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圣弟子传》,佛经

《佛陀的圣弟子传》,佛经

《佛陀的圣弟子传》八、七度出家成为阿拉汉:吉答比库(1)


【第01节、六度出家与还俗】

无法过苦行的生活而还俗

吉答(Citta,古译:质多)比库是个驯象师的儿子。他小时候遇见过一位老比库,他正托钵乞食回来,钵中有样非常美味的食物。老比库对它并无贪欲,便将它给了小男孩。吉答非常高兴,便加入僧团,以为成为比库之后,每天无须工作谋生,就会有人供养美食。然而,出于这样的动机,根本不可能过苦行的生活,不久之后他就脱下僧袍还俗了。

但圣僧团(sangha)的精神,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且难以抹灭的印象,他很快地就对在家生活感到不满,并要求再次出家。出家之后,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再度还俗。这种情况又发生了第三、第四与第五次,之后他结婚了。

结婚后的有天晚上,他辗转难眠,看着正在熟睡的怀孕妻子,欲乐的悲哀强烈生起,他立即抓起黄色衣袍跑向寺院。在静夜的路上,先前出家所种下的所有善种顿时展现,他当下便证得入流果。

第六度出家

然而在寺里,从前的同修比库们才刚取得共识,拒绝吉答可能的第六次出家。他们觉得已对他够容忍,并认为他是僧团的耻辱,完全不适合梵行。就在他们如此商议时,却看见吉答走来,脸上泛发光采,带着一种崭新的喜悦,举止平静祥和,这使他们无法拒绝他再度出家。这次,他很快就成功地达到四种禅定与无相三摩地(samadhi)①。

这使他充满喜悦,觉得很想将自己的成功对别人说。有一次,一些阿拉汉(arahant)聚会谈话,吉答一再地打断他们。聚会的长老比库马哈果提答(Mahakotthita)尊者②,建议他等到长老们都结束必须的谈话后再说。吉答的朋友们却认为他不应受到责备,因为他有智慧,且能从自己的经验解释佛法。

俱絺罗预见吉答第六度还俗

马哈果提答(Mahakotthita)说他可以看见吉答的心,然后继续举例解释,有些心的状态只要持续可能很好,但仍无法避免比库再次还俗,他以几个譬喻来说明这点。一只牛被拴在牛棚似乎很平静,一旦松脱,它立刻就会践踏农作物。同样地,一个比库在大师或圣僧面前,可能很谦虚并表现良好,但离开之后独自一人,就很容易故态复萌并离开僧团。

再者,人可能拥有四种禅定与无相三摩地(samadhi,定),只要禅定持续就很安全,但是一旦他禅悦消失走入人群,由于多嘴与不自制,骄傲地夸示自己的成就,心会变得充满贪欲,并放弃出家修行。他在禅定中可能觉得安全,但正是此事导致他崩溃。当国王与军队,伴随鼓声与马车驻扎林中时,没有人会听到蟋蟀的叫声,每个人可能都以为它们很安静;但当军队离开后,蟋蟀声就能再次轻易地被听到,即使人们以前相当确定那里并无蟋蟀(AN 6:60)。

之后,吉答果真第六度还俗。于是他的比库朋友们问马哈果提答(Mahakotthita)尊者,是他自己预见吉答会如此做,或是天神告诉他的,他回答两者都是。在惊讶中,那些朋友去找佛陀说明这件事。世尊告诉他们吉答很快地就会回来,以此来解除他们的疑虑。

第七度出家,成为阿拉汉(arahant)

有一天,吉答由外道的游方行者布咤波陀(Potthapada)陪同去看佛陀。布咤波陀提出一些关于三界中不同生起模式的深奥问题。

吉答接着进一步问这些存有形式之间的差异,因为经历过禅定之后,他熟悉其中一些境界。世尊的回答完全满足他们,因此他请求第七度加入僧团,后来证明这是最后一次。佛陀同意他,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吉答也成为阿拉汉(arahant)(DN 9)

【译注】

① 「无相三摩地(samadhi)」即三解脱门之一的「无相解脱门」,是透过思惟无常,而了知一切法的自相都不可得,实相即无相,是空相、寂灭相,而获解脱。其他两个解脱门分别是:「空解脱门」--思惟无我,了达诸法本空,而获解脱;「无愿解脱门」--思惟苦,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② 马哈果提答(Mahakotthita):沙利子(Sariputta)的舅父,未出家前即长爪梵志。为将舍利带回家而和佛陀辩论,佛问他以何为宗,他回答「一切法不受」,佛再问:「一切法不受的见解你受不受?」俱絺罗自知理屈,而求出家,得阿拉汉(arahant)果,是佛弟中「答问第一」。


分类:佛经 书名:《佛陀的圣弟子传》 作者:向智长老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