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五脏六胕胀,皇甫谧,中医典籍

《针灸甲乙经》88章 五脏六胕胀


黄帝问曰:脉之应於寸口,如何而胀?岐伯对曰:其至大坚直以涩者胀也。曰:何以知其脏腑之胀也?曰:阴为脏,而阳为腑也。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於血脉之中耶?抑脏腑之内乎?曰:二者皆在焉,然非胀之舍也。曰:愿闻胀舍?曰:夫胀者,皆在於腑脏之外,排脏腑而廓胸箫,胀皮肤,故命曰胀。曰:脏腑之在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曰:夫胸腹者,脏腑之城廓;膻中者,心主之中宫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道也;胃之五窍者,闾里之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路也。故五脏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血脉循分肉为肤胀。取三里泻之,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也。曰:愿闻胀形?

曰: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得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箫下满而痛引少腹;脾胀者,苦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衣;肾胀者,腹满引背,怏怏然腰髀痛;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於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胀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篚,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小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於皮肤中,壳壳然而不坚;胆胀者,箫下痛胀,口苦,好太息,凡此诸胀,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工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名?曰:卫气元在身也,常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皆治,四时皆叙,五谷乃化,然而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薄,乃合为胀。曰:何以解惑了。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曰: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三而不下,其过焉在?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而气内闭藏;不陷肓,则气不行;不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逆,其於胀也,当泻而不泻,故气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起,可以万全,恶有殆者乎。其於胀也,必审其诊,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之应桴,恶有不下者乎。心胀者,心俞主之,亦取列缺。肺胀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渊。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沖.脾胀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肾胀者,肾俞主之。亦取太溪。胃胀者,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大肠胀者,天枢主之。小肠胀者,中箧主之。膀胱胀者,曲骨主之。三焦胀者,石门主之。胆胀者,阳陵泉主之。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


《针灸甲乙经》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皇甫谧,中医典籍

《针灸甲乙经》89章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


黄帝问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何以别之?岐伯对曰:水之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项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肤胀者,寒气客於皮肤之间,壳壳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肤厚,按其腹,腹陷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者,腹身皆肿大,与肤胀等,其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肠覃者,寒气客於肠外,与卫气相搏,正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瘕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怀子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时下,此其候也。石瘕者,生於胞中,寒气客於子门,子门闭塞,气不通,恶血当泻不泻,血衃乃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於女子,可导而下之。曰:肤胀鼓胀可刺耶?曰:先刺其腹之血络,后调其经,亦刺去其血脉。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曰:此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曰:此食饮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风水肤胀,为五十七刺,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排针刺之而藏之,引而内之,入而复出,以尽其水;必坚束之,束缓则烦闷,束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水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水肿,人中尽满,唇反者死。水沟主之。水肿大脐平,灸脐中,腹无理不治。水胀,水气行皮中,阴交主之。水肿腹大,水胀,水气行皮中,石门主之。石水,痛引箫下胀,头眩痛,身尽热,关元主之。振寒大腹石水,四满主之。石水,刺气沖.石水,章门及然谷主之。石水,天泉主之。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水肿留饮,胸箫支满,刺陷谷出血,立已。水腹胀,皮肿,三里主之。胞中有大疝瘕积聚,与阴相引而痛,苦涌泄上下出,补尺泽,太溪,手阳明寸口皆补之。


针灸甲乙经 | 中医典籍

针灸甲乙经

 
作者:皇甫谧
卷之一
01章精神五脏论 02章五脏变腧
03章五脏六胕阴阳表里 04章五脏六腑官
05章五脏大小六腑应候 06章十二原
07章十二经水 08章四海
09章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 10章营气
11章营卫三焦 12章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
13章津液五别 14章奇邪血络
15章五色 16章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
卷之二
17章十二经脉络脉支别(上) (下) 18章奇经八脉
19章脉度 20章十二经标本
21章经脉根结 22章经筋
23章骨度肠度肠胃所受   
卷之三
24章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 25章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
26章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 27章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
28章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 29章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
30章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凡十一穴 31章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
32章侠脊凡二十六穴 33章面凡三十九穴
34章耳前后凡二十穴 35章颈凡十七穴
36章肩凡二十八穴 37章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
38章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 39章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
40章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 41章腋箫下凡八穴
42章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 43章腹自幽门侠巨阙两傍各半寸循沖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
44章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沖凡二十四穴 45章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沖门凡十四穴
46章腹自章门下行至居箧凡十二穴 47章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
48章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 49章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
50章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 51章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
52章手太阳及臂凡一十六穴 53章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
54章足厥明及股凡二十二穴 55章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
56章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 57章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
58章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   
卷之四
59章经脉(上) (中) (下) 60章病形脉诊(上) (下)
61章三部九候   
卷之五
62章针灸禁忌(上) (下) 63章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
64章缪刺 65章针道
66章针道终始 67章针道自然逆顺
68章针道外揣纵舍   
卷之六
69章八正八虚八风大论 70章逆顺病本未方宜形志大论
71章五脏六腑虚实大论 72章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
73章四时贼风邪气大论 74章夜甚大论
75章阴阳大论 76章正邪袭内生梦大论
77章五味所宜脏生病大论 78章五脏传病大论
79章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 80章形气盛衰大论
卷之七
81章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上) (中) (下) 82章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
83章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 84章太阳中风感於寒湿发
85章阴阳相移发三疟   
卷之八
86章五脏传病发寒热(上) (下) 87章经络受病人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
88章五脏六胕胀 89章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
90章肾风发风水面胕肿   
卷之九
91章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 92章寒气客於五脏六脏发卒心痛胸痺心疝三虫
93章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 94章肝受病及节气留积发胸箫满痛
95章脾受病发四肢不用 96章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
97章肾小肠受痛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 98章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
99章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 100章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
101章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且   
卷之十
102章阴受病发痺(上) (下) 103章阳受病发风(上) (下)
104章八虚受痛发拘挛 105章热在五脏发痿
106章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痛似拔 107章水浆不消发饮
卷之十一
108章胸中寒发脉代 109章阳厥大惊发狂
110章肠脉下墬阴脉上争发尸厥 111章气乱於肠胃发霍乱吐下
112章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 113章五气溢发消渴黄痺
114章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 115章邪气聚於下脘发内痈
116章寒气客於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上) (下)   
卷之十二
117章欠哕唏振寒噫嚏嚲泣出太息羨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飢 118章寒气客於厌发喑不能言
119章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 120章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
121章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 122章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
123章血溢发衄 124章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痺咽痛
125章气有所结发瘤瘿 126章妇人杂病
127章小儿杂病   

《针灸甲乙经》肾风发风水面胕肿,皇甫谧,中医典籍

《针灸甲乙经》90章 肾风发风水面胕肿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时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曰:肾何以聚水而生病?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上下溢於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曰:诸水皆主於肾乎?曰:肾者,牝脏者。地气上者,属於肾而生水液,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於风,内不得於腑脏,外不得越於皮肤,客於玄府,行於皮里,传为胕肿,本之於肾,名曰风水。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於言,可刺否?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曰:其至何如?曰:至必少气,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乾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病名曰风水。曰:愿闻其说。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小便黄。小便黄者,少腹气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於目下。曰:何以言之?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真气上逆,故口苦舌乾;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皆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膈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於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曰:有病庞然如水气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曰:病主在肾,名曰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不已。心气痿者死。风水面肿,臣虚上廉主之。面胕肿,上星主之。先取鬗譆,后取天牖,风池。风水面胕肿,沖阳主之。风水面胕肿,颜黑,解溪主之。


《经络图解》第01章 手太阴肺经| 中医典籍

《经络图解》第01章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
【循行】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穴]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注释】

中焦--宋·王维一《铜入腧穴针灸图经》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

胃口--《铜人》注:"胃口,谓胃之上口,赉门之位也。"

肺系--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注:"谓喉咙也。"喉咙,兼指气管而言。

臑内--臑音闹。指上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当肱三头肌部。

少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

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

臂内--臂,指前臂;内,指内侧,即掌侧。

上骨--"臂之上骨"指桡骨。

廉--指侧边而言。

寸口--腕后桡动脉搏动处。

鱼,鱼际--"鱼"或称"手鱼",今称"大鱼际","鱼际"即指鱼的边缘部分。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口鼻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手太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呿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

【注释】

另--即络脉。从本经分出的络脉,由此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分间--指分肉之间。当桡骨茎突后方。

并--指与经脉并列而行。

手锐--手的锐骨部,指鱼际后方。

欠呿--欠,呵欠;呿:书中写法为(去欠),张口的样子。虚则欠呿,肺气不足所致。

遗数--遗,小便不禁;数,小便频数。

【语译】

手太阴络脉,名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后的分肉之间,在腕后一寸半处,走向手阳明经脉;与手太阴经脉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

其病症:实证,手掌和手腕部灼热;虚证,呵欠、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本络络于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注释】

正--十二经别又称别行之正经,意指从十二经脉分出。

别--分别,指十二经脉循行通路之外的另一通路,别道行走。这与经脉、络脉所指之别意义不同。

复合阳明--复,再走。阴经经别,合于有表里关系的阳经;阳经经别则合入本经。所以十二经别,就构成为"六合"

【语译】

手太阴经别,从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渊腋的部位,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向肺部,散到大肠,向上浅出于缺盆部,沿着喉咙,由此再合入于手阳明经脉。

手太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赉,合赉下,抵季胁。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其成息赉者,胁急、吐血。

【注释】

鱼后--鱼际的后边。

肩前髃--即肩髃部。

赉--膈肌。杨上善注:"赉谓膈也。?

支转筋痛--支,支撑不适,转筋,肌筋拘挛掣痛。

息赉--古病名,为五积之一,属肺之积。主要症状为胁下有积块而气逆上奔。

【语译】

手太阴经筋:起始于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动脉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部,结于肩髃前方,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从下方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与手厥阴经之筋在膈下会合,达于季胁。

其病症:在本经筋循行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挛掣痛,重者可成息赉病,胁肋拘急,上逆吐血。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经络图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