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评析庄子思想
在那乱哄哄的时代时在,人民都处于倒悬状态,庄子极欲解除人心的困惫,可是,现实的无望却使他无法实现心愿。由于他既无法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自我,又不愿像神学家们在逃遁的精神情状中求自我麻醉,在这种情形下,惟一的路,便是回归于内在的生活——向内在的人格世界开拓其新境界。庄子所拓展的内在人格世界,乃艺术性及非道德性的(“人格”一词不含伦理判断或道德价值)。因而在他的世界中,没有禁忌,没有禁地;他扬弃一切传统的形式化,遗弃一切信仰的执迷。
在现实生活中,无一不是互相牵制,互相搅扰的,庄子则试图化除现实生活上种种牵制搅扰,以求获得身心的极大自由。化除的方法之一,即是要虚静其心——通过高度的反省过程,达到心灵虚静,能掌握自身的变化,并洞悉外在的变化,而不拘执于鞭一特殊的机遇或固定的目的。因为外在世界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同时人类本身也受情意的驱使而在万物变化之流中奔走追逐,不能中止,直到形体耗损殆尽,仍属空无所持,这真是人生莫大的悲哀。
面对这样可悲的现象,庄子乃转而对内作一番自觉的工作,在自觉过程中,感悟世界的幻灭无常,于是认定驰心于外物,对于人类的精神实是莫大的困扰。由是导出庄子哲学之轻视物欲的奔逐,而倾向于精神的自由,并求个人心灵的安宁。
庄子对于现象界有深刻尖锐的洞察力。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彻了。如茫茫人海,各人也浑浑噩噩像乌龟似的爬来爬去,忙忙碌碌像耗子似的东奔西窜,然而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惊惧结什么,为得着什么。一旦省悟时,便会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是如此地莫名其妙……看开了,一切都不过如此罢了,于是你就会不屑于任何事物,任何行动。然而这样的社群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如果每个人都像庄子笑声下的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进入到“每件事焉似丧其耦”的境况,那末个人和社会岂不近于静止?因而,庄子哲学如何处理及适应这情况,便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了。尤其是今日的世界——已被纳入了一个庞大的动力系统中,缓步或停足都有被抛弃的危险。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宏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拘限于人类),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拘限于自我),而能推及于广大的自然界。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达到二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主客)两忘境界。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老子与庄子漫谈
老子与庄子都是大思想家,一晚上单讲任何一位都完全可以,就象前不久有一讲 漫谈孔子 ,我们也可以单讲老子。但是把老子和庄子合起来讲有一个特别的理由,因为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老庄是不可分的,没有庄子,老子的影响就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后来的道家文化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当然,单讲庄子也不好,因为原创性的想法是老子提出来的。所以今天我们把这两位古代哲人合在一起讲。
先讲老子。老子生活在公元前 6 世纪,略早于孔子。孔子的生卒年大致是公元前 551 年到479 年,老子比他早一些,《史记》里说到过孔子在西周向老子问礼,那好象是向前辈请教的意思,所以老子大体上是公元前6 世纪的人。公元前6 世纪,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出了两个大人物,老子与孔子,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思想纪元。公元前 6 世纪很特别,同样在这个世纪,印度出现了佛祖,就是释迦牟尼;希腊出现了泰利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这些哲人,泰利斯稍早一些,这些人开创了古希腊哲学传统;犹太出现了先知运动,这个运动的最终结果就是出现了耶稣;古代波斯出现了琐罗亚斯德,他是拜火教的创始人。所以公元前6 世纪很有意思,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有一个重要地位。本世纪有一位德国哲学家叫雅斯贝尔斯,他提出来公元前 6 世纪(包括前后的几个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直到今天。 轴心时代 这个概念现在在西方学术界很流行,西方学者喜欢搞 轴心时代 的比较文化研究。他们讲到 轴心时代 的中国文化时,就喜欢讲老子和孔子,有时候是两个人一起提到,有时候只讲老子。在我的印象中,西方学者对老子的兴趣比对孔子的兴趣要更大一些。
老子这个人和他写的这本书都有点神秘。我说他是公元前 6 世纪的人,实际上有关他的生平我们现在知道的很少。《史记》里面关于老子有一个传,讲得很简单。这个传是这么说的:老子是楚国苦县人,这个地方在现在的河南,姓李名耳,他后来做了周的史官,叫守藏室之史。老子在做史官的时候,纵观天下大势,觉得天下事已无可挽救,政治上无可挽救,于是决定归隐。在归隐的路上经过函谷关,守关的官员知道这是一个大哲,这个大哲从此就要消失了,就请他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于是老子就为这个守关的人写下了 道德之意 五千言。这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守关的人,我们现在连《道德经》也看不到。老子写完《道德经》以后,就从此消失了,世人再也没有关于他的消息。《史记》中这个老子的传,后来学者争议很大,有人觉得不太可靠。我们知道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所记述的历史基本上是可信的。但《史记》中也有一些古史记载与史实有出入,这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老子这个传,司马迁自己说的就有点含糊。在写完这个传以后,司马迁又说到另外两个人,一个是楚国人老莱子,也曾经著书谈 道 ,还有一个是孔子死后一百多年,有一位周太史儋曾见过秦献公。司马迁说,也可能这两个人是老子,也就是说写下《道德经》的那个人。然后司马迁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 世莫知其然否 ,就是说,关于老子的传说已经是搞不清楚了。司马迁写史书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他用很长时间收集史料,凡在文献档案里有弄不清楚的地方他就实地考察,如老子、屈原、刘邦、韩信等,他都到他们的故乡去实地考察当地的故老,书面的资料加故老的传闻他都弄得很清楚。就我的印象,只有老子他才讲过 世莫知其然否 这样的话,别人他有时写得很简单。如墨子他就只说过一句话,墨子是什么时候人,但也没有说有三个墨子。司马迁说有三个老子,可见到了汉初关于老子的传说已经带有一点神秘色彩了。到了近现代, 五四 以后,很多学者就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由梁启超牵头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实际上古代老聃这个人与我们今天看到《老子》这本书的作者实际上是两个人。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子》他认为出得很晚,他估计是在战国后期。他的这个说法影响很大,顾颉刚等很多学者也附和赞同。他们认为《老子》这本书出得很晚,理由就是《老子》这里边有的话,春秋时候的人说不出来,还有其他一些理由。只有少数人坚持传统的说法,象胡适。三、四十年代压倒一切的说法,就是老子不是道家的创始人,即《老子》这本书不是道家的第一部文献。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有重大发现,挖出了女尸、玉衣和帛书。帛书就是西汉初年写在绢帛上的文献。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解读出第一批,其中有汉初人抄的《老子》两种,现在叫做帛书甲本和乙本。那么根据帛书甲本和乙本就把老子是汉代人的这种说法推翻了。帛书里还有一些其他的道家文献,根据综合研究,多数学者又重新回到当初原始的观点,即《老子》这本书是道家的第一部文献。司马迁写的第一个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将来除非有新的考古发现,现在大家认为情况就是这样子的。先秦诸子中有很多如孔子、墨子等,他们的生卒年我们也搞不清楚,但没有哪一个象老子这么模糊。老子这个人比较神秘,他的书也特别神秘。这本书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他提出一个 自然之道 , 道 这个概念影响特别大。但是 道 到底是什么?五千言里所述非常难读懂。如果没有道家后来的文献,象《管子》、《庄子》、《淮南子》,我们甚至没有办法来理解老子这个 道 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就我个人,我觉得我是读了后来的道家文献,包括魏晋时候的文献,回过头来看老子,才模模糊糊看懂老子的 道 究竟是什么。因为他所讲的东西对后来的人思想发生了实际的影响,并且形成了第二批的思想产品。对同学们而言,五千字并不是很长,但若是你自己读,可能搞不懂他讲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道家丹道各派要旨简述
夫阴阳炼养,自可得阴阳炼养之变化,与阴阳炼养之成就。性命双修,自可得性命双修之变化,与性命双修之成就。如栽花培草然,有一分培养,即有一分效验;多一分功夫,即多一分成就;世未有只有耕耘而无收获者也。丹家“九转还丹”之事,全是功夫次第;有一步功夫,即有一步效验可见,有一步境界可证。过来人,自知全非虚语。
由穷理尽性至命一句,可证无论性功命功,均应从穷理始。由穷理中尽性,由穷理中至命,方可彻达上乘,否则只能做个小乘道。穷理属于“明道”边事,属于“悟道”边事,也就是道问学边事。故古真谓:“无超人学问,即无从直透人天境地。”终日面壁枯坐,暗中摸索,何能证“人圣登真”之果。尽性属于圣功边事,属于心性边事,也就是属于“尊德性”边事。及乎至命,则是属于成道边事,属于证道边事,也就是属于神化边事。到这里便是性命双成,性命双了矣。这是道门中各宗各派的一个共同宗旨。
道家修真之法,总不外三元丹法,即天元、地元、人元是也。天元神丹,立地飞升,惟百世不一遇耳。地元灵丹,点化黄白,惟世罕真传。人元大丹,性命双修,阴阳煅炼。超凡入圣,了常生死,莫过于此。前二者为外金丹法,后者为内金丹法;丹经中亦有以修清静者为天元丹法,修服食者为地元丹法,修阴阳者为人元丹法。要以前述之分法为普遍。人元内丹,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文始派直修虚无大道,以无为法而兼学有为法,顿超直入,了性而自了命者也。少阳派则以阴阳大道为本修,自有为法而上修无为法,积功渐晋,了命而性亦因得了也。文始派曲高和寡,修者日希。少阳派则平易近人,尽人可修,尽人可证,故得大行于世。其最著者为南北两派,其后又有东派、西派、中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伍柳派,要皆可以南北两宗范畴之。余则不足道矣,且亦皆可并入两宗之内也。
大道渊源于黄帝,而集大成于老子。一传尹文始,即关尹子。尹传麻衣(即李名和),李传陈希夷,陈传火龙真人,是为文始一派。一传王少阳,开全真教一派。王传钟离权,钟传吕纯阳。吕祖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宗,又称龙门派。吕祖嗣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宗,是为紫阳一派。(按海蟾亦曾以丹法传陈希夷,递传至张三丰,开一新脉。)至若晋之抱朴子葛洪,梁之陶隐居宏景,均抱高世之学,怀王佐之才,对于丹道学术,多所述著,传世不绝,惟非此脉脉相传承内者也。
世常称北七真者,即邱长春处机,刘长生处传,谭长真处端,马丹阳处钰,郝广宁太古,王玉阳处一,孙清静不二(马丹阳之妻)。七真又称七祖,皆重阳弟子。七祖中广开法派,奠定北宗之基者为长春真人。此派上采易理,旁涉禅宗,而一归之于道。微妙玄通,广大悉备。要在以清静单修为主旨。北宗始祖,则均尊称重阳真人王础4伺删渲钪撸哒嬷鲇锫纪猓次鸶巧剑ㄣ尚◆拚嫒耍┛兄豆攀橐ゲ厥椤贰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民间道法"过功"
“过功”,又称“过教”、“过法”,是两广地区民间道法特别看重的一个核心程序,其实也是所有道法所不可缺少的内容。过功的主要作用在于沟通信息、打通气路、传度功力。
所谓沟通信息,即师父通过念诵请师文或焚烧疏文,把弟子“介绍”给各位祖师、仙师(法主),使弟子获得一种身份上的认可,从此具有修炼本门功夫、使用本门符咒的权力,并有一定的隐性能量随身保护(即传统所讲的“随身兵马”或“护法”)。
所谓打通气路,是指师父强力打通弟子身上的全部或部分气路,一般而言,每种功夫都是通过人体某条气路的运化,内外能量交换而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效果。
所谓传度功力,是指师父将其多年功力通过一定方式强行灌注到弟子体内,使弟子瞬间便具备相当的功力水平,提升到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对于两广民间大多数道法功夫来说,主要是靠师父过功,过功以后立刻能用,而且接受过功次数越多则功力越强。过功之后,一般无须再专门修炼,只在特定时日供奉祖师即可,但笔者认为如能坚持修炼也可增加功力。如无师父过功则无法学会,即使对符咒(花字)滚瓜烂熟也没用。
过功有“文过”、“武过”之别。文过,即在家中法坛前过功。武过,一般要在野外或高山顶上过功。文法功夫(即治病祈福类)只需文过即可;而某些武法功夫(即防身制敌类),则需一次文过、一次武过才算圆满,才能功夫上身。
两广地区民间道法的过功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封身:弟子仅穿短裤(异性弟子可以穿衣服)站在法坛前,师父用香火在身体四面画上符号封身,一般是前后左右各9道,共36道符号。有的门派,在头顶脚底也画有符号封住。
2、过掌:师父在坛前请师念咒后,闭住气运起功力,把特定符号画在自己掌心,再压入弟子掌心,弟子接过后即握拳保存;然后,师父再用香火在弟子掌心重复画此符号一遍,弟子握拳保存,即告结束。武法功夫特别注重过掌。
3、吞符:即师父在黄纸、红纸、白纸上用朱砂或墨画出特定符号,令弟子焚化于水中吞服;或者师父直接用指或香火画符于水中,令弟子喝下。特殊功夫的吞符,有一定时间要求。
4、血传:即师父割开自身某部位(一般是手掌,也有割印堂者),弟子亦割开自身同样部位,两人割开的部位相对接触,血液交融一下,表示血脉相传。因门派不同,也有仅弟子割开自身而师父不必割者。
5、授法器:对于将要出师的弟子,师父要举行一套完整的仪式,给弟子再次加持,然后授予法印、令牌、法卦(茭杯)等信物。有的门派还需吞符、授出师符等。
6、敕封:即师父“上表天庭”,授予弟子一定的职位,以便调动“兵马”。
7、开金口:对于一些高功夫的师父而言,某些情况下,过功形式可以极度简化,就是一句话而已。师父说:“这个功夫传给某某了,你可以用了”,那某某弟子马上就可以用。此即口教心传之法。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庄周与道家养生学
一、与老子一样,在于提出了人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而获得充分的、“绝对”的、自由的主张。
老于曾把这一思想在《道德经》中用“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八个字概括。在于则更进一步,他大力鼓吹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并提出获得这种自由的方法。这在其名篇《逍遥游》一文中看得最为分明。文中说像蝇鹏这样的大鸟,活动范围如此宽广,声威如此巨大,也只能局限于有限宇宙的狭小区域内,而且还要以“羊角”飓风作为凭藉,更何况绸、学鸠、斥鹤这类小虫小鸟了,它们的飞舞都称不上是“逍遥游”。文中还作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著名结论,意思是说精神与万化冥合,心同于宇宙,这样宇宙有多大,我就有多大,宇宙有多小,我也会有多小,这才能够做到“逍遥游”。在《秋水》这篇文章中又以“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的话语来完善这一思想。每听人说气功修炼在于修炼境界,“境界大,世界小”,可见庄子为我们描绘出了多么洪阔无边的精神境界啊。如果境界不开阔,执着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荣辱得失耿耿于怀,纵使严加修持,也会不见起色,并且无助于养生。“超越于得失之外”,以及“有容乃大”。读《在子》,特别是读《逍遥游》,我们会更深切地体悟到这种人生哲理。
二、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在于更明确地提出道家“人世”的思想与法则。
我们都熟悉中学课本中入选的庄子《庖丁解牛》这篇著名散文,其中出现的“游刃有余”一词已作为成语被长久地保留下来。一般说来,道家是主张避世的,即所谓 “逃避现实矛盾”,其实从这篇文章看来并不是这样。由“游刃有余”的情景、我们不是可以想见道家所倡导的那种进退得体而又聪明灵活的处世方法吗?为什么庖丁手里的那把解牛刀能用上十几年不坏,而一般的厨师只不过用上一年半载或三年五载即损坏了呢?正如文中所说他是用这把刀,即指避开锋芒,寻隙而入。这在古代以及现代战争中形成的“避实击虚”的战略思想,谁能说不是得益于道家的这一智茸见解呢?
可见道家并非只单一地强调“无为”,同时又提出了“无不为”,二者是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我们从庄子的这篇著名散文中不但可以明白养生(即所谓“长生久视”)之道,同时也能领悟出“人世”的窍门及办法。
三、在于提出的“齐物”观点既是对老于所描述的“道”的详细注解又是对这一哲学命题的阐扬与发挥。
老子言“道”说它“以为天下母”,即阴阳化生,万千世象均是由其运动、演变发展而来的。在子称“齐物”(见《在子·齐物论》),说万物本无小大、轻重、高下、尊卑等区别,万物质同而形异,且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令我们不禁想起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名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精神与物质也可以是统一的。“道”,我们就可认为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这种宝贵的思想与观点在现代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统一场论”、系统科学及宇宙“大爆炸”等理论中都进一步得到了证实与阐释。因此可以这样说,老庄的某些哲学智慧在过去已经对人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现在与将来也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发挥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样,我们就不能抹杀庄子在传播与发展道家哲学思想中所占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