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佛经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佛经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第020集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三十七面,倒数第四行,从第九段看起:

【9、总之,说无、说不取、说舍,但为破执,非舍其法。三执既离,则三空齐朗,三障全销。生死涅盘,两皆不住。】

这些开示都是大乘修学的纲领,也是总原则,不仅仅是本经所说的,世尊在许多大乘经上都有相同的开导。说「无」、说「不取」、说「舍」,《金刚经》上说得最多,我们读经的时候,时时会念到。佛说这些的意思,我们要明了,都是为了破执著。众生无始劫以来,修行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执著障碍了。执著有两种,前面屡次的说到,有我执、有法执。我执、法执以外,还有一个是执著空,以为佛说的一切皆空,万法皆空,执著空还是错误的,空也不能执著。所以佛法教我们破执著,舍执著,非舍其法。不但不舍佛法,世间法也不需要舍。如果要舍掉法,法也要舍,那释迦牟尼佛就不必著衣持钵了,都舍了,何必还要著衣持钵,还要天天去乞食?由此可知,不但佛法没舍,世尊当年在世,大家都晓得,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舍法,法没舍;每天都要著衣持钵,都要出去乞食,世间法没舍;世出世间法都没舍。

所以佛教我们舍,教我们断,你要晓得那个意思都是在断执著。若无分别执著,世法、佛法都没有障碍。我们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上看到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为什么《华严经》上,都说无障碍的法界?因为华严会上那些菩萨都不执著,我、法都不执著,空也不执著,所以他就没有妨碍了。这是很明显的证据,非舍其法。实在说,如果把法舍掉了,这个意思前面也说过,就没得修了。菩萨修六波罗蜜,六波罗蜜都不能离开法,离开法这六条就修不成功。譬如修布施,布施要有对象,你布施给谁?持戒、忍辱样样都要有对象,包括精进、禅定。离开一切法,所有一切行法可以说都落空了。所以法不能舍,舍的是执著,我们常讲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不可以有,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

三执既离,三种执著,执著再多,佛把它归为三大类,三大类就包括尽了,我执、法执、空执,这三种执著没有了。则三空齐朗,朗是明朗,三空是人空、法空、空也空;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念到的大三空三昧,就是这桩事情。三空现前,三障就没有了。三障是常讲的:惑障,惑是迷惑,业障,业是造作。他给我写的条子、、、、迷惑是惑障,也就是烦恼;第二种叫业障,业是造作;第三种叫报障,果报,六道轮回的果报。这三种障碍我们的自性,障碍本性,所以称之为三障。经论上有时候也说二障,二障跟三障不一样,二障讲的是所知障与烦恼障。三障讲的是惑业苦,说的是这个,那么这个有没有呢?只要三空现前,三障就没有了。诸位要知道,三障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

生死涅盘,两皆不住,这就成功了。小乘人,声闻、缘觉也有这个境界,三空现前,他也有这个境界。所以三空三昧,大小乘经论里面都有,但是境界不相同。小乘三空现前,生死没有了,六道轮回没有了,他住涅盘,这就坏了。涅盘是什么?不生不灭,换句话说,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生灭没有了,生灭没有之后现的境界不生不灭,他还有个不生不灭,这就是住偏真涅盘。这个境界,实在说,《楞严经》上说得好,不愧古德称之为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楞严经》说,阿罗汉所证得的偏真涅盘,是一回什么事?世尊说他们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话说得太好了,把阿罗汉那个境界一语道破,他是内守幽闲,还是法尘分别影事,这个法尘是意根所缘的法尘,六尘里面的法尘,还是法尘分别影事,这不是究竟的果位。菩萨比他聪明,境界现前,两边不住。如何两边不住?世尊在这个地方,在本经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两边不住。应无所住,不住有,就是不住生死,无所住,不住生死;而生其心,不住涅盘;生死、涅盘两边都不住。这是菩萨,唯菩萨才能够证得究竟的本性。

我们回过头来看第八段。前面为我们介绍了观照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实际上讲就是用功。一定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点点滴滴都是般若 ,都是用功。真正会用功,你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分一秒都没有空过,都没有糟蹋,这是真正会用功。我们不会用,这才叫我们用读经的方法。读经,前面说过,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久而久之,忽於一念不生时,性光发现。】

这个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面的般若 光明现前了。为什么会现前?记住前面这一句话,久而久之。久而久之就是你的定功到了相当的程度,这个事情不能著急,天天著急,天天想著,那这一辈子没指望了。要让它水到渠成,自自然然的,没有一丝毫的希求,这才行,让它自自然然的。纵然这一生当中达不到这个境界,也没有关系,你也决定得生净土。因为这个境界现前,往生是生实报庄严土,此地讲是因定开慧,你智慧开了,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教下所谓大开圆解,这个往生是实报庄严土,没到这个境界往生,是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可见得能到这个境界好、很好,不能到这个境界,也没有关系,何必要著急?著急反而坏了事,恐怕到时候连往生都不能得到,那才叫真可惜。性光发现的时候,

【经中真实道理,自然涌现。】

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相信,为什么?我相信许多同修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功夫不很高,所以读经的时候有些经的意思自然就现前,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好境界,但是不能生欢喜心,一生欢喜心,就没有了。而且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这个境界时间短,时间不长,或者一部经读下来,只有某几句经的意思往上涌。初学之人,往往在这个境界里生很大的欢喜,赶快拿起笔把它记下来,怕忘掉了,这是真的。其实要不要记?不需要,忘掉也没关系,忘掉随它去。过几天它还会来,不要怕忘掉,好好的保持清净心,这才重要。所以会修行的知道,抓住重心,重心是清净心。这就叫做思惟修。这句话很难懂,我们初学的人往往看到思惟修这句话,全都落到意识里面去了,也就是分别执著,那就错了,那个不是观照了。思惟修是取它的意思,思惟是明了。经的意思忽然涌现起来,本来这个意思很生涩、很不好懂,听讲也没听懂,看注也没看懂,忽然明白了,这个明白就是思惟的意思。平常我们要想这个问题、这桩事情,要了解有个深度的话,要好好去思考,你才能够了解。这个地方用思惟来代表明了的意思,其实他没有用思惟,他也没有去研究,也没有去想像,自然明白了,思惟是这个意思。修是什么意思?从前不明白,现在忽然明白了;不明白没有了,从断无明上讲叫修,无明是不明白,现在明白了。从明了叫思惟,从断无明就叫做修。由此可知,它实在是一桩事情,看你从哪一方面来说。所以用思惟修这个名词,这样才是受持,才能领悟。可见得受持这两个字,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把它错会了。

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读诵就叫做受持,其实读诵不是受持,读诵是读诵,跟受持不相干。受是完全明了接受,持是真正把它做到,那个叫持。你还没明了,还没有把它做到,那叫什么受持?像前面这个功夫有了相当程度,读经意思自然明了。我们中国古人也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需要听老师讲解,一直念下去,念到最后就通,都明了了。什么回事情?心清净了,古圣先贤的文章,都是从清净心里头流露出来的。我的心清净,我的心真诚,我的心慈悲,他的那些文章、言语是这个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今天的心跟他的心一样,他写的文章我怎么会不懂?他写的就是我写的,一个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们所以不懂,就是他用心跟我们自己用心不一样,那你就不懂了,如果用心一样,没有不懂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佛法不难。佛的一切经好不好懂?好懂。佛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你也要能用这个心,经典一展开,意思你完全明了。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真正发心学道,无论在家出家,无论男女老少,真正发心求道,就是用真诚恭敬心去读。只要去读就行了,就能成功,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一直念下去,老老实实的念下去就行了。老实念,念佛要老实念,念经也要老实念,念到得定,念到心清净,性光发现,自然涌现,这种情形我们一般把它称作感应道交。佛力加持,感应道交,自自然然就明了了。有同修想发心学讲经,好事。讲经要怎么个学法?最重要的就是真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你要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基础,根本的根本,你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在方法上来说,古时候,可以说自古以来,代代相传,一直到民国初年,学讲经的法师都是从小座出身。

有一年,这是很早了,演培法师回到台湾,我正好碰著他,大家有十几位出家人陪他到乌来风景区去玩,我也在座。他老人家告诉我,(因为我讲经,他也是个讲经的法师),他很感慨的说:你看!我们讲经,你是年轻的,他那个时候是中年,还有一些老法师,仔细去观察一下,都是讲小座出身的,好像没有佛学院出身的,讲小座出身的。什么叫讲小座?复讲。譬如你想学讲经,晚上你听我讲这两个钟点;明天上午,你把我今天晚上两个钟点重复讲一遍给大家听,这叫复讲。这样出来的!如果叫你复讲,你在讲台下面听经,可以听到五成、六成,可以听五、六成。没有叫你复讲,你顶多只能听个一成、二成,出去忘得干干净净。明天上午要叫你讲,你不能不注意,你全部精神贯注在那里听,你还得写笔记,你明天要重新讲出来。这样学出来的,确实我也是这样学出来的。

李老师那个时候会下,他教讲经就是用这个方法,用复讲。古老的方法,跟现在学校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但是古老这个方法很有效果,成就的还特别快。学校用的这些新的科学方法论,我看收的效果不大。所以我们还是老观念、老方法。虽是老观念,老方法,当然也修正了不少;因为古时候那个真的古老的方法,我前面跟同学们提过,像从前香港海仁老和尚传《楞严经》,经文跟注解都要背,那才是道道地地的老方法。我们现在不要你背经文,也不要你背注解,只是叫你要记,博闻强记,你要有这个能力,你听了之后真能记得住,你复讲才讲得出来。听了之后记不住,那就没法子。这也是得有天赋,学不来的。

我在台湾早期做学生的时候,参加慈光讲座,慈光讲座都是大学生。李老师为他们编了一套教材,叫《佛学概要》,有十四讲。十四讲,因为那个时候学习的期限两个星期,一天讲一次,两个星期这个课程就讲完了。十四讲,十四个小时,学生们听完之后,我们把他集合起来,让每一个同学复讲。老师编的是表解,那个讲稿是表解,李老师讲一个小时,这些学生里面讲得最好的,可以讲十分钟。六十分钟变成十分钟,能讲十分钟的不多,一半都不到,大多数人是五、六分钟就讲完了。这才晓得不简单,不容易!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学经?学讲经不是每个人都能学的,最低限度,譬如你在我这里,听我讲这个经两个小时,我同样的教材给你,你要是不能讲一个小时,就不能学经,要有这个能力你才能学,打个对折;你十分钟、十五分钟就讲掉,这个不行,这个没有办法学。

学经一定是有他的天赋能力,这才行,其次还得要有法缘,你讲经有那么多人来听,这是法缘。缘从哪里来的?要跟大家结缘,那不结缘,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讲经的人跟一般出家人的用心不一样,讲经的人,对於结缘非常重视。像我们学讲经的,这都是老师教的,我们到人家的道场、佛堂,当然一定先要拜佛,拜佛要拜三拜,三拜怎么拜法?拜都是一样拜,用心不一样,口里念念有词,念的不一样。第一拜要与道场的主人结缘,像这个地方居士林,主人是林长,寺庙主人是住持,要跟他有缘,我第一拜跟他结缘。第二拜要跟道场结缘,场所结缘,有缘,第三拜要与这个道场的信徒结缘。这个就是有缘了,将来就有机会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这个道场的主人来邀请你,道场欢迎你,这些信徒们都喜欢来听经,这是有缘。没有缘怎么行?礼佛三拜,心愿不一样。我们要想讲经的时候听众很多,那别人讲经我们要不要去听?一定要去听。人家讲经你不听,你讲经别人也不听,这没人听。所以真正发心讲经的人,就是非常欢喜听经的,哪个地方有讲经的时候,绝对一次不空过的,不管他讲得好、讲不好,决定要听到底。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报,你热心听别人讲经,将来你讲经人家也热心来听你的。精神、心愿不一样。即使是初学讲经的人,我这一天没有讲经,有时间我都一定会去听。结法缘,跟讲经的法师结缘,跟道场结缘,跟听众结缘,这样才会有法缘。当然结缘要尽心尽力,你们大家对我的供养,几乎天天都有,这个供养跟大家再结法缘,我们印了很多经书,做了录音带、录像带,做了CD,到处跟人结缘,这个缘、法缘才会殊胜,不结缘不行。这是有愿要发心学讲经的,这是基本的条件,必须要具足的。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我们得佛法这样殊胜的利益、好处,我们希望把这份好处与一切众生共享,这个才行。

这是教给我们从读经下手,从读经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学讲经从听讲、从复讲,从这个地方入门。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古大德都是这个方法出来的。先完全根据老师,根据古大德的注疏,自己不要加意见。讲经如果有过失,那个过失多半都是自己加意见里面所产生的。如果规规矩矩守住这个老方法,纵然讲得不好,没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是好!找不出你的毛病,听听是不怎么样,有没有毛病?找不出毛病,这个就好!所以初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要好好的记住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听众里头有行家来听,我讲的是不好,初学怎么会讲好?但是没有毛病,你挑我的毛病挑不出来,这就好了,这就高明。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

【舍法,是舍其著有之病。舍非法,是舍其著空之病。】

凡夫、二乘之病,不外乎这两大类。这两大类里面所包含的真的是无量无边。诸位不要认为那个有是无量无边,空难道还无量无边吗?空也不简单,空也无量无边,因为空跟有是相对的,有有多少,空就有多少。所以那个数目字是相等的,都是无量无边,一样一样统统要把它舍掉。舍执著,前面讲了,不是不要法,不是把法都舍掉。舍执著,不执著空也不执著有,空有两边都不执著。

【病除,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

寂是定,照是智慧。寂是体,照是用;照也是体,寂也是用,寂照可以互为体用。但是在我们初学,多数人是先得定,后开慧。我们根性不是大利之人,还是循这个次第去修,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就是守规矩,遵守老方法、老规矩。诸位要知道,老方法、老规矩,过去古圣先贤、祖师大德们都是走这条路成功的。这个路怎么会有错误?千万不要认为,那个旧了、老了,我们有新的方法,那就坏了。你这个新方法没经过试验,能不能成就是个未知数。人家老方法、老路子,多少人从那里走过来都成就了。这是我们要认真反省,认真去深思的。我们要相信佛菩萨的教诲,要相信古圣先贤的经验,记取教训,遵循这个道路,我们的成功是非常有希望的。先求寂,正如前面所说的,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性光就发现了。性光发现就是照,一念不生就是寂。寂而常照,寂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当然是常照,这个功夫相当高。观照、照住、照见,寂而常照,这个照是照见。照而常寂,虽然常照,他的心永远清净,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不会被外面境界污染。常照、常寂,这个境界就是佛境界。什么人证得这个境界?在大乘佛法里面,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华严》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证得了,四十一位里面,地位最低的是初住菩萨,最高的是等觉菩萨,这是入佛法界。这是宗门里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为他是佛的境界。

【此之谓,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无余涅盘是怎么回事?无余涅盘是什么样的境界?这个地方为我们说出来了。无余涅盘就是寂照同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由此可知,世尊为我们示现了个榜样,教给我们要发大心,要发大愿,要修大行,证大果。什么是大心、大愿?要度一切众生,要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个心才叫大心、大愿。到这个地方总算是很具体的告诉我们,要把众生度成佛,这才行。所以此地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是如来果地上的大涅盘。如果我们讲分证的涅盘,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都证得,但是不圆满。一定要帮助众生证得圆满,那才算数。没有证得圆满,我度众生的这个愿望就不圆满,我的心愿就不圆满。这才是符合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发大心的人,发最上乘心的人,这是《金刚经》的当机者。我们学了之后,最要紧就是真发心。要发真实的心,功德利益就现前,就得真实受用。再看后面这一条:

【无论修何法门,如能领会此中精义而行,成就必速且高。】

这是真的。《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这些原理原则,是整个佛法的要领,不仅仅是般若 部。也就是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总纲领就是《金刚经》。因此,这个道理方法,无论应用在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能达到最高的效率,所以说无论你修什么法门。由此可知,《金刚经》在中国佛门当中,确确实实,无论学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没有说是没有念过《金刚经》的,很少,很少听到。所以一问《金刚经》都很熟、都念过,至少一生当中也念过一遍两遍。这就是说明,这个经里头所讲的是总纲领。可是你读是一回事情,如果对精义不能透彻明了,不能应用在你的行门当中,那也没有用处,读了也是白读。所以一定要把这些道理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很透彻,应用在行门当中。这个行门,此地讲的修何法门,那是你依照佛法某一个法门修学。克实而论,在这几天,同修们听了之后,你也有相当的了解。行门是什么?行门是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绝对不是我们修行的法门跟我们的生活脱节,没这个话,脱节了不是修行。从早到晚,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所有一切行持,都包括在我们那个法门之中。修念佛法门的,穿衣吃饭都念佛,与念佛都相应,没有离开念佛。参禅的人,穿衣吃饭也没有离开参究。诸位从这个例子就能够晓得,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融合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佛法。所有一切法门,它的总纲领、总原则,没有超过《金刚经》,都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所以你要领会《金刚经》里面的精义,精是精华,义是道理。你要能够体会到般若 的真正的义趣,它的理论、它的方法、它的境界,你去做,把它用在你自己的法门当中。

譬如我们念佛,我们就把金刚般若 用在念佛法门当中;参禅的,他就把金刚般若 用在参禅的法门当中;持咒的,亦复如是,持戒的,亦复如是,都把这个原理原则用上了。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快速,一定高明。快速我们能想像到,当然快速。为什么?他教给我们从根本下手,破三障、断烦恼、开智慧,都是从根本下手,所以成就既快又高。请看下面一段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这个耶是问话)?如来有所说法耶?】

这也是测验须菩提,测验须菩提实在讲就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听了前面,看看程度怎么样。世尊来个小考,考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及格,你是不是真懂得了。《金刚经》全经这种方法很多,往往世尊说一段,后面来个小考。这是我们看到,佛陀教学方法的善巧。叫著须菩提问他,於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你以为怎么样?你认为怎么样?如来是不是真的有法可得?是不是真的有法可说?佛提出这两个问题来考须菩提尊者。

【此节经文是说明如何是两边不取】

你对於两边不取的道理是不是真的透彻,两边不取的方法是不是真的明了?因为要透彻的明了,一定就应用在生活当中,这才能够得受用。

【以及为何须两边不取】

这个疑问必须要破除。佛教给我们两边不取,为什么?如果有疑惑,你自然就不能相信。不能相信,你当然就不会去做。听了也许点点头,不错,不可能去做的,那就是理跟这些事实真相没搞清楚。真的搞清楚了,不要佛劝,你一定照做。你还没能做到,换句话说,你还没懂,没搞清楚。佛法之中,确确实实知难行易。从前孙中山先生的学说提出的,知难行易。佛法确实是知难行易。所以世尊要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知难!念佛往生,临终十念、一念都能成功,容易!行真的是容易,知可不容易,真正知了一定会做到。这就是说明,这个经为什么要常讲,为什么要深讲,要透彻的讲,道理在此地。

【举果证因,明须因果一致。】

佛这个地方所问的,不是问阿罗汉,不是问辟支佛,是问如来究竟的果地。我们知道,一般经上常讲的,如来得什么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如来所得之法。他是不是真的有所得?佛给我们说法,是不是真的有法?如来有所说法,是不是他真的有法跟我们说?

【於意云何四字,浅说是试探听者明了程度。】

你的意思怎么样?你认为怎么样?

【深说是指示我等读经莫错会佛意】

这个意思最要紧了,这一句话提醒我们,不能错会佛的意思。正是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能把佛的意思错会了。

【要深深体会,方是正知正见。】

正知正见就是佛知佛见。我们在三皈依里面,皈依法,法是什么?法就是正知正见。

【如来是法身,是性德。岂有所得,岂有所说。】

这在前面都跟诸位同修报告过,这部经里面,有的时候说如来,有的时候说佛,说如来是从本性上说的,说佛是从相上说的。从相上讲,可以说有得,可以说有说;从性上讲,没有。《坛经》里面,六祖就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还会有法可说?那就不是本来无一物。前面我们刚刚见到过的,如来果地的境界、大涅盘的境界,是寂照双融,寂照不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里面还有东西,有一丝毫东西在里面,那就不是寂。所以,它用如来。真如自性之中有没有法可得?有没有法可说?这个意思实在讲,确确实实为我们暗示了,为什么两边不取,如何两边不取,意思都是暗含在其中。我们看看须菩提所说的。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我们看世尊跟尊者的问答,可以体会到他们的言语充满了高度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实在说这就叫金刚般若 智慧。

【此答看似所答非所问,实则极圆、极妙。应当学。】

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他答得圆满极了,答得妙极了。

【意谓佛问如来有所得、有所说。而我今尚未成佛,那里知道?】

佛所问的这是如来,如来是圆教佛果的境界。须菩提在世尊大会之中,他的身分只是阿罗汉。本经里面世尊赞叹他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我们在这里能看出他的身分,他怎么知道如来果地的境界?所以这个答覆就很妙了。

【故今依佛向来所说之义略解之,当不致大错。】

自己没入这个境界,但是常常听佛讲经说法,佛这么说的,我能够体会一些,能够接受一些,照著佛的意思来说,大概不会有大的错误。这就是我刚才跟诸位所说的,李老师教我们初学讲经,就采取这个原理原则,我们完全依据,因为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证果,佛的意思我们怎么会晓得?你不知道佛的意思,那佛的这些文章你不全部都讲错了?用你自己的意思来解释,那怎么行?完全不一样!可是在这个时代,众生很苦,佛法衰微,没有人传播弘扬。我们是佛弟子,皈依三宝了,三宝弟子,有责任弘扬佛法。在这种情形之下怎么办?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已而求其次,讲注解,这个过失就减少了,把它减少到零。像我们这一次用的《金刚经》,采取的注解,江味农居士的。他的注解非常丰富,要把他注解全部拿来讲,时间太长,那个注解要一个字不漏详细讲一遍,至少要讲一年,时间太长,我们没那么多长的时间,把里头重要的摘录出来,所以称之为节要。虽然没有全讲,重要的意思都讨论到了,都讲到了。这就是讲注,我们今天只有这个本事。讲经,要开悟才能讲经,没开悟不能讲经。今天我们的本事只限於讲注而已,这个自己要知道的,才不至於有大的过失,跟这一段的意思完全相同。

【无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实相般若 】

实相就是真相,决定不是假的。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般若 是真的,那个不是虚妄的。

【自性中亦本无此名号】

自性里有这个东西没错,但是没有名号,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起的,所以名字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里面所讲的那个实相,这是真的。像许许多多的名字相,名字相是假的,名字里头含的那个意思也是假的。譬如「我」,一般指的身体是我,我这个名字是假的,我这个体也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这个地方都要把它辨别清楚!实相般若 的名是假的,实相般若 的体是真的,那个东西不假,没有这个名号。

【众生因障而不显】

实相般若 既然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哪一个没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虽然有,没透出来,也就是虽然有,不起作用。我们今天一天到晚生烦恼不生智慧,般若 智慧不能现前,什么原因?因为你有障。

「障无一定」,障实在讲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我们讲二障、三障,归类、归纳把它合并起来说,为了说法方便起见,用归纳的方法,其实是无量无边,所以障没有一定;因此,除障之法也没有一定。佛法里头为什么会有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会有无量法门?这些话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八万四千,确确实实八万四千条。诸位查《佛学大辞典》、《教乘法数》里头都有,这不是随便说的。实在讲,是因为烦恼有八万四千,障有无量无边,佛的法没有别的,对治烦恼,帮助我们破障的,障有无量无边,法门就无量无边,是从这儿来的。由此可知,我们的烦恼没有了,障没有了,那佛法也没有了。所以佛法也是从缘生,因为众生有障,所以才有佛法;众生要是没有障碍,佛法就没有了。因此前面经上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道理在此地。为什么佛法也要舍,道理在这里。小乘人过了河才舍,好像治病,病治好了就舍、才舍,这个意思好懂。本经所讲的意思深,正用的时候就舍,这个前面都说过了,舍执著,并不是舍法。法,我要用它,用它而不执著它,这比小乘就高明了。小乘在用它的时候执著它,必须自己病好了之后,舍它也不执著它了。这个跟大乘不一样,大乘是用的时候就不执著,小乘是用的时候他还执著,所以有法执。这是金刚般若 跟一般经上讲的义趣不相同的所在。

【除障之法没有一定,则佛说法当然亦无有定法可说了。】

所以如来没有定法可说。下面再解释: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双非,就是非法、非非法,就是双离,也是双遮,谓皆非也。】

双离是两边都离,两边都不执著。遮是止的意思,也是离开的意思。怎么个离开?就是不执著、不分别。无论是你所修的佛法,你日常生活的世间法,金刚般若 的大原则就是叫你在一切法里面,不要用分别心,不要用执著心。法要用,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这个里面就生智慧,就不会生烦恼了。

「长老此数言,圆妙之极。」须菩提尊者解释得好,解释得非常的圆融,解释得非常之妙,他那个圆融之妙,在底下我们一条一条会看出来。

【佛经文句,应作面面观,佛自言:我说法穷劫不尽。何况我等凡夫,可不从多方面去领会耶!】

这一点也说明了佛法之难,难在哪里?我们平常讲,字字句句含无量义,这是它的难处。经典是佛法的教科书,跟世间教科书不一样。像现在学校的教科书,小学的教科书,中学生不要了,用不著,永远都不要了。中学教科书,大学生不要了。换句话说,他的教科书期限很短,很有限制的。佛法不一样,佛法这一部《金刚经》,你今天学佛初学,你就拿到这个课本,一直到你修三大阿僧只劫成佛,还是这个本子,还是这部经,没有换第二个教科书,这个教科书就不可思议了。不换本子成吗?成!你的程度高,它的理论也高,说得也深;你的程度浅,它意思也浅,它里头的意思可浅可深。浅,很适合初学、初入门的人;深,其深无底,要到如来果地才能够究竟圆满,等觉菩萨还没有达到圆满。《金刚经》如是,一切经无不如是。这是佛法难的地方。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佛法容易的地方。所有一切大乘经,初学的人都可以选修。选的要领必须符合自己修学的条件,这样你修学起来就格外容易了。

譬如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精神、生活压力都很重,时间分秒必争,每天空闲的时间很少,如果大部的经典,对我们来讲就有困难。不要说《大般若 经》了,连《华严》、《法华》、《楞严》,我们都感觉得受不了。所以在这个时代,最便利我们修学的经典,分量要少,含的意思要圆满,这就是很中我们的意了。《金刚经》分量不多,五千多字,不到六千字,很适合。《无量寿经》虽然长一点,还行!还能够读诵受持。大部的对我们就相当困难。所以选择经论,要适合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条件。同样一个道理,弘扬也必须要顾及这些条件。譬如我们讲的学讲经,学讲经你要了解现代是什么样的社会,现代人需要的是些什么,现代的人不需要的是什么,都要搞清楚。不需要的,太深、太长、太罗嗦的,他不需要。他要很简单的、很短的、很浅的,很容易明白的、马上有受用的,这最欢迎的了。你说到一个地方去讲经,讲一个月,说实在的话,新加坡例外,其他地方不欢迎。到美国去,人家马上就拒绝你,我们没有时间听。在美国讲经,他就很坦白的告诉你,开门见山的说,我们的长假只有五天,这就告诉你了,你不能超过五天,五天他有的时候还安排一、二天,他私人还办事。实在讲最理想的是三天。你要认识环境,能够说是连续讲一个月,不简单!现在这个机缘希有,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学讲经,你跟哪些人讲?现在是交通便捷、方便,资讯发达,我们的活动范围已经是全球,不像从前一生的活动范围就是一个小小的地区,现在我们的活动范围是全球。那么你就要了解,在这个世界上哪些国家、哪些地区,他们需要的、不需要的,统统要搞清楚。所以东西要精简、要短,这才得到大众的欢迎。跟过去弘扬佛法那个时代不相同了,用从前那种方法讲经说法,在今天行不通,这是必须要知道的。现在人病在什么地方,我们选择的正是要选择特效药,很短的时间它马上就见效,那你是高明的大夫,这是讲经的好法师。必须很短的时间能够有效果,能够帮助他得利益。这就是要体会到佛说法它的精神、它的义趣,要从多方面去领会,从某一方面去发挥。所以佛法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活活泼泼的。

【如来所说之法,即无上觉,即究竟觉。究竟觉即无念。经云:离微细念,照见心性,名究竟觉。】

这是说明佛所说之法,深广都不可思议,无论是哪一部经,为什么?都是从究竟觉里面流露出来的。江居士引经来解释,什么叫究竟觉?无念是究竟觉。无念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有念就不平等,有念就不清净。所以我们讲清净心,大家容易体会。究竟圆满的清净心,这个心广大没有边际,所以佛讲的那个意思、所说的法,那个法的意思没有边际,其深无底。

可见究竟觉就是无念,「无念如何可取」,当然不能取,这就是教你法不能取,佛法也不能取,非法也不能取,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

【能取所取皆要不得,故云皆不可取。】

取就是执著,执著就是错误,错在哪里?因为心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心性里头要是有,那你可以取,心性里头没有,所以你取就错了。心性里没有,那我不取行不行?不取也错了,错在哪里?心性里面虽然没有这些法相,它能现法相,所以心性不是无,心性是空,空不是无,空中能生有,能生幻相,相虽然不真,它能生。因为它能够生相,生这个幻相,所以你也不能取空,你取空就错了。这个就是说明为什么两边都不能取。取法相不能见性,取非法相也不能见性,都错了,这是把一切法都不可取的道理说出来了。我们明白了,懂得了,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会用的话,你的生活就是过佛菩萨的生活。法与非法两边都不取,你得大自在,你真正的智慧现前,你烦恼没有了。这个生活方式是什么?我们讲席当中常说的,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怎么呢?不取非法相,一切都随缘,我不落空。心里面干干净净,於一切法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住法相,没有法相。法与非法两边都不取。这就是古大德所谓随缘消旧业,这话说得真好!如果你一有执著,一有能取所取,你就又造新殃了;古德讲莫更造新殃,你又造新殃了,那就坏了。所以说搞清楚、搞明白的时候,才知道佛讲的是对的,佛所教的是一点都没有错。法与非法都不能够取,都不能够执著,我们才能过得快乐,才能过得幸福,才能过得像诸佛菩萨一样美满的生活。这个念头转过来,那就恭喜诸位。喜从何来?你现在是乘愿再来了,你的业障消掉了、没有了。业障怎么消的?因为业障就是分别执著,我一切分别执著都没有了,业障就没有了。智慧现前了,从今而后,你所修的是无量功德。连你穿衣吃饭都是无量功德,真实智慧,广度众生,做的是这个,念头一转就是!真的是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转业报为乘愿再来。

这一桩事情,在理上、在事上,《金刚经》讲得透彻,真是简要详明,不罗嗦,直截了当的为我们说出来了。要紧的就是要在生活上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就像世尊在本经开头显示的穿衣吃饭,就把这个道理显现得十分的清楚。穿衣,每天穿衣穿得整整齐齐,穿得干干净净,不著空,不取非法相。虽然穿衣,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取法相。这就讲我们随缘而不攀缘,不固执一定要穿什么颜色,一定要穿什么款式,那就执著了,那就取了法相。一切都随缘,随缘就自在。穿衣裳,法相跟非法相都不取,穿衣里头显示出金刚般若 。转从哪里转?就从这里转。过去天天穿衣,现在天天还穿衣,可是从前穿衣跟现在穿衣不一样了,境界不相同了,以前著相是凡夫,现在两边都离,佛菩萨!怎么会一样?从前穿衣吃饭是搞六道轮回,现在穿衣吃饭是无上菩提!怎么会一样?学金刚般若 要在这里学,学了之后,马上在生活上兑现,你是真的学到了,你真的得受用。如果不能把学到的这些理论、方法,变成实际的生活行为,那你叫白学了。《金刚经》听了、念了,依旧搞生死轮回,那个就错了,那不是佛对我们的愿望。所以要紧的,前头都说过,佛法要行,不要住,也就是说,要做,佛法要做,不在口说。世尊显示出来的是身教,完全做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果地上所证的无上菩提,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统统显露无遗,没有一丝毫隐藏,统统都露出来了。虽然它都显示出来,我们眼睛里头有翳,有翳就是眼睛害了病,长了白内障,严重得很,看不见,瞎了眼看不见,不是佛没有露出来,佛菩萨统统显露出来了,可惜我们看不见。过在我们自己,佛菩萨没有过失。所以世尊身教、言教,身显露出来是圆满的,言所说出来的是有限的。我想诸位同修冷静去想想,应该能够体会得到。佛讲这么多经,所讲的还是很有限很有限,但是他在生活上所表现出来是圆满的、大圆满。那就是穷竭不尽的都在生活上表现出来了,这个味道很深、很长、很浓。《华严经》上比喻,芥子纳须弥,芥子是很小;又说一微尘里转大法轮,微尘更小了,比芥子还要小;一毫端容大千世界,毫端是我们汗毛,汗毛尖端上,这真的不假。这就是说点点滴滴圆满显露,丝毫的隐藏都没有。在哪里?在一微尘之中,在毛端上。何况穿衣吃饭,那还用得著说吗?向这个地方去面面观,向这个地方去体会,才真正知道佛法不可思议,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而后才知道我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不可思议。今天就讲到此地。


分类:佛经 书名: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作者:净空法师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