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认为,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基本矛盾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矛盾不同,社会发展的合力结构也有很大的差别。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合力结构以阶级斗争为主体,推动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剥削阶级作为完整意义的阶级已经被消灭,社会基本矛盾,则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要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合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内部矛盾成了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力。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成了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
一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历史考察
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和解决,不仅要有社会实践所提出的客观依据,而且要有一定的思想资料。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社会的阶级结构如何,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主要任务,如何区分和处理这些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来并必须回答的新问题。
对此,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阶级社会时,除曾说过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以外,还谈到各阶级之间,劳动人民之间也存在矛盾,也谈到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城市与乡村的矛盾等等。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没能全面具体地解决这些问题。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观察到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并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同时还指出:一个郑重的党,对于自己的错误,不仅要向群众公开承认,而且要找出错误的原因,加以克服。这就是提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当然这时列宁只是这样提出问题而已。斯大林所处的时代,客观上出现了剥削阶级被基本消灭之后阶级矛盾转化的情况,已经为他提供了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他也曾试图作出理论的概括和说明,他在1925年发表的《问题和答复》和1930年写的《给契同志的信》以及其他有关著作中,曾经把苏联国内的矛盾明确地区分为“结合内部的矛盾”(即工农之间的矛盾)和“结合外部的矛盾”,并指出,这种矛盾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工农之间有着“在各个根本问题上利益的共同性”,同时又有“在各个目前问题上的利益之矛盾”,处理这些矛盾应当“竭力缓和斗争,以协议和互相让步来调节这种斗争,无论如何不能把它弄到尖锐化的程度,弄成冲突”。“随着工业化的增长,这种矛盾日益缓和并顺利解决”。而无产阶级同富农阶级的矛盾不同,“在我们还没有消灭富农以前,这种矛盾会日益增长并尖锐”。同时指出,两类矛盾在不同情况下,可能转化。应该说,斯大林的这些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是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概括。但是,这些思想,只是散见在他的著作中,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其中一些概念,也没有严格规定,在实践中,并没有把这些思想贯彻到底。因此,社会实践提出的上述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活生生地摆在我国人民面前。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①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需要有一个巩固和完善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一个熟悉过程。我党过去长期处于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对迅速到来的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有一个学习、探索和取得经验的过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虽然已经基本解决,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内部矛盾也因阶级矛盾的基本解决而突出起来了。特别是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和波匈事件的发生,在我国国内出现了一些风波,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农民退社等情况时有出现,敌视社会主义的阶级敌人,也蠢蠢欲动。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洞察力,及时地发现这些问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为解决这些矛盾制定了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956 年4 月5 日,毛泽东根据苏联的教训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分析研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矛盾问题。《人民日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文章,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自然存在着矛盾,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并指出,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实行技术革新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不断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矛盾的正确解决,正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同年4 月25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思想。认为十大关系就是十大矛盾。这十大矛盾包括经济、政治、思想领域,有敌我矛盾,也有人民内部矛盾,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4 月28 日,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这一年的下半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为处理艺术,学术上的矛盾问题,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正确方针。
9 月召开的八大,就我国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其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①。这一结论,进一步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①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809 页。①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810 页。12 月4 日,毛泽东致信黄炎培,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认为国内阶级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但存在“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仍将层出不穷,必须用“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的方式加以解决。
12 月29 日,从《人民日报》编辑部根据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发表了《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文章。对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相互关系及处理方法等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种不同的矛盾,第一种是敌我之间的矛盾,这是根本的矛盾,它的基础是敌我之间的利益冲突。第二种是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非根本的矛盾,它的发生不是阶级利害的根本冲突,而是由于正确意见和错误意见的矛盾,或者由于局部性质的利害关系的矛盾。
1957 年1 月27 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着重地分析了国内发生的闹事问题,并提出了处理方法,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地位等问题,强调指出:目前,在我们党内存在着“对闹事又怕,又简单处理”的倾向,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思想上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是对立统一的,是存在着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的。”①“就我国的情况来说,现在的阶级斗争,一部分是敌我矛盾,大量表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②“怎样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门科学,值得好好研究。”③
随后,即2 月27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专门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他指出:“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④同时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少量的表现为敌我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如此等等。这个讲话,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完整形成的标志。
嗣后,毛泽东在不同的场合,继续发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1957 年3 月12 日,他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人民内部的斗争为主,还是阶级斗争为主?有些同志提出这个问题,一定要讲个为主,要讲也可以,似乎那个意思就是讲个阶级斗争为主恐怕多一点,舒服一点,讲人民内部的斗争为主似乎不大妙了。而我恰好换了这个位,我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的就是这个题目,叫做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斗争。..人民内部斗争现在很突出,共产党八大作了结论的,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了,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的斗争。”他强调,“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以来,人民内部的矛盾突出了,这个思想问题应该抓起来。”在这里,毛泽东更进一步地提出了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见解。
接着,毛泽东在南下视察工作过程中,就如何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沿途作了不少宣传工作,3 月17 日,他在天津市党员干部会议上说,在过去我们几十年,主要的工作就是阶级斗争工作。现在阶级斗争这件工作基本上结束,全党要学会率领整个社会跟自然作斗争,要把中国这个面貌大体上改变一下。社会上各种不同的意见,因为阶级斗争基本结束而暴露出来,有许多错误议论,我们采取什么方针,在讨论中去解决,我们只有这样一种方针,别的方法都不要。3 月18 日、19 日、20 日,毛泽东先后在济南、南京、上海党的干部会议上说,现在我们处在一个转变的时期,过去的斗争基本上结束,基本上完毕了。你们要知道这个阶级斗争,改变上层建筑同社会经济制度,仅仅是为了改变另外一件事开辟道路,就是为发展生产、为建设开辟道路,为人民的生活发展起来,为我们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开辟道路,矛盾应该分两类,第一类是敌我之间的矛盾,第二类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工夫就是解决第一个矛盾,现在是在解决第二个矛盾。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这个世纪还有四十几年,这么说,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建设也是一种革命,这就是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团结整个社会的成员,全国人民向自然界作斗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党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提供了哲学基础。
①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356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357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357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5 卷,第364 页。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看成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规定了处理好这一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统帅一切的指导思想作用。他要求全党把注意力由解决全局范围内的对抗性矛盾,真正地转移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现实“主题”上来,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停顿地进行社会革命。
革命,是毛泽东一生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并没有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感到满足,他仍然思考着革命。认为旧的革命结束了,就意味着新的革命的开始。革命是一个接着一个的,一万年也要革命。他曾断言:“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场斗争,是一个革命。它虽然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不能说这不是社会革命。因为一种生产关系代替另一种生产关系,就是质的飞跃,就是革命。他从世界观的高度,赋予了革命极其广泛的含义。他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解决矛盾就是革命。因此,矛盾无时不在,革命无时不有,革命二字,在字典上不会取消,革命永远存在。人类社会的矛盾形形色色,革命的形式会多种多样;在诸多矛盾中,性质各异,解决的方法有别,革命的性质也不相同;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就没有发展,革命永远是社会发展动力。毛泽东从这一哲学基础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矛盾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革命的任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只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这些矛盾表现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就是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相矛盾的,还需要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来加以解决。在上层建筑方面,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制度
中某些环节上的缺陷,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当然,这些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不需要打破现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是在保持现有社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使矛盾得到解决。很显然,这个革命,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社会主义改革。在毛泽东那里,革命和改革,是当作同等概念来使用的。他说:阶级消灭了,你们讲,那个时候还有没有革命?我看还是要革命的。社会制度还是需要改革,还会用“革命”这个词。毛泽东一再强调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他认为改革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富裕和强盛。他要求我们同党外仁人志士为改革和建设无所畏惧地奋斗。因此,他具体地提出了许多的改革意见。如下放中央权限,扩大地方自主权,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改革计划方法,扩大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精简机构,改变干部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如此等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毛泽东认为,我们国家虽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仍然是“一穷二白”贫穷落后的国家,革命的“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一个新的生产关系,目的在于发展生产”①。因此,中国人民还面临着艰巨的革命任务,就是“要改善生活,要搞建设,就是要向自然界作斗争”。他在1957 年3 月,视察江苏、上海等地的讲话时明确指出:“建设也是一种革命,这就是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技术革命就是在生产力方面实现科学化和技术化的进步和变革。他说,“我们这个国家要建设,就要有技术,就要有机器,就要懂得科学,这个方面,我们过去是用手工,用手使用的工具来做桌椅板凳的,用手去种粮食种棉花,一切都用手,现在要改为用机器,使用机器那么一种技术。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革命,没有这样一种革命,我们这个国家单是政治改变了,社会制度改变了,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还是一个手工业、手工技术的国家。”①
毛泽东提出的文化革命,就是要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要革愚蠢无知的命,要扫除文盲,普及扫盲,讲究卫生,提倡体育,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培养新的知识分子,使全体劳动人民在文化上翻身,为经济建设服务。
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看成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主题,从而拟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革命的基本任务。他认为,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革命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他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永远保持革命的精神和热情,不断地革命。“革命尚未全成,同志们仍须努力。”②这里,不仅反映了毛泽东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声,也反映了全国人民要求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强烈愿望。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为什么毛泽东认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呢?
① 毛泽东1956 年12 月8 日,全国工商联代表座谈会上的指示。① 毛泽东:《关于思想工作问题》。②毛泽东:《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等问题的指示》(1963 年5 月)。
第一,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决定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这种表现形态,制约着这一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而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基本矛盾所呈现出来的不同表现形态,它又以主要矛盾的形式表现为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所呈现出的主要矛盾,都是基本矛盾在其发展的长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内各种矛盾最突出、最主要的一个,在性质上往往是基本矛盾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建立以后,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就必然地表现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二,这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质所决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以前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其中包括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革命等等,都是一个剥削阶级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的革命。社会革命首先总是要集中进行政治革命,表现为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他们的革命,虽然在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他们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把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继续前进作为自己的革命任务,只能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剥削制度而告终。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彻底的伟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不但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而且要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直到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当它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主要任务就是团结和领导全体劳动人民,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他们之间虽然存在各种矛盾,但所表现出来的大量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奋斗目标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就不能不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然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阶段所面临的任务不同,主要矛盾也各异。
我们已经历了由1949 年到1956 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无疑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党的注意力,党的工作重心,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1956 年,我国胜利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一主要矛盾,就下降到次要地位。从此以后,便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努力发展生产力,并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早在1957 年,就敏锐地看到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地提出了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
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对我们今天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只能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革命的纲领、战略措施提供一般的指导原则。只有找出每一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为我们党在一定革命阶段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具体依据。毛泽东早就提出,研究任何过程,必须“用全力找出他的主要矛盾,否则如
堕烟海,找不到中心”。由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一定的社会形态,它是一个严谨而又复杂的社会整体。犹如一部巨大的运转着的机器,各种各样的矛盾纵横交错,呈现出繁杂的运动形式。但是,在这错踪繁杂的矛盾运动中,必有一种矛盾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进程中,就必须着力把握住这个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这一时期运动的基本环节,确定革命前进的方向,把握工作的重心,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把革命引向既定的目标。否则,就会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漫无头绪、缩手缩脚,在工作中分不清主次,找不到中心,使革命蒙受损失。毛泽东在这革命转变的历史关头,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这个主要矛盾,从而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成为我们运用矛盾规律指导革命斗争胜利的光辉典范。
三阶级斗争并没熄灭
社会主义社会就其整体来说,是一部运转着的机器。但是,社会运动比任何机器的机械运动要复杂得多。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的相互关系不是绝对的、凝固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革命的进程中,必须严格地、客观地、随时随地地把革命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以马克思主义的洞察力,进行符合实际的分析,不能以为抓住了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问题就迎刃而解,万事大吉了。这样,就会把变化无穷的主要矛盾,限制在僵化、半僵化的思想框子里,限制在由此而制定的方针、政策之内,这就会阻碍甚至破坏革命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时候,绝不能忽视其他方面。
毛泽东正是这样。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人民内部矛盾的存在,同时,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旧制度的残余,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阶级斗争,因此,他依据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复杂的表现形态,在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的同时,并没忽视阶级斗争问题,提出了两类矛盾问题。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还没有真正的解决。这些观点,虽是后来毛泽东在修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过程中加进去的。但历史表明,认为意识形态领域内还有阶级斗争乃至要批判修正主义,在反右斗争酝酿之前就有了。这是在1956 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并在国内引起反响的形势下形成的。1956 年12 月4 日,毛泽东在给黄炎培的信中,曾谈到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矛盾在一个长时期内还会存在。1956 年12 月29 日,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曾在批判教条主义时也并列地提到要批判修正主义;1957 年3 月12 日,毛泽东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有两种片面性,教条主义同机会主义,或者叫修正主义,教条主义、机会主义都是形而上学,都是毒草,都要批评。
接着,毛泽东在南下宣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同时,在济南、南京、上海等地的讲话中,都讲到了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以及两种制度谁胜谁负的问题。1957 年3 月18 日他在济南党的干部会议上说,去年上半年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所谓基本结束,就是说还有阶级斗争,特别是表现在意识形
态方面。只说基本结束,不说全部结束。这一点要讲清楚,不要误会。这个尾巴要吊很长的。特别是意识形态这一方面的阶级斗争,就是无产阶级思想跟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还要延续一个相当长久的时期,这样一种形势我们党是看到了的。..两种制度作斗争,就是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斗争,谁胜谁败,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分了胜负没有呢?按照八次大会说的,应该说基本上分了胜负的,就是资本主义失败了,社会主义基本胜利了,是不是最后胜利了呢?那就没有。两种制度的竞争,社会主义基本胜利了,但是还没有最后胜利,还没有巩固,人们还要看,资产阶级还要看,小资产阶级要看,农民要看,城市小资产阶级、手工业工人也要看,我们共产党里头有一部分人他们也还要看。这些论述说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不是反右派的心血来潮之作,而是在1956 年底就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其次,这些观点本身,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是正确的、富有远见的,必须与反右派斗争后逐步形成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区别开来,更应该把它与后来把阶级斗争当作主要矛盾,以致逐步升级,最终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区别开来。这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关于这一点,本书在后面将有专节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