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佛经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佛经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第033集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一面,从第四行看起:

【佛之一称,乃性相全彰之名。非同如来,但属性德之称。今曰佛说,乃指般若 则非般若 。即名字以离名字也。明其虽不坏相,仍应会归於性。】

这一节是解释经文,「佛说般若 波罗蜜,则非般若 波罗蜜。」为什么用佛说,而不用如来说,用佛说?用如来说跟用佛说,里面的意义差别很大。这是学般若 、读《金刚经》的人,不可以不知道。佛这个名称,有些时候专从相上说的;有些时候像在此地,因为它底下连著般若 波罗蜜,则非般若 波罗蜜,下面有则非连在下面,那么这个名字就把性相统统包含在其中。般若 波罗蜜是相,则非般若 波罗蜜是讲的性。所以看底下这个文,上面「佛说」这个意思,我们就明白。如果说「如来说」,那是专讲自性,这种句子在《金刚经》里面也很多。此地的意思是指:说般若 即非般若 ,这个意义很深。下面告诉我们,般若 是名字,「即名字要离名字相」,那你就真的会听。不会听的人著了名字相,那就错了,你就不解如来真实义。如来所说的一切经,所说一切法,他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够从言说里面去见性。我们听佛说法,或者是我们读佛经,读到见性了,这才是佛对我们真正的期望。他怎么会听经就见了性?怎么会读经就开悟?大彻大悟跟明心见性是一个境界,教下所谓大开圆解,实在讲关键就在不著相,不著相就是会归自性。

我们想一想,在唐朝那个时候,禅宗惠能大师听一个客人念《金刚经》,听他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就开悟了。念经的人没开悟,为什么念经的人不会开悟?念经人著相。应无所住,著了应无所住的相;而生其心,著了而生其心的相,著相,怎么念也不开悟。我们今天念这两句,念上一千遍,念上一万遍都开不了悟,什么原因?著相。他听了为什么会开悟?他不著相。即相离相,就开悟了,关键就在此地。真正所谓差之毫厘,错之千里,就那么一点点,那个就是迷悟的关键。一法不著相,法法皆不著相,那才是真的。佛说般若 波罗蜜,我们不著佛说般若 波罗蜜的相,这个可以不著。你穿衣著不著穿衣的相?吃饭著不著吃饭的相?还著,那不行,这个佛说般若 波罗蜜,你还是著相。真正悟,是一悟一切悟,不可能说我只悟这一边,那一边没悟,没这个道理;一迷是一切迷。

印光大师《文钞》里头说了一桩事情,我记得不甚清楚,印象颇为深刻。他说有一位参禅的大德,是位在家的居士,生平也相当自负,他在《五灯会元》上用功夫。宗门所讲,一千七百条公案,就是《五灯会元》里头。他写一封信告诉印光大师,他说一千七百多条公案,差不多他都参透,还有几条还不清楚,只剩下几条。印光老法师回他一封信,一千七百则公案,如果有一条参破,你就全都参破,还有一条没有参破,你完全没有参破。这个老居士也很难得,收到印祖这一封信的教训,不参禅,回过头来老实念佛。真的一条没有破,不要自己以为我都参破,假的!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好少、不多,以为自己功夫了不起,要遇到真正的行家,给你指点一下,才知道你全盘错了。这个地方我们要留意。如果说我这个地方不执著,别的地方还放不下,你就统统没有放下,一样也没有放下。一桩事情放下,桩桩事情都放下、都看破,这才是般若 波罗蜜,那是真的,那就不是名字。所以,相在不在?在。《金刚经》摆在我们面前,文字相,会的人即文字会归自性,即名字会归自性,即色声香味触法会归自性,无有一法不会归自性,那就是真正见性,明心见性,真正得大自在。这是修行用功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懂得会归自性。

般若 里头说会归自性,就是法相里面所讲的转识成智。智就是自性,转就是会归。所以我们要是看到会归,怎么个会归法?你把相宗合起来看,转,念头转过来就会归了。怎么转法?我们很想转,就转不过来。你说这个话我相信是真的,不是假的。很想转,转不过来,不晓得怎么个转法。常常读经,把世缘天天看淡,然后你就会转。世间五欲六尘、亲情眷属,常常挂在心上,那你怎么能转得了?你是转不了的。世间人都把这些以为这是他一生当中的大事,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就是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生生世世跟这些众生搞报怨、报恩、讨债、还债,就搞这个东西,没完没了。所以佛看到,叫可怜悯者,佛看到这个人可怜,真正是可怜悯。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有其事,真有五欲六尘,真有这些家亲眷属,你要这样执著、这样迷恋,佛也点头。不错,很难得!假的,一场空,不是真的。这个道理,前面跟大家讲过,在此地不再重复。不晓得事实真相,是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生灭的幻相而已。我用这一句话,把真相说出来,根本没有事实,根本没有存在。这个现象相续,为什么相续?你的妄想在相续。相从哪里来?相从想生的。佛在大经里头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中国的文字好,中国的文字充满智慧。你看那个相,相从哪里来的?心,心上动了念头就有个相;想,想就是心里头有个相,相就出来。佛教我们要离相,相离开,离开只剩下心,那真心就出来。所以离相不是离外头的相,是离你心里面想的那个相,就是那个想把相离掉,真心就现出来。心上加一个相,糟了,心就显不出来,就变成想,妄想。妄想生起幻相,你想得久,这个相就连续得久,它是相续的,连续得久,什么时候不想,它就没有了,就断掉了。所以永嘉大师讲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之后就不想了,妄想没有了;妄想没有了,大千世界就没有,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没有,剩下来最低限度是四圣法界,契入更高则是一真法界。这才是事实真相,这样才叫真正的会归自性。

会归自性的人,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无有一法不是。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所谓「头头是道」,什么叫道?心性是道,「左右逢源」,什么是源?心性是源,头头、左右都是明心见性,那个生活就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一真法界有没有离开我们这个现实的生活?没离开。没离开,怎么叫一真法界?你没听说《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外面这个境界是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生在哪里?障碍生在妄想执著。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佛与大菩萨们住一真法界,住不思议解脱境界。释迦牟尼佛示现到我们这个世间,三千年前为我们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四十九年,我们要问问,他是不是住一真法界?是的,没错,他确实住一真法界。当时这些人跟释迦牟尼佛住在一起,面对面、手牵手,世尊住一真法界,牵手的人住六道轮回,不一样。这就说明事事无碍。地藏菩萨,诸位都晓得,地藏菩萨了不起。他的学生,成佛的不晓得有多少。你们看看《地藏菩萨本愿经》一开端,十方诸佛都来集会,那些诸佛是什么人?全是地藏菩萨的学生,菩萨弘愿太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他老人家永远作菩萨。学生个个都成佛,他还是菩萨,他是诸佛的老师。说老实话,他不愿意成佛,他要想成佛,随时都成佛,他在地狱度众生。试问问,地藏菩萨是住一真法界还是住阿鼻地狱?地藏菩萨实实在在住一真法界,不是地狱。他在地狱里面,地狱相并没有改变,在地狱里受罪的是地狱众生,菩萨在一真法界。然后你就体会到「会」,会十法界归一真法界,会一切事理归一真法界,这个会是融会。怎么融、怎么会?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融会了。心上还有一物,就没有办法。这是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会了,有一物就不会,关键在此地。清净心中,清净心是自己的真心,有一物在里面就变成妄心,真心就变成妄心。妄心就现妄境界,真心就现一真法界,希望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道理,宗门里面叫参,你慢慢去参。我们用现代的话好懂一点,这个参也把人参糊涂,不知道怎么个参法,细心去体会,就这个意思。

【般若 无上之法,尚应离名字相,何况其他一切法。】

佛在这一段里面教给我们,「离名字相持」,这一段重要是讲受持。经上常说,常常劝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不说别的名相,说般若 波罗蜜。为什么特别举出这个名字?大家把这个名字看得很重。为什么?菩萨证得般若 波罗蜜,就成佛了。「般若 波罗蜜」,尊贵,你看我们翻经的大师尊重不翻,对这个名字尊重,用原文音译,尊重不翻,如果把它翻成中国意思,行不行?行,并不难翻,翻成中国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般若 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为什么不这么翻?尊重不翻,因为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的。就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属於尊重不翻,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要明白翻经大师用意之所在。这是无上的大法,无上大法我们也不执著,也不把它放在心上,离名字相。无上大法的名相都要离,何况其他?其他就容易了。你在这个地方有没有学会受持?如果你要没有学会,你《金刚经》叫白听,你白念了。

怎么受持?离名字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众生往来,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不能离开人群,不能离开社会,与一切大众沟通,名字很重要,时时刻刻没有办法离名字相。问你住在哪里?我住在某某街,那个街是名字。你贵姓大名?名字,样样都是名字。名字有没有?有;有用处,不能执著。你对於所有一切名字相都不执著,你是真的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你才受持。有很多人误会,受持,每天把这个经恭恭敬敬念一遍,我受持金刚经,他受持金刚经;你看,他执著《金刚经》,哪里是受持?受持是叫你离名字相。所有一切名字相,在日常生活当中都不执著,知道名是假名。这个假名有用处,决定不执著它。心地清净,不为名相所染著,这叫受持。是不是圆满的受持?没有,受持了三分之一,底下还有言说相。这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避免的,这个诸位要记住。我们看底下的小注,后面这一段:

【不取法相,以修持一切法,则法法莫非般若 。乃为般若 波罗蜜。】

我们举一个例子,不取法相就是不著相。我们修布施,不著布施的相。布施修不修?修。布施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要说听到布施,一定到庙里面去捐一点钱,这就叫布施,那你把布施看得太小,你就是著相,你对布施的意义都不懂得。布施真正的意思,有一点像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牺牲奉献,有这点意思,但是牺牲奉献还不是布施的意思。那个布施里头,连牺牲都没有,就是奉献。有什么好牺牲的?牺牲,你著相。你无我相、无人相,你牺牲什么?你没牺牲。你所谓牺牲,可见得你还是有我相、人相,四相具足。你觉得我牺牲,才有我相。没有我相,谁牺牲?只有奉献,没有牺牲,这叫布施;也就是说,我们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一切众生造福,这叫布施。布施波罗蜜又怎么说法?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服务,不著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就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持戒波罗蜜。持戒也是广义的,大乘法心量大、境界广,不是仅仅讲的五戒、十戒,不讲这个,这个太小。大乘法的持戒就是守法,佛教给我们的法,我们遵守。除佛之外,在世间,世间有国家的组织,国家有宪法要遵守。每一个地方有单行法规,像在美国,每一州有它的州法;每一个城市,也有它的法律,统统要遵守。持戒是守法。乃至於像我们这个佛堂,居士林有组织、有章程,它也有办事的规矩,我们也要遵守。没有条文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不成文的,但是这个地方大家所习尚的,我们还是要遵守,养成一个守法的习惯。守法而不著相,就是持戒波罗蜜。并没有执著,并没有在意,自自然然就守法。像孔老夫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就是守法,就是规矩。从心所欲,绝对不犯过失,那就是持戒波罗蜜。孔老夫子一生守法、守规矩,这真的是我们大家的榜样、模范。后人尊他为万世师表,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随便恭维他的,他的的确确给我们做出一个好榜样,他这是持戒。持戒而得波罗蜜,那夫子自己说的,七十岁才得到持戒波罗蜜,七十岁以前只有持戒,没有波罗蜜,七十岁以后持戒波罗蜜他得到了。其他的不必举,举这两条就够了,总得要举一反三,我们晓得怎么样受持。

不取相就是不著相,不著相就是四相不著。四相,前面跟诸位说过,总括一切法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相都包括在其中。不取是不著相,对这法相不执著,不放在心上。修一切法,一切的恶法要断,一切的善法要修。什么是恶法?给诸位说,自私自利的是恶法。什么是善法?利益众生的是善法。这个善恶的标准要记住。世间人、学佛之人,往往把善恶搞颠倒、搞错,为什么说有利於自己的都是恶法?佛明明在经上讲「自利利他」,自利摆在前面,自己得不到利益,怎么能利他?为什么又说自利是恶法?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深。佛说这两句话没有矛盾,是一个意思。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念念都想到我,这个我,你看四相里头我相,念念增长四相、增长四见,那是六道凡夫,决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

过去我们总以为,大乘菩萨破了四相,因为《金刚经》念的人很多,总会晓得,「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总认为菩萨才要破四相,没有晓得连小乘初果须陀洹都要破四相,这也是在《金刚经》上的。初果须陀洹,须陀洹也不著相,也是不著我相、不著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才证得须陀洹果。四相都破,这才是真正自利。所以佛法里头讲的自利不是自私自利,不是这个,不是这个意思。你要把它那个意思会错,佛讲自利是不是自私自利?那佛才冤枉,这个罪过就很重;因为一切诸佛都被你冤枉,你说这个罪重不重!四相、四见破了,就是自利。怎样才能够破四相?大乘的方法妙,妙极了。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都想一切众生,不想自己,念念想如何利益一切众生,念念都想帮助一切众生,把自己给忘掉;我见不破,久而久之没有了;我相不破,久而久之也没有了。上一次讲《金刚经》前面讲过,就在讲四相那一段说过,这个方法叫大而化之,好!心量放大,不想自己,一切众生就是自己。我们生在这个世间,为谁?一般人讲为儿子、为孙子、为儿孙。学佛的人不是这个想法,学佛人,我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为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大。为儿、为女很可怜,儿女不孝顺,你不是气死!今天我们走遍全世界,几个儿女孝顺的,太希少了。我走许许多多地方看到真正孝顺的儿女,这几十年走多少地方,统计大概不超过十个人,非常非常希有。所以今天孝顺的才奇怪,不孝顺的正常,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今天要是聪明的人,父母看儿女是朋友,你就少烦恼。出家人也一样,师父跟徒弟,不能把他当徒弟看待,是朋友、同参。你要把他当徒弟看,你烦恼就来了,这个也不敬、那个又失礼节,朋友就无所谓。这个样子就四见、四相容易破,决定不能够执著,心量要大,大而化之,这个方法妙极了。

能入这个境界,无论修什么法,你修持一切法,这一切法是什么?穿衣是一法,吃饭也是一法,散步也是一法,逛街也是一法,甚至於你在家里,躺在那里看电视也是一法,法法、头头皆是道,都是般若 波罗蜜。你以为般若 波罗蜜在哪里?般若 波罗蜜在《金刚经》里,《金刚经》里才没有般若 波罗蜜,般若 波罗蜜在你生活当中,你才真正智慧开了,心开意解,心地清净,清净就放光明,你的日子怎么不好过?过得很惬意、很自在。不要说现在很苦、难过,那是你迷了就难过。地藏菩萨在阿鼻地狱也过得很自在、很快乐。境随心转,心自在,境就自在。心要不自在,送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也不自在,你也叫苦连天。从这个地方诸位就明了,般若 波罗蜜真正是了不起,所以是无上之法,至高无上之法,你要是得到一点,你这一生是快乐无比。佛法常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没有般若 波罗蜜做不到。能够做到这里,刚才讲你才受持三分之一。再看底下一段,示应离言说相持,这个意思好!请看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我们看小注:

【有所说法否,这句话里头,意谓心中存有所说之般若 波罗蜜法相否?】

有所是佛说般若 波罗蜜,是不是在心里存著有个般若 波罗蜜?须菩提答得很好,答的这个句子我们要仔细去看,《金刚经》上一个字都不可以轻易看过。他答的是:如来无所说。如来是从真心本性里面,真心本性里头无有一法。如果你要是会受持,那自在了、快乐了。你每天听这个人说话、听那个人说话,好烦、好恼,尤其听到不如意的话,那是什么?你不会受持《金刚经》;要会受持《金刚经》,他说这句话,他无所说!真如本性里清清净净,无有一法可说,那你就很自在。他清净,我也清净,他心里无有一法,我心里也无有一法,这叫受持《金刚经》。你在这个经真得受用,你真学到东西,在生活上马上就用得上。有很多人说,佛法不合现实,说这个话的人,实在对佛法是一无所知。据我所知道的,佛法是最现实不过的,世间没有一法能比得上佛法的现实,马上就得用处,马上就收效果,这真现实。所以一问一答里头,其味无穷,你要能够领会,然后应用在生活上,你怎么会不自在?听到什么样甜甜蜜蜜的话,你也一笑,很好,为什么?心中无所说。听到一些烦恼的话,骂你的话,侮辱你的话,也笑笑,如来无有法可说,这是真的。我们决定不要被假相迷住,你要见性,性是清净的。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是一个性,一样的清净,从来不染。我们看小注,这是我把大意先跟诸位说出来,你才晓得这个经的味道真是无穷,才知道这个经文解释金刚般若 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应奉持」,才晓得怎么个奉持法,后面教我们三小段经文。世尊真是慈悲到了极处。

【如来是性德之称。性体空寂,岂有所说之法相耶。不曰佛说而曰如来说,意在明此。】

这说明了。佛所问的话,须菩提尊者所领会的答的话,其中的义理则是无限的深广。

【无所说者,无其所说也,非谓无说。】

说是相,无所说是性,真心里面无所说。一切凡夫所说,是从妄心里头说出来的。我们要问,如来为我们说这些法,是真心还是妄心?如果是真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个字也不能说,也说不出来;如果是妄心,如来岂不变成凡夫!这个地方就得用般若 波罗蜜来解释。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里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现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这相。相怎么现?是不是佛有意来现?佛有意现,那就是凡夫。佛决定没有意。没有意,怎么会现相?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所以这个相是感应道交所现的。也许你觉得这不可思议,这很奇怪,怎么众生有感,他又没有意思,他怎么会现?如果你要想不通,我们下面不是放的有磬吗?你试试看、敲敲看,你一敲它就响。你问问它,我敲你,你是不是有意思响?它没有意思。敲得重,它就响得大;敲得轻,它就响得小,自自然然的感应,确实没有心,如果有心就不会感应。有心的话,你敲我就不响,他就没有办法;你不敲,我也响,它有心。没有心!你就晓得,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要怎样才真的得到感应?没有心,心清净就得感应,心愈清净,感应愈快、感应愈明显。

我们凡夫跟佛菩萨为什么没有感应道交?心里头杂乱、妄想杂念太多。心要空,空才灵。我们的心不空,里头垃圾装满,所以那个心不灵。心不灵,有的时候也有感应,佛菩萨现前。你要晓得,你的心不清净,忽然看见佛、看到菩萨,那是什么?妖魔鬼怪来了。妖魔鬼怪那个心不清净,他看到你喜欢奇怪、喜欢神通、喜欢感应,他就变现佛菩萨来骗你,来捉弄你,那你就上当。现在这个世间这样上当的人,不晓得有多少。你要是问:我见的佛菩萨到底是真是假,到底他是佛是魔?不要问别人,问自己的心。清净心所感应的就是佛菩萨,决定没有问题,不是清净心所感应的,那个就有问题。哪里需要去问人!由此可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身佛说法。众生有疑难的问题,向佛请教,佛马上就回答给你说法。应身佛所说的,是他有心说的,还是无心说的?给诸位说,他是无所说而说的,「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他确实说。无所说,怎么会说?要会。不相信,如果你真的有感应,你上讲台讲经,无所说而说,你们将来真正发心上讲台,会有这个感应。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大家听了很欢喜;下了讲台,人家来问你:法师你刚才说什么?不知道。那个不知道是真不知道,不是假不知道。我们没有法子,只好说这是佛菩萨加持的。佛菩萨加持也没有错,他也有条件的,心要清净、心要真诚、心要慈悲,心不清净、不真诚,没有慈悲心,得不到感应,这真的,不是假的。

早年,我刚刚学佛的时候,看谛闲老法师在《圆觉经亲闻记》序文里所说的,在序文里头所讲的;老法师讲经,自己写讲义,《圆觉经讲义》是他自己写的,可见得他讲经很认真、很负责任。但是他的讲义拿在讲台上,有的时候用不著,滔滔不绝就这么发挥,下面听经的有几位大德居士,他们在底下记笔记。江味农居士就是其中之一,到第二天把老法师所讲的笔记,送给老法师去看,老法师一看,问他:这是我讲的吗?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都不知道。这是真的。李炳南老居士讲经,他讲经也很认真,讲经那一天,一天不见人,一天不见客,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预备。所预备的东西在讲台上常常也用不著,这是他老人家常常告诉我们的,讲台上有感应。你们诸位要稍稍留意一下看,我在讲台上相貌跟在台下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觉出来?讲台上的音声不一样、相貌不一样,三宝加持,所以诸位要留意就能看出来。我讲的东西,没有讲稿、没有笔记。好像是前年,我在洛杉矶连续讲八天,一天两个小时,没有讲稿、也没有经本,上台就讲。讲完之后,你要问我,不知所云,真的不知所云。他们有录音带,他们保留录音带,还把录音带写出来,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所以你们真正发心上讲台,这个感应是很平常的,是很容易得到的,真心就有感应,妄心就没有感应。妄心有感应,那都不是好事情,要真心、真诚,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所以应化身确确实实是无意的、无心的。唯有无心,才叫做自性的流露,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如果有心,他是从心意识里头流出来的。心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是凡夫,凡夫之见;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是佛知佛见,那怎么会一样?在这段经文里面,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你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离言说相,受持《金刚般若 》。无所说是无其所说,心里面没有,没有这个意思,没有这个念头,不是没有说,他有说。世尊经教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自自然然流出来的。一切众生这些言语从哪里流出来?刚才说过,从心意识里头流出来的。心意识是三心二意,妄心;妄心的本体是真心。由此可知,所有一切众生的这些言语言论,他真心里头也是没有,跟佛没有两样;佛是直接流的,他是透过心意识流的,那又何必当真、又何必去计较?这个道理懂得,我们跟一切大众相处,听一切众生的言论,我们的心清凉自在。不但不为他所转,言是境界,不为境界所转,反而能转境界。《楞严》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怎样转境?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离言说相,就转境了。你不会转境,人家说东说西,你就被人牵著转,那才叫真可怜。一句、半句都记在心里头,都放不下,一天到晚生烦恼,那多苦。这苦从哪儿来?自己找来的,没人给你,你要觉悟。如果能统统不放在心上,毫不在意,境界就转过来,成就智慧。他讲的那些东西、那个事实真相完全了解,你就生智慧、不生烦恼。凡夫在境界生烦恼,佛菩萨在境界生智慧。无所行、无所得,《金刚经》上这些句子都不少。意同此,这个意思是一样的,就跟此地讲「无所说」的意思一样,这都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所说的。

【性体自证,名为如来。如来即是证得平等性体,理智一如,能所一如。】

江居士的注子注得好,的确注得很详细、很透彻。虽然他是近代人,读《金刚经讲义》的人不少,但是读了能够有受用的人不多,因此他这个讲义,还要透彻的来讲解;不讲解,意思还是看不出来,怎么个修法,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还是抓不到头绪。这就是不能不详细讲解的道理。

性体要自证,别人不能帮你证,这桩事情任何人都帮不上忙,诸佛如来大慈大悲也帮不上忙,一定要你自己去证。证得就叫如来。如来这个名字好,《金刚经》上有解释,「如来者,诸法如义」。什么叫诸法如义?底下讲:「理智一如,能所一如」,就是这个如义,这个意思很深很深。要亲证,不亲证别人说出来反而发生误会,你一听反而迷惑颠倒,莫知所云。所以这个事情不能细说,点到为止。在大经上,我们常常也听到,生佛一如(众生跟佛)、性相一如、理事一如,展开来无有一法不如。那个时候就恭喜你,你已经成了如来。这个地方讲的一如,就是宗门所讲的万法归一。一就如,二就不如,二的问题就严重,一就如。一是平等性体现前;也就是说,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这就行了。诸位要知道,末那转,第六意识一定转;第六意识转,末那未必转。好像我们上楼一样,我们上到第三层楼,那第二层楼一定上过,上到第二层楼,未必到第三层。前五识是第一层,第六意识是第二层,第七识是第三层。转末那一定转第六识,换句话说,平等性智、妙观察智都现前,见到万法一如。证得也就是见到的意思,见到当然就证得。知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无有差别。

【如来所说,皆是真如自性中自在流出。初未起心动念。】

这个意思刚才我已经透露出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从来没有一天中断,有没有个意思?没有,确实没有意思。无说而说,决定没有起心动念。

【虽终日说、炽然说】

炽是比喻,好比火烧得很猛,意思就是讲他不断的说,不断说就是炽然的意思。

【刹说、尘说】

这是比喻多,像尘刹那么样的多,说得那么多。

【实无言说之相】

这是真的。不但言说之相没有,他根本没有起心动念。如来恒常住在大寂灭定中,哪有说?七地菩萨已经证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就无有言说,何况如来在寂灭忍地。

【尚无说相,安有所说之法相耶。故曰如来无所说。】

这一句话是真的。说如来无所说,如来是清净心,如来是真如本性,这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六道凡夫,业障深重的众生,要从真心本性上来看,跟如来一样都是无所说。这是世尊在一切经里面常常教导我们,不要著言说相,为什么叫你不要著言说相?因为清净心中实在没有言说相,假的;你要是执著,叫自找苦吃,那是迷惑颠倒。实实在在没有,不可以自寻烦恼,不要自找麻烦。如来无所说,我们清净心中也无所说。此地不说佛无所说,他不能用这个字,要说佛,我们众生就有差别,说如来,我们没有差别,从自性上讲的,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须知此两节经文义趣,义是道理,趣是归趣。

【世尊实令奉持者离念也】

前面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这段教我们不要执著言说相;不执著名字、不执著言说,就是离念。念是什么?妄念。就是离念。

【念不离,则名言之相终不能离。】

我们现在知道学般若 难,我跟大家讲《金刚经》,可以说讲得很详细,我过去听我的老师讲《金刚经》,也没有讲得这么详细。虽然说得这么详细,你们会不会受持?还是不会。道理在哪里?你现在是只听说而已,事实真相你没见到,只听我这么讲法,是不错,是要放下,出了讲堂还是放不下。你要是见到这个事实真相,你就真放下,这一放下,你的举止、你的容貌就变了,这个人快乐。从前过的日子很苦,现在所有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没有,真快乐,他所现出的相,真快乐的相、真自在的相,一丝毫的执著都没有。这两段经文它的大主意是教我们离念,离妄念、离妄想。

《起信论》云,马鸣菩萨的《起信论》,《起信论》实在讲是非常好的一部论典,里面所说的事理,简要详明,通一切大乘经,所以古大德注经常常引用《起信论》。这里引用《起信论》里一段话:

【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菩萨造论,最近也有同修问过我,为什么古大德注解佛经,有的本子叫疏,有的本子又叫钞,有的本子又叫讲义,有的本子也叫论,好多不同的名字,这是什么意思?给诸位说,统统是注解,都是注解的名字。注解为什么会分这么多名字?那是注解的分量不相同。如果这个注解用一个论字,意思就是告诉大众,我的注解绝对正确,绝对没有错误,佛来了也可以给我印证,那就叫做「论」。注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据经文一句一句的注解,我们称它作论典。像《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就是《摩诃般若 波罗蜜经》的注解。这种论叫「释经论」,解释经的,一句一句的注解,叫释经论。他用一个论字,就是里面决定没有错误,菩萨作的。像《起信论》,马鸣菩萨作的,这种论不是注一部经的,是大乘经里面的道理,他拿来发挥,讲的都不出大乘经的范围,都是佛说的道理,他来发挥,为我们详细讲解,这种论叫「宗经论」;宗是依据,它是依据经的,但是它不是一句一句注解。论有这两种,所以说注解有这两种性质,一种是解释经的,一种是依据经来发挥的。像《瑜伽师地论》属於宗经论;《大智度论》属於释经论。

后来的这些祖师大德,不敢说我注得没有错误。说一个论,没有错误,后头人不可以改它的,它没有错。说个「疏」,疏是疏通疏通,可能里头还有不妥当地方,还可以请你指教指教。论没有这么客气,我讲的绝对正确,你不要说话,根据我讲的这个,没有讨论的余地。疏钞这些注子是可以讨论,可以研究。这是祖师大德客气,我注的东西,不敢保证是百分之百正确,可能里面还有错误,可能里面我还有看错的,有谦虚的意思在里头。所以用疏、用钞、用注,不敢用论。这是差别在此地。到近代连疏、连钞都不敢讲,像我们哪有这种资格!我们今天是讲义、讲话,只能够这样说法,姿态愈降愈低。在名称上讲,我们姿态愈降愈低。近代的这些大德,注解都叫讲义。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差别在此地。中国的古书,过去也是这样,最古,正确的注解叫传。最著名的《春秋》三传:左丘明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那是注春秋的。《春秋》是孔老夫子作的,他们三个人给他作注解,他们自己认为,我的注解非常正确,决定没有错误,可以永传后世,所以「传」那个分量跟佛经上「论」字,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后人给古人古书作注解,没有一个人敢称传的,都用注、都用疏,都用其他名称。这是顺便在此地说说,这是文学里头的一点常识,我们以后看到就晓得。

《起信论》是马鸣菩萨作的,说明论里头所讲的都是佛的意思,决定正确,没有错误。「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这句话跟《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意思是一样的。又如佛在许多大乘经上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念,有念就有相,无念就无相。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有念,「觉后空空无大千」,觉就是无念。这一切境界相从哪里来的?念头里面起来的。实在说,佛法还没到中国之前,我们中国古圣先贤那个智慧、观察也很了不起。想像这个想字,不是佛来以后才有这个字,佛经没有来,我们中国古老的文字里面,有这个想字,思想,这个字古老的时候就有。思是什么?心里头有分别就是思,分别是划界限,心里头有界限就是思,划成格子。本来心里头没有界限,一有分别就有界限,已经就出了毛病,再严重的就现相,不但有界限,从界限里去现相,就是想,想就出了相。你就晓得相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没有说出这句话,但是从他造的文字符号,你看那个思想,就把佛讲的这个意思全都显示出来。所以中国的文字很了不起,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都没有,那是智慧的符号,你看看这个字就开智慧。每一个字里头含著很深的意思,叫你看到这个文字,你智慧就开,你就有启发。

【又云: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世尊在本经里面教给我们受持,就是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怎么受持法?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说相、不著境界相,跟《起信论》上讲的完全相同,《起信论》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马鸣菩萨《起信论》,确实是宗经论,他讲的这三句话,根据《金刚经》上世尊教我们如何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就这么回事情。前面两句说过,什么叫心缘相?他这说得浅,缘是攀缘;执著、攀缘,这是烦恼,这就叫业障。学佛的人,天天念我要消业障,业障怎么消法?拜拜佛、念念经,就消业障?拜个《梁皇》、打个水陆,消业障?消是消了,荷包里的钱消了不少,障没消,障的确没消,荷包里的钱消掉了。所以我一看,我明白、我清楚,是消了,荷包的钱消了,障没消。如何把障消掉?离心缘相,不攀缘、不执著,你就消掉,你的心清净,你自在。你心里面还有忧虑、还有牵挂、还有烦恼,那都是业障,那就叫心缘相。这个东西要离,为什么要离?假的。清净心中没有这个东西,真心本性里没有。佛教给我们要离的,都是真心本性里头本来没有的。有的,佛不教我们离,智慧、德能、相好、庄严、无量光、无量寿,这清净心里有的,佛教我们都得到。烦恼、忧虑、牵挂,没有!空的。佛教给我们句句都是好话,句句都是真实话,没有一句骗我们,学佛不明理怎么行?明理一定要读经,一定要看注解,经跟注看不懂、看不明白,那就没有办法,得要听讲,这就是不能不听经。

哪一种人可以不要听经?两种人:一种人是一切明达、通达、觉悟了,就是你的心清净,也就是此地讲的,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统统都离了,可以不必听经。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功,能证果。还有一种人可以不要听经,老实人,虽然他什么都不懂,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他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他脑子里什么都没有,这种人不要听经,他将来会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他真的成功。这两种人!心不清净又不老实,这个没办法,这是多数人,又不清净、又不老实,那只好得要好好的努力学。我们不是这两种人!那不认真,不好好的学,就没有法子。由此可知,老实不容易,老实是上上根。不要看有些乡下老太婆,不认识字的,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的,是上上根人,她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往生的品位都很高。

这样三桩事情离了,「毕竟平等」,毕竟平等就是万法平等,不但是十法界平等,六道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不平等从哪里生的?从分别妄想里头生的。你有分别就不平等,有执著那就更不平等。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万法一如,万法平等。「乃至唯是一心」,我们净宗里面念佛求的是一心不乱,这一心现前。一心就是真如本性。一心现前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就是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同一个境界。「故名真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现的一切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所以叫真如。性是真的,性相一如,真如,真如是这个意思。

【离心缘相,即是离念。缘指攀缘。心缘,即是起心动念。心若动念,必有所攀缘,便落於名字相矣。】

真的离心缘相,这个人在一切法中,跟诸佛如来可以说没有两样,他不起心、不动念,我又加两句,不分别、不执著,这大家就更好懂,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境界相有没有?有,在面前。照样穿衣吃饭、照样工作、照样迎宾接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样的人才叫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这经上一再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我们做出样子给人看,这是演。把道理、事实真相给人家说清楚,叫说。要做出来,演。像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演。演给我们看,多自在!所以,如果在一切法当中,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分别执著,你四相就具足,决定是凡夫,决定还是继续搞生死轮回,你决定逃不出三界,这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惕。由此可知,大家自己冷静去想想,禅也好、密也好、教也好,想想自己有没有能力成就。禅、教、密都要遵守这个原则,也就是说一切法里头,还有起心动念,都是假的。禅虽然没能断烦恼,禅定的功夫伏住烦恼。自己要知道、要明白,你参禅,你得禅定了吗?真正得禅定的人,财色名食睡的念头没有了,五欲没有了,心里头不会有这个念头。财色名食睡上不起心、不动念,你是定功把它伏住,并不是真的没有,定功很深,叫这个念头不起现行。这样的功夫,有没有成就?没成就。你将来往生不过初禅天、二禅天而已,三界之内,没出三界。你想想看,这个功夫多难,我们能做得到吗?财色名食睡摆在面前,能不动心吗?这才知道,那个法门难修。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够得救,靠念佛、靠阿弥陀佛佛力加持,带业往生。带什么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关系,照样可以往生,这个法门殊胜就在此地。这个法门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真正相信,真正发愿要生极乐世界、要见阿弥陀佛,行就是把念佛当作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二六时中无论在什么时候,心里头有佛,其他的东西放下。其他的法门,佛也不行,心里头有佛都不行,都是障碍。我们这个法门,心里头有阿弥陀佛,行!这就容易多了。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好难,太难太难!心里头有一样东西,有一个来换取一切妄念,这个行,这个好办太多。所以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道理在此地。

【《起信论》又云: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

相待就是相对的,染跟净是相对的,大小也是相对的。

【无有自相可说】

所有一切法都是相对的,科学家发现相对论,凡夫确确实实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面。相对不是真的,离开这一边,那一边就没有了;离开那一边,这一边也没有了,相对建立的。不但六道,十法界都是如此,都是相对建立的,所以这是虚幻不实,唯有一真法界是真实的。

【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

本是根本。

【非色非心】

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精神,以为有物质、有精神,马鸣菩萨在这里告诉我们,没有这回事,你所说的物质、所说的精神都是妄想,绝非事实,非色非心。

【非智非识】

色心是讲所变的,智跟识是讲能变的;所变的这个境界色心没有,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多,这一切法,所变的这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非色非心。如果诸位要是学一点法相唯识,你就很容易明了。《百法》里面把心识都列在有为法,有为法里面,心法、心所法,这是属於心,色法是属於色。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统统是有为法。有为法,《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说明非色非心。全是从妄想里面变现出来的,不是事实。智跟识是能变,就是妄想,前面色跟心是所变。

【非有非无】

非有,绝对没有这个事实,当体即空;为什么说非无?它有刹那的幻相。我们现在看到这些现相,不能说无;但是这些相「当体即空,不可得」,不能说有。所以非有、非无,说出事实的真相。

【毕竟不可说相】

这是跟你讲真话。相既然不能够说,还能执著吗?更不能执著。

【而有言说者】

释迦牟尼佛不能说,为我们说四十九年;不能讲,给我们讲了三百余会。

【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

所以佛在这个经上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要体会到如来说法的真实义。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在这个地方。

【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於真如。】

这是佛千经万论,四十九年所说的,乃至於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量无边的佛法,都是一个宗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令一切众生离念而已,离念就归性,就会归自性,就是归於真如。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实智就是般若 ,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 智慧。因为你心里念著一切法,你心里有牵挂,心里有放不下的、有牵挂的,你这个心,本来这个真心不生灭的,因为有这一念,你这个心就变质,就变成生灭心,自性本具的般若 智慧不能现前,这个可惜。

「此节论文,正此处之注脚也。」江味农居士采《起信论》这一段话,这一段话正好是《金刚经》上这一段的注解,注得好!讲得实在是透彻、实在是明了。


分类:佛经 书名: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作者:净空法师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