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太极拳源流争论因果新探
唐豪考证,自寻苦果 笔者曾经说过,唐豪的太极拳考证,是20世纪初的疑古思潮在领域的反映,这不仅因为唐豪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与疑古思潮的做法类似,其思想方法也和疑古思潮的代表人物同出一辙。唐豪对太极拳早期历史的否认,是否也受到了日本侵华思想的影响呢?笔者不能随意武断。但也凑巧,正是唐豪1927年去日本学习政法之后,1928年归国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1930年就出版了《武当考》,说少林武当的早期历史都是附会,这不能排除他受到了日本思潮的影响,起码在客观上与疑古学者一样起到损害民族自尊心的作用。 《少林武当考》的出版,实在谈不上"考证",因为他是秉承疑古派"先疑后考"的原则,在没有任何证据,也未到陈家沟考察的情况下,就断定张三丰绝不是太极拳始祖,把黄宗羲以来的记载和各流派的说法一律斥之为"妖言惑众",这当然要引起人们的愤怒。 顾留馨在《忆唐豪》中说:"当时出版的太极拳图解之类的书,大多持太极拳系仙传之说。这样唐豪就得罪了这些书的作者们,也得罪了自以为是少林正宗、武当嫡派的某些勇于私斗的职业拳师。他们就策谋对唐豪不择手段地饱以老拳。"后经朱国福和王子平从中调解,唐豪才没有挨打。当然,他在国术馆呆不下去了。顾留馨说:"不久,唐豪离开南京,回上海执事律师业务。后来唐豪向我提到这件风波时,说:'当时幸亏有这两位老友从中调停,才避免了一场不测之祸。'"在顾留馨看来,唐豪是为坚持真理而险遭不测的英雄,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难道这不是伤害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而自找的苦果吗? 当然,即便唐豪受到日本思潮的影响,那也是无意的。他在抗日期间还为抗日人士做过辩护律师。有些拳友把唐豪称为"汉奸",这倒不必。我们不能用唐豪的做法对待唐豪。 查无实据还是目无实据 唐豪顾留馨的太极拳源流研究,归纳起来,无非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张三丰创拳说的否定;二是对陈王廷创拳说的肯定;三是为了自圆其说而进行的种种辩解,包括把各个流派太极拳都纳入陈氏源流,在太极拳经拳论中清除张三丰的痕迹等等。其结论之出奇,在中国学术史上是罕见的。陈家本无创造太极拳之说,唐豪却给他们戴上了"创造太极拳"的桂冠,杨、吴、武、孙、赵堡太极拳均持张三丰创拳说,唐豪却给他们另外强加一个祖先。对此,太极拳界已有许多驳议,这里着重从思想方法和社会背景方面再加分析。 顾留馨说,唐豪"用大量史料来证明达摩和尚和张三丰道士都不会武术,指出所谓少林拳始于印僧达摩,太极拳始于武当张三丰之说,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笔者尚未见到唐豪的《少林武当考》(1930年),但唐豪的《太极拳之根源》(1935年)和唐豪、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1964年),应该是进一步全面反映他们成果的著作,笔者从中却找不到否定张三丰的"大量史料"。唐豪在《太极拳之根源》中的全部批判文字是: "今日社会间最盛行的太极拳,一般无聊的拳家,都跟着一位著太极拳经的王宗岳,盲目地附会为一梦而精技击的张三丰所发明。自称为剑仙弟子的所谓太极拳家姜容樵也者,在其所著太极拳讲义中,更把张三丰捏造为一个临窆复活、宣言观我汉族恢复河山的怪物。我们似乎不能因为受其影响者只是爱好武艺者们的中间一部分,而忽视了思想上的毒害,遂听其妖言惑众。" "无聊的拳家"、"捏造"、"怪物"、"毒害"、"妖言惑众",这就是唐豪的证据。各派太极拳传人尊崇王宗岳的著作,为什么是"无聊的拳家"?王宗岳的拳经,多种传本都有张三丰的名字,为什么一定是"附会"?姜容樵著作中的《太极始祖张三丰先生传》,是综合了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明史•张三丰传》、《太原县志》等史料而成,有据可查,为什么是"捏造"?显然,唐豪"考证"的"大量史料",无非是大量莫须有的罪名而已。 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中说: "太极拳的起源问题,曾有始于元末明初和唐代之说,考之史实,则伪托立见。""根据《明史》和历经纂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1723年住在四川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地宣称见过14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 这里,"伪托立见"的"史实",就是《明史》、《太和山志》和《三丰全书》都没有记载张三丰会拳术。且不说《张三丰全集》中也有《拳技派》一文记载了张三丰创拳,顾留馨没有发现,唐豪顾留馨都把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中关于张三丰创拳的记载置之度外,更把杨家历代的传统说法视若谣言。这种用牛头否认马嘴的方法,和当年疑古派常用的"默证法"同出一辙。所谓"默证法",其叙述相当繁琐,其中一个含义,就是某时代某人某书未记载者,则他人他书所记载者为假。国学巨子梁启超的《辨别伪书及考证年代的方法》,列举了13条辨伪标准,影响很大。其第一条就是"看旧志是否著录"。他把一本书的真伪,归结为某种志书是否记载,某人是否知道,卷数是否和旧书相同等等,这都存在一种错误的前提,即某种志书必然载尽所有的书,某人必然看尽天下所有的书,在逻辑上很不严密,因而造成大量冤假错案。比如,他认为在西汉以前的书,《汉志》没有记载的都是伪书。从近年出土的资料可见,有许多先秦书籍在《汉志》中并无记载,旧注已经认为是伪书的,也被证真。在整个疑古运动中,滥用默证法是一种普遍现象。唐豪顾留馨认为太极拳源流的传统说法"查无实据",实乃"目无实据"之表现。"大量史料"之说,纯系唬人之语。
夜梦玄帝与认仙为荣 唐豪把张三丰说成"一梦而精技击"的"怪物",顾留馨也说"黄宗羲未考张三丰夜梦玄帝授之拳法之荒诞",并把太极拳源流的传统说法称为"荒诞的仙传之说"。这都和疑古学者的思想方法和手段一脉相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是方法,"联系政治,施加压力",这是手段。目前有些否定张三丰创拳的人,抓住"夜梦玄帝授之拳法"一句话,就以为掌握了不可战胜的武器,其他什么都不知道。如果考证工作简单到如此程度,那还算什么考证?《史记》记载,商代祖先(契)是母亲吃了鸟蛋而怀孕的,周代祖先(弃)是母亲踩了巨人脚印而怀孕的。难道依此荒诞说法就能否定商周王朝的存在以及《史记》的史学价值吗? 极端的疑古学者,其考证辨伪已经脱离了学术研究的轨道,而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正如廖名春先生所说:"通过'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来达到'废孔教灭道教'的目的,这就是古史辨运动的真精神。"唐豪的太极拳考证,不正是以"毁佛灭道"为议论前提吗?在反对封建迷信的招牌下,一切与佛道相关的史料都不足为据了,这是唐豪考证的重要法宝。 唐豪去世之后,顾留馨在极左思潮逐渐盛行的时代,"仙传为荣"更成了一根政治棍棒,再提张三丰就成为罪状了。顾留馨在1964年的《从缠丝劲问题谈起》一文中说: "现在不大有人敢于再认仙传为荣,但徐致一先生在《吴式太极拳》附录《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正文之后,还不忍割爱地保留着:'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徐先生对于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传说是不是还有些留恋呢?为什么还要让张三丰的阴魂出现呢?" 唐豪的《王宗岳太极拳经研究》,收集14本太极拳经进行对比,其中10本都有"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之语(包括唐豪发现的"厂本"拳经),徐致一保留原貌,有何罪过?如果这也叫"学术争论",中国还能有学术吗?这篇文章连当时的《体育报》也拒绝刊登,而顾留馨之子顾元庄又把它整理发表在《上海武术》2003年3期(《武魂》杂志2004年第2、3期连续转载),可惜在当今的时代,"仙传为荣"的棍棒已经腐朽不堪,不顶用了。 笔者以为,说达摩不是少林拳的发明者,从事实和道理上都能讲得通,也无损中国人民的尊严。说张三丰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则漏洞颇多。张三丰固然是一个难于捉摸的神秘人物,但从大量记载可见,他确实是一个有道行、有著作、有遗迹、有传人的著名道士,不是"神话"中的神仙,而是被"神化"了的真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老子《道德经》在全世界的译本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太极拳的贵柔特点及舍己从人的原则,可谓《道德经》的活版本,与道教仙学的关系亦属自然。英国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说张三丰的名字和太极拳联系在一起,我们自己为何不能承认呢?
无中生有谈何易 唐豪顾留馨对张三丰创拳说的否定,目无实据,借势压人,难以服众,他们对陈王廷创拳说的肯定以及为了自圆其说而进行的种种辩解,更是牵强附会,漏洞百出,甚至随意编造。比如,他们把陈森在上世纪20年代为《陈氏家谱》所做的"旁注",说成是"乾隆十九年最可信的史料",把陈氏《两仪堂本》的五套炮捶(只有一套亦称十三势)说成五套"十三势"或五套"太极拳"。为了把赵堡、杨式太极拳纳入陈式源流,唐豪顾留馨编造了"陈清平招赘赵堡镇"之说,又给杨禄禅戴上了"改革简化陈氏老架"的高帽子。更不能令人容忍的是,他们不顾杨禄禅40岁之前已经有三个儿子的现实,编造杨禄禅"十岁卖身为僮凡三十年",回到永年仍是"孑然一身"。为了解释杨式太极与陈式太极的差别,他们说杨禄禅"不通文墨",把"懒扎衣"音转为"揽雀尾"。一个在陈家沟三十年(按唐豪的说法)的人,即便是文盲,能把"懒扎衣"和"揽雀尾"都分不清吗?(详见拙著《疑古思潮与唐豪的太极拳考证》及《极左思潮与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 试想,要给一个练炮捶为主的陈家赋予"发明太极拳"的桂冠,并把与此风马牛不相及的其他流派纳入其后,无中生有,谈何容易!除了编造,别无他途。笔者以为,张三丰创拳的传说和记载都是确切的,然而资料并不详尽,从严格的学术角度来分析,属于既不能十分肯定又不能断然否定的状况,很多历史记载都是这样。但是唐豪的陈王廷创拳说及其辩解,是绝对无法成立的。其论据之牵强,是非之颠倒,已经没有"学术"味道了。如果说唐豪在中央国术馆出版《少林武当考》之时,是受日本思潮或中国疑古思潮的影响而"未考先疑",那么,在他险些"饱以老拳"而不得不离开中央国术馆之后,其"考证"动机就变了,恐怕是出于个人恩怨,为了挽回面子,"无中生有"就变成实际目的了。 当然,笔者对于唐豪顾留馨的非议,主要是在太极拳源流的考证方面。至于他们对中国武术史其他方面的研究,笔者不敢妄论。把唐豪称为中国武术史的拓荒者,笔者并无异议。然而,中国武术史特别是太极拳史,总不能停留在疑古思潮盛行的拓荒阶段吧! 作者:路迪民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键是什么?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意守丹田是怎么回事?
意守丹田是怎么回事?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气功中的姿势动作有什么特殊要求?
中的姿势动作有什么特殊要求?
气功种类很多,各功法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姿势动作各不相同,可谓千姿百态。有的保持固定的姿势,因而被称为静功;也有的不断地变换着动作,被称为动功。这些姿势和动作仅从外表来看,有很多与一般的体育、甚至舞蹈差不多似乎很难区分。实际上,气功与一般的体育、等有很大的区别。对练功的姿势动作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气功的姿势动作要求在放松入静的基础上,以意念为主导,从而使心身高度协调统一。虽然有些功法格外强调姿势动作,如导引按摩类功法。但是按气功的要求,不管什么姿势都要在保持安静的状态下进行。在运动过程中,必须精神贯注,思想集中;而且这些姿势动作更重要的是被赋予了特定的意念,如抱球、捧气等。因此,这些姿势动作除了具有一些体力锻炼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帮助调神练意。
2、气功的姿势动作以轻松自然、舒适得力为原则,并不要求动作的绝对准确。气功锻炼时,只要按照规定姿势动作的基本要求,做到"轻松自然,舒适得力"就可以了。无需格外计较姿势动作是否绝对准确。切忌为姿势而姿势,造成精神紧张,影响放松入静。当然,随着练功的深入,可以不断调整姿势动作,使之更加体现练功的特定意念,并趋于艺术化。
3、气功的姿势动作可以因人因病因练功情况的不同而选择变换,不必强求一致。虽然各种对姿势动作都有特定的要求,对于不同的练功人来说,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和变换。例如,年老体衰的病人,最好先采用卧式或靠坐式,待体力好转后再逐步转为坐式、站式,动作的幅度也应逐渐由小增大,以适宜为度;不同的病,要选用不同的姿势,有的人病情复杂多样,可以采用几种姿势交替调配的方法;不同的练功阶段,也可以调整练功姿势和动作,初学时选用简单、易于放松的姿势,当练功一个阶段后逐步根据练功要领和姿势的具体要求,重新选用或调整练功姿势,并增加动作的难度。在一次练功过程中,既要适当坚持保持特定姿势,也要及时调整和变换姿势。在选择练功姿势时,在不影响练功效果的前提下,还可参考练功人平时的习惯姿势,适当地考虑个人的习惯,以便迅速适应和掌握。此外,在具体练功时,还应根据时间、气候、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姿势动作。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暮雨关于杨氏太极拳之问答
初学者,在数年之内必须走底架,练下盘功夫。如何练胯功?下腰的时候,胯往里抽,自然就感觉蹲下去有个凳子垫在你的屁股下,很踏实很稳健,在此基础上,双足的重心转换,以腰转动来带动胯的拧合,犹如坐轿子上一般弹性十足,这就是练胯功。 杨家拳讲究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若你等动作都到位了,再去沉胯,那是多余的零碎,往往这个零碎在实战中易为敌方所乘打死你。可叹很多练杨氏拳的,本来一个动作都已经完成了,该是连贯不间断做下一个动作了,偏偏他故意另外做个零碎动作,破坏了身法的协调性。 再论如何单独练沉胯。杨家传统的慢拳里面有很多动作都可以单独练这个,最显著明显的动作,就是扇通臂向翻身撇身捶的过渡动作,这个过渡动作,在市面上流传的大架拳已经没有了这个动作。这个过渡动作,是扇通臂之后,右肘下砸,复收至右腰侧,左臂同时捋回,此时由扇通臂的左弓步转换,蹬左足,将弓劲通过腰的转动,牵动胯的裆劲递交给右足,然后右拳左臂往东南方向上穿,平面拳向东南方向打出,此时右足通过腰的转动,牵动胯的裆劲递交给左足。平时可以单独将这个动作抽出来,专门练习胯的裆劲递交转换。杨家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是运用裆劲的递交转换,从而达到由脚而腿而腰而手的上下一贯劲。 如何练松功?你去摸松树的松针,当你压松针,他会屈下去,一旦你放掉,松针立马弹起来扎你。太极拳的松,亦复如是。太极拳的松,不是那种疲软的懈,而是一种充满饱和的一种鼓荡的大松大软。你可以调出白鹤晾翅来单独练习松功,当右手臂转至身前,手臂慢慢运动,你慢慢感知手臂自由落体运动的体会,可以知道手臂内里还有有个支撑的,不是完全任由他落下去,用意识控制微小的力量慢慢作自由落体运动。 我这点零碎,也不是我私有,是我先师传授给我的,有好武学者尝询之,愚不敏,代师宣扬,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