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小药、大药的效应
小周天产药的现象及丹药运用
小周天产药的现象是小腹内有一种香烟缭绕,或池水上涨的感觉,体内暖暖融融,异常舒服。有些人则会出现阳物勃起、痒生难禁、似泄非泄的感觉,这种现象就是已经修炼成了小周天之药,这称“小药”。这个小药并不小,它是小周天的“小”。此时体内真气,即“小药”,将不断随着池满溢流沿任督二脉周转。“小药”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它经过人体特殊结构的生化反应,已不再是简单的空气之气了,此时的真气是药,是治病的良药。产“小药”时气从命门处沿督脉往上走。所谓采药和火候即是指出现这些现象时,用武火周天逆腹式呼吸,提肛缩肾,引气沿任督二脉运行。有病的人则此时引气到病灶,也就是用“小药”调治。修炼的人,由于接受的是带功和给功的强化方法,小周天运行轨迹的辐宽已不是限于人体的任督二脉了.其气路的宽辐已宽到半个后背和前胸,效果好的人则能使气在上半身都充满。“小药”的运行辐度越大,治疗的范围就越大。这是小周天速成法的奇妙之处,也是不同于传统的小周天之处。出现“法轮常转”,即体内真气沿任督二脉在自动转。这时,“小药”对脊柱的病,对心、肺、胃、肠、头部等上半身各处的病都会产生明显疗效。
小周天运转后,可以继续采养真气,即勿忘勿助、似守非守下丹田处,直到气满。然后用意念引气沿着带脉从左至右周转。稍用意念引导,真气亦可沿腰周围自动转,这就是“××自转”。
气沿带脉转起来后,“小药”对于腰部的疾病、胃肠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大周天产药的现象
带脉运转结束后,可以继续在下丹田处采炼,即勿忘勿助,似守非守。当再次出现下丹田池满溢流状态时,则可产生大周天药物,简称“大药”。
产“大药”的现象是:六根震动。即眼、耳、舌、鼻、身、意都出现特殊征状。归纳起来有六句话,即:两肾汤剂、脑后生风、耳中啾鸣、身蛹鼻搐、双目炽光、金津玉液。
①两肾汤剂。即两肾如泡在水中一样,异常舒服。
②脑后生风。即脑后似有春季的微风在吹动,令人心旷神怡。
③耳中啾鸣。即两耳内出现夏日蝉鸣似的声音。
④身蛹鼻搐。就是身子不由自主地轻微蛹动,实际上是一种轻度的自发动态。鼻搐则是鼻子不由自主地向上抽搐的动作。
⑤双目炽光。练得好的人两眼会出现自我感觉到金光或银光,异常的明亮、耀眼。令人兴奋。
⑥金津玉液。即口中出现甘甜的口水,这一现象,在产“小药”时也会出现。金津玉液是养生家非常重视的药物,须分小口咽下。
产“大药”之后体内的所有经脉都会很快通畅,练功之后感到身轻体盈,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头脑反应敏捷,记忆力增强,对事物的预见和判断会出现一种生活上超乎常态的直觉效果。其实质是—种特异能力的出现。
出现产“小药”和产“大药”的景象,都不要惊喜,要用平常心自然观之,自然处之。
无论产“小药”还是产“大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站不到一定时间,或坐不到一定时间,下丹田处的气就不能充盈。气机就不能萌动,不会出现池满溢流的情况,其他的效果也都不会出现。所以,要想真正练出点功效,是需要舍出一定时间的,要下苦功夫的。你这次练功没有产生“小药”或“大药”,那你下一次就多站—会儿或多坐一会儿,一直增加到有“小药”或“大药”出现,才算不白练。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道教初级修炼养生法
道家养生学,由道教继承下来。全真道养生法,乃修真养生,健体强身之正法。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学是以健身防病,延年益寿为其宗旨。临床事实证明,养生对常见的神经衰弱近视眼咽喉炎面部神经病胃病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肝炎等都有一定的疗效。当人处于养生功态时全身放松,自身阴阳二气得以相互调节,通过炼阴返阳,培养真气,使自身元气更盛,提高免疫功能。养生还能激发人体潜能和益智,养生者工夫达到一定阶段,可以自发地具有某种功能。此外,养生不但可以健身,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情操,使人心胸坦荡,浩然之气常在。同时,养生还对提高记忆力观察力判断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真道初级筑基法(以下简称筑基)是道教修真养生最基本的养生法之一。道教修炼分为四个步骤:一筑基,二炼精化牛镀瘢牧渡窕剐椤V还兀钗匾J紫壤戳私庵怼/p>
道教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修真养生方面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及一整套的功理功法。其功理祖经为《道德经》《阴符经》。功法名著为《参同契》《悟真篇》等。这些经典,不经师指,秘要终不能知,道教的修炼,尤其是功法,历代是师徒口传心授,过去道观中,传授功法时要举行盟誓科仪。即宜人宜时相授,以维护其教功法的正统性。
道教提倡修真养生,主张重诀不重文,务实而不务虚。正所谓妙在明师一句传。有诗道:高谈阔论非至道,片言暗点是良师。正是修真精义的写照,道教修炼遵循着一条谁也不能违背的原则,即在修持过程中,自始自终以道法自然为座右铭。自然之道静,天地万物生。自然,即在修持中不妄为,炼功时合乎自然,既不急于求功,又不懈怠,按众所周知的名词表述就是无为。
道教认为,修持时必须安神固形,性命双修。邱长春真人说:三分命功,七分性学,性何功哉?所以,这里称作性学,而不称作性功。养生学中,性是指人本来面目,一身之主宰,又称为元神。性学还指品德方面,作为修持者来说,必须具备胸襟开阔,少私寡欲。同时,应多做有益于社会的功德事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慈真慧,方便众生,由此,内心易趋于清静,也有利于修持;命功炼形,是指修持时的具体方法。可以说,性学是筑基养生修持的基础,命功则赖以性学而得以验证筑基的功效。
道家养生学,实际上就是一门身心性命的学问,作为一名真正要实践道家养生术的人,首先要明晓道的真义,人与道的关系,深悟与道合一的妙旨,从而达到坐忘致道目的。实践道家养生术的过程,是一个明道乐善,出迷悟真,认识真我,忘却小我的实践过程。道家养生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在养生学中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元气。道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并且有人是道的化身的说法。天地阴阳二气相互转换,形成年复一年,亘古长在,天长地久,人能效法天道,虚静无为,少思寡欲,即可与道合一。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正在向精神领域渴求,弘扬道家古代传统养生术,对于提高道众身体健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筑基的目的,是通过凝神固精养气,以达到恢复机体功能。道教认为,男子16岁,女子14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不免有七情六欲的诱惑,使得自身体内有不同程度的亏损,而筑基功正是弥补这一亏损的良法,经常坚持修炼,能调动青春活力,强体健身。
筑基,又称百日关,不过是个比喻词罢了。据道经记载及炼功者验证:大抵因年龄性别体质根性及悟性不一,所修功法进展差异甚大,其主要原因,看修持者功勤与否,得法不得法耳。以上叙述了筑基原理,下面介绍筑基养生法。
修炼时,一般为单盘腿式或自然盘腿式。然后,双手掐道教修真传统子午诀,叩齿至9 次后,牙齿相合,舌抵上腭,两目微闭。入静时,先凝神于窍中窍,此处名神室,又名中黄,即两目齐平处中间,然后,一心内观,意守丹田。子午诀:即左手大指掐左手中指尖,右手大指掐左手无名指根处即是。筑基下手法,男性一般是守下丹田,而女性是守中丹田,作为女性养生者可详阅《大成捷要》内《坤元经》。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丹道筑基成功的外在特征
丹道修炼必须起火,练丹始.小腹丹田里烫而舒服.热量旋转到全身,凡是有旧伤的地方悉数激发出根来,假以时日,便可煅尽杂质,练尽纯阳而去之.功态中,周身纯阳能量环绕.人,精神很旺,连日操劳困顿,稍微休息一下,即可恢复旺盛的精力.同样,由于丹法的直接作用肉体的殊胜效果,宁可不传也不会随便教之于人的.它首重德的训练,一个达不到丹道之德的人,根本就无法起火修得丹芽.
方法步骤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并非丹经书那样说的那样天花乱坠.没有老师起火,根本修不得,有些不良之徒耍得一时奸计,以为可以骗得了一时,那是不可能的.道不弃人,人自远道矣.
当下,很多学佛的人,读了几本经书,领悟了一点文字因果,搬运文字搬运来搬运去,空悟而已.
故此,抛砖引玉.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三花聚顶和五气朝元
道家所谓“炼精化气”的气是什么东西?中国医学所谓的“气血”的气和“中风”的风,是否都同道家所讲的这个“气”字一样?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汉代以后的中国医学,大都把气流的风和人体呼吸的气混而为一,这也是有问题的。不过这些问题都是个别的专论,现在从本题范围会讨论它,一时也讲不完。前文曾经提到,暂且借用现代科学术语的“生命能”,作为解释气的概念。换言之,也就是要学习静坐和修证健康长寿术的人们,不要把人体口鼻呼吸的气,以及大气中的空气,就当作道家或密宗所谓的气。否则,统统落在生理的感受范围,错把神经和肌肉的反应当作是“真气”的流行,那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退而言之,如果只把肺部的呼吸和生理反应的作用,当作炼气的成果,那么综罗道家、密宗、瑜伽术等的各种大同小异的炼气方法,至少有几十种甚至一百种之多。虽然无可否认的,人体生理上的口鼻呼吸,以及部份其他器官和皮肤呼吸的作用,是修炼的基本动作和工具,但不能误认为这就是静坐养生或道家丹法的真谛。
照道家养生的修炼方法,真正达到“炼精化气”的程度,那是什么景象呢?这便须要留意道家所流行的两句术语,所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三花”与“五气”,都是比喻的代名词。三花即是“精”“气”“神”。“五气”,便是心、肝、脾、肺、肾或另用五行的代号,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于印度的瑜伽术中,却以上行气、下行气、中行气、左行气、右行气等叫做五气。名词不同,实际上都是共通的。聚顶的顶,当然是指头顶的“宫会穴”,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泥洹宫”,密宗所谓的“顶轮”和“梵穴轮”的连带关系。不过朝元的“元”,却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根据医学经脉穴道的观念,便说这个“元”是指“关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下丹田”,有些人却认为这个“元”是指“会阴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术所谓的“海底”。谁是谁非,从来就无确证,除非真是修炼到家的神仙肯出来当场指证,或许可息此一争端。不过,从学理和中国文字学的诠解,以及经验的求证。我们认为这个“元”字与本源的源字通用。换言之,所谓“元”,便是指原来的本位现象而已,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说人体内部的腑脏之气,各归原来的本位,充满、和谐、均衡而没有窒塞。我们简略地从学理上解释过这两句话的意义以后,再从实证的现象来作说明。
“三花聚顶”的景象: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犹如以往所说,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贴,若存若亡。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头顶“泥洹宫”“百会穴”部分,感觉如天窗的开启,如阳光的透射,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道家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不过,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学理不明,观念不清,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可能便会心神出窍;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觉;便有许多类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现了。对此种种境象,必须要一一扫除,不落筌蹄才为究竟。
“五气朝元”的景象:由于以上所讲“三花聚顶”景象的呈现,或者在同一时间,或在稍息之后,忽然感觉呼吸之气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绵软,不藉后天的呼吸而温暖怡适,平时所谓的内呼吸(丹田的呼吸这时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偶然的需要极其轻微的呼吸一次。此时有如在风和日丽的景象中,微风不动,水波不兴,身心内外,天地人物,无一而非安于“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无我身的存在,这些平时的感觉和思想,统统都自然地去得无影无踪了。
静坐或修道的实际工夫,如果真能做到如上所讲“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情况。那么,炼精化气的基础工作,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不过,这种基础,可不能偶一而止的,必须要“持盈保泰”,恒常如此,而且可以自由作主的要如此便如此才算数。倘使在静坐的过程中,偶然有过一次类似经验、瞎猫撞到死老鼠、一见永不再见,那就不足为是。但从此要进到“炼气化神”的境界,就必须和“道”的观念结合,并非只属于静坐工夫的范围了。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内力金刚手功
内力金刚手功是硬气功的上乘内功功法,也是武术、技击格斗需要练习的专门功夫。此功共分四组,练习时要求每组做16遍,每次要将四组从头至尾做完,每日早晚各练一次。经常练
习此功不仅能收到增长内功功力的良好效果,对提高技击能力有明显的增强,同时也能提高人体的基本素质和抗疾防病的能力。
第一组
鼻吸气(嘴轻闭合,舌抵上腭,用鼻细匀吸气);两脚平直开立,稍宽于肩,屈膝下蹲成为马步,两脚尖稍内扣,膝不冲出脚尖,足趾抓地,上体正直,目视前方,舌抵上腭,双手成拳抱于两腰侧,拳心均向上;意想天地精华之气由百会穴向前下经膻中穴沿任脉沉聚于丹田(图1).接着,鼻呼气(嘴轻合闭,舌抵上颚,用鼻细匀地将气呼出);两拳成掌用力慢慢向前下插于裆前,两掌交*,右掌在前,左掌在后,掌指斜向下,掌心均向后,目视前下方;意想丹田内气沿任脉上行经膻中穴分两股过两腋下沿两臂
两侧(手三阴经)注入两手十指尖端(图2)。
接上动作,鼻再吸气;两臂交*由胸前向上举至头上方,两掌仍交*,掌指斜向上,掌心均 向前,目视两掌;意想内气沿两臂外侧(手三阳经)行经百会穴向前下沿任脉沿聚入丹田(图3)。
接上动作,喷气(嘴合闭,舌抵上腭,将气尽量从鼻中短促有力地排出,并发出“哼”的气流声);两掌直臂向外、向下快速劈分于肩侧,两掌掌指向外,掌心均向前,目视前方;意想丹田内气沿任脉上行经膻中穴分两股过两腋下沿两臂内侧(手三阴经)注入两手劳宫穴(图4).
接上动作,鼻吸气;两掌外旋翻掌成掌心向上,两掌同时向前上平举,成掌指向上,掌心向后,目视两掌;意想内气沿两臂外侧(手三阳经)行经自百会穴向前下沿任脉沿聚于丹田(图5).
接上动作,喷气;同时两掌屈指卷握成拳屈肘猛收,两肘碰击两肋,成马步双抱拳,目视前方;意想丹田内气沿任脉上行径膻中穴分两股过两腋下沿两臂内侧(手三阴经)注入两手十指(图6)。
动作不变;吞气;意想内气由膻中穴沿任脉下行至丹田。
接上动作,闭气;上体右转,同时左手卷指屈握成拳向下,向右前伸,拳心向上,拳用力越卷越紧,目视左拳;意想丹田内气下行经会阴分两股向外沿两腿外后侧(足三阳经)向下过涌泉穴向前向上沿两腿内前侧(足三阴经)向上行经会阴两股合一向后上沿督脉过百会穴向前下经膻中穴,然后过左腋下再沿左臂内侧(手三阴经)注入左手(图15)。
接上动作,鼻呼气;左拳屈肘收于腰侧,身体左转成马步双抱拳。然后,嘴吸气;右拳成爪向右侧用力击,掌指向上,掌心向右,目视右爪;意想天地精之气由外劳宫穴进入体内沿右臂外侧(手三阳经)行径百会穴,再由百会穴向胶下行至膻中穴(图16)。
动作不变;吞气;意想内气由膻中穴沿任脉下行至丹田。
接上动作,闭气;上体左转,同时右手卷指屈握成拳向下向左前伸,拳心向上,拳用力越卷越紧,目视右拳;意想丹田内气下行经会阴分两股向外沿两腿外后侧(足三阳经)向下过涌泉穴向前、向上沿两腿内前侧(足三阴经)向上行经会阴两股合一向后上沿督脉过百会穴向前下经膻中穴,然后过右腋下再沿右臂内侧(手三阴经)注入右手(图17)。
接上动作,鼻呼气;右拳屈肘收于腰侧,身体右转成马步双抱拳(图18)。
第四组
由上组后动马步双抱拳(图19)开始,鼻吸气;两臂屈肘向前,两拳向上屈于胸前,前臂垂直,拳面向上,拳心均向后,目视前方;意想天地精华之气由外劳宫穴进入体内沿臂外侧(手三阳经)上行经百会向前向下沿任脉沉聚于丹田(图20)。
接上动作,喷气;同时两拳均成剑指向外直臂平肩插出,拳心向下,食、中两指尖均向外,目视前方;意想丹田气沿任脉上行经膻中穴分两股过两腋下沿两臂内侧(手三阴经)注入两手食、中两指顶端(图21)。
接上动作,嘴吸气;同时两剑指成虎爪向后、向下、向前于两腰侧,掌心均向上,目视前方;意念内气沿两臂外侧(手三阳经)向上经百会向前下沿任脉返回丹田(图22)。
接上动作,嘴呼气;同时两爪成掌向前直臂推出,掌指向上,掌心均向前,目视前方;意想丹田内气上行经膻中穴分两股过两腋下沿两臂内侧(手三阴经)注入两掌劳宫穴(图23)。
接上动作,鼻吸气;两掌抓握成拳屈肘收抱于两腰侧,拳心均向上,目视正前方;意想内气由外劳宫穴沿两臂外侧行至百会再向前下沿任脉返回丹田(图24)。
第二组
由上组后动马步双抱拳(图7)开始,嘴吸气(嘴稍张开一点儿小缝,上下牙齿微微相合,舌抵住下牙床深深吸气);两拳成掌外翻成掌心向下,再同时向后、向外、向前做环抱状,掌指向上,掌心向前,目视前方;意想天地精华之气由外劳宫穴进入体内沿两臂外侧(手三阳经)行经百会穴向前下至膻中穴(图8)。
动作不变;吞气(嘴微合闭,舌抵上腭,喉头用力,将气吞咽入腹部丹田);意想内气由膻中穴沿任脉下行至丹田。
接上动作,闭气(嘴合闭,舌抵上腭,不做呼吸,即停息);两掌向外、向下屈肘抱于两腰侧,掌心向上,十指屈扣成爪状,目视前方;意想丹田内气下行会阴向后上沿督脉上行经百会穴向前下行至膻中穴(图9)。
接上动作,嘴呼气(嘴稍张开一点,上下牙齿微微相合,舌尖抵住下牙床,将气细匀地从口中吹出);两手直臂用力慢慢前推,掌指向上,掌心向前,目视前方;意想内气由膻中穴分两股过两腋下沿两臂内侧(手三阴经)注入两掌劳宫穴(图10)。
接上动作,鼻吸气;两掌向外翻掌成掌指向上,掌心向后,目视前方;意相内气由外劳宫穴沿两臂外侧(手三阳经)行经向会穴向前下沿任脉返回丹田(图11)。
接上动作,喷气;两掌十指屈指卷握成拳屈肘猛收,两肘撞击两成马步双抱拳,目视前方;意想丹田内气沿任脉上行经膻中穴分两股过两腋下沿两臂内侧(手三阴经)注入两手(图12)。
第三组
由上组后动马步抱双拳(图13)开始,嘴吸气;左拳成爪向左侧用力直臂抓击,掌指向上,掌心向左,目视左爪;意想天地精华之气由外劳宫穴进入体内沿左臂外侧(手三阳经)上行至百会穴,再由百会穴向前下行至膻中穴(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