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坤梁回复网友评论

魏坤梁回复网友评论

 

 

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魏坤梁

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魏坤梁

《散手》一文原载 郑曼青先生1946年出版的《郑子十三篇》卷下。文中之论述,对于现代界许多人感到困惑的不少问题都有很好的启迪、解疑与警诫作用,很值得拳学练者细细地品味和思索。

【原文】

    散手即散打①。无定法。推手大捋。乃着熟。着熟即是学听劲。由听劲而渐悟懂劲。既懂劲②。无所谓着与不着。散与不散。粘与不粘。随与不随。此皆费辞③。不得中肯綮④。散手之方⑤在五行。所谓进退顾盼定也。苟⑥能懂劲且知方。则用全矣。

【注释】

①散打--传统实战的通称。现代界所谓的"散打",据张文广先生《散手拳法》介绍,是1979年后国家体育职能部门组织武术人士在传统武术各种散手拳法的基础上逐步归纳整理制定的有一整套系统性训练方法的实战性搏斗竞技比赛项目,竞技比赛中还吸收了拳击竞赛的戴手套的规定。显然,现代的"散打"不可能将中国所有传统武术各种散手拳法的精华都囊括无遗的,归纳整理的仅仅是部分外家拳的散手拳法,更是不可能包括拳实战技法的。因此,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散打"与现代竞技"散打"不是一个概念。

②既懂劲--"既"表示已经发生,如《书

慢中快的惰性力

慢中快的惰性力

 一、慢中快的惰性力
  
  大多搏击术在肢体接触时,格挡硬接经常出现,硬接程度相对要高,对搏双方肢体需具相当硬度。的出手可以不是快如闪电,如是,难免出现硬接硬碰,的出手是慢中快的惰性力。手向对方进击途中,松而快,留有余地,万一未中目标,不会失重;被拦截可随时停止进击。前导部位以最短路线直指目标,如遭拦截,拦截点即接触点一般不会在前导部位,多在手腕后面手臂的某点。拦截不怎么起作用,就继续前行击中目标。拦截若起作用,就在拦截点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改变作用是破坏对方的稳定,从而破坏对方下一步的有效进攻。

  拳的出手不必快如闪电,你只要出手,对方一定要响应。把快、把用力、把消耗体能让给对方,把慢、把不用力、把经济用力留给自己,只要具备慢中快的惰性力就行。"慢中快的惰性力"是王芗斋老师总结出来的:"发力含蓄而有听力,是慢中快的惰性力量。"这种能力的培养,如大成拳所要求的,最好放弃招式,无招无式。


  拳的这种独特技击能力是通过推手和走架获得的。推手是最大限度地让身体各部位接受力的搓揉刺激。为了最大限度地让身体各部位接受力的搓揉刺激,在推手练习中最好不要讲招着了,招着局限性太大。练习多了,形成条件反射,当某点遭接触拦截时,该点就会自动作出不利于对方稳定的反应,不必换手。太极拳走架时要如李雅轩老师所说:"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定见,则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走架过分在意招着,会影响这种独特技击能力的获得。
  
  二、后发先至
  
  太极拳的出手是先发制人和后发先至同时具有。不管对方主动出手还是不主动出手,太极拳技击时肯定是要主动出手的,这至少在形式上是先发制人。得到对方响应,让对方主动出力,肢体接触之刹那,受打击的却是对方,这是后发先至。技击时,若敌远强于我,对方势必攻势猛烈。此情形下若双方展开对攻,会出现"刚极柔不防"的情况,对我极为不利。怎么办呢?柔接触,后发先至。双手还是要大胆迎伸,让敌之攻击点远离头面部。在对方击中我双臂或躯体的同时,在接触点增大力的变化速率,令彼不得劲、不稳,呼吸急促。双手大胆迎伸,在战略上可以认为是先发制人。如果对方出现破绽,我又有把握时,马上转为真正攻击。在对方击中我双臂或躯体的同时,令其不得劲、不稳,呼吸急促,在战术上可以认为是后发先至。其他搏击术的后发先至在内容上与太极拳不同。其他搏击术的后发先至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形:进攻者进攻失效后不及回防,被对方抓住空档反遭打击。虽然这个反击过程瞬间完成,还是有一个时间差。太极拳的后发先至没有时间差,对方击中我的同时,他立即感到非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吃亏了。太极拳独特的后发先至能力,使其特具"挨何处何处发"的功能。"挨何处何处发"让太极拳多了"浑身是手不见手""手不空回""不换手""防守和进攻随意且点多"等等的"名声"。"挨何处何处发"这句话里面的"发"字,不要仅作"发力"理解,它还有"反应""处理"的意思。


  既然"挨何处何处发",像个小刺猬,谁挨谁吃亏,那就要创造条件让对方挨。太极拳走架连绵不断,太极拳推手粘连黏随不丢不顶,天生的一个"缠"字,天生的不怕挨喜欢挨。挨着后,令对方有力难使,要快快不了,消磨其斗志。


  由于每个人对太极拳理解不同,练习的指导思想、方法就会不同,练出来的就各有长短、侧重、特色。不求统一无法统一,只求博采众长。

 

 

心意太极拳练习指要-马琳璋

心意太极拳练习指要-马琳璋

 心意是从心意拳中演化出来的一种拳术,其中难免有心意拳的形体痕迹与精、气、神在内。心意有三趟,头趟炼气、二趟炼精、三趟炼神。(本刊2007年第3期至第5期登载了《心意拳》一文,介绍了心意拳的一趟套路。2010年第5期至第7期介绍了二趟套路。)三趟拳术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步骤锻炼,不然会顾此失彼,练功者的身体内的精、气、神得不到有序的锻炼和调整。
  第一趟是炼气的套路,也是固本筑基的拳法。人体只有骨节开放,气路才能通畅;气路通畅以后,真气才能在体内畅行无阻。第一趟心意太极拳要求自然、柔和、优美、放松,每个姿势都要舒适,体现出松、稳、慢、匀等特点。此时练习拳术时不要有打人之心,要想有实战必须到第三步功夫时才能一举手、一投足自然将敌人弹出。通过第一趟心意太极拳的锻炼,初步达到内外气血通畅,可以使身强体壮、精力充沛、发黑眼明、脸色红润、心情开朗。
  第二趟是炼精的功夫,因此在学练的过程中要逐步懂得什么是太极、太极功、太极道。
  第三趟,通过对心意太极拳不同套路、不同层次的修炼,使练习者逐渐懂得和重视太极文化的修养,逐步懂得太极拳是阴阳拳,阳面的动作好学,阴面的神、意、气却是太极拳改变自身和提升功夫层次的关键所在。神,指精神,眼为神。意就是意念,是修炼者的正念。我们知道人在高兴的时候就会气血流通,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同时减少忧愁烦恼。因此,在学习心意太极拳的初期就要学会随意、放松、愉悦。这是一种美的享受。不管是哪一趟太极拳,每天、每次要练三遍以上才有效果。第一遍,开展经脉,第二遍,校正姿势,第三遍,拳里加心意。有了这三遍,进步就迅速,由外而内逐渐产生内气的周流,感到丹田气沉、腹部充实,从手指麻胀、眼睛微光,到气传遍全身。
  学习心意太极拳必须要懂得阴阳,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心意太极拳的内涵和精髓。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对平衡的,阴进则阳退,阳进则阴退,一旦有一方偏盛就会引起身体不适。心意太极拳则是意催气动、气催形(肢体)动,因此在演练时要眼随手动、手随目移,只有这样左右旋转,才能使内气在身体内部有序流转、阴阳互动,身体自然就会健康、矫健。
  
  一、形体配合
  
  形,就是形体。锻炼形体的主要目的,一是使肢体得到锻炼以求坚固,即强身健体,二是使内气运行更加通畅,这样身体内需要的营养才能更加充足。所谓形正,就是身体各部分动作要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身体的各种姿势和顺并合乎生理的自然要求。
  练心意太极拳时,对形体上的要求是: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含背圆,裆深而藏,足坚而稳,膝屈而伸。《心意拳谱》中说道:"紧撮谷道内中提,尾闾一起绉甲骨;玉枕难过目视顶,来到丹田存消息;往前又是雀桥路,十二时中降下地;锁住心猿合阳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反本还原心自知;九炼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在练习心意太极拳中要明三节九窍,形体要头正顶起,大椎、廉泉穴微微内收,这样便于打通任督二脉,可以解决玉枕穴关难以打通的困难。脚掌踏地,两臂自然下垂,两肩微微内扣,胸部微含,背部自然就会拔而自圆。这时,真气不但很容易自夹脊向上过百会、下到明堂而与任脉相接,还可以通过两肩气通两膊,气到十指(筋梢)。松肩是腰以上能放松的关键,而肘部沉肩垂肘又是松肩的前提。肩头的三头肌下连两臂的双头肌,前接胸大肌,后连背阔肌,所以松肩可以实现从肩到胸、到背的全松,使气血通行无阻、三焦气顺,易于内气沉入丹田,可以使下肢得到稳固。一体之动主宰于腰,腰有车轴的作用,前有任脉,后有督脉。要想保证前任后督畅通、身体动转灵活,就要腰部直、松而不能曲,宜松不宜紧。两个轴转微微内合,臀向下逼,尾闾骨向前向上一翻,则腰自松而真气过会阴、命门,直上头顶百会。提肛可以引导三阴之气上升,松胯提膝可以迈步如猫行,从而达到全身轻灵的目的。
  明了三节九窍,以意想窍,意领气行,这样气也会与形体配合起来,功夫上身就会快一些。
  
  二、呼吸
  
  心意太极拳的呼吸和别的门派不一样,它要求气从下向上升起,一吸气就会感到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向心脏和命门穴,一呼气气就会走向四肢。
  丹田充实,气可贯穿到背部三关,向上直达泥丸。人体背后的命门是全身重心所在,气通劲到,力由脊背而发。命门后撑,吸气时命门后拉,全身的爆发力可以激发起来。这里所说的气是指真气。如起势时双手掌心向上,上接天根,下接地气;然后双手下按,掌心向下,这样可以下接地气,外导内行。又如"野马分鬃"时,左手心向上接天气,右手心向下按接地气。
  人体有四海,丹田为气海。丹田呼吸,吸气入海,可以充盈腹部。气宜鼓荡,这是心意太极拳呼吸的基本特征。鼓荡就是膨胀(展)与收缩(裹)对立统一的表现,符合辩证法的原则。吸气时新鲜氧气进入丹田,呼气时将胸腑之浊气排出体外。调息就是调整呼吸,这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练功时间的长短进行调整,不能影响呼吸的畅通,要循序渐进,从自然呼吸逐步调整到逆腹式呼吸。呼吸时舌顶上腭,鼻吸鼻呼,尽量做到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动作和呼吸配合起来,虚心实腹,将气沉入丹田。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将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将气降于丹田。沉气要自然,像物体在水中慢慢沉落一样,不能有一丝一毫血气相加。吸气时,肺部扩张,小腹收缩,氧气以及其他营养物质循动脉进入血液,循经络合为真气归入丹田。同时,肺胸的膨胀使横膈膜下沉,又推动丹田真气向下、向后沿督脉弧形上升。这就是气贴脊背、气渐入骨,这样腰部有了劲力。同时,真气沿手三阳、足三阴归丹田,再经会阴上升入肾,气聚命门。呼气时胸部收缩,横膈膜上升,迫使肺部吐出浊气,任脉之真气继续下沉丹田,督脉之真气一部分"力发脊背"、"气贯四梢"(牙、发、指甲、舌),另一部分上升百会,从大椎穴再向前弧形下沉丹田(也是小周天的上半圈)。同时,真气沿手三阴、足三阳贯入四梢,有利于微循还的通畅,从技击上来讲就是有利于发出劲力。老子讲:"呼接天根,胸通宇宙。"一阴一阳的膨胀收缩,协调一致,相互推动,相互鼓荡,反复修炼则使任督脉通,一呼一吸真气出入。
  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只注意肺部深呼吸,追求肺活量加大,而不注意引气下行,往往引起胸闷、头胀、口干、心悸等症状。所以,练习心意太极拳的人要注意引气下行,气沉丹田。运用腹式呼吸则上述不良现象均可消失。
  
  三、三步功夫
  
  学练心意太极拳有三步功夫,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千万不可贪多求快,不然会拔苗助长。
  第一步,固本的功夫。
  固本就是打基础,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炼精化气"。这步功夫主要表现在练拳时形体要正,内气要顺,做到意、形、气三者相合。意,就是精神意识。心意太极拳虽然从外表来看是动的,但是实际上要求动中求静,是动静兼修的套路和,因此整个套路要求意要安静、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心意拳是以调节精神活动为主、增强自我形体控制能力的锻炼的方法,在锻炼中只有求静才能精神内守,只有求静才能使练功者的大脑皮层得到抑制和保护,"定在心中,耳目聪明",就是这个道理。
  形与气是息息相关的,人体的动作要按照规矩顺其自然,外不能乖于形式,内不可悖其神气。外面形式之顺,是内里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神气之中。故见外而知其内。内外合一,此就是外形正的真意。
  第二步,致用的功夫。
  练到此步功夫时,不但可以健身,还可以用来防身自卫。此步功夫特别表现在第二趟拳术中,也就是"炼气化神"功夫,求的是劲、势、神。劲要灵活,势要雄厚,神要威严。劲、势、神三者能结合,然后则可体用兼备、生化不已。

 "劲"必须以气为基础,心意太极拳更是通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用全体的活动来改变敌方的来劲,从而达到反击敌方的目的的。在练习中,全身的肌肉群该放松的就放松,该收缩的就收缩,该用力的就用力,不该用力的就随之协调放松。心意太极拳本身就是一趟放松、顺其自然的拳术,在放松的状况下肢体能很好地接受来自大脑的信息以调整用力方向、实现用力适当。
  "势"指的是拳术动作的"气势"。身体是形之本,气是体之充,劲为动之基。在拳术中气势是必不可少的,动作的虚灵或者威严,都是通过气势表现出来的。拳术演练到雄威时其势可如排山倒海、风卷残云,又如金戈铁马,势不可挡,然到虚灵时拳又柔如水,无孔不入。心意太极拳就是这样虚虚实实,圆通活泼。
  "神"是人体整个生命的外在表现。神与形、神与气、神与体,表现出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人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又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心意拳谱》中说得非常明白:"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缘,绝缘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象归一矣。"炼神是行气的前提,是炼气积功的首要条件。心意太极拳在演练中要做到"目视鼻,鼻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扯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在练拳中一举一动、一行一止,都要集中精神凝聚神气在眉间的天心处,从意念到眼神(眼为神),再到身体躯干,全身要完整一气。动作时要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只有心静然后才能步坚,只有气静才能身稳。
  第三步,延年的功夫。
  也是"炼神还虚、炼虚入道"的功夫。这部功夫特别着重精神意识的锻炼,就是对"性功"的锻炼。在练习第一趟心意太极拳时,有的人只练了3个月就有性功能恢复的感觉,对一般的学练者只要求有"伸经腾膜、气潜入骨、骨响齐鸣"的效果就行了。修炼心意太极拳不光是练拳,也是在修道,同样要求"致虚极,守静笃",心中空空洞洞,至虚至无。能练到心如明镜,就是"性空"。等到虚极静笃之时,自觉海底有一点生机发动,这就是"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精、气、神全寓于此。
  心意太极拳要求不用力,心中要空虚,静无一物。其时腹中虽实而乃虚,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绵绵若存,便是神化之妙用。老子说:"虚其心而灵性不昧,振道心而正气常存。"如此一步步做下去,渐渐做到形正而松、势圆而展,形与势相和、松与展统一,则全身晶莹透彻、无所不含,益气相随、形气相宜,全体透空、神形俱妙,达到"体虚"的境界。从技击的角度来看,此时气与劲达到高度统一,行气与走劲运化平衡、恍惚渺冥、自然感应,得气灵之妙用,进入了自由王国。这也是"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无为而用,寂然不动,感而后遂通"的上乘境界。练到这一步,人体内的环境得到了高度协调,内环境与外环境融为一体、高度统一,自然而然得到了延年益寿的妙用。
  身正肌松,心静神凝,气沉丹田,步如猫行。身正就是身体要中正中和,不得有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的毛病。心静就是大脑要保持空空洞洞,练功时思想要集中,不能胡思乱想。神凝就是精神内守,将精神意识由外向内转入。心静神凝之后,便能使体内各个系统和器官技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产生良好的保健作用。练功时每一动作都要集中精力,眼神贯注,心神不乱,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练功的效果。
  心意太极拳在前进或者后退中都要迈步如猫行,步法转换轻灵,虚实分明。如进左脚时,先将全身重量移到右脚上,然后提左膝使左脚提起,左脚靠近右脚,然后再全脚向前迈进。前进时,迈出的脚脚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全脚落地。后退时,后退的脚脚尖先着地,然后再全脚落地。进退变化是否虚灵,发劲是否沉实、柔中有刚,身体重心是否稳定,腰与腿的作用至为重要。在步法变换中由虚到实,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贯穿一气。动时如荷叶滚珠,一动全身皆动,旋转灵活;静时则安如处子,稳如泰山,形虽止而意不断,给人以中正和顺、舒展大方的感觉。

 

 

李氏形意太极拳修习见闻-杨祥

李氏形意太极拳修习见闻-杨祥

我是重庆人,小时候逢年过节都要到山里面的道观祈福,周围云雾缭绕,山水相映,一片祥和。常常看见有道长在道观前走拳,动作缓慢似静似动,即使有人在他面前嬉戏、和他打招呼,他也都不予理会。此情此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我发自内心的崇敬、向往。我18岁时,进入江西中医学院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仍很感兴趣,尤其是禅道、、医学。在大学期间,我加入了学校的协会,主要练习拳械,虽然时常受些小伤,但始终没有影响到我练武的决心和信心,就这样坚持了四年有余。训练时我脑中时常回映山中道观的景象:人与自然和谐如一,没有善恶、没有分别、没有你我,混元一体,简直就是人间仙境,那是我最向往的地方。可以说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健康、快乐、刺激、梦想。
  2009年,我辗转工作于深圳。闲暇之余,在罗湖公园见到了李氏形意掌门人刘治良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只见大家在公园里反复地走着一个动作,有的边走还边说笑,很奇怪,他们练的拳与我所学的拳法大有不同。询问周围的人,都说他们很厉害,我有些怀疑?见刘师父体形胖大,膀大腰圆,走起来步法也很随意,与想象中的练武之人相差甚远。都说功力好的人在力量、抗击打、耐力、速度几方面强于常人。疑惑之余,我主动要求试一试,刘师父爽快地答应了。首先是抗击打:师父一边询问我的情况,我一边用拳、掌击打他的后背、肋骨、腰肾区。很奇怪,我越打手越痛,震得麻木,感觉师父后背很圆,内气充满,有点像汽车轮胎外皮,真是不可思议。然后试力:师父只是伸出一个手指,我用手臂挡着推他,拼尽全力也顶不住这一根手指,我被师父的手指拨弄得东倒西歪、脚步踉跄,功力相差实在太远啦。最后是推手:我与其中一名刚练习四五个月的学员在一个六米直径的圆圈里面推,刚一搭手喊开始,我就直接被一股巨浪拥出去了,如此这般两次,我心有怯意,不敢上了,怕受伤,虽然刘师父一再表示不会伤到我。
  当下我决定拜师学艺,刘师父也对我加入学拳队伍表示欢迎。我真高兴在孤独了一年多时间后,又找到了如此热情的拳友和组织,上天待我不薄。练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里的练拳氛围非常好,影响了很多人。很多朋友或是学员通过介绍或是网站信息过来学拳,都能受到热情欢迎,刚来的时候,很多身体是亚健康状态的学员只要求练练五行拳,身体健康就行了。可是几个月后,身体状况有了好转,也加入功力训练队伍中,揉胳膊、练力、推手什么都来了。练功力的时候都是人与人的对抗,不容易受伤。上到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下到十七八的小伙子,只要随师训练一段时间,身体素质都会有所提高。师父也常说:"既然来了练功场。就不要自来一趟,多练拳,多和师兄弟动手试一下。让自己有所得。"在功力对抗中,赢了的朋友,再挑战更强的;输了的朋友,明天还接着继续挑战,气氛欢快、热烈。在这里。大家都非常开心,没有顾虑,没有忧愁,远离城市喧嚣;来了就有所得:内心的安宁、快乐,身体的康健、和谐。
  在和道堂这个武术健身的平台上,有各阶层的人,通过练拳修身,大家都成为了朋友。有的还成了生意上的伙伴,在健康快乐的基础上更增添了友情和忠信。师父是哈尔滨人,典型的东北大汉,有着圆圆的头,圆圆的肚子,练着圆圆的形意,满面笑容,样子很像寺庙里欢喜的弥勒佛。师父喜欢交朋友、为人开朗、豪爽、厚道、讲义气,教拳开放不保守,以己身做靶子亲力亲为,学员和他在一起相处得如同兄弟一般,这也是和道堂学员在几年间呈几何速度增长的一个主因吧。
  都说练拳容易改拳难,有见到一些新学员,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原因,身体协调性差一点,练拳的时候有身体前俯后仰、左右晃动、上下波动、转头弓腰、疾步快行、动作多余、步子迟缓等现象。严格地讲,并不符合拳法要求。但是神奇的是,他们身体确实都会有好转。学员中有肾功能弱的,有失眠的,有想减肥的,有心脏气血功能差的,只要坚持练拳三个月左右,身体素质就会有好转,来时身体越差的学员,变化越快越明显。在这里练拳就一个要诀:只要练就有收获。学拳之始,师父对学员的要求就是多练、多行拳。边练边改,边改边练,所以在这里不断改拳很平常,当然改拳的火候要把握得很好,不然取得效果就会比较慢,这个火候都一一掌握在师父心中,随时都会拿出来与学员们碰撞。师父常说:真正的内功拳法要练出来,与练习者的体重、年龄、身体素质无关。他也常常以师爷李春苓先生为例,讲师爷年轻时身患顽疾,救医问药,束手无策,后遇山西形意拳名家杨永蔚大师,得传山西拳,顽疾得愈,之后又深研山西及山西形意拳术、理法,身体强健之余,内功深厚,往来较技者甚多,然鲜有胜者,武林人士称之为"东北神力王"。师爷通过多年的切身实践、对比,将毕生所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化繁为简,创编李氏形意太极拳。师爷百十来斤,体形瘦弱;师父二百多斤,体形胖大,即使这样。师爷80岁高龄时两人进行功力对练,师父对师爷也是无可奈何。有人形容此拳"练时静如春潮暗涌,用时动如波涛滚滚",也正是真正传统内功拳法的基本特征。说到内功拳法中的内功,可分两部分:内气和内力。有气无力者,力量不足,技击性差;有力无气者,则耐力不足,持续性差。李氏形意太极拳除了五行拳(暗劲)、五行连环拳(明劲),还有28项功力训练(包括抗击打)、推手练耐力、太极拳练松柔等等。而正常情况下,普通人在习练三个月左右,力量、抗击打就会有明显提高。在这里经过一年综合性训练的几名学员,参加一些大型武术比赛。诸如香港世界功夫节武术推手擂台赛、河南焦作国际武术推手擂台赛等都摘金夺银,取得了预期的好成绩。李氏形意太极拳功力训练体系的最大特点:出功快,实效明显;无僵劲,身体松透;不受伤,耐力实足。功力训练都是与技高者对抗,师弟与师兄练,师兄与师父练。在园科公园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师父身边站着几个人,前面一个人在揉胳膊练臂力,后面两个人在拍打或者拽皮练掌力、指力,师父还能与周围的人聊着天,谈笑风生,完全不当一回事。我们身上所练的力全是这样来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全部是在师父身上获取的。真正的传统武学精华在传承过程中都是以这种师徒间以身传身、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方式往下传的。
  这样工作练拳两不误近一年,我与师父偶然谈起:怎样才能更好地练习拳法的问题。师父突然很认真地问我想在李氏形意太极拳里要什么?我当时应口而出:要练出真功夫。师父严肃地说:"要练真功夫可不是随口说着玩的,你要能随师训练才行。你要健康就很简单啦,认真练习李氏形意太极拳一百天左右,就基本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历来都是随师学习,精英式教育,学成而后游历磨练,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儒释道三家学习皆是如此模式。而真功夫除了能实做(表演、、技击)之外,还要文武合一,以武人道。这就很难了。要基本做到这些,就要不断修身练武术,学医理医术,知天文,晓地理,懂道术,明人伦,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奥妙。这就是功夫还在功夫外,这功夫外的功夫才是成就我们真功夫的要义。我追随恩师春苓先生习拳九年,朝夕相处而情投意合,恩师将毕生所学及宝贵经验倾囊相授,其间又不断参赛、交流磨砺,再南下传拳近五载。这些年来除了练武。我也是在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断揣摩实践。你想练出真功夫,首要条件就是能随师训练,大家在一起同修进步会很快。这个首要条件你可以做到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传道授业解惑师者也。老师有心传道,做弟子的哪有不好好学的,为了圆我儿时的武侠梦,更好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我马上辞去了工作,加入和道堂专心练拳。在仅仅三个月的专心练习后,身体状态果然起了巨大的变化。兴奋憧憬之余,更增加了我好好练拳以一技之长回馈社会帮助更多有需要人们的信心。在这期间,因为师父对我信任有加,让我兼做学员训练记录工作,所以有机会体验到一些李氏形意太极拳内功修习过程中健身祛病增功力的奥妙,在这里我会认真仔细地借助《精武》杂志这个博大的平台与大家一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