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气功入门 >>
五停心观"修行法
前言
佛教一向重视禅定的修习,不论在原始佛教、大乘显教、金刚乘密教,都有它们各自的禅修方法。其中共通而基本的修行法门,即为五停心观和四念处。此两种方法于早期佛教论典便有记载,至今仍然沿用著。
简单地说,修五停心观,是为了平息、净化心的骚乱和混浊的状态,使心念集中,以达正定。由五停心得定,进而观四念处开发智慧,此即解脱生死轮回之要道。
五停心观的五种法门虽然历来释义略有不同,但通常界定为:一、数息观,二、不净观,三、慈悲观,四、因缘观,五、界分别观。汉文的佛教典籍中,亦有以念佛观取代界分别观的。所有这些方法皆针对一般人深重难除的习气、障碍而设。如数息观对治散乱,不净观对治贪欲,慈悲观对治恨,因缘观对治愚痴烦恼,界分别观对治我见,念佛观对治罪及障深等人。止惑除障后,才能够纯净、专一而有信心愿心,更进一步修行。
数息观
梵语为“安那般那”(anapana)。数息观是最普遍而基础的佛教禅定方法之一,不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皆视之为初学者最好的入门训练,因为数息观对治散心及妄心,而散心及妄心是每一个初学者必定会碰到的问题。
虽然如此,数息观并不只是一个粗浅的基础方法而已,因著每个人修习程度的不同,它可以由浅至深,含摄一套完整的解脱道进程。在中国佛教天台宗,讲述修禅的要典《六妙门》中,指出数息观的六种层次为:(1)数呼吸——数,(2)跟随呼吸——随,(3)定或集中——止,(4)识别——观,(5)还,(6)净。而所谓净,即是解脱或开悟的境界。以下介绍三个基本的数息方法,大致等同于六妙门的前三门,即为:一、数息,二、随息,三、集中在身体上特别的一点或能量的中心,即中国传统所称的观丹田。
一、数息
数息就是计算呼吸的数目。一般而言,以数呼吸为主。把全部的注意力轻松地放在享受呼吸的感觉上面,每感觉到气自鼻孔出去的时候,数一个数目,到十为一个循环,数到十以后,再从一开始。
平常人的呼气较入气舒缓,时间也较长,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呼气是较为容易的,而吸气的时候,则须了了分明地知觉气息的进入,保持著觉醒在每一次呼吸之时。若数息的功夫用上了,呼吸会渐渐变得缓慢而深长,甚至也不大感觉到气息的出入了,则可以进而用其他的方法,或者还是专心于呼吸的出入,但可不必计数。
有几个问题是初学者常常发生的,如数息时伴随著许许多多的妄想杂念,特别是在出息、入息的中间或是正在吸气的当儿。此时只要立刻把注意力从妄念上拉回来,继续数下去即可。另外,初学的人可能会头痛、头晕、呼吸困难,那是因为头脑紧张、求好心切,所以气上头部,无法自然地呼吸了。呼吸应该是放松而自然的,数息的功夫要绵绵密密,但身心则是轻轻松松,不可刻意的控制呼吸或极力地想排除妄念,那会使得呼吸的速度越来越快,或者越来越紧迫,便造成更多的阻碍。
还有,数久了之后,初学者容易陷入一种机械化的数数目的情况,或者变成昏沈无记的状态。此时应奋起心力,使心境保持清明的和醒觉。或可暂时改用倒数的方法,从十数到一;也可以跳著数,如一、三、五……或二、四、六……直到二十。如果每次都数不到十就中断或忘失,也不必焦躁。
有的人妄想很多,可用出息与入息同时都数的办法,一个数目接著一个数目,以减少念头的滋生。但要注意呼吸仍要保持平均而自然才行,有的人蓄意使用腹式呼吸,其实,数自然呼吸稍久,横膈膜下降后,便成腹式的丹田呼吸。若故意控制,则不健康。
经行时亦可数息。把注意力放在同一只脚掌的举起、落下的知觉上,跨出一步时吸气,这脚再提起来时呼气,数一个数目,一到十为循环。此方法亦可理解为跨出一脚时吸气,再跨另一脚时呼气,呼气同时数一数字。
经行时的呼吸亦可不数数目,只要配合呼吸的出入,注意脚掌的起落。在妄念很多的时候,就加上数目,以自己觉得最自然的经行方式来数即可。
二、随息
随息可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把注意力集中于鼻孔,清清楚楚地观照每一次呼吸的出与入,但不数数目。气息自鼻孔端部呼出去的时候,心中很清楚明白,气息自鼻孔端部吸进来的时候,也很清楚明白,念头随著呼吸的出入而紧紧地系在鼻孔上,不到其他地方去,这是随息的第一个阶段。通常若是数息的方法已经用得不错,更进一步用随息方法的人,即能将呼吸的出入观得很好。另一种情况则是自己感觉非常疲倦了,没有办法集中心力来数呼吸,此时用随息,可能时而迷糊,时而清醒。
第二阶段,即因随息用得了力,呼吸渐渐深沈,吸气时直往下去,沈到丹田,小腹自然而然地有起伏的动作。切要注意的是,不是故意地控制呼吸,不是把气往下逼,并用头脑指挥小腹起伏蠕动,那样做是不安全的,甚而对身体有害。若气是自然地沈到小腹去的,便没有问题。此时虽然知道小腹随著呼吸在动,注意力仍宜放在鼻端。有人已把数息数得好,在数息时气已降到了小腹,到随息一开始,便已在用小腹呼吸了。
第三阶段,虽然仍是在用小腹呼吸,但在自己的感觉上,每吸一口气,会输送到全身,如同整个身体都在呼吸似的。每一条血管、每一支经脉、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连脚趾尖、手指头等,都在吸气似的,觉得极为舒畅。又好像在一间本来闷塞的房间里,当用抽风机,把室外的新鲜空气一抽进来,整个房间便充满了新鲜的空气;在吐气时,则似将身体里用过邮的浊气通通排出去了,也像房间内的废气全被抽出去了一样。此时还是随息,但自己会觉得,随著气息的进出,全身上下,通体内外,就像一个气球般地充满气又放气,放完气又充气。而且不管充气也好,放气也好,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好享受、好舒服。如能持续著这种状态,到最后一定能得轻安,轻安以后就会入定。所谓轻安即是身体非常的轻松安定,好像是一点点烦恼也没有了,一丝丝妄念也没有了,一些些障碍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念不在鼻孔,是在全身,随著呼吸的感觉而贯透到了全身。
一般打坐的人,为了使自己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常常会把呼吸气往外往内压挤。因为压气闭气的时候,妄念似乎会减少一些,也由于压气闭气的缘故,腹部便会一起一伏,这里要非常注意,如果随著气息的出与入而故意动自己的小腹,可能会有两种情况发生:(1)会有小腹胀痛的现象;(2)若是女性,也许会影响到经期的提早。
另外,在打坐的时候,有的人会感觉到身体发热或发冷。如果身体发热,应注意入息,不要注意出息,体外的空气较体内冷些,所以入息的感觉是凉的。反之,如果身体发冷,则应注意出息,出息是暖的。冷暖的感受在鼻孔,只要去感觉它和注意它,不一会儿,身体的情况便会改善。
还有人会觉得头部发晕发胀的,那可能是因为注意力集中于头额部位的关系。如果只注意鼻孔的出入息,不会产生问题,可是由于吸气必定经过脑门这个地方,很容易就会把注意力放到脑门的位置上去,加之以自己太过于用力,因此觉得头胀而痛。若有这种情形,宜暂时放下随息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到脚掌的中心。先观盘著腿的上面一只脚掌心,注意力集中后再同时观两只脚的掌心。
观脚掌心,使得我们身体上半部的压力,慢慢地解放、松弛,把胀著头部的气导引到脚上去。这个时候,仍然是随息,但是渐渐地可能会感觉到,随著每一次的一呼一吸,脚掌心的部位会一涨一缩,彷佛胀大了一点。最初只是有个感觉在那里,但慢慢地觉得暖,也有人觉得清凉。
观脚掌心是在身体不舒服时才用的方法,并不需要一直用它。
三、观丹田
丹田,在佛教的天台智撰《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中另有一个名词,称为“气海”。修止的初门,共有身的五处:顶上、发际、鼻柱、脐间、地轮。脐间又名气海,即是脐中之下、关元之上的小腹部位,即是中国道家所称的丹田。观丹田并不是佛教专有的法门,而且用这个方法也达不到禅定的最终目的,但可以将之当作修定的基础。
丹田有三个: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位于整个头面最中心的部份,即两眉的中间。中丹田,在胸部的两个乳头之间,横隔膜的上面。下丹田,则是肚脐眼下三横指处。通常所观丹田,即是将意念系缘于气海的位置,唯不可故意随著呼吸蠕动丹田,若丹田自然随著呼吸上下起伏,则是正常现象。
首先讲上丹田的观法。此即一般所称的眉心或印堂,是在注意力不易集中,并且有昏沈感觉时,可以用此法,但观的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头痛,或有得通的幻觉,似会向上飞升,也是不好。刚开始先假想在眉间的地方有一个光点,像颗珍珠般,晶莹明亮,是很清凉的光。起先仅是米粒般的一点,然后渐渐地扩大,整个头部都变成光团,再继续从头往外发展,全身成为一个光团,你的存在就是光,其他都消失了,除了光没有馀物。
其次,当我们胸部不舒服,呼吸不畅,身体虚弱而没有精神的时候,观中丹田,此在针灸穴位名为“膻中”。观中丹田时,想像它整个部位是一轮满月而不是身体。最先,在两乳头之间,画一个十字,于十字交叉点上观想有一轮满月,离我们好远好远,像是在太空之中一样。逐渐地,月亮越来越近,越来越大,大到中丹田的部份都是月亮,后来,甚至自己整个成了月亮,周围的环境也不见了。本来月亮在心里,结果自己消失在月亮里了。
至于下丹田的观法,男女有别,应特别留心。下丹田以脐下三指为中心,男性在作观时,不要低于肚脐眼下三个手指宽的距离,否则,观的部位太低,易产生生理上性欲的反应。女性则因为脐下三指处是近子宫的位置,若观久了,可能使得月经提早,或是在月经来时,一直观它而导致流血不止。所以作观时,男性不要超过脐下三指,女性以观自己的肚脐为佳,或观肚脐眼下一或二指为宜。而且不要用专注的方式,当用若有若无地系心该处。如果每天打坐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或是早晚各坐一小时,观下丹田大致上仍是安全而容易摄心的好方法。
佛教把观丹田视为修止的初步方法(系缘止)里的一种,故在《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说,修成五种系缘止的方法之后,接著当修制心止及体真止,到第三种止,始开智慧。
观下丹田时,由于气向下沉,重心在下部,便能把所有的能量储蓄在这里,所以于人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使得轻浮的人、紧张的人和讲话讲得很快的人,觉得稳重、沉著,也能使胆小而常缺乏安全感的人,以及没有自信心的人,性格改善。智大师说:“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亦曰中宫,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发特胜等禅。
下丹田观到稍得力时,可能会产生几种现象:首先是发暖,再则,这个暖的感觉会傅到你的全身;暖流或向后通过肛门,顺著督脉从脊椎上达头顶;或从小腹,顺著任脉,向上经过胸口到达喉咙,若以舌舐上颚,便易接通督脉,道家即谓打通任督二脉,唯与发慧无关。第二种现象,则是从小腹局部的温暖感,渐渐扩散到全身都觉得柔和的暖感。经过暖的阶段以后,身体所有的不舒服和紧张都没有了,最后连身体的负荷感也没有了,所以能治病健身;坐在那里,已经忘掉自己在作什么,但其享受轻安和舒服的感觉还在。
观丹田的极致是只能到这样的程度,它可使你获得到粗定的经验,故尚不知深定何味。就佛教而言,尚未到初禅定境的离生喜乐地。观上中下三种的任何一个丹田,到最后观成时,情况皆同,其中尤以中丹田和下丹田较易得定。
不净观
佛陀时代有两个基本而重要的修行方法,一是数息观,二是不净观,合称为二甘露门,即两种进入不死境界的灵药,一直至今日,南傅佛教地区仍普遍沿用此二教法。数息观已如前述,主要为对治我们的散心及昏沉心,现介绍可以帮助我们对治贪欲心,特别是淫欲心的不净观。
不净观即观身不净,观察我们的身体毕竟不清净,此法观成,能离五欲,故可得出世间禅,一般人之所以会有种种的烦恼,归根究底,在于执著自己的身体,以身体为我,所以产生许多的欲望和贪心,由于身体经常是在不满足的状态下生存:肚子饿了想吃、口喝了想喝,冷的时候想穿、热的时候希望凉爽……然而在没有饥、渴以前,就担优、防备著即将来临的饥渴,因我们是常常会饿、会渴的。正是为了己身的饱暖、安全和舒适,必须积蓄更多的饮食、衣物、金钱、家产等,这种对身外物强烈的贪著心,便成了心理上沈重的负荷。同时,我们的身体,除了有饮食、衣物的基本需求,还有男女性欲的冲动,告子所谓“食色性也”,便是“饮食男女”,称为“人之大欲”。当吃饱了、穿暖了时,第三个淫欲的问题马上就会发生。一切的纠纷、烦恼,都是从身体而有的。因此,修不净观,即是针对此一妄执,对症下药,若能观成,便可以解脱烦恼。
在南傅佛教地区,直到现代,尚有一些隐居山林的比丘,师父教弟子们修行这个方法的时候如果要很快地、非常彻底地修成,往往会去募化一具尸首来让他观。因为不净观有两种,第一种是观他身不净,第二种是观自身不净,观自己比较不容易观成,总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净的,所以要先观他人,观他身不净成功了以后,再观自己,就容易了。
若是因缘巧合,修行者找到了一个濒死的信徒,而这个人和他的家属都愿意把遗体捐出来,供作修行不净观用的工具,等他死后,修行者就把尸体带到深山里,放下来,面对这个刚死不久的躯体打坐,并留心观察随后发生臭烂不净的种种变化。
慢慢地,尸体改变颜色了,先变成黄色,再变成青紫色、黑色,继而开始浮肿,肿了以后,经过日晒,就开始腐烂了,皮肤渐渐地裂开,一块一块、一条裂痕一条裂痕地裂开;在此同时,苍蝇群集而来,直到整个身体都给苍蝇盖满。随著旦、暮、晴、雨等天候的转变,苍蝇时来时去,并且在尸身的腐肉里产卵,因此尸身上就开始长出蛆来,这和露天厕所里的蛆是一样,是很肥痴的,堑淖旌芗猓械愫冢昱榔鹄炊骱芸欤蛔暌桓龆矗诟饫镒杲瓿龅模淮蟾抛钊菀卓吹亲甓牡胤剑潜强住⒘窖邸⑺⒆彀停蜕砩弦丫隹住⒘魉牧逊熘小5胶罄矗鏊朗急磺嬲季莩怨饬恕nbsp;
这时尸体的味道是非常臭的,死老鼠、死猫死狗的味道,想必各位都闻过,死人的臭味则比死老鼠、死猫狗,还要浓上千百倍!闻到这种臭味,你会不想吃东西,看到那种景象,你会想到身体是如此的不净,一向被贪恋的人体的色相、形容、威仪、音声、细滑及相貌,都是不净的;并且你也会想到自身死了也是这个样子。
继续观察下去,这个死尸啊,本来是膨胀了的,现在经过蛆虫一段时间的吸吮钻营,蛆又变成苍蝇了,苍蝇又产卵,于是有第二代、第三代的蛆在里头。死尸被蛆越吃越瘦,最后只看到摊在地下黑黑的一堆。如果没有遇到大风大雨的吹打,这个尸体就是脏脏的、枯枯的、焦焦的,像什么野兽的骨头堆。骷髅上面,身体还是连著的,但极为难看,面孔、五官完全没有了,皮也没有了,肉也没有了,只剩下尚未烂掉的筋骨。
遇到下大雨了,数日,或是一连数十天的雨季,乾枯的死尸又再度腐烂,筋也腐烂了。等到皮、肉、筋全都烂掉,便现出白骨。这以后,越看越乾净,越看越清爽,逐渐地就像在博物馆里所看到的骷髅标本一般。可是博物馆里的骨架子是完整的,但是修行者所见的骨头都是零散的,东一根西一根地散在地上。
然后再继续看下去:有些细小的骨头,或被风化了,也可能给雨水冲走了,或是给什么小动物拖散了,只剩下几根粗大、乾净的骨头。渐渐地,这些骨头也不再是骨头了,只见其洁白的颜色,然后,白色也不再是白色,从白色变成了白的光,而修行者四周的环境已消失不见,修行者自己就在这白光里头;接下来,甚至也感觉不到白光了,根本忘掉了环境,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已然入定了。
修行者在修不净观的时候,是不见人的,因为他身上也薰染了浓厚的尸臭气味。每隔几天,他到一定的地方拿取他人供养的食物,直到修毕全部过程,过一段时间才能下山。
最初作观时,他是从观实体的死尸开始,一直到看见枯骨,看见白光为止,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日。等到观成以后,每次一打坐,便能快速地由尸体的腐化观想到光,一直到自己消失在光里面,每次观的程序皆同。那时,已经没有真正的死尸在眼前了,完全是观想,但是对所有的步骤已经掌握得很纯熟了。
我们若依照如上所伤叙述的过程,用想像力,耐心而细心地观察一个陌生的死者遗体,虽无实体,但当我们集中念头观想的时候,仍然可以得到力量,尤其是对于贪欲、淫念强的人,是有帮助的。
依据《禅法要解》所说,另一种从善师学习观自身不净,是观自己身中三十六物,不净充满,观所执著的他身亦然,若已达到厌离淫欲的目的,便息观想之心。倘若欲著之心不息,当用两种方式:其一是心理上贪 冲动强的人,最好用一点情绪性的意志力来辅助观想,例如告诉自己:看到我自己,唉,真是难看透了!太可厌了!人死了是这个样子!现在又变了……。每一个过程都提醒自己一下、强调一下,一直到白骨出现为止,再进入白光。第二种人不常因身体而产生强烈的烦恼,所以不需要用情绪,只是很清楚地、一步一步地观想一切的变化经过,到看见白骨出现以后,接下来两个方式就完全一样了。而所谓白色的光,这光是明亮、清凉而柔和的,不是像夏天猛厉的阳光。
依上述的方法修行,能够很快地进入定境,因为这其间观想的过程较为复杂,在注意观想的时候,便能排除许多妄念。一连串的境界显现时,心也同时跟著对象的变化而在变动,但这个变动是连续的,而非散漫、纷杂的妄动。平日心很散乱、念头很多的人,最好还是由数息观入手,否则可能一开始就妄想纷飞,不净观观不起来了。
依据《坐禅三昧经》卷上的介绍,凡是淫欲多者,习不净观,当观血肉之身,从足至发,不净充满。活著的时候,身中三十六物,皆是不净,何况身死之后。又说多淫欲人,有七种爱,以观七种不净对治。(1)若著好色,当习青瘀观法,乃至黄赤不净等色。(2)若著端正,当习膨胀身散观法。(3)若著仪容,当修新死血流涂骨观法。(4)若著声音,当习咽塞气绝命断观法。(5)若著细滑,当习骨见及乾枯病观法。(6)若爱著众生,当习六种观。(7)若都爱著以上六种,则遍观一切。
该经又说:“人心狂惑,为颠倒所覆,非净计净,若颠倒心破,便得实相法观。”“爱著心息,便知不净。”身为“父母精血不净合成,即得为身,常出不净,衣服床褥亦臭不净,何况死处(死后遗骸)!”可见,若能修习不净观法,初则可以离贪淫,终则能成实相无相的观法。
慈悲观
依据《坐禅三昧经》卷上所言,凡是 恚心重的人,当修慈悲观,又名“慈心三昧”。可有三个阶段,逐段观想:
一、最初修行,当教观想,慈及亲爱
也就是说,凡夫无不自私,首先爱自身受益,其次则推及亲人以及所爱的人。慈悲观的功能,第一阶段,即是要使自己对于生活周边的家人,以及私心觉得可亲可爱的人,不要以 恚的心态相待。其方法则是当修行者获得种种身心快乐之际,例如寒时得衣、热时得凉、饥时得食、渴时得饮、病时得愈、贫时得钱、贱时得荣、劳累之时获得休息、急难之时获得救济。应当推想观照,自己的亲人爱友,由近而远,由少而多,希望他们也都能像自己一样,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如愿,不论是以自己的力量协助他们离苦得乐,或求他人的力量,使他们离苦得乐。系念不停,不作异想,若起异想,及时回到慈悲观的方法上来。
若在修行禅定之际,获得身心轻安,心胸宽敞等的觉受之后,也当以慈悲观,愿诸亲爱,获得如是利益。若在听闻佛法,读诵佛典,自觉心开意解,亦当愿诸亲爱,同获法喜。可知慈悲观主要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所善缘,得善念反应,便当修习;但也可在修行三学六度之时,凡是善境,随处随时,均可修行。
二、其次当修,慈及中人
所谓中人,是指既非亲爱,亦非仇怨。常人不易对于陌生的路人,产生关怀的心,纵然觉其可怜,总是不关自己的痛痒,为何要照顾他们。所以有些西方的老人宁愿把大笔的遗产交给他们心爱的宠物猫狗,也不愿关怀无依无靠的流浪者及苦命人。作为一个修习慈悲观的人,当在修成第一阶段的慈及亲爱之后,接下来必然会扩大慈悲观的对象范围,那就是要慈及中人。方法跟第一阶段相同,只是当在自己的身心获得种种快乐利益之时,也愿一切与己非亲非怨的人,都能获得。也可以说,当亲爱者有苦难时,自己固然要施予救援协助,当一切非亲非怨的人有苦难时,自己也当施予救援协助,纵然未能采取实际行动,心中确存有深厚的慈悲心。系念不断,不作异想,若缘异境,立即回到慈悲观的方法上来。
三、终当修习,慈及怨憎
所谓怨憎,便是对于自己不友善者,是破坏者、诽谤者、打击者、无理取闹者。所以对于怨憎者,施予慈悲相当困难。一般而言,怨仇相见, 怒心起,是正常事。怨憎相会,乃为八苦之一,岂能反而以慈悲心相待?故此须在修成慈及亲爱、慈及中人的两个阶段之后,才会修习。其方法与第一、二阶段所修者相同,所异者乃在自己获得身心种种快乐利益之时,既愿一切亲爱者都能获相同的快乐利益,也愿一切非亲非怨者都能获得相同的快乐利益,并亦希望一切怨憎仇家敌人都能获得相同的快乐利益。
在《坐禅三昧经》卷上,对此第三阶段的修法,特别强调,因为对于亲爱及中人,起 恚生怨怒比较不多, 恚心的生起,主要是在对于怨家对头。故于该经说明:为何要慈及怨憎?如何来慈及怨憎?
设问云:“怨憎恶人,云何怜愍,复愿与乐?”
答云:“应与彼乐,所以者何?”列举了七项理由及其修习方法:
1、那人尚有种种好事,清净法因,我今岂可以一怨而抹杀他的多善!
2、更当观想,那人在过去无始以来无量世中,可能曾经是我亲友善知识,岂可由于现在的怨恶,而更生怨恶!我当忍彼,是我自得善利。
3、当念行法,仁德含弘,慈力无量,我岂可失!
4、当再思惟,若无怨憎现前,从何修行忍辱波罗密呢?可知怨则能生我忍,作此观想,怨憎的人即是我的亲善。
5、再作思惟, 恚者受报最重,众恶中上,无有过者。以 加物,其毒难制,虽欲烧他,实是自害。
6、当自念言:“外被法服,内习忍行,是谓沙门,岂可恶声纵此,变色蔽心!”
7、五受阴者,众苦林薮,受恶之的。如刺刺身,受苦无量,众怨甚多,当自守护,著忍革履。
统一以上三阶,实则便是当以平等心慈悲对待一切众生。为何能够看他们是平等的?这要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看。我们当前碰到的怨家,在过去不一定是怨家,更不一定是未来的怨家;现在的亲友,在过去不一定是亲友,也不一定还是未来的亲友。怨与亲从无始以来,永远是交互而并行著的。譬如一个家庭里面,父母、儿女、亲戚等等,有互相友爱之时,也有彼此摩擦之时,有的兄弟姐妹时常吵架打架,有的父母儿女彼此作敌人。但通过无穷无尽的三世,没有绝对的怨家与亲家,怨亲只是因缘和合的临时现象;而一切众生都曾经跟我们有过人际关系,也可能将来会跟我们产生很好的关系;甚至今日的怨家,可能就是成就我们修行的菩萨。因此我们对任何一个众生应抱有平等的慈悲心,利益众生,并愿同与众生早离苦海。
因缘观
经说,愚痴偏多的人,宜修因缘观。此所谓愚痴,是指不明因果法,也不信因缘法。对于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能了解,醉生梦死,而又烦恼终身。
传统的因缘观,是观生死流转的三世十二因缘的过程,观成即知生死虚妄,若知虚妄,便能及时从生死流转而转变成生死还灭,即是从生死获得解脱。
依据《坐禅三昧经》卷上所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习行者
初习行者,当教其观想生缘老死,无明缘行。如是思惟,不令心缘他念,若缘他念,立即令还,续观:生缘老死,无明缘行——此是十二因缘中过去世及未来世的四目。即是观想:人既有生,必将有老死;因有无明,必将有心意的行为,而带动身口的行为。此处的“缘”,是指关系、原因、要素的意思,即是由于有了“生”的关系,便是有了老死的原因,“生”也就是“老死”的要素;若要无“老死”,先当无“生”。同样的,“无明”是“行”的原因,由于有了“无明”的关系,所以一定会有“行”的结果;若希望无“行”,先当无“无明”。
生及老死是过去生的行为结果,若盼今生无生、无老死,先当没有过去世的行为,而其行为的产生,是因无明而来,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已有了的烦恼之根本。若知无明是由梦想颠倒而有,本无实体,即是如空的实相现前,即是无我的智慧现前,无明顿时消失。若无无明,即无行,无行即无生,无生即无老死。若能如此观成,便能返愚痴而为智慧了。
二、已习行者
已习行者,初阶段观成后,当教其观想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若外念诸缘,即摄之令还,继续观想,反覆观想如上八目。此是十二因缘现在世的八目。
此即是说,由于有了过去世的“行”为,便以行为而结集成为生命流转的主体,称之谓“识”。有了识的关系,便入胎成为胎儿,胎儿的形成是由精神及物质的结合,精神称为“名”,物质称为“色”,故当胎儿初成,称为“名色”。胎儿成形出生之时,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已经具足,由此六根门户,可以接受六尘的事物,而产生烦恼,故名为“六入”。出生之后,用身体接触到世界的事物现象,名之为“触”。有了接触,即有感“受”,有了感“受”,便对欣喜者产生“爱”著,有了爱著,便有追求的争“取”了,有了取(及舍)的行为,便有了未来的果报之因,名之为“有”。于是生死流转,受苦受难。
若不希望未来再有生及老死的果报,最好便是现在生中不要有“取舍”的执著,若要无取无舍,先当对于所受的不起爱著;若盼不起爱著,先当不要执著苦乐诸受。若想不执著苦乐诸受,最好没有六根与六尘的相互接触。若想根尘无触,先当不用六根;若想六根无用,先当名色不现。若盼名色不现,先当没有过去世的“业识”积聚;若盼没有过去世的业识积聚,先当没有过去世的行为造作。若作如此观想成功,即会明确地知道,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了。
三、久习行者
久习行者,当教其观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可见,初习因缘观者,观十二支中的过去世的生死流转与未来世的生死还灭;已习因缘观者,但观十二支中现在世的生死流转与生死还灭;久习因缘观者,则通观三世十二支因缘段落的生死流转及生死还灭。
若对三世十二因缘过程及其每一段落的功能,都了然于心,作此因缘观时也不困难,难是难在常人较无法专注来作连续的次第观想。所以在修习因缘观时,若发现心念别缘他境,随时要回到方法上来。
三世十二因缘的罪魁祸首是“无明”。对于解脱者而言,无明已明,故为智者;身为凡夫,则尚未明,故称无明,故一切不知生死中事,乃是可怜愍者,因由无明,能造后世果报而有生死。痴人不知生死起于无明,无明是从生死之间的造业受报而存续,一旦不造生死业,无明及业中断,生死亦了。佛说所谓痴人有两种类型:一如牛羊无知,二是外道邪见。因缘观能对治如此的二类痴病。
界分别观
界的意思是差别界限,类别分际。一切现象,及至观念,都有名相体用,每一种名相体用,均有其界限的范围,名之为界。《大般盘经》卷三十六云:“著我多者,当为分析十八界等。”若依此经所言,先修不净、慈悲、数息、界分别的四种观行,如法修行已,次第获得身受心法的四念处观,得是观已,次第后观十二因缘。如是观已,次得暖法,以暖法而得信心,以暖法而得智慧;暖法虽是有为的有法,却能破除有为的有法,故此暖法,能为无漏的道相。
若依此经,五停心观的先后次第,应该是不净、慈悲、数息、分析十八界、观十二因缘。修行前四观完成,即得身受心法的四念处,修十二因缘观成,即入暖位。
从诸经论所见,界分别观的名称各异,另有界差别观、界方便观、分析十八界观等各。主要是从人生的身、心、环境世界,作统一和整体分析。因为人的烦恼渊薮,便是我执,我执之坚固,是来自对于自我心及身心所在环境的颠倒想:以非我为我,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若能综合地统观十八界,便可发觉我们的身、心、世界,乃是无我、无常、空的,唯有如此,始能从苦、乐、不净的无常之中,获得智慧,获得解脱。
所观十八界的界分别,便是观想:人生的存在,不过是身、心、环境,暂时的组合。以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为身的存在;以色声味触法的六尘,为环境世界;以觉受领知六根和六尘相接相对时所起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为心的活动。只要此三大类的任何一类发生残缺现象,自我的感觉世界、自我的价值判断、自我的执著范围,便随著变化。可是凡夫执著的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虚妄不实的以幻为真。若能经常提醒自己,自我执著的结果,除了增加烦恼,没有一点好处,便是界分别观的功能。
十八界的构成要素,不出于精神与物质的两大部分。物质的部份即是地、水、火、风的四大,我们的身体由此四大和合而成,我们处身的世界,也是由此地、水、火、风的四大和合而成。此四大类的元素,均在空间之中运动,知道并且利用这四大元素的便是精神,佛法称之谓识。所以十八界能够组合成一个人的完整的生命现象,换句话说,人的自我,也不过是十八界的个别零件的暂时组合,其中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叫做自我。
正由于在界分别中,以破除自我的执著为最重要,因此在《杂阿毗昙心论》卷五要说,观自身界方便,即是观自我身体的种种自性、种种业、种种相。被我人所执著为“我”的自身,即是地、水、火、风、空、识的六界。当观地界为水界润故不相离;当观水界为地界持故不流散;当观火界成熟故不淤坏;当观风界动摇故得增长;当观空界空故有食等出入;当观识界合故有所造作。
该论又说,再观此身,从足至顶,种种不净充满。观察此色身现象,犹如猛风,飘散聚沙。如是观法成就,能得空解脱门种子;于彼生死厌离不乐,得无愿解脱门种子;于生死不乐已,正向涅,得无相解脱门种子。若于此观“得不作想觉已,观一切有为,皆悉散坏,是名界方便满。”也就是说界分别观观成,即见有为相坏,无作相现。
根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将此界分别观,称为“界善巧”。并谓界有十八,即是观想: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并且了知此十八种法的各别的界域,各别的运转,即能于此因缘而得善巧。
念佛观
五停心观,应该只有五种禅观法门,但在诸经论中,对于“界分别观”则或有或没有,没有者乃以念佛观取代之,例如《坐禅三昧经》卷上的“第五治等分法门”,即是举的念佛观,教人一心修念佛三昧。《五门禅经要用法》所云五门,即是安般(数息)、不净、慈心、观缘、念佛。其次第与本文所取者相同。因此有人说五停心观可以称为六门观。故在中国净影的《大乘义章》列出观佛观,天台的《四教仪》列出念佛观。
依据《坐禅三昧经》卷上所言,念佛观是为“等分行及重罪人”而设的观行法门。初修行者,当教其至有佛像处,专心一意,观看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忆持,还至静所,则以心眼,观佛像相好,系念在像,不令他念生起,若起他念,立即摄念,还住于佛像相好。若心不住,其师当教行者,自责其心,既责心已,心不散乱,此时便得以心眼见到佛的像相光明,如眼所见。进而要将佛像的三十二种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一一忆持,用心眼一一观想,能见一佛,接著便得见二佛,乃至得见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既得见佛,又得闻佛说法。既得念佛色身,又复念佛功德法身的无量大慧,无崖底智。如若以心眼念佛色身相好,而空无所获,仍当勤心专念不忘,以报佛恩。
另据《五门禅经要用法》所言:“若心没者,教以念佛,若行人有善心已来,未得念佛三昧者,教令一心观佛。”此书对于观佛念佛,说明相当详细,现在将之分层次第介绍如下:
第一、初步观佛相好,观佛像的三十二种相好,了了分明之后,即闭目忆念相好在心,若不明了,再开眼谛视佛像,至心明了,还坐静处,正意系念佛像相好,在感觉上如对真佛色身无异。
第二、已见佛像相好,了了分明,如见真佛色身后,次当还坐静处,系念自己额上,一心忆念佛身相好,额上即有佛像出现,从一至十,乃至无量。如斯佛像从额上出后,去身不远而还者,此修行者为求声根性;去小远而还乾,此修行者为求辟支佛根性;去甚远而还者为求大乘根性。
第三、次见额出诸佛还近修行者身,地作金色,诸佛尽入于地,地平如掌,明净如镜,修行者自观已身,亦明净如地。此名得“念佛三昧境界”。
第四、继续系念在心,然后再观整体佛像相好,即见诸佛从心而出,手执琉璃杖,杖头出三乘人。末后一佛执杖在行者心前,正立而住,接著转身还入于行者心;先出诸佛,一一回转入心。若此行者是小乘人,诸佛入尽即止;若是大乘人,诸佛尽入心已,又从遍身毛孔中出,诸佛光明满于四海,上至有顶天,下极风轮,如是照已,还来入身,如净琉璃。如此观成,能生诸定,故名“一切念处”。佛所执杖,乃是定相;光明相者,乃为智慧。此非外道神仙所见,乃是“内凡境界”之相。
第五、舍前二境界,系念在脐,一心观脐,不久之后即觉脐有动相,而心系不乱,逐见有鲜白色物,大如雁卵。继续用心眼谛视,即见有莲花,茎似琉璃,台为黄金,有佛跌坐台上;此佛的脐中也出莲花,花台有佛,第二佛的脐中又出莲花,花台有佛,如是辗转层出,乃至形势如大海;末后一佛还入脐中,乃至最初一佛入行者脐中已;此时行者自身诸毛孔,遍出莲花满于虚空,此等莲花又一一还入行者脐中。到此时,行者身体,自觉柔软轻悦,自见身体明净如杂宝色。
第六、行者次观自己顶有五色光焰,更观五光有五瑞相,见有一佛在光明中结跏趺坐,更观五光之中各有一佛,一一口中皆出莲花,遍满大地。更观五光中佛,一一皆从其脐中出一狮子,吞食诸莲花尽,还入五光中佛脐中;最后,五光及佛,皆入行者之顶。此名“狮子奋迅三昧”。
第七、次观五光五佛入顶之后,行者自见己身作金色,并见脐中有物,圆满明净犹如日月。更观即见佛出,满腋下及腰中共有四佛出现,一一佛出无量圆满明净日光;以此光明,即见四天下一切景色,上至有顶天,下极风轮,悉皆明了,如见掌中,无有障碍。此名“白净解脱境界”。
第八、见此境界之后,四佛还入行者腋下及腰中。然后复见白焰诸光,从行者身体的前入后出、后入前出、左入右出、右入左出。如是四种入已,行者即见自身明净,及水四边,圆满净光。此名为“明净境界”。见此净光之后,即名为“成念佛三昧”,在四禅中。
以上所介绍的念佛观,必须是在已有经验的贤者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修练。而且在每得一种新情况后,必须立即禀告老师,时时都在老师的照顾之下修练,才会正确安全。
这里的念佛观,是观像及观想的念佛,与宋明以后中国佛教从所熟悉的持名念佛,有所不同,然其念佛的功能,都可获得念佛三昧的境界。
后记
五停心观,本为修习大小乘禅定的基础方法,但是一般人总以为它是小乘三坚位的第一位,其次两位是别相念处与总相念处。三贤位之后,便是暖、顶、忍、世第一的四个位子,称为四善根位,,与三贤位相加,称为七方便位又名七贤位,过此七贤位,方入声闻四沙门果的第一果阿含位,才算进入圣位的初阶。以此可知,五停心观的位次,尚属三界内的凡夫所修。因此也就不为一向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佛教所重。
可是在大乘佛教诸经论中,也常见有五停心观的修行方法,特别是不净观及数息观,一向被称为二甘露门,若修离欲的梵行,当先制淫念,故观不净;若修禅定行,当先制散心,故用数息。所以受到普遍大量发挥介绍,鼓励修持。例如天台智大力阐扬的止观法门,是从次第止观而到圆顿止观,故对于五停心观著墨也多。
中国禅宗虽然主张不落阶梯,顿悟成佛,这对于初心学佛的人,能够很快得力的,实在太少。所以自宋代后,多援用净土行的持名念佛为初机的方法,然后教导参究“念佛是谁”的话头。
由中国传至日本的禅宗,也是教参公案,或教端坐正念,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但亦多教人先修数息法门,以除散乱,然后教用参禅方法。我本人在国内外指导禅修,也以教授数息为入门方便。
中国天台智禅师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即说:修观有二种,一者对治观,即用五停心观的不净、慈心、界分别、数息的四项;二者正观,即观诸法无相,皆从因缘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然此五停心观,能使行者从有相观进入无相观,从有我的执著进入无我的解脱,乃是大小乘共通的禅修基础。
若以我的看法,五停心观虽然一向被认为是用来对治五种修行的问题,其实也有更积极的功能,那就是:
1、数息观是从安定散乱心而进入如来禅的初门。
2、不净观是从舍欲离淫而进入梵行乃至六根清净位的初门。
3、慈悲观是从慈心不恚而进入平等大慈悲之大菩萨行的初门。
4、因缘观是从明察生死来去的因果关系而进入大解脱慧的初门。
5、界分别观是从分析人生现象而进入无我、无相、无著之大般若海的初门。
6、念佛观是从观像观想的有相念佛而进入空、无相、无愿(又云无作)之三解脱门的初门。
若能作如此说明,五停心观,岂不正是大乘佛法人人必修的功课?总括言之,五停心观,便是以数息来安心,以观不净来净心,以慈悲观生慈悲心,以修因缘观、界分别观、念佛观发起智慧心。纵观整体的大小乘佛法,不就是以这几大项目为中心吗?不过初心学者,必得在贤师指导下修习五停心观,方能安全可靠。
Add new comment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气功入门 >>
乐 育 堂 语 录(10)
十二
人生斯世,除却修道而外,一任享不尽荣华显耀,皆是虚假文章,空头事业。惟有修成大觉,可以快乐千万年,比人间之声势,为大为小,孰得孰失,不啻天渊之判也。然亦千年而一遇者也。诸子幸逢良会,赶紧修成,岂不胜人世富贵万万倍哉!而或者难之,以为此个事业,虽遇良缘,幸有前根,要非三五年可得,世有修之终身而毫无所得者,更有造之夙劫而未能有成者,夫岂似人世富贵可旋操而旋得耶?讵知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只怕人无志耳、不尽心竭力耳,焉有修道而道不为我得哉?其不能遽得者,良由见之而不行,行之而不力,因循怠玩,甘自暴弃焉耳。苟能一力前修,如饥者之欲食,渴者之求饮,专心致志,壹气凝神,夫焉有不成哉?古云:“辛苦两三载,快乐几千年。”昔贤之言如此其便,夫岂诳语以欺人耶?又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以我自有之而自修之,不似权势功名操之在天,而我不能为之主持。斯言诚道尽学人之本始,可不勉乎?兹见诸子身心有得,趁此尝其滋味,再加猛烹急炼之工,而出以淡泊和平之意,不待三年五载,即此一年之中,自有大效昭然。虽前世今生无冤怨,然总在多积阴功,以消孽债,庶一举而成,不受魔缠祸侵矣。且于此工夫有进,尤宜礼斗禳星,请诸仙众圣同作证盟,代为消魔断障,庶几一直造成。此自古修真人第一要务。诸子勿求速效。须知急成者非大器,躁进者无大功。不如养神养气,极其刚健中正,纯粹以精,然后行返还七日天机,不患其不成也。且神之养极其纯,气之养极其粹,于此不还玉液之丹似乎无用,要知此时养得十分纯粹以后,还金液之丹更为便易,不需九载十年之苦,便可飞升大罗。生等思之,然欤否耶?无奈而今学人只道守中一则是历代圣人心法,始而守有形之中,继也守无形之中,即可成仙作圣。岂知守中得药只算半边学问,纵云阳生,只算孤阳,而无阴汞以配之,犹不能结仙胎,夫以其有男而无女,无由交合以生仙也。尤要明采取之法,药微不升,药老气散,此中须得一苗新药之生,采之取之,以之运行河车不难矣。此无他法,但观自三十至初一初二,皆是晦暗之候,毫无光华,此即无药药微之象也。迨至初三,月出庚方,一弯新月现于天表,仅有一线之明,药之新嫩亦是如此。故曰:“有人问我修玄事,遥指天边月一痕。”是可见一阳之动,其势虽微,其几大有可观,须仔细探讨可也。总之,药生不难,必要元神驾驭其间,诸子须知真神发为真意以为主持,自可由微而之著,不至为后天知识之神打搅而散矣。此为要诀。何也?神清则气清,神浊则气浊,一定理耳。至于抽添之法,即抽坎中之阳,添离中之阴。阳即铅,铅即气也。阴即汞,汞即液也。虽气上为云,云下为雨,雨化为气而成云上升,云化为雨而下降,即气生液,液生气,液气相生,凝聚一堂,以神火煅炼,即成刀圭妙药。但行工之始,一阳初动,昔人比“地雷振动山头雨,”即教人如雷之忽响,突然而觉,即玄关窍开时也。故曰:“静中阳动金离矿,地下雷鸣火逼金”是,是即天人合发。何谓天人合发?从无知无觉时,是纯乎天不杂以人;忽焉有知有觉处,是纯乎人亦不离乎天,故曰天人合发。如此天人合一,始是真阳,可以为丹母者。诸子亦曾探得否耶?
十三
生等行工已久,损几多烦恼忧虑疾痛疴痒。即此些些小报,思之亦是人间上品仙也。何况由此而修,更有上无以上,玄之又玄,为万古之仙,享清闲之福也哉?生等思之,孰大孰小?自当从其大者而为大人,不堕于小人之群可矣。第此事关乎天命,非无缘无德无福无根之人可以消受得。以故丹道不轻传,惟结得有仙缘,种得有道根者,方能遇而能知,知而能行也。否则,即幸逢法会,得闻正宗,其中魔缠祸侵,断乎不免。就是有德有根之土,上天亦必多方省试,以观其心性坚贞否。至外侮之来,都是我前生今世所造,应偿者偿之而已,毫无怨天尤人之意。若某生家人不受调度,亦尔孽缘夙缔,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孟子之言可玩矣。他如修炼还要无磨自励,越磨越坚,纵有不测之事来前,顺而受之,自然无事。
十四
吾示河车一法,其中还有未仔细处。夫天人冥合,一阳初动,药之初生,有如此状;身心恬静,专气致柔,丹之初凝,亦为此状,俱离不得以柔以和以默以静。何也?阳须阴配,若是用刚用动,是男配男也,焉有变化?且心神不归浑璞,一于清清朗朗光明洞达,神即散游于外,不与气交,此所以心用柔也。太上云:“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可默会矣。虽然,真阳始生之初,只宜轻轻微微采取提升,古云:“二分新嫩之水,以二分火配之。”到得升而至于腰脊,斯时气机蓬勃,略有冲突之状,又不妨意思著紧。总之,河车一路象天地一年造化。从冬至群阴凝闭,一阳初动起火,试思此时之阳为何如哉?到得三阳开泰,又是何状?至于六阳已到,天气大暑,又是如何?从此阳盛之时,忽生一阴,渐渐秋凉,至于隆冬严寒,进退归炉,俱要观天道以执天行,庶合法度。否则,河车一法,丹经俱言大有危险,不顺天道行工,势必多凶少吉。生等于此思之,河车无难事矣。至若真阳不见大动,不妨久久静养,十二时中无有间断,自然气满药生,不须三两月为也。要之,道一而已,一即虚而已,《清净经》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身,身无其身。”学人打坐守中,总要将我血肉之身心看得空空洞洞,惟有凝神于虚,合气于漠已耳。夫虚也漠也,即神气混而为一,返还于先天浑沦一气时也,即此是真药,即此是灵丹,别无他物以为药为丹也。故曰:“人必外其身而身存,虚其心而心在。”学人只要心无染著,混混沌沌,自然与道合真。此即采取也,亦即烹炼也。所谓“不采之采胜于采,不炼之炼胜于炼”者,此也。果能如此一空,万缘自放,全体自存,此身自净,此心自灵。夫以其虚而无物,即天地万物无不在我运量之中。天人合一之道,惟此一虚。生等未行河车,不妨出之以虚,不著色,不著空,得矣。
十五
吾师屡言生身受气之初,诸子还未了悟,吾今再详言之。人未生以前,此气浑于于穆,同夫太虚,一自念头起处,不知不觉,此气即落于父精母血之间。然而此时只有精血一团,无有形骸肢体,我又在何处哉?此时一点元阳真气充满于精血之中,由是日培月养,渐充渐长,遂如鸡卵之形,于是有个腔子,我之元气即附于腔子之内,由是下生两肾,上生一心,心肾相去八寸四分许,而元气滚滚漉漉处于其中。又久之生督脉于后、任脉于前,而五官百节始渐次而成矣。要皆元气伏于腔子里,而后才成一身之形,内有知觉之灵、神明之变也。后之人欲修金丹以成金仙,又岂可离此腔子而外有所图哉?故曰:“心要在腔子里,念不出总持门”是。吾道教人,必以心光目光了照丹田,是千真万圣返本还原、复命归根、滴滴归原之正宗也。诸子已知道本来人,我今特示本来人所居之地。调养久久,丹田中觉有一团氤氲冲和活泼之机在内,即本来人现形也。太上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物即气,气即阳也。“杳杳冥冥,其中有精,”精即精明不昧,惺惺不乱也。不是凡精,不是清精,殆所谓“心精独运”者是。“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非旁门云阳生活子与外肾举动之时有个信音至,盖谓此精是纯粹以精之精,我心必有一段至诚无妄之心,确信得生死事小,性命事大,任他万事纷来,我皆有个安厝,而本来人毫不为之动色,此即返还无极之真也。诸子从今以后,务要于一念之萌,果是天良发现,自有一番真趣,我必收养于中,藏之深深,即《易》云:“洗心退藏于密”是。若瞥地回光,忽觉丹田中上下往来,周流不息,有活泼不滞、流行自为之机,我亦保之养之,务令此气日充月盛。故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此即积精累气之细密工也。至于保身体、养心性,要不过由此而致之。生恐事物之累有碍修持,要知今生事物皆是前生孽缘,不必挂心,听之自然可也。生只管行工为常,时以精气流行为主,虚无不著为用,则在在处处都是我本来人现象矣。生亦知之乎?尚其争著祖鞭焉可。
十六
古云:“虚之极,无之极,忽然洞见本原,而仍以虚无养之”,不起一念,不参一见,浑若无知愚人,打不知痛,骂不知恨,才算有道高人,所以古云:“学到为愚才是贤。”但非若世之愚人,灵机滞塞,全无活泼圆通气象。吾之所谓愚者,只是一个空洞了灵,一任本来性天,非似凡夫左思右想,朝营暮求,事事都在身家上打算。不知维天有命,毫不能主,到头来枉费精神,空劳心力。与其后悔,不如急早行仁。虽然,仁又何以行?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何便如之!而要其下手时,尤必于平日认得本来人清楚,养得本来人浩大,方为得力。虽动静有二,而其浑灏流转,天理流行,却未尝有或异,所以素位而行,无入不得也。诸子果能随时了照,收拾神光,一归混沌之天,全空人我之见,才算无极之体。及其一感而动,无物不了了目前,尽在我包涵之内,才见无极而太极之用。虽然,全体大用诸子未必即能,但当于天理来复时瞥见空洞了灵,切不可以为乐。盖乐属阳,忧属阴,阴阳对待,迭运循环。行工到此,须一切放下,八识浑忘,才完得一个太极之理。运至于鼎,结之为丹,才是神仙真本领。苟于此有分别心,爱憎相,不惟于道添一魔障,且即侥幸炼成,亦要另起炉灶,做还虚一著工法。若能如吾所教,一得之时毫不动念,天然自然,与太虚同体,不须他日打坐,又费许多精力也。知否?又人于静时则欢喜,闹时则烦恼。岂知当闹之际,人声沸腾,事物萦扰,此气已为之动。与其以此猛力去恶闹,不如以此大力去习定。古云:“人遇闹时,正好著力回头。”当前了照,蓦然一觉,撞开个中消息,胜于竹椅蒲团上打坐百千万亿次。生能确见确信否?试从今夜始,凡遇他人喧嚷,关我不关我之事,我总总益磨益坚,如金钢百炼不为之稍变其色。此中得力,较静处绵绵延延为多也。吾再示诸子,修炼至此,不似当日身心毫无把柄者。大凡行动应酬,常常用一觉心,觉得我自有千万年不坏之身,以外一切事物皆是幻具,何足为我重轻?不但外物,即此身亦是傀儡场中木具,我在则能言能行,我去则颓然靡矣,又何足为我恃耶?惟有本来元气,生死与俱,动静不离,极之造次颠沛亦无丝毫增减,我惟常常持守,拳拳服膺,一空尘垢,自能洒然融然,脱壳而去,做一个逍遥大丈夫。此不过数年之工,其成也,亘古今而不变,超天地以独存。较之百年光景,数载荣华,孰大孰小,诸子自能辨之。呜呼!法会不常,道筵难再,吾振铎此山已经十余年,幸诸子已得个中三昧,谅再教一年,大有可观。万勿辜负韶光可也。
十七
修养之道,不外一阳。而阳之始生,生乎阴之已极,犹今日阴霾四塞,不见化日光天,必须慢慢吹嘘,久久薰陶,忽然凡阴不胜真阳,恍为夜半子初,海中云雾漫漫,一如旭日樱掌撇阋酰殖稣嫜裘婺浚痪跤猩猩蔽穑笙止饣印H淮烁稣嫜舸笙郑墙袢罩痪布纯傻么似婀郏赜谌站弥剩妇嘌妇诒眨汗饣藜#匦罹镁茫缓蠼ザ擞写斯饣苑⒃街础7蛑裂艉蘸赵诤踔烈跛嗨啵谙⒒校谙⑵冢颂斓厝宋锊灰字酪病G形鹩诰怖镄蕹植患婺浚岫麻健P胫斓刂溃蛭镏椋谎虿惶ィ换虿怀伞H找瓜⑵瘢湮抟坏愣⒁煌派欢浠蜃源硕龋涠嗽蜃源硕亍>惭保词茄羯保还汲跣蘖叮淮笙窒喽I儒鞘逼卸胁欢桨悖胫吖滩豢勺曰欢咭嗖豢勺云8堑乐铮е谥丈恚笾谝坏淇傻煤酰考丛朴卸擞坛趸豢梢晕衩钪R种牢薜自蹋痪掣幸痪骋韵嗾小9芄の拗咕常Р恢谐冢弥叱鲆樱志弥衩钌伞Kldquo;弥久弥芳”者,此也。大凡行工到无味之时,而滋味必从此出。盖天之为天,非阴极则阳不生。夫以物穷则反,道穷则变,天地之理,不穷则不变,不久则不化也。诗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曰:“人做工夫,做到四方皆黑、无路可入处,方有入。”总之,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无疑亦无悟也。吾师环顾及门行工已久,才当阴极生阳之初层,阴为真阳激动,忽然阴阳交争,两不相下,此中大有不畅,遂谓我无根器,不能入道,一旦而思退者有之。更有一下手即寻效验,因之而遇魔簸弄者有之。要皆愿力不大,修持不坚,见道不明,信道不笃之过耳。生等耐得辛苦,所以有此奇观也。至于神气有一分交合,自有一分混沌,有十分交合,自有十分混沌。此殆息凡气、生真气、死凡心、生道心之端倪也。有此混沌景象,始验我神气之交,而太极之真还焉。果到神气大交,自然浑浑沦沦,外不知有人天,内不知有神气,宛如云雾中腾空而起,无有渣滓间隔,迨与天地人物浑化而为一气也。化即“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焉”者矣。尔等行工,要到此个境界,才算现出乾元真面目,充满于上天下地,而无有尽藏也。从此再加温养,再行煅炼,务使一身之阴尽化为气,一身之气尽化为神,即是百千万亿法身,而无有底止也。生等虽未至此,然而法身已蓄,将来自有此壮观,总要积久而后成耳,切勿求速效焉。
十八
吾教生缉熙之法。熙者何?光明也。人心之明,发于眼目,心光与目光相射,而缉续不已,自然胸怀浩荡,无一物一事扰我心头,据我灵府。久久涵养,一片灵光普照,不啻日月之在天,无微而不昭著焉。只怕一念之明,复因一念之肆,而明者不常明矣。犹养目然,必外慎风寒,内养神气,不使一芥尘埃介于其间,而目自然长明,一见山河人物,无不周知。苟平日未曾善养,则目暗神昏,虽有好歹妍媸昭然在即,亦不能辨。人之养心,又何异是?夫心非血肉团子之谓也,其中最虚最灵者为心。昔孟子言养心在于寡欲,而独《牛山》与《动心》章,一由平旦以存夜气,一由集义以生浩气,亦何重夫气而略于心哉?盖以心乃气之灵,气为心之辅,人能气不动,则神自宁,神一宁,则心自泰,所以不曰养心,而曰养气,良以此也。是养气不诚养心之要诀欤?倘不于气养之深深,而徒于心求之切切,无惑乎终日言养心,而不得其心之宁者多矣。请观之鱼,心犹鱼也,气犹水也,鱼得水则安,心得气则养,一定理也。诸子从学有年,亦知养气之道乎?吾言收摄黄庭,温养煅炼,即养气之工也。尔生亦曾知之否耶?
十九
再示坎离交而生药之后,尤要知乾坤交而结丹。乾者性也,坤者命也,即金木合并也。如第运行水火,只有药生,不见丹结,其必由坎离交后,坤交乎乾,四象攒簇一团,方见造化之妙。且水火一交,真阳始产,我于此盗其气机,引而升之天皇宫内,凝息片时,务要奋迅精神,扫除杂念,一意不纷,一念不起。如此温养一番,自然龙虎争斗,撼动乾坤,霎时间那泥丸阴精化为甘露神水,寒泉滴滴,落我绛宫,有一片清凉恬淡之致。久久群阴剥尽,一灵独存,喉中堪吸涕,鼻内好栽葱,其境不一而足,皆由神火温养,性地回光,一腔阴私消归无有。所以神神相通,气气相贯,不但通一身之毛窍,且达天地古今过去未来之事。噫!神也仙乎?妙哉妙哉!其真玄哉!要不过由一念之明,一气之养,以至于如此者。吾师今与道破,尔等若遇此景之生,切莫著惊。惊则神驰气散,又辜负金花发现矣。
二十
淑端守节孤苦,愿修大道,真乃不凡之女流,吾甚怜之,且深赞之。要之,学道无他,只是一个洗心涤虑,虚其心以为基,虚则灵,灵则真心见焉,元性生焉。此即明心见性之一端也。总要知得明心见性不是大难之事。人能一念返还丹田之中,用意了照,始初动念即心矣。明则明此,别无明也。未动念之前,一片空明,虚虚浑浑,了无物事,此即性也。见者见此,别无见也。果能明心见性如此,此即于群阴凝闭之时,忽然一阳初动,瞥地回光,即古人谓“冬至阳生,夜半活子时至”之一候也。我于是回光返照于乳房,是为水源至清,可以炼神仙上药。始之以却病延年,终之以成圣作真,要无非此一候为之基也。然吾说此法极高,犹恐妇女难会,再示浅浅之学。下手之时,身要正正当当坐定,必要安安闲闲静镇,务要自劝自勉,想天下事无一件是我之真实受用。不但儿女夫妻转眼成空,究竟如旅宿之客,终夜而别,各自东西,尔为尔,我为我,两下分张;即血肉之躯,一旦眼光落面,气息无存,此身已成粪土,所存者只此心性耳。平日修炼得好,一片清机,了了灵灵,绝无昏沉,即升天堂矣。及至转世投生,我心如此其明,性如此其灵,又谁肯堕入牛马之群?此可见心性养得好者,千万世俱有受用也。且明明白白,谁肯就贫贱苦恼之家而投胎?必择其好者而生之。此理也,亦情也。若未曾修炼之人,一旦身死,心中懵懵懂懂,其犹瞎子乱钻,不择坡坎险阻,其投生也,如有冤债牵缠,不入三途六道,即堕贫苦之家,此势所必然也。贤贞等有心斯道,迩来阅历险阻艰难,尘情谅已知是幻化,不肯容心再恋。吾师劝尔等,人间富贵恩爱,纵多亦不过五六十年,终要分离,又何如道修于身,享受亿万年而不灭也。趁此看破红尘,打开孽网,用力一步跳出,日夜惟有观照乳房之中,出入之息一上一下,任其天然自在,其呼而出也,上不至冲动头目,其吸而入也,下不至冲于水府,一听缓缓而行,悠扬自得,或百或千,任其所之,不可记忆。惟是凝神于乳房,调息于乳房,顺其一出一入之常,得矣。久久从事于此,自然阳气发生,一身健旺非常,较平时金玉财帛、夫妻儿女之乐为大矣!此虽微阴偶动,仍收归炉内,不可下榻谈家常、做外事,庶日积月累,大有成效。
二十一
大道非他,不过一太极而已。天地之间,化化生生,极奇尽变,不可测度。夫岂后天尸气为之哉?殆先天一元之气而已。如今道侣,只炼后天之气,养后天之神,纵然做到极好,亦不过色身健旺焉耳,而一点至灵至妙之神绝无有也,以故生则寿高百岁,死与草木同腐,虽有强弱之不同,及其归根入墓,仍与凡夫之生死无异,所以生而死,死又生,轮回辗转,不免六道沉沦、三途陷溺之苦。盖以道只一物,药止一味,不得太极根源、大药种子,虽日夜修炼,犹是有形气之姿,而欲其通玄达妙,出日步月,不可得矣。夫天地间至神至妙、至精至粹而变化无方、隐显莫测者,莫如太空元气,即无极也。此气浑浑沦沦,实无物象,又曰“虚生太极”是。然古今来神圣贤豪,及一切飞潜动植胎卵湿化之灵而异者,无不各得此元气而来。然第曰太极,犹是虚无之端,不可以神变化。迨至气机一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而太极之功始著。夫太极,理也,阴阳,气也。理气合一,而天地人物生矣。理气合一,而圣贤仙佛之丹成矣。尔等修炼,必先凝神于虚,合气于漠,此心此身浑无一物。忽然一觉而动,以我之元神化为真意主宰乎二气之回旋,而后二气之实仍不外太极之虚,所谓真阴真阳结为一黍之珠、微妙圆通、深不可识之神丹也。虽有水火之交,乾坤之运,此往彼来,旋转不息,归炉封固,烹炼无遗,总是一个虚而无朕之意处之,始足盗天地之元气,不似生形生质者实有其种类也。此为无上上乘之妙道。吾观诸生有云年老气衰,铅汞欠少,又岂知先天元气无虚无实,不比后天物事有消有长。我今直抉其微。夫人只怕炼心养性之无功耳。果能明心见性实有诸己,则神一凝而气自壮,神一清而精自盈。盖志者,气之帅也,神者,精之祖也。神聚则气聚,气聚则精聚,神清则气清,气清则精清。尔学人果能万缘放下,一空所有,则神清矣。果能凝神于虚,回光玄窍,则神聚矣。斯时也,不必求口中津生,香甜味美。然此属枝叶小效,有之亦不足贵。即丹书有云:“只见黄河水滔滔逆流”,亦不过言气动精生,虚拟其状有如此者。若云实实有之,亦是后天有形有色有味之精,非先天至精,不足重也。总之,神凝气聚,其身内身外自有油然而上升,迦欢陆担渲苌舷拢绦谕猓涤ldquo;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境界,又实有刚健中正、纯粹以精气象。生等行工已久,或有此神妙之机,只是未曾酝酿,不见久于其道而大化流行不息耳。生等切勿疑年老药少、日养虚无之神而不见满口津液、畅于四肢可也。
共20页:
1911111111920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气功入门 >>
乐 育 堂 语 录(12)
三
夫玄关一窍,是先天混元一气之玄关,了无声臭可扪,色相可见,此为最上上乘炼虚一著天机。从古仙子鲜有下手之时即得悟入此际者。若论玄关,不止一端,如炼精化气之时,则有精生之玄关,炼气化神之时,则有气动之玄关。此等处亦不可不明。何谓精生之玄关?如下手打坐,即便凝神调息,到得恍惚之间,神已凝之,息已调了,斯时一点真精即藏于阴跷一穴之处。我从混沌一觉,急忙摄取阴跷之气归于中黄正位,与离中久积阴精煅炼为一。斯亦有药嫩药老之说。何谓嫩?如未混沌,斯为无药。若已混沌,未能使神气融和,混化为一,即便去阴跷采取,斯为药嫩,不堪入炼。若混沌一觉,我不能辨认清白、即时提摄,待至一觉之后又复觉及他事,一动之后又复动而外驰,斯为药老,更不可用。若气阳生,药物之老嫩又在何时?盖从此精生,摄之而归,与我离宫灵液两相配合,斯时神入气中,气周神外,其始神与气犹有时合时分之状,不能合为一区——神即离宫之神火,气即坎中之神水——迨至神与气融成一片,宛转于丹田中,悠扬活泼,吾身灵气与天地外来之阳气不觉合而为一,此即气阳生,玄牝现象,所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露即外来灵阳之气是。此时须从混沌中一觉,方是水源至清,不染纤尘,于此采取,斯为二分火炼二分新嫩之水,正是药苗新生,又谓“离喷玉蕊,坎吐金英”,是二家交媾而成丹。否则,未能大静,无以为大定也。若未到玄牝大交而采,是为药嫩。既已大交,犹不急采,则新生之灵气已散,是为药老不堪用。吾再示一捷法:能混沌固佳,如不能混沌,只要自家绵绵密密,寂照同归,恍惚之而有象,杳冥之而有知,不起一明觉心,两两会萃,和畅不分,又复见吾身之气与外来之气,氤氤氲氲,蓬蓬勃勃,周身踊跃,苏软快乐。此正当其时也,急运河车,大丹在指顾间矣。
四
古云:“一孔玄关窍,乾坤共合成。中藏神气穴,内有坎离精。”夫人未生以前,此个元真之气原自悬于太虚,铺天盖地,究竟莫可端倪。迨父精母血两神相抟,此个鼎炉一立,其中一个窍隧容受天地元真一气,此即窍中窍,又谓窍中妙是。是正佛谓“涅妙心”,道谓“玄牝之门”,“天地之根”,儒谓“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要之,只此一窍之妙而已。及有生后,为尘缘所染,为习俗所移,此窍已窒,此妙又不知归于何处。纵有时窍开,出于不容己,发于不自知,明明现出一轮新月,恰是如来真面,而无如尘根俗气逐日增长,一霎时又不知消归何有。所谓小人不能无仁心,只旋生旋灭,无有一眼窥定、一手捏定而不失其机者。吾今道破,总要知神气混合丹田中,有融融泄泄、清净无为之妙,即是窍中发现真实色相,可以超生死、脱轮回、成仙登圣之种子。然而一阳初动,其机甚微,甚气尚嫩,杳无端倪可以捉摸得,尔等又将何以用工哉?必先炼去己私,使此心游太虚,气贯于穆,空洞无边,才算妙手。盖以此窍本虚,以虚合虚,是为同类易相亲。若于此身窍隧死死执著,不惟此中神妙不现,而窍隧早为之锢蔽而不通。生等欲窍中生机活泼,元神灵动,又离不得先将神气二者会萃一家,所谓“先立匡廓”,又谓“立橐”是。夫匡廓者何?即神气交,又即炉鼎立是也。炉鼎一立,然后再以阴阳神火慢慢烹煎,忽焉神融气畅,入于恍惚杳冥。此即窍中生气入之时也,又即世人所谓健忘是也。不是空空神气之交,而有一点清净神丹在内。古云“心者,万事之枢纽,必须忘之而后觅之。”忘者,忘其妄心也。觅者,觅其真心也。真心之见,必从忘后而乃见。生等能于此辨白得清,又何患真药之不生,而灵胎之不结也哉?此的的真传,从古仙真少有道出这个妙谛。吾念生学道心苦,故将此玄机指出,以后方有把握。至于真阳一动,大有气机可凭。漫说天地人物不知谁何,就是我五官百骸,到此氤氲蓬勃运行于一身内外,恍如云雾中行、清虚中坐,所谓忘忘是。然忘忘又不能尽其状也,不知此气此神从何而有,于何而生,但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皆不足拟其分量,我自有一重天地,两轮日月,不与凡人同此天地日月也。此是杳杳冥冥真景,亦即自家玄窍生气特地现出其状。生等打坐,若得这个窍开,又见这个妙相,即是真阳大现,可以运行河车。未到此景,犹恐鼎无真种,妄行水火,反将阴气追逐阳气,而日见阳消阴长,到得后来全是一派阴邪之私用事,或知未来事,或见虚室光。不知者以为得丹成圣,又谁知人身不阴即阳,非阳即阴,阴气滋长,还不是烹炼阳气一般?到得阳逐日退,阴逐日进,还不是与阳神生发一样,俱由积累而成?何也?夫人未经修炼,阴阳两相和平,又自两两分开,犹之主宾皆弱,俱不能斗;及日积月累,阴气亦成其门户,还不是大有气机、令人不可测度者?吾今将此阴气累积成一个阴鬼说出,使知阴阳之分只一间耳,下手不可不慎也。然此语千古圣真未有道及,吾今不惜泄漏之咎,特为指出。生等务要隐口藏舌,庶乎尊师重道矣。
五
修丹别无他妙,第一要认得自家本来面目。此个本来面目,亦岂有他?犹如皓月当空,团团栾栾,不偏不倚,九州万国无一不在照临之中,此即先天真面目,即心即性,即性即佛,无二致也。学者于静定之时,忽然觉得我心光光明明,不沾不脱,无量无边,而实一无所有,此即明心见性,实实得先天面目也。但初见此景,不免自惊自喜,生一后天凡心,而先天浑沦之元神却又因此凡心打散。知否?示生一法:大凡打坐习静,若有个浑然与天地同体之意在我怀抱,不妨再定再静,纵有念起,我总总一个不理他,那知觉心、惊讶心、喜幸心一概自无。再者尔生于静久时,忽入大乘,虽见真性本体,要不过瞥尔回光,还要多多调习,久久温养,使此心此性实实入我定中,还我家故物,无所喜,亦无所惊。如此久炼,始能返本还原,归根复命。生等已见性原,亦不容易,已苦十余年矣。从此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实实此身浑如懒惰之人,坐在榻上,不爱起居,不思饮食之象,自然日新月盛,大药自生。更还要把我气息养理得无出无入,自自然然,不似前此费力,即入大觉之班。所虑者,恐生等各为身家谋衣食,不免与红尘惧滚。吾不早来拔度,恐生等溺而不起,把从前一片苦心竟自抛弃,良可惜也。今照样修持,矢志弥坚,还要不得三两年,只须几月都可有得。知否?如此即是得道,即是成真。不是得道有个得处,成真有个成法。万望生等走千里程,只差一里,切勿不见其家又返转去,况已明明窥见家园近在咫尺,吾所以早来指点,免生退避。过了此关,才算有道,否则犹是凡夫也。
六
吾观诸子未明主静立极之道,所以吾前云“内伏天罡,外推斗柄。”伏得天罡于内,又不能推斗柄于外;推得斗柄于外,又不能伏天罡于内。斯时忙了又忙,慌了又慌,一心两用,全无主宰。炼丹之道,岂如是耶?若此者,皆主极之未立,犹天下无帝王以坐镇,文武纷纷大乱矣。夫天罡即主极也,斗柄即文武卿佐,听令于帝主者也。孟子曰:“一正君而国定矣。”孔子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此可知主静以立人极之道也。由此推之,天地之位,万物之育,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有他哉?无非主极立而气机流通,自与天地万物潜孚矣,实致中致和而已,并未尝于中和之外逐物而流也。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夫天亦不过端其主极,而四时行、万物生,一听造化之自动焉耳。夫人主极一立,则阴阳造化自动自静,即天地万物之气机与之俱动俱静。况人原与天地万物息息相流通者乎?朱子曰:“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正。吾之气顺,则万物之气顺。”不待移一步,转一念,而自有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之神化者欤!自夫人气质之拘,物欲之蔽,其与天地万物不相通者久矣。所以一身之中尚为胡越,何况以外之天地万物哉!古云“天人一理,物我同源。”在人以为虚拟之词,而不知实有其事也。吾今再为抉之。大凡打坐之初,须先养神。神与太虚原同一体,但不可死死执著。务先游神于虚,方能养得纯,神自来归命。夫既神凝于虚矣,又须慢慢收回虚无窟子中,调之养之。到得神已归命,然后验其果一无所思到虚极静笃否耶?如能虚极静笃,一无所有,此即端本澄源之学,而主极立矣。主极一立,以神下入水府,即是以神入气穴,又是以性摄情,以龙嫁虎,种种喻名,不一而足,无非以我一点至灵至圣至清至虚之元神,下与水府之铅配合,犹之以火入水乡,少时火蒸水沸,而真阳生矣。夫下田属阴,又属水,阴与水,皆寒性也。中田绛宫属阳,又属火,火与阳,皆热性也。故人一身,上半为天为阳,下半为地为阴,非有神火烹煎,则水寒金冷,必沉溺不起,而人之昏者愈昏,昧者长昧矣。吾言以神入气,即交媾水火之道。水火一交,那其中氤氲之气蓬蓬勃勃发生起来,即水中金生,又云铅中银出,又云阴中阳产,总皆喻人之命蒂,实为长生不死之根本也。斯时也,神已定,息已调,身心爽快,苏绵快乐,飘飘然如凌九霄之上,游广漠之乡,有不知其底止者。此即神与太虚同体,气与天地万物相通,实有不知其所以然也。此主极立矣,断无有伏得天罡,而斗柄不推迁,推得斗柄,而天罡不内伏者。诸子须知主极未立之前,不妨慢慢凝神以交气。气神若已和合,于是杳冥恍惚乡里,变化生铅。果然铅生,时至而事起,机动而神随,轻轻举,默默运,一团太和之气上下往来,易于顺水之行舟。斯足征神气会萃,化三元为一元,合五气为一气,而主极以立,仙道可修。诸子亦曾会悟否耶?吾师云“后天之先天”何也?后天者,凡神凡气凡精凡血也。此是血肉团子,以之修炼金丹,毫无所用。下手之时,凝神于虚,合气于漠。此虚此漠,方是后天之先天。吾直直告汝,打坐时,虽不离有形之丹田与眼光心光、口鼻呼吸之息,然必要活活泼泼,始得还玉液之丹。何以云玉液?以人身涕唾津精气血液七般物事,算是养幻身不可少者,然在一身之中,有形有质有声有色,纯是一股阴气,所谓臭皮囊者,此也。惟从色身上修炼那一点虚而无、灵而秀者,始得后天中先天。切不可死死执著丹田,凝目而睹,用心而照。惟虚虚的似有似无、不急不缓行将去,斯得真正之药矣。太上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数句,已将玄关妙窍道尽。何谓谷神不死?谷即虚也,神即灵也,不死即不昧也,言人欲炼成大道,必认取虚灵不昧者为丹本。然而无形无象,不可捉摸,故曰:“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夫谷神何以必依玄牝哉?以虚灵不昧之真宰,必于玄牝之有形者形之,其实是无极也。若使玄牝不立,则胎息未形,本来生生不息之机从何而有?惟此凡息一停,胎息自见,一开一阖之中,此间玄妙机关,人之灵明知觉从此而起,人之心思知虑性情魂魄,无不由此而生,至于成真作圣,皆从此一动一静立其基。盖静则无形,动则有象,静不是天地之根,动亦非人物之本,惟此一出一入间,实为玄牝之门。虽然,有形却是因后天阴阳之形,形出先天一点真气来。此个真气,虽是后天之先天,以元气较来,还是后天物事。以此元气非真有也,还是一无极而已。然而开天地、生人物,莫不由此一个窍隧发端。此殆天下之至虚生天下之至实,天下之至无生天下之至有者也。总之,浑沦罔象倒也不难,惟一觉之后立地护持、毫无别念,斯为难也。知之否?
七
夫人之心,原是虚虚活活,洞照靡遗,只因生身而后,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精不足则气不足,神亦因之不灵也。古人所以喻人身之精如油,气如火,神之灵者,即其灯光之四射不可捉摸也。吾故教尔等炼心之学,先以宝精裕气为始。况此心一虚,此神即灵,此精一足,此气自旺,不待他日功圆丹熟,而有过照之慧光即在目前;亦觉私欲之萦扰、恩爱之牵缠,亦能照破一切。所患人心营营逐逐,才见一念光明,不片刻间,却又滚入人欲甲里。今为生计,总要平日猛撑须眉,高立志气,将身中宝镜高悬,慧剑时挂,自然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斯时也,天理人欲自然分辨清楚。且天理自天理,振作得起,不许人欲之相干;人欲自人欲,洗刷得净,不令天理之偶违。要之,其效见于一时半刻,其功必待三年九载,而其得力,全在养我慧光,铸我慧剑。虽然,慧光无可见,古人说“在天为日月,在人即两目”,可以昭然共揭矣。诸子须于平时收摄眼中神光,返照于丹田气海之中,久之虚无窟子内自然慧光发现,不啻明镜高悬,物来毕照矣。慧剑亦无由知,古人说“在天为风雷,在人为神气”,只因神不凝、气不聚,是以锋芒不利,明知此非善行,有伤精气,然不能一刀两断,立地劈除,明知故犯。环顾吾门,大抵如斯,可叹也夫!可悲也夫!今再疾声大呼曰:戒色欲以固精,寡言语以养气,节饮食,薄滋味;闲思杂虑,不关吾人身心性命之微者,皆当却之勿前,防之惟恐不力。如此后天精气易生,而先天精气自有依傍焉。到得先天精气圆足,自然身形日固,而慧剑成矣。近观诸子日间打坐,不见精明强固者,皆由平日凝神敛息用工之时少,间断之时多也。如能行住坐卧,神无昏倦,息无出入,将从前气质之性、物欲之私,一扫而空,久之自见一灵炯炯,洞照当空,一任他声声货利与夫穷通得失、祸福死生,皆不能盘踞心地,乱吾天君,而令我心之明者不明,健者不健。此非必多年然后可成功也,只要一心内照,不许外缘尘累一丝扰我灵府,即顷刻间亦见心灵手敏之效。尔等须知心之不灵,由于神之不清,淘汰性情,必具刚果之气为之。气之不壮,由于息之不敛,保固真精,必具十分火候。如此刻刻返观,在在内照,日月因之而转旋,乾坤是以能颠倒。至若外缘外侮,到眼便知,闲思闲虑,入耳即明,不怕他火炎薰蒸,势不可遏,自能一灭永灭,有不可思议之效焉。
八
学者凝神静养,务令天地阴霾之气抑之自我、化之自我,则位天地,育万物,补天地之偏,培造化之缺,亦非难事也。独奈何人将天地看得甚大,以为造化之权自天主之,人莫如何,却不思古圣先贤常称天地人为三才,人固赖天以生,天犹赖人以立。若无其人调和造化、燮理阴阳,则天地又何赖乎人哉?故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苟无至人出以参造化之权,赞天地之化,则天地亦成混沌之天地,而不能生育于无穷也。此匹夫之微亦具有此参赞,非高远离奇为圣者独能任之也。何也?凡人之心一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凡人之气一顺,则天地之气亦顺。天地与人,其感孚处虽至微至妙,而其为用却在一动一静一语一默之间。夫以天人本一气相通,此动彼动,此静彼静,此安则彼安,此危则彼危,原在一呼一吸之微,非深远莫致者也。只患不肯寡欲清心,以自明其清明广大之天耳。如能一念不苟,则一念即位天地矣;一息不妄,则一息即奠天地矣。造到自然境界,则我即天,天即我,不但如此,更能包罗乎天地,化育乎天地,我不受天地鼓铸,天地反受我裁成焉。圣人知我其天,岂在苍苍之表、漠漠之外耶?殆一内省间而即通其微矣。他如修炼之道,还有上品丹法,以神入于虚无中,不著色,不著空,空色两忘,久之浑然融化,连虚无二字亦用不著,此即庄子所谓“上神乘光”者是也。佛家牟尼文佛即用此真空妙有之法以成佛,后人鲜能知者。禅和合子有“如来修性不修命”之说,不知此个光中,即包罗神气在内,太极而无极,无相为相,无声为声者也,且是神气发生之根本。故炼此一光,无不完具,夫岂若后天之神之气尚分阴阳者哉?此理后人难明,无怪其落于修性一偏也。至若山精水怪,亦能走雾飞空,而究之心性未完,多流于机械一边,终不免于天诛。此等又何修乎?庄生所谓“下神乘精”者是。是以不净不洁之神,凝于后天精窍之中,久久炼成,亦能入定,亦能出神,总是一个污浊鬼耳,即云长生,亦只守尸鬼耳,断无灵通变化,且无仁义道德,虽有奇技异能,只是一精伶鬼而已。诸子取法乎上可也。
九
今年百谷色色生新,莫不谓今岁大有秋也。讵知至美之中,有不美者存焉。夫岂天之不以全福与人乎?盖以天地之道,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阴阳相胜之理原是如此,不然,盛极难为继也。惟君子有见理之明,知几之慧,故于隆盛之际,而有持盈保泰之妙策焉。若无识愚夫,不知阴阳胜负之常,往往于盛极之时,恃其豪富,不知谦抑为怀,更以骄傲存心。若此者,几见有不败者乎?处家之道如此,即治国之道亦莫不然。推之保身良策,亦当以此为准。吾见生虽然年迈,而精神尚觉强干,若不趁此机会勤勤修养,在在保持,吾恐阳盛之下而秋阴继其后矣。大禹所以惜寸阴者,只为身命之不常也。生等须当慎之。某生粗闻妙诀,未能实尝道味,尚须勉强用工,方能到自然境界。否则,半上落下,终不得见本来真面也。况今年华虽老,而日用事为半点不理,衣服饮食取之宫中裕如,且身安体泰,儿孙林立,室家胥庆,在在皆安乐之地,时时一丰稔之秋,正好行吾乐意,向大道中钻研。况生善根夙具,并非无德之人不能消受得神仙福慧,焉有修之不前而为群魔阻扰者耶?趁今闲暇无事,外无忧虑,内无疾疚,于此不学,又待何时?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呜呼老矣,是谁之咎?吾想生好道之心本于至诚,何以日日行工不见大进?此由间断之时多也。犹之煮物,始而入鼎,必以猛火烹煎,烹煎一晌,然后以文火温养。如此烹调,方得有真味出来。若起初有间断,势必半生半熟,了无滋味也。至武火之说,非教之用气力切齿牙以为工也,要不过振顿精神,一日十二时中,常常提撕唤醒,了照于虚无窟子间耳。最可惜者,日间有空闲气力,空闲精神,不用之于保精炼气,而用之于观闲书,谈闲话,作闲事,用闲思者,就将有用之精神置之无益之事物。呜呼哀哉,诚可惜也!就说生年华已老,神气就衰,不能闻道于壮年,而得明道于暮岁,纵有十分精力,恐不能成大觉金仙,这就错想。须知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古往今来壮年得道者能有几人?历观古仙,无一个不是晚年闻道,到百余岁始证金仙。生怕无志上进耳,果然有志,天神岂肯舍尔哉?以生之功德有加,心性不迷,久为神天见爱。就说此生不成,今日已曾下种,到来世因缘自然不绝。吾愿生从今以后,立定课程,务以不理闲事、不读闲书为志,惟以凝神于虚、合气于漠为常,一日行住坐卧,常常照管,不许一息放纵,一念游移。如此半月之久,自然见效。若到气机微动,即速备河车。何也?始而采取微阳,久则精盈气壮而真阳发生,大有形象可验。到此地位,何乐如之?论人之未生也,在太虚中原是与天同体。及至生时,幼冲之年,犹是天真烂漫,浩浩乎与天之气机流行不息,浑然潜通。因知识一开,浑浑沦沦之体因之凿破而不完全,于是乎浩荡靡涯之量,转而为抑郁无聊之心,昏昏罔罔,即一身之内尚不能把持,又何况以外之事其来也无端,其应也靡常,有不为其所馁者耶?故朱子云:“内则无二无适。”此心寂然不动,以为酬酢万变之本,外则整齐严肃,严威俨恪,终日如对神明,以保护其天君,迨至用力久,自然惺惺了了,精明不昧,坐照无遗,又何忧事物之纷扰哉?夫心如钟然,空则叩之而即应,实则叩之而不灵。人能将此心悬于太空之表,不横生意见,纯是天理用事,得矣。
共20页:
1911111111920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气功入门 >>
乐 育 堂 语 录(11)
二十二
古人有二乘工法,其法维何?即佛子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此即“入定工夫在止念”也。上乘工法,又古佛云:“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此即“豁然贯通,无有无无”之境界也。然此等地步,夫岂易几及哉?必由下乘工夫勉强支持,久久资深居安,自有左右逢源之候。吾再示止念之工。夫人思虑营营,自堕母胎而后,已为气质之性拘蔽,不能如太初之全无事事。及知识甫开,嗜好一起,而此心此神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已不能一刻之停止矣。于此而欲使有思无思,有念无念,非百倍其工不能。且徒止之,未必即能至于无思无虑,而况念起一心,止念又一心,不惟无以止息其心,且纵此心而纷驰者多矣。此又将何以处之?惟有以神入于丹田,纳气会于规中,此即水火交而为一。到得水火既济,两不相刑,则神之飞扬者不飞扬,气之动荡者不动荡,即是止念之正法眼藏也。至有事应酬,我惟即事应事,因物而施,称量为予,务令神气之相交者仍然无异于其初,断不使外边客气夺吾身之主气,其工不过些些微微以一点神光觉照之,不使气离神、神离气,即止念矣。不然,一念起而随止之,一念灭而随灭之,起灭无常,将有止之不胜止者。似此之不止,更甚于克制私欲之功多矣。何也?盖神气一交,浑然在抱,即得本来真面。真面现前,即正念现前,那一切邪私杂妄自不能干,任他千奇百怪、遗大投艰,我惟守我本来,还他外至,斯又何恶于事物之烦哉?然而纷至沓来,未必全不理他,不过如我前所云:惟因物付物,以人治人,斯得应而不应、不应而应之旨也。生果能止念,则心神自宁,慧光日生,切莫存一自得之念,只觉我之所修了无一得,纵有寸长,都是几经阅历许多辛苦得来,一旦失却,前功尽废。故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有此一念,自然常操常存,不识不知而顺帝之则矣。否则,忽焉而得,得即欣喜;忽焉而失,失即忧虑。此个欣喜忧虑之念,即打散我之神气也。知否?此为生近时切要。照此行持,即古佛所谓“不断百思想,菩提作么长”之谓也。如未到此境,不妨用刻苦工夫,始至无思无虑之境。
二十三
太上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即此阴气凝闭之时,万物焦枯已极,了无声臭可闻,亦无形色可见。于此浩渺无垠、微茫莫辨之中,正是精生之候。知否?既明杳冥无朕之中,真精由此而育,若起一明觉,则减一分杳冥,而真精不能完全,无以为生养之地矣。又知否?及杳冥已久,正如今日层阴Z结,阳气于此而胚胎。久久调养,宛若无知无识,同夫蚩蚩之氓。忽焉一觉而动,则恍惚生焉,变化见焉,而后真一元阳即于此见其端倪矣。此正太上云:“恍恍惚惚,其中有物。”物即一阳之气,天地人物发生之祖气也,所谓“天地之心”即此而可见矣。诸子务要于一阳未动之前,杳杳冥冥,浑不知有天地人我,始是藏蓄之深,学美内含。迨至一惊而觉,真阳始现象焉。此个阳非易得也,必于阴气凝闭之极,我惟虚极静笃,一无所知所觉,而后真阳始得发生。故人之生,生于此阳,即天地万物之生,亦无不生于此阳。试观地有形也,月有魄也,犹人之有身一般。地不得天之元阳,月不得日之阳光,则地与月是冷冷淡淡块然一死物耳。惟地承天之气,月得日之光,地能生育万物,月能照临万物,人之采阳,又何异是?顾何以采而得之哉?盖人一身尽是昏沉魄气,惟有双眸之光始露一点真阳。此阳即真性真命,无极太极之蒂也。我能回光返照,一无所知所觉所思所虑,纯纯乎就范于规矩之中,即采回阳以为生生之本矣。迨至水府之地忽有一点蓬勃氤氲之气机,自不识不知无思无虑而来,我将何以养之?不必他求,前以杳冥而得之,仍以杳冥而守之,以还我不识不知、无思无虑之天而已。吾想人一回光,即有生气凝蓄丹田,可以长存不坏,犹物之逢阳则生也,又何况藏蓄之久,真阳发生,焉有不为长生之真人哉!但恐学者作辍相仍,斯不免有生死耳。果能常常持守,即不筑基,亦可我命由我不由天也。
二十四
今日偶闻生等高谈阔论,大有会心之处。所论人生根本,是无极而太极,一点鸿鞒跖兄计喜凰印H灰嘀煞菜郑徽┬攵G矣纱硕俅嬷似鹂怖胨穑源榷缓笞咏艋穑缤艘醴芪宕厮模崛橐唬展槁冢曰固妗7蛱硪玻疽玻灰跹簦玻咭病@胩蛭奚荆胍跹粼蛭奚撸纸我猿煞ㄉ碛诎偾蛞谝苍眨课峤趟杂行匾磺希鹱嫠杂ldquo;有情来下种”之论也。若无情则无种,无种则无生矣。第此种发生,稍不及防,即落后天尘垢,不堪为药。吾故教生等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而有知觉,此震雷发动,复见天地之心,是其旨矣。但须平日具得有明镜慧剑,乃能不失机缄。否则,一觉之后,又觉及他事,不可用矣。故曰:“太极本无二”,只因霎时变幻,即成后天物事。所以后之修士,同一修炼,同一采取,而有幻丹真丹之分者,盖由此一息偶动之能乘机与不能乘机之故也。果能乘玄关一窍不失其机——须知先天元气必要先天阴阳水火调养,始能同类相亲,古人喻“抱鸡当用卵,补锅必需金”是矣——由是以我元神引之开关,上泥丸,我头目之昏晕者,被此神火一照,尽化为神水,入于绛宫,一片清凉,此即《易》所谓“山泽通气”也。然此气此液,实为长生大药,可以养育凡体,生成法身。学人果得此真气灵液,多年顽残宿疾,皆可从此而普消。只怕一杯之水,难救车薪之火耳。可知玄关一动,其间才有本来人、仙家种。除此一点动机,就是虚室生白亦是幻境。他如二候阳生,四候采取,一概都是阴阳水火,只可言生物之具,不可言生物之本也。试观天地阴阳不运,则万物不生,人身坎离不交,则四肢难畅。人欲疾病不染,寿命长延,惟有以先天真阴真阳循环迭运,自享遐龄。至于身内有身,子生孙兮孙又子,百千万亿法身,都从此出。所谓二候温养,即天地涵濡阴阳二气之常也;四候运行河车,即四时行而日喧雨润之谓也。至于橐之吹嘘,即风以散之也;精神之振整,即雷以震之也;顺其自然而运,不可不为,亦不可有为,即兑以悦之,而后生机勃发也;进之退之,送归土釜,即艮以止之,而后生息蕃衍也。若非乾之主宰,坤之收藏,维植于中,含蓄于内,其有成者亦鲜矣。吾常云:只要认得本来人,阴阳水火日夜运行不息,不必筑基,亦可长生。故历代名儒只以养虚无之性为第一大事,至于筑基,概置在后,而且不道,良以心性未纯,筑基反多魔障,知否?此圣贤所以重炼己也。
二十五
吾师前已抉出动处炼性、静处炼命的旨,其实性命二字,一而二,二而一者。分言之,混沌中有杳杳冥冥之物为性,人能惟精惟一,充执厥中,即养性也;见生生化化之门为命,人能流戊就己,宝精裕气,即立命也。要之,性命二者,不过由太极之动静分而出焉者也。夫太极无动静,而性命之动静即太极之动静。太极浑沦磅礴,无思无为,无声无臭,而究之思为声臭无一不本乎太极。故曰:太极虽无一物,实为天下万事万物之根柢也。人能寂而能惺,惺而仍寂,太极在其中矣。太极在中,即生气在中,大药大丹亦在其中。故曰:“有物浑成,先天地生。”若无此物,则无生焉。炼丹者,即炼此太极也。成仙作圣,亦无非此物也。此物在人,即“父母生前一点灵”是。修之于身,岂有他妙,只是混混沌沌中无知无动时,忽焉而有知有动,即有无相入,天人合发,玄牝之门,生死之窍。要不过自无而生有,自死而之生,自阴而及阳。乾坤之合撰,日月之合朔,人物之重生,基于此矣。但此阳生,最不易得。太上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必于天地合德,日月合璧,晦尽朔初之际,为时无多,俄顷之间,倏忽之久,非平日炼得有慧剑明镜者,不能调和水火,烹出阴阳;且非明镜在胸,不能认得;亦非雄剑在手,不能摘取,直顷刻间事耳。虽然,此顷刻最难得,昔人谓百年三万六千日,惟此一日,一日惟此一时,一时惟此一息,一息之间,其妙不过一阴一阳之动静而已。动时固非,静时亦非,惟在静极动初,阴纯阳始。此际浑浑沦沦,不识不知,氤氤氲氲,如痴如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之际。此正坎离交垢,水火适成一气,乾坤合体,阴阳仍还太初,纯是太和在抱,天然自然于虚无窟子之中。倘不及防,即动后天念虑,迥非太极完成之物,不可以为丹。吾窃愿尔修士神而明之可也。修行人务须心明如镜,气行如泉,如堆金积玉人家,随其所欲,可以信手而得,然后一阳初动,始能了了明明,可以探囊而取。此时玄关初现,月露庚方,我即运一点真汞以迎之,此二候求药也,又即前行短之谓也。迨至运汞求铅,铅汞混合,收回丹釜,温养一番。果然气满药灵,天机勃发,自然而然,周身踊跃,外则身如壁立,千仞山高,内则心似寒潭,一轮月净,即当运行河车,工行四正,由微而著,自少而多,天下事莫不如此。此四候有神工,后行长之谓也。然必炼己为先,苟炼己无功,焉能筑基?己者何?即本来真性真命是也。惟于静处炼命,动处炼性,集义生气,积气成义,始有阳生之一候。迩时如某生事繁,莫不谓有损静功,岂知古人炼铅于尘世,大隐居市廛之道乎?夫道何以修?不过扫除尘垢,独露真机。生近时意马心猿拴锁不住,只为不知荣华美丽,众人之所慕所争者,无非劳人草草,世界花花,纵得如愿而偿,无非一场春梦,转眼成空,况皆耗精损神,得意之端,即失意之端,快心之处,即筑心之处,何如常乐我静可成千万年不朽之身。生席丰履厚,素处平安,须知热闹场中不是安身立命之处,必修真养性才是我一生安乐窝。倘凡心未除,尘情未断,一旦置之天上,其美盛之景胜于人间多矣,其不堕落者亦几希。且此时不能摆脱,以后过关服食,自身内外作祟现怪,谅难看破。又况天魔地魔人魔前来试道,不知此是幻境,往往认为实事,从此打散,半途而废者多也。故非经一番磨炼,不能长一番见识,非受十分洗涤,不能增十分智慧也。此即诸神磨尔处,正是成尔处。故曰:“十年火候都经过,忽尔天门顶中破。真人出观大神通,从此群仙来相贺。”如此一得永得,一证永证,亦不堕落也。吾愿生随时随处,不论事之大小顺逆,总以慧照长悬,宝刀不释,斯无处不是学道,即无处不是静工矣。又况随时随处猛奋体认,忽然动中撞破真消息出来,方知道在人伦日用事为之际,上下昭著,实如水流花放,鱼跃鸢飞,无在不是天机,不必专打坐也。夫道之不成者,总由炼己无功。生若不于廛市中炼,犹莲不于污泥内栽,焉得中通外直、独现清清如玉者乎?世之修士,不知炼己于尘俗,静时固能定,一遇事故,不免神驰气散,贪嗔痴爱纷纷而起,故每当筑基之候,行一时半刻之工,几至炉残鼎败,汞走铅飞,不惟功不能成,性命因之倾丧。如此修士,妄作招凶,古今不胜屈指也。惟能炼之又炼,自然火性不生,水情不滥,以之升降进退,久久自轻如霞举,和似风调,而丹不难成矣。
二十六
天地间一气蟠旋,发生万物而已。然一气之中,有理斯有气,有气斯有形,由此形形色色,千变万化,而莫可纪极也。夫理,即太极也。气,即阴阳也。形,即五行也。理为人之元性,气为人之心神,形为人之官骸。官骸一具,则有耳目口鼻之质,即有视听言动声音笑貌之为。况往来酬酢,日用百端,从此纷纷起矣,情欲由是而炽,伪妄自此而生,竟把本来一个圆明物事坐困而不自主。讵知物不累人,人自累物。何也?本来之性,自破鸿髦螅渡癯龆檬拢恢倒勰谡眨樟灿谖藓斡兄纾谑切奈榍ǎ槲镆郏恢当净乖炖砻鹨印2蝗唬砸残囊睬橐灿玻羧怂荒芪拚咭玻我允ト私枨橛粤缎男远晌ィ踩艘孕男灾鹩槎劣诜玻窀愁沂庠眨恳嘤刹恢祷怪识7蚍祷挂喾悄咽乱病7鹪ldquo;回头是岸”,儒曰“克念作圣”,只在一念之间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何其便而易耶!孔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足见一念放肆,即是丧厥天真;一念了觉,即是无上菩提。而要不过洗心退藏于密而已矣。然洗藏之法,不要看难了,犹万丈楼船,一篙拨转,即可诞登彼岸。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夫赤子之心何心乎?当其浑沦未破,一团太极在抱,虽有耳目口鼻,究不流于声音笑貌之伪、视听言动之非,至于知觉运用,喜怒哀乐,皆任其天然自然,时而笑也笑之,时而啼也啼之,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当前亦任天而动,率性以行,如洪钟之悬,扣之则鸣,不扣则已,一真湛寂,万象成空,真所谓天真烂漫,为为自为,了了自了者矣。此即圣人之心印也。人能完得赤子之心,虽一时不能遽臻无上正等正觉,然始而昏,继而明,久则大放毫光,与虚空同体,与日月同用。若此者,非由神气混合而来耶?《心印经》云,“存无守有,回风混合。”足见人之不能混合者,多由于明觉心生。古人教人修性炼命,必要混混沌沌,如鸡抱卵,隐隐伏藏,若有若无,不识不知,方能采得天地温和元气合为一体,始能生出鸡雏,依然如母一般。由此观之,人欲修炼,必要死却明明白白之人心,而后浑沦无迹之道心自然在抱。斯时也,欲不必遏而自遏,理不必存而自存。何也?殆太极未分、鸿魑磁兄腥缡嵌I炔恢似崾郧薪灾<慈缛展饬苏眨蛭锏毖糁保炖势澹思洳患涑ぃ跗湎┯谙蚧拗剩牖肴谎涛砻岳耄瞬恢渌思匆跻褚玻找怪⒁玻曷吨笠玻杂邢蛉僦伞L确⑸⒍皇樟玻蛱斓匾嘤惺鼻睢N┠苎粢匝镏闷渖幌⒅#跻砸裰钇浠耷钪缓笠豢汇兀皇找环牛纱送蚬挪灰阎臁H松硪恍√斓兀共皇侨绱艘话悖恐寥羯纫丫ダ希忧胺⒀锾┝级啵浇裼桃找雇瞬兀娇裳幽耆床 2蝗唬绱夯ㄖⅲ痪醚傺儆⒁印N岬浪越倘讼率窒人廊诵模试唬ldquo;由有而无。”此个有者,即后天知觉杂妄之灵也。必死此知觉之心,然后浑然莹然一真在抱,可得先天无极太极之真。复又教人寻道心,故曰由无生有。此殆玄关一窍开时,及时采取,不可稍停片晌,始是至清水源,真正药物火候。由此蕴蓄久久,即孟子所谓“集义生气”也。从此操持涵养,即孟子所谓“直养无害”也。自是而后日夜无间,焉有不由平旦一点微阳积而至于刚大,以充塞乎天地之间哉?无如今之学人多求速效、期近功,或行工一二月不见长进,以为此非真道,即不耐烦去做,否则以为天上至宝不轻传于人间,自恨无缘,不得真师拔苦,因此废弛者不可胜数。又谁知百日筑基之语,三年乳哺之法,皆为神老气旺、气畅神融者言之,且为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者言之。今扪心自问,神气圆满未也?欲净理还未也?未到此境,其何以筑基哉?吾说玄关一窍随时随处都有,只在一点灵机捷发,犹如捉雾捉云,凭空而取,不失其候,即颜子“知几其神”之意也,即吾道“活子阳生,时至神知”之语也。倘先时而知,是未来心;后时而知,是过去心;眼前有一毫思量拟议,即为现在心。著此三心,即为道之障也。三心无著,一尘不染,不谓之神,又谁谓乎?此为真清药物,自然生清净法身也。而要不过如天地一年造化,离奇万状,无非自冬至一阳之生充之。天地之道尚且由渐,何况乎人尘垢污染已深,一时难于洗涤,可不由渐而入、自微而著乎?古来大觉金仙莫非由玄关一窍下手,其后百千万亿法身亦由气机微动,随采随炼,积累而成。但此微阳初动,在人多有漠不关心,任其丧失,不知一星之火可以焚山,一涓之水可以成渠,总在人看穿此道,处处提防,在在保护,日积月累,未有不成无上菩提者。此殆天地间第一难事,惟人自造,天亦不拘乎人也。
乐育堂语录卷四(二十六段)
一
修炼之事,以阴功德行为本,以操持涵养为要。至若龙虎铅汞配合之说,殆末务而已。有等愚人不明此个工夫,动谓我修我性,我炼我命,又何俟外修功德以济人利物为哉?若皆不知“尽性以至于命”之道也。昔孔子告颜子,为仁之端必从视听言动下手,吾道不离这个,又岂外是乎?盖以制于外者,即所以养乎中也,故目常视善则肝魂安,耳常听善则肾精固,口常言善则心神宁,鼻常嗅善则肺魂泰,手作善事,足行善地,则脾土常安,而身体亦健。惟内之六门不入非礼之事,则内之五脏自有天然元气。由是再用内养之工蕴蓄五脏元气,则肝气化而魂朝元,肺气化而魄朝元,脾土凝而意朝元,心火旺而神朝元,肾水壮而精朝元。所谓三花聚鼎、五气朝元而凝成一个法身者,此也。若以多私多诈之人,与之真诀,莫说他修不成,即使得成,亦必倾丹倒鼎,为害不小。所以下手之初,必先外积功,内积德,内外交养,始能洁白精莹,可以炼而为丹,故初步工夫名为筑基也。是犹作千仞之台,先从平地起基,必基址坚固,而后重楼画阁不患其倾圮焉。论吾门弟子不少,从今看来,还是素行好善之人才有进步。设当年未曾积德,与积德而不真者,皆不能深入吾道也。诸子作工已久,受磨不退,心性何等洁白,精气何等壮旺,所以得闻吾诀,行之无碍也。吾今特传真阳一诀。夫炼丹之学,固须养后天之神气以固色身,尤必养先天之心性以成法身。然色身法身虽有精细表里不同,而要不可相离也。无色身,则法身何依?无法身,则色身徒具。凡修行人必先保固后天神气,然后先天心性可得而修。吾教虽曰炼精化气,其实气即心之灵也;虽曰炼气化神,其实神即性之虚也。惟能长我精气,则心灵始见,保我元神,则性真自存。学者到神定气壮之候,则元气浩浩,元神跃跃,而吾之本来心性自然洞彻其真谛,由此返还金液之丹不难矣。故筑基为了性之事,还丹为了命之工。盖谓将性以立命,即以虚无之性炼成实有之命,生出百千万亿化身,皆此性之凝结而成,无他道也。诸子明得此理,庶知修炼之道无非成就一个性字而已,且还吾先天一气而已。知得此气未有之先,浑然空中,无可分别,既落人身之内,变为阴阳二气,以生五行幻化之身。我于是将阴阳五行仍凝成一气,即丹矣。养之久而炼之深,十年之后,必成一个至灵至圣仙子,要无非此元气结成也,元气即性也。惟能以一元之神,运一元之气,道庶几矣。
二
吾示玄关一窍,是修道人之根本,学者之先务也。不比中下二乘说窍,有形可指,有名可立。尔等须从混沌又混沌,方有丹药底本,神仙根基。起初打坐,必浩浩荡荡,了了灵灵,游心于广漠之乡,运息于虚空之所。然亦不可专在外也,须似内非内,似外非外,庶吾心之气与天地灵阳之气通矣。到得神凝息调,忽然恍恍惚惚入于混沌之际,若无著落者然。此即虚极静笃时也,亦即是安身立命处也。于此忽然一觉,现出我未生以前一点真面目来,完完全全一个太极本体,天地人物与我同根共蒂者。我于此一觉而醒,即以先天一点元阳主宰其间,运起呼吸之神息,招摄归来,不许一丝半点渗漏。顷刻间气机蓬蓬勃勃,直觉天地内外一气流通贯注,到此性地初圆,谓之性阳生。然在后天而论,则为性光见,以先天大道而言,此为精阳生。古云“大道冥冥,太极流精,心包元化,气运洪均”,此之谓也。有此精生,我惟顺其呼吸之常,息其神志之思,收回即放下,放下又收回,即采取先天之精也。于是以此精降入水府之中,以元神勾起乾宫落下一点元气回来,即是以精炼而为气也。若窍初开,即下水府去炼,则为药嫩不可采。若到蓬勃之气充周已久,气机又散,则为药老不可采。学者多于此少体认,往往空烧空运也。从此精入气中,火降水里,再运天然神息,自阴跷而摄入中宫,与离中之精配合,自然水火既济,神气纽结一团。此须知“常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切不可再向阴跷问津可也。此为要紧之嘱。当其神气初交,但觉氤氲之气自涌泉穴一路直上,久久温养,便觉浑身上下气欲冲天,此正当运河车时也。我于是以意引导,凝而不散,犹如筒车之中有个定心木,于此安稳,不偏不倚,而车自旋转不息矣。然人身一气原是周流不息,又何俟人引导为哉?不知有生后,此窍已蔽塞不通,若不了照而管束之,犹恐游思杂念参入其中,阳气当升者不升,阴气宜降者不降,升降不定,阴阳失常,则天地不交,而万物不生,适成晦蒙否塞之天也。迨至运之上顶,为归之极处,即为阴之初生。降至黄庭,归炉封固,杳无踪迹,恍如我前此未动未炼之时一般。是为一周。于此又再养之,若有动时又炼,静而养,动而炼,如此循环不已,基址可筑矣。
共20页:
1911111111920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气功入门 >>
乐 育 堂 语 录(13)
十
学者欲返本还原,必从后天性命下手。后天气质之累,物欲之私,务须消除净尽,而后真性真命见焉。真性真命者何?夫心神之融融泄泄、绝无抑郁者,真性也。气机之活活泼泼、绝无阻滞者,真命也。总不外神气二者而已。元神元气是他,凡神凡气亦是他,只易其名,不殊其体。古佛云:“在凡夫地,识强智劣,故名识性。在圣贤地,智强识劣,故名正觉。”尔等须认取正觉,莫认取识神,下手才不错。又闻古人云:“心本无知,由识故知。性本无生,由识故生。”有生即有灭,有知即有迷,生灭知迷,乃人身轮回种子,皆后天识神所为,非元神也。元神则真空不空,妙有不有,所以与天地而长存。苟不知元神湛寂,万古长明,却疑空空无著,乃认取方寸中昭昭灵灵一物,以为元神在是,强制之使不动,束缚之使不灵,是犹以贼攻贼,愈见分投错出,直等狂猿劣马而难驯。若此者,皆由采炼后天之识性故也。景岑云:“学道之人不悟真,只因当初认识神。”一念之差,沦于禽兽,可不慎欤?朱子云“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神无一息之不舒畅,气无一息之不流通,此等玄妙天机,诸子谅能辨之。然莫切于孔子云:“乐在其中”,“乐以忘忧”,子思子云:“素位而行”,“无入不得。”而要不过任天而动,率性以行,即适其性,合于天。倘有知觉计较、作为矫揉,即非性非天,乃人为之伪,虽终日谈玄说法,一息不忘坐工,究与未学者等。且作伪乱真,只见心劳而日瘁,犹不如不学者之尚存一线天真也。吾故教诸子先须认得本来面目,是个空洞无际,浩渺无垠,乐不可拟之一物。无如诸子本源未能澄清,不甚大现象焉。苟能一空所有,片念不存,打坐时不须一炷香久,自能瞥地回光,超然物外,自家身心亦觉浑化。但尔等营谋家计,日夜俱为货财田产握算持筹,是以入见道德而悦之,出见纷华而亦悦之,拖泥带水,不肯撒手成空,故学道有年,不见大进,只为天理人欲两相间隔故也。吾生要求天上神仙,须舍人间货财。盖不吝财者,才不贪财,不贪财,才算真真道器。夫人之心,除此财字,别无健羡之端。苟能打破这个铜墙,跳过这个迷障,自然心冷于冰,气行如泉,性空于镜,神静于渊,而谓大道不在兹乎?况凡人之所好,至人之所恶,为心性累,为道德障,古人喻之为病病。人果能去其病病,则天真见矣。又况修身在人,成道在天。若能轻财利,作功德,天神自喜而佑之。故曰:“钱可通神。”非神果好财也,以其人有载道之资,可以超凡入圣,因轻财而愈钟爱之,故有通之说焉。诸子亦曾看破否耶?
十一
学人起初打坐,心神不爽,气机不畅,犹如天地初开,鸿髡嘏校蛭镂扌危傥氏蟆N┯幸灰饽ⅲ疑衿刍嵊谛磺现校嘤烫斓刂髟琢⒀伞S诖艘缓舳觯蝗缣斓刂崆逭呱仙晃耄蝗缣斓刂刈钦呦陆担椅┪拘槲蓿骷⒁印V劣谝跹羯担抑凰称渖舷伦匀辉硕龋收婊茫耘钆畈胁豢啥糁H淮搜羰⒅剩中胫钟L⒐楦当局馈7裨颍⒀糁拢赜新∫酰纱垦糁澹岩印9噬圩釉疲ldquo;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此非知道者孰能明之?吾观生等每于气机壮旺,心神开朗,尚多纵火扬烟,不知返还本始,是以发泄太甚,则生机断灭。故太上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此言真可法矣。至守候之道,古云“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如此观照此窍,恪守规中,不霎时间,真阳自从空而出,此身如壁立,意若寒灰,斯时气机氤氲蓬勃,即阳生活子,可行河车之时。前之炼精,为二候采牟尼,此之阳生,为四候运河车,此亦各有其景,不可差也。再示静坐修持之事,人所共知,而动中修炼,人多或昧。如孟子养浩然气,是从集义而生。但集义之道所赅甚广,非特静中有义,动中亦有义。如孟子乍见孺子入井发恻隐心,此非义乎?推之敬老尊贤,济人利物,与夫排难解纷等等,非谓义耶?他如见人有善则欣羡之,见人有恶则愧耻之,无非义也。至云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辞让恭敬之心为礼,是非好恶之心为智也。此四端之发,其机甚微,世人忽略者多,即尔等亦往往错过。虽有知之,亦止明得慈爱之良是尔天真,当其微动,犹少知纳入丹田者。今为生道破,自此以往,举凡日用云为,一切喜怒哀乐之生,皆我真机发动,我须收之养之,回光返照足矣。要之,四端发动之初,出于无思无为者为真,有思有为者为伪。尔等一日之内,如此四端萌动,不知凡几。若能乘得此机采而取之,饵而服之,正所谓遍地黄金,满堂金玉,无在非炼丹之所,无时非药生之候也。故曰:“大道在人类求之,同类中取之。”所以古人修道大隐市廛,不栖岩谷,以道在人伦日用,不在深山穷谷也。果能随时知觉,随时采取,则红尘中随在皆道机发见,亦随在皆修炼工夫,特患人不返而求之耳。
十二
今日干旱流行,禾苗欲枯,似乎天下人民尽无生路。不知极凶之中有极吉者在,大祸之日有大祥者存。生等识得此理,只管自修其身,那一切吉凶祸福报应之来,一听之于天,免却多少闲思杂虑、忧愁烦恼!盖天欲与之,其谁敢废?天欲死之,其谁敢生?此殆天所主宰,凡人不得而参之也。惟尽人事以听天,此是人所能为者。否则干造化之权,不安自家之分,势必人心愈乱,而天心益不能安,更速其劫难之来矣。此天人一贯之道,生等谅能了然,吾亦不暇深论。但愿生等从此自修其德,以与天地流通无间,自然与天心相合,虽当荒岁,另有厚泽深仁之加也。他如修炼之道,所贵绵绵密密,不二不息,以底于神化之域,不贵躁切为之。孟子云“进之锐者,退则速矣。”又况迫切之心即属凡火,不惟无益,且有焚身之患。所谓不疾不徐,勿忘勿助,斯为天然真火。天地生万物,圣人养万民,皆不离此温温神火,何况修炼乎哉!总贵常常了照,不失其机可耳。吾见生等用工,每多或作或辍之行,所以将欲造其堂,而又出其户;将欲底于室,而又退于堂,不见一直向前,毫无退缩者,职是故耳。古云“藏神于心,藏气于身”,常常不释,即命复而归根,长生不死之丹得矣。顾何以能令神气藏于身心,时时不失如此哉?法在从玄窍开时,太极一动,阴阳分张,时可进而即进,势当止而即止。何也?玄窍初开,只见离宫元性,所以谓之“性阳生。”然此是神之偶动,非气之真动,只可以神火慢慢温养,听其一上一下之气机往来内运,蕴藏于中黄正位,此为守中一法,水火济、坎离交之候,又谓前行短、二候采牟尼是。到得神火下照,那水见火自然化为一气,氤氤氲氲,兀兀腾腾,此方是水底金生,古人云“阳生活子时”是,又曰“命阳生。”果有此气机之动,不必蓬蓬勃勃充塞一身内外,即粗见气机,果从神火下入水乡,是为坎离交而产药,亦是微阳初动,亦要勤勤采取,运动河车,栖神泥丸。所谓补脑还精,长生之道在是矣。人欲长生,除此守中河车二法行持不辍,别无积精累气之法焉。虽然守中之火只有温温铅鼎,惟河车逆运则有子午卯酉、或文或武之别。诚能常常温养,令我元神常栖于心,元气常潜于身,虽欲死之,其将何以死之?以神气交媾,常常不失也。尔诸子务要于行住坐卧,无论有事无事,有想无想,与夫茶里饭时,在在收神于心,敛气于身,久则神气浑化,前不知有古,后不知有今,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内不知有己,外不知有人。如此者,非神仙而何?近观生等工夫到此,将有异状显露,吾今道破。凡有异彩奇香,或见于目,或闻于鼻,或来于耳,总不要理他。抑或心花偶发,能知过去未来一切吉凶祸福,总要收摄元神,坐镇中庭。虽偶而发露,天然一念现前,不待思索而能预知休咎,亦是识神用事,切不可生一喜心,喜心一生,即不入于魔道,亦恐自恃聪明,反为外事纷驰,而修炼从此止步矣。不知景象现前,多是自家宿根习气被识神牵引而动,我总置之不论,庶我无心而景自灭矣。此为近时要紧之务,切不可羡慕景象,自堕魔道,妄论休咎,此皆自家气习所致,非元神元气,不可信为道焉。
十三
子思子曰:“造端乎夫妇。”究竟是何夫妇?岂若后之儒者云:“闺门之内,肃若朝廷。交而知有礼焉,接而知有道焉。以此一节之能扩而充之,足以化家国天下而无难。”如此言道,亦小视乎道,而不能充满流行至于如此之铺天匝地,以其有形有迹有作有为,尚可限量也,乌足以言道之大哉!此个夫妇,盖在人身中一乾一坤而已,一坎一离而已。总之是一个水火,是一个神气,又是一个性命。性命合一,即还太极。由是太极一动一静,一阴一阳,无在不与天随。以之修己,而己无不修;以之治世,而世无不治。要皆神气归真,返还我生初一团太和之气,常常在抱。若但以有形有象人世之夫妇言之,纵使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亦恐不能化家理国、易俗移风、至于无处无时而不与人合、与天一焉!圣人恐泄天机,不肯一口说出,必待其人积功累行,存心养性,果然心地无亏,伦常克尽,然后抉破天机,始不至妄传大道。生等行工至此,谅亦实实明得造端夫妇之语,非外面夫妇,乃人身中夫妇也。诚能下手兴工,常常念及造端夫妇一语,始而以神入气,即是以凡父配凡母。凡父凡母一交,则真铅生,即真阳出矣。此中所生阳铅,是从坎中生出,阳即为灵父。迨气机壮旺,冲突有力,从虚危穴起火,而上至泥丸,我于是凝神泥丸,温养阴精,即以灵父配圣母,以阳铅配阴汞,以阳气制阴精,此为灵父圣母交而产药。药非他,即久积泥丸之阴精,为神火一煅,则化为甘露神水,此为灵液。自灵液下降,而心中灵性灵知即从此生矣,所谓气化液也。再引入丹田,乾坤复合,以神火温烹一番,灵液又化真气,久久运转河车,千淘万汰,千烧万炼。灵液所化之气,即是先天乾元一气。从此一动,即为外药生,由坤炉而起火,升乾首以为鼎,降坤腹以为炉。炉起火,鼎烹药。自此一动一静,不失其时,则如顽金久经煅炼,愈炼愈净,所谓百炼金刚化为绕指柔矣。如此采外药以结内丹,久之外丹成,内丹亦就焉。总之,外丹贵乎用刚,然后木载金行,火逼水上。不如是,则金之沉者不升,水之寒者不沸。内丹贵乎用柔,不柔则丹不结,而元神亦难以坐照自如。此乾刚坤柔,即子思云“造端夫妇”之道。人果从一阴一阳下手,不著于清净无为,亦不执乎名象有作,不过百日之久,可以筑基矣。
十四
大道原无奇异,只是完吾本性而已。夫本性岂有物哉?要不过一自然之天而已。顾何以知者多,而得者少耶?盖人自有生以来,始为血气之私所锢,继为情欲之累所迷,而求其本性之克见者尤难。虽然,亦无难也,在人能念念知非,事事求是,此心湛然莹然,绝无一物介于其间,佛家谓“无善无恶中,独见空空洞洞、了了灵灵之真主宰”,即道矣。此又有何难哉!《书》谓“罔念作狂,克念作圣”是。是不过一敬之间,而性即还其真,道即返其本。生等谅能识得,吾不再赘。第思真性之生,只在俄顷,但于发动之际,浑浑沦沦,无渣滓,无念虑,认得为圣人仙佛之真者少。纵或认得,而当此初萌之际,犹衣服为油污已久,苟非十分磨洗,不能一朝遽去。颜子得一善,所以有拳拳服膺之工也。生等业已明得一念回观,一念即道,念念返本,念念皆真。第一要有坚固耐久之心,方能到清清洁洁、独见真诠地位。虽然,一念了照,易易事也。吾观今世修士,于此一念发端之初,本是生地完纯,圆融具足,而或疑未必是道,乃加一意,添一见,参杂其中,而性真于此反昧矣。生等既能识此一念之动为我成仙作圣的物事,就是太上三清神妙无穷,又岂有他术哉?亦不过由此一念之偶萌,日积月累而成耳。但其始也,天性之自动,气机之偶萌,亦觉微微有迹,不大现相耳,吾教所以名为小药生,又曰一阳初动。及至采取过关,服食温养之后,虽有丹田火热,两肾汤煎,目有金光,口有异味,耳有鹫鸣,脑有气生,六种效验,然亦无形之形附于后天有形之尸气而昭著,实非有浩然之气至刚至大在于目前而充塞于两大之间者也。此亦虚拟其状似有如此之盛,要皆我神觉之,我神知之,非外人所得而窥也。吾教谓之真阳大动,又曰大药发生。以其实有可拟,故曰真阳;以其气机之大,不似以前之微动,故曰大药。生等识此,始不错动凡火,错走路头,为后天尸秽之气所害焉。要之,采取先天以补后天,究竟有何采,有何补哉?不过一阳之动,不妄走作,不外渗漏,久之一气薰蒸,薰蒸之气,药也是他,火也是他,于此外而内之,下而上之,逆而收之,即采取也。于此收回鼎炉中,即返补也。火即是药,药即是火,火与药是二而一者。人知得太和一气,无半点闲思杂虑,只见空洞了明,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微有气机之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即道也。有此一气薰蒸,即药也。收敛此神此气,不许参杂一知半解,即补矣。自古神仙亦由此而修,实为修士所不可忽者。他如呼吸之息,为炼药修丹之要务。若无此内呼吸,则水底真金岂能由下而上,自外而内?全凭此神息逼逐而催促之,以上至于泥丸。及神气交媾,下注黄庭,温养成丹,亦无非神息为之用。所以古人谓神息为外火也。学道人虽得天然真火,尤必凭外火抽添文武,增减运用,而后药生有自,丹成可期。若无外炉火候调分文武,则虽天然真火虚灵洞彻,则亦仅能了性,不能立命。此内外二火,一性一命之火也。且人有内火,而无外火,则性无以恋命,命亦无以恋性,是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吕祖云:“信死清净里,孤阳难上升。”是知内火内丹,全凭外丹外火所炼而成者。神息所以为修土之要道。生等已知内火外火之道,然吾观其于外火之逆用,尚未十分了明。夫以凡呼吸与真呼吸,二者一体一用也。无先天之神息,则凡息无主,无后天之凡息,则真息无自而生。但逆施造化,颠倒内修,而金丹自逆还于内,此为紧要语。
十五
夫人之所以前知后晓、灵明不昧者,无非此一个觉照之心而已。佛曰“长明灯”,道曰“玄关窍”,儒曰“虚灵府。”要皆无思无虑、无善无恶之中,一个了照之神焉。下手时不寻出虚无无际物事出来,则无性,无性则无丹本。不从虚无中养出一个灵明妙觉洞彻内外之神出来,则无主宰。无主宰,虽日夜勤行,终日昏昏罔罔,到头而无用也。诸子务先把万缘放下,直将知觉之妄、物欲之私,慢慢的起风运火,煅化于无何有之乡。自家内照,果然一无染著,一无束缚,空空荡荡,了不知其起止,此为本性见矣。本性一见,又要有个觉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此即主宰常存。昔人谓主人翁是也。有此主宰,炼丹可成;无之,犹一家无主,焉能兴得起家来?此个主翁,实为炼丹之主帅。至于本性,是炼丹之丹头。但起初即欲本性发见,浑沦无际,浩淼无垠,万不能得。只要一个泰然无事,心地清凉,有点趣味就是。若欲清清朗朗,浩浩渊渊,大无外,小无内,则必火候到时,方有此鸿鸿魑蘅啥四咧缓颉N┯诔驹挡簧哉粗停频每诺孟拢词切约兜び斜疽印O率种酰诵奈幢丶茨芙捣⒍凑杖缟瘛V灰诵牟蛔咦鳎换杳裕芪壹抑髟祝晃馕锼岫ィ词谴诵某T冢伊兜ぶ饕印V钭哟耸鄙性谝跹糁唬剐肓⑵鹬酒龀终嫜簦种迫阂酰弥粲荒苠峤跤硕豢襄嵬耍杂腥绯杖缱碇础8且匝羲淠苤鳎跤涛葱都菀病N峁式讨钭硬灰悸恰⑵疗⑻簦粼蛴侄筇煲跗夭荒苣途醚伞W苤裣芍衩钗薹健⒈浠猓共皇谴艘坏阈榧胖浴⒘橛χ裎髦鞫≈钭佑谖奘轮保灰蠡肼侔蹴纾淮艘荒钚榫玻芏睿词切栽凇9湃耸栈赜址畔拢畔掠质栈兀葱灾叨嘁印>镁糜霉ぃ匀槐拘猿T玻拊诙薏辉谘伞V灰诵某3A苏眨杂邢兴荚勇牵夷芩媸本跽眨葱市食4嬉印W怨派裣桑辔薹谴艘坏憔跽罩脑斐桑形鹎崾哟司跽找病N崮钌瘸闲南虻溃窠涝得鳎率钟霉ぃ悦庑男灾粒裳缘ぁ/div>
十六
吾师此山设教十有余年,至今门前桃李枝枝竞秀,真不枉吾一番辛苦。顾其间弟子不一,有了悟大道根源、跳出红尘、高登清灵之府者,吾师所以去而复来,往返不厌也。从此深造有得,无在不洋洋洒洒,悠然自乐,以比抑郁穷愁为何如哉!任尔金堆北斗,名高东国,总无有片刻之清闲,是人世又何足恋哉!况终朝终夜营营不已,刺刺不休,其能久享荣华、长保寿考,斯亦可矣,无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瞬间,黑头者已白头,青年者成暮年,倏忽韶华,不能久待,一旦无常来到,撒手成空,岂不枉费精神,空劳气力乎哉!纵说创业垂统,上承宗祧,下裕儿孙,万载明烟所在,不得不为之谋,然亦有个顺水行舟,任其去来,我惟摇得把舵足矣,何苦经营万状,直将满副精力施之于家室儿女、田产屋字、金银货物之间,而不肯稍歇?设一朝西去,了无一物,岂不可惜?古云“黑漆棺中,财产难容些子。黄泉路上,妻儿又属谁人?”可不畏欤?甚有生前作孽,造下罪恶弥天,才兴家而立业,那知死后魂销森罗殿上,刑受地狱牢中,儿孙在世,固享不尽之荣华,那先人幽囚于泥犁苦恼之地,而谁为之设法超度耶?苦由我受,福自彼享,和盘打算,值不值得?更有儿孙不才,不思前人挣家费下千辛万苦,为后裔作万年之计,彼反谓昔之人无闻知,今时格不同上古,于是好赌玩烟,群夸脱白,贪花滥酒,尚想焚黄,堂上稍为告戒,反厌琐絮难堪,不相睹面者。甚有平日恩宠过隆,一旦而加以辱骂,胆敢于父母为仇,挺身对敌者。俗云“膝下儿孙尽成仇”,洵非虚语。由此思之,你为儿孙计,儿孙业已如此,又值不值得?他如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俗云“老子钱串子,儿子化钱炉。”一任堆金如山,置产万顷,及到儿孙之手,一概消磨,岂不枉为家计,空费神思耶?更有现眼现报,前人买地,账犹未清,而后人即为卖出;前人修居,工犹未备,而转眼已属他家。《诗》曰:“宛其死矣,他人入室”,又曰“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死后不闻,斯亦已矣;当前若见,岂不伤而又伤?知此则知世上衣食百端,各人原有天命所在,不可苦苦持筹,自讨烦恼。莫说谋之不得,就令所求如意,亦是命该如此,即不求而亦可得者。如此看来,何若作事循天理,百为顺人情,安分守己之为得乎?况天定胜人,人定亦能胜天,与其为不义而获罪于天,何若多行好事而上格于天耶?人能惟善为宝,人心与天心合,天其有不保佑命之耶?作善降祥,信不差矣。今日闲暇无事,再为生等谋之。大凡天下事为,到头总是成空。惟有性命交修,才是我千万年不朽之业。莫说红尘富贵,难比清虚逍遥,就是目前所享、日用所需,尽都是重浊之物,何如天上玄霜绛雪,蟠桃美酒,种种皆是馨香。一清一浊,相去何远?又况所需无几,所享不多,又何苦死死不放,将我一片灵明直染得污秽难堪,岂不辜负心力乎哉!无奈今之世昏而不明,迷而不悟,以至于牢不可破,如此其甚也。更有明知之而明犯之,又如此其多也。噫!良可慨矣!吾前示生等以养正气去客气之道,的是医俗良方,回天妙剂。何也?人之不肯回头者,一则昧于道德,一则柔其精力也。如生业已知道之为妙,非他物所能换得一丝半毫,尚且拖泥带水,不能斩孽缘,直上凌霄,而况以外人哉?为今之计,总要一乃心志,养乃精神,任他荆榛满道,不难一刀两断,理欲频分。孟子养气之说,所以层见迭出,而不惮其烦也。果能矢志弥坚,不怕他千磨万难,自不难直造清虚之地焉。近来工夫正在天人交战,理欲相争,苟不努力一战,终是鹬蚌相持,难以取胜。趁此机会,只须一七两七之久,将天理养纯,直把那客气消除,凡情殒灭,如此则天德流通,无往而不自得焉。生平素有才有识,有胆有量,与其施之于无益之场,孰若用之于大道之地也!生其勉哉,吾深望焉。
共20页:
19111111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