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谈心
耕云先生讲述
一、知心
二、法心
三、悟心
四、修心
五、传心
六、结语
对于一个真实学道、行道的人来说,提到‘心’字,总该会有些子‘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的感慨吧?的确是知音难遇,知心难求。知心难吗?很难。何以那么难呢?难只难在太近、太简单、太平凡,反而让人‘习焉而不察’而已。也正因为它太平凡,平凡到毫无内涵,才会让人觉得‘无开口处’。如果你问我:’心是甚么?’在开口不得的窘迫下,我也只好给你来个‘当胸一拳’了。至于能否让你‘如桶底脱落’?那就不关我的事了。
尽管是‘实际理地,不立一尘’,却也不妨在‘方便门中,略许会话’。就世俗谛来讲,这心嘛,的确是有‘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呢。
心,是甚么?它是:
生命的无涯之海──流注、展现出无量、无边、无尽的众生。
生命的属性、实质、基因、共相、原态、永恒相和生命的当体。
开展、创造的无限可能──恰似‘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般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断创新,不停开展。离开了心,既没有生机可言,当然也没有发展、创造的可能。
法的当体和无量功德的根源──一切事、一切理的本源与造极。
存在的实体和大宇宙的实相──森罗万象,唯心所现;差别世界,唯心所造。
这些都是灼然可见的事实,但却并非因境而有的‘六尘缘影’的妄心所能涵摄。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我思故我在’的第二因,而是我觉故我在的真实相。
如此这般谈心,真是罪过滔天。但为求多几个知心的人,区区亦何辞‘入地狱如箭射’。
甚么叫做法心?这和‘至人法天’旨趣相近。也就是‘以心为师’的意思。
关于这,黄檗大师说的很明确。他说:‘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又说:‘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由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法,本法无法’,也不难明白所谓‘心宗’,其实只是宗尚一心;所谓‘心法’也只不过是法心而已。所以五祖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也这样说:‘若识心(识自本心)者,守之(保任)则到彼岸;迷心(不识本心)者,弃之则堕三涂。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可知心法的实义在法心,而法即是心,心即是法,则法即非法,心也就是无心之心了。说来轻松,到家还有一大段路程要人走哪。
上上根人以无心之心,学无法之法,不必举步,早已到家。这不是顿悟,又是甚么?或问既然无心、无法,顿悟个甚么?其实古德早已说破──‘悟了个不悟的’而已。不是不能悟,只是无可悟。
提到悟,人们总觉得有点儿神秘兮兮的,以为一定是发掘到甚么秘密,或者是悟出了甚么大道理。一悟就成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这些都是‘以想心取之’的‘颠倒见’。真实的悟,只是生命的觉醒,只是认知了原本的自心即原本的自己。那里有那么多锇退舻模/p>
你总该同意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发现,不能创造吧?发现不就是‘见性’吗?当一个人发觉、澈见、肯定了原本的、真实的、永恒的自己时,那不是悟吗?至于悟的究竟处也只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一心’罢了。并不神秘。
心,是存在的唯一真实,它是原本至真、至善、至美的。说个修字,不只是多余,也根本就没有你下手处。不过对于失落了‘本心’,忘却了‘本来面目’的人来说,既然已经习惯了执幻为真,以虚为实,并且以此‘六尘缘影’为妄想的素材,意念遄飞,妄见、妄取,以错误酿造烦恼,因罪恶堕落三涂,纵使能够觉醒,也因为污染已深,积重难返,亟须时时自反,秒秒观心,以发现并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才能够扬弃其原无,彰显其本有。一旦如其本来矣,非如来而何?这种转变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修行了。须知人只是由理想决定人生,靠认识指导行为的‘心之器’,所以修行的著力点也便在于修心了。
诚然是‘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但那必须是以理智为情感,以真理为生命,具大智慧、大诚信、大肯决的上根大器始得。若果自忖习气甚深,熟处难忘,或是解行分裂──明知故犯,那就必须下一番观察、修正想念行为的‘洗心退藏’工夫,才有‘功德圆满’‘光明解脱’的一天。离开脚踏实地的修心工夫,‘保任’便是一件极难的事了。古德说:‘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就是指的‘悟后起修’的工夫。事实上‘不经一番寒澈骨’又‘怎得梅花扑鼻香’呢?天下大概没有不劳而获的伟大成就吧?
修行既然在于修心,而心却又无形相、无方所,不可把捉,如何修呢?其实能明白了修即无修,无修即修,才是真正把握修心的要诀。不见黄檗大师道:‘学道人欲知得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可见连个修字也著不得吧?功夫只在一个‘忘’字而已。所以大师又说:‘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所谓忘心,离却分别心,就是忘却自我,就是‘通身放下’。能如此,才能‘斩断命根’,也才能‘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参!
倘使‘熟处难忘’,骤难相应,倒也有个最古老,最契机的殊胜方便,那就是‘观心’。为甚么要‘观心’?心无形相,又怎么个观法?关于这,初祖达摩大师说:‘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又说:‘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透澈明了,毫无疑义)心,则万法俱备’。五祖忍大师也说:‘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法自然现前’。所谓观心,就是楞伽经所说的‘自觉观察’,也就是观察自觉。方法很简单,遇有空闲,就可以坐下来观心。观就是观察,而要领则须要先把缘虑、杂念、妄想澈底加以扫除廓清,务必集中心力于观心一事。其著力处只在凝观念未起,意未萌时心的原态。一旦调适,就凝然守之,久之必能锲入自在自观,自观自在,观无不自,自无不在的境界,于此说迷说悟,无非戏论罢了。至于坐法,可以参考止观法门,只是不须守任何一处就行了。平常有事时专心工作,无事时稍稍留意意念的起处,不要放过一念,也就是不许有任何不自觉的念头产生,久久成熟,终有澈了的一天。
或者你会怀疑:禅,不是参的吗?干嘛舍‘参话头’而倡言‘观心’?须知方便多门,法贵契机。在今天的生活环境里‘参话头’限制因素很多。除非是有大福慧,大胜缘而又肯‘发无上心’的人,才具备‘参话头’的条件,否则步步危机,所以暂时不敢奉劝。
心宗的心法既是‘不立一尘’,显然是不可以‘言中取则,句内求玄’的。否则很容易‘错认定盘星’,而以方便为究竟──‘执指为月’的。那么心法究竟怎么传承呢?这就唯有‘以心传心’了。这事说来好像很神秘,其实一个真实的禅师,二六时中,秒秒绽射著般若的生命之光,展现出有若‘磁场’般的辐射圆周。学人若果未曾造过‘无间业’,且又诚敬恳到,进入‘磁场’就会在亲和、同化的作用下,发露出‘本心’的空明心态,亲证到‘定慧圆明’的心法。当师家说句‘只这是’或‘善自保任’的印证和‘直指’时,就完成了无上大法的秘密传承。这里说是秘密,自然是不难会意的。
若果是曾经长时熏修,且是心地光明,志行高洁之士,逢此胜缘,当下便是生命的觉醒,当下‘还得本来’,当下‘见性成佛’。也唯有这,才是道地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只可惜‘众生福薄难调御’,饶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每见既逢明师且尝法药矣,偏是不知珍惜,不肯‘保任’,转眼故态复萌,‘熟处难忘’,又是‘依然故我’了。此所以不得不高峻门庭,严选根器,以避免自他轻贱大法之咎了。
这就是心宗不共的传承法门。传者离言离相,得者冷暖自知。这绝不是借著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
法的生命,茁壮于光明磊落,无私无我的心田,圆成于法的人格化的陶冶、熔铸。
众生最可悲的事,莫过于谬执业力所积,六尘所染,类似‘电脑’作用的业识为真实、原本的自我,澈底埋没了本来的真心──佛性,迷失了原本自在、解脱、光明、圆满的真我,以至‘怀宝迷邦’,沉沦业海。生时摆不脱欲望的枷锁,烦恼的缠缚;死后拖著那以‘业’为素材的灵魂,出没六道,解脱何时?何不暂摒俗务下番工夫,矢志究明真实、永恒、原本的自己?一旦摸到自家的鼻孔,当下打破牢笼,脱出梦魇,如其本来,岂不伟欤?壮哉!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唱禅歌就是修行
耕云先生讲述
1994年2月6日对安祥合唱团开示
首先祝各位未来的一年秒秒安祥、万事如意。
在过去的这一年中,有两件事情值得道贺:
第一,各位在高雄的演唱会非常成功、表现得非常好。把平常王嘉宝老师教导你们的都充分发挥了出来,我相信王老师一定很高兴,没有比这个更受用的了,所付出的心血完全呈现了出来。
各位平常总是很谦虚,但过于谦虚会丧失信心,过于自大就是故步自封,这样都会使自己不再进步。
安祥合唱团,今年跟去年完全不一样,不管在技巧上、音色上,在合唱的调和上都做到相当高的水准,我们虽不敢讲音色技巧全世界第一,可是安祥合唱团的特色,世界上绝对没有第二个。别的合唱团表现的虽好,可是给人们的感受,是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最稀有而珍贵的安祥心态。
我看过录影带就知道,有的合唱团人数比我们多,可是唱出来的感受就是不一样。
那天的指挥非常成功,钢琴的伴奏也配合得很理想,各位演唱的人,看得出来比听的人更享受。我以前讲过:唱禅歌就是修行,这不是一句开玩笑的话,现在你们都体会到了,当你们唱得好的时候,不唱而唱,唱而不唱,你们就会有这个体会。佛教‘四禅八定’中有一种叫‘喜乐定’,当你唱得别人开心,自己也开心的时候,入定了!什么叫入定呢?唱得一点都没错,唱得很自然,好像是在唱,又好像是没唱。唱了第一句,第二句就自然出来了,这个就叫修行。
为什么说你们值得恭贺呢?因为你们唱禅歌度了人、救了人,我说:只要你保持安祥,你就是光的天使,你就是佛的子民,也即是上帝的儿女。在我的认知上,佛就是上帝,上帝就是佛。圣经上说:上帝无所不在,而佛的法身遍虚空;佛者觉也,上帝不能没有知觉吧!所以上帝即佛,佛即上帝。我们能够保持安祥,用安祥心唱安祥禅曲,就是在扩大佛陀的慈悲,散播上帝的仁爱。
修行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上报四重恩就是‘堪报不报之恩’,我们没有做什么就报恩了。凡是和特别有缘的人之间,就有一条缘生灵子线,是看不到的一种联系,你说它是一种波也好,是一种心灵作用也好,说它有根线也好都没关系,那根线跟父母,跟儿女都是连著的,当你心态最好的那段时间,你的父母身体健康,你的儿女比较活泼、天真;如果你跟别人吵架、生气,你的孩子都会受到影响,受到无形的伤害,如果常常如此,到了晚上孩子会做恶梦,会莫名其妙的坐起来哭一阵,你问他哭什么?他也不会讲。如果你能保持安祥的话,便不会有这些问题,而且你在世的父母会很健康、很喜悦,而去世的祖先也会上升天堂。四重恩就是天地、父母、国家、众生这四重恩。
我们报众生的恩是怎么报呢?
只要我们保有了安祥的心态,走到那裹都是在散播安祥,因为你的安祥心态它会形成一个磁场,修行好的人就知道,每一样东西都有磁场。‘海市蜃楼’是它过去留下来的磁场,现在‘主题重现’,展现虽不真实,但是并非没有。我们人、众生、万物也是一样。各位在高雄演唱的时候,有缘的人听了就会有入定的觉受,而你们并不是有心叫别人得定、也就是说你救人不一定要起心动念,很自然的就帮助了别人,也不必下个决心去帮助别人,只要你存在,只要你安祥,你就帮助了别人。
有些人对安祥信不过,要学点功夫,禅刊里曾刊登过,有位学了四十几年气功的老先生,他说安祥才是真正的气功,为什么呢?尽管我们讲的话,制成录音带,录音带变成繁体字,繁体字再变成简体字,它排版出版的过程,我们并没有去接触,但是它有讯息,这叫心灵的讯息,传导著心灵的喜悦。
各位演唱得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我们的合唱团,能唱出一种安祥的气氛,这一定要各位先有安祥的心态,灵氛才能呈现,如果没有安祥心态,那是唱不出安祥来的。各位唱得问心无愧,面对上天充满信心,除了你们,哪一个合唱团能唱出安祥来?哪个合唱团能让人进入定境?没这回事,绝对没有。各位唱得非常成功,成功的事实并没有被大家过度的谦虚所埋没,你们都很杰出,你们是真善美的体现,一如你们唱的安祥歌的歌词那样,所以我向你们道贺,非常成功,乃至于你们的录影带在电视里放映出来,都能散播出安祥的磁场,让听的人很舒畅。
第二个值得恭贺的就是这一次黄教授写的‘心经’乐谱,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写得太好了,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庄严华贵。可以说是天籁绝响,这个心经乐章将来练唱成功以后,我们散布安祥的功能一定会大大提升,各位没事在家里唱,就是很好的修行。我讲唱歌就是修行,也许有人不大敢苟同,为什么呢?唱歌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啊!有些人把修行看走了样子,所谓的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为,我们想念错了,把它修正过来;我们的行为错了,也把它修正,而广义的想念就是行为,所以王阳明说:‘知’到了‘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这又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想念就是心行,虽然没有做,就修行而言也就等于行为,想念跟行为差距不大,对于修行人来讲,对于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来讲,想念就是行为。乱想就是黑白来(台语),黑白想就是黑白来(台语),所以当我们唱禅歌的时候,想的是旋律,想的是歌词,那我们这个想念和行为就是最正大、最光明、至真、至善、至美的,所以黄教授写的这首歌,值得我们恭贺。对黄教授我们十分感谢,对我们合唱团来说,则值得恭贺,因为有了这首歌,对我们修行帮助更大,有了这首歌,我们散布安祥的力量会更强。不过我有个愿望,我希望把心经做一个单独的磁带,而我也盼望──我们能不能请黄教授把曲谱再加点工,这个话怎么讲呢?
我希望这个带子,第一单元是钢琴演奏或小提琴演奏。第二单元独唱。第三段合唱。第四单元齐唱。为什么要齐唱呢?齐唱才能烘托出念经的气氛,念经就是庄严肃穆,齐唱有齐唱的特色,它显得特别肃穆庄严,齐唱的要点就是说节奏一定要鲜明,加一点打击乐器会更生色。
各位演出非常成功,大家谦虚是种美德,但过于谦虚就是对自己没信心,不必过于谦虚。指挥王嘉宝老师的功劳最大,平日领导大家练唱的心血在那个时候全部呈现了出来。曾译慧的钢琴伴奏也是一大享受、因为大家都跟著你的引导前进。何照清的旁白也衬托出一种红花绿叶、画龙点睛的效果,这都是很难得的。
安祥合唱团能有今天,当然也要感谢陈董事长,从策划到现今,突破了很多的困难,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说一句他就会像变魔术似的出现了,那要花很多心血,突破很多困鸡,需要智慧,也需要热情。有了热情和智慧,就产生了生命力,把智慧跟热情融合在一起,就产生一种创造力,这创造力也就是安祥合唱团的生命力及活力。
刚才讲合唱团,并不是专指台北的,台中的安祥合唱团也是一样的好。指挥徐玉绸花了很多心血,他们很谦虚,他们并不满意自己的成就,我接到他们的信时就知道了,不但听歌的人得到安定祥和的心态,唱歌的人也会进入三昧的状态。这个话怎么讲呢?那位郑秋香团员,唱歌唱得心空了,好像没有在唱歌,谁在发声,不知道,也没有想到唱歌,就唱完了。技巧、旋律统统忘掉,但却唱得好好的,唱了以后,这个阶段完全是空白,如果她是参学有年的话,那就摸到鼻孔了。换句话说,你要找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本来面目;你要找的真实,这就是桶底脱落。问题是‘万象丛中独露身,唯人自肯方乃亲’,你要自肯,你要确认,你说我很难保持。不错,是难保有,但是你有了这次经验以后,对安祥就容易保住了,非常容易。
台中合唱团团队的向心力,一天比一天强,何以见得?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尝到了法味,体认到安祥的美好,而且大家不是为了功利而来;大家是为了修行,为了兴趣。参加合唱团对自己身心有莫大助益,对自己修行有莫大助益,对自己家庭有莫大助益,我希望各位以后加紧努力,我也希望各位把根器好、优秀的亲友,介绍到合唱团里来,扩大我们的阵容,这是大功德,这也是一种救人救世的功德。
台中地区连络人曾水科说:我们唱禅歌有助于修行,这个话要纠正,唱禅歌不只是有助,实际上就是修行。郑秋香,你把你唱禅歌的体验向大家讲一下。
郑秋香:各位师兄,我今天感冒没办法讲话。
师父:好了,感冒好了!(哄笑)
郑秋香:我接触安祥禅(刚开口,即已泣不成声),将近两年来(很激动,边哭边说),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整个人都变了。以前好胜心很强,每做一件事情都以为自己很能干,可是自从接触安祥禅之后,才知道强人是失败的,只有谦虚、尽义务、尽责任才是最大的功能……我讲到这里,谢谢老师。(鼓掌)
在没有解答问题以前,我再讲两句:唱安祥歌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为,当我们全心唱歌的时候,我们的想念最好,我们专心唱歌的行为也符合‘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你要想符合真、善、美的要求,你就一心唱歌,唱歌时不可以想别的事情,把全生命、全感情、全理智都投入唱歌,这个叫一心唱歌,一心唱歌就是修行。郑秋香她认真地唱,如果她过去有修行基础,那可以说她因为唱禅歌而悟道了,因为她已‘心空及第归’了。
佛法最大的难处,就是说你不可以有所作为,你修行不可以做什么,你修行不可以停止什么,你修行不可以适应环境,你修行也不可以熄灭自己的意识想念。也就是说不可以叫生命力降低,不能压熄你的生命之火,这个是修行最难的地方。那我们唱歌没做什么,圆觉经所讲的四种法病,我们都没有触犯。我为什么叫郑秋香报告呢?她很谦虚,她得到了很高的觉受,我看到各位现在,和没有参加合唱团以前,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以梁玉明来讲,我们几几乎不认识了。(梁:谢谢师父。)
谢谢你自己。师父既不能替你修行,也不能替你吃饭,修行完全靠自己,修行没有什么神秘,修行完全没有他力可以靠。说上帝保佑我、佛保佑我,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有恒河的沙那么多,众生更是无量无边,佛和上帝不会一个个帮助你,替你代劳,不会的,要靠你自己;每位合唱团的团员就是典型、标准的,安祥禅的修行者,而你能够唱到唱而不唱,不唱而唱,这是真正的禅的境界。但是有个基本的要求,修行人不可以跟任何人计较,不可以跟任何人讲道理,不可以说你对不起我,不可以说你要听我的……也就是说修行人不可以狂妄到想改变任何人,要别人合自己的意思,这是狂妄。要想办法如何合别人的意,当你合别人意的时候,别人就合你的意,当你自己完成了自我改造以后,一切环境就会跟著你的转变而转变,试试看你就知道,事情一定是如此,而且功不唐捐。我看在座的各位都能修行成功,我有这个信心,各位都会修行成功。
今天还有些问题要解答。各位所提的问题我看了一下,不太有深度,轻飘飘的,与修行没有多大关系,你要不知道那些问题,恭喜你很有福气,你知道了反而不妙!不妙!成了修行的障碍。我为什么讲这个话呢?很多修行人,不管在家或出家,修行了三、四十年乃至于从小修行到老,修行了七、八十年他都不知道如何才是真修行。
修行是很易又很难的。圆觉经上讲的四大法病,也是四大禅病。
什么叫四大法病?就是作,任,止,灭。
作:你要是在本心法门上有所作为,要做什么,要打坐、要念经、要看书……这都是病。
任:说我不断生死,不求涅,随缘度日,不必刻意要做什么,这是病。
止:我要把想念停止,这是毛病,这不是修行。
灭:说我要想永断烦恼及虚妄境界,这也是病。
由这四病,我们联想到佛陀早先转法的四谛──苦、集、灭、道也是病。
我这么讲,全世界的佛教徒都会骂我、打我,但是各位要知道,这是佛自已讲的,修多罗了义圆觉经上佛自己讲的。像这样,你怎么修嘛?动辄得咎,你怎么修呢?只有我们的安祥禅是没有病的,因为安祥既不要做什么,也不要停止什么,昨天做什么,今天还是做什么;昨天吃什么,今天还吃什么,不要增加什么也没有停止什么。昨天我在家里做饭做菜侍候先生孩子,今天我停止不侍候了,没有这回事,我们还是跟过去一样,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安祥,要安祥在,你就是发光发热的人。
有些认真修行的人,或多或少感觉到自己是热心人,我们讲的热心人不是个形容词,是实在的,也只有修学安祥禅,才没有修行上所犯的一般过错。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修心诀
耕云先生讲述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廿四日于台北市
一、为什么要修心?
二、真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四、修心法要
任何一个人的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认识指导的。为什么要修行?因我们从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识的伸张,主观意念把一切问题、现象、事实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会一直扭曲下去,所活的环境是个变态的环境;心,是个走了样子的心,不修心,会活得很苦。
谈到修心,要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颗心?自己有几个心?用分类法,起码有两种。儒家说有人心、有道心。佛说‘心为恶源。’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此可知,心有两种。
这两种心并不是用解剖学解剖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出娘胎,第二种心就开始形成。十多岁时,雏形大体完成,受完教育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人心不断的增强,道心不断的被埋没,如果说我们一生下来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实。佛说‘心为恶源。’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为恶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够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么形成的?它是由根、尘相对,第七识的自我意识,第六识的分别意识,透过五官的采集、见取、纳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层意识。在本心的表层上覆盖了一层尘垢,这尘垢便是我们经常认为的自我。佛说无我,是针对著我们的表层意识,说这不是你,根本没有你。如果你认为这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心,是绝对不正确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诃般若,是心的原态,也是生命的共相。这个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圆满,是不须要修的。须要修的是什么心呢?是我们的表层意识。
表层意识掩盖、埋藏了我们原本真实、光明、圆满、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这个虚假的妄心──表层意识。古人说借假修真,不是借肉体修法身,而是借我们虚伪的表层意识来修正、恢复、发掘出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问你有心没有?你一定会说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会把口袋里的钱送给不相干的人,我吃饭也不会吃进鼻孔里;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这并不正确,你是有一颗心,但是你现在没有心。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尘覆盖住了,埋没了,而你那个表层意识虚假的心,又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为什么?因为你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心──昨天决定的事,今天你会否定;上午决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你的理智时常和情感交战,欲望和德性交战,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统一完整的。
所以谈修行,首先要把这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层意识修好,真心则不用修。如果表层意识原本是好的,佛不会讲心为恶源;大禹谟亦不会说人心惟危。所以表层意识是我们要修的物件;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扬弃。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须先具备一个完整统一的表层意识,而且要给它开个孔道,让原本的真心出头,来主宰这个统一的表层意识。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则便是流于空谈。
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古人说这叫‘躯壳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贵、死了不多久就发臭的臭皮囊,但是我们却一生都在为它服务,做了它的奴隶。绝大多数人,以大部分时间来侍奉这个肉体;给它吃、给它穿,它不美,想法子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为了这具肉体。心既然做了肉体的奴隶,原本的本心就会因为被忽视而渐渐地遗忘、迷失、沉没在虚幻里了。
人,大多没有当家作主的意志。有些人写自己的传记,说他曾经做了些什么,那是大言不惭,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环境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又如黎元洪,从床底下被拉出来作都督。
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有当家作主,都没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是被环境所驱使,要他怎样,他就得怎样。这就是与世浮沉,时间过去了,他的生命也腐蚀、消失了。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数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摆不脱命运的支配。其实,是大多数人都不肯自己当家作主而与世浮沉,自己原本的真心才被淹没,不起作用的。
我们看了‘了凡四训’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当家作主,可以改变并主宰自己的命运的。佛经上说‘种子变,则命根变。’只要你发心,你的本质变了,素质提升了,顽铁忽然变成黄金,价值自然就不同了。我们修心,最重要的就是要纠正、改变这一点;如不改变这一点,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在茫茫业海中脱颖而出了。
业,是思想行为的总和,一如公司的业绩。
为什么叫各位反省?因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认知自己的。为什么要各位注意六岁以前?你能反省到六岁以前,进一步就能反省到出生以前,就可以自己证明生命是永恒的,是不朽的,不是这一世才有的;在座的有好几位可以证实这一点。如果你不肯去反省,业障就障碍你最真实的本心,使你不得成佛,不得自在。
我们既然在习气污染中,迷失了自己,只有靠反省、回顾,才能明白自己这个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人心惟危’,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具备了一种毁灭的倾向?我们如果肯反省、肯忏悔,我们就能够不再把错误重复下去,也才能不让烦恼、痛苦再延续下去。
如果我们能按照以前所说的要领去反省,静静的发露出我们内在的过错,不求功利,不求速效,也不要赶时间,能够反省到六岁以前;反省不下去时就等,静静的等,等它一年、二年,一定要把六岁以前的都反省出来,到那时,你就知道你原来是谁;再往前反省,你就知道你前世是谁;再反省下去,就是宿命通了。
宿命通是真实的神通,不会退失(天眼、天耳都容易退失)。到那时,自己会清清楚楚的认知自己;不论你是中国人、外国人,你可以说那个时代和那个地区的话,那是万万假不了的。同时你也便肯定了生命的永恒,而珍惜自己的生命了。所以,打破业障,除了反省、忏悔,没有第二条路。
真能由衷反省的人,都得到了法的利益;没有认真反省、忏悔的人,便停止在那里无法前进了。反省、忏悔,并不是我发明的,我也是这样做,而且很确实认真的做过的。我曾告诉过各位,当我反省到妈妈生我,反省到妈妈没有生我以前,我便认知了真实永恒的自己。
反省,不要急躁,不要求速效,要诚、要敬、要由衷,才会成功。
路,是人走出来的,你不去做,只求知,那就上当了。装一脑子名相,不停地拿它作分别妄想的素材,想来想去,最后便会落入想阴。
我们一睁开眼,便见五彩缤纷,如果没有堵塞耳朵,又加上百音杂陈,对于这些,我们习惯地执著它是真实的,而忘记了这个地球并非永恒。
其实,这些都不真实,都如梦如幻。我们如果不肯从梦中憬醒过来,就不免要迷失在现(幻)象当中了。有时照照镜子,自己都怀疑自己:这是我吗?我是这个德性吗?我怎么会是这种样子呀?不但把自己的心迷失了,对自己的相貌都会打问号,而失去亲切感。
何以如此?因为我们最善于对外在的幻象认同。既然认同了虚幻不实,我们的心自然也就变成了虚假。所谓虚假的心,就是生灭心;随著环境在改变,后念出、前念没,不停地生灭。如果你改变不了对外在幻象的执著,那就无法修行了,修亦不会成功。
很多人以幻想为享受,想入非非。一个人坐在那里想,越想越有味道;想到高兴的事,情不自禁的会自己发笑。有时候,为自己勾画一幅未来的远景,会兴奋到整夜不睡觉,越想越有意思,干脆喝杯茶,抽支烟,继续想下去!可是到了明天,一出门,所想的不是忘了,便是一点儿也派不上用场。
习惯多想的人,多半面不华色;气色都不好,阴气太盛。所谓五阴,想得太多,便堕入了想阴。禅宗典籍上说‘寂子,莫入阴界!’(温山示仰山语,寂子为仰山名),意思是说,不要去想,问你问题,能答便答,脑筋一打转,答案就不对了。要直截反应,就像一按扭,灯就亮才行。
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那些阴暗、见不得人的、心的阴暗面曝光。
现代人多患有时代病,最普遍的是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就是意志不统一,想得很多,心力无法集中,所想的事情往往和他的工作脱节,与做人做事都不相干,久而久之,就会由神经衰弱而精神分裂了。所以,人不能妄想;要想,一定要有个单一的、光明的主题,集中心力精覃不杂的去想,没有结论绝不放手。这样庄敬、严肃的去运用思惟,才是正思惟。如果轻率的乱想一通,只会伤害自己。
人一进入想阴,他的心灵便开始黯淡,不再有光明的感受,人生也显得不开朗。当然,他的心是乱的、不统一的、四分五裂的。精神就是心,一个分裂不统一的心,是不能借假修真的,因为它没有力量。
人要修行,无须放弃工作,不须躲入深山;但是,要修行就得摆脱七情六欲,所有恩爱缠绵、怨恨交织、刻骨铭心、梦魂萦绕……都是自缚于七情六欲之茧,而把自己绑在里面。所有放不下、不自在,百分之九十是情感的因素。有些人一生事业不能平衡发展,是因为家庭不调和。顺治皇帝江山都不要,是感情在作祟。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豫让漆身吞炭……这些都是仇恨的驱使,让爱恨交织纠缠,使一个人丧失理性,走上毁灭沉沦之途。
情,有正有负。正的情,是一种万物一体的情操;没有我,只有宇宙和众生,把私我融入宇宙和众生而遍在,这是佛、菩萨的心怀。如果把自己跟众生、宇宙相对立,用选择的方式决定自己的爱与恨、好与恶,那是凡夫的情,是作茧自缚的基因。我们如果摆不脱那些恩爱的缠绵,仇恨的蚀骨,乃至于许多低级兴趣,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修行了,修亦不会成功。这一关很难突破。
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子,乃至于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话,都不是自己所体验的,也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但却去要求别人。
如果我们分析每个人讲的话,十句当中起码有六句是不真实的,不管你是作老师的、为人父亲的、作人丈夫的,所讲的往往都是虚伪,而自己却以幻为真,活在幻想当中,自我陶醉。
自我保存欲太强的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惧,觉得自己不安全,这些都反映出了虚伪。法是绝对的真实,活在虚假当中的人,和法是绝缘的,是不相应的。
禅学会一成立,我们便提出诚敬信;诚就是不虚假,敬就是不轻慢、不懈怠、不随便、不放逸、很认真……。
喜欢讲话,滔滔不绝,讲得很起劲,越讲越有意思,讲完了,再找安祥,安祥没有了,溜走了。所谓言多必失,说错话失言事小,失掉了离执的安祥心态,多糟!各位一定有这种经验吧?不妨试试看,话讲多了,回头反观自心,安祥就会降低,乃至于消失了。
所以,一个以说话为兴趣的人不能修行。讲话是一种责任义务,而不是一种权利,也不是一种享受;如果把说话当作权利或享受,那非常荒谬。有的修行人,胸口挂个牌子‘不语’──持不语戒。乡下人有句土话‘你一辈子不讲话,没有人会把你当猪卖掉。’古德也说‘你一辈子不讲话,阎王对你也没办法。’所以话说多了,会破坏心的原态,使你失去安祥。
以上所讲的这些因素,障碍了我们明心见性,障碍了我们的自在、解脱。所以我们必须知道,然后把它丢掉,对于修行才有著手处。去掉了以上八种因素,才是真正的‘借假修真’;把假的整顿好了,真心不用修,本自圆成。
我们的心,被这些‘前尘缘影’障碍了、埋没了、迷失了,我们该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这里有四点要留意:
如果连自己的心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无从著手了,你又从何修起呢?心是什么都不清楚,说修心那岂不是谎话吗?所以,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古人说‘人贵自知。’连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别人,岂非谎言?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像剥香蕉树,一层一层地剥,看我们的表面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一层一层地剥到最后,你就会发现是什么,就看到了真实。
要想‘如实知自心’,要有方法,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参禅;参禅包括观心与看话头。
我们对禅下过太多的定义,定义多了,就不定义了。禅是什么?不懂禅的人,觉得禅很神秘,钻也钻不进去,古人讲的话也看不懂。自己参了两天,觉得淡而无味,就不去参了。观心呢?观来观去也观不住,这个心很难观,就不观了。我们要想如实认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须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参禅。参禅必须有亲切感,如果感觉很陌生,觉得格格不入,很不耐烦,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你不具亲切感,等于缺少了媒触剂,没有媒触剂,它是不会融结成一体的。要想与法相应,首先要认知参禅是在参个什么?
禅,不是别的;禅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自己,又何必去参?参禅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这样讲,各位一定说,那太简单了。其实,除了领悟自觉,发觉自己以外,没有什么。而禅的目的,就在于完成生命的觉醒。
洞山走到水边,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这么会,方可契如如。’
古人对洞山所悟,拈唱、下语很多,这几句话,我们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语以后,反而糊涂了。何以不加解释反倒明白,画龙点睛之后,反而糊涂呢?因为他所叙说的只是心的原态,别人从道理上寻觅,从线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我们很通俗的把这几句话解释一下,当不难理解。
‘切忌从他觅’──‘他’不是你我他的‘他’,‘他’就是自己以外的东西,不要离开自己去找自己。
‘迢迢与我疏’──远得很,向外去找自己,遥远得很,而且毫不相干。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叫‘独’,去掉这些根尘就‘独’了;既然‘独’了,就是不二,不二,则一切无非自己,岂不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字是无相、无思、无为的,‘渠’是指真我。
‘我今不是渠’──‘自他不二’、常住不迁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对的、二元的、因缘所生的幻我。
‘应须恁么会,方可契如如’──你要这么去体会,才能与真如吻合。
洞山悟道,只是悟了自己,并没有悟出什么大道理。所以真正的开悟,就是认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知道什么是心。参禅人彻始彻终,从开始到最后,都只是在认知自己,除了认知自己,就没有修行的正确目的。
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
就世间法来说: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理智、精力投入某一件事、某一问题、学问或工作上,让它形成一个焦点,在那个焦点上就会迸放出智能的火花,就会使生命发光发热。
章太炎夜读,他姐姐送了一盘炸年糕和白糖,结果他用年糕沾著一盘墨汁吃光了而不自觉;这就是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心无二用,把心力集中到这种程度,你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力,而你也就辜负了自己,埋没了自己。你本来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你没有集中。任何人只把理智投入,把精神投入,而不投入情感的话,那是无效的,那会做得很辛苦,对你来讲是一种惩罚;如果投入‘情感’,那便是一种享受了。
瓦特在实验室,家里人给他两个鸡蛋,叫他饿时煮来吃,到想吃鸡蛋时,一看煮的却是怀表。
爱迪生纳税时忘了自己的名字;蜜月旅行丢了新婚的太太;专心研究不看时钟;养两只猫开两个洞……看起来好像智商零蛋,实际上他心无二用,他把精力、智慧和感情,全部集中到他酷爱的工作上了。
王冕是个放牛的孩子,没有读过书,他画的荷花成一时之珍品,王公大臣争相拥有,因为他画的荷花,赋予了纸上荷花以生命。
佛法讲‘情生智隔’,情执一生,就形成般若智能的阻隔;但是,如果你是情生于智,就会产生慈悲,而拥有无比的动力。
制心一处,在世法上会产生创新的作用,对修行而言也是同样的。佛法有所谓方便,什么叫做方便?如十六观经里,叫你全神贯注在一件事物、一个景象上。密宗叫人观种子字。五祖叫人观月轮。练习瑜伽的叫人观蜡烛、观香火、观四大。道家炼丹,叫人守窍──观想丹田那一点。像这些,都是一种方便,目的都在教人‘制心一处’;把心力集中成为一个焦点,然后才能发挥心的力量,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解脱。
对禅来说:它的特色,就在不二法门──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色心不二……,能够不二,便能消除一切相对,消除一切二元的谬见,以契合真实。
指月录上有个和尚(师彦),常常自言自语‘主人公!(自答:有!)惺惺著!他时后日,莫受人谩。’惺惺著即是提起精神,保持清醒。大家能把这小故事搞清楚,对参禅很有帮助。他的意思是说:主人公!自己要当家作主,要保持清醒。他时后日,莫受人谩,即是说,以后莫受人愚弄。谩即是愚弄,什么是愚弄呢?
打你一棒,是愚弄。‘不要动舌头,把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说一句看!’也是愚弄你。对一个真正的禅者来说,这都是多余的玩意!用不著说空说有、说神说鬼,这都是愚弄。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头脑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觉,不要迷糊。圣经上也说‘不要睡觉!不要做梦!’
不少人学佛法走错了方向,搞反了,一心只想获得;就像梁惠王一见孟子就问‘你来了对我有什么好处?’
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有些人去拜拜:向佛求富、求贵、求平安、求健康……佛则只舍而不求获得什么。本师释迦牟尼佛,舍江山、舍权势、舍娇妻爱子、舍锦衣玉食……统统都舍,全部放弃。深恐别人妨碍他舍弃,而偷偷地逃走、摆脱。
古德说‘放下即是。’我们若是放不下名、利、肉体、恩爱,是没有办法学佛的。须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粮’;春天不舍,那来的秋收?我们迷失,是因为贪财贪色,贪生怕死……因‘贪’而迷失!而堕落!所以必须靠‘舍’才能得到清醒、解脱。
赵州说:‘老僧十八岁上便解破家散财。’破家散财就是舍。庞蕴居士进士及第,官不做,连万贯家财都沉入江底,带著老婆孩子编竹篓维生过日,他为什么不去庙里供养?因为拿钱给别人,不一定是功德。
舍得彻底,便是放舍身命。宗门有句‘悬崖撒手’的话,一切都舍啦!所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你自己肯舍,是由于你自己肯承当,承当个什么?承当宇宙即我!肯定这一点,你才肯撒手,没有肯定宇宙即我,你肯撒手吗?绝后再苏──一个新生命呈现,从此以后任凭别人再讲什么道理,什么佛法,都骗不了你,‘欺君不得’之故。
要语不繁,繁语不要,以上讲了那么多,不能算是法要。真正的法要,只有四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各位把这四句话,牢牢记住,这个就是修心法要,亦是修心要诀。各位切莫误会,‘唯我独尊’是指的伟大的佛祖,这与我无关。
指月录上有人问云门‘佛刚出世,就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你作何解释?’云门说‘我当时若在,一棒子打死喂狗。’云门这么说,有人就怀疑他是不是佛弟子?如果是佛子,为什么说出一棒子打死喂狗大逆不道的话呢?
有个老和尚说‘云门这话是真懂得报恩。’因为云门真懂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所以他才这么说,他若不懂,讲不出这样的话。因为,只有我把他打死,才更独尊。‘独尊’是什么意思?不是佛独尊,而是人人原本的自我是独尊的。
又有人问: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什么意思?
答:传语人。传什么语?给谁传语?给法界传语。
各位如果做到‘唯我独尊’就成功了。因为佛一生下来,第一次说法,就讲了这八个字;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本意。如果大家能不忽略,能够做到的话,即身成佛,绝无问题;著力点就在‘独’字。‘天上天下’代表无限时空。‘唯我独尊’即是自在:不与任何东西同在,不与色、声、香、味……同在,不与想念同在,不与意识同在,不与任何东西同在,就是‘独尊’;若与任一事物连在一起,既不‘独’,岂有‘尊’?
什么叫自观自在?观心,即是观自己,观熟了即是观察自己。保任亦是观自己。如果把心经观自在摆在一切都无的后面,就容易懂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什么都没有了,观自在菩萨。把观自在摆在这里就更明白了,既没有接触外界的工具,也没有外界的真实存在;观自在,除了自观自在,除了永恒生命的大圆觉海,曰理、曰事、曰心、曰物,了不可得。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稍嫌粗糙了一些,再细一些就是自观自在,亦即‘我觉故我在’。
六祖说‘来时无口。’,这是正令全提。
‘守本真心’,五祖一生特别强调守本真心。守,初学佛法不守就会迷失。比如带小孩上街,要守住他,你不守住他,走著走著,就会走丢啦!当你观心、保任,明白了自己的心,认知了自己的心以后,最初若不守一个阶段,让‘生处变熟,熟处变生’,它仍然会迷失的。
既然已经知道最尊最贵,和自己最直接、最亲切的,就是自己的心,就应该珍惜它、守住它,不必再向外面去找些不相干、没有用的废知识来徒增法尘,找些不相关的道理来把玩光景,浪费时间,虚掷生命。须知‘金屑虽贵,在眼亦病’,眼里既然不能放入金粉,同样的,心上也是什么东西都不能放的。所以,守本真心,守著你那真实、原本的真心;真实的心是你本来的心,没受污染的心,没有蒙尘的圣主,你要守住它,它就不会再迷失。如有一念生心外觅,向外驰求,这叫‘舍父逃走’、‘怀宝迷邦’。古人道‘向外觅菩提,总是痴顽汉。’又说‘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还是小心脚下吧!
修心法要,扼要地作了以上说明,前面讲的是病,后面说的是药。如能常常‘自在’、‘独尊’,一切皆我,不生见取,离诸染著,把四句话消融于自观(觉)自在之中,其他都可以不要了。
谢谢各位!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发掘真我主宰心国
耕云先生讲述
于台南市禅学会成立之前
一、宗旨
二、要领
三、方法
四、戒忌
五、结语
因为人人都有真实、永恒的自我,真实地自我就是原本地自己;凡是真实地,必定是原来如此、普遍如此,而且是必定如此的。
我们现在这个肉体,是以真我为基因,由印象、认识经验、分析、选择、执著;上焉者对道理执著,下焉者对欲望起执著,因执著而造业,于是便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形像和人格。‘业’非原本就有,自然也无法保持不变。原本就有、原来就存在、永远都存在的,只有真实地自心,只要能发掘出真实的自己,我执及执著当下就会去掉一大半,人生就会出现新境界,这是经过实证,绝非一种揣测。
当我们发掘出来真我(安祥心态)的时候,要以安祥心态为主,表层意识的一切认知和概念,从此以后都是仆从和工具,要主宰它、善用它,这样才能提升人的品质,提高人的价值,朝这方面致力的人多时,人类共同的理想──世界大同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主宰心国的另一种方法。禅宗曹洞宗的君臣五位,临济的夺人夺境……也都是主宰心国的另一种方便。
主张致良知的王阳明,他这阳明之号──阳而不阴,明则无暗,其实就是指他所证得的心国素描,并没有什么高深、玄妙和奇特。
易经最后一卦‘群龙无首’,即是纯阳之卦,纯阳就是没有阴暗,纯阳象征光明,象征坦诚,在我们自心来说就是没有心垢、不再污染。人的品质都能纯净无染,到了菩萨境界,外户还用闭吗?还会有盗窃乱贼吗?如果不朝发掘真我,主宰心国这方面去努力,大道不但难行,大同社会、世界大同也永远不会出现的。
我们信佛,不要依赖佛,一起依赖的心理,就是在否定自己。
圣如孔子、佛陀、耶苏……都是人们的楷模,应该向他们学习、向他们效法,不应该有所依赖、有所祈(乞、希)求。那些求佛赐福,求神保佑、中奖发财,认为大拜拜就可以消灾免难……这是不可能的,大宇宙中一个最普遍的法则就是因果,形式逻辑学上所讲的自然齐一律。
聪明、正直谓之神,神不是恶霸,也不是特权,不可能包庇你,也绝不会去破坏宇宙法则。我们能明白这一点,知道事事皆有因果关系,我们所应该做的,最高尚的行为,便是净化自己,仰仗著神佛的真理之光,照耀著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绝不是祈求和依赖,自己饥饿不能由别人代吃;请别人读书,结果自己一无所知。一定要靠自力,不要靠他力,靠他力是否定自己,要见性成佛,岂可不经千磨百炼?
我们知道,别人给我们解答问题的是别人的心;别人的心既然可以解答我们的疑难,难道说自己的心不能解答自己的疑难问题吗?如果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疑难,遇有问题去问别人,岂不等于否定了自己的心?否定了真我?太不应该了,太委屈自己的心了。只有一切向自心求答案的认知,才是一劳永逸根本解决问题之道。
所以,所知障、文字戏论,观念游戏……很害人,我们不但不可以杂毒入心的逢书就看,也不必舍近求远的到处去问人,除非把过去所知所学、自以为是的那些东西、理论统统丢掉,否则便无法踏上离执禅定!没有离执,心怎安祥?没有安祥,还算什么修行?迈向生命的圆满那更是奢望了!
修行不透过反省,就不能清清楚楚认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若不认知自己构成人格的内涵,就无法修正想念行为的偏差,唯有认真、彻底的反省,才会由衷地感觉愧疚,然后痛心疾首地忏悔,下个决心不二过,从此守身如玉的做人,唯有这样,你的守护灵才会帮助你去除心垢,心垢去掉了,电阻就没有了,好像已冶炼成的白金,耐得了高温,抗得住氧化,经得起考验,如此才能提升和增强你的生命力。有了一个良导体,才能充分而不损耗的接受生命力来源的能。所以,反省太重要了。
水有源,木有本,生命也有生命的源头、根本,所谓命根,我们若能追溯到自己性命的根源,就会一切改变,踏上离执禅定。禅定,即是恒持安祥心态的一种境界,没有任何奇特,也用不著打坐,没有离执、去执禅定,打坐容易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各位特别记住,不要随便打坐。心法,是在心地上用功夫,在肉体上著眼,那就不是心法而是身法了。
当我们溯本穷源,找到生命的根本以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会大白,找到了生命的源头,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再也没有剩余的问题,无可追求,当下就可以放下了。未到家的人,放下是很难的,到了山穷水尽时,自然会放下、抛丢。如果不做一番追根究柢,逼到山穷水尽处,便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便不会绽现一个新境界、新气象。能溯本、寻觅到自己的命根,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当自己得本以后,要知护惜。所谓保任;保持它,信任它,从此不再由分别心当家作主。一个修行到家的人,他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庄子说‘至人用心如镜’。对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的照。王阳明说‘虚灵不昧,物来顺应’,无事时寂然不动,有事时感而遂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不用去分别,也用不著去联想,如经上所说的菩萨境界,永远都是清清明明、空空朗朗的,只有这才是真正自受用的境界;但是,这个还不够,要做一个从容中道、潇洒自在、无碍解脱的禅者,要有能力和方便去帮助别人。
真正的禅者是合乎时代、潮流而日新又新的,也即是说他不受任何的限制和拘束,他有他自己的语言,不必拾古人的牙慧;他有一套自己的创新,不一定沿用过去的方法。这若是没有突破的人,很难表达出法的真精神的。
所以谈心法,自救救人,必须先有自受用境界,然后又有救人的方便,如果没有救人的方便,就不要与别人讲道理,给别人制造理障,堵塞别人的悟门,不但没有功德,而且是有罪过的。
古人说‘克念作圣,妄念作狂’,修行人并不是没有想念,没有想念就没有行为,那就成了枯木死灰了。修行人的想念是主动的,如坛经上说‘真如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这种想念应该发动在一个时间、空间、事缘的交叉点上。发动在这个时点上,才不会是妄念。
我们不必压制心念不许它想,只要像一面镜子就可以了。让心如镜,丝毫无隐,秋毫不犯,克念护心,只有第一念,不产生联想,就要护心如城,增强心力,没有邪思妄想,黑暗念头潜不进来,心是光明的。修行人能否主宰心国,就在每一念的生起是否清楚、明白。
如果一个人莫名其妙的起了烦恼,那一定有原因,一定有错误,别听旁人说那是情绪周期的现象,因为错误永远是烦恼的起因,如果自己没有想错、看错、说错、做错,那是不会有烦恼的。所以当你烦恼生起的时候,就要反省:是说错了?做错了?抑或想错了?找出错误之根,马上改正过来,这是对治烦恼最有效的办法。
能够克服妄念,对治烦恼,然后才能主宰心国,行乎中道;中道就是中庸之道,做人处事,无过与不及,恰到好处。把这个方法做到了,就是圆成佛道了。
古人修行,入山唯恐不深。证道歌究竟是那位禅师所著?至今尚莫衷一是。
禅修是向内用功夫,非常忌讳凸显、炫耀自己。说自己有进步,其实是迷惑,言多必失,说了就漏。
古人有所悟时,除了自己的师父,不跟任何人说。成天讲梦话的人,都是没有头脑,痴人说梦嘛!你讲旅途中讲得如何好,都像孔子批评‘管仲之器小哉!’所以我们不要得少为足,不要炫耀自己,不要讲修行途中任何光景及境界;要埋头苦干,奋励前进,一旦真正到家,真是开口不得,方知过去所见、所知、所说无非戏论。
此外,不要批评别人;你求仁得仁,他求义得义,你种苹果吃苹果,他种西瓜吃西瓜,合乎因果,恰如其分,你去管人家,失去了自己,不但影响自己的进程,而且容易引起争论。‘此宗本无争,争即失道意’。争论只会添加污垢,引生烦恼,破坏心国宁静,干扰内心的安祥,何苦来哉?
古人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是安祥心态。
奇异就是突出,突出与缺陷是相对的。在修行过程中不管出现异境、妙境皆以平等梦幻视之,什么境界都没有,那是最殊胜之境。这即是说,心不要被任何外境所牵动。另外不要追求神通,神通是不求自得的力量,是心灵进步过程中的副产品,一如碾米厂的米糠,虽然有用,但不是主要。当心净化到光明圆满时,自然会有神通,但切忌炫耀,一生执著,便成障碍。
告诉各位,心灵进步最难的是离执,在所执群中,理执尤其难除,总认为‘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像看小说,会著迷而上瘾,如果突不破这层迷障,禅无法学,观念游戏是很可怕的。
同别人谈心法,不要讲什么理论,只说事实就好。禅宗不立文字,就是不建立系统理论,如果有一套系统理论,那就成了学问,不再是法了。学问与法有什么差别?学问增加知识、见解(所知障),法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性(人)格,乃至改变生命体中的细胞,整个人的身心都会起变化。凡是不能改变整个身心、不能够使成为法的人格化的东西都是虚假的,都是观念游戏。
有学人问洞山:‘如何是佛?’答:‘麻三斤!’
有学人问赵州:‘甚么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
你懂他们回答问题的内涵是什么吗?懂了就入禅。不懂去研究,越搞越迷糊。纵然有些人言之凿凿,禅师也会给你个横点头:‘你到那里去了!’那即是说,你已离开了心国,走到意识观念游戏上去了。
香林远禅师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遍!’
打成一遍是修行最实的功夫,任何修行人不把功夫打成一遍,都到不了实际理地,领受不到本地风光。
参禅参到摩诃般若发露固然可贵,更可贵的是要把它打成一遍;对发露的安祥本心,确认肯定之后,要使它生处变熟,随时与它同在,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对过去所熟悉的一切外境,要熟处变生,用照而离分别,不与任何事物同在;进而行深般若,了了见,无一物,没有任何的外在,只有一颗灵明不昧的本心。到此不要执著它,也不要忘记它,勿忘勿助。‘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如果你要用力保持它,那是‘揠苗助长’,结果‘则苗槁矣!’你若忘记他,那就会又迷失了。只有时时保任、管带住它,行住坐卧、吃饭、睡觉、上厕所……都与之同在,没有丢掉它,如此朝朝暮暮、日日月月年年,就会有挥之不去的一天;当赶也赶不去,丢也丢不掉时,斯之谓打成一遍。
修行人的心,本是‘如日处虚空’的,最怕有两种感觉不能突破;一是寂寞,一是无聊。当你不能把寂寞当享受,感觉寂寞难耐时,你的摩诃般若便不在了,心力开始降低。当你感觉很无聊时,你就是一个无聊的人了。百病从心生,皆由此而起。所以各位要警觉,修行道上岔路多,能够通过魔考,通过考验,千磨百炼而不轻易动此向道之心的人,必定会到达生命的圆满,归家稳坐。
为什么要把这些多加说明呢?因为理障、事障本是一个‘障’字,火车道上堆了石头不得前进,离开轨道也会完蛋!事实上,到了一定的境界,它会清清楚楚的。一切都是现象,除了真心以外,宇宙间根本就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更那里会有永远不移的真理?试问威音王以前有什么法?有什么道理?什么都没有。法是法则,道是轨则,都是有人以后才建立、才有的东西。古人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既超越而又存在的,它是非常超然的,你只要从容中道,迟早一定会完成摩诃般若、法的人格化。
洞山禅师说:‘学人万千无一悟,过在觅他舌头路……’很多人听了禅师的话,向他言语里去琢摸,推敲,被他言语所转,这很不好,禅师的话很明白、很通俗,听话的人不要去把它理论化,作道理会;如果被观念所困,心就会变得扭曲、僵滞而狭窄。
参禅开悟是最快、最稳妥的,禅师从来不告诉人有什么道理,纵有回答也是叫你向自心求答案,不是他吝啬,而是怕你有了障碍,陷入观念游戏,障蔽了你原本就有的灵明本心。我们的内心一切具足,我们求心法,自己有心,不向自己心去求,向那里去求呢?生心外求是愚迷,古圣先贤一再呵斥,希望行人就路还乡,不要迷头认影。
很高兴,现在已有一、二位年青朋友有了开悟象征,,摩诃般若开始发露;但先别高兴,你要反省,你要去除心上的障碍、心垢,要发露保持这样的心态,否则的话,丢掉了再去找,很难找回来。
心地不自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出在分别心太强,不分别岂不是麻木不仁了?修行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心态,要不分别就在用‘照’,照见五蕴皆空的‘照’,照的作用如同明镜,不是照像底片,照不留痕,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是摄影录影,分别不息,心就乱了。
以上所说,特别强调溯源穷本,心有源头,找到源头就真相大白了。我本来可以把心源作一素描,但恐怕素描以后,以为就是这样,不再去找了,这对人有害无益,自古以来,就没有人去素描的,也请各位不要误会,以为我是大澈大悟的,没有这回事,我不过只是清清楚楚,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了生命的原貌,神佛跟我们没有距离,如此而已。
历代圣人出世,大多难畅本怀,抱著救人的心而来,结果失望而归。人心难度,人心不可测,人心的可塑性很大;它可以把你雕塑成圣人,也可以把自己变成魔鬼,天堂、地狱、畜牲、饿鬼……皆是从心所欲、分别、起惑、造业而后成的虚幻事实。
修行人要离分别,时时用照,能照见五蕴皆空,就得大自在,用照就可以消除记录惯性,记录惯性没有了,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大菩萨。五蕴空了才能超然无羁,摆脱一切苦厄。用平等心去看一切的时候,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的‘不二法门’。
净化心灵是修行人的本分,也是我们的基本使命,乘著年轻力壮,好好关注、了却这个大事,一旦衰境来临,手足无措,那就晚了!
努力!珍重!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真我与禅定
耕云先生讲述
于台南禅学会成立之前
不少人修学佛法虽深,但却忽略了真正的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是摩诃般若——(麻哈巴尼亚)又叫自性、本心,或说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摩诃般若是音译,涵义译不出来,很难译,如果译成大智慧,便会叫人误以为是聪明、学识、智谋……等分别心中的东西;实际上,聪明、智慧是后天的产物,摩诃般若却是生命的原貌,亦是生命的内涵实质,没有摩诃般若就没有生命,智慧是表层意识的作用,是来自心外的污染,摩诃般若是属於潜能,是发自内心的觉醒。
为什么说摩诃般若是真我?是生命的原貌?
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然是无为法,为什么还有差别?差别就在行深般若的深度。
父母未生前,我们的人格与大宇宙是全同的,也可以说:除了法界,既无人、更无人格,当借著父母之缘出生,开始有复印记录惯性以后,就产生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增强记录惯性,由记录惯性生出虚伪的自我,从自我所表现的聪明、才智叫做智慧和聪明,又叫世智辩聪;从摩诃般若所发射出来的潜能、所表现出离分别的智慧,就是摩诃般若。
真我就是原本的我,自性就是生命的属性,找到了生命的属性──真正的自己时,才是确实认识了自己的生命。当你认知和体验到生命的永恒相时,就会发现自己原本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耳鼻舌身意……你自然会没有挂碍没有颠倒梦想。如此‘行深般若’下去,便会完全没有执著而定慧圆明地到达‘究竟涅’。
真实人生的真我是原来(本)如此的,你要找它很容易:只要把原本没有的一件一件的抛开,抛到无可抛时,原本的真我就出现了,那就是你真正的自己。
很多修行人,摩诃般若都曾发露过,只因他自己不认识,于是就当面错过了,这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有明师在旁点他一下,从此省心省力,归家有分,明师的可贵在此。
当摩诃般若发露时,能够领悟而保有,便是觉悟。
摩诃般若发露固然很难,发露而能直下确认、承当更难。在摩诃般若发露下能够觉醒、承当虽然很要紧,但那并不是大功告成,还要经过保任的阶段,古人比喻为‘牧牛’,如何牧?那就是当你找‘牛’得到了它的时候,要时时看牢它,要如猫捕鼠般地盯牢,如炉炼丹般的守住,分分秒秒都知道与它同在。古人说‘暂时不在,如同死人’,能保任无失,当下就是生命的圆满与永恒,但是却也有些人,当他的真我──摩诃般若发露以后,恰如叶公爱龙,当真龙现前时,反而惊惶失措被吓得休克了!
摩诃般若发露的正受是怎么个滋味?概略地说,空空朗朗、清清楚楚、恰如心经所示‘照见五蕴皆空’,一切只是像一面镜子一样在‘照’,‘照’是没有分别心的。如果你是在求学,会用心如镜,你的心力便容易集中在课业上而形成注意力的焦点,焦点能发热、发光、迸射出智能的火花。如果你已经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用这种‘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心态去对人、对事,可使你的工作不劳心力,效果奇佳!这绝不是空话,是可以实验的。
所以,真正的真我能够主宰心国的人,不管在学或者做事,都可因得力而省力而事半功倍,怕的是你走错了,把假的当成真的。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果你自认为已经开悟了,你不妨和我谈谈,假的,我当面戡破,免你堕入魔网;真的,我给你印证,免得你再去‘头上安头’。
发露摩诃般若,证得常、乐、我、净,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也是唯一的目标,一旦得道,就要守住它,‘不可须臾离’,像火车行驶在铁路的铁轨上一样,一出轨就是大祸临头。当真我主宰心国的时候,那是天下太平,垂拱而治,‘不思而中,不虑而得,不谋而成’,那是人生最高最美好的境界。
什么是伪我?伪我是表层意识,是有记录惯性的,有记录惯性,就会产生强固我执,所谓记录惯性就是根尘相对时所产生的‘圣主蒙尘’,累积而成为心垢,埋没了真正的自己,这是人最不幸的迷失,最可悲的埋没,唯有发露摩诃般若的真我,才是‘生佛不二’与佛无殊的当体,唯有发露真我,才能具有向上升华的无限可能,真我即是突出了的佛性,离开了真我,所修、所学、所做、所为,一切都会落空,把握了真我,便与法界一体,与神佛息息相通;没有真我就只有虚妄,没有真实,只有差别,没有平等。人只有发露真我,以真我主宰心国,才能达到无上解脱,才能迈向生命的圆满,达成人生的使命。
有些人真我现前,摩诃般若发露,他不敢承当,或想承当,自己的惰性太重,承受不了,尽管理与事看得很清楚,可是习气惯性,老毛病常会发作,这是得不到安祥的正受的。
安祥不是顺口溜,不是口头禅,它是参禅最正确的实证,是最美好的心态,须知深度的安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是果位圣人、菩萨境界以上圣者的‘正’确觉‘受’──心灵的至高无上受用,不过这个受用有深有浅,初初只有浅浅的安祥,而且常常把持不住;有时安祥、有时又莫明其妙的不安祥了,倘若能一直保持安祥,安祥的精度与深度自然就会加深,深到相当程度时,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用不著说这也空,那也空,拼命去分析,分析得太多反而不空了。
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二句话,很多人分析得太多了,说多了不但不‘空’反而是‘有’了,‘有’个什么?有个空,其实只要两句就够明白了,这两句就是‘分别取相空是色,对境无心色即空’。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如镜’,为什么以镜子比喻心的作用呢?因为镜子不是照相机,没有底片,不会留下任何印象,只要让心像镜子一样,一部心经就完全是我们心的素描。对待任何人,只要用心如镜,保持本心的一尘不染,就能时时拥有心的喜悦和安祥,就能保持生命力的通畅,就能度一切苦厄、产生光明、祥和的辐射,使周遭的环境也呈现安乐和祥和。
修行人要努力,努力就是精进,努力主宰心国,唯有努力主宰住心国的宁静,才能拥有内心的秒秒安祥,内心安祥的人,永远不会去做令心不安的事,一切的罪恶都是起因于失去了安祥,因为能安才会吉祥,心里不安当然就是不祥之兆。
有人说,保任安祥,起码要三、五年的时间,如果我们不努力,三、五世乃至三、五万年转生轮回,仍然是落,没有办法使心灵净化和进步。
大宇宙是指时间无限,空间无穷,而真我就是无限和无穷,法的人格化就是把伪我投入、溶解到无限无穷的大宇宙,赢得生命的圆满和永恒。
一切的存在,大至星球,小至芥子,它只是一种现象及过程,人的智慧和聪明,不管是创造了登月火箭,或是摩天大厦,在整个大宇宙里,并没有增加什么。一个巨大的星球殒灭了,在大宇宙中也没有损失什么。一切万生万物都是从空里来,又回到空里去。
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空为器,器器皆空,万法不离空性,其本质当体就是空,因为‘空’,所以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唯有‘空’,才有无限的发展和创新的可能。
空,永恒不变;空,普遍地存在,没有空,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生命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发生。我们把所有这些名称、名词,把它融合到一起来说,真如就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就是真我,真我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空,‘本来无一物’嘛!
‘外离诸相,内心不乱’的禅定,有三个阶段:
一、离执禅定:这里当然不是讲打坐,而是外物不能影响,内心不起妄念,这才是禅定。
古往今来,很多修行人,很难踏上离执禅定,为什么?因为分别心太强,错把佛法当做学问;把离心意识的法当做学问去研究、批注、弘扬,除了增加理的执著——理障,纵然皓首穷经,临终依然是漆桶一个,对理的执著一天没有突破,就一天不能踏上离执禅定,没有断惑怎能证真?不能证真,便不能跻于无学;既无上路,遑言到家?
如果当你体会到所谓的学问、知识都是虚妄表层意识中的产物,绝非原本如此,不是原来就有,唯有正法才是自性内涵时,才能启迪你那理性人格化的自觉;否则知识越博,距离真理越远,唯有突破理障,才能到达无学,然而也不是修学事毕,才刚刚踏上离执禅定而已!只是扬弃了观念游戏,不再以幻为真罢了。
踏上离执禅定,在日常生活中,一切外在的人事物,在觉受上干扰变得很小、或说是减弱、降低了,降低到在万人嚣闹中好像没有人一样,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好像梦里漫游似的,经常都是‘常独行!常独步!’这就是离执禅定的自受用境界。
离执禅定这个阶段的或长或短,根据各人的来历及根基,如果是来历很高的人,当他踏上离执禅定,紧接著就迈向去执禅定,光是离执是不究竟的,暂时摆脱外界的干扰,一遇上机缘,仍然会发作,自己仍然会干扰自己,要拔掉病根,就要做去执的工夫,以达去执禅定的阶段。
要去执必须靠反省,这是古德们的‘止观’法门,如果不反省,连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都莫名其妙,要想好好修行那很难。人要修行,必须确确实实由衷的反省,找出自己的毛病,坚决地把它拔除、丢掉,扬弃了私我之欲,我执淡薄乃至无有,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当下显露。人只有在找到生命的根源,才坚信生命的永恒;才能不惑、不忧、不惧,古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文天祥、吴凤……都是菩萨境界的圣者;没有菩萨精神,没有真我出头,不能主宰心国,谈修行、谈舍生取义太难了。
通过去执而臻于无执禅定,就秒秒安祥,证道歌说‘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这就是无执禅定的写照。人到了无执境界,那就已归入融合大宇宙、大神灵的怀抱,返回到生命的源头,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物我一如,这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了。若不证到此境,就算不得是真人,就是虚掷光阴,浪费生命。
总而言之:修行要圆满达成生命的使命,你必须发掘、寻回失落、埋没的真我,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光明、喜悦、幸福,然后才能上报四重恩,下济众生之苦,施予众生以光明、解脱及安祥。
以上这段话,是我披肝沥胆、赤裸裸地和盘托出,我所说的,不过只是我所做到、所体验的一小部分,我是以最大诚敬之心,吐露肝胆于各位之前,祝各位都能发露真我,秒秒安祥,早日圆满,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