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婆多论》第二卷
结淫戒因缘第一
除却须发着袈裟。
问曰。不除须发得戒不。
答曰。得戒。但非威仪。若无衣钵得戒不。答言。得戒。
问曰。若无衣钵必得受戒者。何故必须衣钵。
答曰。一为威仪故。二为生前人信敬笃心故。如猎师着袈裟鹿以服善故则无怖心。三以表异相故。内德既异外相亦异生信心者。信三宝生人天中。信邪堕三恶道。信知苦断习证灭修道。不信者。不信善恶四谛。信家非家。家者。父母兄弟妻子眷属。非家者。无常变坏不可久保故。多增贪欲嗔恚斗讼诤乱种种恶法故。非是功德善法之家。远离乡土者。夫出家者为灭垢累。家者是烦恼因缘。是故宜应极远离也。施食者。得五功德。一者得色。二者端政。三者得力。四者得辩。五者得寿。次第乞食者。一日到一家得食则食。不足即止。次第到七家得食则食。不得亦止。又云。次第从家至家。食足则止。不限多少。后日乞食。还从先次从家至家。是名次第乞食法。何故受乞食法。凡在家者多诸恼害。以众法因缘故。二以鞭打僧祇人民共相嗔恼。多诸非法因缘。食不清净。三以观他意色心不安泰。四以少欲知足修圣种故。若受檀越请者。亦有过失。以请因缘故。若食先粗更令精细。若少敕作令多。若受恶味教增众馔。又既受请心有希望。则非少欲圣种之法。五称檀上四依之教。又若受请者。常怀彼我得失之心。若乞食者。肃然无系意无增减。六以众食有尽乞食无穷。但天下有人要必有食。是以乞食无尽。佛教弟子修无尽法。佛法难成者。如人入海采宝。多没少还。入佛法海多坏少成。如以利刀自割身体。能不自伤甚为难也。受佛禁戒修净法身。内怀烦恼恶法利刀。不毁法身甚是难有。未结此者。唯说一切恶莫作。而未结五篇罪相轻重故。言未结戒也。
行淫欲者。一久习烦恼故。二以须父母交会有福德子应受生故。三以余报淫不尽。如人从生至长。不行淫欲便得漏尽。有人要经淫欲而得漏尽。以宿世淫欲因缘有尽不尽故。四为结戒因缘故。若不尔者无由结戒。如是再三者。为怀妊故。其母三反三问得子便止。续种者。凡世立字各有因缘。一以宿命名字即以为名。二以星宿立字。三因缘立字。如须提那。以无子因缘故。字为续种。四因德立字。如律师因以知律名为律师。如阿毗昙师。如三藏师。是因德立字。欲想者。身口不动。但心想女人。欲觉者。心既瞢醉身体����瞢。欲热者。二身交会。集僧者。佛现不自专辄。二佛不集众共筹量轻重而后结戒。但共众和合令罪者心伏。三以如国王持国。虽得自在。凡有国事。与诸臣议之国得久住。佛法王亦尔。虽于法自在。为持佛法故。凡有法事。集众共和法得久住。四以为肃现在将来弟子。凡是僧事不问有力无力。要问众详议不得专独。五诸佛法尔不独一佛。僧者。凡有五种。一者群羊僧。二者无惭愧僧。三者别众僧。四者清净僧。五者第一义谛僧。群羊僧者。不知布萨行筹说戒自恣羯磨一切僧事尽皆不知。犹如群羊。故名群羊僧。无惭愧僧者。举众共行非法。如行淫饮酒过中食。凡是犯戒非法一切同住。名无惭愧僧。别众僧者。如羯磨死比丘物。以贪秽心。设客比丘来。不同羯磨。凡是随心别众羯磨。名为别众僧。清净僧者。一切凡夫僧持戒清净众无非法。名清净僧。第一义谛僧者。四得四向。名第一义谛僧。
问曰。集僧者。五种僧中集何等僧。
答曰。集二种僧。有言。三种僧虽皆非法俱是佛弟子。云何独集二种僧。义应尽集五种僧。知而故问者。一以诸佛常法。二以佛无事不知。欲令前人伏罪。顺自言治法。三以为安众生故。佛无事不知无事不见。若不问前人。自以知见说其罪过。则众生常坏怖惧不能自安。非是集众安众生法四以若逆察人心。非大人圣主仪体。知时问者。要在比丘众中问。沙弥白衣前不问。二以今是结戒时故问。有益问者。须提那常怀忧悔。今佛既问。知先作无罪得除忧悔。二以因之结戒灭将来非法。三以佛既结戒。知罪轻重有残无残可忏不可忏。决将来疑网。四以有十利功德故。有因缘问者。以结戒因缘故。是愚痴人者。佛大慈大悲兼无恶口。云何言愚痴人。
答曰。佛是称实之语。非是恶口。此具缚烦恼众生。具足愚痴故。二慈悲心故。呵责折伏。如今和上阿耆利教诫弟子故。称言痴人。非是恶口。开诸漏门者。须提那于劫初来。未有男女作淫欲事。而此人于彼最初行淫。作恶法根本。今佛法清净未有非法。而须提那最初为恶。作将来非法罪过之始。故言开诸漏门。宁以身分内毒蛇口中。蛇有三事害人。有见而害人。有触而害人。有吞啮害人。女人亦尔有三种贼害人善法。若见女人心发欲想。灭人善法。若触女身犯僧残罪。灭人善法。若共交会犯波罗夷。灭人善法。若为毒蛇所害。害此一身。若为女人所害。害无数身。二者毒蛇所害。害报得无记身。女人所害。害善法身。三者毒蛇所害。害五识身。女人所害。害六识身。四者毒蛇所害。故得与众行筹说戒。得在十四人数一切羯磨。女人所害。不与僧同此众事。五者毒蛇所害。故得生天上人中值遇贤圣。女人所害。入三恶道。六者毒蛇所害。故得沙门四果。女人所害。正使八正道满于世间。犹如大海于此无益。七者毒蛇所害。人则慈念而救护之。女人所害。众共弃舍无心喜乐。天龙善神一切远离。诸贤圣人之所呵责。以如是因缘故。云宁以身分内毒蛇口中终不以此触彼女人。以十利故者。若结此戒。顺此十利功德。得此十利功德。若持一戒。将来得一戒果报。兼得十利功德果报。如是一切戒当分各尔。非一切通得十利功德也。不共住者。不共作一切羯磨同于僧事。所以不共住者。为生四部天龙鬼神信敬心故。若行恶之人与共同事。则无由信敬。二以现佛法无私无爱无憎。若清净者共住。不清净者不共住。三者为止诽谤故。若与恶人同事。外道邪见及以世人咸生诽谤。当言佛法有何可贵。不问善恶一切共事。四者以持戒者得安乐住。增上善根故。破戒者生惭愧心。折伏恶心故。有一比丘独坐林中者。以在众多事多恼妨修善法故。以二智慧偏多以在众多闻多见多语多论。虽生智慧少于禅定。宜在静处以修其心。若定多者。则宜在众广求知见。佛虽先结淫戒不得与女人行淫。未制畜生。佛必因事渐制。是以因此比丘与畜生共作恶法。随事更制。畜生于六道最是边鄙。是故乃至畜生。既下至畜生。凡可淫处一切尽结。凡犯罪有三种。一犯业道罪。二犯恶行罪。三犯戒罪。须提那。于三罪中得犯恶行罪。淫是恶法故。无业道罪。自己妻故。无犯戒罪。佛未结戒故。林中比丘得二罪。得恶行罪。淫是恶法故。得业道罪。雌猕猴属雄猕猴故。不得犯戒罪。佛未结戒故。此二比丘俱名先作。是故无犯戒罪。若比丘者。一切七种得戒比丘。尽皆在中。学学者三学。学戒增学心增学慧增。
问曰。学多。何以正齐三学。
答曰。三学摄一切学。如是五篇戒。防身口恶。净修身口。无法不尽。学心增者。息于心垢无法不周。学慧增者。明见法相根本除恶。学戒增者。学律藏。学心增者。学契经。学慧增者学阿毗昙。又云。学戒增者。学五篇戒。学心增者。得初禅五支二禅四支乃至四禅。名学心增。学慧增者。明见四谛。复次灭恶律仪戒。及一切威仪五篇戒清净。名学戒增。以戒清净故。得心清净。名学心增。更思寻深理增长善法。名学慧增。四复次经中修戒修心修慧故。知三学摄一切学。五又云。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是学戒增。正定是学心增正见正志正方便正念。是学慧增。
复次得五篇戒。名学戒增。得禅戒名学心增。得无漏戒名学慧增。复有三学。学威仪增。学毗尼增。学波罗提木叉增。威仪增者。一切威仪戒。毗尼者。灭一切恶法。波罗提木叉者。五篇戒。问曰何以重分别学戒增。
答曰。外道亦云学戒增。是以重分别也。明外道无学戒增。外道断结至三空。而不能断非想处结。佛法断结根本都尽。是以得学戒增。
复次外道断结。一切假上地断下地。而佛法不尔。亦以上地断下地。亦能以下地断上地。又云。外道亦制四重。一不淫师妇。二不盗金。三不杀婆罗门。四不饮白酒。佛法不尔。一一切不淫。二一切不盗。三一切不杀。四一切不妄语。同入学法者。如初受具足戒比丘所学。百岁比丘亦如是学。
问曰。若百岁比丘。同初受戒比丘所学者。初受戒比丘扫地涂地取水种种役使。百岁比丘亦应同不。
答曰。百岁比丘亦从少至长。初受戒比丘亦当从少至长。是故如初受戒比丘所学。百岁比丘亦如是学。是名同入比丘学法。此中言学者。学二百五十戒一切威仪法也。我舍佛者。此中凡有二十一事舍戒。从舍佛乃至不复与汝共作同学。二十一事中但得一事。皆名舍戒事。
问曰。舍佛者。是根本弃背三宝。更得出家不。
答曰。有论者言。更不得出家。以是根本恶故。又云。故得出家。以不堕百一遮故。以根本舍戒清净无所违故。先虽舍佛今还归依佛。经云。无有一法疾于心者。凡夫心轻躁或善或恶。不可以暂恶便永弃也。虽尔若根本舍佛后还得出家。然舍佛已现世则无吉祥善事。所作无吉无利灾祸归身。欲舍戒无过者。若舍具戒。当言我舍具戒。我是沙弥。若舍出家戒者。当言我舍出家戒。是优婆塞。若舍五戒者。当言归依优婆塞。如是则成舍戒。亦无过咎。又言。若已着白衣被服。有人问言。汝何故尔。
答曰。我罢道。我作白衣。亦名舍戒。若舍戒时。都无出家人。若得白衣。不问佛弟子非佛弟子。但使言音相闻。解人情去就。亦得舍戒。舍戒一说便舍。不须三说。
问曰。受戒时须三师七僧。舍戒何故一人便舍。
答曰。求增上法故。则须多缘多力。舍戒如从高坠下。故不须多也。又云。不欲生前人恼恶心故。若须多缘者。前人当言。佛多缘多恼。受戒时可须多人。舍戒何须多也。又云。受戒如得财宝。舍戒如失财宝。如入海采宝。无数方便然后得之。及其失时。盗贼水火须臾散灭。舍戒亦尔也。舍三宝所以成舍戒者。以受戒时归向三宝得戒故。舍和上阿耆利成舍戒者。以因和上阿耆利得戒故。舍比丘乃至优婆夷。乃至不复与汝共作同学。成舍戒者。以本同归向一味一道。今若舍之。则佛法义断。以是背佛法故。戒则去也。和上者。四种和上。一有法无衣食。二有衣食无法。三有法有衣食。四无法无衣食。今舍和上者。一切舍之。阿耆利者。有五种。一受戒。二威仪。三依止四受经。五出家。舍者。一切舍之。行淫法者。或有行淫。身不相触。如比丘身弱口中行淫。有一比丘。男根长。自后道中作淫。是名犯淫身不相触。或有身相触。不犯淫戒。如淫坏根女人。是谓身相触不犯淫戒。或有身相触。亦犯淫戒。如淫不坏根女人。是名身相触亦犯淫戒。有非身相触不犯淫。如于死女人非处行淫。是名非身相触不犯淫。犯淫身相触。得波罗夷。身不相触不犯淫。偷兰遮。轻重云何。身相触亦犯淫波罗夷。不犯淫身相触偷兰遮。轻重云何。波罗夷者。名堕不如意处。如二人共斗一胜一负。比丘受戒欲出生死。与四魔共斗。若犯此戒则堕负处。
问曰。犯五篇戒皆堕负处。何以独此戒得名。
答曰。余四篇戒。当犯时亦堕负处。但寻悔灭。非永堕负处。不得名也。如怨家以刀割人命根不断。虽云得胜非是永胜。若断命根名决定胜。犯四篇戒如命根不断。犯此四重如命根断。名堕不如。如伐他国。若得臣下。虽小得胜未名大胜。若得国主。名根本胜。若犯余戒恶法。四魔未名得胜。若犯此戒。毕竟永弃退堕负处。
复次如好田苗。若被霜雹摧折堕落不得果实。犯此戒亦尔。烧灭道苗。不得沙门四果。复次如焦谷种。虽种良田粪治溉灌。不生苗实。犯此戒亦尔。虽复勤加精进。终不能生道果苗实。如断多罗树不生不广。犯此戒亦尔。不得增广四沙门果。复次如断树根。树则枯朽。若犯此戒道树枯损。名堕不如。若犯此戒。众所弃离。天龙善神所不亲近。贤圣呵责。名堕不如。若犯此戒。不消檀越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种种利养。名堕负处。复次犹如死尸在人众中。无所能为无所增益。若犯此戒。虽在出家清净众中。不能成就四沙门果。名堕负处。复次如弊坏垢污衣服。人所弃舍。若犯此戒。佛法所弃。不得与众说戒羯磨布萨自恣。不入十四人数。名堕不如。乃至畜生者。与女人交会受欲具足。与畜生女交会染欲情薄。是故言下至畜生。三恶是五道之边下。故言下至畜生。若犯四重。初犯一时得波罗夷。第二犯时乃至众多。尽突吉罗。如犯淫戒初波罗夷第二犯时乃至众多。尽突吉罗。后三戒当体各尔。如淫戒分别应。当体各尔。女人三处得波罗夷。方便偷兰遮。有轻有重。重偷兰遮。大众中忏。应胡跪合掌三从众乞乞已应一白。一白已忏悔亦应三说。轻偷兰遮。界外四人忏法亦同。且轻重有异。轻偷兰遮者。欲作重淫若起还坐。轻偷兰。发足趣女未捉已还及捉已失。乃至共相呜抱。轻偷兰。男形垂入女形已来未失精。亦犯轻偷兰。若失精得重偷兰。若男形触女形。及半珠已还。不问失精不失精。尽得重偷兰。死女三处行淫。非人女三处行淫。俱得波罗夷。生女死女三处行淫。若坏堕虫食于中行淫。俱得重偷兰。生女死女非处行淫腋下股间行淫。得重偷兰。刺身作疮于中行淫。俱得重偷兰。发足向死女畜生女二根。欲作重淫。乃至男形入三疮门半珠已还。得偷兰遮。轻重如生女中说。若发足向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欲作重淫。于中得偷兰遮。轻重亦如前说。若先正为女人上出精而已。除三疮门。一切身分处精出。僧残。若先为摩捉呜抱而已。若摩若捉。尽僧残。若欲女人身上出精。手已摩捉。精未出便止。四人偷兰遮若犯五篇戒。一一得三罪。如犯波罗夷。以犯戒体波罗夷。违佛教波夜提。犯威仪突吉罗。乃至众多学法犯三罪。犯戒体突吉罗。违佛语波逸提。犯威仪突吉罗。各有三罪。若忏时但忏戒体。余二罪同灭。以戒体是根本故。
分类:佛经 书名:萨婆多论 作者: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