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增一阿含经》第七卷
五戒品第十四
概要:本品叙述如行杀生、偷盗、淫泆、妄语、饮酒等,所谓不守五戒的话,就会成就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故应为诫,反之而行五善的话,就能享受人天的福报。
【一OO】
大意:本经说明杀生会受恶报,会堕落三恶道,如转生为人时,也是很短命,故应不杀生。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修习之后,多多的修习之后,会成就地狱之行,会成就畜生之行,会成就饿鬼之行。假如生为人中之时,所受的生命会极为短少,这种行就是所谓杀生之行!诸比丘们!如果有人,其心意爱好杀生的话,便会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中。如果生在于人中之时,其所受的生命会极为短少。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断灭他人的生命之故。因此之故,应当要学习莫杀生(不杀生)。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一】
大意:本经叙述如不杀生的话,就会有善报,并劝说应该要持不杀之戒。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如修习后,多多的修习之后,会受人类当中的福报,会受天上的福报,也能得泥洹(涅槃)的果证的,这就是所谓不杀生是。」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假若有人不行杀生之行,也不念杀生的话,其所受的生命会极为长久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他乃不娆乱别人之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学习不杀生之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二】
大意:本经叙述如偷盗的话,定会受恶果报。并劝人应守持不偷盗之戒。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修习之后,多多的修习之后,会成就地狱之行、饿鬼之行、畜生之行的。假若生为人类当中,也会极为贫匮。如所穿之衣,不能盖其形(衣服不能掩身,缺乏衣服),食不充口(食不饱),这种行就是所谓劫盗之行是。诸比丘们!如果有人,其心意爱好劫盗,偷取他人的财物的话,便会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之中。假如转生在人中的话,也极为贫匮(贫穷下贱)。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切断他人的生业之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学习远离不与取(不与而取就是偷盗)。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三】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能广行布施的话,就能得到善报,并劝说应行广施,不可以具有悭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法修行之后,多多的修行之后,会受人间的福报,会受天上的福报,也能得泥洹(涅槃)的果证的,这就是所谓广施是。」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广行布施的话,就能在于现世当中得色、得力,众德都能具足,在于天上,或人间当中,食福为无量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横行布施,不可具有悭吝之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四】
大意:本经叙述淫逸无度,而爱好侵犯他人的妻女的话,就会受恶报,并劝人不可行淫之想,不可淫犯他人。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修习之后,多多的修习之后,会成就地狱之行、饿鬼之行、畜生之行。假如生在于人中,居家而奸淫时,并没有净行,都会被他人所讥笑,常被他人所诽谤。到底是那一种法呢?所谓邪淫是。」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淫泆无度(不依规则),爱好侵犯他人的妻女的话,便会堕入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中。假若转生为人间当中的话,则会闺门淫乱。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常常正其意,不可兴起邪淫之想,要慎重而不可淫乱他人。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五】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不犯他淫,而为贞洁的话,就会有善报,并劝化人不可以行邪淫,不可兴起邪淫之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修行之后,多多的修行之后,会受人中的福报,会受天上的福报,会得泥洹之证的,那就是所谓不他淫(不邪淫),身体都香洁,也没有邪想之法。」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贞洁不他淫的话,便会转生而受天上、人间当中的福报。因此之故,诸比丘们!不可以行邪淫而兴起淫念。像如是,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六】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打妄语、绮语、斗乱是非的话,就会受恶的果报,同时也劝人应至诚而不可以说妄语等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如修习后,多多的修习后,就会成为地狱之行、饿鬼之行、畜生之行的。假若生为人间当中的话,其口气也会臭恶,会被人所憎恶,所谓妄语是。诸比丘们!如果有人打妄语、说绮语,而斗乱是非的话,便会堕落于地狱、畜生、饿鬼当中。所以的缘故为何呢?(为甚么呢?)因为由于他之打妄语的缘故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恒常的至诚,不可以打妄语。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七】
大意:本经叙述如不打妄语的话,就能获得善报,同时也劝化他人应当要持不妄语之戒。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法修行之后,多多的修行之后,会受人中的福报,会受天上的福报,会得泥洹之证的。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谓不妄语是。诸比丘们!如果有人不打妄语的话,则其口中之气,会非常的香芬,其名德会非常的远闻。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行不妄语。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八】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有人饮酒的话,就会受恶报,同时也劝人持守不饮酒之戒。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我并不看见过有一法习行之后,多多的习行之后,会受畜生、饿鬼、地狱之罪报的。假若再生在人中的话,也会为狂愚痴惑的人,并不能识知真伪的,那就是所谓饮酒是。诸比丘们!假若有人,其心爱好饮酒的话,则其所生之处(饮酒而迷乱其心,不辩是非的胡作非为,则转生为人类时),并不会有智慧,会常怀愚痴。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谨慎!不可以饮酒。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九】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不饮酒的活,就能得到善报,同时也劝化他人不可以饮酒,应持不饮酒之戒。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众生当中,并没有一法能胜于此法的,如果把它修行后,多多的修行之后,就会受人中的福报,就会受天上界的福报,就会得泥洹的果证。到底是那一法呢?那就是所谓不饮酒是。诸比丘们!如果有人不饮酒的话,就会转生为聪明,而没有愚惑,会为博知经籍,其意并不会错乱。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第五地狱经此名不善行五者天及人今知次第数
(五种法为堕地狱之经,这叫不善之行。其它的五种法就是上升天上,以及再生为人,使人觉知次第之数〔有程序,有规则可循〕。)。
有无品第十五
概要:本品叙述有无之二见,法、财之二施,有法、有财之二业,法与财之二恩,有智、有愚之二相,有智慧与其灭尽之二法,力与无畏之二法,二因二缘而起正见等事。
【一一O】
大意:本经叙述当一位比丘的,对于有无之二见,不但不应该去修习、读诵,同时也应当要舍离(有见就是死后有后生之见解,无见就是死后没有后生的见解。)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知道有此二种之见。到底是那二种呢?所谓有见、无见是。诸所有的沙门、婆罗门对于此二种见解修习后、读诵后,终皈不可以从其法。假若如实而不知的话(不能了解其真象),这就不是沙门、婆罗门的了。因为在于沙门,则犯沙门之法,在于婆罗门,则犯婆罗门之法(身虽为沙门,而却犯当一位沙门的规则,身为婆罗门,却犯当一位犯婆罗门的法规)。这种沙门、婆罗门,终皈不能以身作证,不能自游戏在于其境界中。诸有沙门、婆罗门,如果对于此二见诵读、讽念之后,能够知道应舍弃,能够如实而知的话,这就是当一位沙门之能持沙门之行,婆罗门之能知婆罗门之行,自身能取证,而能自游戏在于其中。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会受后有之身,而能如实而知道。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对于此二见,不应该习行,不应该讽诵,都应当把它舍离。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一一】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阐释有见与无见的内容,同时也把它分科,也劝比丘应当舍此二见。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见解的。到底是那二种见解呢?所谓有见与无见是。它为甚么为之有见呢(那些为有见)?所谓欲有见、色有见、无色有见是。它为甚么叫做欲有见呢?所谓五欲是。甚么为之五欲呢?所谓眼睛看见色相时,会非常的喜爱敬念,未曾舍离(不肯舍弃),为世人所宗奉的。依次为:如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着香气,口中知滋味,身体触知细滑,意根了知诸法,就是所谓的有见。另一种法为甚么叫做无见呢?所谓有常见、无常见,有断灭见(执死后就断灭,不再续生)、无断灭见,有边见(执吾人,以及世间之有限,无限之四见)、无边见,有身见(我见,执五阴假和合之身为常、一、主宰之我,以及我所有之物等见解)、无身见,有命见、无命见,异身见、异命见(论肉体和生命之同异),此六十二见(佛陀将过去、未来之诸见,分类为六十二。如对于过去当中,有关于自我与世界之常住论为四,半常半无常论为四,世界的有限无限〔有边无边〕为四,异问异答论为四,无因论之二,计为十八见论,为之本劫本见。有关于未来,则:死后有识论为十六,无识论为八,非有识非无识论为八,现存之生类的断灭论为七,现在生涅槃论为五之四十四见〔末劫末见〕。详示在长阿含经卷第十四梵动经),名叫无见,也不是真见,这就是名叫无见。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舍弃此二见(有见与无见)。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一二】
大意:本经叙述有财施与法施的二种布施。其中之法施为布施中之最,比丘则应学法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布施之法。那二种呢?所谓法施与财施是。诸比丘们!布施当中,其最上的,不过于法施。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应常学法施。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一三】
大意:本经叙述有法业与财业的二业,其中以法业为最上,比丘应当学习法业,不应该学财业。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业。那二业呢?有法业,有财业。业当中之最上的,不过为法业。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学习法业,不可学习财业。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一四】
大意:本经叙述有法恩与财恩之二恩,法恩为恩中之最上,一位比丘应当要修行法恩。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恩。那二种呢?所谓法恩与财恩是。恩中之最上的,就是所谓不过于法恩是。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法恩。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一五】
大意:本经叙述愚痴的人,则:不能办者,而办之,垂办之事,则厌而舍弃,的二相像貌。有智的人,则:不能成办之事,不办,垂办之事,也不厌舍,之二相像貌。比丘应该舍弃愚者之二相像貌,应当修行智者之二相像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愚痴的人,有此二相的像貌。那二种呢?于是(就是这样的):愚痴的人,对于所不能办的,却去办它,垂辨之事,则讨厌而把它舍弃。这就是所谓,诸比丘们!愚痴的人有这二相的像貌。
又次,比丘们!智者有二种的相的像貌。那二种呢?于是(就是这样的):有智慧的人,对于所不能办的事,也不成辨,而对于垂办之事,也不会厌舍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对愚痴之人的二种相的像貌,应当要舍离它,应当思念修行智者的二种相的像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一六】
大意:本经叙述有智慧与灭尽(涅槃)之二法。当比丘的应学习智能与灭尽之二法,以礼拜如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法,应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拜如来(应专心一意的观察而礼拜佛陀)。那二法呢?第一就是智慧,第二就是灭尽(涅槃)。这就是,比丘们!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的当应礼拜如来。(以期求得智慧证入涅槃)。像如是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一七】
大意:本经叙述有力、无畏之二法。应当学习此二法,以便礼拜法宝,以及如来的神庙。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法,应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应当礼拜法宝,也礼拜如来的神庙。那二种法呢?有力、有无畏。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有此二种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的,当礼法宝,及如来的神庙。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一八】
大意:本经叙述当一位比丘的应当要内自思惟:1.如来和世间的人民,并没有人能和其相等的。2.如来乃有大慈大悲愍念十力,之二法。应专精一意的,礼拜如来的寺院。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法,应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礼拜如来的寺院。那二种法呢?第一就是如来和世间的人民,是没有人能和佛陀相等并论的。第二就是如来有大慈大悲,而矜念于十方的众生。这就是叫做,比丘们!有此二种法,应该要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的礼拜如来的寺院。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一九】
大意:本经叙述有受法教化与内思止观的二种因与二种缘,都是起自于正见。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二种因,二种缘,都是起自于正见的。那二种呢?第一就是受法教化(受人的教诲),第二就是内思上观(止就是止息而静心,观就是观察事物的真象,止属于定,观属于慧)。这就是叫做,比丘们!有此二因与二缘,都起自于正见。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二见及二施愚者有二相礼法如来庙正见最在后
(1.2.二见,以及3.4.5.二施〔一为二施,一为二业,一为二恩〕,6.愚者有二相,7.礼如来,8.礼法,9.礼如来庙,10.正见的一经排在于最后面。)
火灭品第十六
概要:本品叙述有关于难陀比丘之事,有余无余之二种涅槃,善与不善,邪与正,以及烛明之法,忍与思惟之二力,阿那律之说法,教诫罗睺罗等事。
【一二O】
大意:本经叙述魔行天子欲来恼乱难陀的戒行,而向孙陀利女散布难陀将要还俗之流言,波斯匿王乃信以为真,难陀则辟谣,说他自己已证阿罗汉果。魔却不死心,就亲向难陀说偈挑情,难陀却不被所动,佛陀因此而称叹难陀之具德。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尊者难陀(善欢喜,佛陀的异母弟,制御诸根第一的尊者)住在于舍卫城的象华园中。这时,难陀尊者在于闲静之处,曾生如是之念:如来出现于世间的事,乃极为难遇的事。因为经过亿劫之久,乃有佛陀之出现,实在是不可以遇见的一件事。如来确实为久远的长夜之时,才能出现而已!有如优昙钵花(灵瑞华,据说为三千年始开一次华。佛陀降世时,此华也会开花),适时乃出现,这也是如是的道理。如来出现世间之事,实在是甚为难过,为亿劫之久,才会出现,实在不可以遇见,此处也是很难过。一切诸行都均予以休息止灭,渴爱尽而无余遗,也没有染污,为灭尽泥洹(均为涅槃寂静)。
那个时候,有一位名叫魔行的天子,知道难陀尊者的内心所念之事,便到了孙陀利释种的女人之处(孙陀利女本来要和难陀结婚,后难陀被佛带往游历天上、地狱,而度其出家),天魔飞在虚空,用偈颂嗟叹而说:
汝今发欢喜严服作五乐难陀今舍服当来相娱乐
(妳现在可以生起欢喜之心了!妳应赶快严饰衣服,准备好作五欲之乐之事了。因为难陀现在已经舍弃出家所穿的衣服,当会回来和妳相互作娱乐啊!)
那时,孙陀利释种之女听到天语之后,非常的欢喜而踊跃,不能自制其欢悦的心情,就自庄严,修余其房舍,敷好坐具,作倡伎乐,有如难陀已在家里的模样。那个时候,波斯匿王正集聚众臣于普会讲堂,他听说难陀比丘将还舍法服,习于家业之事(舍弃法服,而将回到王宫来营家业之事)。所以的缘故就是:有一位天子在空中告诉其妻息之故。这时,波斯匿王听说此语后,就怀着愁忧的心情,就实时乘驾白象,往至于那个象华园。到达后,便入于华象池中。当时,大王遥见尊者难陀,便趋前至于难陀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
那时,尊者难陀告诉波斯匿王说:「大王!为甚么缘故来到此地!为甚么颜色变异呢?又有甚么事来到我所住的地方呢?」波斯匿王回答说:「尊者!当知!刚才我们在普会讲堂时,曾经听说尊者已舍弃法服,要还俗作为一白衣。因为听闻此语之故,才到这里来的,不知尊者您,有甚么事要告诉我吗?」
这时,难陀尊者乃嘴里含笑,慢慢的告诉大王说:「你不亲自见到,不亲自听到,大王为甚么缘故作这些语呢?大王!你岂不从如来之处听到这些话吗:我的诸结(烦恼)都已除灭,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会再次受胞胎之生,已经如实而知,现在已经成就阿罗汉果,已心得解脱。」(难陀尊者已证果)。
波斯匿王说:「我并不从如来之处听过难陀比丘的生死已尽,已得阿罗汉,心已得解脱之语。所以的缘故乃为:有天神来告诉孙陀利释种之女所说之语云云。那个时候,孙陀利夫人听到此语之后,便作倡伎乐,便去修治其服饰,便去敷诸坐具。我听到此消息后,便来到尊者您这里的。」难陀告诉他说:「大王并不亲自知道,并不亲自听到,为甚么缘故,大王会作如是之语呢?诸所有的沙门、婆罗门,没有不喜乐于此休息之乐、善逝之乐、沙门之乐、涅槃之乐,而不自观这些淫火之坑的(都讨厌淫欲如火坑)。又当就之事,并不是这样的。如骨乃如锁,肉如聚石,好像将甜蜜涂在于刀上,人们却坐贪小利,并不考虑其有后患之事。也如既繁多,就会折断其枝,也如假借之物,不久当应还给人家,犹如剑树之薮,也如毒害之药,也如有毒之叶,也如有毒的华菓。观此淫欲,也是如是的。假如其意被染着的人的话,对于此事就不是这样的看法。他们从火坑之欲,乃至于如毒菓,都不会去观察此事的。欲得度脱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的话,则这样的话,就不对的了。那些不能度脱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的人,而欲得证入无余的泥洹之界(无余涅槃为身心都灭的寂静的境界),而想入于般泥洹(入涅槃寂净)的话,则这样的人,并不能达成的。
大王!你应当要知道!诸有沙门、婆罗门们,如果能观察此休息之乐、善逝之乐、沙门之乐、涅槃之乐,此事必定是这样的。他们都以作如是的观察,而了解淫坑之火,有如骨锁,有如肉聚,有如甜蜜之涂在于利刀上,有如既繁多就会折枝,假借之物不久就应还人家。也如剑树、毒树,也如毒害之乐,都统统观察而了知的话,就有这道理的了。既已了解而知道淫火所兴起的利害,便能得以渡脱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此事乃为必然的道理。
他既渡过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此事为必然之事,则到底是怎样呢?大王!你到底是以何见何知,而作如是之说呢?(指难陀已还俗的谣言。)现在的我,大王!我已成就阿罗汉,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己立,所作已办,更不再会受母的胞胎里,心已得解脱的了。」
那时,波斯匿王心怀欢喜,生起善心,就自难陀尊者说:「我现在已经没有半点的狐疑,连如毛发之许也没有,确实知道尊者已成就阿罗汉!现在要请辞而回去,因为国事非常的多之故。」难陀回答说:「宜知是时。」(正是时候)。
那时,波斯匿王就从座起,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便退下而回去。波斯匿王离开后不久之时,那个时候,魔天则来到难陀尊者之处,就住在于虚空中,又用如下之偈向难陀说:
夫人面如月金银璎珞身忆彼姿容颜五乐恒自娱
弹琴鼓弦歌音响甚柔软能除诸愁忧乐此林间为
(您的夫人的面貌有如满月,身上都佩带金银璎珞,您应忆念她那娇姿容颜,回去和她恒作五乐以自娱乐吧!)
(您如回去时,可以听到她在弹琴、鼓弦、唱歌之声,其音响乃为非常的柔软,能除去种种的愁忧的。您何乐而不为?而乐于此林间干吗?)
这时,难陀尊者便作如是之念:这位是魔行天人。他觉知此天人后,又用偈回答说:
我昔有此心淫泆无厌足为欲所缠裹不觉老病死
我度爱欲渊无污无所染荣位悉是苦独乐真如法
我今无诸结淫怒痴悉尽更不习此法愚者当觉知
(我在于往昔俗家之时,确实有此心,可以说是淫泆而知不厌足,都被爱欲所缠裹,而不觉知老病死之会害人的程度。然而现在的我,已经度过爱欲的深渊,已经没有污秽,没有被所染,已经知道荣华富贵等位,均为是苦,而独乐于真如之法。我现在已经没有诸结缚,淫怒痴等毒害均已灭尽,更不再习于这些法了,愚痴的人应当要觉知!)
那时,那位魔行天人听到这些话后,便怀着愁忧,实时在于那个地方隐没不现。
那个时候,众多的比丘,都将此因缘实事,其向世尊报告。那时,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所谓端正的比丘,并没有人能胜过于难陀比丘的。所谓诸根澹泊,也是难陀比丘是。没有欲心的人,也是难陀比丘;没有瞋恚,也是难陀比丘;没有愚痴,也是难陀比丘;成就阿罗汉果,也是难陀比丘是。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难陀比丘乃为一位端正,诸根寂静之故」。
那时,世尊并告诉诸比丘们而宣布说:「我的声闻当中,第一端正的人,就是难陀比丘是。诸根寂静,也是难陀比丘。」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一】
大意:本经叙述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的二涅系之界之义,而垂告比丘们,应当力求方便,以至于无余涅槃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这里有二种涅槃界之法。那二种呢?第一为有余涅槃界,第二为无余涅槃界。它为甚么叫做有余的涅槃界呢?于是(就是这样的:)一位比丘已灭除五下分结(身见〔有身见〕、疑、戒禁取见〔执着于不正确的戒律〕、欲贪、瞋恚),即在于彼(当处)而得证般涅槃,不再还来于此世界轮回生死,这就名叫有余的涅槃界。又为甚么叫做无余涅槃界呢?于是(就是这样的):一位比丘灭尽有漏,而成就无漏,其意已解脱,已由于智慧而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于其中。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身,能如实而知道真理,这就叫做无余涅槃。对于此二种涅槃界,当求方便,以期至于无余涅槃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二】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举出乌、举起猪的二种譬喻,佛陀说:如果有人在于闲静处作诸恶行的话,就应自悔,有如乌鸦虽食不净,然而食后却知拭嘴,以避他人嘲笑牠,反之,就如猪一样。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说有关于乌鸦之喻,也当会说猪之喻。你们听后要善思其意义,我当会为你们演说。」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诸比丘们就从佛而受其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这为甚么名叫人之喻如乌鸦呢?犹如有人,在于寂静的地方,恒习于淫欲,而作诸恶行。然而到后来,便能知道羞耻,便自悔过,而向人讲说,向人陈露其所作之事。所以的缘故就是:或者被诸修梵行的人所见而被讥笑纠弹而说:『此人都习作淫欲,都作诸恶行。』他作诸恶行后,能向人忏悔其过错,自己知道羞耻,有如那乌鸦之恒患饥饿之苦,便会去食那些不净之物,食后,便随时拭嘴,恐怕有其它的乌鸦看见而说:『此乌鸦食不净之物』。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有一人在于闲静处,习作淫欲,而作不善之行,然而后来便能羞耻其行,而自己去忏悔其过错,而向人讲说陈述其所作之事。所以的缘故就是:或者被诸修梵行之人所见所识而指责说:『此人都习行于淫欲,都作诸恶行。』这就叫做为人犹如乌鸦之喻。」
那个人为甚么名叫人如猪之喻呢?如有人在于闲静之处,长久的习行于淫欲,而作诸恶行,也不会羞耻,又不自忏悔改过,反之而向人自誉(夸耀自己),贡高而自用说:『我能得五欲以自娱乐,这些人们都不能得五欲的快乐。』他作此恶行后,都不知羞耻,此人就譬喻为猪之恒食不净之物,都卧于不净之中,便自跳踉(跳动的样子),而向于其它之猪那样。这也是如是的道理,如有一人习行于淫欲,而作诸恶行,也不自羞耻,又不自悔过,反而向人自誉,贡高而自用而说:『我能得五欲以自娱乐,这些人却不能得五欲自娱。』这就名叫人如猪之譬喻。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舍弃而远离淫欲。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三】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举出驴与牛之二喻,以诫诸弟子。佛陀说:比丘如不能清净诸根,如没有威仪,行止都违禁戒,遇人讥惮之时,却自诩为比丘,有如驴之偶入于牛群之中,却自称为牛,然而看牠之身,内外都没有一处似牛之样。反之,如良牛入于牛群时,自称为牛,其毛、角、耳、声,均为是牛,众牛都相来舐其体。比丘应善习诸礼节、威仪,善守护诸根,应当如牛,不可如驴。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说人类当中,有的好似驴,也有似牛的人。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思念它!」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诸比丘们就从佛受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他为甚么名叫好像驴呢?如有一个人,已剃除须发,着三种法衣,由于信心牢固而出家学道。那时,那个人的诸根不定静,如眼睛看见色相时,就随起为色之想,都流驰万端。那时的眼根就不是清净,而会生诸乱想,不能克制守持,众恶都由之而普至,也就一再的不能保护其眼根。耳之闻声,鼻之嗅香,舌之知味,身之知细滑(触),都同样的道理。至于意根之知道法,也同样的随起识之病,会流驰万端。那时的意根,就不是清净,而会生诸乱想,不能克制守持,众恶普至,也是一再的不能守护其意根。并没有威仪礼节之宜,其行步进止,屈伸低仰,执持衣钵等动作时,都违背禁戒,因此,便被那些梵行之人所见而讥弹说:『咄!(愚哉!)此愚人,那里是像沙门吗?』便取弹举而说:『如果是沙门的话,就不应该是这样的。』那个人却作如是之言而说:『我也是比丘!我也是比丘啊!』犹如驴之入于牛群之中,而自称说:『我也是牛,我也是牛!』然而看牠的两耳,又不似于牛,其角也不像,尾也不似,音声也各为不同。那个时候,群牛或者会用角去抵牠,或者用脚去蹋,或者用口去啮牠。现在的这位比丘也是如是,诸根都不定,如眼见色时,就会随起色之想,而流驰于万端,那时的眼根就不是清净,而生诸乱想,不能克制守持,众恶都普至,也是一再的不能守护其眼根。耳之听声,鼻之嗅香,舌之知味,身之了细滑(触),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意之知法,也是同样的随起识之病,而流驰于万端,那时意根就非清净,而生诸乱想,而不能克制守持,众恶都普至,也是一再的不能护念其意根。并没有威仪礼节之宜,其行步进止,屈伸低仰,都不能执持禁戒,便被那些梵行之人所见而讥弹而说:『咄!此愚人那里像个沙门吗?』便见其弹举而说:「如果是沙门的话,就不应该是这样的!」那时,那个人却作如是而说:『我是沙门!』犹如驴之入于牛群里那样,这就叫做人像驴之喻。
那个人怎样会像牛之喻呢?如有一个人,已剃除须发,着三法衣,由于信仰牢固而出家学道。那时,那个人的诸根非常的寂定,饮食都知节,竟日(每天)都在经行用功,未曾舍离过其意之游在于三十七道品之法。如眼根看见色相时,不会起色之想,也没有流驰之念,那时,他的眼根就应当为清净,而生诸善想,也能克制守持,不再会有诸恶,常时拥护其眼根。耳之听声,鼻之嗅香,口之知味,身之了细滑,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意根之知法境,都不会起识之病,那时,其意根就得清净。那个人便到诸梵行人之处,诸梵行人遥见其来到后,就各自扬声而说:『善来!同学!』都会随时供养,不会使其有所缺乏,有如良牛之入于牛众之中,而自称说:『我今是牛!』而牠的毛尾、耳角、音声,都均为是牛,诸牛看见后,都会各来舐其体。这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剃除须发,着三法衣,由于信仰牢固而出家学道。那时,那个人的诸根都寂定,饮食都知节,竟日都经行用功,未曾舍离过其心意之游于三十七道品之法。如眼见色,已不起色想,也没有流驰之念,那时眼根则得清净,而生诸善之想,也能克制守持,不再会有诸恶,都常拥护其眼根。耳之听声,鼻之嗅香,口之知味,身之了细滑,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意之知法,都不起识之病,那时的意根则得具足,这就叫做此人之像牛之喻。像如是的,诸比丘!应当要学如牛之喻,不可像如驴之喻。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四】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示诸弟子有关于行十善与十恶的果报,并劝化弟子须远离恶行,而修诸善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说有关于善与不善之行。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诸比丘们就从佛而受其教。
世尊垂告他们说:「甚么叫做不善?甚么叫做善呢?所谓杀生就为之不善,不杀生就为之善。不与取(偷盗)就为之不善,与取(人与才取,不偷盗)就为之善。淫泆为之不善,不淫泆就为之善。妄语为之不善,不妄语就为之善。绮语为之不善,不绮语就为之善。两舌为之不善,不两舌就为之善。斗乱彼此(恶口)为之不善,不斗乱彼此(不恶口)就为之善。贪他人的一切(贪欲)就为之不善,不贪他人的一切就为之善。起瞋恚心为之不善,不起瞋恚心为之善。邪见(愚痴)为之不善,正见就为之善。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果行此恶行的话,就会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之中。假若行善的话,便会生在于人中、天上。以及诸善趣的阿须伦(阿修罗,非天)之中。因此之故,应当要远离恶行,而修习善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五】
大意:本经叙述有八邪道与八正道之二种微妙之法。并劝人应善念讽诵,不可有懈怠,以免后悔也来不及!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当与你们讲说微妙之法,所说的,乃为初也善,中也善,至竟也善(始终都是说胜善之法),为有义、有味,能得修习具足梵行之法,所谓二法是。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思念其义,我当会与你们具足而说。」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这时,诸比丘们就从佛受教。
世尊告诉他们说:「甚么为之其二法呢?,所谓邪见与正见,邪治(不正确的思想,邪思惟)与正治(正思惟),邪语与正语,邪业与正业,邪命与正命,邪方便(不正确的努力)与正方便(正精进),邪念与正念,邪三昧与正三昧(正定),这就是比丘之名叫二法。我现在已经给与你们讲说此二法,如来所应做的,现在都已作到完满了。你们应善念、讽诵,千万不可有懈倦,现在如果不努力去行的话,后悔就来不及哩!」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六】
大意:本经叙述贪淫、瞋恚、愚痴之消灭道尽为之烛明,八正道就是由于烛明而趣道之业。并劝弟子们不可懈怠,以免后悔。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说烛明之法,也当说由于烛明而趣道之业。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那时,世尊垂告诸比丘们说:「彼为甚么名叫烛明者呢?所谓贪淫、瞋恚、愚痴之灭尽是。彼为甚么叫做由于烛明而趣道之业呢?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精进)、正念、正三昧(正定),这就是由于烛明而趣道之业。
我已为比丘们讲说烛明之法,也说由于烛明而趣道之业,如来所应做的,现在都已做完。你们应善念、讽诵、不可有懈怠,现在如果不行的话,恐后悔会来不及哩!」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乃用忍与思惟之二力,去降魔,而成就正觉的,比丘也应修此二力,以便成就果位,以致于得证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力。甚么为之二力呢?所谓忍力、思惟力是。假如我没有此二种力的话,终皈不能成就无上正真的等正觉。其次,如果没有此二力的话,终皈不能在于优留毗的地方,修持六年的苦行(位于佛陀成道处之南,沿尼连河一哩余。佛陀未成道前,就是在此修持苦行的。)也不能降伏魔怨,而成就无上正真之道,而坐于道场(坐道场就是入于正道之场,也就是成佛作祖)。由于我有了此忍力、思惟力之故,便能降伏魔众,而成就无上的正真之道,而坐于道场。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应精勤努力)去修习此二种力,所谓忍力与思惟之力,这样的话,便能成就须陀洹道(入圣流。初果)、斯陀含道(一来、二果)、阿那含道(不还,三果)、阿罗汉道(应供,四果),会在于无余的涅槃界而般涅槃(寂静,解脱)。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八】
大意:本经叙述阿那律尊者为了阇拔咤梵志开示天眼,以及无上的智慧眼的妙用与修法。诸天和佛,均赞叹阿那律之能干。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阿那律尊者住在于拘尸那竭国的本所生处(阿那律的往昔曾经出生于其处的地方)。那时,释(帝释天)、梵(梵天)、四天王,以及五百位天人,并及二十八位大鬼神王,便往至于阿那律尊者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住在于一边。又用此偈称叹阿那律而说:
归命人中上众人所敬奉我等今不知为依何等禅
(我们要皈命人中的上人,为众人所敬奉的您!我们现在不知您到底是依于何等禅的呢?)
那时,有一位梵志名叫阇拔咤,是梵摩喻的弟子。此人也到阿那律尊者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那时,那位梵志问阿那律说:「我往昔在王宫出生,未曾闻到这种自然之香(生活在王宫,最豪华之处,也没有这种香气)。到底是有那种人降至于此人间,是否为天?为龙?或者是鬼神?是人、非人吗?」
那时,阿那律回答梵志说:「刚才有帝释天、梵王、四天王,以及五百名天人,并有二十八位大鬼神王,来到我这里,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在于一边而住。曾以此偈来叹称我而说:
自归人中上众人所敬奉我等今不知为依何等禅
(我们要自归命于人中的上人,被众人所敬奉的您!我们现在都不知您到底是依于那一种禅定的呢?)」
梵志问而说:「到底是为甚么缘故,我现在却看不见他们的形体呢?释、天、四天王到底是在于那里呢?」阿那律回答说:「因为你并没有天眼之故。因此之故,才会看不见帝释天、梵王、四天王,以及五百位天人,和二十八位大鬼神王的。」梵志问而说:「假如我能得天眼的话,是否能得看见在这里的这些帝释天、梵王、四天王,以及二十八位大鬼神王吗?」
阿那律回答说:「倘若当得天眼的话,便能得见帝释天、梵王、四天王、以及五百位天人,并二十八位大鬼神王的。然而,梵志!这种天眼那里足够为奇呢?有一位梵天,名叫千眼,他看见此千世界的事,有如有眼之士之在于他自己的手掌中观看其宝冠那样的明显的。这位梵天也是如是,他看见此千世界时,都没有罣碍,然而这位梵天却不能自见其身所著的衣服。」
梵志问说:「为甚么缘故,千眼梵天乃不能自见其形体所著的服饰呢?」阿那律说:「由于那位梵天并没有无上的智慧之眼之故,因此之故,不能自见其自身所著的服饰的。」梵志问说:「假如我能得无上的智慧眼的话,是否能看见此身所著的服饰吗?」阿那律说:「如果能得无上的智慧眼的话,就能看见自己的形体所著的服饰的。」
梵志请愿说:「愿尊者您,为我演说极妙之法,使我能得无上的智慧之眼!」阿那律说:「你有持戒吗?」梵志问说:「甚么名叫戒呢?」(戒到底是甚么?)阿那律说:「不作众恶事,不犯非法,就是戒。」梵志听后,首肯而回答说:「像这样为之戒的话,我乃堪以奉持如此之戒的。」
阿那律说:「梵志!你现在应当奉持禁戒,不可以失去其毫厘,也应该除去憍慢的结缚,不可以执计吾我染着之想。」这时,梵志又问阿那律说:「甚么是吾?甚么是我?甚么叫做憍慢之结呢?」
阿那律回答说:「所谓吾,就是神识,所谓我,就是形体之具。在于此里面起识而生吾我的话,就名叫做憍慢之结。因此之故,梵志!应当要求方便(精进努力),去除此诸结。像如是的,梵志!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梵志听尊者的教训后,即从座起,礼拜阿那律的双足,环遶其身体三匝后离去。还未回到其所在的地方,在于中途,思惟所听到的教义,其诸尘垢都灭尽,而得法眼净(能看透真理的眼)。
这时候,有一位天神,从前曾经和这位梵志为亲友,这位天神知道梵志的心中已得证诸尘垢都尽,已得法眼清净。就在于其时,这位天神便往至阿那律尊者所住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住在于一边。就用此偈叹称阿那律而说:
梵志未至家中道得道迹垢尽法眼净无疑无犹豫
(阇拔咤梵志皈去后,还未到其家,就在于中途得道迹〔证道的正事迹〕,他的尘垢已尽,而得法眼清净,已没有疑惑,已没有犹豫了〔决定入道,已不迷惑〕。)
那时,阿那律尊者又用偈告诉该天神说:
我先观彼心中间应道迹彼人迦叶佛曾闻此法教
(我刚才曾经观察过那位梵志的心,知道他在回皈的途中,必定会契应于道迹。那个人在于迦叶佛时,曾经听过此法教的。)
那时,阿那律尊者,就在于当时离开那个住处,就在于人间中游行,渐渐的至于舍卫国,而到达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住在于一边。那时,世尊其用法语垂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的教训后,就从座起,以头面礼佛之足后,就退下而去。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我的声闻的弟子当中,得证天眼第一的人,就是所谓阿那律比丘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九】
大意:本经叙述诸比丘们不知罗云(罗睺罗)比丘为甚么奉修禁戒,小戒也不触犯,然而仍然是有漏心的人,并不得解脱。佛陀乃垂示而说:具足禁戒,诸根成就,诸结使(烦恼)将会逐渐而尽,届时便能得解脱。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罗云尊者(罗睺罗,译为覆障,为佛未出家时之子,为密行第一的尊者),乃是一位奉修禁戒,并没有所触犯的人。他对于小小的罪,尚且会远避,更何况为大罪之戒,怎么会去冒犯呢?虽然如是,但是却不能得证有漏心解脱。那时,众多的比丘,便到了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在于一边而坐。当时,众多的比丘白世尊而说:「罗云比丘乃为一位认真的奉修禁戒,并没有所触犯的比丘,然而仍然如故,并不能得证有漏心之解脱,这是甚么缘故呢?」(有漏心不解脱)。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具足禁戒之法,诸根也成就〔六根清净〕,就能渐渐的当会逮得一切结使之灭尽〔有漏心解脱〕。)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难陀涅槃乌驴不善有二烛及忍思惟梵志及罗云
(1.难陀,2.涅槃,3.乌喻,4.驴喻,5.6.有关于不善与善的有二经,7.烛明,8.忍力思惟力,9.梵志,10.罗云。)
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概要:首先为罗睺罗讲说安般法(数息观)而劝修四无量心,依次说明佛与转轮圣王、辟支佛、漏尽阿罗汉之出现之难,烦恼与不烦恼,邪见与正见,引顶生王之耽于欲爱之故事以为诫,善恶二知识,周利盘特与舍利弗之教化世典婆罗门,阿阇世王被提婆达多之诱而杀王等事。
【一三O】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垂示罗睺罗修持安般之法(数息观),罗睺罗比丘依教奉行,终于自证阿罗汉果,而获佛的赞许。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到了食时,即着衣持钵,带罗云(罗睺罗)进入舍卫城去分卫(乞食,乞得的食物,分施给僧尼而卫护,使其安心修道)。那时,世尊向右旋顾(回头向右而看)而对罗云说:「你现在应当观察色阴为无常的。」罗云说:「如是!世尊!色为无常的。」世尊又垂告说:「罗云!痛(受)、想、行、识,均为是无常的(色阴为肉体,受想行识之四阴为情神)。」罗云回答说:「如是!世尊!痛(受)想、行、识,均为是无常的。」
这时,罗云尊者又作如是之念:这到底是有甚么因缘,现在刚向城内,欲去分卫(乞食)之时,而在于道路上,为甚么缘故世尊乃当面教诲于我呢?现在应该回归所住之处,不应该入城去乞食。
那个时候,罗云尊者就在于中途回到祇桓精舍,持衣钵(放置衣钵)后,到了一树下,在那里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结跏趺之坐,专精一心(贯注精神),念色阴为无常,念痛(受)、想、行、识为无常。那时,世尊在于舍卫城乞食完毕,食后,即在祇桓精舍自行经行(漫步思念),渐渐的至于罗云之处。到后,对罗云说:「你应当修习安般之法(数呼吸之出入,以定止其心的方法,为数息观),修行此法的话,所有的愁忧之想,都当应除尽。你现在又当修行恶露不净之想,所有的贪欲都统统把它除灭。你现在,罗云啊!应当修行慈心!已经修行慈心,则所有的瞋恚都均予除尽。你现在,罗云啊!应当修行悲心!已修行悲心后,所有的害心统统会当除尽。你现在,罗云啊!当修行喜心!已修行喜心后,所有的嫉心都当除尽。你现在,罗云啊!应当修行护心(舍心)!已修行护心之后,则所有的憍慢都当除尽。」
那时,世尊对罗云而说此偈说:
莫数起着想恒当自顺法如此智之士名称则流布
与人执炬明坏于大闇冥天龙戴奉敬敬奉师长尊
(不可以常常起着想,应恒常的自顺于正法;像如此的有智慧的人,名称就会流布于各处。执持炬明给与人,而能坏灭大闇冥的话,则会被天龙所奉戴而尊敬,会敬奉如师长之尊那样。)
这时,罗云比丘就用如下之偈回答世尊说:
我不起着想恒复顺于法如此智之士则能奉师长
(我会努力于不起着想,又会遵顺于正法,像如是为有智之人的话,乃能奉敬师长您!)
那时,世尊作如是的教敕之后,便舍离其处,就还皈静室。这时,罗云尊者又作如是之念:现在应该怎样的修行安般(数息观),怎样的除去愁忧,而没有诸想呢?当时,罗云就从座起,便到世尊之处。到后,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在一面而坐。须臾则退坐,而白世尊说:「要怎样修行安般(数息观),怎样除去愁忧,而为没有诸想,而获大果报,得甘露之味呢?」
世尊告诉他说:「善哉!善哉!罗云!你乃能在于如来之前作狮子吼(请问正确),而问如此之义『怎样修行安般(观呼吸),而除去愁忧,而为没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罗云!你现在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为你其为分别解说。」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尊者罗云就从世尊受教。
世尊垂告而说:「是这样的,罗云!如有比丘喜乐在于闲静而没有人的地方,就在那个地方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结跏趺而坐,并没有其它的异念,系其心在于鼻头,出息长时知道其息为长(呼气尽量使其为长),入息长时也知道其息为长(吸气尽量使其为长)。出息短时,也知道其息为短(呼气尽量使其为短),入息短时也知道其息为短(吸气尽量使其短)。出息为冷之时也知道其息为冷(呼气冷时觉知为冷,专心一意不思其它事),入息为冷时也知道其息为冷(吸气冷时觉知为冷,专心一意不思其它事,以下均同此理)。出息暖时也知道其息为暖,入息暖时,也知道其息为暖。尽观身体的入息与出息,都均能知觉。有时有息,也会知道为有息,有时无息,也会知道为无息(禁气)。如息乃由心中出来的话,也会知道为从心中出来,如息乃从心而入去时,也会知道从心而入。像如是的,罗云!能修行安般(数息,观息)的话,就不会有愁忧恼乱之想,而能获大果报,而能得甘露味。」
那时,世尊具足给与罗云讲说微妙之法后,罗云乃从座起,礼佛双足后,达佛身边三匝,然后离去。他到了安陀园,在一株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而坐,没有其它的余念,系心在于鼻头,其出息长时,也知道其息为长,入息长时,也知道其息为长,出息短时,也知道其息为短,入息短时,也知道其息为短,出息冷时,也知道其息为冷,入息冷时,也知道其息为冷;出息暖时,也知道其息为暖,入息暖时,也知道其息为暖。都尽观其身体之入息、出息,统统知道。有时为有息,也会知道为有息,有时无息,也会知道其息为无。如果其息乃从心而出的话,也会知道其息乃由其心而出,如果其息乃从其心而入的话,也会知道其息乃从其心而入。
那个时候,罗云用功去作如是之思惟后,其欲心便得解脱,便再也不会有众恶。首先是有觉(有寻,粗想)、有观(有伺,细念),而念持喜安,而游止于初禅(进入初禅的功行,离生喜乐)。其次为有觉、有观已息止,内自欢喜,专其一心(专心一意),而为无觉、无观(无寻、无伺),由三昧之念之喜(由定所生之喜乐),而游止于二禅(进入二禅的功行)。更进而为也没有喜念,而自专觉知身乐(离喜之妙乐),如诸贤圣常所求护的喜念,而游止于三禅(入于三禅的功行)。再进而为:他的苦乐都已灭,已没有愁忧,没有苦,没有乐,而谨念清净(舍念而清净),而游止于四禅之中。
他用这种三昧(禅定),其心清净而没有尘秽,身体柔软,而知道所从来,能忆知宿本所作的,自识其宿命之无数劫前之事。也知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的成劫、无数的败劫,亿载(亿年)不可计之劫,在这些劫数之中,我曾经生在于某某地方,名叫某某,姓为某某,食的就是如此之食(某一生,曾吃某某食),所受的如此的苦乐(那一生吃过甚么苦乐事),寿命之长短,彼终而生此,此终而生彼(生在彼处的生命终了后,再生在此,此处的生命完了后,再生于彼处)等事。他用此三昧,而得心清净,而无瑕秽,也没有诸结。也知道众生所起之心,他又用天眼清净无瑕秽,去观众生之类之生者、逝者,或为善色、恶色,善趣,恶趣,或者为好,或者为丑,和所行所造等事,都能如实而知。
或者有众生,其身行恶,口也行恶,意也行恶,也诽谤贤圣,而行邪见,造邪见之行之后,其身坏命终之时,堕入于地狱之中之事。或者又有众生,其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而不诽谤贤圣,都恒行正见,而造正见之行,其身坏命终之后,往生于善处的天上界。这叫做天眼清净无瑕秽,而观众生之类,对于那些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或为好,或为丑,或者其所行、所造的,这些一切的一切,都能如实而知。又更施意,而成就灭尽漏心。他也观察此为苦(一切都是苦的,苦谛),而能如实而知。又观察苦之集(苦的来源为烦恼,集谛),也知道苦之尽(苦尽而寂灭,灭谛),也知道苦之出要(怎样脱离苦的法,道谛),都能如实而知。他乃以作如是之观,而得欲漏心解脱(解脱欲漏之心),有漏心、无明漏心,也同样的得解脱。已得解脱之后,便得解脱之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实而知道。这时,罗云尊者便成就阿罗汉果。
那个时候,罗云尊者已经成就阿罗汉果后,便从座起,更整其衣服,就往诣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在于一边而住,而仰白世尊说:「我所求的已得证,诸漏都已除尽了。」
那时,世尊,乃告诉诸比丘们说:「诸得证阿罗汉果的人,并没有人能与罗云相匹等的。如论有漏之尽,也是罗云比丘是。论持禁戒的人,也是罗云比丘是。所以的缘故就是:诸过去的如来、等正觉,也有如此的罗云比丘,而欲言佛子,也是罗云比丘是。是亲从佛生,是法之上的比丘!」
那时,世尊又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的声闻当中的第一弟子,能持禁戒的人,就是所谓罗云比丘是。」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具足受持禁戒之法,诸根也已成就,渐渐的当会逮得一切的结使〔烦恼〕都已灭尽)。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七完
分类:佛经 书名:增一阿含经 作者:悟慈法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