,所积累的任何功德善业都属于巴拉密。巴拉密是觉悟的资粮、解脱的资粮、解脱的资本。现在的精进可以成为未来解脱的巴拉密。最怕的是自己有了本钱却自暴自弃、停滞不前。所以巴拉密和精进一样重要。 如果自己现在本钱少,更需要修行,更需要精进。自己有充足的本钱,那也要精进,争取在今生断除烦恼、证悟圣果。

问 13:北传有句话叫"火烧功德林" ,说所作的功德一旦没有回向,只要一生气就会把这些功德全部烧掉。请问尊者,做了功德一定要回向吗?万一忘记回向,那这些功德不是前功尽弃了吗?请教导我们要怎么保住功德。

答:缘起法是佛陀教法的根本,在解释问题时,如果符合业果法则,符合缘起法,它就是对的。这里用业果法则来解释。一个人造作了善业,能成为善的业力、业因;造作了不善业,将形成不善的业力、恶的业因。无论是善或不善业,一旦造作之后,遇到适当的因缘就会产生果报,没有因缘的话就不会产生果报。

但是,善业和不善业并不能互相抵消。造善业得善果,造不善业得不善果;我们不能够说造了不善业之后,再用造善业去抵消。业是独立运作的,造多少不善业,因缘成熟了,将得到相应的不善果报;造了多少善业,因缘成熟了,就得到相应的善果报。因此,不用担心火烧功德林。但是我们不应生气,生气是在造作不善业,虽然它不会削减你过去的善业功德,但你却在造作新的不善业。

做功德要回向!如果你是行菩萨道的话,应把所有的功德回向最终能证得无上佛果。如果你想证悟涅槃,想成为佛陀真正的弟子,应回向所作的功德能使你尽早断除烦恼。当然,想成为菩萨也好,成为佛弟子也好,都是为了断除烦恼、证悟涅槃。

做了善事并回向,它就成为巴拉密。巴拉密的意思是为了断除烦恼而积累的功德善业。假如没有回向功德,那善业还在,只不过它会在你未来的轮回当中成熟。举布施为例,按照业果法则,如果布施是为了得到财富,而没有回向成为证悟涅槃的助缘,当布施的善业在日后成熟,你将能获得财富。当你得到这笔钱财后,很可能会到处乱花,甚至因为这些钱财而造不善业。我们学过"阿毗达摩"就知道,遇到好的所缘也会生起不善心,遇到不好的所缘也会生起不善心。例如现在大家很有钱,这是福报,但有钱又容易使人随心所欲地享受欲乐,反而会使人沉沦。

如果你发愿:"愿我布施的功德,成为证悟涅槃的助缘! " 那你以后还是能得到这些布施带来的福报,这些福报可能使你拥有资助修行的优越的物质条件,或者用这些财富去造更多新的善业,而这些善业又促使你一直走在通往正觉的道路上,不会使你因为得到这些福报而沉沦、堕落。

所以,回向的意义是希望所造的善业不会受到贪瞋痴的污染,并不是说没有回向,它就不是善业,不是功德。它们还是功德,只不过不能使你在轮回中越来越提升。

因此,想要让功德更殊胜的话,第一要养成做善业的习惯;第二做了功德记得回向。回向就好像把钱存入银行,把功德变成巴拉密。巴拉密是证悟圣道、圣果的资粮,它不会白费。

问 14:请问静坐是不是修学过程中的程序?

答:有四种威仪:行、立、坐、卧。在行走、站立、坐着、躺卧四种姿势当中,坐姿对修行是最好的,因为能够持久。上座部佛教的修行方法鼓励用两种姿势,第一是行走,又作经行;第二种叫禅坐,或者叫静坐。经行是在一条直线路上从这边到那边慢慢地来回行走,它既是一种调节,也是一种禅修方法。禅坐也是,如果禅修者想要入定 4 个小时的话,行走就很难长时间入定,唯有坐着才能培育强有力且稳固的定力。站立虽然也可以培育定力,但是站立不到 1 个小时,脚就开始酸了。对于那些定力强的人,躺卧也可以修行,但是一般人躺卧不到十几分钟可能就睡着了。

问 15: 在静坐之前需要具备修学次第的基本条件吗?比如调身或调心。

答:是的。禅修的时候,最好能够持续地禅修,经行和禅坐相结合,那么当你坐下来时,身心已经处于修行的状态,那不用怎么准备,心都容易进入状态。

假如做不到的话,譬如你刚做完一件事情,想要禅坐但心里却还惦记着那件事情。这个时候,你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坐得舒服一点, 全身放松,然后决意让心不要再攀缘,不要再想刚才的事情,让心平静下来。等身心觉得舒适之后,再专注禅修业处。这好比开车,当你走进驾驶座,并不是立刻踩油门或离合器,而是先调一调后照镜,扣上安全带,调整一下座位,坐好之后才开锁发动引擎。

问 16:过去世是以什么样的业力而成为男性或女性?

答:如果有情过去经常造作女性之业,比如爱妒忌、情绪化、依赖性强,他的心、他的行为、他的业就倾向于女性。如果一个人比较好胜,自主性、独立性比较强,他的心、他的行为、他的业就倾向于男性。而更传统的说法是,由于过去世造了邪淫业,导致投生为女性。然而,成为男性或女性和一个人的愿也有很大的关系。

问 17: 我们应该如何培育才能具有有力的慈爱心?今生是否该决意修行解脱道,就从这一刻起开始发愿,避开两性关系、爱恨情仇的天罗地网吗?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来避开两性情爱的魔网,来生才不会糊里糊涂地活着,直到证悟佛陀的正法。我已经造了许多不该造的业,没完没了,现在感到惊恐不安。

答:想要了解慈心禅那的培育方法及其功德,在这期"阿毗达摩"课程结束后,紧接着的禅修营将会有四个晚上专门学习如何修习慈心。现在所讲的阿毗达摩课程是重理的,重智慧的,但是在禅修的时候五根要平衡,所以禅修营期间会讲如何培育慈爱,因为修学佛陀的教法需要慈悲和智慧相结合才能圆满。

决意要修行佛陀的正法,你可以发愿: "愿我得遇佛陀的教法,走在佛陀正法的道路上,一直到证悟涅槃! " 只要你的信心坚定,同时也造作很多善业,这些善业将会不断地促使我们走向清净,逐渐摆脱禅修的障碍。因此,第一是发愿,第二是培育善心、善行并养成习惯。养成习惯后,将会发现有很多助缘会支助你,使你不会偏离佛陀的教法。

当然,如果想避开两性情爱的魔网,并且更好、更有效地积累善业功德、解脱资粮,出家不失为最佳的选择!

问 18:四梵住的慈梵住与修慈的方法是否一样?

答:是的。修慈取无量的众生为所缘,称为慈无量心。慈无量心也就是慈梵住,它们是一样的。

问 19:许多人都说南传只能证到"我空法有" ,但北传能证到"我空法空" 。不知道禅师对这样的话有什么看法?

答: 根据北传佛教的说法: "小乘佛教只能证人无我,不能证法无我。而大乘佛教既破人我,也破法我,证得我空法空。 " 现在大家学了 "阿毗达摩" 之后,我想问大家一句话:想要修"人无我"可以吗?"我"属于什么?或者"人"属于什么?属于概念法。既然是概念法,可不可以说它是无我还是有我呢?不能!

当然,北传大乘佛教提出这一句话是针对当时北传说一切有部(梵 Sarvasti-và din)所持的"我空法有"论而来的,但是用这句话来套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行不通的!因为在修观的阶段,如果取概念法为所缘来修,那就不是真正的维巴沙那。如果你认为还有个人、有个我,这些只是概念法。我们在讲概念法时已经知道:所谓的 "人" ,在究竟意义上并不存在有实体的人。我们要观照的是五取蕴,观照名法、色法。名法、色法都不能称为人,人是概念。取概念法为所缘修一辈子,都还没有将观智真正地培育起来。因此想要观"无我" ,先要把所谓的"我"分析为色法和名法。佛陀说过: "一切法无我(Sabbe dhammà anattà 'ti)。 " 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是名法、色法,或者说心法、心所法以及色法,这些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作为无为法的涅槃也是无我,不能执著涅槃有个什么东西存在。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都是无我的,都是空的,从究竟意义上并没有所谓的 "我" ,没有一个本体我, 故不能够说 "法有" 。因此,在究竟意义上并没有所谓的 "我空法有" 。 修观要观照的是究竟法,究竟法才是无我。无我其实也是空的另一种说法。我们现在学了阿毗达摩,特别是有维巴沙那实修经验的话,你会觉得人家说 "观人无我" , "人" 是概念法,我们不观照"人"为无常、苦、无我,也不能说概念法是常还是无常,因为它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需要观照的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名色法。因为刹那刹那生灭,所以无常,没有永恒的存在;因为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在生灭中并没有一个实体的我、灵魂、真心、本体、自性,连真实我都找不到,怎么可以说是我呢?所以观照这些法为无我,最终证得法空。对于人与法,人只是一个概念,如果要分析它,它只是五蕴、名色法而已,实质上并没有所谓的人,因此不能够说: "南传只能证到我空,不能证法空。 " 假如你们用这句话去问那些不懂北传教理的比库,他们也许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问 20: 北传的净土法门强调只要念佛的名号就可以证得禅那,命终能投生到佛的净土,并且最终都能够成为佛陀。如果是这样的话,是否能够把净土法门与佛陀的教导融合起来?我们是否可以只是念诵佛号而解脱、成佛呢?

答:上座部佛教传统并没有净土信仰,但是上座部佛教也有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持续地忆念佛陀的功德,称为 "佛随念"(Buddhà nussati)。佛随念是培育定力的四十种业处之一,佛陀也曾经教导。佛随念也是六随念之一。六随念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捨随念和天随念。佛陀在世时经常教导这六随念,特别是对在家人。

修行佛随念的方法是取佛陀的功德为所缘,为禅修的目标,持续地把心投入于佛陀的功德,使心平静。佛陀有九种功德名号,禅修者可以取其中一种名号持续地忆念着。但是,只是忆念佛陀的名号还不够,还要知道其功德的含义。比如说 "佛陀" ,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包括两种含义:1 .已透过究竟解脱智觉悟了应觉悟之法, 故称佛陀。 2.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四圣谛,同时还有能力教导他人也觉悟,所以称为佛陀。要先明白这些意思,然后专心地随念"佛陀,佛陀,佛陀" 。当心能够平静、专注,持续达到心一境性,达到心只有佛陀的功德时,应维持这种定力1 个小时、2 个小时。如果禅修者在过去生曾经见过佛陀的话,他将可能看到佛陀的影像。不过,《清净之道》里说佛陀的功德属于究竟法,修佛随念最多只能达到近行定,不可能证得禅那。 你或许可以把这种定力称为"念佛三昧",但它只属于欲界定。假如一个人想只通过音声念佛来修行的话,则连近行定也不可能证得。在佛陀教导的四十种止业处当中,没有任何一种业处是只通过念诵或者专注声音来成就定力的,因为佛陀说过:"声音是禅定之刺。"

作为佛弟子,无论在家人或出家人也好,若他经常修习佛随念,临终时自然也能取佛陀的功德为目标,如此将能投生到人界或欲界天,这是符合因果律的。通过忆念佛陀的功德培育定力,可以达到近行定。在这种定力的基础上再转修维巴沙那,观照念佛之心为无常、苦、无我,也可以培育观智。然后他再透彻地观照名法,观照色法,再修习缘起,依次培育各种观智,他就可以证悟涅槃。如果只是取佛陀的功德为目标,最多只能达到欲界近行定。

问 21:要用什么方法来观四界?

答:要系统地修习四界差别,可以用简略法或详尽法这两种方法。不过真正要修行的话,必须在一位有经验的业处导师的指导之下有系统地修行,因为在修行四界差别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具体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有具体的教导。对四界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听闻的阶段,还必须投入时间去体验,这样才能对地水火风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问 22:应以何种方法修习四界差别?

答:可以用由易到难的方法来修习。最容易感受到的特相是推动,推动就是身体的动作。能感觉到身体的动作,就进入了修习四界差别之门。辨识推动之后,再辨识硬、粗、重等。如果修行进展顺利的话,业处导师会一天教导你修一个特相。如果你的巴拉密很强,可以在十几天内就修完四界差别。如果你已经拥有定力、证得禅那,甚至可以在一周之内修完四界差别。基本的方法我已经讲过了,具体的操作则要在大家实际修行时再给予指导。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