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中阿含经》第23卷 秽品无经第十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比丘、比丘尼未闻法者不得闻,已闻法者便忘失;若使有法本所修行,广布诵习,慧之所解,彼不复忆,知而不知。诸贤,是谓比丘、比丘尼净法衰退。
"诸贤,若有比丘、比丘尼未闻法者便得闻,已闻法者不忘失;若使有法本所修行,广布诵习,慧之所解,彼常忆念,知而复知,是谓比丘、比丘尼净法转增。
"诸贤,比丘者,当作如是观:我为有增伺,为无有增伺;我为有瞋恚心,为无有瞋恚心;我为有睡眠缠,为无有睡眠缠;我为有掉、贡高,为无有掉、贡高;我为有疑惑,为无有疑惑;我为有身诤,为无有身诤;我为有秽污心,为无有秽污心;我为有信,为无有信;我为有进,为无有进;我为有念,为无有念;我为有定,为无有定;我为有恶慧,为无有恶慧。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有增伺、有瞋恚心、有睡眠缠、有掉贡高、有疑惑、有身诤、有秽污心,无信、无进、无念、无定,有恶慧者。诸贤,彼比丘欲灭此恶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诸贤,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诸贤,如是比丘欲灭此恶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无增伺、无瞋恚心、无睡眠缠、无掉贡高、无有疑惑、无有身诤、无秽污心,有信、有进、有念、有定,无恶慧者。彼比丘欲住此善法,不忘不退,修行广布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诸贤,如是比丘欲住此善法,不忘不退,修行广布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秽品第八竟。
分类:佛经 书名:《中阿含经》 作者:(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中阿含经》第24卷 因品第九(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
因、止处、二阴,增上心、及念,
师子吼、优昙,愿、想最在后。
因品大因经第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尊者阿难闲居独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此缘起甚奇!极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观见至浅至浅。"于是,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闲居独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此缘起甚奇!极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观见至浅至浅。'"
世尊告曰:"阿难,汝莫作是念:'此缘起至浅至浅。'所以者何?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阿难,于此缘起不知如真,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令彼众生如织机相锁,如蕴蔓草,多有稠乱,怱怱喧闹,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往来不能出过生死。阿难,是故知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
"阿难,若有问者:'老死有缘耶?'当如是答:'老死有缘。'若有问者:'老死有何缘?'当如是答:'缘于生也。'阿难,若有问者:'生有缘耶?'当如是答:'生亦有缘。'若有问者:'生有何缘?'当如是答:'缘于有也。'阿难,若有问者:'有有缘耶?'当如是答:'有亦有缘。'若有问者:'有有何缘?'当如是答:'缘于受也。'阿难,若有问者:'受有缘耶?'当如是答:'受亦有缘。'若有问者:'受有何缘?'当如是答:'缘于爱也。'阿难,是为缘爱有受,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缘老死有愁戚,啼哭、忧苦、懊恼皆缘老死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
"阿难,缘生有老死者,此说缘生有老死,当知所谓缘生有老死。阿难,若无生,鱼、鱼种,鸟、鸟种,蚊、蚊种,龙、龙种,神、神种,鬼、鬼种,天、天种,人、人种,阿难,彼彼众生随彼彼处,若无生,各各无生者,设使离生,当有老死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老死因、老死习、老死本、老死缘者,谓此生也。所以者何?缘生故则有老死。阿难,缘有有生者,此说缘有有生,当知所谓缘有有生。阿难,若无有,鱼、鱼种,鸟、鸟种,蚊、蚊种,龙、龙种,神、神种,鬼、鬼种,天、天种,人、人种,阿难,彼彼众生随彼彼处无有,各各无有者,设使离有,当有生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生因、生习、生本、生缘者,谓此有也。所以者何?缘有故则有生。阿难,缘受有有者,此说缘受有有,当知所谓缘受有有。阿难,若无受,各各无受者,设使离受,当复有有,施设有有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有因、有习、有本、有缘者,谓此受也。所以者何?缘受故则有有。阿难,缘爱有受者,此说缘爱有受,当知所谓缘爱有受。阿难,若无爱,各各无爱者,设使离爱,当复有受立于受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受因、受习、受本、受缘者,谓此爱也。所以者何?缘爱故则有受。阿难,是为缘爱有求,缘求有利,缘利有分,缘分有染欲,缘染欲有著,缘著有悭,缘悭有家,缘家有守。阿难,缘守故便有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阿难,若无守,各各无守者,设使离守,当有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因是习、是本、是缘者,谓此守也。所以者何?缘守故则有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阿难,缘家有守者,此说缘家有守,当知所谓缘家有守。阿难,若无家,各各无家者,设使离家,当有守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守因、守习、守本、守缘者,谓此家也。所以者何?缘家故则有守。阿难,缘悭有家者,此说缘悭有家,当知所谓缘悭有家。阿难,若无悭,各各无悭者,设使离悭,当有家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家因、家习、家本、家缘者,谓此悭也。所以者何?缘悭故则有家。阿难,缘著有悭者,此说缘著有悭,当知所谓缘著有悭。阿难,若无著,各各无著者,设使离著,当有悭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悭因、悭习、悭本、悭缘者,谓此著也。所以者何?缘著故则有悭。阿难,缘欲有著者,此说缘欲有著,当知所谓缘欲有著。阿难,若无欲,各各无欲者,设使离欲,当有著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著因、著习、著本、著缘者,谓此欲也。所以者何?缘欲故则有著。阿难,缘分有染欲者,此说缘分有染欲,当知所谓缘分有染欲。阿难,若无分,各各无分者,设使离分,当有染欲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染欲因、染欲习、染欲本、染欲缘者,谓此分也。所以者何?缘分故则有染欲。阿难,缘利有分者,此说缘利有分,当知所谓缘利有分。阿难,若无利,各各无利者,设使离利,当有分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分因、分习、分本、分缘者,谓此利也。所以者何?缘利故则有分。阿难,缘求有利者,此说缘求有利,当知所谓缘求有利。阿难,若无求,各各无求者,设使离求,当有利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利因、利习、利本、利缘者,谓此求也。所以者何?缘求故则有利。阿难,缘爱有求者,此说缘爱有求,当知所谓缘爱有求。阿难,若无爱,各各无爱者,设使离爱,当有求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求因、求习、求本、求缘者,谓此爱也。所以者何?缘爱故则有求。阿难,欲爱及有爱,此二法因觉、缘觉致来。阿难,若有问者:'觉有缘耶?'当如是答:'觉亦有缘。'若有问者:'觉有何缘?'当如是答:'缘更乐也。'当知所谓缘更乐有觉。阿难,若无有眼更乐,各各无眼更乐者,设使离眼更乐,当有缘眼更乐生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耶?"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耳、鼻、舌、身、意更乐,各各无意更乐者,设使离意更乐,当有缘意更乐生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觉因、觉习、觉本、觉缘者,谓此更乐也。所以者何?缘更乐故则有觉。阿难,若有问者:'更乐有缘耶?'当如是答:'更乐有缘。'若有问者:'更乐有何缘?'当如是答:'缘名色也。'当知所谓缘名色有更乐。阿难,所行、所缘有名身,离此行、离此缘有有对更乐耶?"
答曰:"无也。"
"阿难,所行、所缘有色身,离此行、离此缘有增语更乐耶?"
答曰:"无也。"
"设使离名身及色身,当有更乐施设更乐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更乐因、更乐习、更乐本、更乐缘者,谓此名色也。所以者何?缘名色故则有更乐。阿难,若有问者:'名色有缘耶?'当如是答:'名色有缘。'若有问者:'名色有何缘?'当如是答:'缘识也。'当知所谓缘识有名色。阿难,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
答曰:"无也。"
"阿难,若识入胎即出者,名色会精耶?"
答曰:"不会。"
"阿难,若幼童男童女识初断坏不有者,名色转增长耶?"
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者,谓此识也。所以者何?缘识故则有名色。阿难,若有问者:'识有缘耶?'当如是答:'识亦有缘。'若有问者:'识有何缘?'当如是答:'缘名色也。'当知所谓缘名色有识。阿难,若识不得名色,若识不立、不倚名色者,识宁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苦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识因、识习、识本、识缘者,谓此名色也。所以者何?缘名色故则有识。阿难,是为缘名色有识,缘识亦有名色,由是增语,增语说传,传说可施设有,谓识、名色共俱也。阿难,云何有一见有神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惟愿说之!我今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见觉是神,或复有一不见觉是神,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或复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阿难,若有一见觉是神者,应当问彼:'汝有三觉--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汝此三觉为见何觉是神耶?'阿难,当复语彼,若有觉乐觉者,彼于尔时二觉灭--苦觉、不苦不乐觉,彼于尔时唯觉乐觉。乐觉者,是无常法、苦法、灭法,苦乐觉已灭,彼不作是念:'非为神灭耶?'阿难,若复有一觉苦觉者,彼于尔时二觉灭--乐觉、不苦不乐觉,彼于尔时唯觉苦觉。苦觉者,是无常法、苦法、灭法,若苦觉已灭,彼不作是念:'非为神灭耶?'阿难,若复有一觉不苦不乐觉者,彼于尔时二觉灭--乐觉、苦觉,彼于尔时唯觉不苦不乐觉。不苦不乐觉者,是无常法、苦法、灭法。若不苦不乐觉已灭,彼不作是念:'非为神灭耶?'阿难,彼如是无常法但离苦乐,当复见觉是神耶?"
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彼如是无常法但离苦乐,不应复见觉是神也。阿难,若复有一不见觉是神,然神能觉,见神法能觉者,应当语彼:'汝若无觉者,觉不可得,不应说是我所有。'阿难,彼当复如是见觉不是神,然神能觉,见神法能觉耶?"
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彼不应如是见觉非神,神能觉,见神法能觉。阿难,若复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者,应当语彼:'汝若无觉都不可得,神离觉者,不应神清净。'阿难,彼当复见觉非神,亦不见神能觉、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耶?"
答曰:"不也。"
"阿难,是故彼不应如是见觉非神,亦不见神能觉、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是谓有一见有神也。阿难,云何有一不见有神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惟愿说之!我今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亦不见神无所觉,彼如是不见已,则不受此世间;彼不受已,则不疲劳;不疲劳已,便般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谓增语,增语说传,传设可施设有。知是者,则无所受。阿难,若比丘如是正解脱者,此不复有见如来终,见如来不终,见如来终、不终,见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是谓有一不见有神也。阿难,云何有一有神施设而施设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惟愿说之!我今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或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或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或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
"阿难,若有一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今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如是说、亦如是见。有神若离少色时,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少色是神见著而著。
"阿难,若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今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如是说、亦如是见。有神若离无量色时,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无量色是神见著而著。
"阿难,若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今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如是说、亦如是见。有神若离少无色时,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少无色是神见著而著。
"阿难,若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今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如是说、亦如是见。有神若离无量无色时,亦如是如是思,彼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无量无色是神见著而著,是谓有一有神施设而施设也。
"阿难,云何有一无神施设而施设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惟愿说之!我今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阿难,若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非今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不如是说、亦不如是见。有神若离少色时,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非少色是神不见著而著。
"阿难,若复有一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非今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不如是说、亦不如是见。有神若离无量色时,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非无量色是神不见著而著。
"阿难,若复有一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非今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不如是说、亦不如是见。有神若离少无色时,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非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非少无色是神不见著而著。
"阿难,若复有一非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者,彼非今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身坏命终,亦不如是说、亦不如是见。有神若离无量无色时,亦不如是如是思,亦不作如是念。阿难,如是有一非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如是有一非无量无色是神不见著而著。阿难,是谓有一无神施设而施设也。
"复次,阿难,有七识住及二处。云何七识住?有色众生若干身、若干想,谓人及欲天,是谓第一识住。复次,阿难,有色众生若干身、一想,谓梵天初生不夭寿,是谓第二识住。复次,阿难,有色众生一身、若干想,谓晃昱天,是谓第三识住。复次,阿难,有色众生一身、一想,谓遍净天,是谓第四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空处成就游,谓无量空处天,是谓第五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识处成就游,谓无量识处天,是谓第六识住。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谓无所有处天,是谓第七识住。
"阿难,云何有二处?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是谓第一处。复次,阿难,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是谓第二处。阿难,第一识住者,有色众生若干身、若干想,谓人及欲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著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二识住者,有色众生若干身、一想,谓梵天初生不夭寿。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著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三识住者,有色众生一身、若干想,谓晃昱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著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四识住者,有色众生一身、一想,谓遍净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著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五识住者,无色众生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空处成就游,谓无量空处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著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六识住者,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识处成就游,谓无量识处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著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七识住者,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谓无所有处天。若有比丘知彼识住、知识住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识住,计著住彼识住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一处者,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处,计著往彼处耶?"
答曰:"不也。"
"阿难,第二处者,无色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集,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处,计著住彼处耶?"
答曰:"不也。"
"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
"复次,阿难,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是谓第一解脱。复次,内无色想外观色,是谓第二解脱。复次,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是谓第三解脱。复次,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第四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第五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第六解脱。复次,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第七解脱。复次,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尽知,是谓第八解脱。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及此八解脱,顺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分类:佛经 书名:《中阿含经》 作者:(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中阿含经》
《中阿含经》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适中,故名。东晋僧伽提婆与僧伽罗叉译。60卷。据传昙摩难提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曾译出59卷,早佚。此经为说一切有部所传,原本已不存,近代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零星梵文残片。历代单经零本翻译颇多,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现存73种。汉译《中阿含经》与南传"中部经典"大体相应,前者收经较多。一般认为,在《中阿含经》和"中部经典"编集之前,已有许多经文单独流行。两传文本所集经文都没有按其形成的次序排列。 |
七法品第一(有十经)(初一日诵)、七法品善法经第一 | 七法品昼度树经第二 |
七法品城喻经第三 | 七法品水喻经第四 |
七法品木积喻经第五 |
七法品善人往来经第六 | 七法品世间福经第七 |
七法品七日经第八 | 七法品七车经第九 |
七法品漏尽经第十 |
业相应品第二(有十经)(初一日诵)、业相应品盐喻经第一 | 业相应品和破经第二(和乎遏切) |
业相应品度经第三 | 业相应品罗云经第四 |
业相应品思经第五 | 业相应品伽蓝经第六 |
业相应品伽弥尼经第七 |
业相应品师子经第八 | 业相应品尼乾经第九 |
业相应品波罗牢经第十 |
舍梨子相应品第三(有十一经)(初一日诵)、舍梨子相应品等心经第一 | 舍梨子相应品成就戒经第二 |
舍梨子相应品智经第三 | 舍梨子相应品师子吼经第四 |
舍梨子相应品水喻经第五 |
舍梨子相应品瞿尼师经第六 | 舍梨子相应品梵志陀然经第七 |
舍梨子相应品教化病经第八 |
舍梨子相应品大拘絺罗经第九 | 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第十 |
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第十一 |
未曾有法品第四(有十经)(初一日诵)、未曾有法品未曾有法经第一 | 未曾有法品侍者经第二 |
未曾有法品薄拘罗经第三 | 未曾有法品阿修罗经第四 |
未曾有法品地动经第五 | 未曾有法品瞻波经第六 |
未曾有法品郁伽长者经上第七 | 未曾有法品郁伽长者经下第八 |
未曾有法品手长者经上第九 | 未曾有法品手长者经下第十 |
习相应品第五(有十六经)(初一日诵)、习相应品何义经第一 | 习相应品不思经第二 |
习相应品念经第三 | 习相应品惭愧经上第四 |
习相应品惭愧经下第五 | 习相应品戒经上第六 |
习相应品戒经下第七 | 习相应品恭敬经上第八 |
习相应品恭敬经下第九 | 习相应品本际经第十 |
习相应品食经上第十一 | 习相应品食经下第十二 |
习相应品尽智经第十三 | 习相应品涅槃经第十四 |
习相应品弥醯经第十五 | 习相应品即为比丘说经第十六 |
王相应品第六(有十四经)(初一日诵)、王相应品七宝经第一 | 王相应品三十二相经第二 |
王相应品四洲经第三 | 王相应品牛粪喻经第四 |
王相应品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第五 |
王相应品鞞婆陵耆经第六 | 王相应品天使经第七 |
王相应品乌鸟喻经第八(第二小土城诵) | 王相应品说本经第九 |
王相应品大天奈林经第十 | 王相应品大善见王经第十一 |
王相应品三十喻经第十二 | 王相应品转轮王经第十三 |
王相应品蜱肆经第十四 |
长寿王品第七(有十五经)(第二小土城诵) | 长寿王品长寿王本起经第一 |
长寿王品天经第二 | 长寿王品八念经第三 |
长寿王品净不动道经第四 | 长寿王品郁伽支罗经第五 |
长寿王品娑鸡帝三族姓子经第六 |
长寿王品梵天请佛经第七 | 长寿王品有胜天经第八 |
长寿王品迦絺那经第九 |
长寿王品念身经第十 | 长寿王品支离弥梨经第十一 |
长寿王品长老上尊睡眠经第十二 |
长寿王品无刺经第十三 | 长寿王品真人经第十四 |
长寿王品说处经第十五 |
秽品第八(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秽品秽经第一 | 秽品求法经第二 |
秽品比丘请经第三 | 秽品知法经第四 |
秽品周那问见经第五 | 秽品青白莲华喻经第六 |
秽品水净梵志经第七 | 秽品黑比丘经第八 |
秽品住法经第九 | 秽品无经第十 |
因品第九(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因品大因经第一 | 因品念处经第二 |
因品苦阴经上第三 | 因品苦阴经下第四 |
因品增上心经第五 | 因品念经第六 |
因品师子吼经第七 | 因品优昙婆逻经第八 |
因品愿经第九 | 因品想经第十 |
林品第十(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林品林经上第一 | 林品林经下第二 |
林品自观心经上第三 | 林品自观心经下第四 |
林品达梵行经第五 | 林品阿奴波经第六 |
林品诸法本经第七 | 林品优陀罗经第八 |
林品蜜丸喻经第九 | 林品瞿昙弥经第十 |
大品第一(有二十五经)(第三念诵)、大品柔软经第一 | 大品龙象经第二 |
大品说处经第三 | 大品说无常经第四 |
大品请请经第五(下一请字慈井切) | 大品瞻波经第六 |
大品沙门二十亿经第七 | 大品八难经第八 |
大品贫穷经第九 |
大品行欲经第十 | 大品福田经第十一 |
大品优婆塞经第十二 | 大品怨家经第十三 |
大品教昙弥经第十四 | 大品降魔经第十五 |
大品赖吒和罗经第十六 |
大品优婆离经第十七 |
大品释问经第十八 | 大品善生经第十九 |
大品商人求财经第二十 | 大品世间经第二十一 |
大品福经第二十二 | 大品息止道经第二十三 |
大品至边经第二十四 | 大品喻经第二十五 |
梵志品第十二(有二十经)(第三念诵)、梵志品雨势经第一 | 梵志品伤歌逻经第二 |
梵志品算数目揵连经第三 |
梵志品瞿默目揵连经第四 | 梵志品象迹喻经第五 |
梵志品闻德经第六 | 梵志品何苦经第七 |
梵志品何欲经第八 | 梵志品郁瘦歌逻经第九 |
梵志品阿摄和经第十 |
梵志品鹦鹉经第十一(第四分别诵) | 梵志品须闲提经第十二 |
梵志品婆罗婆堂经第十三 | 梵志品须达哆经第十四 |
梵志品梵波罗延经第十五 |
梵志品黄芦园经第十六 | 梵志品头那经第十七 |
梵志品阿伽罗诃那经第十八 | 梵志品阿兰那经第十九 |
梵志品梵摩经第二十 |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有十经)(第四分别诵)、根本分别品分别六界经第一 | 根本分别品分别六处经第二 |
根本分别品分别观法经第三 |
根本分别品温泉林天经第四 | 根本分别品释中禅室尊经第五 |
根本分别品阿难说经第六 | 根本分别品意行经第七 |
根本分别品拘楼瘦无诤经第八 |
根本分别品鹦鹉经第九 | 根本分别品分别大业经第十 |
心品第十四(有十经)(第四分别诵)、心品心经第一 | 心品浮弥经第二 |
心品受法经上第三 | 心品受法经下第四 |
心品行禅经第五 | 心品说经第六 |
心品猎师经第七 | 心品五支物主经第八 |
心品瞿昙弥经第九 | 心品多界经第十 |
双品第十五(有十经前五经第四诵后五经第五诵故曰双品)(第四分别诵)、双品马邑经上第一 | 双品马邑经下第二 |
双品牛角娑罗林经上第三 | 双品牛角娑罗林经下第四 |
双品求解经第五 |
双品说智经第六(第五诵名后诵) | 双品阿夷那经第七 |
双品圣道经第八 | 双品小空经第九 |
双品大空经第十 |
大品第十六(有十经)(第五后诵)、大品加楼乌陀夷经第一 | 大品牟犁破群那经第二 |
大品跋陀和利经第三 | 大品阿湿具经第四 |
大品周那经第五 | 大品优婆离经第六 |
大品调御地经第七 |
大品痴慧地经第八 |
大品阿梨吒经第九 | 大品嗏帝经第十 |
晡利多品第十七(有十经)(第五后诵)、晡利多品持斋经第一 | 晡利多品晡利多经第二 |
晡利多品罗摩经第三 | 晡利多品五下分结经第四 |
晡利多品心秽经第五 |
晡利多品箭毛经上第六 | 晡利多品箭毛经下第七 |
晡利多品鞞摩那修经第八 |
晡利多品法乐比丘尼经第九 | 晡利多品大拘絺罗经第十 |
例品第十八(有十一经)(第五后诵)、例品一切智经第一 | 例品法庄严经第二 |
例品鞞诃提经第三 | 例品第一得经第四 |
例品爱生经第五 | 例品八城经第六 |
例品阿那律陀经上第七 | 例品阿那律陀经下第八 |
例品见经第九 | 例品箭喻经第十 |
例品例经第十一 |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中阿含经》第24卷 因品念处经第二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
"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旋捉,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彼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其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暗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如是比丘善受观相,善忆所念。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髄、涎、痰、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髄、涎、痰、小便。'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地于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鸟鸱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食半,骨锁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末,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择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分类:佛经 书名:《中阿含经》 作者:(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中论》序
《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朗然悬解矣!夫滞惑生于倒见,三界以之而沦溺;偏悟起于厌智,耿介以之而致乖。故知大觉在乎旷照,小智缠乎隘心!照之不旷,则不足以夷有无一道俗;知之不尽,则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际。道俗之不夷,二际之不泯,菩萨之忧也。是以龙树大士,析之以中道,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变;括之以即化,令玄悟之宾丧咨询于朝彻。荡荡焉!真可谓坦夷路于冲阶,敝玄门于宇内;扇慧风于陈枚,流甘露于枯悴者矣!夫百梁之构兴,则鄙茅茨之仄陋;睹斯论之宏旷,则知偏悟之鄙倍。幸哉!此区之赤县,忽得移灵鹫以作镇;险陂之边情,乃蒙流光之余惠。而今而后,谈道之贤始可与论实矣!
云天竺诸国,敢预学者之流,无不玩味斯论以为喉衿。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宾伽罗,秦言青目之所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中乖阙烦重者,法师皆裁而裨之,于经通之理尽矣,文或左右未尽善也!百论治外以闲邪,斯文袪内以流滞,大智释论之渊博,十二门观之精诣,寻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予玩之味之不能释手,遂复忘其鄙拙,托悟怀于一序,并目品义题之于首,岂期能释耶?盖是欣自同之怀耳!
分类:佛经 书名:中论 作者:[姚秦]鸠摩罗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