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03 讲 色法(一)


三、四界差别--简略法

佛陀教导四界并非为了增加一门学科。佛陀不是物理学家,佛陀教导修行四界、了解色法,是为了让我们破除对身体的执著。但是我们看到的身体还是身体呀,怎么才能见到四界呢?要修行。佛陀在很多经典中教导过修行四界的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简略法,二、详尽法。

这里先讲简略法。简略法在《长部·大念处经》、《中部·念处经》、《中部·身至念经》等经典里都有教导。在这些经典中,佛陀这样教导修习四界:

"诸比库,比库如其住立,如其所处,以界观察此身:'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何观察此色身有地、水、火、风四界呢?根据阿毗达摩的第一部论 《法集》 (Dhammasa? ga? ?), 四界可以分为十二特相,也就是地、水、火、风呈现为十二个特点。其中,地界有六个特相,它们是硬、软、粗、滑、重与轻,一共有三对;水界是流动和黏结;火界是热和冷;风界是支持和推动。

如何辨识十二种特相

我们身体里有没有这些四界呢?可不可以感受到这些特相呢?可以!哪一样最明显,就从那一样开始着手。

在四界的所有这些特相当中,最容易被感受到的是动。身体的动作,走路、抬头、伸手、说话、眨眼睛等都属于动,只要身体有任何的动作,就是风界的"推动"相。

推动 要修行四界差别,可以先从辨识"推动"开始。如何辨识呢?在禅坐的时候,先闭上眼睛, 用心感受呼吸。在吸气时,感受一股气息由鼻腔往里面冲,这种冲力就是推动。当吸进去的气息进入体内、进入肺部时,这也是推动。

如果不喜欢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去感觉自己的心跳,或者感觉胸部或腹部因为呼吸而膨胀收缩、膨胀收缩,只要能感觉到身体的动,这就是推动。

如果还不行的话,可以抬抬你的手,这也是推动。只要用心感受身体的任何一个动作,这就是推动。坐着的时候,身体随着呼吸在动,这就是推动。然后把这种动感扩展到全身。当你能够在全身都辨识到这种动感,就可以辨识到风界的推动相了。走路的时候,专注脚步的移动,或者手的摆动,这也是属于推动。因此,修行不需要装模作样或者弄到怪模怪样的。只要用心去体会身体的任何动感,就是在辨识风界的推动相。

能够辨识全身的推动之后,再来辨识第二个比较容易的特相"硬"。用舌头推一推牙齿,去感受"硬"。也可以稍微咬一咬牙,这也是硬。又或者用手指头捏一捏关节或骨头来感受"硬"。能够在最明显的身体部位感受到硬之后,再逐渐扩展到全身。只要能够感受到身体的硬,就是在辨识地界的坚硬相。

之后再感受 "粗" ,即粗糙的感觉。 可以摸一摸头发,或者摸摸手结节,特别是老人,更容易感受到粗。又或者可以用舌头摩擦牙齿,也可以感受到粗。身体表皮有粗糙的感觉,在身体里面也有。从最明显的部位辨识到粗之后,再扩展到全身。

之后再辨识 "重" 。坐着时感受身体往下坠的感觉,或者感受身体的重量,这就属于重。

硬、粗、重三个特相都属于地界的特相,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于此身中有地界"。

支持 辨识了重之后,再尝试让身体坐直起来,这时 "支持"相就变明显。身体之所以能够支撑而不会倒下是风界的作用。当身体歪斜的时候,如果不用手撑住的话就会跌倒。支持就好比是支撑着一栋老房子不会倒下去的柱子。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能起到支持作用的是风界。身体里的脊椎骨支撑着我们可以直立行走,但其他的动物就不能直立,它们是用脚来支持的。人类用脚和脊椎骨来支持,这种支持就属于风界的作用。

接着再感受一下 "软" 。尝试用舌头顶一顶嘴唇内侧,感受那种软绵绵的感觉,或者感觉身体任何一个柔软的地方,然后再扩展到全身去辨识软。

可以用舌头沾点口水来摩擦嘴唇,或者直接摩擦口腔内侧,感受到滑之后,再把它扩展到全身,辨识全身的滑。

"轻" 是轻巧、轻盈。尝试轻轻地把一根手指上下弯动,这就是轻,轻是不沉重。可以辨识到轻,再把它扩展到全身。

之后可以感受一下身体的温度,感受体温;或者将手放在胸口上,就会有暖暖的感觉,这是火界的"热"。

尝试做一下深吸吸,会感觉到有一股凉凉的空气冲进鼻腔,这属于"冷"。身体的温度属于热,外在的空气使我们感觉到比较凉,这就是冷。可以这样来辨识身体的火界。

黏结 然后再辨识水界。水界在四界当中是相对比较难辨识的。我们可以从辨识 "黏结" 着手,用手捏一捏手臂,向内凝聚成形而不会散掉,这就是黏结。人有其形状,有人高,有人矮,有人胖,有人瘦,维持种种形状而不会散掉,这是水界的作用。举个例子:想要把一堆泥干弄成某种形状是很难的,但是若加上一点水就可以了。一堆干面粉也不能搓成形,但若加入水,揉一揉,它就变得随心所欲,要做包子就能做包子,要包饺子就包饺子,要炸油条就炸油条。所以,任何物质之所以能够成形,能够黏结在一起,就是水界的作用。尝试感觉身体的向心力,这就是水界的"黏结"相。

流动 然后辨识 "流动" 。尝试吞一口水,感觉口水由嘴巴咽入口腔,流入喉咙,再流到腹腔里去,这就是流动。体内血液的循环,呼吸时空气流入鼻腔,流入肺部,再流出鼻腔,这些都是水界的流动相。

修行四界可以先用这种简略法,从最明显的到最不明显的特相次第地辨识,它们的次序是:推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黏结、流动。能够这样逐一辨识之后,再一遍又一遍地辨识全身的推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黏结、流动。如此一遍又一遍地辨识,直到愈来愈纯熟,速度愈来愈快。

然后,再把这十二特相依照四界的原来次第进行重新调整,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用这样的次第调整后,同样辨识无数遍。之后,再把此十二特相依四界进行组合:

(1)辨识硬、粗、重、软、滑、轻时,知道这是地界;

(2)辨识流动、黏结时,知道这是水界;

(3)辨识热、冷时,知道这是火界;

(4)辨识支持、推动时,知道这是风界。

用这种方法重复不断地修行,十遍、百遍、千遍、万遍。如此持续地修行, 辨识所谓的身体只是四界,只是地、水、火、风而已。

用这种方法修行之后,可以将地界简化,只辨识硬和粗,把重、软、滑和轻都省略掉。辨识流动、黏结为水界,辨识热、冷为火界,辨识支持、推动为风界。用这种方法重复不断地修行之后,身体里的地界会更加明显,水界、火界和风界也会变得明显。用这种方法持续地辨识,将会发现平时所感受到的"身体"的概念已经不见了,只有四界而已,只有地、水、火、风而已。就如《清净之道》中这样说:

"思惟自己的整个色身: '于此身中,坚性或硬性为地界,黏结性或流动性为水界,遍熟性或热性为火界,支持性或推动性为风界。'他应当如此简略地把握诸界,重复地思惟、作意及观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而无有情、无命者。"(Vm.308)

如此继续修行下去,心会变得愈来愈平静。此时,你将能体验到不同的光。刚开始的时候,光是灰朦朦的,犹如烟一般。继续辨识灰光中的四界,光会变得越来越亮。这时,你会发现身体已经不像平常那样了,它倒像是一个发光体。但这个时候你不应该去理会发光体,因为此光是定力提升而自然呈现的, 应该持续地辨识光中的地水火风。持续如此辨识,你会发现身体愈来愈明亮,明亮到后来变成一个透明体。在这透明体里持续地辨识四界,你会发现身体像一块水晶、像一块冰块一样。这个时候,你的定力已经达到了近行定(upacà ra-samà dhi)。

不过,修习四界是不能证得禅那的。为什么呢?因为所缘是究竟法,所以定力无法达到禅那。如《清净之道》中说:

"如此精进,不久之后即生起由辨识及差别诸界之慧所增强之定。由于以自性法为所缘,不能证得安止,只能生起近行定。"(Vm.308)

当你一遍又一遍持续地辨识,直到身体像一块水晶、冰块或玻璃一样时,如果想要见到色聚的话,应尝试去看水晶或冰块之间的空间。当你这样辨识时, 将会发现此"冰块"破碎成一颗颗小粒子,这些小粒子很快速地生灭,一生起立即灭去。 由于过去所培育的巴拉密(pà ram?),有些禅修者可以很快地见到色聚,但是有些人修到通体透明仍然看不到色聚。这时他应当决意,当他看到小微粒之后,应尝试去破它,不断尝试去破,一直到见到色聚为止。当他见到色聚之后,再辨识色聚里面的究竟色法,从而转入修习色业处的阶段。

用简略法修习四界,一直修到身体变成像冰块般透明后,有两种修行方法可以选择:1)转修其他止业处以培育定力;2)转修色业处以培育观智。

通过修习四界所培育起来的定力叫近行定,而且此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禅那。在此,近行定的意思是已走近、接近禅那,但是它的定力只能维持在那里,不能证得色界禅那。

如果他想继续培育定力,可以转修其他止业处。他可以修三十二身分,之后修白骨想,再修白遍。修三十二身分和白骨想可以证得初禅,然后再取白骨的白色修白遍,修白遍可以证得色界第四禅。这是由四界转修其他止业处以培育定力的方法。

另外一种方法是通过四界转修观业处。当他见到身体如水晶般时,可以尝试寻找冰块的空隙去破除组合,如此将会见到色聚。然后再去破除色聚的组合,他将能够见到究竟色法。当他见到色聚后,再去分析每一粒色聚至少有八种色法,即: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有些色聚还有命根,有些还有眼净色等,这些以后再讲。通过辨识这些究竟色法来修习色业处。然后再修习名业处,依照六门心路的方法来辨识心与心所。当他能够辨识色法和名法之后,再去追查名色法之因,尝试去追查他的过去世,看看这一堆名色法在过去世造了什么善业,今生才投生为人。他还是运用辨识过去名色的方法去追查过去世,找到过去世与今生之间的因果关系,用这种方法来修缘起。当他能够辨识色法、名法以及它们之因后,还要观照它们的无常、苦、无我三相,用这种方法来修维巴沙那。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