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经名释意
经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这就是《楞严经》经名的全文,在一切佛经中,这是最长的经名。现在我们逐字略解经名。
'大'--佛经中所谓的'大',比一般所说的'大'含义更广阔,大到无所不包。庄子说:'至大无外'。现在数学上认为'无穷大'就是最大的概念。但还不如佛经所谓的'大'字的含义广。因为'无穷大'和'至大无外'都是概括空间而言。而佛经所说的'大',并包毕时间。一般佛经当中常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两句话。上句是说时间,'三际'就是'现在''过去'和'未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总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穷尽无始无终的时间'。下句是指空间而言,'十方'就是东西南北四方,加上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东北方,再加上方和下方,总成'十方'。这句话的含义就是'遍一切空间'。因此佛经所说的'大'是总包空间和时间二者而言。略异于中国所说的'大'字的含义,因为中国没有和它同义的字,因此有些经中只照印度文的音译为'摩诃',以示与中文的'大'字含义不同。这里所说的大,是说明本经内容之广,竖而时间--过去未来和现在,横而空间,天地万物尽宇宙无所不包。
'佛顶'--'佛'字是印度文'佛陀'的省称。'佛陀'的含义是'觉'。但这个'觉'的含义又不同于中文的'觉'。这个'觉'是与众生相对的。'众生'就是泛指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众生'因为处在'迷'中,因此永远沉沦于生死的苦海中而不能自拔。其实'众生'与'佛'本无区别,只是众生处在'迷'中所以沉沦生死。佛处在'觉'中,因此能超出生死之外。佛不但处在'觉'中,超出生死之外,同时还能觉醒其他的的众生,使他们也超出生死的苦海。
因此'佛'字含有两重意义,一是'觉己'(使自己超出生死的苦海)。一重是'觉他'(使众生超出生死的苦海)。关于这个道理,后文还要详细谈,此处暂不多说。其次谈到'佛顶',相传释迦牟尼佛的头顶,任何人也望不到上面去。这象征著他掌握了宇宙间最高的真理,证到了宇宙间最高的成果。没有任何人的智慧成果在他之上。所以称为'无上',这里用'佛顶'来比喻本经。就是说此经中所讲的道理,不但内容之广,包罗万有,而且所讲的道理,也是最高;犹如佛顶一般,没有任何理论在它之上。
'如来'--是'佛'的另一种称号。其含义是任何一个人,只要证到佛的境地,就和过去所有的佛一样,不分高低,犹如过去的佛重来一般。
'密因'--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它一定的过程。佛家往往用'因果'二字来概括它。'因'就是起因,'果'就是结果。
宇宙间没有无缘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缘因。种大的因就结大的果;种小的因就结小的果。好的因就给好的果,坏的因就结坏的果。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今天要想结成佛的果,就必须先种成佛的因。而这个因高深微妙。不是一般普通人心粗气浮所能理解。一般人因为不能理解这种高深的道理,以为这是一种秘密,所以理解不到。因此佛经上常说:'愚者不解,故名为密;智者了达,即不名密。'因为这是一种最高深而又最精微的真理,所以能结无上的佛果。
'修证'--'修'就是一种行为。我们既然明白了这个高深微妙成佛的道理,就必须按照道个道理结合行为去实践它,这个实践的过程就名为'修'。不但要'修',而且还要从'修'当中去'证'到最后的结果。这就名为'修证'。
'了义'--任何一家思想体系,都有它所包含的独特的意义。这个意义假若是彻底正确的,就名为'了义';不如此,就名'不了义'。但是每一家思想,都认为他掌握了真理。究竟谁是真理,就必须有一定的尺度来衡量它。衡量的尺度有两种:一是从'理'上来辩驳,二是从'事'上来证明。经过这两方面来衡量,证明此经所讲的是能彻底解决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最精义理,所以名为'了义'。'了义'就是能够彻底了达宇宙人生的义理。
'诸菩萨'--'菩萨'是印度文'菩提萨埵'的省称。'菩提'的含义是'觉','萨埵'是有情,合而言之,就是'觉有情'。一切众生,都是有情,故名'萨埵'。然而迷惑于生死中,不能自拔。若要超出生死之苦,必须以'觉'来破'迷',超出生死,即名'菩萨'。然而'菩萨'所谓的'觉',与上文'佛陀'所谓的'觉',是有差异的。'佛陀'所谓的'觉',是'觉己''觉他',觉行已彻底圆满,是觉的最高境界。'菩萨'所谓的'觉'是自觉已成,而觉他的功德还未圆满,尚待努力,才能达到'佛'的地步。是成佛过程中的境界。'菩萨'随著自己证的深浅,又分为各种不同位次,后文当详论。'诸菩萨'就是泛指各种位次高低不同的众菩萨。
'万行'--一切众生,由一个普通的凡夫,发心要想修行,出离生死。经过'菩萨'的阶段,直到最后证到佛的境地为止。这当中有千差万别不同的道路,供人选择,最后都能得到成'佛'的结果。这些千差万别不同的道路--也就是不同的行为,都是走向出离生死的行为,统名之谓'菩萨行'。'菩萨行'不是一种而是多种,故名为'万行'。
'首楞严'--据《涅槃经》上释迦佛自己解释'首楞严'三字的含义说:'首楞严者,名一切事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穷尽了宇宙万物即'一切事毕竟'。'坚固'就是永恒不变不坏。只有万物的本体才永恒不变不坏。换言之'首楞严'三字的含义就是'穷尽宇宙人生的本体'。穷尽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本源,而证到了永恒坚固不坏的结果,就是佛法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经'--'经'字含有三重意义:一是'永恒不变',二是'方法',三是'道路'。总说就是:'这是一条走向永恒不变的道路的方法。'
译经人〈一〉唐中天竺〈注一〉沙门〈注二〉般剌密谛译
注:①古代译印度为天竺。
② 沙门就是出家修行的人,又叫'比丘',中国一般称为僧人;后文当详解。
相传隋朝时,天台山智者大师知道印度有《楞严经》没有传到中国来,就每天向著西方礼拜,祷求这部经早日传到中国,一共拜了十八年。后来到了唐中宗初年,印度僧人名般剌密谛,秘密把道部经梯山航海偷运来中国。据传说印度因为很珍视道部经,禁止把这部经传出国外。般剌密谛偷运此经来到广州时,正当唐中宗神龙元年。恰遇著武则天时的宰相房融被降职到广州,房融是佛教徙,知道般剌密谛带来了道部经,于是要求他在广州制止寺把这部经译成了中文。
译经人〈二〉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解 乌苌国'北印度,弥伽释迦是乌苌国僧人。他精通印度和中国的文字。般剌密谛译经时,只是依照印度文的音,用中文记录下来,弥伽释迦再根据此音的含义译为中文。
译经人〈三〉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解 怀迪是广东罗浮山南楼寺的僧人。他精习各种佛经,并精通五印度的文字。当般刺密谛和弥伽释迦译此经时,他怕他们二人的中文不够熟练,因此在旁边校正他们的译文。
译经人〈四〉菩萨戒弟子前正仪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解 凡是佛教徒都必须受戒,受戒就是接受一定的规章法则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些法规总称为'戒律'。受戒后就必须永远遵守这些法规,不能违犯。戒律中按身份的不同和思想水平的高低又分为'居士戒''沙弥戒''比丘尼''比钓尼戒''菩萨戒'等。'菩萨戒'是较高水准的戒律。'菩萨戒弟子'就是受过'菩萨戒'的佛教徒。正仪大夫是唐朝内阁的一个高级官名。唐朝内阁分'中书省'和'门下省'两部分。平章就是秉公处理国家的政务。一般称宰相为'平章'。房融是清河县人,和他的儿子房琯都是唐朝有名的宰相。此经译时,房融在旁作词藻的润色,因此文辞非常雅淳,为中国文字最美的一部佛经。
分类:佛经 书名:楞严经 作者: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