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图解》第07章 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典籍

《经络图解》第07章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1)。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2),循肩膊(3),挟脊(4)抵腰中,入循膂(5),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 6 ),循脾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7)之后,循京骨(8)至小指外侧。

[本经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三焦下合)、委中(合)、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络)、跗阳、昆仑(经)、仆参、申脉、金门(郄)、京骨(原)、束骨(输)、足通骨(荥)、至阴(井)。

[交会穴]曲鬓、率谷、浮白、窍阴、完骨、临泣、环跳(足少阳),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陶道(督脉)。

【注释】

(1)交巅--"交"者,交会之意;"巅"者,乃指头顶正中高点,当百会穴处。

(2)项--后颈部。

(3)肩膊--指肩胛区。

(4)挟脊--指挟行脊柱两旁。

(5)膂--挟脊两旁的肌肉。

(6)髀枢--当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所在。

(7)外踝--腓骨下端的突出处。

(8)京骨--足外侧小趾本节后突出的半圆骨,即第五蹠骨粗?S治?

【语译】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脉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加拔,脊痛,腰似折,脾不可以曲,腘加结,踹如裂,是为踝厥(1)。

是主筋所生病者(2):痔,疟,狂、癫疾(3),头囟项痛(4) ,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5)、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注释】

(1)踝厥--指本经经脉循行小腿部气血厥逆的见症。

(2)主筋所生?端匚省どㄌ炻邸罚骸把羝撸蜓瘢嵩蜓保魉得餮羝ⅲ诳梢匝瘢饪梢匀峤?太阳为巨,所以主筋所发生的病证。

(3)癫疾--癫痫等病证。

(4)囟--音信。即囟门部。

(5)尻--音考,平声。骶尾骨部的通称。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象被牵引,脊背痛,腰好象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象凝结,腓肠肌象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膝弯、腓肠?⒔哦伎煞⑸⊥矗〗胖翰缓迷擞谩?

足太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1),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注释】

(1)鼽窒--鼻流清涕,窒塞不通气。

【语译】

足太阳络脉,名飞扬。在外踝上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阴经脉。

足太阳络脉出现的实证,鼻塞,见鼻流清涕,头痛背痛;虚证,见鼻流清涕,鼻出血。可取足太阳络穴治疗。

足太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1)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

【注释】

(1)一道--即一条或一支。

【语译】

足太阳经别,在腘窝部从足太阳经脉分出,其中一条在骶骨下五寸处别行进入肛门,向里属于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着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部进入散布在心脏内;直行的一条,循脊部两旁的肌肉处继续上行,浅出项部,仍归入于足太阳本经。

足太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1),下结于(九页)。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于(九页)。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2),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

【注释】

(1)目上纲--约束目睫主管目之开合的筋称"纲",上眼睑称"目上纲",下眼睑称"目下纲"。

(2)脊反折--角弓反张。

【语译】

足太阳经筋,起始于足小趾,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下方沿足外侧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上向腘内侧,与腘部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向上夹脊旁,上后项。分支入结于舌根。直行者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位;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结于完骨(耳后乳突);再有分支从缺盆出来,斜上结于鼻旁部。

足太阳经筋发病,可见足小趾支撑不适和足跟部掣引疼痛,腘窝部挛急,脊背反张,项筋拘急,肩不能抬举,腋部支撑不适,缺盆中如纽掣样疼痛,不能左右活动。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经络图解 作者:
《经络图解》第08章 足少阴肾经| 中医典籍

《经络图解》第08章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循行】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1)足心,出于然谷(2)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骨内后廉,貫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本经穴]涌泉(井)、然谷(荥)、太溪(输、原)、大钟(络)、水泉(郄)、照海、复溜(经)、交信、筑宾、阴谷(合)、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交会穴]三阴交(足太阴),长强(督脉),关元、中极(任脉)。

【注释】

(1)邪走--邪通斜。

(2)然谷--穴在内踝前大骨下,即舟骨粗隆下方。"然骨"即指舟骨粗??

【语译】

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面不欲食,面如漆柴(1),咳唾则有血,喝喝(2)面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3)。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4) ,脊、骨内后廉痛,痿、厥(5),嗜卧,足上热而痛。

【注释】

(1)漆柴--形容病者面色黄黑无光泽。

(2)喝喝--为气喘声.

(3)骨厥--肾主骨,指本经脉所过部出现的证候。

(4)肠澼--澼音僻,肠间水也。此处指泄泻病证。

(5)痿厥--痿,主要指下肢痿弱;厥,逆冷。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黯黑象漆柴(炭),咳嗽痰唾带血,喝喝气急,刚坐下就想起来,两目视物模糊不清、心象悬空而不安,有如饥饿之感;肾气虚的容易发生恐怖、心中怦怦跳动,好象有人要捉捕一样;这还可发生为"骨"方面的深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口热、舌干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喉咙发干而痛、心内烦扰且痛、黄疸、腹泻、脊柱、大腿内侧后边痛、萎软、厥冷、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

足少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

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注释】

(无)

【语译】

足少阴络脉,名大钟。在内踝后绕行足跟,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过腰脊部。

其病症:脉气厥逆,可见心胸烦闷。实证,见二便不通;虚证,见腰痛。可取足少阴络穴治疗。

足少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

【注释】

【语译】

足少阴经别,从本经脉在腘窝部分出后,与足太阳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脏,在十四椎(第二腰椎)处分出来,归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继续上行,联系于舌根,再出来到项部,仍归入足太阳经别。

足少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1),并太阴之经,邪(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2)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3)之经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脊(4),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5),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注释】

(1)入足心--三字原无,据《甲乙》补。

(2)足太阳--三字原文为"太阳"二字,据《太素》改。

(3)太阴--此指足太阴。

(4)循膂内挟脊--原作"循脊内挟膂",据《甲乙》改。

(5)痫瘛及痉--痫,音闲,癫痫;瘛音赤,同瘈,瘈疭,抽搐之义;痉,痉挛强直。

【语译】

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下边,入足心部,同足太阴经筋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髁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行,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膂(脊旁肌肉)里夹脊,上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

足少阴经筋发病,可见足下转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证候,病在足少阴经筋,主要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证,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背为阳,腹为阴,阳筋病,项背部筋急,而腰向后反折,身体不能前俯,阴筋病,腹部筋急,而身不能后仰。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经络图解 作者:
《经络图解》第10章 手少阳三焦经| 中医典籍

《经络图解》第10章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1),循手表腕(2),出臂外两骨(3)之间,上贯肘,循臑( 4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 5 ),散络心包,下膈,遍(6)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 (7) ,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穴]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阳池(原)、外关(络)、支沟(经)、会宗(郄)、三阳络、四渎、天井(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交会穴]秉风、颧髎、听宫(手太阳),瞳子髎、上关、颔厌、悬厘、肩井(足少阳),大椎(督脉)。

【注释】

(1)两指之间--的指第4、5掌骨间。

(2)手表腕--指手背腕关节中。

(3)臂外两骨--指前臂背(伸)侧,尺骨与桡骨间。

(4)臑外--上臂后(伸)侧。

(5)膻中--膻音坦。此指胸中。不指穴名。

(6)遍--原作编。或误"循"

(7)客主人--即上关穴之异名。

【语译】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后项,连系耳后(天牖、翳风、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门;会听会),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谆谆,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1)。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释】

(1)主气--三焦能通调水道,水病多由于气化矢常,故主气所生??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耳聋,耳鸣,咽峡肿,喉咙痛。

本经所属腧穴能治有关"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小指侧的次指(无名指)运用欠灵活。

手少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包。

实,则肘挛(1);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注释】

(1)肘挛--肘部引掣拘挛。

【语译】

手少阳络脉,名外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分出,绕行于臂膊的外侧,进入胸中,会合于心包。

出现的实证,见肘关节拘挛;虚证,见肘关节不能收屈运动。可取手少阳络穴治疗。

手少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少阳之正,指天(1),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注释】

(1)指天--手少阳经别,起于巅顶,其部位在上,故称指天。

【语译】

手少阳经别,在头部从手少阳经分出,向下进入缺盆,经过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

手少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1),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2),结于角。

其病:所过者(3)支转筋,舌卷。

【注释】

(1)曲牙--颊车上部。

(2)颔--此处指颞前部。

(3)所过者--者后原有"即"字,据《太素》删去。

【语译】

手少阳经筋,起始于第四手指端,结于腕背,走向前臂外侧,结于肘尖部,向上绕行于上臂外侧,上循肩部,走到颈部会合手太阳经筋。其分支当下颌角部进入,联系于舌根;一支上下颌处沿耳前,属目外眦,上达颞部,结于额角。

手少阳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循行部位支撑不适,转筋掣引,以及舌卷。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经络图解 作者:
《经络图解》第09章 手厥阴心包经| 中医典籍

《经络图解》第09章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1)。

其支者:循胸出胁(2),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3)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4)出其端。

[本经穴]天池、天泉、曲泽(合)、郄门(郄)、间使(经)、内关(络)、大陵(输、原)、劳宫(荥)、中冲(井)。

【注释】

(1)历络三焦--此指自胸至腹挨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2)胁--乳下旁肋部。

(3)两筋--指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

(4)小指次指--小指侧的次指,即无名指,亦即第四指,下同。

【语译】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1),心中澹澹(2)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注释】

(1)支满--支撑胀满的感觉

(2)澹澹--音淡。形容心悸状。

(3)主脉--诸脉皆属于心,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代心受邪,故主脉所生??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心中热,前臂和肘弯掣强拘急,腋窝部肿胀,甚至胸中满闷,心跳不宁,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下止。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脉"(心主血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

手厥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1),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2)。取之两筋间也。

【注释】

(1)别走少阳--原脱,据《太素》杨注引《明堂经》文补。

(2)烦心--原作头强,据《甲乙》《千金》改。

【语译】

手厥阴络脉,名内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出于两筋之间,分支走向手少阳经脉,并沿经向上连系于心包,散络于心系。

心系的实证,见心痛;虚证,见心中烦乱。可取手厥阴络穴治疗。

手厥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上循(1)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

【注释】

(1)上循--原作出循,据《太素》改。

【语译】

手厥阴经别,在渊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腔内,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达喉咙,浅出于耳后方的完骨部,与手少阳经会合。

手厥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1)。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及胸痛息贲(2)。

【注释】

(1)贲--原作臂,据《太素》改。

(2)筋--此后原有"前"字。今据《太素》删去。

【语译】

手厥阴经之筋,起始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部内侧,上经上臂的内侧。结于腋下,分支进入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部。

手厥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支撑不适,制引、转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贲??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经络图解 作者:
《经络图解》第11章 足少阳胆经| 中医典籍

《经络图解》第11章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循行】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1),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2),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3),横入髀厌中(4)。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5),出膝外廉,下外辅骨(6)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7),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8),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9)。

[本经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交会穴]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注释】

(1)头角--当额结节部。

(2)下加颊车--指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

(3)毛际--指耻骨部阴毛处。

(4)髀厌--即髀枢,相当于环跳穴部。

(5)髀阳--指大腿的外侧。

(6)外辅骨--指腓骨。

(7)绝骨--指腓骨的下段低凹处。

(8)大指岐骨--指第一、二跖骨而言。

(9)三毛--足趾背短毛。

【语译】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者面微有尘(1),体无膏泽(2),足外反热(3),是为阳厥(4)。是主骨所生病者(5),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6),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释】

(1)面微有尘--形容面色灰暗,好象蒙有尘土一样。?

(2)膏泽--即脂滑润泽之意 。

(3)足外--指下肢外侧,经脉所过部分。

(4)阳厥--此指足少阳经气阻逆为??

(5)主骨--张介宾说:"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

(6)马刀侠瘿--此指瘰疬生在颈项或腋下等部位。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嘴里发苦,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象蒙着微薄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骨"方病症:如头痛,颞痛,眼睛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如"马刀挟瘿"等症,自汗出,战栗发冷,疟疾乃危急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都疫痛,小趾侧的次趾(足无名趾)不好运用。

足少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

实则厥;虚则痿躄(1),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注释】

(1)痿躄--躄音僻,痿躄,下肢痿软无力,足不能行走。

【语译】

足少阳络脉,名光明。在距离外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向下联络足背。

出现的实证,见足部厥冷;虚证,见下肢瘫痪,不能起立。可取足少阳络穴治疗。

足少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注释】

【语译】

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胆经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外阴部,同足厥阴经的经别会合,分支进入浮肋之间,沿着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到肝脏,上贯心中,挟着食道,浅出于下颔中间,散布在面部,联系眼球后面通入颅腔,当外眦部与足少阳经脉会合。

足少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眇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九页)。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1)。

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注释】

(1)外维--指维系目外眦之筋,此筋收缩即可左右盼视。

【语译】

足少阳经之筋,起于第四趾,上结于外踝,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股四头肌部),后边结于骶部。直行的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的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走向太阳经的前方,沿耳后上绕到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颔,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外眦成"外维"。

足少阳经之筋发病,可见足第四趾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并牵连膝外侧转筋,膝部不能随意屈伸,腘部的经筋拘急,前面牵连髀部,后面牵引尻部,向上牵及胁下空软处及胁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如果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时,则右眼不能张开。因此筋上过右额角与蹻脉并行,阴阳蹻脉在此互相交叉,左右之筋也是交叉的,左侧的维络右侧,所以左侧的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叫维筋相交。


分类:中医典籍 书名:经络图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