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练气功有时会出现幻觉?
气功入门 >>

为什么练气功有时会出现幻觉?

为什么练有时会出现幻觉?

  有人练气功时突然觉得眼前出现景物,或听到某种声音,嗅到某种气味,这是出现了幻觉的缘故。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体的感觉器官时,能产生相应的感知觉。而幻觉的出现则不象感知觉那样,需要当时有客观事物的刺激。幻觉是一个人由于当时的特殊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把某种观念或大脑记忆中保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表象,当作了知觉。例如处于发高热状态的人有时就会虚幻地听到有人在骂他。

  练气功出现幻觉时,练功人也处于一种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入静状态,或称作气功态。这是一种既不是平常清醒,也不是普通睡眠的意识状态。是处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清醒与睡眠中间的过渡状态,这种状态的实质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催眠状态。但是气功态与普通心理学所指的催眠状态又有重要的区别:普通催眠状态多由催眠师采用暗示手段引起,进入催眠状态的人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或状态;气功态是练功人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使意识在有明确目的的(健身治病)前提下主动地进入一种自我催眠状态;自然睡眠过程中由清醒到睡眠间经历的催眠状态时间短暂,不可控制;气功态则是练功人有目的地使自己的意识达到催眠状态,并且人为地控制停留在这个状态中,使之既不进入睡眠,也不回到清醒状态中来。

  心理学早已证实,当人的意识进入催眠状态时,可先后出现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麻醉相、抑制相。其中,均等相是强刺激与弱刺激都引起同样反应;反常相是强刺激引起弱反应,弱刺激引起强反应;超反常相则是阳刺激引起阴性反应,即该兴奋的反应反而被抑制,而该抑制的反应却反常地兴奋起来。在正常生理状态,通常从觉醒到睡眠的过渡阶段时间短暂,故催眠时相不甚明显,但是,在大脑皮质活动受到削弱,特别是处在受损害的病理状态下,催眠时相就很容易出现,而且某一个时间阶段可能持续相当长久。如果超反常相持续时间久,则可出现幻觉、妄想及其它一些变态心理与行为。

  上述心理学早已证实的内容,可以轻易地帮助我们明白,练时出现的幻觉,完全是意识进入催眠态时过渡或滞留在超反常相的缘故。明白了这一机制,就可在练功出现幻觉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滞留在超反常相阶段的意识迅速通过超反常相而消除幻觉。

 

 

内家十二象太极拳

内家十二象太极拳

 此拳是笔者随李铸老师所学,其源流已无法考证。据练此拳的杨仲伟老师讲,这套拳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水国术馆主任王斡丞老师得奇人独自秘授。现本人根据所学及采用杨仲伟老师整理的文学资料,将《内家十二象》作一介绍,供爱好者参考。

  

  一、特点及要领

  

  "十二象"的每个动作,是以十二生肖命名的,其中包括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并仿照这些动物特有的动作形态,或争斗、猎食惯用的技法编排出相应的拳法动作姿势。其特点有:

  (一)轻松柔活,架子舒展圆满,动作不僵不拘。

  (二)连贯一气,从"起式"到"收式",动作衔接紧密,没有明显的停顿。但速度却有快陧节奏,用劲有刚有柔,步法有跳跃、摆旋,类似陈式"老架"。

  (三)协调完整,不论整个套路或是单个动作,都要求身躯和四肢的活动要上下相随,协调一致,步法配合和谐、统一,所谓"一动百动"。

  总之,练"十二象"拳时,必须达到: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尾间中正,虚实分明,意念集中,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劲力圆活,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快慢相兼,刚柔相济,绵绵不断,完整一气之要求。

内家十二象太极拳 

  二、动作图解

  

  起式:两脚并步站立,两手五指并拢,直臂贴靠两腿外侧,面向正南。(图1)

  左脚向左轻轻分开半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图2)

  

  第一段

  (一)老叟整须

  上体微向右转,两手掌上托,举至与肩同高,再翻掌心向下。(图3)

  上体微左转向正前方,两腿微屈,两手掌轻轻下按,落至腹前,掌心向下,掌膝相对。(图4)

  (二)童子观书

  上体微左转,右脚向右后方撤步,左腿屈膝成弓步;两手从右腰际向东南方伸出,左掌心向下,掌沿缘转外,右掌心向下,指尖朝前,置于左手上部,与肩等高。(图5)

  上体右转,两手同翻,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从左向右平云置于右乳方下,右手心朝后,指尖朝下,左手指搭于右手腕,右腿弯曲后坐。(图6)

  上体前移,左腿成前弓步,两手拇指并拢,手背向外,指尖朝下,平推至左前方。(图7)

  上体微右转,右脚向正前方上步,两手翻转,掌心向面部,成观书状。(图8)

  上体不动,两腿缓慢屈膝半蹲;两手自然分开下垂,分别向下、向后、向上划弧,再下按至胸前。(图9)

内家十二象太极拳  (三)叶底藏花

  上体微左转,右腿向右前方跨出半步,左腿屈膝成左弓步;两手心向上,右手平云至左肋下,左手前伸。(图10)

  上体右转,右腿成右弓步;右手从胸前向右下方翻掌从上向下按于右乳方,左手向左下向上抱回至右肋下,成抱球状,眼看右手背。(图11)

  (四)野马分鬃

  上体转向东北,左腿向东北跨出成左弓步;左手伸向东北与肩同高,手心向上,右掌压至右腰际袋口处。(图12)

  (五)白鹤亮翅

  上体微右转,面向正东,右脚跟进半步;两手相抱于胸前,掌心向内,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图13)

  上体伸直,左脚向前移半步,脚尖点地成虚步;两手撑开,右掌置于右耳际,掌心朝前,左掌按于左肋下袋口处,掌心向下,眼看前方。(图14)

  (六)指裆捶

  上体左转,面向正北,左脚尖向左摆90度,右腿向左上步成马步;右手握拳向下、向后,再向西前下栽,拳背朝外,拳眼朝左;左手回抱压至右前臂部,眼看前方。(图15)

  (七)白蛇口土芯

  上体右转,右腿扯回,向北、向东,脚尖向南;右拳翻腕划弧下劈,左手向左、向上、向前按于右小臂处。(图16)

  左腿上步独立,右腿背起,上体前倾;右拳变掌从左腕背向上前方穿出,掌心向上,左掌按于胸前。(图17)

  (八)肘底捶

  右腿下落至左脚跟处左脚向前移半步脚尖翘起,重心后移;右掌变拳扯回置于左肘下内侧,左手从右小臂撑出为竖掌服看左手虎口。(图18)

  

  第二段

  

  (九)犀牛望月

  上体左转向北,左脚尖左转90度;左掌向左后方平转伸直上竖,右掌置于胸前,眼看左掌。(图19)

  (十)燕子提泥

  上体右转180度,面向正南,左、右脚尖向右后转成马步,右拳变钩手从前头顶部向右、向后钩起,左手向右经面前绕至右膝部变为钩手。(图20)

  上体下俯,上胸距地面20厘米,从右向左移动,左、右钩手背起。(图21)

  上体挺胸面向正东,左腿成前弓步;左、右钩手指尖向后,分别置于左、右胯后部。(图22)

  (十一)童子拜佛

  右脚上半步,落在左脚后面,左脚前移半步,脚尖翘起;左掌从右前臂内侧穿出,右掌划立圆从前抽回,竖于胸前,重心后移,眼看左掌虎口。(图23)

  (十二)羚羊绊蹄

  上体右转面向正西,右腿向西北跨出成右弓步;右掌变爪,向右下挖,置于右膝前,左掌变爪,从左上方下挖,置于左胯部。(图24)

  上体后坐,左腿成弓步,右手向上前方下挖,停于右膝上部,左手从上前方回压至小腹部,眼看右手背。(图25)

  (十三)猿猴摘果

  上体右转,左腿上步独立,右腿提膝;右掌向前托起,掌心向上,左掌平托至右腕处,眼看前右掌。(图26)

  (十四)白猿坐洞

  上体微右转,右脚下落至左脚前半步,脚尖点地,左膝屈蹲成虚步;两掌变拳落至胸前,右拳在前,左拳在后,拳面朝上,眼看前方。(图27)

内家十二象太极拳

  (十五)山鸡蹬枝

  上体左转,右脚回收至左脚内侧成鸡蹲步,左拳变掌向右回抱,右拳变掌向左回抱,至胸前成十字手,左外右里。(图28)

  左腿微屈站稳,右膝提起,右脚向右前方慢慢蹬出,脚尖回钩,力在脚跟;两掌分别前后撑开,肘部微屈,手腕与肩平,掌心向外,右臂右腿上下相对,眼看右掌。(图29)

  (十六)虎抱头

  右小腿收回,右膝平屈,脚尖自然下垂;左前臂外旋,左掌由后向上、向前划弧下落,右掌掌心翻转,向上与左掌同时平行落于右膝上方,两掌心向上,眼看前方。(图30)

  右脚向前方落下,脚跟落地,成右弓步;两掌下落,经两膝旁慢慢握拳置于左右腰际。(图31)

  上动不停,两拳分别从两侧向下、向后、向前合拢,高与肩平,两拳眼斜向下,相距一头宽,臂成钳形,眼看前方。(图32)

  

  第三段

  

  (十七)野豚撞闸

  上体左转,左脚跟为轴,左脚尖向左转90度,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足尖点地;两拳变掌,掌心向上,右掌平云至左肋下变拳,拳背朝上,拳面朝左,左掌从右上臂穿出,平云至左肋部,以左手指抵住右拳,眼看向右将顶出的右肘。(图33)

  上体右转,右腿向右上步成前弓步;右肘以左掌相抵动向右前方顶出,眼看肘尖。(图34)

  (十八)老兔蹬鹰

  右腿提膝,向左半步震脚落地;右拳翻腕,拳背朝下,向左、向右划弧下劈,左掌向左、向上、向右划弧,手背贴于右肘底。(图35)

  上体侧向右倾,左脚向左上方蹬出,脚背朝上,脚尖朝前回钩;右拳向右直伸,成侧平衡状。(图36)

  (十九)山獒跳涧

  左脚向左半步落地,右腿提起;右拳变掌回抱胸前,左掌回抱叠于右掌,成十字手;上体疾左转,右腿向左前上步,与左腿同时跳起。(图37)

  上体随着腾空疾左转360度落地,面向正东;左腿成弓步,左掌变钩手用腕背向左上方撑出,与眉等高,右掌掌心向内,置于左钩手腕处,眼看钩手。(图38)

  (二十)雀地龙

  左腿屈膝下蹲,右腿向右扑出成右仆步;上体右转,左钩手向右、向下、向后钩起,拇指向上,右掌下落经腹前顺右腿内侧向前穿出,掌心向外,眼看右掌。(图39)

  (二十一)猛虎推栅

  上体右转,面向正北;左腿向右前方上步,两腿微屈成半马步;两手掌心向上。(图40)

  两掌顺两侧向下、向后、向上至肩高时,再向前下方推出,两臂圆撑,两掌塌腕,眼看掌尖。(图41)

  (二十二)白虎卧雪

  收左脚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右腿屈膝下蹲成鸡蹲步;右手翻掌,掌心向上、向左、再向右置于左胸前,即滚臂上撑,掌心向外,停于额前,高与眉齐,左手翻掌掌心向上、向右贴胸穿出,翻手向左胯变钩手向后钩起,眼看左侧。(图42)

  (二十三)黄龙出洞

  左腿向左跨步,右腿向左上步;上体转向正西;右掌向上前方穿出,掌心向上,左钩手变掌划平圆,置于右肘下,掌心向下,眼看右掌。(图43)

  (二十四)灵猫扑鼠

  上体转向正东,左腿成前弓步;右掌从上翻手向东下压至右袋口处,左掌向左前方抓出,眼看左爪。(图44)

  (二十五)闭门推月

  上体右转,面向西南;两腿成斜马步;两掌从东向西平云,两臂右伸,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两掌心向下与肩同高,眼看右手背。(图45)

  上体转向正东,左腿在前成弓步,两掌经腹部向左前方推出,两掌心朝前,两手指尖相对,眼看两掌。(图46)

内家十二象太极拳  第四段

  

  (二十六)白虎卧雪

  上体右转,右脚尖向右摆90度,左脚收回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右腿屈膝下蹲成歇步;右手翻掌,掌心向上、向左、再向右置于左胸前即滚臂上撑,掌心向外,停于额前,高与眉齐,左手翻掌,掌心向上,向右贴胸穿出,翻手向左胯变钩手向后钩起,眼看左侧。(图47)

  (二十七)鼠窜

  上体微向东转,左脚前掌落地,向左刹地迅速滑出,成半仆步。(图48)

  上动不停,右脚向右脚跟靠击,左脚仍向左刹地迅滑成半仆步;右掌向左下再卷臂架起于前额部,左钩手从后向上从前再向后划立圆钩起,眼看左侧。(图49)

  (二十八)蛇耍

  左脚向前平移半步,左腿成弓步;右掌下落至左胸前,左钩手变掌,掌心向上,与右掌相对,成抱球状,眼看右手。(图50)

  两手从左向右平云至右乳方上体随之右转,面向正西,同时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右掌从上向下划立圆竖掌在面前,与鼻同高,距鼻加厘米处,左掌在右掌划立圆的同时随之亦划立圆,竖掌置于右臂弯处,眼看右掌虎口。(图51)

  两手从右向左平云至左乳方上体随之左转,面向正东,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掌从上向下、向上划立圆,竖掌于面前距脸40厘米,与鼻同高,右掌在左掌划立圆的同时,随之亦划立圆,置于左臂内弯处,眼看左掌虎口。(图52)

  左掌收至左胸前,掌心向上,右掌向右、向下盖于左掌上部成抱球状。(图53)

  两手从左向右平云至右乳方,上体随之右转,面向正西;同时,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右掌从上向下立圆竖掌距脸部40厘米处,与鼻同高,左掌在右掌划立圆的同时,随之亦划立圆,竖掌置于右臂弯处,眼看右掌虎口。(图54)

 

(二十九)闭门推月

  上体后坐,两手掌同时收回至左乳部位,再随上体向前的同时,两掌向正前方推出,掌心朝前,两手指尖相对,距离约20厘米,眼看前掌。(图55)

内家十二象太极拳  (三十)驼刹

  左腿向前上步,前脚掌落地;左手翻掌,掌心向上,向前上方伸出,右手翻掌收回至左肘下。(图56)

  左手翻掌向下、向后,右掌前撑,掌朝外,与眉同高;左脚(连同左掌向后的同时)向后擦地迅退,成右弓步,眼看右掌。(图57)

  

  (三十一)青龙探爪

  上体右转,左脚上步;右掌外旋,翻掌收回至右肋袋口处,掌心向上,左掌从后向上、向前、向右置于面前,眼看左掌。(图58)

  上动不停,左掌变爪,向前挖出,眼看左爪。(图59)

  上体左转,右腿上步成弓步;左爪变掌收回压于左袋口处,右掌向左下旋,向上,向面前竖起,眼看右掌。(图60)

  左掌翻转,掌心向上置于左乳下方,右掌下翻变爪,向前挖出,置于右膝上部,眼看右爪。(图61)

  上体右转,左脚上步,右掌外旋,翻掌收回至右肋袋口处,掌心向上,左掌从后向上、向前、向后、向右置于胸前,眼看左掌。(图62)

  

  上动不停,左掌变爪向前挖出,眼看左爪。(图63)

  

  (三十二)金鸡独立

  上体左转,面向正南;左脚尖左摆90度,右腿上步成马裆步;两手平举于胸前,掌心向上。(图64)

  左膝弯曲半蹲,右腿提膝,脚面贴于左腿后弯处;两掌翻手向前,两臂向下,两侧圆撑,眼看前方。(图65)

  

  第五段

  

  (三十三)猪退

  1、上体右转,右腿向右后退步,屈膝下蹲,左腿在前成仆步;右掌平托,左掌跟贴近掌心,掌心向外,指尖朝上,向前下方推出,至左腿面处,右掌同时向后带至右肋下,眼看左手。(图66)

  2、上体左转,左腿向左后方退步屈膝下蹲,右腿在前成仆步;左掌平托,右掌跟贴近左掌心,掌心向外,指尖朝上,向前下方推出,至右脚面处,左掌同时向后带至左肋下,眼看右手。(图67)

  重复动作(1)。(图68)

内家十二象太极拳  (三十四)雀地龙

  上体左转,左腿后退一步,脚尖微向左开,屈膝成弓步,右腿向后蹬直;左掌变为钩手,以外手腕向左上方顶出,右掌向左,掌心朝里,指尖接近左钩手腕,眼看左钩手。(图69)

  上体右转,左腿下蹲,右腿成仆步;左钩手向下,向后钩起,右掌心向下,拇指朝上,掌沿向下经腹部前下顺右腿内侧距地面10厘米向前穿出,眼看右穿掌。(图70)

  

  (三十五)玉女穿梭

  1、右脚收回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右掌向左护于裆前,左钩手上旋置于右额前。(图71)

  2、上体微右转,右腿向西北迈出一步为右弓步,右掌变拳翻腕用拳背向右膝侧劈出,左手向右,按于右肘内,眼看右拳。(图72)

  3、上体右转,左脚跟进贴于右脚内侧;左掌向下划圆,掌心向上置于右肋下,右拳变掌翻手相对于左掌成抱球状;左腿向西南进步成左弓步,上体微左转,面向西南,左前臂上架于左前上方,掌心向外,右掌向前推出,掌心朝前,高与胸齐,眼看右掌。(图73)

  4、上体右转,左掌向下向右再变拳以拳背向左前劈出,右掌向右后划圆弧按于左肘内侧,眼看左拳。(图74)

  

  5、上体左转,上右腿成弓步,右前臂向前上方架起,掌心朝前,左拳变掌向下、向后,再向前推出,与胸同高,眼看左掌,面向西北。(图75)

  6、上体左转,重心后坐,右掌变拳下栽至右膝面,左掌向下划圆弧再按于右肘部,眼看前方。(图76)

  重复动作(2)。(图77)

  重复动作(3)。(图78)

  

  (三十六)童子观海

  右腿上步成弓步,右掌向右后方划圆再向上前方伸出,左手向左下、左后划弧,再按于右臂弯处。(图79)

  上体左转180度,面向正东,左脚后扯,重心后移,右腿在前成虚步,前脚掌点地;右掌从脑后变拳随转身向前砸下,小臂斜立,拳眼向内,距鼻尖约30厘米,左掌变拳回抽至左腰际,拳眼朝外,眼看右拳。(图80)

  

  (三十七)海底针

  1、上体微右转,面向正东,左拳变掌,掌心向上从胸前穿出,右拳变掌,掌心向下置于左肋下;左脚上步,脚尖点地,右腿微后坐,眼看左掌。(图81)

  2、左掌向上、向后、向下变拳顺左腿处侧向左脚面穿出,拳眼朝外,右掌变拳向右置于腰际,拳眼朝外;上体前倾,眼看左拳。(图82)

  3、右脚上步,左腿后蹲,右拳变掌向上、向后,再变拳向下顺右腿外侧向右脚穿出,拳眼朝外;左拳抽回置于左腰际,眼看右拳。(图83)

  重复动作(1)。(图84)

内家十二象太极拳  (三十八)二龙戏珠

  上体向前挺起,左腿伸直独立,右腿提膝,膝面竖直,右小腿背起;左拳上提抱于胸前,右拳变一指,手背向上,高与肩平,向前插出,眼看二指尖。(图85)

  

  (三十九)马蹬

  上体前俯,左腿屈膝,右腿向后上方蹬出,脚掌朝上;右手变拳抱于腹前,左拳向前伸出,拳眼朝外,作俯身平衡,眼看左拳。(图86)

  

  (四十)猛虎推栅

  右腿向右前方上半步,左腿向左上半步,面向正南;双拳变掌,掌心向上,置于腰际,两拳眼分别朝外。(图87)

  两腿微屈成高马裆步,两掌内翻,向腹前方推出,两臂圆撑,塌腕舒掌,眼视掌尖。(图88)

  

  第六段

  

  (四十一)白虎卧雪

  上体左转,左腿成弓步,左手翻掌向左上方穿出,右手翻掌托于左肘下,眼看左掌心。(图89)

  上体右转,右腿半蹲,左脚尖收至右脚内侧点地;右前臂向前撑起,掌心朝外,左掌变钩手从左胯向后钩起,眼看左侧。(图90)

  

  (四十二)鼠窜

  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前掌落地,向左擦地迅速滑出,成半仆步。(图91)

  上动不停,右脚跟向左脚跟靠击,左脚仍向左擦地速滑成半仆步;右掌向左下再卷臂架起于额前部,左手从后向上,从前再向后划立圆钩起,眼看左侧。(图92)

  

  (四十三)蛇耍

  1、左脚向前平移半步,左腿成弓步;右掌下落至左胸前,左钩手变掌,掌心向上,与右掌相对,成抱球状,眼看右手。(图93)

  2、两手从左向右平云至乳前方,上体随之右转,面向正西,同时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右掌从上向下划立圆,竖掌在面前与鼻同高,距鼻尖约40厘米处,左掌在右掌划立圆的同时,随之亦划立圆,竖掌置于右臂弯处,眼看右掌虎口。(图94)

  

  3、两手从右向左平云至左乳前方;上体随之左转,面向正东,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掌在前,右掌在后,先后各划立圆,竖左掌于面前,距鼻高40厘米,与鼻同高,右掌竖于左臂内弯处,眼看左掌虎口。(图95)

  4、左掌回收至左胸前,掌心向上,右掌向右、向上、向下盖于左掌上部,成抱球状。(图96)

  5、重复动作(2)。(图97)

  (四十四)抱怀

  上体左转,面向正南,两腿成马裆步;左掌向左划弧,翻手托于小腹部,右掌向右后划弧,翻掌压于胸前与左掌相对,成抱球状。(图98)

内家十二象太极拳

  (四十五)雄鸡展翅

  上体右转,右脚尖向右摆90度,左腿上步,脚尖绕右脚内侧向西南跨出成左弓步,右掌向右下、右后、右上划立圆,翻掌下压于右袋口处,左掌向左、向上翻手向右与右掌相对后,即向左上方(西南方)伸出,掌心向上,眼看左掌。(图99)

  两掌同翻,掌心向下,从上向下、向右捋回。(图100)

  上体左转,右腿上前半步,左腿成前弓步,两手按于胸前,成抱球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眼看左手背。(图101)

  上体右转,右腿成弓步,右掌向右前方伸出,与肩同高,左掌压于左袋口处,眼看右掌心。(图102)

  上体微左转,两手同翻向左捋回。(图103)

  上体右转,上左步,两手同翻,向右捋回。(图104)

  左掌从右肋下向上方伸出,掌心向上,右掌按于右袋口处,眼看左掌。(图105)

  

  (四十六)金蛇缠颈

  上体左转,两掌变拳,十字相抱于胸前,右拳在内,左拳在外,拳背均朝外;左脚尖左摆90度,左腿立,右腿提膝合脚。(图106)

  

  右脚向右上方划平圆蹬出,两拳左右斜撑,作开弓势,左拳稍高于肩,右拳置于右小腿内侧,拳心扣腿,眼看右脚。(图107)

  

  (四十七)白马奋途

  右脚回盘,收至护裆,脚面崩平;左拳置于左眉际,右拳置于小腹部,眼看前方。(图108)

  

  (四十八)双龙入海

  上体微右转,右拳拳眼朝外,搂右膝向右下置于右膝外侧。(图109)

  上体微左转,右脚落地直立,左腿提膝,左拳拳眼朝外,搂左膝向左下置于左胯外侧,右拳高于右耳齐。(图110)

  左脚向左落地站稳,两拳变掌,掌心向上,置于腰际。(图111)

  收势左脚向右脚平移靠拢,两掌向下、向上、向下至直腕贴靠腿侧,正面朝南作还原势。(图112)

 

 

太极拳对人体代谢的协调与平衡

太极拳对人体代谢的协调与平衡

人的生命现象,颇多引人深思之处--

人体最不怕冷的地方是两眉间的印堂,最怕冷的地方是脐下小腹。于此,中医、道家学说解释为:印堂为上丹田部位,在督脉循行线上,是阳气集中之处,故不怕冷;脐下为下丹田地部位,在任脉循行线上,是阴气集中之处,故最怕冷。

孩童呼吸起伏在腹,成人呼吸起伏在胸,老人呼吸起伏接近于颈项,也就是说人的呼吸起伏部位,随年龄增长、身体壮衰由腹胸部逐渐上移。于此,庄子曰:"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的话告诉我们:一般人(众人)的呼吸较浅,特殊修为的人(真人)是深呼吸,气息可达脚后跟(踵);老子的话则告诉我们:经过特殊修为,"专气致柔",是可以作到、并实现"返老还童"延年益寿愿望的。

中医理论认为:"心位于胸中,藏神,主神志、血脉,对各脏腑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行属火";"肾位于腰部,藏精,主生长、纳气,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心居上,肾在下。火性向上,心火易上炎;水性下润,肾水易走失。只有水升火降,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达到精、血互生,精、神互用,人体生理方能处于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

易经八卦取象学说认为:乾为天、父、君,坤为地、母、臣;头在上(上丹田部位)为天属乾,腹在下(下丹田部位)为地属坤。乾上坤下名曰否卦:天在上阳气继续上升,地在下阴气继续下降,象征着天地相背、阴阳不交、君臣叛弃、父母离诀,为祸难不吉之象。反言之,坤上乾下是为泰卦:则天地相交,上下沟通,夫妻和谐,万事万物否极泰来。

怎样才能使天地相交,上下沟通?怎样才能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怎样才能作到阴阳谐调,相互为用?怎样"专气致柔",才能实现延年益寿,"返老还童"?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修为,揭晓了其中的奥秘!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对立着的双方,即一分为二,又合而为一。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是人体多种变化和生老病死的根源,"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只有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才有利于健康。因此,练功者"须洞晓阴阳","不识阴阳莫乱为"(引自张伯瑞:《悟真篇》)。在人体的生命代谢中,要维持阴阳两方面相对的动态平衡,经络学说认为,奇经八脉中的督任二脉尤为重要。督,总督之意,督脉循行于后背正中,总督一身阳经,称"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又因诸阳经均与其交会,故又称"诸阳之会";任,有任养之意,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总督一身阴经,称"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故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任督二脉,人身中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任督若通,八脉皆通"。因此,修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通过吸呼、提落、升降手段,培育、诱导,调动内气,使人体内能量流按经络循行方向运行,用以调节、疏导、维持阴阳两方面相对的动态平衡,必然要具体地落实到督任二脉的走向上来。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拳呼吸法则,"顶"吸、"沉"呼,有使内气提升、落降的功能。虚领顶劲吸时,收臀、竖脊、拔背、挺项,将内气能量流由会阴部,循督脉由下向上提升,经尾闾、夹脊、玉枕三关而达顶门百会穴;气沉丹田呼时,收颏藏喉、沉肩坠肘、舒心实腹、松腰、裹裆、尾闾中正下垂,将内气能量流由百会穴,循任脉朝下落降,过印堂下重楼(人的喉节有十二节,术语称十二重楼),经膻中(中丹田)注入下丹田,沉至会阴穴。如此,完成一个阴升阳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循环,呼吸不止,循环不止,道家谓之周天运转,亦称河车运转。故杨澄甫说"拳能通小周天之气,较之枯坐者更为速焉(见陈微明:《太极答问》)。"

"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引自丘处机:《大丹直指》)",道家学说认为:"上丹田为性宫,下丹田为命宫,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主张性命双修,以期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即由身心统一进而达到天人合一最高境界。虚领顶劲,百会朝天,通天合阳;气沉丹田,涌泉接地,通地合阴。天地合阴阳合,人体内的阴阳小循环,与天地阴阳的大循环合为一体。愚意以为太极拳修为:虚领顶劲练神,以达修性开智增慧;气沉丹田练精气,以达修命强身延年,是谓性命双修。因此,杨澄甫说;"太极拳之呼吸,随体式之开合。吸为开,呼为合。故与静坐金丹之诀密合。其所以能却病延年者由此也故太极为动中求静,辅助静功之最要法门。凡认太极拳为武技,专求取胜于人者,岂知此中玄妙耶!"(见陈微明:《太极答问》)

生命是宇宙(大自然)衍变过程中的产物,是宇宙(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命的生长、发展和消亡必然受大自然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古代先哲们已充分地认识到这一原理,气功、太极拳的实践不仅合乎自然,而且利用自然,甚至通过与天地大自然交流的方式,用宇宙(大自然)的能量补充自身的能量。太极拳修为就是通过"气以直养"方法,虚领顶劲以通天,气沉丹田以接地,纳天之气以养身,接地之力为力源,吸取、借助天地的力量,开发人体潜能,达到超常发挥,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

人的生命代谢运动,是一个自动系统,也是个开放系统,它时时刻刻在和宇宙天体(大自然)的大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因此太极拳的修为要注意练功场地、方向、时间的选择:方向上要和地球的磁场一致;时间上晨晚各一小时为宜;穿戴上免冠以通天气,着布鞋以接地气;太极拳是"松静"技术,场地要求宁静优雅,禁止燥杂声响干扰;环境上选择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处为佳。在山青水秀处练功为什么气感强?高僧高道为什么多长寿?污秽之所练功为什么身体会不适?雷雨天为什么禁止练功?凡此等等,都说明了人与天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是相应、相通的,破坏了他们的统一关系,就等于破坏了人赖于生存的空间。太极拳修为用肢体语言,用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呼吸法则,把天地人并列为"三才",使其达到高度的协调、平衡和统一,这正是太极拳的高明之处,也是中国古典哲学(易道)的伟大之处。

 

 

大多数太极"高手"为何上不了散打擂台?-陈雄整理

大多数太极"高手"为何上不了散打擂台?-陈雄整理

一、 运动性质和目的的不同。

       散打是竞技运动,它的竞赛规则使运动员既能充分发挥搏击潜能,又能有效保护运动员的人身安全。在技法上,除不许用损身的拿法外,任何流派的打法都可以运用,充分体现了传统斗勇、斗智、斗力、斗技、争霸的精神,是十足的对抗性运动项目。而是以拳载道,以拳演道,以拳求道,是修行的方法之一,理是以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等为理论基础,修先天,补后天,练成内丹,以达到取坎填离进而延年益寿的最终目的。而在练拳的过程中,产生的技击能力,只能是一种小技,是副产品。所以,拳和武术散打是性质和目的不同。

    拳的拳理拳法充满了老子所总结的"有无相生"自然辨证法,即认为相反能相互促成。凡拳术都耗损人的体能即"耗气";而人要"益寿延年"就要补益这生理之气,太极拳创编者就是立足于"有无相生"的哲理,选择有耗损人生理之气作用的十三势长拳技艺来补益生理之气,从而借武术锻炼达到"益寿延年"。 由此可见,历代太极拳传承者并不是以技击为宗旨的,也就是并不是以技击为灵魂的。太极拳虽蕴含有以弱胜强的技击功能,但以技击争强好胜不是太极拳的特征,其实,其他有些拳术如形意拳、八卦掌锻炼达到高深境界者也是不认为拳术的宗旨是技击,近代孙禄堂先生一生的武术实战之多无疑可堪称一绝,然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明白表示他和他的形意拳老师们都认为"拳即是道"、"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孙禄堂先生进而认为这一观点是太极、形意、八卦三派共同的"精义"。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古代创编者和历代传承的宗师大家都是以"益寿延年不老春"为宗旨即为"灵魂"的。说太极拳以技艺为末,这是就终生锻炼而言的,而就锻炼内容而言,太极拳的实质就是武术技艺。这就象一个人的灵魂与身体是不能分离的,说是太极拳的灵魂不等于可以否定武术技艺就是太极拳的身体;如果否定了武术,太极拳的灵魂也就被否定了。

 二、训练方法和训练条件的不同。

       武术散打的训练方法,是非常专业的大运动量训练,按照散打竞赛规则,千万次攻防动作的重复训练,以达到攻防动作下意识的反应自动化。在快、准、狠的实战演练的训练中,以提高意识品质,适应比赛环境和条件,这种专业训练可以使先天条件较好的学员在二至三年就可以达到参加比赛的条件,而且还可以获得好成绩,用一句俗话说"学了就管用"。

反观太极拳运动,练意不练力,主要要求是松、静、匀、稳,这里任意一个字,要想练好它,少则一年半载,多则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同时还有加强理论学习,学懂弄通《易经》,《道德经》等经典古籍,以便理论指导实际,这些过程也需要大量时间。再说,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也比较复杂,从站桩开始练起,先练静功和动功,再到行功,而后再学套路,这才进入推手(包括发放手)阶段,最后才是不受抑制的散手(包括断手,拿手),这一套下来真应了"太极十年不出门"这句话,但真出了门,你也不会打,因为你还没有实战经验,相同时间练拳,练散打的十年后可能已经退役了,或者当教练了,而练太极拳的人,才刚刚出门,更不会出什么成绩。

太极训练的断代和失传,训练强度不够: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后特别是在那段不堪回首的特殊时期,师父教徒弟不敢过多讲技击和教授技击,即使练习也是业余练习,不可能和前辈门冷兵器时代的职业化训练强度相比,导致太极技击功能的断代和失传。由于训练方法的失传和断代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习拳着技击的退化,太极拳技击技术的失传,导致绝大多是太极习练者不敢谈技击,即使会技击散手也是变异了的,失去太极原味和风格的太极散手。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学会太极技击。加之民间绝大部分拳友是业余训练,受生计所逼,训练时间有限,轻度不够,自然技术也就无从提高了,即使有所提高,其进度也是非常的缓慢。太极拳技击功能的退化其根本原因是训练方法(功法)的失传、断代,没有被继承所致。

社会上有种"练慢快用"的说法:平时练太极拳越慢越好,练是慢用时自然就快。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以慢练"松"有利于运快,但毕竟跟不上实战要求,还要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进一步练快。平时不练快,用时根本就快不起来,将难以适应对方快速的变化,只会在实战中落败。有前辈说过,太极拳的练习,"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快也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意思是说:慢练的时候,由于运动量大的原因,让别人不适应也无法跟得上;快速练习的时候,由于动作规范不容易做到,也让别人无法适应。太极拳爱好者如要进行散手交流,就得练习接手和"踢、打、摔、拿"的技击术,练好用拳、掌、指、肘、脚、膝、胯及头、肩等关节部位发劲击敌,多练得机得势的发放整劲,把势法、劲法与技巧的结合运用练到位,把应物自然的反应与有针对性的组合变化进行有机结合。还要用内功加强全身抗击打能力,因为在技击对抗时,身体如同弹簧钢筋网一样,即不怕拳打脚踢,又能发出强大劲力。身体肌肉绷紧时如同铁石,放松时则柔软细滑,伸展变化自如。这是技击的基础。否则,人体如同玻璃一样,看着结实,实际上一打就被打坏。这样就根本不具备从事技击的身体基础。当然还有心理心态的应对训练,做到心静、胆正、神足。精神是实战搏击的灵魂,间架结构和技术招式是散打防身的基础。而功力,劲道和开智慧是通向实战防身的必经之路。

再有民间在训练人员的选材面没有专业队选材面广,训练条件没有可比性,民间绝大部分人员没有专业的训练场地、器材。

三、推手"游戏"与散打比赛的性质不同。

       在散打擂台赛上,常见一方选手将另一方选手推下擂台,这种"推"是见机行事,乘势借力,是无可厚非的战术。但如果只靠推,那么就只能等着挨打。而在太极拳界,很多人把练拳架和推手当成全部内容,把颉⑥邸⒓贰础瘛、肘、靠这八法当成太极拳的主要攻防技法,很少人练散手,其实是本末倒置,进入误区。真正的体用是散手,太极推手是十分初级的对抗性练法,它不但能够提高双方搭手时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度,还能够检验双方桩功和各种劲力的效果。它温文尔雅,友好和谐,并带有游戏性质。观察部分练家们搭手推起的劲玩得精巧细腻,但需要双方配合,双方都要按照不丢不顶的意思走意。挨打的时候也不许硬抗,要顺着对方的劲出去,玩的是道理,这样推法之人不去参加比赛是明智的,如去参赛就是糊涂了,因为推手功课是拳架与散手的中间桥梁嘛!与武术散打相比,散打的远踢近打贴身摔,不管双方距离怎么变化,都能机动灵活,随心所致,只要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就会取胜。所以推手高手大多只会推,不会打,冲锋实战必然失败是正常的。

真正的太极推手是不能用现在的竞赛规则来检验的,其原因就在于它只是一个中间锻炼方式和过程,用来竞赛的太极拳技法不能定位为太极推手。我们目前可以看到太极推手表演的两种情形:一是民间的发放式的,这种发放不能代表终极实用,只能作表演和趣味锻炼,这种推手的喂劲、给力都不同于实际与人打击的力型,所以发放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再一类就是挂推手之名,而行散手之实,中间推手、打手、散手夹杂,甚至包括硬拉、强推、生拽等的击打和强制性打法。传统太极推手是按沾、连、随、粘的原则、通过 、捋、挤、按、采 、 、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在双方接触后,用身肢感受对方力的方向、大小、虚实、刚柔、快慢、长短,达到身心懂劲后,凭借自身反应敏捷,及时感觉,并马上决策,是否顺其自然,随伸就屈,还是化解力点,迅速反击、反弹,借力而为,达到破坏对方重心。

四、太极拳散手与武术散打打法不同。

现在武术散打突显拳打法的实用性。用四条原则来说明它的打法,这就是:第一,以长打短;第二,以硬打软;第三,以快打慢;第四,以强胜弱。事实证明,这四条原则是完全正确的。太极拳的推手和散手有五条原则,这就是:第一,以柔克刚和刚柔相济;第二,以静制动和后发先制;第三,以圆化直和借力发劲;第四,舍已从人和牵动四两拨千斤;第五,以小胜大和以弱胜强。对于太极拳的这四条原则,只有实力与对方相差无几的优秀运动员,或者太极练到了"阶及神明"的高级阶段,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时,才能随心所欲的应用这四条原则。如果与对手实力相差悬殊,太极功夫又没有真正上身,就不要生搬硬套的运用这四条原则,否则,事与愿违,失败的更快。最好的办法是以奇胜快、以变制动、以刚柔相济胜刚、以勇胜强,正可谓"两军相逢勇者胜"。 太极拳爱好者如想用好散手,不妨参考前辈的实战经验,就是把"跌、打、掷、拿"直出直入的拳艺和 "粘连粘随""以柔克刚""发人于无形"的拳技结合在一起。太极拳的打法讲究"引进落空合既出,包括主动进攻和后发制人,而非只有后发制人",是随屈就伸.顺势借力的智慧型技击。"引进落空合即出"实质是"踢打摔拿"技术的延伸与提高,然而它非正面迎击,而是"曲线击打"。

五、较技交流平台的不同。

现代我国的太极拳界,大多还是停留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和其他武术和世界其他搏击术交流和互相学习。现在的太极拳学习者,也大多在自己的圈子里交流。不和练其他功夫的人交手,或很少。这个,倒还不如前代拳师,不论各家高手,打出太极拳的名气不同。现在是更想保住自己的名声面子,大多拳师不喜欢和同等水平的拳师交流印证功夫。

随着近年经济的发展,受个人经济利益的驱使,太极拳"名师""名家"鱼龙混杂。客观的说:同时具备传承和技击的人才能被称为正宗传统太极拳的传师。伪太极的"高手"能展现太极真功夫吗?


太极拳的高手分很多种,有些人功夫很好,讲究实战!有些人很会写,练了几个月太极拳就能写出文章或者出书了,有的人自己功夫一般,但是很会教学生,有的人功夫很高但是不会教学生。会带人入门的人也算高手了。     

由此所说,大多数太极"高手"上不了武术散打擂台。

 

 

形意,太极,八卦的异同

形意,太极,八卦的异同

    喜好传统武学者大都知道,至明清,、八卦掌、形意拳等内家拳逐渐兴起,杨露禅、董海川、李骆能等内家拳高手则以绝对的实力一一击败当时的外家拳高手,奠定了内家拳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使得内家拳逐渐发展壮大开来。那么,、八卦掌、形意拳大家们又是如何在对抗中护住自己的中线或者重心来取得胜利的呢?

    我们仍看孙禄堂的解释,孙禄堂在长期的体用中发现,尽管拳、八卦掌、形意拳本质如一,都崇尚"中和",但是,技法却各有特色。其中,拳讲究"虚中",八卦掌讲究"空中",形意拳讲究"诚中"。

    太极拳强调"虚中",太极拳手的身体中线或者在重心是虚幻不定的,能随着对手而变,而且多半还是借助对手的力量而改变,始终让对手摸不准、打不实。因为移动整个躯干或者身体重心要比移动局部要费力得多,所以,直接快速躲闪对手的进攻非常费劲,但是,如果有人推上一把,则要容易得多。因此,太极拳要求习练者训练好身体的灵敏度和弹性,以能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吸收对手进攻时传递过来的能量为己所用,从而能在在对手进攻之时借助对手的力量顺势调整自己的中线或者重心,始终不让对手打实。

    太极拳的防守极为有趣,既不与对手硬顶,那容易造成伤害,也不一下子闪得远远的避开对手攻击,那样不经济,只稍微调整中线的位置正好避开对手的攻击即可,而且,调整中线位置的力量还有一部分是由对手进攻时给来的。显然,太极拳的防守无疑是最经济、省力的,而且,这样的防守极有利于发现对手的空档并实施有效的反击。

尽管太极拳手的中线是虚的,每当对手进攻时就顺势变换位置,使对手打不实。但是,太极拳手总还给对手进攻自己中线的机会,可八卦掌高手则连对手进攻自己的机会都不给,中线始终是"空"的。八卦掌高手在与对抗时总是绕着对手游走,从不停顿,始终不给对手有效进攻的机会,并找寻合适的机会制胜,一些人在与八卦掌高手对抗时,往往还未及出手便已被转晕了,因此,也有人将"空中"更加形象地解释为"变中"。

    当然,八卦掌也是靠功力而非简单的技巧取胜的。八卦掌强调"百练不如一走",八卦掌高手的步法极为迅捷,身法、掌法也极为灵活多变。八卦掌高手总能绕到对手无法进攻的角度发动攻击,并且还能在常人看似不可能的角度发起攻击,极具实用价值。整个八卦掌的战略战术简直就是一部活脱脱的毛泽东思想。

    因此,尽管八卦掌创编时间较晚,为内家拳中最为年轻的拳种,但是涌现出来的高手却非常多,很多高手都有一人对抗数人甚至数十人的记录,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则有单人赤手空拳对抗持兵刃的群匪并取胜的记录,这样的事例通常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会出现。

    形意拳讲究"诚中",又有人将之解释为"直中"。也可将"诚中"理解为"实中",与太极拳的"虚中"相对。但是,"诚中"并不是要对手硬对抗,形意拳也讲究化劲,否则就不是内家拳了。形意拳要求习练者是在中线稳实的情况下将对手劲力化开,这样则能最高效率地直接反击对手。而在太极拳采用"虚"中或八卦掌采用"变"中的情况下避开对手攻击后还需将中线调整至一定位置的并处在相对的稳实状态才能实施反击。形意拳是三大内家拳中刚劲最强的拳种,也是三大内家拳中上身最快的拳种,这与形意拳重天地浩然正气的理念有关,很多形意拳高手都能在民族危难之际站出来为国效劳。

    因此,由孙禄堂对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的异同点的认识可以看出,伟大的武学家一大过人之处就是对身体具有极强的整体掌控能力。他们能做到"浑身上下都是手",而且他们的任一只"手"都能像腿一样随意调控整个身体重心的移动。故而,伟大的武学家既能借助对手攻击的力量来移动身体重心,又能在疾速的纵横矫变中始终的控制好自己重心的稳定性,还能在化开对手重击的同时保持重心稳定不变并快速反击。这种令常人望尘莫及的对身体的整体掌控能力就首先使得了武学家在对抗中具备了常人所远不能及的优势,他们能在任何瞬间各种姿势下从事防守工作,能在对手露出空档的任何瞬间实施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