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语言传统性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前文提到的“土气”。所谓“土气”,就是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属于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的问题。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他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一个“任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同上)在民族语言方面,毛泽东确实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历史传统,这包括成语和典故的运用,比喻、对比、对偶、回文、排比、拈连、仿化、拆词等等各种技法的运用,结构圆整、过渡自然等章法层次的处理。即使在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这些文风上面,也能体现毛泽东明显地继承和发扬了祖国语言的优秀传统。不过,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拟将放在下面有关章节中加以介绍,这里仅对最能体现继承和发扬祖国语言传统性的两个内容――成语的运用和典故的运用,作一些系统的评述。
在实用性的文章和讲话中,像毛泽东这样大量地运用成语和典故,实在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几乎无人与之相比。据约略估计,在《毛泽东选集》前四卷中,除去重复的不计外,共有成语不少于200个(不包括俗语在内),典故不少于100个,还有成语兼典故不少于100个。在《毛泽东选集》第5卷中,成语不少于100个(也不包括俗语),典故不少于几十个。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毛泽东的确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光荣文化传统的典范。因为成语是传统文化在语言上形成的精华,典故是历史文明的剪影。毛泽东自己曾经主张,除了向人民群众和外国文化学习语言之外,“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反对党八股》)。毛泽东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这一主张,这也是使他终于成为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大师的标志之一。因此,我们在研究和学习毛泽东语言艺术时,他运用成语和典故的特点,自然应该成为格外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