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图解》第17章 阳跷脉| 中医典籍

《经络图解》第17章 阳跷脉


阳跷脉
【循行】

[1]《灵枢·寒热病》:足太阳右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1),名曰眼系(2)。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交于目锐(应作"内")眦。

[2]《难经·二十八难》: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交会穴}申脉、仆参(足太阳),跗阳(郄;足太阳),居髎(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巨骨、肩髃(手阳明),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睛明(足太阳),风池(足少阳)。

【注释】

[1]目本--意指眼的根部。

[2]眼系--即目系,指眼与脑的连系。

【语译】

(无)

【附】《奇经八脉考》
【循行】

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于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复会任脉于承泣,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五脉会于睛明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按:阳跷交会穴《甲乙》无风池、风府,据《难经》补。)

【功能】

(无)

【病证】

(无)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经络图解 作者:
《经络图解》第18章 阴跷脉| 中医典籍

《经络图解》第18章 阴跷脉


阴跷脉
【循行】

[1]《灵枢·脉度》:(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1),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鼽(2),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

[2]《难经·二十八难》: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交会穴]照海(足少阴),交信(郄;足少阴),睛明(足太阳)。

【注释】

(1)然骨--指足内侧高骨,即舟骨粗隆,下方为然谷穴。

(2)鼽--指鼻旁。

【语译】

足太阴经脉有通过项部入于脑内的,正属于眼睛根部名叫目系在后顶正中两间入脑,分为阴、阳二脉,阴 、阳相互交会,交会于目内眦。阳跷脉起于足根部,沿着足外踝向大腿外侧上行,进入项部的风池穴。

阴脉是足少阴肾经的支脉,起于然谷之后的照海穴,上行于内踝上方,向上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然后沿着腹部上入胸内,入于缺盆,向上出人迎的前面,到达鼻旁,连属于目眦,与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阴脉也起于足后腿中,沿着足内踝向大腿内侧上行,到达咽喉部,交会贯通于冲脉。

【附】《奇经八脉考》
【循行】

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按:阴、阳跷交会穴《甲乙》原无睛明,据《素问》王注补。)

【功能】

跷脉的"跷"字有足跟和跷捷的含意。因跷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又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脑,故《灵枢·寒热病》有"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的论述。《灵枢·脉度》还说:"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意指男子多动,以阳蹻为主;女子多静,以阴蹻为主。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蹻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则阳蹻盛,主目张不欲睡;卫气于阴则阴蹻盛,主目闭而欲睡。说明蹻脉的功能关系到人的活动与睡眠。

【病证】

《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就是说阴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这说明跷脉与下肢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申脉通于阳跷,其主治证有腰背强直,癫痫,骨节疼痛,遍身肿,满头出汗等;照海通于阴跷,其主治证有咽喉气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嗳气,梅核气等。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经络图解 作者:
《经络图解》第20章 阴维脉| 中医典籍

《经络图解》第20章 阴维脉


阴维脉
【循行】

[1]《素问·刺腰痛篇》: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1),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2]《难经·二十八难》:阴维,起于诸阴交(2)也。

[交会穴]筑宾(郄;足少阴),冲门、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期门(足厥阴),天突、廉泉(任脉)。此外,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通于阴维。

【注释】

(1)上五寸--此指筑宾穴所在,为阴维之郄。

(2)诸阴交--指阴维所交会的胸腹部各穴。

【语译】

刺飞扬之脉,其部位是在内踝上五寸,足少阴之前,与阴维脉相会处--即筑宾穴。

阴维脉起于与各阴经交会之处。

【附】《奇经八脉考》
【循行】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踹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少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凡十四穴。

【功能】

维脉的"维"字,含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难经·二十八难》:"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诸经者也。"说明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说明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阳维脉维络诸阳经,交会于督脉的风府、哑门;阴维脉维络诸阴经,交会于任脉的天突、廉泉。在正常的情况下,阴阳维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如果功能失常则出现有关的症证。

【病证】

阳维脉发病,出现发冷、发热、外感热病等表症,所以《难经·二十九难》说:"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脉发病,则出现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症,所以又说:"阴维为病苦心痛"。

张洁古解释说:"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

《脉经》王叔和说:"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者,苦肩息,洒洒如寒";"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肋下支满,心痛"。以上都说明,阳维脉主表证;阴维脉主里证。

《素问·刺腰痛篇》有"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的记载。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经络图解 作者:
《经络图解》第19章 阳维脉| 中医典籍

《经络图解》第19章 阳维脉


阳维脉
【循行】

[1]《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脉与太合下间,去地一尺所(1)。

[2]《难经·二十八难》:阳维起于诸阳会(2)也。

[交会穴]金门(足太阳),阳交(郄;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天髎(手少阳),肩井(足少阳),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风府、哑门(督脉)。此外,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通于阳维。

【注释】

[1]一尺所--指离地一尺许,当阳交穴所在,为阳维之郄。杨上善《太素》注:"阳维诸阳之会,从头下至金门,阳交即是也。"

[2]诸阳会--指阳维所交会的头肩部各穴。参见上注。又张飞畴注:"诸阳皆会于头"。

【语译】

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取穴在腿肚下际,距离地面一尺许的部位--即阳交穴。

阳维脉起于与各阳经交会之处。

【附】《奇经八脉考》
【循行】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

【功能】

(无)

【病证】

(无)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经络图解 作者:
经络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 中医典籍

经络

 
十二经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01章 手太阴肺经 02章 手阳明大肠经 03章 足阳明胃经 04章 足太阴脾经
05章 手少阴心经 06章 手太阳小肠经 07章 足太阳膀胱经 08章 足少阴肾经
09章 手厥阴心包经 10章 手少阳三焦经 11章 足少阳胆经 12章 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
13章 督脉 14章 任脉 15章 冲脉 16章 带脉
17章 阳跷脉 18章 阴跷脉 19章 阳维脉 20章 阴维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