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讲解《六祖坛经》 前 言
古人说:
人生最大幸福事,
夜半挑灯读坛经。
在禅宗庞大的典籍中,《六祖法宝坛经》被视为是一部无上的宝典,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力量;宋明两代理学家的语录,也深受此《坛经》影响。因此,《坛经》不但在佛教里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尤其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禅学的伟大著作。西方人瓦茨氏(Alan Watts)认为《坛经》是"东方精神文学的最大杰作"。
在迈入廿一世纪的今日,学禅已蔚为世界潮流,例如在美国,"禅"被列为训练太空人的课程之一,因为到了太空,必须停留一段相当长的时日,如果没有禅定的力量,寂寞无聊的时间不容易打发。
禅是甚么?禅是不立文字,禅是言语道断,禅是自然天成的本来面目,禅是我们的本心自性。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也不是只有深山古刹里的老和尚才参禅入定,因为禅就是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参禅。
禅有无限的意义,无限的内容,无限的境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点禅的素养,对于自己心境的拓宽,精神的升华,人格的培养,心物的调和,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一句难堪的言语,一个尴尬的动作,一段不悦的往事,在禅的洒脱、幽默、勘破、逍遥之中,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因此,禅之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六祖法宝坛经》是一部阐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经典,它指出我们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生命智能的宝典。
《六祖法宝坛经》一共分为十品,各品要旨分别陈述如下:
第一〈行由品〉,是六祖大师自述他的身世,以及求法、得法乃至弘法的种种历程,也是本经的序分。
第二〈般若品〉,记述六祖应韦刺史的请益,而为大众开演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的法义,谓"若识得自性般若,即是见性成佛"。这是《六祖坛经》最重要的一品,本品将禅的价值、意义发挥得非常透彻。
第三〈决疑品〉,记述六祖大师为韦刺史解释达摩祖师何以说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了无功德以及念佛往生西方的疑问,并以〈无相颂〉揭示在家修行法。
第四〈定慧品〉,集录六祖大师为大众开示"定"与"慧"体用不二的法义。也就是说明曹溪的修行法门是以定慧为本,而定慧是一体的,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又说此修行法门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第五〈坐禅品〉,记述六祖大师为闻法的大众开示修习禅定不是在着心、着静和不动上修行。坐禅的意义是: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禅定是: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因此,我人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第六〈忏悔品〉,收录六祖大师为来山听法的广韶及四方士庶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及"无相忏悔",说明忏悔、四弘誓愿、无相三归依戒等意旨。
第七〈机缘品〉,汇录六祖得法后,在曹溪弘化时,与无尽藏、法海、法达、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怀让、玄觉、智隍等各方学者师资投契的机缘。
第八〈顿渐品〉,乃六祖大师为神秀的门人志诚禅师开示"南能北秀"二人所教示戒定慧的差异。因旨在叙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第九〈护法品〉,记载神龙元年(公元七○五年)则天太后及中宗下诏迎请奖谕六祖大师的经过,也就是说明当时朝廷尊崇六祖及拥护佛法的情形。
第十〈付嘱品〉,是说六祖大师临涅槃时,教导弟子如何举用三科三十六对来说法,才不致失却顿门禅宗的宗旨,并记六祖迁化前后的经过情形。
在开始讲述《坛经》的十品经义内容之前,先就本经的思想源流、历史价值、版本等等,加以说明、分析,归纳出下列十项,方便大家对《坛经》有个初步的认识。
一.坛经的思想源流
二.坛经的历史价值
三.坛经的各种版本
四.坛经的修行观念
五.坛经的见性成佛
六.惠能的行谊法难
七.惠能的功臣神会
八.惠能的禅法特色
九.惠能的衣钵传人
十.惠能的五家七宗
一.坛经的思想源流
谈到《六祖坛经》的思想源流,当然必须从禅的起源开始说起。
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这是《五灯会元》里载录的一则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说明禅宗衣钵传承,是根源自灵山会上佛陀传法给摩诃迦叶。之后历经各时代的传承,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东来,播下禅的种子,为东土禅宗初祖。此后五传至弘忍,其下六祖惠能,南宗巍然卓立,波澜壮阔,大放异彩,开演为五家七宗,应验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也奠定了隋唐禅学的黄金时代。
从西天到东土,禅,虽然因为环境的变迁,地域的不同,语言文字的差异,产生了多种的风貌,或为菩提、或谓般若、或指禅那、或名三味、或唤本来面目、或称第一义谛、或曰涅槃妙法、或说究竟常乐、或云圆满自在,名相百千,但本质一如。就像黄金,可以制成耳环、手镯、戒指、项链,形相诸用虽异,金体不变。
从西天二十八祖传至东土诸师,禅,有时质直如大地,生长万物;有时幽寂如溪壑,深静清凉;有时谤礡如江海,势力威猛;有时含纳如丛林,庇荫众生。而禅的传承,始终是本着佛陀"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延续着"正法眼藏"。
《坛经》的〈行由品〉说,惠能大师早年听客诵《金刚经》,当下有悟;后来五祖弘忍为他讲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而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般若品〉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又说:"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这与佛陀当年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揭示"众生自性当中具足三宝的无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都有平等无差别的法性,都有喜好清净和乐的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机缘品〉说,六祖得法后,至曹溪弘化,无尽藏比丘尼问他既不识字,怎么能够理会《涅槃经》要义,惠能大师自信地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惠能大师认为一切经书,大小二乘,十二部经,其目的是为了让迷人开悟,愚者心解。万法本在自心,应从自心中证悟真如本性。所以,语言文字只是方便开启法门的工具,可见六祖是彻底落实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宗旨。
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也不离人间,因此有关佛陀教化众生,六度四摄的思想,乃至人伦、世用的经典,比比皆是。例如,谈到孝道人伦,《杂阿含经》说:"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粗言两舌,调伏悭吝心,常修真实语。"《五分律》载:"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坛经.疑问品》教导在家居士修行则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又〈般若品〉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惠能大师这种"不离世间觉"的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禅宗初祖至五祖延续的潜形山谷,肃然静坐的宗风截然不同,他使禅宗进一步通俗化、社会化,充分阐扬了佛陀的人间佛教思想。
因此,追溯六祖惠能的《坛经》思想源流,可以说是直承自于佛陀的心法。
二.坛经的历史价值
所谓"佛经",是记录佛陀教化众生的真理语录,又称"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历代以来的佛教作品,除了佛经以外,唯一被世人尊称为"经"的,就是这部传诵千年的《六祖法宝坛经》。
《六祖法宝坛经》,略称《法宝坛经》、《坛经》,是惠能大师的言行录,由弟子法海集记,和孔子的《论语》一样,具有不朽的历史价值。《坛经》,为甚么称为"坛"?这是源于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在广州法性寺创立戒坛,并立碑预言"将来当有一位肉身菩萨到此坛受戒";后来在梁天监元年时,又有一位智药三藏法师在此坛畔种了一株菩提树,也预言"将来有一位肉身菩萨在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二月八日,六祖惠能大师即在此坛受具足戒,并在此菩提树下开始传佛心印。其后说法虽不只限于此坛,但他的门人弟子为了重视由此坛开始的纪念性,所以将六祖前后语录统称为"坛经"或"法宝坛经"。
关于《坛经》的价值,可略从二方面来说明:
1、禅宗典籍之王:禅门中,人才辈出,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多留有丰富的著作或语录,因此禅门典籍其量之多,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其中,《坛经》是禅宗最早的一部语录,元代德异法师说:"大师始于五羊,终至曹溪,说法三十七年。沾甘露味,入圣超凡者,莫记其数。五家纲要,尽出《坛经》。"又说:"夫《坛经》者,言简义丰,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北宋明教契嵩禅师说:"伟乎《坛经》之作也!其本正,其迹效;其因真,其果不谬。前圣也,后圣也,如此起之,如此示之,如此复之,浩然沛乎!"所以《坛经》为佛学圣典,流传久远,堪与有"经王"美誉,富丽广阔的《华严经》、圆通畅达的《法华经》媲美,而受人崇敬,尊之为"禅宗典籍之王",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2、禅门思想革新:达摩东来,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达到佛教真理。至六祖惠能大师,由于他对传统修行方法、教义阐示的革新,使中国禅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从《法宝坛经》里,我们可略窥一二。
◆一行三昧──《定慧品》里,六祖大师谓一行三昧,就是能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都能经常修行一正直心。他反对持"常坐不动、妄心不起"为一行三昧者,他说:"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又说:"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因此,任何人若教人如此习禅,那是最大的错误。
◆禅──早期以"守心"或"诚心专注"来解释禅,因此有所谓"看心、观静、不动"。惠能大师为了革新这个观念,作了新的诠释。他说:
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坐禅品〉)
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顿渐品〉)
惠能大师认为"禅"不仅是蒲团上的静坐,而是超越一切的框框,所以禅不再是以调身、打坐为唯一修行的功课,禅的主旨是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定与慧的修行关系──有说"先定发慧",有说"先慧发定",惠能大师则说:"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其次,又以灯与光来比喻定慧之间的关系:"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定慧品〉)
◆净土念佛修行法门──一般僧俗以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坛经》说:"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又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疑问品〉)惠能大师认为吾人本性之中即具有西方三圣的慈悲喜舍及平等真心,所以主张吾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实践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当下即是西方,现生即到极乐净土。
《坛经》中超越传统佛教教义而具有革命性的学说,俯拾皆是,促成了禅在中国灿烂辉煌的发展,乃至成为今日安定社会人心的重要法门。因此,《坛经》的高度历史价值是无庸置疑的。
三.坛经的各种版本
《坛经》的版本,从曹溪原本到敦煌本,历代以来经过多次的增删修润,版本不断的改编和刊行,内容和组织多有出入。因此,现代对于《坛经》版本的考据和研究者相当多。其中,日本的宇井伯寿所作的《坛经考》、关口真大所作的《禅宗思想史》(一九六四)、柳田圣山所作的《初期禅宗史书之研究》(一九六七)及我国学者胡适所作的《坛经考》(一九三○、一九三四)与《禅会和尚遗集》等,都曾提出相当的见地。
佛光山于一九八九年也曾以"《六祖坛经》之宗教与文化探讨"为主题,举行国际禅学会议,来自美国、澳洲、法国、香港、义大利、日本、韩国、台湾等二十多所大学的教授和学者,热烈地发表他们的研究论文,集成《佛光山国际禅学会议实录》付梓刊行。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佛光山"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印的《禅藏》,结集《坛经》等禅宗重要典籍,将之分为四部五十册,作标点、分段、批注、校勘等,方便大众阅读了解。
《坛经》的版本,可归纳为五种: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德异本、宗宝本。
1、敦煌本:是近代从敦煌所发现的写本,约成立于七八○──八○○年间。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题为"南宗顿教最上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共一卷。
2、惠昕本:近于敦煌本,晚唐僧惠昕参考古本改编删定而成。编定的时间,约在宋太祖乾德五年(九六七)。据《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所载,惠昕所编共有三卷十六门,现存二卷十一门,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一一三一──一一六二)晁子健于蕲州所翻刻,流传至日本,由京都堀川兴圣寺再行刻印。今言惠昕本,即指日本京都堀川兴圣寺藏本。
3、契嵩本:宋仁宗至和三年(一○五六),契嵩禅师发现了古本《坛经》,依此校勘,由吏部侍郎郎简出资刊印。契嵩本与惠昕本相距约八十九年。从敦煌本不分卷、惠昕本的二卷十一门,到契嵩本的三卷十门,《坛经》所具有的品目模式,大致确定下来,为后代一般流行本所沿用。
4、德异本:元代僧德异深感《坛经》为后人删略太多,失去六祖禅法的原貌,因此花费三十年的时间,遍求古本,终于在通上人处觅及古本。于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刊印此古本。
5、宗宝本:至元二十八年,广州报恩寺僧宗宝得到三种《坛经》版本,见其互有得失,于是将三本合校成一本,全一卷十品。明太祖洪武五年至成祖永乐初年(一三七二──一四○三)顷,刊行大藏经,将宗宝本编入大藏,因此宗宝本就广泛的流传下来。
至今对于《坛经》的版本、内容等,虽然多有争论,但是"宗宝本"一直是明代以来最为流行的版本。
四.坛经的修行观念
《坛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深具影响力,他所揭示的修行观念,为佛教传统修行方式注入活水,促使禅宗蓬勃发展。今略举三点说明如下:
1、随缘不变的无住修行:《坛经》的〈行由品〉说,惠能大师承受衣钵后,到了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为了避难,他隐遯于猎人队中,过着与猎人为伍的生活。他时常随宜为猎人说法,猎人则令他看守罗网,每当他看见禽兽落网时,便将牠们统统放生。到了吃饭的时候,便以菜蔬寄煮在肉锅中,但只吃肉边菜。这样的生活,惠能大师随缘安住了十五年。一天,当他思惟出世弘法的时机因缘已经成熟了,便毫无眷恋地走出隐居的生活,而到广州弘法利生。
惠能大师不论身处寒暑冷暖、荣辱苦乐、贫富得失、是非人我中,都能保有一份"随所住处恒安乐"的旷达和宁静,这种随缘不变的"无住生活",充分地流露出禅者人间化的性格,也破除一般人对于禅法神奇玄妙的迷思。
2、心无憎爱的无念修行:〈般若品〉的无念修行法门说,无念并非百物不思,而是"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也就是面对一切境界不起喜恶爱憎等念头。
如何能无念呢?惠能大师说,只要能清净自己的本心,使六识出六根门头,于六尘境中不染不杂,无滞无执,来去自由,解脱自在,即名"无念行"。又〈定慧品〉说:"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因此,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腿卧。"这种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尊自律的无念生活,自然能使内心清净,无玷无染,如月映千江,如日处虚空。
3、僧信平等的无相修行:〈疑问品〉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六祖认为在家、出家都不是成佛的必要条件,所以无须在虚妄假相上分别,但以"自净其意"为修行的要务。因为修行无非在净化自己的人格,净化人格,即不须有时间、处所、身分的分别,只要在日常生活里,行住坐卧中,返观自照,体悟自性,在在处处无不可成佛。
《坛经》以"无念、无相、无住"为修行法门,主要是使人人能"明心见性"。因此,若能依此而修,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人我的恩怨情仇,言语的触犯讽刺,彼此的欺凌纷诤,能一并视为虚空幻相,则不会想到报复酬害,净土即在目前。
五.坛经的见性成佛
《坛经》的主体──六祖于大梵寺升座,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揭示世人皆具足有菩提般若的智能和自性三宝,确立了南宗禅"佛不向外求"的特有旨趣。
惠能大师在"即心是佛"的基础上,高举"见性成佛"的幢幡,直载了当的要我们从自己的身心中"见性成佛",不假他物。六祖惠能把脱离苦海,去迷得悟的责任回归给修行者本身,树立了禅者自信自尊的典范。
在〈机缘品〉说:"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又说:"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
六祖种种苦口婆心,殷勤的诲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旨在令我们觑透妄想尘劳的幻影,肯定吾人都有个无非、无痴、无乱的自性真佛。
《坛经》的见性,首先要见到众生与道相违的分别妄念,如〈疑问品〉说:"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破除障自本性的结缚,直入"外离相,内不乱"的禅定三昧,见到宛然本具的菩提自性,尔后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登上顿悟的大法船。
六.惠能的行谊法难
六祖一生的行谊和遭逢的魔难,可说是一纸难以书尽。他不只是学佛修行者的模范,更可以说是冒险犯难,追求成功者的老师。六祖的一生,是鼓舞人们向上的励志史,具有宁静致远的人生意境。今以下列四点,略说六祖的行谊:
1、求法具有大行力:惠能大师得到慈善人士安道诚的布施,远从南方的广东前往湖北的黄梅县,整整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此千辛万苦的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五祖弘忍的法堂。这时,不仅没有得到五祖的一句安慰,反而被耻笑"獦獠身怎可作佛?"如果惠能大师不具有普贤菩萨的大行力,怎堪受得起如此的谩骂和耻辱?
2、迫害具有大悲力:惠能大师的一生,没有被种种的迫害给打败,因为他面对恶人,不以为他们是恶人,反而生起如母怜子的大悲心,无怨地承担种种的迫害。惠能在三更时分听五祖说《金刚经》时,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漆桶脱落,见自本性。得法后,最初受五祖门下数百人的嫉妒,一路追逐着他,想要抢回衣钵;从黄梅来到了曹溪,为了衣钵的缘故,又被恶人寻逐,最后择于四会,避难于猎人队中。
七十六岁圆寂入塔后,他的金刚不坏肉身也多次受到伤害。综观惠能大师的一生,如果没有具足观音菩萨的大悲力,如何能面对毁害时不但不在意,反而茁壮他的道业,增强他向道的信心?他的大悲之力,如水般柔软曲折,任是溪湖川海,无有憎爱分别,含摄融和。
3、隐遯具有大智力:大师一生几次的混迹人群,韬光养晦,以待机缘。他入柴房,劈柴舂米,共八个多月,虽然日日劳役辛苦,但是在他心中常生智能,肯定佛法和世间的生活是打成一片的。
八个月的隐晦自泰,受到五祖的印证,并传与衣钵。为了避开恶人的逐害,又藏于猎人队中,经一十五载,以随宜说法,但吃肉边菜,来随缘自在生活。
二次的隐遯,如果惠能大师没有具足文殊菩萨般若智力,如何了达因缘时节的甚深法义,如何能够处处心安,处处净土呢?
4、弘法具有大愿力:〈行由品〉记载,六祖"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于是他离开猎人队,到了广州法性寺,因为发表风幡之争的高论,得到印宗法师的礼遇,并在此由印宗法师为其剃度受戒。
六祖从二十四岁(六六一),往黄梅参礼,付衣法,令嗣祖法,中间南归隐遁十五年,直到三十九岁(六七六),遇到印宗法师,为师薙发,可以说得法十六年后,才得以出家开法。一生在广、韶二州弘法度众近四十年,引起了广大的回响。虽然岭南地处蛮荒,但顿教法音远播四方,不只是影响到一般的社会大众,也令皇室尊崇敬重。在诗人王维写的〈能禅师碑铭并序〉说:"九重延想,万里驰诚,思布发以奉迎,愿叉手而作礼。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并敕书劝谕,征赴京城。禅师子牟之心,敢忘凤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固以此辞,竟不奉诏。遂送百衲袈裟及钱帛等供养。"(子牟,即魏公子牟。战国时人。常心存朝廷,曾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大师一生以弘法为家务,本份地做好一个禅门的行者。皇室的恩宠,他视如浮云,一心系念把南宗顿教分灯千亿,令人人开佛知见,认识自身清净具足的本性。
惠能大师前半生的磨难,后半生的荣宠,于他而言,视若梦、幻、泡、影,无一真实。
如果惠能大师没有具足地藏菩萨的大愿力,如何能冤亲平等,得失自在?我们以六祖的行谊,做为我们人生的导师,如此即能毁誉不动,苦乐一如。
七.惠能的功臣神会
神会大师,湖北襄阳人,俗姓高。十三岁时,就从荆南的玉泉寺来到曹溪,向惠能大师参叩禅法。在《坛经》里记载,他初遇惠能大师,就有不同凡响的见地;乃至在大师临终前,大众悉皆涕泪悲泣,"唯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因此得到六祖的印可:"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神会大师初遇六祖,年纪才十三岁,居曹溪数载后,就四处去游学。六祖圆寂时,他已是四十六岁的中年。
六祖入灭后二十一年,曹溪禅旨沈废,南宗法脉几近断灭,恢复曹溪禅法,奠定惠能大师南宗地位的功臣,即是神会和尚。据圭峰宗密禅师的叙述:
能大师灭后二十年中,曹溪顿旨沈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炽盛于秦洛。普寂禅师,秀弟子也,谬称七祖,二京法主,三帝门师,朝臣归崇,敕使监卫。雄雄若是,谁敢当冲?岭南宗途,甘从毁灭。
当时,神秀一门出三位国师,如此权威,没有人敢怀疑他在法统上的地位。但是,神会和尚不畏威权势力,于开元二十年(七三二)正月十五日,在滑台(今河南省滑县东)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建立南宗宗旨,指出达摩一宗的正统法嗣是六祖惠能而非神秀禅师,力陈北方的渐门是旁支,而南方的顿教是真传。神会禅师的言论一出,如平地狮吼,掀起教界的轩然大波。
神会和尚在滑台大云寺作狮子吼,演说"菩提达摩南宗"的历史,他说:"神会今日设无遮大会,兼庄严道场,不为功德,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辨是非。"
座中有位崇远法师质问他:"如此大胆作为,难道不怕惹来杀身之祸?"
神会自在地回答:"我自以料简断是非,定其宗旨。我今弘扬大乘,建立正法,令一切众生知闻,岂惜身命?"
滑台会上,神会和尚已经是个鬓发如霜的六十七岁老人,他登狮子座,大声疾呼,驳斥当时名声威势盖国的普寂大师,直指神秀大师门下"师承是傍,法门是渐"。如此胆识过人的气魄,圭峰宗密禅师歎其"龙鳞虎尾,殉命忘躯"。滑台之会,令北宗势力削弱,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革命,同时树立六祖惠能的法统,广开南宗顿教法门。
神会和尚高举"顿悟"的利器,破斥空心静坐、入定求佛作圣的渐修妄想,他护师卫教的无畏精神,于滑台疾呼顿悟宗旨。他为了争取宗门的法统,在八十六岁的高龄遭受北宗的迫害和皇室的四次降旨贬谪。我们从圭峰宗密禅师撰述的〈神会略传〉的记载可知:
天宝十二年,被谮聚众,敕黜弋阳郡,又移武当郡。至十三载,恩命量移襄州。至七月,又敕移荆州开元寺,皆北宗门下之所致。
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十一月,安禄山造反,不久,洛阳、长安两地都沦陷了,九十岁的神会和尚挺身而出,筹集军饷,保国卫民。战乱平定后,朝廷感激他对国家的贡献,因此由肃宗下诏迎他入内供养,并为他营造禅宇。
神会以三十年的时间,建立南宗的法统,终于功成愿满。上元元年(七六○)五月十三日,他与门人告别,是夜入灭。神会和尚示寂后三十六年,朝廷追封敕定为第七祖,南宗从此在历史上得到不可动摇的正统地位。
曹溪法乳,千年来绵延不断,最大的功臣,首推神会大师。他定南宗是非,立顿悟宗旨,使六祖惠能和《坛经》长久以来被人传诵、讨论,可谓印证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至理名言。
八.惠能的禅法特色
《坛经》记录着六祖一生的行迹与思想菁华,始终是古今中外,教内教外研讨和考据的重要话题。以下就《坛经》里面的几句法语来说明惠能大师禅法的特色。
〈定慧品〉中,六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无相、无住,是惠能禅法的特色,他的主旨在今我们解缚去缠,从迷返悟,见到般若本性。要如何远离颠倒梦想,度尽生命的苦厄呢?六祖惠能的伟大,在于他懂得修行要落实在生活中,所谓"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六祖是中国佛教的革命者,他提出许多掷地有声的见地,把高深奥妙的佛法,落实到有情人间;把飘渺玄谈的禅学,回归到血肉生活。
1、自我得救:〈般若品〉里,六祖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觉即佛。"他把得救的责任,回归给我们自己,要我们自我承担,自我得救。所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凡夫与佛都在此心中,只要我们一念觉悟,就像一灯能使千年暗室光明遍照。六祖要行者肯定自己就是这出生命舞台剧的主角,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就像佛陀降诞时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六祖打破学佛修行人的迷执和痴想,揭示真正的禅者不是畏首畏尾的懦夫,而是自主、自尊、自立、自救的英雄好汉。所谓自我束缚,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自我解脱。
2、自我归依:六祖在〈忏悔品〉说:"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我们归依三宝,实际上,佛陀那里还须要我们去归依礼敬呢?自我归依自性三宝,信仰自己三身具足,才是真正懂得归依的真义。
见性成佛,不再是渺渺难测,只要从日常生活中,止息人我诤论,普行恭敬,就是见性,就是与道相应。我们常常见到凡夫的本性,贡高我慢,百般思量,费心地比较计较,就像乌云遮日,怎么能见性出头呢?
一心具足十法界,一身具足神通变化,只要我们识自本心,不再妄求佛祖赐给我们消灾免难,那么我们就能够自我醒觉、自我归依,从凡夫贪、瞋、痴、慢之性,逐渐地开发菩萨慈、悲、喜、舍的无量方便。
见性不难,对于生活能清贫知足,即见声闻淡泊之性;明了缘起法则,即见缘觉宁静之性;度众不烦不恼,即见菩萨大悲之性;无住、无相、无念,即见如来不动之性。见性并无半分秘密,所有的密语密意,尽在汝边。
九.惠能的衣钵传人
六祖为了免除后人为了衣钵徒生是非纷争,因此在入灭前,付嘱徒众:"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六祖向门徒及后人表示,能依法而行,是谓得到付法密传。
六祖因为不以衣钵为传法的信征,他的法反而流传得更为广阔,得到他的禅旨法嗣不限一人,而有四十三人之多(见〈付嘱品〉)。敦煌本《坛经》中,提到惠能晚年有十大弟子,即:法海、志诚、法达、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以及神会。这十大弟子主要的贡献是结集编纂《坛经》,把惠能的事迹行谊传扬下来,尤其神会举办滑台无遮大会,建立南宗顿教世系地位。这些弟子们对于南宗禅的流行,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惠能大师示寂后一百年间,南宗禅分枝成三大宗派:一、神会禅师开创的荷泽宗;二、希迁禅师开创的石头宗;三、道一禅师开创的洪州宗。荷泽宗在中唐以后,渐渐式微,南宗禅即成为石头宗和洪州宗的天下。
有句禅门用语,叫"跑江湖",是指寻师访道的意思。跑江湖的典故,就是来自江西的马祖道一禅师、湖南的石头希迁禅师。在《宋高僧传》说:"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可以想见此二宗昔日的盛况。
两位大士不只是增添了南宗禅的绚烂和光彩,而且像块肥沃的园地,成就了"一花五叶"的繁荣和茂密,庇荫天下苍生。六祖惠能的衣钵传人,得法子孙,如累累桃李,遍满天下。抚今忆昔,我们不得不歎服大师不付衣法的睿智,使禅如水,长流洲界;使法如光,普照三千。
十.惠能的五家七宗
"禅",溯源自印度佛陀于灵山会上的"拈花微笑",发扬光大于中国唐代的六祖惠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南宗顿悟禅,由此逐渐形成为"五家七宗"的庞大宗派──禅宗。所谓的"五家",各家的禅理和思想内容,并无太大的争议,而是因为各家祖师性格不同,所使用接引后学的教学方法就有宽、猛、缓、急的差异,自然形成各家不同的"宗风"。
在《坛经.付嘱品》记载达摩祖师留下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花,指初祖达摩一脉相传的禅旨;五叶,则是惠能后,禅宗分为临济、曹洞、伪仰、云门、法眼五宗争鸣齐放的盛况。今以五家成立先后,概略说明各家的宗风。
1、曹洞宗:属于石头的一支,由洞山良价禅师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禅师开创的南禅宗派。家风细密,强调以亲切方便来度化众生。如《人天眼目卷三.曹洞门庭》说:"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
2、云门宗:为云门文偃禅师所开创。他的禅风特色是以出奇言句来截断学人的妄想执着。所谓出奇言句,不是胡言乱语,而是在电光石火的简短问答中,打破故步自封的思想窠臼。如《人天眼目卷二.云门门庭》说:"云门宗旨,截断众流,不容拟议,凡圣无路,情解不通。云门宗风,孤危耸峻,人难凑泊。"
3、法眼宗:开创者是清凉文益禅师。他的宗风特色是善于"因材施教"。如《人天眼目卷四.法眼门庭》说:"法眼家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
4、临济宗:五家中,属临济的宗风最为激烈严峻,是临济义玄禅师所创。临济的棒喝教育是一大特色,并以"临济四喝"最为人津津乐道。在《人天眼目卷二.临济门庭》,对四喝作了说明:
金刚王宝剑者,一刀挥尽一切情解。踞地师子者,发言吐气,威势振立,百兽恐悚,众脑脑裂。探竿者,探尔有师承无师承,有鼻孔无鼻孔。影草者,欺瞒做贼,看尔见也不见。一喝不作一喝用者,一喝中见如是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拣之类。
5、沩仰宗:由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师徒两人所创立,其家风"温和慈柔"。从《人天眼目卷四,沩仰门庭》的描述,可见一斑。
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尔欲捧饭,我便与羮;尔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
另外由临济门下又分出黄龙派、杨岐派,合称七宗。黄龙派的开创者是慧南禅师,承袭临济严峻的宗风。杨岐派的禅风比黄龙派温和许多,开创的方会禅师,虽然少了临济宗激烈的特色,但是他"有马骑马,无马步行",仍旧延续临济宗的"卷舒擒纵、杀活自在"的禅风。
惠能的一花五叶,造就无数的禅门巨匠,为佛教史上写下傲人的风光。各宗各派,不论是分化或融摄,最后皆汇归统一于曹溪的法脉。
《六祖法宝坛经》经文很长,为了帮助信者容易明白,以下从每一品中提出十个问题,用问答方式扼要做个解说。
除此以外,我们也把经文用白话翻译,同时针对一些名相、专有辞汇加以批注,以增加现代人的了解。
分类:佛经 书名:《六祖坛经》 作者:星云大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