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中医
《金匮要略》第25章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果子生食生疮。 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 生米停留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 桃子多食令人热,仍不得入水浴,今人病淋沥寒热病。 杏酪不熟,伤人。 梅多食,坏人齿。 李不可多食,令人胪胀。 林檎不可多食,令人百脉弱。 橘柚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 梨不可多食,令人寒中,金疮、产妇,亦不宜食。 樱桃杏多食,伤筋骨。 安石榴不可多食,损人肺。 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动痰饮。 生枣多食,令人热渴,气胀。寒热羸瘦者,弥不可食,伤人。 食诸果中毒,治之方: 猪骨烧灰 上一味,末之,水服方寸匕。亦治马肝漏脯等毒。 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勿食。菌仰卷及赤色者不可食。 食诸菌中毒,闷乱欲死,治之方: 人粪汁饮一升,土浆饮一二升,大豆浓煎汁饮之。服诸吐利药,并解。 食枫柱菌而哭不止,治之以前方。 误食野芋,烦乱欲死,治之以前方。其野芋根,山东人名魁芋,人种芋,三年不收,亦成野芋,并杀人。 蜀椒闭口者有毒,误食之戟人咽喉,气病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急治之方。 肉桂,煎汁饮之,饮冷水一二升。 或食蒜,或饮地浆。 或浓煮豉汁饮之。并解。 正月勿食生葱,令人面生游风。 二月勿食蓼,伤人肾。 三月勿食小蒜,伤人志性。 四月、八月勿食胡荽,伤人神。 五月勿食韭,令人乏气力。 五月五日勿食生菜,发百病。 六月、七月勿食茱萸,伤神气。 八月、九月勿食姜,伤人神。 十月勿食椒,损人心,伤心脉。 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薤,令人多涕唾。 四季勿食生葵,令人饮食不化,发百病,非但食中,药中皆不可用,深宜慎之。 时病差未健,食生菜,手足必肿。 夜食生菜,不利人。 十月勿食被霜生菜,令人面无光,目涩心痛,腰疼,或发心疟,疟发时手足十指爪皆青,困萎。 葱韭初生芽者,食之伤人心气。 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 生葱不可共蜜,食之杀人,独颗蒜弥忌。 枣和生葱食之,令人病。 生葱和雄鸡、雉、白犬肉食之,令人七窍经年流血。 食糖蜜后,四日内食生葱蒜,令人心痛。 夜食诸姜蒜葱等,伤人心。 芜菁根多食之,令人气胀。 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病,韭亦然。 莼多病,动痔疾。 野苣不可同蜜食之,作内痔。 白苣不可共酪同食,作●虫。 黄瓜食之,发热病。 葵心不可食,伤人;叶尤冷,黄背赤茎者勿食之。 胡荽久食之,令人多忘。 病人不可食胡荽及黄花菜。 芋不可多食,动病。 妊妇食姜,令子余指。 蓼多食,发心痛。 蓼和生鱼食之,令人夺气,阴咳疼痛。 芥菜不可共兔肉食之,成恶邪病。 小蒜多食,伤人心力。 食躁式躁方: 豉浓煮汁饮之。 钩吻与芹菜相似,误食之,杀人,解之方:《肘后》云,与茱萸黄食芥相似。 荠苨八两 上一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钩吻生地傍无他草,其茎有毛者,以此别之。 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之,令人狂乱,状如中风,或吐血,治之方: 甘草煮汁,服之即解。 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青腹满,痛不可忍,名蛟龙病,治之方: 硬糖二、三升 上一味,日两度,服之,吐出如蜥蜴三五枚,差。 食苦瓠中毒,治之方: 黎穰 煮汁,数服之解。 扁豆,寒热者,不可食之。 久食小豆,令人枯燥。 食大豆等,忌啖猪肉。 大麦久食,令人作●。 白黍米不可同饴蜜食,亦不可合葵食之。 蕎麦面,多食令人发落。 盐多食,伤人肺。 食冷物,冰人齿。食热物,勿饮冷水。 饮酒,食生苍耳,令人心痛。 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 饮酒大忌灸腹背,令人肠结。 醉后勿饱食,发寒热。 饮酒食猪肉,卧秫稻穰中则发黄。 食饴多饮酒,大忌。 凡水及酒,照见人影动者,不可饮之。 醋合酪食之,令人血瘕。 食白米粥勿食生苍耳,成走疰。 食甜粥已,食盐即吐。 犀角?搅饮食,沫出,及浇地坟起者,食之杀人。 饮食中毒烦满,治之方: 苦参三两 苦酒一升半 上二味,煮三沸,三上三下,服之,吐食出即差,或以水煮亦得。 又方: 犀角汤亦佳。 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治之方: 盐一升 水三升 上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便差。 矾石生入腹,破人心肝,亦禁水。 商陆,以水服,杀人。 葶苈子,傅头疮,药成入脑,杀人。 水银入人耳及六畜等,皆死。以金银着耳边,水银则吐。 苦练无子者杀人。 凡诸毒,多是假毒以投,无知时宜煮甘草荠苨汁饮之,通除诸毒药。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金匮要略 作者:张仲景 |
- Details
- Category: 中医
金匮要略
|
- Details
- Category: 中医
《黄帝内经-灵枢》第01章 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歧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歧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黄帝内经 作者:黄帝 |
- Details
- Category: 中医
《黄帝内经-灵枢》素问序言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吸枢》九卷,惊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则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褴次而制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调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少也,谨按《灵枢残日: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日吵。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帷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旧: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人也,非皮肉筋骨也;又回: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人者,流注也;并荣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挺刃。是故古人有言日: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髦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请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拥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它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分拨专访请名医,更名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时来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族题①原作"黄帝素问灵枢经叙"。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黄帝内经 作者:黄帝 |
- Details
- Category: 中医
《黄帝内经-灵枢》第02章 本输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歧伯曰:请言其次也。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丘商,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俞;过于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俞;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是谓五脏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足阳明,侠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侠项,大筋之中,发际。 阴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黄帝内经 作者:黄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