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后汉书》志第十七 五行五射妖 龙蛇孽 马祸 人痾 人化 死复生 疫 投霓 《五行传》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尚书大传》"皇"作"王"。郑玄曰:"王,君也。不名体而言王者,五事象五行,则王极象天也。天变化为阴为阳,覆成五行。经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论语》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是则天之道于人政也。孔子说《春秋》曰:'政以不由王出,不得为政。'则王君出政之号也。极,中也。建,立也。王象天,以情性覆成五事,为中和之政也。王政不中和,则是不能立其事也。"《古文尚书》:"皇极,皇建其有极。"孔安国曰:"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谓行九畴之义。"马融对策曰:"大中之道,在天为北辰,在地为人君。"厥咎眊,《尚书大传》作"瞀"。郑玄曰:"瞀与思心之咎同耳,故子骏传曰眊。眊,乱也。君臣不立,则上下乱矣。"《字林》曰:"目少精曰眊。"厥罚恒阴,郑玄曰:"王极象天,天阴养万物,阴气失,故常阴。"厥极弱。郑玄曰:"天为刚德,刚气失,故于人为弱。《易》说亢龙之行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此之谓弱。或云懦,不毅也。"时则有射妖,郑玄曰:"射,王极之度也。射人将发矢,必先于此仪之,发则中于彼矣。君将出政,亦先于朝廷度之,出则应于民心。射,其象也。"时则有龙蛇之孽,郑玄曰:"龙,虫之生于渊,行于无形,游于天者也,属天。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时则有马祸,郑玄曰:"天行健。马,畜之疾行者也,属王极。"时则有下人伐上之痾,郑玄曰:"夏侯胜说'伐'宜为'代',书亦或作'代'。阴阳之神曰精气,情性之神曰魂魄,君行不由常,侜张无度,则是魂魄伤也,王极气失之病也。天于不中之人,恒耆其味,厚其毒,增以为病,将以开贤代之也,《春秋传》所谓'夺伯有魄'者是也。不名病者,病不著于身体也。"时则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郑玄曰:"乱谓薄食斗并见,逆谓赢缩反明,经天守舍之类也。"《太公六韬》曰:"人主好武事兵革,则日月薄蚀,太白失行。"皇,君也。极,中也。眊,不明也。说云:此沴天也。不言沴天者,至尊之辞也。《春秋》"王师败绩",以自败为文。 恒阴,中兴以来无录者。臣昭案:本传阳嘉二年,郎顗上书云:"正月以来,阴闇连日。久阴不雨,乱气也。得贤不用,犹久阴不雨也。" 灵帝光和中,雒阳男子夜龙以弓箭射北阙,吏收考问,辞"居贫负责,无所聊生,因买弓箭以射"。近射妖也。《风俗通》曰:"龙从兄阳求腊钱,龙假取繁数,颇厌患之,阳与钱千,龙意不满,欲破阳家,因持弓矢射玄武东阙,三发,吏士呵缚首服。因是遣中常侍、尚书、御史中丞、直事御史、谒者、卫尉、司隶、河南尹、雒阳令悉会发所。劭时为太尉议曹掾,白公邓盛:'夫礼设阙观,所以饰门,章于至尊,悬诸象魏,示民礼法也。故车过者下,步过者趋。今龙乃敢射阙,意慢事丑,次于大逆。宜遣主者参问变状。'公曰:'府不主盗贼,当与诸府相候。'劭曰:'丞相邴吉以为道路死伤,既往之事,京兆、长安职所穷逐,而住车问牛喘吐舌者,岂轻人而贵畜哉,颇念阴阳不和,必有所害。掾史尔乃悦服,《汉书》嘉其达大体。令龙所犯,然中外奔波,邴吉防患大豫,况于已形昭晰者哉!明公既处宰相大任,加掌兵戎之职,凡在荒裔,谓之大事,何有近目下而致逆节之萌者?孔子摄鲁司寇,非常卿也。折僭溢之端,消纤介之渐,从政三月,恶人走境,邑门不阖,外收强齐侵地,内亏三桓之威。区区小国,尚于趣舍,大汉之朝,焉可无乎?明公恬然谓非己。《诗》云:"仪刑文王,万国作孚。"当为人制法,何必取法于人!'于是公意大悟,遣令史谢,申以铃下规应掾自行之,还具条奏。时灵帝诏报,恶恶止其身,龙以重论之,阳不坐。"其后车骑将军何苗,与兄大将军进部兵还相猜疑,对相攻击,战于阙下。苗死兵败,杀数千人,雒阳宫室内人烧尽。应劭曰:"龙者阳类,君之象也。夜者,不明之应也。此其象也。" 安帝延光三年,济南言黄龙见历城,琅邪言黄龙见诸。是时安帝听谗,免太尉杨震,震自杀。又帝独有一子,以为太子,信谗废之。是皇不中,故有龙孽,是时多用佞媚,故以为瑞应。明年正月,东郡又言黄龙二见濮阳。 桓帝干宝《搜神记》曰"桓帝即位,有大蛇见德阳殿上,雒阳市令淳于翼曰:'蛇有鳞,甲兵之象也。见于省中,将有椒房大臣受甲兵之诛也。'乃弃官遁去。到延熹二年,诛大将军梁冀,捕治宗属,扬兵京师"也。延熹七年六月壬子,河内野王山上有龙死,长可数十丈。《袁山松书》曰:"长可百余丈。"襄楷以为夫龙者为帝王瑞,《易》论大人。天凤中,黄山宫有死龙,汉兵诛莽而世祖复兴,此易代之征也。至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代汉。臣昭曰:夫屈申跃见,变化无方,非显死之体,横强之畜。易况大圣,实类君道。野王之异,岂桓帝将崩之表乎?妖等占殊,其例斯众。苟欲附会以同天凤,则帝涉三主,年逾五十,此为迂阔,将恐非征矣。 永康元年八月,巴郡言黄龙见。时吏傅坚以郡欲上言,内白事以为走卒戏语,不可。太守不听。尝见坚语云:"时民以天热,欲就池浴,见池水浊,因戏相恐'此中有黄龙',语遂行人闲。闻郡欲以为美,故言。"时史以书帝纪。桓帝时政治衰缺,而在所多言瑞应,皆此类也。又先儒言:瑞兴非时,则为妖孽,而民讹言生龙语,皆龙孽也。 熹平元年四月甲午,青蛇见御坐上。是时灵帝委任宦者,王室微弱。杨赐谏曰:"皇极不建,则有龙蛇之孽。《诗》云:'惟虺惟蛇,女子之祥。'宜抑皇甫之权,割艳妻之爱,则蛇变可消者也。"案《张奂传》,建宁二年夏,青蛇见御坐轩前。奂上疏:"陈蕃、窦氏未被明宥,妖眚之来,皆为此也。"《敦煌实录》曰:"蛇长六尺,夜于御前当轩而见。" 更始二年二月,发雒阳,欲入长安,司直李松奉引,车奔,触北宫铁柱门,三马皆死。马祸也。时更始失道,将亡。 桓帝延熹五年四月,惊马与逸象突入宫殿。近马祸也。是时桓帝政衰缺。 灵帝光和元年,司徒长史冯巡马生人。《风俗通》曰:"巡马生胡子,问养马胡苍头,乃好此马以生子。"京房易传曰:"上亡天子,诸侯相伐,厥妖马生人。"后冯巡迁甘陵相,黄巾初起,为所残杀,而国家亦四面受敌。其后关东州郡各举义兵,卒相攻伐,天子西移,王政隔塞。其占与京房同。 光和中,雒阳水西桥民马逸走,遂啮杀人。是时公卿大臣及左右数有被诛者。 安帝永初元年十一月戊子,民转相惊走,弃什物,去庐舍。 灵帝建宁三年春,河内妇食夫,河南夫食妇。臣昭曰:案此二食,夫妻不同,在河南北,每见死异,斯岂怪妖复有征乎?河者,经天亘地之水也。河内,河之阳也。夫妇参配阴阳,判合成体。今以夫之尊,在河之阳,而阴承体卑,吞食尊阳,将非君道弃弱,无居刚之德,遂为阴细之人所能消毁乎?河南,河之阴。河视诸侯,夫亦惟家之主,而自食正内之人。时宋皇后将立,而灵帝一听阉官,无所厝心。夫以宫房之爱恶,亦不全中怀抱,宋后终废,王甫挟奸,阴中列侯,实应厥位。天戒若曰,徒随嬖竖之意,夫啖其妻乎? 熹平二年六月,雒阳民讹言虎贲寺东壁中有黄人,形容须眉良是,观者数万,省内悉出,道路断绝。应劭时为郎。《风俗通》曰:"劭故往视之,何在其有人也!走漏污处,腻赭流漉,壁有他剥数寸曲折耳。劭又通之曰:季夏土黄,中行用事,又在壁中,壁亦土也。以见于虎贲寺者,虎贲国之秘兵,捍难御侮。必示于东,东者动也,言当出师行将,天下摇动也。天之以类告人,甚于影响也。"到中平元年二月,张角兄弟起兵冀州,自号黄天,三十六方,四面出和,将帅星布,吏士外属,因其疲喂,牵而胜之。《物理论》曰:"黄巾被服纯黄,不将尺兵,肩长衣,翔行舒步,所至郡县无不从,是日天大黄也。" 光和元年五月壬午,何人白衣欲入德阳门,辞"我梁伯夏,教我上殿为天子"。中黄门桓贤等呼门吏仆射,欲收缚何人,吏未到,须臾还走,求索不得,不知姓名。时蔡邕以成帝时男子王褒绛衣入宫,上前殿非常室,曰"天帝令我居此",后王莽篡位。今此与成帝时相似而有异,被服不同,又未入云龙门而觉,称梁伯夏,皆轻于言。以往况今,将有狂狡之人,欲为王氏之谋,其事不成。其后张角称黄天作乱,竟破坏。《风俗通》曰:"光和四年四月,南宫中黄门寺有一男子,长九尺,服白衣。中黄门解步呵问:'汝何等人?白衣妄入宫掖。'曰:'我梁伯夏后,天使我为天子。'步欲前收取,因忽不见。劭曰:《尚书》、《春秋左传》曰,伯益佐禹治水,封于梁。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龙多归之,帝舜嘉之,赐姓董氏。董氏之祖,与梁同焉。到光熹元年,董卓自外入,因闲乘衅,废帝杀后,百官总己,号令自由,杀戮决前,威重于主。梁本安定,而卓陇西人,俱凉州也。天戒若曰,卓不当专制夺矫,如白衣无宜兰入宫也。白衣见黄门寺,及卓之末,中黄门诛灭之际,事类如此,可谓无乎?"袁山松曰:"案张角一时狡乱,不足致此大妖,斯乃曹氏灭汉之征也。"案劭所述,与志或有不同,年月舛异,故俱载焉。臣昭注曰:检观前通,各有未直。寻梁即魏地之名,伯夏明于中夏,非溥天之称,以内臣孙未得称王,征验有应,有若符契。复云"伯夏教我为天子",后曹公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此乃魏文帝受我成策而陟帝位也。《风俗通》云"见中黄门寺曹腾之家",尤见其证。 二年,雒阳上西门外女子生儿,两头,异肩共胸,俱前向,以为不祥,堕地弃之。自此之后,朝廷霿乱,政在私门,上下无别,二头之象。后董卓戮太后,被以不孝之名,放废天子,后复害之。汉元以来,祸莫逾此。 四年,魏郡男子张博送铁卢诣太官,博上书室殿山居屋后宫禁,落屋欢呼。上收缚考问,辞"忽不自觉知"。臣昭曰:魏人入宫,既夺汉之征,至后宫而欢呼,终亦祸废母后。 中平元年六月壬申,雒阳男子刘仓居上西门外,妻生男,两头共身。 灵帝时,江夏黄氏之母,浴而化为鼋,入于深渊,其后时出见。初浴簪一银钗,及见,犹在其首。臣昭曰:黄者,代汉之色。女人,臣妾之体。化为鼋,鼋者元也。入于深渊,水实制火。夫君德尊阳,利见九五,飞在于天,乃备光盛。俯等龟鼋,有愧潜跃;首从戴钗,卑弱未尽。后帝者王,不专权极,天德虽谢,蜀犹傍缵。推求斯异,女为晓著矣。 献帝初平中,长沙有人姓桓氏,死,棺敛月余,其母闻棺中声,发之,遂生。占曰:"至阴为阳,下人为上。"其后曹公由庶士起。 建安四年二月,武陵充县女子李娥,年六十余,物故,以其家杉木槥敛,瘗于城外数里上,已十四日,有行闻其冢中有声,便语其家。家往视闻声,便发出,遂活。干宝《搜神记》曰:"武陵充县女子李娥,年六十余,病死,埋于城外,已十四日。娥比舍有蔡仲,闻娥富,谓殡当有金宝,盗发冢剖棺。斧数下,娥于棺中言曰:'蔡仲,汝护我头。'惊遽,便出走。会为吏所见,遂收治,依法当弃市。娥儿闻,来迎出娥将去。武陵太守闻娥死复生,召见问事状。娥对曰:'闻谬为司命所召,到得遣出,过西门,适见外兄刘伯文,为相劳问,涕泣悲哀。娥语曰:"伯文,一日误见召,今得遣归,既不知道,又不能独行,为我得一伴不?又我见召在此,已十余日,形体又当见埋藏,归当那得自出?"伯文曰:"当为问之。"即遣门卒与户曹相问:"司命一日误召武陵大女李娥,今得遣还。娥在此积日,尸丧又当殡敛,当作何等得出?又女弱独行,岂当有伴邪?是吾外妹,幸为便安之。"答曰:"今武陵西男民李黑,亦得遣还,便可为伴。"辄令黑过,来娥比舍蔡仲,令发出娥也。于是娥遂得出,与伯文别。伯文曰:"书一封以与儿佗。"娥遂与黑俱归,事状如此。'太守慨然叹曰:'天下事真不可知也!'乃表以为'蔡仲虽发冢,为鬼神所使,虽欲无发,势不得已。宜加宽宥。'诏书报可。太守欲验语虚实,即遣马吏于西界推问李黑得之。黑语协,乃致伯文书与佗。佗识其纸,乃是父亡时送箱中文书也。表文字犹在也,而书不可晓。乃请费长房读之,曰:'告佗:当从府君出案行,当以八月八日日中时,武陵城南沟水畔顿,汝是时必往。'到期,悉将大小于城南待之。须臾果至,但闻人马隐隐之声,诣沟水,便闻有呼声曰:'佗来!汝得我所寄李娥书不邪?'曰:'即得之,故来至此。'伯文以次呼家中大小问之,悲伤断绝。曰:'死生异路,不能数得汝消息。吾亡后,儿孙乃尔许人!'良久谓佗曰:'来春大病,与此一丸药,以涂门户,则辟来年妖厉矣。'言讫忽去,竟不得见其形。至前春,武陵果大病,白日见鬼,唯伯文之家,鬼不敢向。费长房视药曰:'此方相临也。'"《博物记》曰:"汉末关中大乱,有发前汉宫人颐者,宫人犹活。既出,平复如旧。魏郭后爱念之,录置宫内,常在左右。问汉时宫中事,说之了了,皆有次绪。郭后崩,哭泣哀过,遂死。汉末,发范明友奴冢,奴犹活。明友,霍光女婿。说光家事,废立之际,多与《汉书》相应。此奴常游走居民闲,无止住处,遂不知所在。" 七年,越巂有男化为女子。时周群上言,哀帝时亦有此异,将有易代之事。至二十五年,献帝封于山阳。 建安中,女子生男,两头共身。 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会稽大疫。《公羊传》曰:"大灾者何?大瘠也。大瘠者何??也。"何休曰:"民疾疫也,邪乱之气所生。"《古今注》曰:"光武建武十三年,扬徐部大疾疫,会稽江左甚。"案传,钟离意为督邮,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案此则频岁也。《古今注》曰:"二十六年,郡国七大疫。" 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张衡明年上封事:"臣窃见京师为害兼所及,民多病死,死有灭户。人人恐惧,朝廷燋心,以为至忧。臣官在于考变禳灾,思任防救,未知所由,夙夜征营。臣闻国之大事在祀,祀莫大于郊天奉祖。方今道路流言,佥曰'孝安皇帝南巡路崩,从驾左右行慝之臣欲征诸国王子,故不发丧,衣车还宫,伪遣大臣,并祷请命'。臣处外官,不知其审,然尊灵见罔,岂能无怨!且凡大祀小有不蠲,犹为谴谪,况以大秽,用礼郊庙?孔子曰:'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天地明察,降祸见灾,乃其理也。又闲者,有司正以冬至之后,奏开恭陵神道。陛下至孝,不忍距逆,或发冢移尸。《月令》:'仲冬土事无作,慎无发盖,及起大众,以固而闭。地气上泄,是谓发天地之房,诸蛰则死,民必疾疫,又随以丧。'厉气未息,恐其殆此二事,欲使知过改悔。五行传曰:'六沴作见,若时共御,帝用不差,神则不怒,五福乃降,用章于下。'臣愚以为可使公卿处议,所以陈术改过,取媚神祇,自求多福也。" 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又疫。 延熹四年正月,大疫。《太公六韬》曰:"人主好重赋役,大宫室,多台游,则民多病温也。" 灵帝建宁四年三月,大疫。 熹平二年正月,大疫。 光和二年春,大疫。 五年二月,大疫。 中平二年正月,大疫。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魏文帝书与吴质曰:"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魏陈思王常说疫气云:"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者。" 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讯,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上问蔡邕,对曰:"所谓天投霓者也。不见足尾,不得称龙。《易传》曰:'霓之比无德,以色亲也。'《潜潭巴》曰:'虹出,后妃阴胁王者。'又曰:'五色迭至,照于宫殿,有兵革之事。'《演孔图》曰:'天子外苦兵,威内夺,臣无忠,则天投霓。'案邕《集》称曰:"《演孔图》曰:'霓者,斗之精也。失度投霓见态,主惑于毁誉。'合诚图曰:'天子外苦兵者也。'"变不空生,占不空言。"邕对又曰:"意者陛下枢机之内,衽席之上,独有以色见进,陵尊逾制,以昭变象。若群臣有所毁誉,圣意低回,未知谁是。兵戎未息,威权渐移,忠言不闻,则虹霓所在生也。抑内宠,任中正,决毁誉,分直邪,各得其所;勒守卫,整武备,威权之机不以假人,则其救也。"先是立皇后何氏,皇后每斋,当谒祖庙,辄有变异不得谒。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立三十六方,起兵烧郡国,山东七州处处应角。遣兵外讨角等,内使皇后二兄为大将统兵。其年,宫车宴驾,皇后摄政,二兄秉权。谴让帝母永乐后,令自杀。阴呼并并牧董卓欲共诛中官,中官逆杀大将军进,兵相攻讨,京都战者塞道。皇太后母子遂为太尉卓等所废? 分类:正史 书名:后汉书 作者:范晔、司马彪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后汉书》志第十八 五行六日蚀 日抱 日赤无光 日黄珥 日中黑 虹贯日 月蚀非其月 光武帝《古今注》曰:"建武元年正月庚午朔,日有蚀之。"即更始三年。建武二年正月甲子朔,日有蚀之。在危八度。杜预曰:"历家之说,谓日光以望时遥夺月光,故月蚀。日月同会,月奄日,故日蚀。蚀有上下者,行有高下。日光轮存而中食者,相奄密,故日光溢出。皆既者,正相当而相奄闲疏也。然圣人不言月食日,而以自蚀为文,阙于所不见。"《春秋潜潭巴》云:"甲子蚀,有兵敌强。"臣昭案:《春秋纬》六旬之蚀,各以甲子为说,此偏举一隅,未为通证,故于事验不尽相符。今依日例注,以广其候耳。《京房占》曰:"北夷侵,忠臣有谋,后大水在东方。"《日蚀说》曰:"日者,太阳之精,人君之象。君道有亏,为阴所乘,故蚀。蚀者,阳不克也。"其候杂说,《汉书五行志》著之必矣。《春秋纬》曰:"日之将蚀,则斗第二星变色,微赤不明,七日而蚀。"儒说诸侯专权,则其应多在日所宿之国。《春秋汉含孳》曰:"臣子谋,日乃蚀。"《孝经钩命决》曰:"失义不德,白虎不出禁,或逆枉矢射,山崩日蚀。"《管子》曰:"日掌阳,月掌阴,星掌和。阳为德,阴为刑,和为事。是故日蚀,则失德之国恶之;月蚀,则失刑之国恶之;彗星见,则失和之国恶之。是故圣王日蚀则修德,月蚀则修刑,彗星见则修和。"诸象附从,则多为王者事。人君改修其德,则咎害除。《孝经钩命决》曰:"日蚀修孝,山崩理惑。"是时世祖初兴,天下贼乱未除。虚、危,齐也。贼张步拥兵据齐,上遣伏隆谕步,许降,旋复叛称王,至五年中乃破。 三年五月乙卯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乙卯蚀,雷不行,雪杀草不长,奸人入宫。"在柳十四度。柳,河南也。时世祖在雒阳,赤眉降贼樊崇谋作乱,其七月发觉,皆伏诛。《古今注》曰:"四年五月乙卯晦,日有蚀之。" 六年九月丙寅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丙寅蚀,久旱,多有征。"京房曰:"有小旱灾。"史官不见,郡以闻。本纪"都尉诩以闻"。在尾八度。朱浮上疏,以郡县数代,群阳骚动所致,见《浮传》。 七年三月癸亥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癸亥日蚀,天人崩。"郑兴曰:"顷年日蚀,每多在晦,皆月行疾也。君亢急,臣下促迫。"在毕五度。毕为边兵。秋,隗嚣反,侵安定。冬,卢芳所置朔方、云中太守各举郡降。《古今注》曰:"九年七月丁酉,十一年六月癸丑,十二月辛亥,并日有蚀之。" 十六年三月辛丑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辛丑蚀,主疑臣。"在昴七度。昴为狱事。时诸郡太守坐度田不实,世祖怒,杀十余人,然后深悔之。 十七年二月乙未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乙未蚀,天下多邪气,郁郁苍苍。"京房曰:"君责众庶暴害之。"在胃九度。胃为廪仓。时诸郡新坐租之后,天下忧怖,以谷为言,故示象。或曰:胃,供养之官也。其十月,废郭皇后,诏曰"不可以奉供养"。 二十二年五月乙未晦,日有蚀之,在柳七度,京都宿也。柳为上仓,祭祀谷也。近舆鬼,舆鬼为宗庙。十九年中,有司奏请立近帝四庙以祭之,有诏"庙处所未定,且就高庙祫祭之"。至此三年,遂不立庙。有简堕心,奉祖宗之道有阙,故示象也。 二十五年三月戊申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戊申蚀,地动摇,侵兵强。一曰:主兵弱,诸侯强。"在毕十五度。毕为边兵。其冬十月,以武溪蛮夷为寇害,伏波将军马援将兵击之。《古今注》曰:"二十六年二月戊子,日有蚀之,尽。" 二十九年二月丁巳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丁巳蚀,下有败兵。"在东壁五度。东壁为文章,一名娵訾之口。先是皇子诸王各招来文章谈说之士,去年中,有人上奏:"诸王所招待者,或真伪杂,受刑罚者子孙,宜可分别。"于是上怒,诏捕诸王客,皆被以苛法,死者甚多。世祖不早为明设刑禁,一时治之过差,故天示象。世祖于是改悔,遣使悉理侵枉也。 三十一年五月癸酉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癸酉蚀,连阴不解,淫雨毁山,有兵。"在柳五度,京都宿也。自二十一年示象至此十年,后二年,宫车晏驾。 中元元年十一月甲子晦,日有蚀之,在斗二十度。斗为庙,主爵禄。儒说十一月甲子,时王日也,又为星纪,主爵禄,其占重。 明帝永平三年八月壬申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壬申蚀,水盛,阳溃阴欲翔。"在氐二度。氐为宿宫。是时明帝作北宫。《古今注》曰:"四年八月丙寅,时加未,日有蚀之。五年二月乙未朔,日有蚀之,京师候者不觉,河南尹、郡国三十一上。六年六月庚辰晦,日有蚀之,时雒阳候者不见。" 八年十月《古今注》曰十二月。壬寅晦,日有蚀之,既,《潜潭巴》曰:"壬寅蚀,天下苦兵,大臣骄横。"在斗十一度。斗,吴也。广陵于天文属吴。后二年,广陵王荆坐谋反自杀。 十三年十月《古今注》曰闰八月。甲辰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甲辰蚀,四骑胁大水。"在尾十七度。《京房占》曰:"主后寿命绝,后有大水。" 十六年五月戊午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戊午蚀,久旱谷不伤。"在柳十五度。儒说五月戊午,犹十一月甲子也,又宿在京都,其占重。后二岁,宫车晏驾。 十八年十一月甲辰晦,日有蚀之,在斗二十一度。是时明帝既崩,马太后制爵禄,故阳不胜。 章帝建初五年二月庚辰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庚辰蚀,彗星东至,有寇兵。"在东壁八度。例在前建武二十九年。是时群臣争经,多相非毁者。又别占云:"庚辰蚀,大旱。" 六年六月辛未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辛未蚀,大水。"在翼六度。翼主远客。冬,东平王苍等来朝,明年正月,苍薨。《古今注》曰:"元和元年九月乙未,日有蚀之。" 章和元年八月乙未晦,日有蚀之。史官不见,佗官以闻。日在氐四度。《星占》曰:"天下灾,期三年。" 和帝永元二年二月壬午,日有蚀之。《潜潭巴》曰:"壬午蚀,久雨,旬望。"史官不见,涿郡以闻。日在奎八度。《京房占》曰:"三公与诸侯相贼,弱其君王,天应而日蚀。三公失国,后旱且水。"臣昭以为三公宰辅之位,即窦宪。 四年六月戊戌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戊戌蚀,有土殃,主后死,天下谅阴。"《京房占》曰:"?嫁家欲戮。"在七星二度,主衣裳。又曰行近轩辕,在左角,为太后族。是月十九日,案本纪:庚申幸北宫,诏捕宪等。庚申是二十三日。上免太后兄弟窦宪等官,遣就国,选严能相,于国蹙迫自杀。 七年四月辛亥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辛亥蚀,子为雄。"在觜觿,为葆旅,主收敛。儒说葆旅宫中之象,收敛贪妒之象。是岁邓贵人始入。明年三月,阴皇后立,邓贵人有宠,阴后妒忌之,后遂坐废。一曰是将入参,参、伐为斩刈。明年七月,越骑校尉冯柱捕斩匈奴温禺犊王乌居战。 十二年秋七月辛亥朔,日有蚀之,在翼八度,荆州宿也。明年冬,南郡蛮夷反为寇。 十五年四月甲子晦,日有蚀之,在东井二十二度。东井,主酒食之宿也。妇人之职,无非无仪,酒食是议。去年冬,邓皇后立,有丈夫之性,与知外事,故天示象。是年水,雨伤稼。 安帝永初元年三月二日癸酉,日有蚀之,在胃二度。胃主廪仓。是时邓太后专政,去年大水伤稼,仓廪为虚。《古今注》曰:"三年三月,日有蚀之。" 五年正月庚辰朔,日有蚀之,在虚八度。正月,王者统事之正日也。虚,空名也。是时邓太后摄政,安帝不得行事,俱不得其正,若王者位虚,故于正月阳不克,示象也。于是阴预乘阳,故夷狄并为寇害,西边诸郡皆至虚空。 七年四月丙申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丙申蚀,诸侯相攻。"《京房占》曰:"君臣暴虐,臣下横恣,上下相贼,后有地动。"在东井一度。 元初元年十月戊子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戊子蚀,宫室内淫,雌必成雄。"《京房占》曰:"妻欲害夫,九族夷灭,后有大水。"在尾十度。尾为后宫,继嗣之宫也。是时上甚幸阎贵人,将立,故示不善,将为继嗣祸也。明年四月,遂立为后。后遂与江京、耿宝等共谗太子废之。 二年九月壬午晦,日有蚀之,在心四度。心为王者,明久失位也。 三年三月二日辛亥,日有蚀之,在娄五度。史官不见,辽东以闻。 四年二月乙巳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乙亥蚀,东国兵。"《京房占》曰:"诸侯上侵以自益,近臣盗窃以为积,天子未知,日为之蚀。"在奎九度。史官不见,七郡以闻。奎主武库兵。其月十八日壬戌,武库火,烧兵器也。 五年八月丙申朔,日有蚀之,在翼十八度。史官不见,张掖以闻。《潜潭巴》曰:"丙申蚀,夷狄内攘。"《石氏占》曰:"王者失礼,宗庙不亲,其岁旱。" 六年十二月戊午朔,日有蚀之,几尽,地如昏状。《古今注》曰:"星尽见。"《春秋纬》曰:"日蚀既,君行无常,公辅不修德,夷狄强侵,万事错。"在须女十一度,女主恶之。后二岁三月,邓太后崩。《李氏家书》,司空李郃上书曰:"陛下祗畏天威,惧天变,克己责躬,博访群下。咎皆在臣,力小任重,招致咎征。去年二月,京师地震,今月戊午日蚀。夫至尊莫过乎天,天之变莫大乎日蚀,地之戒莫重乎震动。今一岁之中,大异两见,日蚀之变,既为尤深,地动之戒,摇宫最丑。日者阳精,君之象也。戊者土主,任在中宫。午者火德,汉之所承。地道安静,法当由阳,今乃专恣,摇动宫阙。祸在萧墙之内,臣恐宫中必有阴谋其阳,下图其上,造为逆也。灾变终不虚生,推原二异,日辰行度,甚为较明,譬犹指掌。宜察宫阙之内,如有所疑,急摧破其谋,无令得成。修政恐惧,以答天意。十月辛卯,日有蚀之,周家所忌,乃为亡征,是时妃后用事,七子朝令。戊午之灾,近相似类。宜贬退诸后兄弟群从内外之宠,求贤良,征逸士,下德令,施恩惠,泽及山海。"时度辽将军遵多兴师重赋出塞妄攻之事,上深纳其言。建光元年,邓太后崩。上收考中人赵任等,辞言地震日蚀,任在中宫,竟有废立之谋,郃乃自知其言验也。 永宁元年七月乙酉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乙酉蚀,仁义不明,贤人消。"京房占曰:"君弱臣强,司马将兵,反征其王。"在张十五度。史官不见,酒泉以闻。《石氏占》曰:"日蚀张,王者失礼。" 延光三年九月庚申晦,日有食之,《京房占》曰:"骨肉相贼,后有水。"在氐十五度。氐为宿宫。宫,中宫也。时上听中常侍江京、樊丰及阿母王圣等谗言,废皇太子。 四年三月戊午朔,日有蚀之,在胃十二度。陇西、酒泉、朔方各以状上,史官不觉。《案马融》集,是时融为许令,其四月庚申,自县上书曰:"伏读诏书,陛下深惟禹、汤罪己之义,归咎自责。寅畏天戒,详延百僚,博问公卿,知变所自,审得厥故,修复往术,以答天命。臣子远近,莫不延颈企踵,苟有隙空一介之知,事愿自效,贡纳圣听。臣伏见日蚀之占,自昔典籍'十月之交',《春秋》传记、《汉注》所载,史官占候,群臣密对,陛下所观览,左右所讽诵,可谓详悉备矣。虽复广问,昭在前志,无以复加。乃者茀气干参,臣前得敦朴之征,后三年二月,对策北宫端门。以为参者西方之位,其于分野,并州是也,殆谓西戎、北狄。其后种羌叛戾,乌桓犯上郡,并、凉动兵,验略效矣。今复见大异,申诫重谴,于此二城,海内莫见。三月一日,合辰在娄。娄又西方之宿,众占显明者。羌及乌桓有悔过之辞,将吏策勋之名。臣恐受任典牧者,苟脱目前,皆粗图伸一时之权,不顾为国百世之利。论者美近功,忽其远,则各相美其疢病。伏惟天象不虚。《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消灾复异,宜在于今。《诗》曰:'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传》曰:'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月安民,三曰从时。'臣融伏惟方今有道之世,汉典设张,侯甸采卫,司民之吏,案绳循墨,虽有殿最,所差无几。其陷罪辟,身自取祸,百姓未被其大伤。至边郡牧御失和,吉之与凶,败之与成,优劣相悬,不诫不可。审择其人,上以应天变,下以安民隶。窃见列将子孙,生长京师,食仰租奉,不知稼穑之艰,又希遭厄困,故能果毅轻财,施与孤弱,以获死生之用,此其所长也。不拘法禁,奢泰无度,功劳足以宣威,逾滥足以伤化,此其所短也。州郡之士,出自贫苦,长于捡押,虽专赏罚,不敢越溢,此其所长也。拘文守法,遭遇非常,狐疑无断,畏首畏尾,威恩纤薄,外内离心,士卒不附,此其所短也。必得将兼有二长之才,无二短之累,参以吏事,任以兵法。有此数姿,然后能折冲厌难,致其功实,转灾为福。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以天下之大,四海之众,云无若人,臣以为诬矣。宜特选详誉,审得其真,镇守二方,以应用良择人之义,以塞大异也。" 顺帝永建二年七月甲戌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甲戌蚀,草木不滋,王命不行。"《京房占》曰:"近臣欲戮,身及戮辱,后小旱。"在翼九度。 阳嘉四年闰月丁亥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丁亥蚀,匿谋满玉堂。"《京房占》曰:"君臣无别。"在角五度。史官不见,零陵以闻。案张衡为太史令,表奏云:"今年三月朔方觉日蚀,此郡惧有兵患。臣愚以为可弃北边须塞郡县,明烽火,远斥候,深藏固闭,无令谷畜外露。"不详是何年三月。 永和三年十二月戊戌朔,日有蚀之,在须女十一度。史官不见,会稽以闻。明年,中常侍张逵等谋谮皇后父梁商欲作乱,推考,逵等伏诛也。 五年五月己丑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日蚀己丑,天下唱之。"在东井三十三度。东并,三辅宿。又近舆鬼,舆鬼为宗庙。其秋,西羌为寇,至三辅陵园。 六年九月辛亥晦,日有蚀之,在尾十一度。尾主后宫,继嗣之宫也。以为继嗣不兴之象。 桓帝建和元年正月辛亥朔,日有蚀之,在营室三度。史官不见,郡国以闻。是时梁太后摄政。 三年四月丁卯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丁卯蚀,有旱有兵。"《京房占》曰:"诸侯欲戮,后有裸虫之殃。"在东井二十三度。例在永元十五年。东井主法,梁太后又听兄冀枉杀公卿,犯天法也。明年,太后崩。 元嘉二年七月二日庚辰,日有蚀之,在翼四度。史官不见,广陵以闻。《京房占》曰:"庚辰蚀,君易贤以刚,卒以自伤,后有水。"翼主倡乐。时上好乐过。阮籍《乐论》曰:"桓帝闻琴,凄怆伤心,倚扆而悲,慷慨长息曰:'善乎哉!为琴若此,一而足矣。'" 永兴二年九月丁卯朔,日有蚀之,在角五度。角,郑宿也。十一月,泰山盗贼群起,劫杀长吏。泰山于天文属郑。 永寿三年闰月庚辰晦,日有蚀之,在七星二度。史官不见,郡国以闻。例在永元四年。后二岁,梁皇后崩,冀兄弟被诛。 延熹元年五月甲戌晦,日有蚀之,在柳七度,京都宿也。《梁冀别传》曰:"常侍徐璜白言:'臣切见道术家常言,汉死在戌亥。今太岁在丙戌,五月甲戌,日蚀柳宿。朱雀,汉家之贵国,宿分周地,今京师是也。史官上占,去重见轻。'璜召太史陈援诘问,乃以实对。冀怨援不为隐讳,使人阴求其短,发擿上闻。上以亡失候仪不肃,有司奏收杀狱中。" 八年正月丙申晦,日有蚀之,在营室十三度。营室之中,女主象也。其二月癸亥,邓皇后坐酗,上送暴室,令自杀,家属被诛。吕太后崩时亦然。 九年正月辛卯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辛卯蚀,臣代其主。"在营室三度。史官不见,郡国以闻。谷永以为三朝尊者恶之。其明年,宫车晏驾。 永康元年五月壬子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壬子蚀,妃后专恣,女谋主。"在舆鬼一度。儒说壬子淳水日,而阳不克,将有水害。其八月,六州大水,勃海海溢。 灵帝建宁元年五月丁未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丁未蚀,王者崩。"冬十月甲辰晦,日有蚀之。 二年十月戊戌晦,日有蚀之。右扶风以闻。 三年三月丙寅晦,日有蚀之。梁相以闻。 四年三月辛酉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辛酉蚀,女谋主。"谷永上书:"饮酒无节,君臣不别,奸邪欲起。"《传》曰:"酒无节,兹谓荒,厥异日蚀,厥咎亡。"灵帝好为商估,饮于宫人之肆也。 熹平二年十二月癸酉晦,日有蚀之,在虚二度。是时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专权。蔡邕上书曰:"四年正月朔,日体微伤,群臣服赤帻,赴宫门之中,无救,乃各罢归。天有大异,隐而不宣求御过,是已事之甚者。" 六年十月癸丑朔,日有蚀之,赵相以闻。谷永上书:"赋敛滋重,不顾黎民,百姓虚竭,则日蚀,将有溃叛之变。" 光和元年二月辛亥朔,日有蚀之。十月丙子晦,日有蚀之,在箕四度。箕为后宫口舌。是月,上听谗废宋皇后。案:本传卢植上书,丙子蚀自巳过午,既蚀之后,云雾晻暧,陈八事以谏。蔡邕对问曰:"诏问践阼以来,灾眚屡见,频岁日蚀、地动,风雨不时,疫疠流行,劲风折树,河、雒盛溢。臣闻阳微则日蚀,阴盛则地震,思乱则风,貌失则雨,视闇则疾,简宗庙,水不润下,川流满溢。明君臣,正上下,抑阴尊阳,修五事于圣躬,致精虑于共御,其救之也。" 二年四月甲戌朔,日有蚀之。 四年九月庚寅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庚寅蚀,将相诛,大水,多死伤。"在角六度。 中平三年五月壬辰晦,日有蚀之。《潜潭巴》曰:"壬辰蚀,河决海溢,久雾连阴。" 六年四月丙午朔,日有蚀之。其月浃辰,宫车晏驾。 献帝初平四年正月甲寅朔,日有蚀之,在营室四度。《潜潭巴》曰:"甲寅蚀,雷电击杀,骨肉相攻。"是时李傕、郭汜专政。《袁宏纪》曰:"未蚀八刻,太史令王立奏曰:'日晷过度,无有变也。'于是朝臣皆贺。帝密令尚书候焉,未晡一刻而蚀。尚书贾诩奏曰:'立伺候不明,疑误上下;太尉周忠,职所典掌,请皆治罪。'诏曰:'天道远,事验难明,且灾异应政而至,虽探道知机,焉能无失,而欲归咎史官,益重朕之不德也。'弗从。于是避正殿,寝兵,不听事五日。" 兴平元年六月乙巳晦,日有蚀之。 建安五年九月庚午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庚午蚀,后火烧官兵。" 六年二月丁卯朔,日有蚀之。 十三年十月癸未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癸未蚀,仁义不明。"在尾十二度。 十五年二月乙巳朔,日有蚀之。 十七年六月庚寅晦,日有蚀之。 二十一年五月己亥朔,日有蚀之。《潜潭巴》曰:"己亥蚀,小人用事,君子絷。" 二十四年二月壬子晦,日有蚀之。 凡汉中兴十二世,百九十六年,日蚀七十二:朔三十二,晦三十七,月二日三。 光武建武七年四月丙寅,日有晕抱,白虹贯晕,在毕八度。《古今注》曰:"时日加卯,西面东面有抱,须臾成晕,中有两钩,在南北面,有白虹贯晕,在西北南面,有背在景,加巳皆解也。"毕为边兵。秋,隗嚣反,侵安定。《皇德传史》曰:"白虹贯,下破军,晋分也。"《古今注》曰:"章帝建初元年正月壬申,白虹贯日。五年七月甲寅,夜白虹出乙丑地西北曲入。七年四月丙寅,日加卯,西面有抱,须臾成晕,有白虹贯日。殇帝延平元年六月丁未,日晕上有半晕,晕中外有僪,背两珥。十二月丙寅,日晕再重,中有背僪。顺帝永建二年正月戊午,白虹贯日。三年正月丁酉,日有白虹贯交晕中。六年正月丁卯,日晕两珥,白虹贯珥中。永和六年正月己卯,晕两珥,中赤外青,白虹贯晕中。"案《郎顗传》,阳嘉二年正月乙卯,白虹贯日。又《唐檀传》,永建五年,白虹贯日,檀上便宜三事,陈其咎征。《春秋元命苞》曰:"阴阳之气,聚为云气,立为虹霓,离为倍僪,分为抱珥。"《考异邮》曰:"臣谋反,偏刺日。"《巫咸占》曰:"臣不知则日月僪。"如淳曰:"蝃蝀谓之虹,雌谓之霓,向外曰倍,刺日曰僪,在傍如半环向日曰抱,在傍直对曰珥。"孟康曰:"僪如僪也。"宋均曰:"黄气抱日,辅臣纳忠。" 灵帝时,日数出东方,正赤如血,无光,高二丈余乃有景。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京房占》曰:"国有佞谗,朝有残臣,则日不光,闇冥不明。"孟康曰:"日月无光曰薄。"其占曰,事天不谨,则日月赤。是时月出入去地二三丈,皆赤如血者数矣。《春秋感精符》曰:"日无光,主势夺,群臣以谗术。色赤如炭,以急见伐,又兵马发。"《礼斗威仪》曰:"日月赤,君喜怒无常,轻杀不辜,戮于无罪,不事天地,忽于鬼神。时则天雨,土风常起,日蚀无光,地动雷降。其时不救,兵从外来,为贼戮而不葬。"《京房占》曰:"日无故日夕无光,天下变枯,社稷移主。" 光和四年二月己巳,黄气抱日,黄白珥在其表。《春秋感精符》曰:"日朝珥则有丧孽。"又云:"日已出,若其入,而云皆赤黄,名曰日空,不出三年,必有移民而去者也。" 中平四年三月丙申,黑气大如瓜,在日中。《春秋感精符》曰:"日黑则水淫溢。" 五年正月,日色赤黄,中有黑气如飞鹊,数月乃销。 六年二月乙未,白虹贯日。《春秋感精符》曰:"虹贯日,天下悉极,文法大扰,百官残贼,酷法横杀,下多相告,刑用及族,世多深刻,狱多怨宿,吏皆惨毒。"又曰:"国多死孽,天子命绝,大臣为祸,主将见杀。"《星占》曰:"虹霓主内淫,土精填星之变。"《易谶》曰:"聪明蔽塞,政在臣下,?戚干朝,君不觉悟,虹霓贯日。" 献帝初平元年二月壬辰,白虹贯日。《袁山松书》曰:"三年十月丁卯,日有重两倍。"《吴书》载韩馥与袁术书曰:"凶出于代郡。" 桓帝永寿三年十二月壬戌,月蚀非其月。《古今注》曰:"光武建武八年三月庚子夜,月晕五重,紫微青黄似虹,有黑气如云,月星不见,丙夜乃解。中元元年十一月甲辰,月中星齿,往往出入。" 延熹八年正月辛巳,月蚀非其月。《袁山松书》曰:"兴平二年十二月,月在太微端门中重晕二珥,两白气广八九寸,贯月东西南北。" 赞曰:皇极惟建,五事克端。罚咎入沴,逆乱浸干。火下水腾,木弱金酸。妖岂或妄,气炎以观。 分类:正史 书名:后汉书 作者:范晔、司马彪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后汉书》卷10下 皇后纪第十下安思阎皇后讳姬,《谥法》曰:"谋虑不愆曰思。"河南荥阳人也。祖父章,永平中为尚书,以二妹为贵人。章精力晓旧典,久次,当迁以重职,显宗为后宫亲属,竟不用,出为步兵校尉。《汉官仪》曰"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属北军中候"也。章生畅,畅生后。 后有才色。元初元年,以选入掖庭,甚见垄爱,为贵人。二年,立为皇后。后专房妒忌,帝幸宫人李氏,生皇子保,遂鸩杀李氏。鸩,毒鸟也。食蝮。以其羽画酒中,饮之立死。三年,以后父侍中畅为长水校尉,封北宜春侯,北宜春,县,属汝南郡。以豫章有宜春,故此加北。故城在今豫州汝阳县西南也。食邑五千户。四年,畅卒,谥曰文侯,子显嗣。 建光元年,邓太后崩,帝始亲政事。显及弟景、耀、晏并为卿校,典禁兵。延光元年,更封显长社侯,长社,县,属颍川郡。《前书》音义曰:"其社中树暴长,故名长社。"今许州县。食邑万三千五百户,追尊后母宗为荥阳君。续汉志曰:"妇人封君,仪比公主,油犍軿车,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加其首为带。"显、景诸子年皆童龀,《大戴礼》曰:"男八岁而龀,女七岁而龀。"龀,毁齿也,音初刃反。并为黄门侍郎。后宠既盛,而兄弟颇与朝权,后遂与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等共谮皇太子保,废为济阴王。 四年春,后从帝幸章陵,帝道疾,崩于叶县。后、显兄弟及江京、樊丰等谋曰:"今晏驾道次,晏,晚也。臣下不敢斥言帝崩,犹言晚驾而出。济阴王在内,邂逅公卿立之,还为大害。"乃伪云帝疾甚,徙御卧车。行四日,驱驰还宫。明日,诈遣司徒刘熹诣郊庙社稷,告天请命。其夕,乃发丧。尊后曰皇太后。皇太后临朝,蔡邕《独断》曰:"少帝即位,太后即代摄政,临前殿,朝群臣。太后东面,少帝西面。群臣奏事上书,皆为两通,一诣后,一诣少帝。"以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太后欲久专国政,贪立幼年,与显等定策禁中,迎济北惠王子北乡侯懿,惠王名寿,章帝子也。立为皇帝。显忌大将军耿宝耿弇之弟舒之孙。位尊权重,威行前朝,乃风有司奏宝及其党与中常侍樊丰、虎贲中郎将谢恽、恽弟侍中笃、笃弟大将军长史宓、《善文》曰:"恽字伯周。宓字仲周,笃字季周。"侍中周广、阿母野王君王圣、圣女永、永婿黄门侍郎樊严等,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为唱和,皆大不道。丰、恽、广皆下狱死,家属徙比景;比景,县名,属日南郡。《前书》音义曰:"日中于头上,景在己下,故名之。"宓、严减死,髡钳;贬宝为则亭侯,遣就国,自杀;王圣母子徙雁门。于是景为卫尉,耀城门校尉,晏执金吾,兄弟权要,威福自由。 少帝立二百余日而疾笃,显兄弟及江京等皆在左右。京引显屏语曰:"北乡侯病不解,国嗣宜时有定。前不用济阴王,今若立之,后必当怨,又何不早征诸王子,简所置乎?"显以为然。及少帝薨,京白太后,征济北、河闲王子。未至,而中黄门孙程合谋杀江京等,立济阴王,是为顺帝。显、景、晏及党与皆伏诛,迁太后于离宫,家属徙比景。明年,太后崩。在位十二年,合葬恭陵。 帝母李氏瘗在洛阳城北,帝初不知,莫敢以闻。及太后崩,左右白之,帝感悟发哀,亲到瘗所,更以礼殡,上尊谥曰恭愍皇后,葬恭北陵,为策书金匮,藏于世祖庙。在恭陵之北,因以为名。《汉官仪》曰:"置陵园令、食监各一人,秩皆六百石。"金匮,缄之以金。 顺烈梁皇后讳妠,《谥法》曰:"执德尊业曰烈。"《声类》曰:"妠,娶也,音纳。"大将军商之女,恭怀皇后弟之孙也。后生,有光景之祥。少善女工,好《史书》,九岁能诵《论语》,治韩诗,韩婴所传《诗》也。大义略举。常以列女图画置于左右,以自监戒。刘向撰《列女传》八篇,图画其象。父商深异之,窃谓诸弟曰:"我先人全济河西,所活者不可胜数。商曾祖统,更始二年补中郎将、酒泉太守,使安集凉州。时河西扰乱,众议以统素有威信,乃推统与窦融共完全五郡。虽大位不究,而积德必报。若庆流子孙者,傥兴此女乎?" 永建三年,与姑俱选入掖庭,时年十三。相工茅通见后,惊,再拜贺曰:"此所谓日角偃月,相之极贵,臣所未尝见也。"太史卜兆得寿房,又筮得《坤》之《比》,《易·坤卦》六五爻,变而之《比》,《比》九五,《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九五居得其位,下应于上,故吉。遂以为贵人。常特被引御,从容辞于帝曰:"夫阳以博施为德,阴以不专为义,螽斯则百,福之所由兴也。《诗·国风序》曰:"言后妃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诗·大雅》曰"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也。愿陛下思云雨之均泽,识贯鱼之次序,《易》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剥卦》曰:"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剥》,《坤》下《艮》上,五阴而一阳,众阴在下,骈头相次,似贯鱼也。使小妾得免罪谤之累。"由是帝加敬焉。 阳嘉元年春,有司奏立长秋宫,以乘氏侯商先帝外戚,商祖姑,章帝贵人,生和帝也。春秋之义,娶先大国,《公羊传》曰,天子娶于纪。纪本子爵也,先褒为侯,言王者不娶于小国也。梁小贵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极。正其内位,居阴德之极也。《易》曰"女正位乎内"也。帝从之,乃于寿安殿立贵人为皇后。寿安是德阳宫内殿名。后既少聪惠,深览前世得失,虽以德进,不敢有骄专之心,每日月见谪,谪,责也。礼记云:"阳事不得,谪见于天,日为之食。阴事不得,谪见于天,月为之食。"辄降服求愆。 建康元年,帝崩。后无子,美人虞氏子炳立,是为冲帝。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冲帝寻崩,复立质帝,犹秉朝政。 时杨、徐剧贼寇扰州郡,西羌、鲜卑及日南蛮夷攻城暴掠,赋敛烦数,官民困竭。太后夙夜勤劳,推心杖贤,委任太尉李固等,拔用忠良,务崇节俭。其贪叨罪慝,多见诛废。贪财曰叨。慝,恶也。分兵讨伐,群寇消夷。故海内肃然,宗庙以宁。而兄大将军冀鸩杀质帝,专权暴滥,忌害忠良,数以邪说疑误太后,遂立桓帝而诛李固。太后又溺于宦官,多所封宠,以此天下失望。 和平元年春,归政于帝,太后寝疾遂笃,乃御辇幸宣德殿,见宫省官属及诸梁兄弟。诏曰:"朕素有心下结气,从闲以来,加以浮肿,逆害饮食,寖以沉困,寖,渐也。比使内外劳心请祷。私自忖度,日夜虚劣,不能复与群公卿士共相终竟。援立圣嗣,恨不久育养,见其终始。今以皇帝、将军兄弟委付股肱,其各自勉焉。"后二日而崩。在位十九年,年四十五。合葬宪陵。 虞美人者,以良家子年十三选入掖庭,续汉志曰:"美人父诗为郎中,诗父衡屯骑校尉。"又生女舞阳长公主。自汉兴,母氏莫不尊宠。顺帝既未加美人爵号,而冲帝早夭,大将军梁冀秉政,忌恶佗族,故虞氏抑而不登,但称"大家"而已。 陈夫人者,家本魏郡,少以声伎入孝王宫,得幸,生质帝。亦以梁氏故,荣宠不及焉。 熹平四年,小黄门赵祐、续汉志曰:"小黄门,六百石,宦者,无员,掌侍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以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大妃等疾苦,则使问之。"议郎卑整上言:《风俗通》曰:"卑氏,郑大夫卑谌之后,汉有卑躬,为北平太守。""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公羊传》曰:"桓公幼而贵,隐公长而卑。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隆汉盛典,尊崇母氏,凡在外戚,莫不加宠。今冲帝母虞大家,质帝母陈夫人,皆诞生圣皇,而未有称号。夫臣子虽贱,尚有追赠之典,况二母见在,不蒙崇显之次,无以述遵先世,垂示后世也。"帝感其言,乃拜虞大家为宪陵贵人,陈夫人为渤海孝王妃,孝王名鸿,章帝子千乘贞王伉之孙。鸿生质帝,帝立,徙勃海焉。使中常侍持节授印绶,遣太常以三牲告宪陵、怀陵、静陵焉。怀陵,冲帝陵。静陵,质帝陵。 孝崇匽皇后讳明,匽音偃。为蠡吾侯翼媵妾,蠡吾侯翼,河闲王开子,和帝孙。生桓帝。桓帝即位,明年,追尊翼为孝崇皇,陵曰博陵,以后为博园贵人。和平元年,梁太后崩,乃就博陵尊后为孝崇皇后。遣司徒持节奉策授玺绶,赍乘舆器服,备法物。宫曰永乐。置太仆、少府以下,皆如长乐宫故事。《汉官仪》曰:"帝祖母称长信宫,帝母称长乐宫,故有长信少府、长乐少府及职吏,皆宦者为之。"又置虎贲、羽林卫士,起宫室,分钜鹿九县为后汤沐邑。在位三年,元嘉二年崩。以帝弟平原王石为丧主,石,蠡吾侯翼子,桓帝兄。敛以东园画梓寿器、玉匣、饭含之具,礼仪制度比恭怀皇后。东园,署名,属少府,掌为棺器。梓木为棺,以漆画之。称寿器者,欲其久长也,犹如寿堂、寿宫、寿陵之类也。《汉旧仪》曰:"梓棺长二丈,崇广四尺。"玉匣者,{要/月}已下为匣,至足亦缝,以黄金为镂。饭含者,以珠玉实口。使司徒持节,大长秋奉吊祠,赙钱四千万,《公羊传》曰:"货财曰赙。"布四万匹,中谒者仆射典护丧事,侍御史护大驾卤簿。《汉官仪》曰:"天子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侍御史在左驾马,询问不法者。"今仪比车驾,故以侍御史监护焉。诏安平王豹、河闲王建、勃海王悝,悝音恢。长社、益阳二长公主,长社公主,桓帝姊,耿弇弟霸玄孙援尚焉。益阳公主,桓帝妹,侍中寇荣从兄子尚焉。与诸国侯三百里内者,及中二千石、二千石、令、长、相,皆会葬。将作大匠复土,缮庙,合葬博陵。 桓帝懿献梁皇后讳女莹,《谥法》曰:"温和圣善曰懿,聪明睿知曰献。"顺烈皇后之女弟也。帝初为蠡吾侯,梁太后征,欲与后为婚,未及嘉礼,嘉礼,婚礼。会质帝崩,因以立帝。明年,有司奏太后曰:"春秋迎王后于纪,在涂则称后。《公羊传》曰:"祭公来逆王后于纪。"传曰:"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今大将军冀女弟,膺绍圣善。膺,当也。绍,嗣也。圣善谓母也,言娶妻当嗣亲也。《诗》云:"母氏圣善。"结婚之际,有命既集,谓太后先有令许结亲也。《诗》云"天监在下,有命既集"也。宜备礼章,时进征币。征,成也。纳币以成婚。请下三公、太常案礼仪。"奏可。于是悉依孝惠皇帝纳后故事,聘黄金二万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汉旧仪》:"娉皇后,黄金万斤。"吕后为惠帝娶鲁元公主女,故特优其礼也。仪礼曰:"纳采用雁。"郑玄注曰:"纳其采择之礼。用雁,取顺阴阳往来也。"《周礼》:"王者谷圭以聘女。"郑玄注云:"士大夫已上,乃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谷圭,诸侯加以大璋。"然《礼》称以圭,此云用璧,形制虽异,为玉同也。乘马,四匹马也。《杂记》曰:"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然则每端二丈也。建和元年六月始入掖庭,八月立为皇后。 时太后秉政而梁冀专朝,故后独得宠幸,自下莫得进见。后藉姊兄荫埶,恣极奢靡,宫幄雕丽,服御珍华,巧饰制度,兼倍前世。及皇太后崩,恩爱稍衰。后既无子,潜怀怨忌,每宫人孕育,鲜得全者。帝虽迫畏梁冀,不敢谴怒,然见御转稀。至延熹⑵年,后以忧恚崩,在位十三年,葬懿陵。其岁,诛梁冀,废懿陵为贵人冢焉。 桓帝邓皇后讳猛女,和熹皇后从兄子邓香之女也。母宣,初适香,生后。改嫁梁纪,纪者,大将军梁冀妻孙寿之舅也。后少孤,随母为居,因冒姓梁氏。冀妻见后貌美,永兴中进入掖庭,为采女,绝幸。采,择也,以因采择而立名。明年,封兄邓演为南顿侯,位特进。演卒,子康嗣。及懿献后崩,梁冀诛,立后为皇后。帝恶梁氏,改姓为薄,封后母宣为长安君。四年,有司奏后本郎中邓香之女,不宜改易它姓,于是复为邓氏。追封赠香车骑将军安阳侯印绶,更封宣、康大县,宣为昆阳君,康为沘阳侯,赏赐巨万计。巨,大也。大万谓万万也。宣卒,赗赠葬礼,皆依后母旧仪。以康弟统袭封昆阳侯,位侍中;统从兄会袭安阳侯,为虎贲中郎将;又封统弟秉为淯阳侯。宗族皆列校、郎将。 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驱役从使,复兼倍于此。而后恃尊骄忌,与帝所幸郭贵人更相谮诉。八年,诏废后,送暴室,以忧死。《汉官仪》曰:"暴室在掖庭内,丞一人,主宫中妇人疾病者。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也。"立七年。葬于北邙。从父河南尹万世及会皆下狱死。统等亦系暴室,免官爵,归本郡,财物没入县官。 桓思窦皇后讳妙,章德皇后从祖弟之孙女也。父武。延熹八年,邓皇后废,后以选入掖庭为贵人,其冬,立为皇后,而御见甚稀,帝所宠唯采女田圣等。永康元年冬,帝寝疾,遂以圣等九女皆为贵人。及崩,无嗣,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定策,立解犊亭侯宏,是为灵帝。 太后素忌忍,积怒田圣等,桓帝梓宫尚在前殿,遂杀田圣。又欲尽诛诸贵人,中常侍管霸、苏康苦谏,乃止。时太后父大将军武谋诛宦官,而中常侍曹节等矫诏杀武,迁太后于南宫云台,家属徙比景。 窦氏虽诛,帝犹以太后有援立之功,建宁四年十月朔,率群臣朝于南宫,亲馈上寿。黄门令董萌《汉官仪》曰:"黄门令秩六百石。"因此数为太后诉怨,帝深纳之,供养资奉有加于前。中常侍曹节、王甫疾萌附助太后,诬以谤讪永乐宫,灵帝母所居也。讪,谤毁也。萌坐下狱死。熹平元年,太后母卒于比景,太后感疾而崩。立七年。合葬宣陵。 孝仁董皇后讳某,河闲人。为解犊亭侯苌夫人,苌,河闲孝王开孙淑之子也。生灵帝。建宁元年,帝即位,追尊苌为孝仁皇,陵曰慎陵,以后为慎园贵人。及窦氏诛,明年,帝使中常侍迎贵人,并征贵人兄宠到京师,上尊号曰孝仁皇后,居南宫嘉德殿,嘉德殿在九龙门内。宫称永乐。拜宠执金吾。后坐矫称永乐后属请,下狱死。 及窦太后崩,始与朝政,使帝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中平五年,以后兄子卫尉修侯重修,今德州县也,故城在县南。"修"今作"蓨",音条。为票骑将军,领兵千余人。初,后自养皇子协,数劝帝立为太子,而何皇后恨之,议未及定而帝崩。何太后临朝,重与太后兄大将军进权埶相害,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后忿恚詈言曰:"汝今辀张,怙汝兄耶?辀张犹强梁也。当来票骑断何进头来。"何太后闻,以告进。进与三公及弟车骑将军苗等奏:"孝仁皇后使故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交通州郡,《汉官仪》曰:"永乐太仆,用中人为之。"辜较在所珍宝货赂,悉入西省。辜较,解见《灵纪》。西省,即谓永乐宫之司。蕃后故事不得留京师,蕃后谓平帝母卫姬。时王莽摄政,恐其专权,后不得留在京师,故云故事也。舆服有章,膳羞有品。请永乐后迁宫本国。"奏可。何进遂举兵围骠骑府,收重,重免官自杀。后忧怖,疾病暴崩,在位二十二年。民闲归咎何氏。丧还河闲,合葬慎陵。 灵帝宋皇后讳某,扶风平陵人也,肃宗宋贵人之从曾孙也。建宁三年,选入掖庭为贵人。明年,立为皇后。父酆,执金吾,封不其乡侯。不其,县,属琅邪郡,故城在今莱州即墨县西南,盖其县之乡也。其音基。《决录注》:"酆字伯遇。" 后无宠而居正位,后宫幸姬众,共谮毁。初,中常侍王甫枉诛勃海王悝及妃宋氏,熹平元年,王甫谮悝与中常侍郑飒交通,欲迎立悝,悝自杀,妃死狱中也。妃即后之姑也。甫恐后怨之,及与太中大夫程阿共构言皇后挟左道祝诅,礼记曰:"执左道以乱众,杀无赦。"郑玄注云:"左道,若巫蛊也。"帝信之。光和元年,遂策收玺绶。后自致暴室,以忧死。在位八年。父及兄弟并被诛。诸常侍、小黄门在省闼者,皆怜宋氏无辜,共合钱物,收葬废后及酆父子,归宋氏旧茔皋门亭。《诗》云:"乃立皋门。"注云:"王之郭门曰皋门。"《汉官仪》曰:"十二门皆有亭。" 帝后梦见桓帝怒曰:"宋皇后有何罪过,而听用邪孽,使绝其命?勃海王悝既已自贬,又受诛毙。今宋氏及悝自诉于天,上帝震怒,上帝,天也。震,动也。《书》曰"帝乃震怒"也。罪在难救。"梦殊明察。帝既觉而恐,以事问于羽林左监许永续汉志曰:"羽林左监一人,秩六百石,主羽林左骑。右亦如之。""永"或作"咏"。曰:"此何祥?其可攘攘谓除也。乎?"永对曰:"宋皇后亲与陛下共承宗庙,母临万国,历年已久,海内蒙化,过恶无闻。而虚听谗妒之说,以致无辜之罪,身婴极诛,祸及家族,天下臣妾,咸为怨痛。勃海王悝,桓帝母弟也。处国奉藩,未尝有过。陛下曾不证审,遂伏其辜。昔晋侯失刑,亦梦大厉被发属地。《左传》曰:"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杜预注曰:"厉鬼,赵氏之先祖也。晋侯先杀赵同、赵括,故怒也。"天道明察,鬼神难诬。宜并改葬,以安冤魂。反宋后之徙家,复勃海之先封,以消厥咎。"帝弗能用,寻亦崩焉。 灵思何皇后讳某,南阳宛人。家本屠者,以选入掖庭。《风俗通》曰,汉以八月算人。后家以金帛赂遗主者以求入也。长七尺一寸。生皇子辩,养于史道人家,号曰史侯。道人谓道术之人也。献帝春秋曰:"灵帝数失子,不敢正名,养道人史子眇家,号曰史侯。"拜后为贵人,甚有宠幸。性强忌,后宫莫不震慑。 光和三年,立为皇后。明年,追号后父真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因封后母兴为舞阳君。时王美人任娠,《左传》曰:"邑姜方娠。"杜预注曰:"怀胎为娠。"音之刃反,一音身。畏后,乃服药欲除之,而胎安不动,又数梦负日而行。四年,生皇子协,后遂酖杀美人。帝大怒,欲废后,诸宦官固请得止。董太后自养协,号曰董侯。 王美人,赵国人也。祖父苞,五官中郎将。美人丰姿色,聪敏有才明,能书会计,会计谓总会其数而算。以良家子应法相选入掖庭。帝愍协早失母,又思美人,作《追德赋》、《令仪颂》。 中平六年,帝崩,皇子辩即位,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后兄大将军进欲诛宦官,反为所害;舞阳君亦为乱兵所杀。并州牧董卓被征,将兵入洛阳,陵虐朝庭,遂废少帝为弘农王而立协,是为献帝。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董卓又议太后踧迫永乐宫,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乃迁于永安宫,因进酖,弑而崩。在位十年。董卓令帝出奉常亭举哀,华延俊《洛阳记》曰:"城内有奉常亭。"公卿皆白衣会,不成丧也。有凶事素服而朝,谓之白衣会。《左传》曰:"不书葬,不成丧。"合葬文昭陵。 初,太后新立,当谒二祖庙,欲斋,辄有变故,如此者数,竟不克。时有识之士心独怪之,后遂因何氏倾没汉祚焉。 明年,山东义兵大起,讨董卓之乱。卓乃置弘农王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进酖,曰:"服此药,可以辟恶。"王曰:"我无疾,是欲杀我耳!"不肯饮。强饮之,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别。酒行,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因令唐姬起舞,姬抗袖而歌曰:抗,举也。"皇天崩兮后土颓,史记,周烈王崩,周人谓齐威王曰"天崩地坼"也。身为帝兮命夭摧。死生路异兮从此乖,柰我茕独兮心中哀!"因泣下呜咽,坐者皆歔欷。王谓姬曰:"卿王者妃,埶不复为吏民妻。自爱,从此长辞!"遂饮药而死。时年十八。 唐姬,颍川人也。王薨,归乡里。父会稽太守瑁欲嫁之,姬誓不许。及李傕破长安,遣兵钞关东,略得姬。傕因欲妻之,固不听,而终不自名。不自名少帝之姬也。《袁宏纪》曰:"为傕所略,不敢自言。"尚书贾诩知之,魏志曰:"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少时汉阳阎忠见而异之,曰:'诩有良、平之才。'"以状白献帝。帝闻感怆,乃下诏迎姬,置园中,使侍中持节拜为弘农王妃。 初平元年二月,葬弘农王于故中常侍赵忠成圹中,赵忠先有成圹,因而葬焉。谥曰怀王。 帝求母王美人兄斌,斌将妻子诣长安,赐第宅田业,拜奉车都尉。 兴平元年,帝加元服。有司奏立长秋宫。诏曰:"朕禀受不弘,遭值祸乱,未能绍先,以光故典。皇母前薨,未卜宅兆,礼章有阙,中心如结。《诗》云:"心如结兮。"三岁之戚,盖不言吉,且须其后。"于是有司乃奏追尊王美人为灵怀皇后,改葬文昭陵,仪比敬、恭二陵,敬,章帝陵。恭,安帝陵。使光禄大夫持节行司空事奉玺绶,斌与河南尹骆业复土。 斌还,迁执金吾,封都亭侯,凡言都亭者,并城内亭也。汉法,大县侯位视三公,小县侯位视上卿,乡侯、亭侯视中二千石也。食邑五百户。病卒,赠前将军印绶,谒者监护丧事。长子端袭爵。 献帝伏皇后讳寿,琅邪东武人,东武,今密州诸城县。大司徒湛之八世孙也。父完,沉深有大度,袭爵不其侯,尚桓帝女阳安公主,阳安,县,属汝南郡,故城在今豫州朗山县东北。为侍中。 初平元年,从大驾西迁长安,后时入掖庭为贵人。兴平二年,立为皇后,完迁执金吾。帝寻而东归,李傕、郭汜等追败乘舆于曹阳,帝乃潜夜度河走,度所在今陕州陕县北。水经曰铜翁仲所没处,是献帝东迁潜度所。六宫皆步行出营。《周礼》曰:"王后率六宫之人。"郑玄注曰:"六宫之人,夫人以下,分居后之六宫者。"后手持缣数匹,董承使符节令孙徽以刃胁夺之,杀傍侍者,血溅后衣。溅音子见反。既至安邑,御服穿敝,唯以枣栗为粮。建安元年,拜完辅国将军,仪比三司。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绶,拜中散大夫,寻迁屯骑校尉。十四年卒,子典嗣。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浃,彻也,音子协反。自后不敢复朝请。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说文》曰:"妊,孕也。"音仁荫反。累为请,不能得。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至十九年,事乃露泄。操追大怒,遂逼帝废后,假为策曰:"皇后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椒房,《汉官仪》曰:"皇后称椒房,取其蕃实之义也。"《诗》云:"椒聊之实,蕃衍盈升。"二纪于兹。既无任、姒徽音之美,大任,文王母。大姒,武王母。徽,美也。《诗》云:"大姒嗣徽音。"又乏谨身养己之福,《左传》曰:"人受天地之中而生,谓之命。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而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其上皇后玺绶,蔡邕《独断》曰:"皇后赤绶玉玺。"续汉志曰:"乘舆黄赤绶,四彩黄赤缥绀,淳黄圭,绶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其绶皆与乘舆同。"退避中宫,迁于它馆。呜呼伤哉!自寿取之,未致于理,为幸多焉。"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魏志曰:"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代荀彧为尚书令。虑字鸿预,山阳高平人。"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献穆曹皇后讳节,《谥法》曰:"布德执义曰穆。"魏公曹操之中女也。建安十八年,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留住于国,以待年长。十九年,并拜为贵人。及伏皇后被弑,明年,立节为皇后。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抵,掷也。轩,阑板也。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后在位七年。魏氏既立,以后为山阳公夫人。自后四十一年,魏景元元年薨,合葬禅陵,车服礼仪皆依汉制。 论曰:汉世皇后无谥,皆因帝谥以为称。虽吕氏专政,上官临制,亦无殊号。上官,昭帝后也。中兴,明帝始建光烈之称,其后并以德为配,至于贤愚优劣,混同一贯,故马、窦二后俱称德焉。其余唯帝之庶母及蕃王承统,以追尊之重,特为其号,如恭怀、孝崇之比是也。初平中,蔡邕始追正和熹之谥,《蔡邕集·谥议》曰:"汉世母氏无谥,至于明帝始建光烈之称,是后转因帝号加之以德,上下优劣,混而为一,违《礼》'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谥法》'有功安人曰熹'。帝后一体,礼亦宜同。大行皇太后谥宜为和熹。"其安思、顺烈以下,皆依而加焉。 赞曰:坤惟厚载,阴正乎内。《易》曰:"坤厚载物。"又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诗》美好逑,逑,匹也。《诗》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后妃有关睢之德,为君子好匹。《易》称归妹。《兑》下《震》上,《归妹卦》也。妇人谓嫁曰归,妹为少女之称。《兑》为少阴,《震》为长阳,少阴而承长阳,悦以动之,归妹之象也。以六五与九二相应,五为王侯,故《易》言"帝乙归妹"。祁祁皇孋,言观贞淑。祁祁,众多也。孋亦俪也。观,示也。言诸后皆示其贞淑,配皇为俪。案字书无"孋"字,相传音丽,萧该音离。媚兹良哲,承我天禄。班政兰闺,宣礼椒屋。班固《西都赋》曰:"后宫则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兰林蕙草,披香发越。"兰林,殿名,故言兰闺。椒屋即椒房也。既云德升,亦曰幸进。德升谓马、邓等也。幸进谓阎、何之类也。身当隆极,族渐河润。《公羊传》曰"河海润千里"也。视景争晖,方山并峻。乘刚多阻,行地必顺。《易·屯卦·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又《坤卦》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王弼注云:"地之所以得无疆者,以卑顺行之故也。"咎集骄满,福协贞信。庆延自己,祸成谁衅。 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汉法,大县侯视三公。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同蕃王。蔡邕曰:"帝女曰公主,姊妹曰长公主。"建武十五年,封舞阳公主为长公主,即是帝女尊崇亦为长,非惟姊妹也。《舆服志》曰"长公主赤軿车,与诸侯同绶"也。诸王女皆封乡、亭公主,仪服同乡、亭侯。乡、亭侯视中二千石。肃宗唯特封东平宪王苍、琅邪孝王京女为县公主。《东平王传》曰:"封苍女五人为县公主。"孝王女,传不见其数。其后安帝、桓帝妹亦封长公主,同之皇女。案:邓禹玄孙少府褒尚舞阴长公主,耿弇曾孙侍中良尚濮阳长公主,岑彭玄孙魏郡守熙尚{氵日/工}阳长公主,来歙玄孙虎贲中郎将定尚平氏长公主,并安帝妹也。长社、益阳公主,桓帝妹也。解见上。其皇女封公主者,所生之子袭母封为列侯,溤定,获嘉公主子,袭封获嘉侯;冯奋,平阳公主子,袭封平阳侯。此其类也。皆传国于后。乡、亭之封,则不传袭。其职僚品秩,事在《百官志》。沈约《谢俨传》曰:"范晔所撰十志,一皆托俨。搜撰垂毕,遇晔败,悉蜡以覆车。宋文帝令丹阳尹徐湛之就俨寻求,巳不复得,一代以为恨。其志今阙。"续汉志曰:"诸公主家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其余属吏,增减无常。"《汉官仪》曰"长公主傅一人,私府长一人,食官一人,永巷长一人,家令一人,秩皆六百石,各有员吏。而乡公主傅一人,秩六百石,仆一人,六百石,家丞一人,三百石"也。不足别载,故附于后纪末。 皇女义王,建武十五年封舞阳长公主,适陵乡侯太仆梁松。舞阳,县,属颍川郡。松,梁统之子。其传云:"尚光武女舞阴公主。"又《邓训传》:"舞阴公主子梁扈,有罪,训与交通。"此云舞阳,误也。松坐诽谤诛。 皇女中礼,十五年封涅阳公主,适显亲侯大鸿胪窦固,涅阳,属南阳郡。显亲,县,属汉阳郡。固,窦融子。肃宗尊为长公主。 皇女红夫,十五年封馆陶公主,适驸马都尉韩光。光坐与淮阳王延谋反诛。 皇女礼刘,十七年封淯阳公主,适阳安侯长乐少府郭璜。璜,郭况子也。璜坐与窦宪谋反诛。 皇女绶,绶"一作"缓"。二十一年封郦邑公主,适新阳侯世子阴丰。丰害主,诛死。郦,县,属南阳郡,音掷亦反。新阳,县,属汝南郡。丰,阴就子。 世祖五女。 皇女姬,永平二年封获嘉长公主,适杨邑侯将作大匠冯柱。获嘉,县,属河内郡。杨邑,县,属太原郡。柱,冯鲂子。 皇女奴,三年封平阳公主,平阳,县,属河东郡。适大鸿胪冯顺。冯勤子也。 皇女迎,"迎"或作"延"。三年封隆虑公主,隆虑,县,属河内郡。适牟平侯耿袭。牟平,县,属东莱郡。袭,耿弇弟舒之子。 皇女次,三年封平氏公主。平氏,县,属南阳郡。既不言所适,不显始终,盖史阙之也。它皆仿此。 皇女致,三年封沁水公主。沁水,县,属河内郡。适高密侯邓干。干,邓震之子,禹之孙。 皇女小姬,十二年封平皋公主,平皋,县,属河内郡。适昌安侯侍中邓蕃。昌安,县,属高密国。蕃,邓袭子,禹之孙也。 皇女仲,十七年封浚仪公主,适軮侯"軮",志作"轪",音?。师古曰:又音徒系反。黄门侍郎王度。軮,县,属江夏郡。度,王符子,霸之孙。 皇女惠,十七年封武安公主,适征羌侯世子黄门侍郎来棱,征羌,县,属汝南郡。棱,褒之子,歙之孙。安帝尊为长公主。 皇女臣,建初元年封鲁阳公主。鲁阳,县,属南阳郡。 皇女小迎,元年封乐平公主。乐平,太清县,属东郡,章帝更名。 皇女小民,元年封成安公主。成安,县,属颍川郡。 显宗十一女。 皇女男,建初四年封武德长公主。 皇女王,四年封平邑公主,平邑,县,属代郡,今魏郡昌乐东北又有平邑城。适黄门侍郎冯由。 皇女吉,永元五年封阴安公主。阴安,县,属魏郡。 肃宗三女。 皇女保,延平元年封修武长公主。修武,县,属河内郡。 皇女成,元年封共邑公主。共,县,属河内郡。 皇女利,元年封临颍公主。县,属颍川郡。适即墨侯侍中贾建。即墨,县,属胶东国。建,贾参子,复之曾孙。 皇女兴,元年封闻喜公主。闻喜,县,属河东郡。 和帝四女。 皇女生,永和三年封舞阳长公主。 皇女成男,三年封冠军长公主。冠军,县,属南阳郡。 皇女广,永和六年封汝阳长公主。汝阳,县,属汝南郡。 顺帝三女。 皇女华,延熹元年封阳安长公主,适不其侯辅国将军伏完。完,伏湛七世孙。 皇女坚,七年封颍阴长公主。颍阴,县,属颍川郡。 皇女修,九年封阳翟长公主。桓帝三女。 皇女某,光和三年封万年公主。 灵帝一女。 分类:正史 书名:后汉书 作者:范晔、司马彪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后汉书》志第十九 郡国一河南 河内 河东 弘农 京兆 冯翊 扶风 右司隶 《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今但录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臣昭案:志犹有遗阙,今众书所载,不可悉记。其《春秋土地》,通儒所据而未备者,皆先列焉。以为《郡国志》。本志唯郡县名为大书,其山川地名悉为细注,今进为大字。新注证发,臣刘昭采集。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无今有者,后所置也。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帝王世记》曰:"自天地设辟,未有经界之制。三皇尚矣。诸子称神农之王天下也,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及黄帝受命,始作舟车,以济不通。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谓之赤奋若,于律为黄钟,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一名天鼋,于辰在子,谓之困敦,于律为大吕,斗建在丑,今齐分野。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一名娵訾,于辰在亥,谓之大渊献,于律为太蔟,斗建在寅,今卫分野。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于辰在戌,谓之阉茂,于律为夹钟,斗建在卯,今鲁分野。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于辰在酉,谓之作噩,于律为姑洗,斗建在辰,今赵分野。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曰实沈之次,于辰在申,谓之涒滩,于律为中吕,斗建在巳,今晋、魏分野。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于辰在未,谓之叶洽,于律为蕤宾,斗建在午,今秦分野。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曰鹑火之次,于辰在午,谓之敦牂,一名大律,于律为林钟,斗建在未,今周分野。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于辰在巳,谓之大荒落,于律为夷则,斗建在申,今楚分野。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之次,于辰在辰,谓之执徐,于律为南吕,斗建在酉,今韩分野。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于辰在卯,谓之单阏,于律为无射,斗建在戌,今宋分野。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谓之摄提格,于律为应钟,斗建在亥,今燕分野。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足?}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百八十二星。东方苍龙三十二星,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南方朱雀六十四星,百一十二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分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闲。距周天积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径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一里。阳道左行,故太岁右转,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数,凡万一千五百二十星,万物所受,咸系命焉。此黄帝创制之大略也。而佗说称日月所照三十五万里。考诸子所载,神农之地,过日月之表,近为虚诞。及少昊氏之衰,九黎乱德,其制无闻矣。洎颛顼之所建,帝喾受定,则孔子称其地北至幽陵,南暨交址,西蹈流沙,东极蟠木,日月所照,莫不底焉,是以建万国而制九州。至尧遭洪水,分为十二州,今《虞书》是也。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是以其时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二十四顷,定垦者九百三十万六千二十四顷,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自南极,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内,则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经名山五千三百五十,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以供财用,俭则有余,奢则不足。以男女耕织,不夺其时,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积,私家有九年之储。及夏之衰,弃稷弗务,有穷之乱,少康中兴,乃复禹迹。孔甲之至桀行暴,诸侯相兼,逮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方于涂山,十损其七。民离毒政,将亦如之。殷因于夏,六百余载,其闲损益,书策不存,无以考之。又遭纣乱,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又减汤时千三百矣。民众之损,将亦如之。及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错,民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万一千人,周之极盛也。其后七十余岁,天下无事,民弥以息。及昭王南征不反,穆王失荒,加以幽、厉之乱,平王东迁,三十余载,至齐桓公二年,周庄王之十三年,五千里内,非天王九傧之御,自世子公侯以下至于庶民,凡千一百八十四万七千人,除有土老疾,定受田者九百万四千人。其后诸侯相并,当春秋时,尚有千二百国。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至于战国,存者十余。于是从横短长之说,相夺于时,残民诈力之兵,动以万计。故崤有匹马之祸,宋有易子之急,晋阳之围,县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周之列国,唯有燕、卫、秦、楚而已。齐及三晋,皆以篡乱,南面称王。卫虽得存,不绝若线。然考苏、张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存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尚当千余万。及秦兼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杀伤,三分居二;犹以余力,行参夷之刑,收太半之赋,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阿房、骊山七十余万,十余年闲,百姓死没,相踵于路。陈、项又肆其余烈,故新安之坑,二十余万,彭城之战,睢水不流。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自孝惠至文、景,与民休息,六十余岁,民众大增,是以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武帝乘其资畜,军征三十余岁,地广万里,天下之众亦减半矣。及霍光秉政,乃务省役,至于孝平,六世相承,虽时征行,不足大害,民户又息。元始二年,郡、国百三,县、邑千五百八十七,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民户千三百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多周成王四千五百四十八万五十五人,汉之极盛也。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中元二年,民户四百二十七万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人。永平、建初之际,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迄于孝和,民户滋殖。及孝安永初、元初之闲,兵饥之苦,民人复损。至于孝桓,颇增于前。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垦田亦多,单师屡征。及灵帝遭黄巾,献帝即位而董卓兴乱,大焚宫庙,劫御西迁,京师萧条,豪桀并争,郭汜、李傕之属,残害又甚,是以兴平、建安之际,海内凶荒,天子奔流,白骨盈野,故陕津之难,以箕撮指,安邑之东,后裳不完,遂有寇戎,雄雌未定,割剥庶民,三十余年。及魏武皇帝克平天下,文帝受禅,人众之损,万有一存。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又案正始五年,扬威将军朱照日所上吴之所领兵户凡十三万二千,推其民数,不能多蜀矣。昔汉永和五年,南阳户五十余万,汝南户四十余万,方之于今,三帝鼎足,不逾二郡,加有食禄复除之民,凶年饥疾之难,见可供役,裁若一郡。以一郡之人,供三帝之用,斯亦勤矣。自禹至今二千余载,六代损益,备于兹焉。"臣昭案:《谧记》云春秋时有千二百国,未知所出。班固云周之始,爵五而土三,盖千八百国。转相吞灭,数百年闲,列国耗尽,至春秋时,尚有数十。 河南尹 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雒阳,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应劭《汉官》曰:"尹,正也。郡府听事壁诸尹画赞,肇自建武,讫于阳嘉,注其清浊进退,所谓不隐过,不虚誉,甚得述事之实。后人是瞻,足以劝惧,虽《春秋》采毫毛之善,罚纤厘之恶,不避王公,无以过此,尤著明也。"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万八百二十七。 雒阳挚虞曰:"古之周南,今之雒阳。"《魏氏春秋》曰:"委粟山,在阴乡,魏时营为圆丘。"《皇览》曰:"县东北山苌弘冢,县北芒山道西吕不韦冢。"周时号成周。《公羊传》曰:"成周者何?东周也。"何休曰:"周道始成,王之所都也。"《帝王世记》曰:"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晋元康地道记》曰:"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有三十六步。城东北隅周威烈王冢。"有狄泉,在城中。《左传》僖二十九年"盟于狄泉",杜预曰城内太仓西南池水。或曰本在城外,定元年城成周乃绕之。案:此水晋时在东宫西北。《帝王世记》曰:"狄泉本殷之墓地,在成周东北,今城中有殷王冢是也。又太仓中大冢,周景王也。"有唐聚。《左传》昭二十三年"尹辛败刘师于唐"。有上程聚。古程国,《史记》曰重黎之后,伯休甫之国也。关中更有程地。《帝王世记》曰"文王居程,徙都丰",故此加为上程。有士乡聚。冯异斩武勃地。有褚氏聚。《左传》昭二十六年"王宿褚氏",杜预曰县南有褚氏亭。有荣锜□。《左传》周景王"崩于荣锜氏",杜预曰巩县西。有前亭。杜预曰县西南有泉亭。即泉戎也。有圉乡。《左传》昭二十二年单氏"伐东圉",杜预曰县东南有圉乡。又西南有戎城,伊雒之戎。有大解城。《左传》昭二十三年晋师次于解,杜预曰县西南有大解、小解。 河南《帝王世记》曰:"城西有郏鄏陌,太康畋于有雒之表,今河之南。"本传有负犊山。周公时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郑玄《诗谱》曰:"周公摄政五年,成王宅雒邑,使邵公先相宅,既成,谓之王城。"《博物记》曰:"王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一十里,南望雒水,北至陕山。"《地道记》曰去雒城四十里。《左传》定八年"单子伐谷城",杜预曰在县西。东城门名鼎门,《帝王世记》曰:"东南门九鼎所从入。"又曰:"武王定鼎雒阳西南,雒水北鼎中观是也。"北城门名干祭。《左传》昭二十四年"士伯立于干祭"。《皇览》曰:"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周灵王冢,民祠之不绝。"又有甘城,杜预曰县西南有甘泉。有蒯乡。《左传》昭二十三年尹辛攻蒯。《晋地道记》曰:"在县西南,有蒯亭。" 梁故国,伯翳后。有阳人聚。《史记》曰:"秦灭东周,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有霍阳山,《左传》哀四年"楚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注城。史记曰魏文侯三十二年败秦于注。《博物记》曰:"梁伯好土功,今梁多有城。" 荧阳有鸿沟水。文颖曰:"于荧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即官度水也。"有广武城。《西征记》曰:"有三皇山,或谓三室山。山上有二城,东者曰东广武,西者曰西广武,各在山一头,相去二百余步,其闲隔深涧,汉祖与项籍语处。"有虢亭,虢叔国。有陇城。《左传》文二年"盟于垂陇"。有薄亭。有敖亭。周宣王狩于敖。《左传》宣十二年"晋师在敖、鄗之闲"。秦立为敖仓。有荧泽。《左传》宣十二年楚潘党逐魏锜及荧,杜预曰县东荧泽也。 卷《左传》成十年晋郑盟修泽,杜预曰县东有修武亭。有长城,经阳武到密。《史记》苏秦说襄王曰:"大王之地,西有长城之界。"有垣雝城,或曰古衡雍,史记无忌谓魏王曰:"王有郑地,得垣雍"者也。杜预曰即是衡雍。又今县所治城。有扈城亭。《左传》庄二十三年"盟于扈",杜预曰在县西北。 原武 阳武有武缰城。《史记》曰曹参攻武强。秦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 中牟《左传》宣元年诸侯救郑,遇于北林,杜预曰县西南有林亭,在郑北。有圃田泽。《左传》曰原圃。《尔雅》十薮,郑有圃田。有清口水。《左传》闵二年遇于清,杜预曰县有清阳亭。有管城。杜预曰管国也,在京县东北。《汉书音义》曰:"故管叔邑。"有曲遇聚。《前书》曹参破杨熊。有蔡亭。 开封《左传》哀十四年"逢泽有介麋",杜预曰在县东北,远,疑非。徐广曰逢池也。 菀陵有棐林。《左传》宣元年诸侯会于棐林,杜预曰县东南有林乡。徐齐民《北征记》曰:"县东南有大隧涧,郑庄公所阙。又大城东临濮水,水东溱水注于洧,城西临洧水。"有制泽。《左传》成十六年诸侯迁于制田,杜预曰县东有制泽。有琐侯亭。《左传》襄十一年诸侯之师次于琐,杜预曰县东有琐侯亭。 平阴 谷城瀍水出。《博物记》曰:"出潜亭山。"有函谷关。《西征记》曰:"函谷左右绝岸十丈,中容车而已。" 缑氏《左传》曰吕相绝秦伯,"殄灭我费、滑",杜预曰滑国都于费,今缑氏县。案本纪,县有百环山。干宝《搜神记》曰:"县有延寿城。"有邬聚,《左传》王取邬、刘,杜预曰邬在县西南。有轘辕关。瓒曰:"险道名,在县东南。" 巩巩伯国。《左传》曰"商汤有景亳之命",杜预曰县西南有汤亭。《帝王世记》曰:"汤亭在偃师。"又曰:"夏太康五弟,须于雒汭,在县东北三十里。"有寻谷水。《左传》昭二十三年王师、晋师围鄩中。《史记》张仪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徐广曰县有寻口。有东訾聚,今名訾城。《左传》昭二十三年"单子取訾",杜预曰在县西南。《晋地道记》曰在县之东。有坎陷聚。《左传》,周襄王出,国人纳之坎陷,杜预曰在县东。《地道记》在南。有黄亭。有湟水。《左传》昭二十二年"王子猛居于皇",杜预曰有黄亭,在县西南。有明溪泉。《左传》昭二十二年"贾辛军于溪泉"。 成睾《史记》曰,成睾北门名玉门。《左传》"破燕师于北制"。杜预曰"北制,一名虎牢",亦即此县也。《穆天子传》曰:"七萃之士,生搏虎而献天子,命为柙,而畜之东?,是曰虎牢。"《左传》曰郑子皮劳晋韩宣子于索氏,杜预曰县东有大索城。《尚书禹贡》"至于大岯",张揖云成睾县山。又有旋门坂,县西南十里,见《东京赋》。有旃然水。《左传》襄十八年楚伐郑,次旃然。有瓶丘聚。有漫水。有汜水。《左传》曰周襄王处郑地汜。 京郑共叔所居,《左传》云"谓之京城大叔"。应劭曰:"有索亭。楚汉战京、索。"《北征记》又有索水。 密春秋时曰新城,《传》曰新密。僖六年诸侯围新城,杜预曰一名密县。有大騩山。《山海经》曰:"大騩之山,其阴多铁,多美垩。有草焉,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廾狼},服者不夭。"有梅山。《左传》曰襄十八年楚伐郑,右回梅山,在县西北。有陉山。《史记》魏襄王六年伐楚,败之陉山。秦破魏华阳,地亦在县。杜预遗令曰:"山上有冢,或曰子产,邪东北向新郑城,不忘本也。" 新城《左传》曰文十七年周败戎于邥垂,杜预曰县北有垂亭。《史记》秦迁西周公于{单/心}狐,徐广曰"与阳人聚相近,在雒阳南百五十里梁、新城之闲"。有高都城。《史记》苏代说韩相国以高都与周者。有广成聚。有广成菀。有鄤聚,古鄤氏,今名蛮中。《左传》昭十六年楚杀鄤子,杜预曰县东南有蛮城。又祭遵获张满也。 匽师《帝王世记》曰:"帝喾所都,殷盘庚复南亳,是为西亳。"《皇览》曰"北有睾繇祠",又曰"有汤亭,有汤祠"。有尸乡,《帝王世记》曰:"尸乡在县西二十里。"春秋时曰尸氏。《左传》昭二十六年刘人败子朝之师于尸氏。《前书》田横自杀处。 新郑《诗》郑国,祝融墟。皇甫谧曰:"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 平 河内郡 高帝置。雒阳北百二十里。十八城,户十五万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万一千五百五十八。 怀有隰城。《左传》曰王取郑隰城,杜预曰在县西南。《传》又曰却至与周争鄇田,杜预曰县西南有鄇人亭。 河阳《左传》曰王与郑盟,杜预曰县南孟津。有湛城。 轵《左传》曰王以苏忿生田向与郑,杜预曰县西北地名向上。有原乡。《左传》曰王与郑原,杜预曰沁水西北有原城。有湨梁。《左传》曰襄十六年诸侯会湨梁。 波有絺城。《左传》曰王与郑絺,杜预曰在野王县西南。 沁水《山海经》曰沁水出井陉东。 野王有太行山。《山海经》曰:"其上有金玉,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麋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驒还。"郦食其说曰"杜太行之道",韦昭曰在县北。有射犬聚。世祖破青犊也。有邘城。《史记》曰纣以文王、九侯、鄂侯为三公,徐广曰"鄂"一作"邘"。武王子封在县西北。 温苏子所都。济水出,王莽时大旱,遂枯绝。《皇览》曰:"县郭东济水南有?公冢。" 州 平睾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臣瓒》曰:"丘名也,非国,在襄国西。"有李城。《史记》曰邯郸李同却秦兵,赵封其父李侯,徐广曰即此城。 山阳邑。有雍城。杜预曰古雍国,在县西。有蔡城。蔡叔邑此,犹郑管城之类乎? 武德 获嘉侯国。 修武故南阳,秦始皇更名。有南阳城,《左传》僖四年晋文公围南阳。《史记》曰:"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山海经》曰:"太行之山,清水出焉。"郭璞曰:"修武县北黑山亦出清水。"阳樊、攒茅田。服虔曰:"樊仲山之所居,故名阳樊。"杜预曰县西北有攒城。《左传》曰定元年魏献子田大陆,杜预曰西北吴泽也。有小修武聚。《春秋》曰宁。《史记》曰高祖得韩信军小修武,晋灼曰在城东。有隤城。《左传》隐十一年"以隤与郑"。 共本国。淇水出。《前志》注曰水出北山。《博物记》曰:"有奥水,流入淇水,有绿竹草。"有泛亭。凡伯邑。 汲《晋地道记》曰有铜关。 朝歌有鹿腹山。纣所都居,《帝王世记》曰纣糟丘、酒池、肉林在城西。《前书》注曰鹿台在城中。南有牧野,去县十七里。北有邶国,南有宁乡。史记旡忌说魏安僖王曰"通韩上党于共宁",徐广曰有宁乡。《左传》曰襄二十三年"救晋,次雍榆",杜预曰县东有雍城是也。 荡阴有羑里城。韦昭曰:"羑音酉。文王所拘处。" 林虑故隆虑,殇帝改。有铁。徐广曰:"洹水所出。苏秦合诸侯盟处。"班叔皮《游居赋》亦曰"漱余马乎洹泉,嗟西伯于牖城"。 河东郡 秦置,雒阳西北五百里。《博物记》曰:"有山泽近盐。沃土之民不才,汉兴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世皆衰绝也。"二十城,户九万三千五百四十三,口五十七万八百三。 安邑《帝王世记》曰:"县西有鸣条陌。汤伐桀,战昆吾亭。《左传》昆吾与桀同日亡。"《地道记》巫咸山在南。有铁,有盐池。《前志》曰池在县西南。《魏都赋》注曰在猗氏六十四里。杨佺期《雒阳记》曰:"河东盐池长七十里,广七里,水气紫色。有别御盐,四面刻如印齿文章,字妙不可述。" 杨有高梁亭。《左传》曰僖二四年晋怀公死高梁,杜预曰在县西南。《地道记》有梁城,去县五十里,叔向邑也。 平阳侯国。《左传》曰成七年诸侯盟马陵,杜预曰卫地也,平阳东南地名马陵。又说在魏郡元城。有铁。尧都此。《晋地道记》曰有尧城。 临汾《博物记》曰有贾乡,贾伯邑。有董亭。《左传》曰晋改搜于董,杜预曰县有董亭。 汾阴《博物记》曰:"古之纶,少康邑。"有介山。县西北有狐谷亭。郭璞《尔雅》注曰:"县有水口,如车轮许,濆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为瀵。" 蒲坂有雷首山。《史记》曰赵盾田首山,息桑下,有饿人只弥明。县南二十里有历山,舜所耕处。又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马融曰在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有沙丘亭。《左传》曰文十二年秦晋战河曲,杜预曰在县南。汤伐桀,孔安国曰河曲之南。 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杜预曰虞国也。《帝王世记》曰:"舜嫔于虞,虞城是也。"亦谓吴城,《史记》秦昭王伐魏取吴城,即此城也。《皇览》曰:"盗跖冢临河曲。"《博物记》曰傅岩在县北。有下阳城,虢邑,《左传》僖二年虞、晋所灭。县东北三十里。有茅津。《左传》曰"秦伐晋,遂自茅津济",杜预曰在县西。南有茅亭,即茅戎。有颠軨膎。《左传》曰"入自颠軨"。《博物记》曰在县盐池东,吴城之北,今之吴坂。杜预曰在县东北。 解《左传》曰咎犯与秦晋大夫盟于郇,杜预曰县西北有郇城。《博物记》曰有智邑。有桑泉城。《左传》僖二十四年晋文公入桑泉,杜预曰在县西二十里。有臼城。《左传》曰晋文公入取臼衰者也。杜预曰在县东南。《博物记》曰:"臼季邑。县西北卑耳山。县西南齐桓公西伐所登。"有解城。《左传》僖十五年晋侯赂秦,内及解梁城。有瑕城。《左传》文十二年秦侵晋及瑕,杜预曰猗氏县东北有瑕城。 皮氏有耿乡。《尚书》祖乙徙耿。《左传》闵元年晋灭耿,杜预曰县东南有耿乡。《博物记》曰有耿城。有铁。有冀亭。《左传》僖二年,晋荀息曰"冀为不道",杜预曰国,在县东北。《史记》苏代说燕王曰"下南阳,封冀。" 闻喜邑,《博物记》曰县治涑之川。《史记》曰伐韩到干河。郭璞曰:"县东北有干河口,但有故沟处,无复水。"《左传》曰僖三十一年"晋搜清原",杜预曰在县北。本曲沃。曲沃在县东北数里,与晋相去六七百里。见《毛诗谱》注。有董池陂,古董泽。《左传》曰"改搜于董","董泽之蒲"。有稷山亭。县西五十里。《左传》曰宣十五年"晋侯治兵于稷"。有涑水。《左传》吕相绝秦,曰"伐我涑川"。有洮水。 绛邑。县西有绛邑城,杜预曰故绛也。有翼城。《左传》隐五年曲沃伐翼,杜预曰在县东八十里。 永安故彘,《史记》曰周穆王封造父赵城,徐广曰在永安。《博物记》曰有吕乡,吕甥邑也。阳嘉二年更名。杜预曰县东北有彘城。有霍大山。《尔雅》曰:"西南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左传》曰闵元年晋灭霍,杜预曰"县东北有霍大山"。《史记》曰原过受神人书,称"余霍大山山阳侯天吏也"。又蜚廉于山得石椁,仍葬也。 河北《诗》魏国。有韩亭。 猗氏《地道记》曰:"《左传》文十三年'詹嘉处瑕',在县东北。" 垣有王屋山,兖水出。《史记》曰:"魏武侯二年,城王垣。"《博物记》曰:"山在东,状如垣。"有壶丘亭。《左传》襄元年晋讨宋五大夫,置诸瓠丘,杜预曰县东南有壶丘亭。有邵亭。《博物记》曰:"县东九十里有郫邵之厄,贾季迎公子乐于陈,赵孟杀诸郫邵。" 襄陵《晋地道记》曰晋武公自曲沃徙此。 北屈《左传》曰"二屈",杜预曰"二"当为"北"。《传》曰"屈产之乘",有骏马。有壶口山。禹贡曰:"壶口治梁及岐。"有采桑津。《左传》僖八年晋败狄于采桑,杜预曰县西南有采桑津。 蒲子《左传》曰晋文公居蒲城,杜预曰今蒲子县。 濩泽侯国。有析城山。《前志》曰在县西南。 端氏《史记》曰,赵、韩、魏分晋,封晋端氏。 弘农郡 武帝置。其二县,建武十五年属。雒阳西南四百五十里。九城,户四万六千八百一十五,口十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三。 弘农故秦函谷关,《左传》曰"虢公败戎于桑田",杜预曰在县东北桑田亭。烛水出。《前志》出衙岭下谷。有枯枞山。本传赤眉立盆子于郑北,《古今注》曰在此山下。有桃丘聚,故桃林。《左传》曰守桃林之塞,《博物记》曰在湖县休与之山。有务乡。赤眉破李松处。有曹阳亭。《史记》曰,章邯杀周章于曹阳,晋灼曰县东十三里。又献帝东归败处,曹公改曰好阳。 陕《史记》曰:"自陕以西,邵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本虢仲国。杜预曰虢都上阳,在县东南。有虢城。有焦城。故焦国,《史记》曰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有陕陌。《博物记》:"二伯所分。" 黾池谷水出。《前志》曰出谷阳谷。有二崤。 新安螕水出。《博物记》曰:"西汉水出新安入雒。"又有孝水,见潘岳《西征赋》。 宜阳有金门山,山竹为律管。 陆浑西有虢略地。《左传》僖十五年晋侯赂秦,东尽虢略,杜预曰从河曲南行,而东尽故虢。 卢氏有熊耳山,《山海经》曰:"其上多漆,其上多棕。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雒,其中多美玉,多人鱼。"伊水、清水出。《晋地道记》:"伊东北入雒。" 湖故属京兆。《前志》有鼎湖。有閺乡。《皇览》曰:"戾太子南出,葬在阌乡南。"秦又改曰宁秦。 华阴故属京兆。《史记》曰魏文侯三十六年齐侵阴晋。《前志》曰高帝改曰华阴。《吕氏春秋》九薮云"秦之阳华",高诱曰"或在华阴西"。诱又曰"桃林县西长城是也"。《晋地道记》曰"潼关是也"。有太华山。《左传》晋赂秦,南及华山。《山海经》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武王放马牛于桃林墟,孔安国曰在华山东。《晋地道记》山在县西南。 京兆尹 秦内史,武帝改。其四县,建武十五年属。雒阳西九百五十里。《决录注》曰:"京,大也。天子曰兆民。"十城,户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四。 长安高帝所都。《汉旧仪》曰:"长安城方六十三里,经纬各长十五里,十二城门,九百七十三顷。城中皆属长安令。"辛氏《三秦记》曰:"长安地皆黑壤,城中今赤如火,坚如石。父老所传,尽凿龙首山为城。"《皇览》曰:"卫思后葬城东南桐柏园,今千人聚是。"镐在上林菀中。孟康曰:"长安西南有镐池。秦始皇江神反璧曰:'为吾遗镐池君。'"《古史考》曰:"武王迁镐,长安丰亭镐池也。"《皇览》曰:"文王、周公冢皆在镐聚东杜中。"有细柳聚。《前书》周亚夫所屯处。有兰池。《史记》曰秦始皇微行夜出,逢盗兰池。《三秦记》曰:"始皇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刻石为鲸鱼二百丈。"有曲邮。《前书》高帝征黥布,张良送至曲邮。有杜邮。《史记》曰白起死处。《三秦记》曰:"长安城西有九嵕山,西有杜山。"杜预曰"毕国在西北。" 霸陵有枳道亭。《前书》秦王子婴降于轵道旁,《地道记》曰霸水西。有长门亭。《前书》文帝出长门,若见五人于道北,立五帝坛。 杜陵杜预曰古唐杜氏也。酆在西南。杜预曰:"在鄠县东。"《决录注》曰:"镐在酆水东,酆在镐水西,相去二十五里。" 郑《史记》杀商君郑黾池。郑桓公封于此。《黄图》云:"下邽县并郑,桓帝西巡复之。" 新丰有骊山,杜预曰:"古骊戎国。"韦昭曰:"戎来居此山,故号骊戎。"《三秦记》曰:"始皇墓在山北,有始皇祠。不斋戒往,即疾风暴雨。人理欲上,则杳冥失道。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案《关中图》,县南有新丰原,白鹿在霸陵。东有鸿门亭《前书》高帝见项羽处,孟康曰"在县东七十里,旧大道北下坂口名"。《关中记》云始皇陵北十余里有谢聚。及戏亭。周幽王死处,苏林曰县东南四十里。有掫城。 蓝田出美玉。《三秦记》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铜、铁、石。"地道记有虎候山。 长陵故属冯翊。蔡邕作《樊陵颂》云:"前汉户五万,口有十七万,王莽后十不存一。永初元年,羌戎作虐。至光和,领户不盈四千。园陵蕃卫粢盛之供,百役出焉。民用匮乏,不堪其事。" 商故属弘农。《帝王世记》曰:"契所封也。"《左传》哀四年"将通于少习",杜预曰少习,县东之武关。 上雒侯国。有冢领山,雒水出。故属弘农。《山海经》曰雒水出欢举之山。案《史记》云雒水出熊耳。《山海经》曰雒出王城南,至相谷西,东北流,去虎牢城西四十里,注河口,谓之雒汭。有菟和山。《左传》哀四年,楚司马军于菟和。有苍野聚。《左传》曰哀四年楚右师军苍野,杜预曰在县南。 阳陵故属冯翊。 左冯翊 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雒阳西六百八十八里。《决录注》曰:"冯,冯也。翊,明也。"十三城,户三万七千九十,口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潘岳《关中记》曰:"三辅旧治长安城中,长吏各在其县治民。光武东都之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 高陵 池阳《尔雅》十薮,周有焦获,郭璞曰县瓠中是也。《地道记》"有巀嶭山,在北。有鬼谷,生三所氏"。案:《史记》鬼谷在颍川阳城,与《地记》不同。 云阳有荆山。《帝王世记》曰:"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今其下荆渠也。" 祋祤永元九年复。 频阳 万年《帝王世记》曰"秦献公都栎阳"是也。 莲勺 重泉 临晋本大荔。有河水祠。有芮乡。古芮国,与虞相让者。有王城。《史记》曰秦厉恭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即此城也。《左传》晋阴饴甥与秦伯盟王城,杜预曰后改为武乡,在县东。 郃阳永平二年复。 夏阳有梁山、《诗》云:"弈弈梁山。"在县西北。《公羊传》曰河上之山也。杜预曰古梁国。《史记》曰本少梁。《尔雅》曰梁山,晋望也。龙门山。《书》曰导河积石,历龙门。太史公曰"迁生龙门",韦昭曰在县北。《博物记》曰:"有韩原,韩武子采邑。" 衙《左传》文二年晋败秦于彭衙。《皇览》曰:"有苍颉冢,在利阳亭南,坟高六丈。" 粟邑永元九年复。 右扶风 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决录》曰:"扶风,化也。"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 槐里周曰犬丘,又名废丘,周懿王、章邯所都。高帝改。 安陵《皇览》曰:"县西北毕陌,秦武王冢。" 平陵 茂陵 鄠古扈国。丰水出。《左传》曰"康有酆宫之朝",杜预曰有灵台,康王于是朝诸侯。有甘亭。《帝王世记》曰在县南。夏启伐扈,大战于甘。又南山有王季冢。 郿有邰亭。《史记》曰封弃于邰,徐广曰今斄乡。又案《王忳传》,郿之斄亭,为冤鬼报戮故亭长者也。秦是荣县,后省。《帝王世记》曰:"秦出公徙平阳。"《新论》曰:"邰在漆县,其民有会日,以相与夜中市,如不为,则有灾咎。" 武功永平八年复。有太一山,本终南。垂山,本敦物。《前志》在县东。有斜谷。《西征赋》注曰:"褒斜谷,在长安西南。南口褒,北口斜,长百七十里。其水南流。" 陈仓《三秦记》曰:"秦武公都雍,陈仓城是也。有石鼓山。将有兵,此山则鸣。" 汧《尔雅》十薮,秦有杨纡,郭璞曰在县西。有吴岳山,郭璞曰:"别名吴山,《周礼》所谓岳山者。"本名汧,汧水出。有回城,名回中,来歙开道处。 渝麋侯国。 雍《左传》邵穆公采邑,《史记》有鸿冢。有铁。《帝王世记》曰秦德公徙都。 栒邑有豳乡。郑玄《诗谱》曰:"豳者,公刘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又有刘邑。 美阳有岐山,《左传》椒举曰:"成王有岐阳之搜。"《山海经》曰:"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铁,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有周城。杜预曰城在县西北。《帝王世记》曰:"周太王所徙,南有周原。" 漆有漆水。《山海经》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郭璞曰:"漆水出岐山。《诗》云'自土沮、漆。'"《地道记》曰水在县西。《皇览》曰:"有师旷冢,名师旷山。"有铁。杜预曰豳国在东北。《帝王世记》曰有豳亭。 杜阳永和二年复。《诗谱》曰:"周原者,岐山阳,地属杜阳,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 右司隶校尉部,郡七,县、邑、侯国百六。《汉旧仪》曰:"司隶治所,故孝武庙。"《魏略》曰:"曹公分关中置汉兴郡,用游楚为太守。"《献帝起居注》曰:"中平六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镇雍、渝麋、杜阳、陈仓、汧五县也。" 分类:正史 书名:后汉书 作者:范晔、司马彪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后汉书》志第二十 郡国二颍川 汝南 梁国 沛国 陈国 鲁国 右豫州 魏郡 钜鹿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闲 清河 赵国 勃海 右冀州 颍川郡 秦置。雒阳东南五百里。十七城,户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 阳翟禹所都。《汲冢书》:"禹都阳城。"《古史考》曰"郑厉公入栎",即此也。《晋地道记》曰去雒阳二百八十六里,属河南。有钧台。《左传》曰"夏启有钧台之享",杜预曰有钧台陂。《帝王世记》云在县西。有高氏亭,《左传》成十七年卫侵郑,至高氏,杜预曰县西南。有雍氏城。《左传》襄十八年楚伐郑,侵雍梁,杜预曰在县东北。《史记》齐湣王十二年攻魏,楚围雍氏。 襄有养阴里。 襄城《左传》定四年"盟皋鼬",杜预曰县东南有城皋亭。有西不羹。杜预曰有不羹城。有氾城。杜预曰在县南。周襄王所处。有汾丘。《左传》襄十八年楚治兵于汾,杜预曰县东北有汾丘城。有鱼齿山。《左传》谓鱼陵,杜预曰鱼齿山也,在犨县北。 昆阳有湛水。《左传》襄十六年,楚公子格与晋战于湛阪。 定陵有东不羹。杜预曰县西北有不羹亭。《地道记》曰:"高陵山,汝水所出。" 舞阳邑。 郾 临颍 颍阳 颍阴《左传》文九年楚伐郑,师于狼渊,杜预曰县西有狼陂。献帝遣御史大夫张音奉皇帝玺绶策书,禅帝位于魏,是文帝继王位,南巡在颍阴,有司乃为坛于颍阴。庚午,登坛,魏相国华歆跪受玺绶,以进于王。王既受毕,降坛视燎,成礼而反。《帝王世记》云:"魏文皇帝登禅于曲蠡之繁阳亭,为县曰繁昌,亦《禹贡》豫州之域,今许之封内,今颍川繁昌是也。"北征记曰:"城在许之南七十里。东有台,高七丈,方五十步,台南有坛高二丈,方三十步,即受终之坛也。"案《北征记》云是外黄县繁昌城,非也。有狐宗乡,或曰古狐人亭。有岸亭。《史记》魏哀王五年秦伐魏,走犀首岸门,徐广曰岸亭。 许《左传》庄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奔桐丘,杜预曰县东北有桐丘城。献帝徙都,改许昌。 新汲《左传》文元年卫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杜预曰县东北有匡城。成十七年伐郑至曲洧,杜预曰县治曲洧,城临洧水。 鄢陵春秋时曰鄢。春秋郑共叔所保,故曰"克段于鄢"。又成十六年晋败楚于鄢陵。李奇曰:"六国曰安陵。" 长社有长葛城。《左传》隐五年宋伐郑,围长葛。县本名长葛,《地道记》曰:"社中树暴长,汉改名。"有向乡。《左传》襄十一年诸侯师于向,杜预曰在县东北。有蜀城,有蜀津。《史记》曰魏惠王元年韩、赵合军伐魏蜀泽。 阳城《帝王世记》曰:"阳城有启母冢。"有嵩高山,《山海经》谓为太室之山。《禹贡》有外方山,郑玄《毛诗谱》云外方之山即嵩也。《孟子》曰"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注云嵩高之北。洧水、颍水出。《晋地道记》曰:"颍水出阳干山。"有铁。有负黍聚。《史记》曰周敬王十九年郑伐负黍。冯敬通《赋》"遇许由于负黍"也。 父城有应乡。杜预曰应国在西南。《史记》曰客谓周最,以应为秦王太后养地。 轮氏建初四年置。 汝南郡 高帝置。雒阳东南六百五十里。三十七城,户四十万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百一十万七百八十八。 平舆有沈亭,故国,姬姓。有挚亭,见《说文》。 新阳侯国。 西平有铁。有柏亭,故柏国。 上蔡本蔡国。 南顿本顿国。 汝阴本胡国。杜预曰县西北有胡城。《地道记》有陶丘乡。《诗》所谓"汝坟"。 汝阳 新息侯国。 北宜春 □强侯国。 灈阳 期思有蒋乡,故蒋国。 阳安有道亭,故国。杜预曰在县南。《袁山松书》有朔山。《魏氏春秋》曰:"初平三年,分二县置阳安都尉。" 项故国,《左传》僖十七年鲁所灭。《地道记》曰有公路城,袁术所筑。 西华 细阳 安城侯国。有武城亭。 吴房有棠溪亭。《左传》曰房国,楚灵王所灭。又楚封吴王夫概于棠溪。《地道记》有吴城。 鲖阳侯国。《皇览》曰:"县有葛陂乡,城东北有楚武王冢,民谓之楚王岑。永平中,葛陂城北祝里社下于土中得铜鼎,而铭曰'楚武王之颐'。民传言秦、项、赤眉之时欲发之,辄颓坏填厌,不得发。" 慎阳 慎 新蔡有大吕亭。《地道记》曰故吕侯国。《左传》昭四年吴伐楚,入栎,杜预曰县东北有栎亭。 安阳侯国。有江亭,故国,嬴姓。 富波侯国,永元中复。 宜禄永元中复。 朗陵侯国。《左传》成六年楚拒晋桑隧,杜预曰县东有桑里亭。 弋阳侯国。有黄亭,故黄国,嬴姓。 召陵《左传》昭十三年楚蔡公与子干、子晰盟于邓,杜预曰县西南有邓城。有陉亭。《左传》僖四年齐伐楚,次陉,杜预曰在县南。苏秦说韩宣惠王曰:"南有陉山。"有安陵乡。 征羌侯国。有安陵亭。《史记》无忌说魏安僖王曰:"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于秦。"《博物记》曰故安陵君也。 思善侯国。 宋公国,周名郪丘,汉改为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于此。有繁阳亭。《左传》襄四年楚师繁阳,杜预曰鲖阳南有繁阳亭。 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史记》楚封王孙胜白公。杜预曰褒信县有白亭。 原鹿侯国。《春秋左氏传》僖二十一年宋盟鹿上,杜预曰原鹿县也。 定颍侯国。 固始侯国。故寝也,光武中兴更名。有寝丘。史记曰楚庄王封孙叔敖子,又蒙恬破楚军。 山桑侯国,故属沛。有下城父聚。有垂惠聚。苏茂奔垂惠,王刘纡。 城父故属沛,春秋时曰夷。夷属陈,《左传》僖二十三年楚所取。有干溪,在县南。有章华台。杜预曰:"章华宫在华容县城内。" 梁国 秦砀郡,高帝改。其三县,元和元年属。雒阳东南八百五十里。九城,户八万三千三百,口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八十三。 下邑《左传》哀七年筑黍丘,杜预曰县西南有黍丘亭。 睢阳《北征记》曰:"城周三十七里,南临濊水,凡二十四门。"《地道记》曰:"梁孝王筑城十二里,小鼓唱节杵下而和之,称《睢阳曲》。"本宋国阏伯墟。有卢门亭。《左传》桓十四年宋伐郑,"取太宫之椽,为卢门之椽"。昭二十一年败吴鸿口,杜预曰县东南有鸿口亭。《地道记》曰:"昭二十一年'御诸横',横亭在县南。"有鱼门。《左传》僖二十二年邾人悬公胄于鱼门。有阳梁聚。《左传》十二年楚伐宋,师杨梁,杜预曰有梁亭。僖二十八年楚子玉梦河神谓己曰"吾赐汝孟诸之麋",杜预曰在县东北。《尔雅》十薮,宋有孟诸。 虞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左传》哀二十六年,宋景公死空桐。有纶城,少康邑。 砀山出文石。《史记》曰高祖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闲。有陈胜墓。 蒙《帝王世记》曰有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处。有蒙泽。《左传》宋万杀宋闵公于蒙泽。僖二年齐侯盟贯,杜预曰县西北有贳城,贳字与贯字相似。 谷熟有新城。《左传》曰文十四年诸侯会新城。帝王世记有南亳。有邳亭。古邳国。 鄢故属陈留。 宁陵故属陈留。《左传》成十六年会沙随,杜预曰县北有沙随亭。有葛乡,故葛伯国。杜预曰在县东北。 薄故属山阳,汤所都。杜预曰蒙县西北有薄城。中有汤冢。《左传》宋公子御说奔亳。其西又有微子冢。 沛国 秦泗水郡,高帝改。雒阳东南千二百里。二十一城,户二十万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九十三。 相《左传》桓十五年会于袲,杜预曰在县西南。一名荦。 萧本国。《北征记》:"城周十四里,南临污水。" 沛有泗水亭。亭有高祖碑,班固为文,见《固集》。《地道记》有许城。《左传》定八年,郑伐许。 丰《地道记》曰:"去国二百六十,州六百,雒千二十五里。"西有大泽,高祖斩白蛇于此。有枌榆亭。案:《前志》注"枌榆社在县东北十五里"。或乡名,高祖里社。戴延之《西征记》曰:"县西北有汉祖庙,为亭长所处。" 酂《左传》昭四年吴伐楚入棘,杜预曰县东北有棘亭。襄元年郑侵宋,取犬丘,杜预曰县东北有犬丘城。《帝王世记》曰"曹腾封费亭侯,县有费亭是也。"有鄍聚。《左传》曰"冀为不道,伐鄍三门",服虔曰鄍,晋别都,杜预曰是虞邑,地处阙,则非此鄍矣。《博物记》曰:"诸侯会于鄍亭。" 谷阳 谯平阳邑,《左传》僖二十三年楚所取。干溪在南。刺史治。《汉官》曰去雒阳千二十里。 洨有垓下聚。高祖破项羽也。 蕲 有大泽乡,陈涉起此。《史记》曰高祖击黥布于会甀,徐广曰在县西。 铚 郸 建平 临睢故芒,光武更名。 竹邑侯国,故竹。 公丘本滕国。杜预曰在县东南。 龙亢《地道记》曰《左传》隐二年入向城,在县东南。 向本国。 符离 虹《地道记》云《左传》昭八年"大搜于红"。 太丘 杼秋故属梁国,有澶渊聚。《左传》襄二十年"盟于澶渊"。 陈国 高帝置为淮阳,章和二年改。雒阳东南七百里。九城,户十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万七千五百七十二。 陈《帝王世记》曰:"庖牺氏所都,舜后所封。"《左传》僖元年会于柽,杜预曰县西北有柽城。《尔雅》曰:"丘上有丘曰宛丘。"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博物记》曰:"邛地在县北,防亭在焉。《诗》曰:'邛有旨苕,防有鹊巢。'" 阳夏有固陵聚。《史记》高祖五年追项籍至固陵,晋灼《汉书》注云汝南固始县。 宁平 苦春秋时曰相。有赖乡。伏滔《北征记》曰:"有老子庙,庙中有九井,水相通。"《古史考》曰:"有曲仁里,老子里也。"《地道记》曰:"城南三十里有平城。" 柘 新平 扶乐 武平《左传》成十六年,诸侯侵陈鸣鹿,杜预曰县西南有鹿邑。 长平故属汝南。《左传》宋华氏战于鬼阎,杜预曰县西北有阎亭。有辰亭。《左传》宣十一年盟辰陵,杜预曰县东南有辰亭。有赭丘城。 鲁国 秦薛郡,高后改。本属徐州,光武改属豫州。六城,户七万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万一千五百九十。 鲁国,古奄国。《帝王世记》曰:"黄帝生于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少昊自穷桑登帝位,穷桑在鲁北,后徙曲阜。"应劭曰:"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左传》曰伯禽封少昊之墟。僖二十九年介葛卢舍于昌衍,杜预曰县东南有昌平城。《皇览》曰:"奄里伯公冢在城内祥舍中,民传言鲁五德奄里伯公葬其宅。"有大庭氏库。杜预曰:"大庭氏,古国名,在城内,鲁于其处作库。"有铁。有阙里,孔子所居。《汉晋春秋》曰:"钟离意相鲁,见仲尼庙颓毁,会诸生于庙中,慨然叹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况见圣人庙乎!'遂躬留治之。周观舆服之在焉,自仲尼以来,莫之开也。意发视之,得古文策书,曰'乱吾书,董仲舒。治吾堂,钟离意。璧有七,张伯盗一。'意寻案未了。而卒张伯者、治中庭,治地得六璧,上之。意曰:'此有七,何以不遂?'伯惧,探璧怀中。鲁咸以为神。"《意别传》曰:"意省堂有孔子小车乘,皆朽败,意自粜俸雇漆胶之直,请鲁民治之,及护几席剑履。后得瓮中素书,曰'护吾履,钟离意'。"又《礼记》矍相之圃亦在城中西南,近孔子庙。而仲尼墓在鲁城门北便之外泗水上,去城一里。葬地盖一顷,墓坟南北十步,东西十三步,高一丈二尺。墓前有瓴甓为祠坛,方六尺,与地平。茔中异木以百数,鲁人莫能识也。《皇览》曰:"孔子本无祠堂,茔中不生荆棘及刺人草。伯鱼冢在孔子冢东,与孔子冢并,大小相望。子思冢在孔子冢南。"案:今墓书孙在祖前,谓此为骄孙祔。有牛首亭。《左传》曰桓十四年宋伐郑,取牛首。有五父衢。《地道记》曰在城东。 驺本邾国。有驺山,高五里,秦始皇刻石焉。刘荟《驺山记》曰:"邾城在山南,去山二里。城东门外有韦贤墓,北有绎山。《左传》文十三年邾迁于绎。郭璞曰绎山纯石,积构连属。城北有牙山,牙山北有唐口山,唐口山北有阳山。城北有孟轲冢焉。" 蕃有南梁水。《左传》襄四年战狐台,杜预曰县东南有目台亭。 薛本国,《地道记》曰:"夏车正奚仲所封,冢在城南二十里山上。"《皇览》曰:"靖郭君冢在城中东南陬。孟尝君冢在城中向门东北边。"六国时曰徐州。《史记》曰齐宣王九年与魏襄王会徐州而相王。 卞有盗泉。有郚乡城。《左传》文公七年城郚,杜预曰县南有郚乡城。隐元年盟于蔑,杜预曰蔑,地名,县南有姑城。襄十七年齐围桃,杜预曰县东南有桃墟。 汶阳《左传》桓十二年盟曲池,杜预曰县北有曲水亭。《地道记》"临淄县西南门曰曲门,其侧有池"。案:鲁桓与杞、莒盟,不往齐地,《地道》为妄。 右豫州刺史部,郡、国六,县、邑、公、侯国九十九。 魏郡 高帝置。雒阳东北七百里。《魏志》曰:"建安十七年,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广平、任,赵国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十八年,分置东西都尉。"十五城,户十二万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万五千六百六。 邺《帝王世记》曰:"县西南有上司马,殷太甲常居焉。"《魏都赋》注曰:"县西北有鼓山,时时自鸣,鸣则兵。"又交谷水在县南。案:本传有西唐山。又邺北太行山,西北去,亦不知山所极处,亦如东海不知水所穷尽也。有故大河。有滏水。《魏都赋》曰:"北临漳、滏,则冬夏异沼。"注云:"水经邺西北。滏水热,故名滏口。"有污水,有污城。《史记》曰项羽破秦军污水上。有平阳城。《史记》曰靳歙别下平阳。有武城。有九侯城。徐广曰一作"鬼侯"。与文王为纣三公。 繁阳 内黄《左传》襄十九年会于柯,杜预曰县东北有柯城。昭九年荀盈卒于戏阳,杜预曰县北有戏阳城。清河水出。有羛阳聚。世祖破五校处。有黄泽。《前志》曰在县西。 魏 元城《左传》成七年会马陵,杜预曰县东南有地名马陵。《史记》曰庞涓死处。五鹿墟,故沙鹿,《左传》:"沙鹿崩。"《谷梁传》曰:"林属于山曰鹿。沙,山名也。"有沙亭。《左传》定七年盟于沙,杜预曰沙亭在县东南。七年盟于琐,晋地道记曰县南有琐阳城。 黎阳《左传》定十四年会于牵,杜预曰县东北有牵城。 阴安邑。 馆陶 清渊 平恩 沙侯国。《魏都赋》注曰有龙山。 斥丘有葛。杜预曰有干侯。鲁昭公所处。 武安有铁。即台孝威隐于县山。 曲梁侯国,《左传》宣十五年败赤狄于曲梁。故属广平。有鸡泽。《左传》襄三年诸侯会鸡泽,杜预曰在县西南。 梁期 鹿郡 秦置。建武十三年省广平国,以其县属。雒阳北千一百里。十五城,户十万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万二千九十六。 廮陶有薄落亭。 钜鹿故大鹿,有大陆泽。有广阿泽。《吕氏春秋》九薮赵之钜鹿,高诱注云广阿泽也,《山海经》曰大陆之水。《史记》纣盈钜桥之粟。许慎云:"钜鹿之大桥也。"钜鹿南有棘原,章邯所军处。《前书》曰沙丘台在县东北七十里。 杨氏 鄡 下曲阳有鼓聚,故翟鼓子国。杜预曰县西南有肥累城。古肥国,白狄别种。有昔阳亭。《左传》昭十二年晋荀吴入昔阳,杜预曰沾县东有昔阳城。肥故都也。 任 南和 广平 斥章 广宗 曲周 列人 广年 平乡 南□ 常山国 高帝置。建武十三年省真定国,以其县属。十三城,户九万七千五百,口六十三万一千一百八十四。 元氏《晋地道记》有石塞、三公塞。 高邑故鄗,光武更名。刺史治。《汉官》曰去雒阳一千里。有千秋亭、五成陌,县南七里。光武即位于此矣。 都乡侯国。有铁。 南行唐有石臼谷。 房子赞皇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济水所出。《晋地道记》有砾塞、中谷塞。 平棘有塞。 栾城在平棘县西北四十里。 九门《史记》赵武灵王出九门,如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碣石山,《战国策》云在县界。 灵寿卫水出。 蒲吾《史记》番吾君。杜预曰晋之蒲邑也。《古今注》曰:"永平十年,作常山呼沱河蒲吾渠,通漕船也。" 井陉 真定 上艾故属太原。 中山国 高祖置。雒阳北一千四百里。十三城,户九万七千四百一十二,口六十五万八千一百九十五。 卢奴 北平有铁。 毋极 新市有鲜虞亭,故国,子姓。杜预曰白狄别种。 望都《左传》晋伐鲜虞及中人,杜预曰县西北有中人城。《晋地道记》有马安关。 唐有中人亭,《博物记》曰:"堂关在中人西北百里,中人在县西四十里。"《列子》曰:"赵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取左人、中人。"有左人乡。《帝王世记》曰:"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山,即尧母庆都所居,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豆山。"《博物记》曰:"左人,唐西北四十里。" 安国 安熹本安险,章帝更名。 汉昌本苦陉,章帝更名。 蠡吾侯国,故属涿。 上曲阳故属常山。恒山在西北。有泉水,干吉得神书。《晋地道记》:"自县北行四百二十五里,恒多山坂,名飞狐口。" 蒲阴本曲逆,章帝更名。有阳城。《晋地道记》曰:"有阳安关。阳城。蒲阳山,蒲水出也。" 广昌故属代郡。 安平国 故信都,高帝置。明帝名乐成,延光元年改。雒阳北二千里。十三城,户九万一千四百四十,口六十五万五千一百一十八。 信都有绛水、呼沱河。 阜城故昌城。 南宫 扶柳 下博 武邑 观津本清河下县。《决录注》曰:"孝文窦皇后父隐身渔钓,坠渊而卒。景帝立,后为太后,遣使者更填父所坠渊而葬,起大坟于县城南,民号曰窦氏青山。" 经西有漳水,津名薄落津。《史记》曰,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河、薄落之水。" 堂阳故属钜鹿。 武遂故属河闲。 饶阳故名饶,属涿。有无蒌亭。冯异进豆粥光武。案:志有解犊侯,灵帝封。 安平故属涿。 南深泽故属涿。 河闲国 文帝置,世祖省属信都,和帝永元二年复故。雒阳北二千五百里。十一城,户九万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一。 乐成弓高 易故属涿。 武垣故属涿。 中水故属涿。 鄚故属涿。 高阳故属涿。有葛城。 文安故属勃海。 束州故属勃海。 成平故属勃海。 东平舒故属勃海。 清河国 高帝置。桓帝建和二年改为甘陵。雒阳北千二百八十里。七城,户十二万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七十六万四百一十八。 甘陵故厝,安帝更名。 贝丘 东武城 鄃 灵和帝永元九年复。《地道记》曰有鸣犊河。 绎幕 广川故属信都。有棘津城。太公吕尚困于棘津城,琅邪海曲,非此城也。案:永初元年邓太后分置广川王国,后王薨,国除。太后崩,还益清河。 赵国 秦邯郸郡,高帝改名。雒阳北千一百里。五城,户三万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万八千三百八十一。 邯郸张华曰:"赵奢冢在邯郸西山上,谓之马服山。"有丛台。有洪波台。 易阳《魏都赋》曰:"温泉毖涌而自浪。"注曰:"温泉在易阳,世以治疾,洗百病。" 襄国本邢国,秦为信都,项羽更名。有檀台。《史记》曰赵成侯,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有苏人亭。 柏人 中丘《晋地道记》曰有石门塞、烧梁关。 勃海郡 高帝置。雒阳北千六百里。八城,户十三万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万六千五百。 南皮 高城侯国。 重合侯国。 浮阳侯国。 东光有胡苏亭。胡苏河之名见《尔雅》。 武 阳信延光元年复。 修故属信都。 右冀州刺史部,郡、国九,县、邑、侯国百。 分类:正史 书名:后汉书 作者:范晔、司马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