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太极拳与气功
太极拳起源与流派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时代与创始者,各家之说不尽相同。许宣平(唐代)、张三峰(宋代)、张三丰(明代)、陈王廷(明末)和王宗岳(清代)等曾被不同时期的不同专家认为是太极拳的创始人。这些研究虽因各有其依据而“互不相让”,但目前比较公认的太极拳鼻祖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在其后的两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流派,除陈王廷的陈式太极拳外,尚有杨露禅、吴鉴泉、武禹襄、孙禄堂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等五大流派;这些流派还分不同的架式,主要架式如:陈式老架、新架、小架,杨式大架,武式、吴式、孙式小架等七大架式。目前流传最广的当属杨式大架。为了便于群众性太极拳运动的推广,上世纪50年代原国家体委组织专家,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删繁就简提出了简化太极拳。也有认为,杨式太极拳由杨露禅改编陈式太极拳而成,其他的流派则均由杨式派生而出。各派拳法的套路和推手等基本一致,手法八势(颉健⒓贰础⒉伞、肘、靠)和步法五势(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大致相同,但在架式和劲力上则各有特点。另外,太极剑、太极推手、太极舞等,也由太极拳派生而出,相当于太极大家庭的“子孙辈”。
值得一提的是,各个时期太极拳的练法与作用也各不相同。早期的太极拳注重技击,拳法以动作为主,且每一动作均含有“击人、护身”两层意思,“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是早期太极拳的主要特征。推测可能与陈王廷的身份有关,据《温县志》记载,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明代任温县乡兵守备的。有人将这一时期太极拳的练法,称为“动练”。此后,太极拳的作用向技击、表演(竞赛)、养生(医疗)三个方面发展,且其中的技击成分逐渐弱化。目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已几近消失,表演与竞赛的任务也主要由专业人士承担,而群众性的太极拳运动主要用于养生保健,锻炼时往往要求动作与意念、呼吸配合,动作本身也更重视对经络、筋骨及脏腑等的调整作用。有人将这种锻炼称为太极拳的“静练”。故《现代汉语词典》谓太极拳“既可用于技击,又有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现代太极拳总以圆、缓、连,太极图样的圆形套路、缓慢不急的形体动作、连续不断的全身运动为特点,有人将这些特点归纳为10个方面,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垂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并将它的养生保健功能细分为8大作用,即:强筋壮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培育元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其中包含了中医八法中的补法、和法及广义的消法。因此,太极拳除可用于养生保健外,尚可作为一种体育疗法而用于慢性病的辅助治疗和康复。
太极拳的气功元素
太极拳与气功同属传统民族体育的范畴,但气功的起源远早于太极拳,故气功中的许多“因素”,如调身、调息、调心(合称“三调”)的理论与方法,“三调”合一的要求与操作等,被各派太极拳创始者及其传人所借鉴,在以养生保健为主要作用的“静练”中,气功“元素”也就格外突出。
在“三调”内容方面,气功以《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为指导,强调三者缺一不可。气功的调息古人认为“吸新吐故以炼脏”的作用,其形态有风、气、喘、息四种,方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又可分为顺、逆两种)和混合呼吸三种,根据它们的特征与意义,练功时提倡“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的息相,并以深、长、细、匀、轻的腹式呼吸(尤其是逆腹式呼吸)为追求目标。这在太极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练功有素者的呼吸方法,与上述要求与目标多是一致的。气功调心的方法和操作手段有多种多样,但总以放松入静为基本要求和“入门”路径。这些特点体现在太极拳中,就是用意、练意与用意不用力的要求,练拳前的心平气和、思想集中,练拳中的心静体松、以意导气等的练拳注意事项等。气功对调身重要性的认识,体现在“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功不成”的古语中,包括姿势与动作两部分。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反映了早期气功调身方式的多样性,其中似乎也可见到太极拳的某些“影子”。但无论是难度还是对身体各部作用的广度,气功均不如太极拳,故太极拳的形体动作可谓“源于气功又高于气功”。至于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等的形体要求与特点,太极拳与气功完全一致。
在“三调”合一方面,气功认为“……调身……调息……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要“令……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乘越,和融不二”,即有“三调融一”或“三调合一”的练功要求。太极拳虽没有相似的文字,但也有类似的要求,《太极拳论》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通,宜鼓荡,神宜内敛”;《太极拳之练习谈》的“以意运臂,以气贯指”等“拳手”之论,及太极拳特点中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等,都含有三调合一的意思。
由此,不少气功研究者将目前流行的“静练”太极拳,看作一种特殊的动功功法。
太极气功与太极拳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不少冠以“太极”的气功功法,如太极内功、太极动功、三十六式太极导引保健功、太极运气功(法)、太极气功十八式、太极气功十三桩……仔细分析这些功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太极拳的某一架式为基础编排而成。如三十六式太极导引保健功,以杨式太极拳中架为基础,并以绵绵不断的抽丝劲为主要特点。此类功法的操作、作用与太极拳非常相似,习练者也都需要有一定的太极拳基础,否则难以把握其要领。
二是“移植”太极拳的某些动作,并将其“配上”特定的气功调息、调心方法。如太极气功十八式中的起始调息、马步云手、定步倒卷肱、按掌平气等;太极气功十三式中的起式、十字手等,基本上是从太极拳中“复制”而来。此类功法的运动量一般较小,比较适合年老体弱者学练。
三是参照太极拳的某些特点,设计气功三调的操作,或以太极拳的动作特点设计气功的调息操作,再配以相应的调息与调心操作。多数“太极”类功法均属这种类型。此类功法的数量难以确切统计,作用也难以评说;动作往往比较简单,其中不少还有明显“拼凑”的痕迹,一般只在较小的范围内、较短的一段时间内流行,可谓“各领风骚二三年”。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健身气功很受中老年人追捧
在健身气功比赛结束后,代表海口美兰区参赛的海口市太极拳主教练王宏源表示,健身气功在海口很受中老年人追捧,是除太极拳之外普及率最高的健身项目。
王宏源介绍,像健身气功这样的固定团队,在海口不下几十个。
健身气功看起来有些类似太极拳,其实有很大区别。王宏源说,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一大流派,造型优美、讲究内外兼修,基本是“圆”的运动;健身气功是在国家体委的组织下,由我国多名太极拳和气功大师一起研究创立的健身项目,讲究气和意念的结合,注重气息调和,主要有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和八段锦,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练习。
王宏源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健身气功在海口已打下根基。现在省趣味运动会把健身气功列为比赛项目,将极大促进它在海南的发展。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古代中医与气功是一家?
古代中医与气功是一家?
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气功的内容论述。据查证:《内经》记载有关导引的论述就有十四处,治疗的病症多达十几种。其中有痞症、痹症、厥症、热病、伤筋等。《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恬淡虚无”等来修心养性。
东汉末年的两位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对气功有卓越的贡献。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导引吐纳能流畅气血、通利九窍,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华佗则在《淮南子》六种动物动作基础上整理出“五禽戏”,对后世的动功功法影响很大。
魏晋时期,嵇康承老庄之学,著有《养生论》与《答难养生论》,论述养生服食之事,将呼吸导引视为延年益寿的措施之一。晋人张湛著《养生要集》,所引气功专著六部,气功功法十数家,乃东晋以前气功养生法的集锦之作。
晋代医学家葛洪也提倡神仙导引,所著《抱朴子》重视金丹大药,导引行气方面论述亦很多,对练功的姿势,作用及胎息闭气法有详论。
南北朝时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养生经验而成《养性延命录》,其中有不少古代气功的方法与理论,并创“六字诀”。
隋唐时期的三大古典医籍《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都有古代气功的内容。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病因证候学著作,又是我国第一部气功医学著作,书中载列了证候1720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原因、病理、证候等,而却不载方药,多附有气功导引法治之。说明了古代医家非常重视气功疗法。《备急千金要方》是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所作,该书有许多养生、导引的论述,如《养性》一卷,同时在《摄养枕中方》中有导引、行气两节也是讲气功的,并对六字诀的运用有所发展。另一著名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常于处方之前先列导引吐纳的锻炼方法。书中补充《诸病源候论》大量药方,并补充了导引锻炼方面的内容。
宋朝医学臣著《圣济总录》是一部既有医理又有实践的好书,是宋朝官方组织名医共同著成,其中汇集了北宋以前的导引服气之法,共六十门。
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也不乏气功治病的记载。如刘河间所著的《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有用六字诀治病的内容。张子和所著《儒门事亲》中有以导引发汗的内容:“……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有做静功以治脾病的方法,说“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然后配合中药治疗。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十分重视通任督二脉,他认为练道家功内丹术可以达此目的,并能长寿。他的《奇经八脉考》被当时喻为练功家和医家的“入室指南”。
此外还有杨继洲、王肯堂、龚居中,曹元白、张景岳、李中梓、陈梦雷、叶天士、吴鞠通等著名医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以气功治病的内容。沈嘉澍对气功评价很高,他在《养病庸言》中说“导引之功,百信于医药,不可不知,不可不上紧学。”
还可以举出许多医家对气功有研究的例子,说明书他们将气功与中医融为一体而造福人类,进而说明气功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多种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疗法,又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什么古代名医疗效甚好?这可能与这些名医本身练气功有关。他们在给病人冶病时采用导引、按跷、发气治疗与药物治疗相配合,这样疗效比单纯药物治疗好。尽管有的医生没有专用气功来治病,但由于他们长期练功,本身有气场,病人在他们的“气场”中候诊和诊病时就产生部分气功治疗效果,再稍用小药就可病愈了。如果同样的病人,同样的病情,但医生没有“气场”,再用同样的药方也可能疗效就不明显。因此我们学习气功时就更有必要强调气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条,以便使更多的中医大夫更好地继承气功这一宝贵财富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气功与太极拳有何异同?
与有何异同?
气功与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顾名思义,太极拳属于的拳种之一,有人将其称作"柔性"。太极拳运动的具体内容,除了拳架套路之外,还有基本功、推手、散手和器械套路等。作为武术内容,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攻击和防守。
太极拳和气功二者相同之处主要是: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武术流派之一的,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减少了技击作用,而更加突出了太极拳锻炼的健身价值和传统艺术表演价值。太极拳名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观点。因此,从太极拳也具有健身作用这方面来讲,和气功有着相同之处。
其次,从太极拳的产生来讲,它不仅综合吸收了武术多家拳法的长处,而且吸收了古代导引、吐呐等的精华,使气功锻炼的一些要领、方法成为太极拳基本功当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第三,从气功锻炼的要求来讲,太极拳锻炼也讲究意念的引导,要求心静、体松,也要求调身、调息、调心,从这一角度讲,也可将太极拳列为气功功法之一。
第四,从理论上来讲,它们各自都运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作指导,并运用中医经络理论来解释各自锻炼中出现的现象。
虽然气功与太极拳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同,导致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从形成和发展上来讲,太极拳是为了在战场上拼杀、取胜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不断的技击实践当中逐步发展起来;而气功主要是在医疗实践上为实现健身养生需要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其次,从锻炼的方法和要领上来讲,气功主要是通过身体放松、精神放松而达到入静的气功态,从而实现健身的目的,调神是其核心内容;太极拳则从身体动作入手,经过"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的过程而锻炼出一种柔性的、连续不断的、具有穿透性的缠丝劲。
第三,从它们的最终目的和作用上来讲,太极拳是通过"以意领气,以气引力"的不断练习,最终达到意、气、力完美结合的境界,从而做到在技击当中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最终目的是医疗作用,是通过气功练习之后,强健身体,延年益寿
总之,气功与太极拳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气功成为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的重要内容,而太极拳的一些方法要领也成为气功界人士缔创太极气功的借鉴内容。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哪些病最适合练气功?
哪些病最适合练气功?
气功是一种自我心身锻炼的保健治病方法,对防治疾病、保健强身、抵抗早老、延年益寿都有积极作用。正确的气功锻炼可使某些疾病好转或痊愈,使体质虚弱者变得健康,使体质健康者更加强壮,对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耐力和效率均有良好作用。
中医把各种致病因素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所谓“内因”,主要指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正常的情志活动并不致病。如果出现强烈的情志变化,则可造成机体生理功能失调,引起心身疾病。由于气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调神,调整心理状态,因此心身疾病是气功的第一类适应症。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昏厥、哮喘、消化性溃疡、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呕吐、偏头痛、腰背痛、糖尿病、湿疹、类风湿性关节炎、癌肿、痛经、月经不调、等等。“七情”的极端变化均可引起这些病的发生或加剧。气功锻炼对这些病有较好的疗效,甚至有的病只用气功治疗便可痊愈。气功具有治疗疾病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
第二类致病因素是“外因”,它包括风、寒、暑、燥、湿、火,中医称之为“六淫”以及疫疠(传染病)等。
第三类是“不内外因”,它主要包括饮食起居和房室劳倦等。
对这后两类病因引起的机体功能失调疾病,气功亦有一定的疗效。我们知道,所有外因都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治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人体的防御机能、免疫能力,即“正气”的强弱。祖国医学认为,致病因素是在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作用的,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七情”平稳则“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气功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培育正气,使机体功能保持协调,创造一个好的内环境,因而也能够预防和治疗后两类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
患有某些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往往伴有紧张、忧愁等情志变化,通过气功锻炼也可改善患者的情志障碍,并进一步通过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使病变的实质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所以对器质性病变多可选用以其它疗法为主,辅以气功疗法的方式。
总之,气功疗法可对心理障碍、功能失调及某些器质性病变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但也并不象有的人宣传的那样,似乎气功可以包治百病并可迅速见效。其实气功是需长期修练的。一些江湖气功师,不分病情轻重,要求患者一律停止其它治疗,只用气功治疗,这是极不妥当的。对于一些重病、久病病人,由于初接触气功,对其功理、功法一时不能熟练地掌握,可把气功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等患者摸到门道,逐渐熟练掌握了练功方法并有了疗效后,才可酌情确定气功在以后治疗中的主、辅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