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通经络 女性不妨练练女子气功
气功心法 >> 女子气功 >>

调通经络 女性不妨练练女子气功

女子气功是根据当代女子的生理特点、生活环境、各个时期生长发育的情况以及各种疾病产生的原因和如何防治机理而创编的一套练功方法。


  女子气功具有调通经络等功效,可有效防治妇科病。女性朋友不妨练练女子气功。

  女性不妨练练女子气功

  女子气功分为静功、动功两种功法、动功又分为儿童女子气功、少年女子气功、青年女子气功、中年女子气功和老年女子气功等五套功法。此功法动、静功结合,长期修练,不仅能够防病治病,而且还能收到健康、增慧、优生优育和美化家庭的社会生活之效应,对女子健美身材,美容面目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女子练功与男子练功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男女的生理特点、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不同,其修练的功理、功法也是不一样的。不从女同志的特点出发,是不可能收到应有效果的。比如,一般男子练功以练精化气为首,而女子则以练血化气为先;男子练功从下丹田着手、女子练功则应从两乳间的膻中穴下功夫。

  女子的内脏、肢体与男女基本相同,固而女子所患的许多疾病和防治方法与男子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中国女子气功的基本功法也适用于男子,如能长期修练,对男子的人体功能保健和防治疾病,也有很好的功效。但是,中国女子气功是有其个性的,本功法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意念活动,都是根据女同志特有的生殖功能,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疾病防治而创编的。比如女同志生殖系统功能的保健,每月行经期的保健,怀孕期的保健、产后期的保健、性生活的保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疾病,如月经不调、白带多、乳腺增生、痛经、子宫脱垂、头痛、头晕、腰腿痛、脚后根痛等等都有明显的疗效。如长期修练此功法,对一些疑难病症效果也很好。

  女子气功还能增进其它脏腑之气的产生,并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扶正去邪之功效,对女子不孕、高低血压、心血管病、神经衰弱、慢性肾炎、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练习气功出现感觉不适是怎么回事?
气功入门 >>

练习气功出现感觉不适是怎么回事?

【导读】气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正是得益于它对人体的帮助,它不但可以强健身体,还能够调节心态,让你浮躁的心静下来,正是一举多得啊。但是少数人在学练气功后,表现为不仅没有消除疲劳,反而出现头胀、头痛、头紧等许多头部不适的感觉。个别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以至引起持续的头部不适感,形成气功出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功法复杂不熟练。气功功法多种多样,有静有动,有易有难,有简有繁。特别是某些有多节套路的动功,不仅要求学功者学会各套路的繁杂动作、姿势,而且还必须在做每一节动作时按要求配合呼吸和意念,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件较难做到的事情。往往是想起这节动作,忘了下节动作;做准了动作,配错了呼吸;呼吸和动作配合协调了,又没达到对意念的要求等等,使初学者应接不暇。这不仅起不到解除心理负担的作用,反而格外增加了心理紧张,从而出现练功时头痛、头胀、头紧的不适反应。对待这种情况的措施有两条:

练习气功出现感觉不适是怎么回事?

练习气功出现感觉不适是怎么回事?

一是明确自己学习气功的目的与所选择的功法是否统一。如果学习气功的目的单纯是为了健身或治病,那么,不必追求姿势动作的复杂,以及在复杂动作基础上的呼吸意念配合,只要选择一种实用而简便易学的功法,如动作易学、自然呼吸、意念单一的功法,就可有效地达到学功的目的。这样就实现了目的与方法的统一。反之,目的单纯,但选择了复杂的功法,目的与方法不统一,就应毫不犹豫地放弃复杂功法,改学简便功法。这里须强调的是,功法简单并不意味着效果不大,恰恰相反,越简单的方法越容易使人意念单一,更好地实现入静状态。

二是对那些已经具备了一些气功基础,但是还想增加一些功法难度和趣味性的人,在学练复杂动功时,初期出现顾此失彼而引起头部不适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要坚持锻炼,使动作越来越熟,动作、呼吸和意念配合越来越协调,头部不适感就会消失而出现新的舒适的感受。

2、不适当地意守上窍。练功要领之一是上虚下实,要求练功人在意念的运用上保持下体占七分,上体占三分。这样可使下体感觉充实,而头部保持虚灵。但是有的学功人对此处理不当,使意念集中在上部,尤其是个别功法教人意守鼻尖、印堂、百会等上部穴区,引气上行,这必然出现头胀、头痛、头紧等不舒服感觉。严重者甚至不适感持续存在,变为练功偏差。对此,初学气功者必须有足够的认识。除胃下垂、长期腹泻、脱肛等中气下陷患者外,一律不要轻易意守上窍。一旦意守上窍出现不适,应立即改为意守下丹田或两脚心涌泉穴来进行纠正。不见好转者,立即请教有经验者、专业气功工作者。

 

 

太极气功瘦身功法
气功入门 >>

太极气功瘦身功法

【导读】气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正是得益于他对人体的帮助,他不但可以强健身体,还能够调节心态,让你浮躁的心静下来,正是一举多得啊。太极是一种较常用的气功功法,以太极功法进行减肥,也是运动减肥的一种手段,对于单纯性肥胖有一定的效果。现将其功法简要介绍如下:

第1式:起势调息

①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含胸拔背,两手自然下垂。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稍高于肩,手心向下,同时吸气。

太极气功瘦身功法

太极气功瘦身功法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两手轻轻下按,直到与肚脐平,掌心向下,同时呼气。

第2式:开阔胸怀

①将下按两手平行上提至胸前,膝关节逐渐伸直,翻掌,掌心相对,平行向两侧拉,至尽处,做扩胸动作,同时吸气。

②将两侧的手平行向中间靠拢,到胸前,将两掌心改为向下,在下按过程屈膝,同时呼气。

第3式:挥舞彩虹

①将下按两手平行上提至胸前,这时膝关节逐渐伸直,两手继续上升至头顶,两臂向上伸直,两掌心朝前,同时吸气。

②重心向右脚移动,右腿微屈,左脚伸直,以脚尖着地,左手从顶向左侧,伸直平举,掌心向上,右手肘关节在右体侧弯曲成半圆形,右掌心朝下继续吸气。

②重心向左脚移动,左腿微屈,右脚伸直,以脚尖着地,右手从头顶向右侧,伸直平举,掌心向上,左手肘关节在左体侧弯曲成半圆形,左掌心朝下,同时呼气。

 

 

什么叫动静结合?
气功入门 >>

什么叫动静结合?

什么叫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方式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有动"。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感觉)的运动,前者可视为"外动",而后者可视为"内动"。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前者可视为"外静",后者可视为"内静"。

  动与静是相对的,也是辨证的。

  静功主要是锻炼身体内部,而没有肢体活动、肌肉骨骼的锻炼。动功有不少肢体活动及肌肉骨骼的锻炼,这有利于初步疏通经络,气血疏通后有利于入静。对于初练功者,肢体的动作有助于使注意力集中,通过动而达到静是初学者常走的一条路。

  静功的静不是绝对的静,虽然没有形体的动作,但气血在大脑高度入静状态下按它本身的规律运行,它的种种微妙变化,都是动功所不能体会到的。没有形体动作,更能专心一意。入静的程度越深,机体感受能力和反映能力都更敏锐,这是更高级的状态。在这种气功状态下,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人自身各种功能的开发都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在的选择上,我们认为初学者以先学动功为宜,然后再动、静相兼,最后过渡到以静为主。

  在练功时,不论静功、动功都要以静为前提。练静功时,要做到外静内动,静中求动;练动功时,要做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否则的话,练气功和做广播体操没有什么两样了。

  具体来说,练功人可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性格、练功进度等,如是病人,还需考虑疾病的种类及病程等等),把动功与静功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从体力来说,体力差的可以少动,体力好的多动,一般以不疲劳为度。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虚弱的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病情好转、体质增强,应逐步增加动功,达到一定层次后再以静功为主。从时间上来说,早晨先静后动,以便精神饱满地投入到一天的活动中去;晚上宜先动后静,以利于安静地入睡。这些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灵活运用。每个练功人都应根据反馈来的信息,及时调节,时间久了,就能慢慢体会出其中的"度",就能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地处理练功中的动静问题。

 

 

八段锦气功健身法
气功入门 >>

八段锦气功健身法

【导读】气功就是锻炼人精神状态的方法,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套很不错的健身术,虽说这套健身术功法叫做健身气功,但是易学易练,并不难,而且和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动作也很少,比太极拳的动作要简单,能够用几个简单的动作比较全面的疏通人体经络,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步骤/方法

1、双手托天理三焦:自然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含胸收腹,腰脊放松。正头平视,口齿轻闭,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双手自体侧缓缓举至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足跟亦随双手的托举而起落。托举数次后,双手转掌心朝下,沿体前缓缓按至小腹。

八段锦气功健身法

八段锦气功健身法

2、左右开弓似射雕:自然站立,左脚向左侧横开一步,身体下蹲成骑马步,双手虚握于两髋之外侧,随后自胸前向上划弧提于与乳平高处。右手向右拉至与右乳平高,与乳距约两拳许,意如拉紧弓弦,开弓如满月;左手捏剑诀,向左侧伸出,顺热转头向左,视线通过左手食指凝视远方,意如弓剑在手,等机而射。稍作停顿后,随即将身体上起,顺势将两手向下划弧收回胸前,并同时收回左腿,还原成自然站立。此为左式,右式反之。左右调换练习十数次。

3、调理脾胃须单举:自然站立,左手缓缓自体侧上举至头,翻转掌心向上,并向左外方用力举托,同时右手下按附应。举按数次后,左手沿体前缓缓下落,还原至体侧。右手举按动作同左。

4、五劳七伤往后瞧: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头部微微向左转动,两眼目视左后方,稍停顿后,缓缓转正,再缓缓转向右侧,目视右后方稍停顿,转正。如此十数次。

 

(责任编辑: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