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杨氏太极拳堂奥问答-姚国钦
作者按语:跟随田颖嘉师父学已有十多年了。每次和师父闲谈,常有新的感触。这次整理的谈话记录是以1997年年底辞旧迎新,在师父家的一次谈话作为本文的导向和内容。经过整理,加上平时学拳时师父讲的一些话,虽大致保持原对话的结构,但编下来却比原来谈话扩充了不少。在发表此文之前,与师父仔细核对过。
先师杨健候授拳分架子、推手、发劲。杨少候亦言:一要盘架子;二要练推手;三要练发劲。文稿中师父的许多答话往往是先师们的原话。小标题是我编写时加的。文稿内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论架子。先师授拳时备有大、中、小架,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二、论劲。本来论劲应放在第三段,但劲的物理纲量是什么?说清楚了,"听、化、拿、发"就容易说明白。三、论"听"。四、论。是一种哲理思想,用思想指导的拳称太极拳。
师爷田兆麟十三岁起收养在杨家,由杨健候老先生亲自传授太极,并作为传人。学成后遵师命又相继拜列在老先生长子杨少候及三子杨澄甫门下。我师父田颖嘉太极得自家传,而且他本人是电子工程师、机械工程师、中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者之一,有着相当扎实的文化底蕴。我在师父的教导下,使自已学过的许多东西更清楚了。如今这篇文稿若不能很好地表达意思,那只能说明自己的水平不到,更需要加倍努力学习。我想此文稿表达的一些思想,也许会引起广大拳学爱好者对太极拳研究的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感观和思路。愿此文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论架子
问:又一年过去了,时间过的真快,看到新来的师兄弟们学拳的架子这么僵硬,我就想:我刚开始学拳时的样子一定也很糟糕的吧?
答:那当然,有些动作还不及他们好呐。他们有的以前多少还练过一点拳,这次来学的人又多,十几个人容易相互参比修正。你们当时才两个人(注:另一个是我的师弟袁勇荣),条件比较差。
问:我记得每星期来您处,您看了我们的练习动作后总说"还可以。"
答:太极拳博大精深,一开始要求面面俱到反而如入五里云雾,没法学下去。
问:师父,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太极拳的标准是什么?原来,我想跟师父学两年,把一套标准的杨式太极拳架子学会、学好就行了。现在看来不是这回事。
答:师爷说过,陈微明也曾说过,太极拳的标准可以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去对照。谁同拳论的要求近了,谁离太极拳的标准就不远了。以前杨家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太极拳的真谛,依层次分三种架子授拳。
问:那三种架子?
答:大架子、中架子、小架子
问:这三种架子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大架子又叫四平架,演练起来,裆要圆、膝成水平,手、眼、身、法、步,要求舒展大方,现在流传的88式,85式、48式,24式等都可以算作大架子。中架子以盘圈为主,为练太极圈缠丝劲打基础,比如揽雀尾,中架子要求盘三圈,这三个圈大小不同,劲路不同,重心不同。小架子又称快拳,圈子隐在劲里。劲能收能放,如陈鑫所说处处缠丝精,非要明家言传身教,自已苦练玩味不可。过去师爷说:"杨健候教拳,大架子入手,中架子研究,小架子点化。"
问:那么说大架子简单,中架子复杂br /> 答:可以这样说,但不贴切。凡事都是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然后再深入研究表面现象后面看不见的本质。
问:能说得具体些吗?
答:一般来讲,大架子先要求外形,只要动作到位就行了,要求以外动今后逐渐带出内动,所以适应初学者。而中架子是太极拳从大圈到小圈,多圈到少圈,为今后练成有圈无形的一个练习过程。所以大架子简单,中架子复杂,要求也高。
问:是不是每个人练太极拳都要从大架子入手再到中架子?
答:不一定,有些人只要求养身,大架子演练到舒展大方,入静放松,身体各项指标都能提高。有些有基础的人,自己有决心,有悟性,又有好的老师指导也可以从中架子学起。但是不论大架子,中架子都要求形神兼备,这就不是一年两年能解决得了。
问:那么小架子呢?
答:其实小架子才是以前杨禄禅练的太极拳,处处讲求对立的统一,快慢,分合,收放。有时走圈,有时走直线,而直线里隐藏着圈。看上去大圈,其实,小圈已早早地像上了发条似的。中架子练透了,再加点化,小架子就容易通了。
问:那么一开始练小架子是不可能的吗?
答;可以这么说,可能性极少。按小架的要求,练好了已是上乘功夫了,如不能按要求练,那只能算做操。因为小架子难练,所以,杨家过去授拳时,将太极拳练法一分三,视各人情况不同而教不同的东西。
问:怎么个一分三法?
答:太极拳讲究"听","听"的含意以后慢慢再讲,有了"听",才能权衡。陈鑫有专门"拳权"的论述,他的书不可多得,你们要好好学习和研究。有了权衡,才知道劲何时放、何时收,放和收的圈盘得越小、越隐就越神。所以,盘圈、推手、发劲如同太极拳这个鼎的三个脚,缺一不可。
问:师爷学拳时是如何练的?
答:你师爷十三岁到杨家,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练拳。先练基本功、站桩、四平架,推手先是老牛劲,哼哈发劲是八段锦。到中架子拆手、开讲已很高深了。小架子点化,一般人受不了。听你师爷说,有一次杨健候发冷劲,你师爷在床上躺了三个多月,杨健候老先生含着眼泪亲自喂药说:"绍先(你师爷的字)这是没办法的,劲是说不出的,你不尝到滋味是没法领悟的"。
问:这样看来,前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也是有道理的。
答:那当然庖茨愠鲎阅募沂γ牛挂锤鋈说奶旄场⑺刂省⑽蛐浴R痹蚣庇Γ涸蚧核妫坏街小⑸铣宋涔δ苄新穑br /> 问:我想理理清楚,是否杨家授拳把架子分为大、中、小架,如同金字塔,越小越难。
答;对,正因为难,就把小架的劲与圈分开炼,动作放慢了,圈的劲路也交待得清楚了,你们现在练的中架子就是这样。
问:那么劲如何练呢?
答:现在教你们练的"八段锦"就是练劲、练内气。
问:那么这两样都学会,太极拳就学成了。
答:还要练推手,直到乱环,随曲就伸,无过不及。
问:这样看来,太极拳有两个一分三。小架一分三为中架、推手、发劲。中架一分三为招式、盘圈与劲路。大架以招式为主,那么,大架最简单是不是?
答:有点对,但是你现在如果同样演大架和师弟们演得就不一样,因为会中架子后练大架看似简单,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在里面,这是一般人没法学得像的。就像音乐家弹莫扎特的曲子,虽简练,但特别耐听,书法家同样写正楷,虽简洁,但却传神。你说是么?
回答:对,我今天总算把架子问题弄清楚了。
二、论劲
问(姚国钦):师父,记得我刚学拳两年就问过劲的问题,您说等学过八段锦后再讨论。师爷在世时也这样教的么?
答(田颍嘉):你师爷在世时常说:杨健侯老先生讲,力是方的,劲是圆的。讲得简单些,也可以说力是死的,劲是活的。一般人如没有三年五年的拳龄体会,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一知半解,反而更玄乎。
问:我也常想: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都二十一世纪了,科学那么昌明,为什么很多人还没有把劲的问题弄清楚?
答:这可能是与我国旧时传统思想"重文轻武"有较大的关系吧。旧时习武的多数没条件修文,功夫练得再好,却没办法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更不用说去写探讨学术的理论了。练内家拳的,像张三丰、王宗岳、陈鑫等文武全才的老前辈毕竟是少数,再说当时也没有物理学等现代科学,所以,前辈留下的拳谱理论一般人很难读懂。除非练到一定境界才能体会领悟,再练进一层,又会有新的体会。
问:那么,不练拳的人就没办法研究劲了吗?也就是说,劲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吗?
答:话还得从两面说,第一,不练就没有劲,那又如何去研究呢?第二,劲,按理说还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问题是人们常着重于拳种、门派、招数的讨论,而圈外人又认为和平时代研究技击干啥,即使战争,在现代化武器面前,又有何用。
问:不过,我还是想弄清楚劲的问题。师父,您是工程师,您能否从科学的角度来谈谈劲的问题?
答:我虽学了一点现代科学知识,但还差得远哩。再说拳学博大精深,我虽是工程师,也不敢妄自议论。今天你左探右讨,无非想知道力与劲的问题。这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只能根据拳论启发和个人感受,谈一谈力与劲的主要不同:
1. 力产生于人体肌肉伸缩运动,百斤力经肢体各关节传递至手时,不过几十斤,大部分损耗于自身关节的阻力上;而劲却可以调集全身一切有用的能量集中至某点出发,所以练拳要求节节贯通。狮虎虽为兽中之王,其力实不及牛,然又何能击倒牛;猎豹又因何为动物界中"短跑冠军",从中不能获得某种启悟吗?
2. 力作用较持久,但呆滞,难变;劲作用不持久但灵活多变。例如,家能轻易击倒常人,却未必能举挑百斤之物。
3. 力过壮年会逐渐消退,而劲不然。
4. 力是直线矢量,所以小力胜大力,除用引进落空、顺势而发外,没有其它方法。但可以用小力改变大力的方向,其合力大小、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而劲可曲可直,练至上乘,近乎脉冲,并以振波的形式发出。所以练太极拳要求一身备五弓,拳中处处有棚劲,圆撑而富有弹性。
问:劲以振波的形式发出,那么劲就是波吗?
答:没想到吧?所以说当你有了体会之后,一点就通。你想想看,拳术中描述劲的时候往往说抖劲、入劲、鞭劲、梢劲、崩劲,这都是波的现象的描述。
问:那么,物理学中关于波的规律都可以用在劲上吗?
答:那当然,这就是科学的一致性和严密性。
问:力和波矛盾吗?
答:不矛盾。你想,飞机边飞边发出声音不也可以吗。
问:那可以一起练吗?
答:可以。不过,从学拳的规律来看,应先练力、练招,后练劲、练圈、练气,练熟后再和在一起。现在,你能给我说说,力在物理中是怎样描述的吗?
问:是F=MA吧?
答:对,M代表质量,A代表矢量加速度。同样质量,A大的力大;同样矢量加速度,M大的力大,这就是小力不可能打大力的道理。但有矢量在里面,小力可以影响大力。在拳术中用力来打,一旦落空,有惯性,变招也有难度。劲就不同了。我们在水池中投下石子,水波迅速向外扩散,而漂浮在水面上的木片或树叶并不随波前进。换句话说,波能在水中传播,但波传过去之后,每滴水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问:是的,我刚来农场那几年,每到麦熟时节,特爱看麦浪滚滚。一阵风吹过,麦浪一层一层到无边的尽头。看得着迷时也常想,麦是长着根的呀,怎么会有那么壮观的麦浪。静下来想想自己也太幼稚,如果麦也滚到天边那不成笑话了么。
答:这不是笑话,很多人练了一辈子拳也没悟出这个道理来。
问:此话怎讲?
答:太极拳讲究听、化、拿、发,一个"听"字就难住了许多人。有些练推手的认为这是练触觉的灵敏度,硬是要换掉一个"听"字。你师爷在世时说,拳论中一个字也不能改,"听"字是最恰当的一个字。请想想看,我们是怎样解释能够听到墙那边的声音的呢?
问:因为声音是波动的现象,可以衍射。
答:对,一个"听"字,成为我们打开"劲"这把锁的钥匙,劲就是波动。
问:听您这样一说,我明白了许多。打在胸前痛在背后,这用力的学说无法解释,而用波的理论就说得通。这是透劲。力只能解释反射,无法解释透劲。这大概就是"力是方的,劲是圆的"的道理吧!
答:不愧为我的徒弟,真是一点就通。
问:师父过奖了。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是不是贴身打都要用透劲?
答:不一定。透劲仅仅是描述波的一个术语,但波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可以互不干扰地相互通过,也可以叠加形成另一个波形。像冷劲、截劲、寸劲既有冲量,又有脉冲。脉冲是历时很短的波。比如三个台球紧靠着排成一列,拉开第三个台球去冲击中间台球,于是另一端的球将以相同于推动球的速率滚开。这说明什么?
问:是不是脉冲已经这列球的一端传到了另一端?
答:对。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过去师爷发人时,两手相交没见动的道理。一是自己要有足够的劲,丹田的振幅要大;二是要得机得势;三是要节节贯通,尽量减少内阻。这样就明白先师杨少侯为何说:一要盘架子,二要练推手,三要练发劲的道理了。这比用力打人要难得多,但也巧得多。难怪会说力是死的,劲是活的。
问:听师父这样一说,我感到:拳论中"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说的真是太好了。
三、论"听"
问:师父,是不是交手一定要用"听"劲?
答:太极拳交手讲求用"听"劲,当然不用"听"劲也可以交手,但不能算用好了太极拳。
问:仅凭个人的力来交手,这好像是一种本能。但太极拳为何一定要用"听"劲呢?
答:由力到劲可以衡量一个人功力的深浅,只有懂劲才能阶及神明。而"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里的生,不单单是生存的意思,还有生命、灵性的概念在里面。
问:这怎样理解呢?
答:譬如,(手指桌上)这个半导体收音机并不只是些电阻、电容、线圈、二极管、三极管等元器件的简单集合,一定要能收听播音节目了,才算是从无到有而生了。否则,只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加塑料而已。用系统学概念的基本特征来描述,就是总体功能并不是组合各要素的简单相加。
问:这同太极拳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太极拳也并不只是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的简单集合。阴阳开合、调息走劲需按一定的顺序连贯呼应。至于交手中如何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这就需要用"听","听、化、拿、发"的真正用意是运用了一个圈来转化身处逆境,于是太极"生"了。太极既无始也无终。每个事物都有它必然的顺逆、成败、兴衰、枯荣等周转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一处有一处的太极,同样可以用"听、化、拿、发"来转变。
问:看来,"听"不单单包括物理上的"听",还包含着其它意义呢!
答:对,"听"是全方位的,只有练好"听",才能打开劲,也就是波这扇门。用我们感受得到的波来推理,揭示了更深层的含义。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哲学文化积累的反映,愈是文化层次高的人对太极哲理思想研究的痴迷程度也愈深。
问:要弄懂"听"字又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在交手中有人干脆用触或摸,但"听"字是不能换的,我想弄清听与触之间的关系。
答:当练拳还处在力多劲少的阶段,用触、摸还可以,学太极拳的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渐渐懂劲以后,对方的用意随着劲波而来,若还用触摸去感受,就不易接收到这些信息了,这又如何能做到知己知彼呢?譬如,我们听广播,只有在听懂是什么语言,说的是什么事情;或听懂是什么音乐,表达了什么含义之后,这个"听"才有意义。否则,只不过是感觉到有声响,而大量的信息无法解读,那又怎么能做到知彼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听懂音乐,必须要有一双懂音乐的耳朵。
问:听您这样一说,"听"字很像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的通信系统模型(信源信道-译码-信宿)。
答: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听、化、拿、发"组成的圈又可以称得上信息-反馈-控制系统。"听"的辨别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修正、控制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问:那目的是什么?
答:在太极拳中就是守"中",也就是用最小的体能消耗来达到我顺人背的目的。你师爷在世时常说:"来了,请进;走了,送客。"你自己去辨辨味道吧。
问:师父,是否可以这样说,"听"由触而来,懂劲后才为"听"?
答:可以这样说,引申开来,你就知道"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的道理了。
问:嗯,这好像就是在说力与劲的区别。懂劲后,"听"劲当然要高明得多了,劲涵盖力。
答:对,所以学拳的关键,一要勤学苦练,任何拳都是从招数开始的;二要敬拳敬师,敬拳才能仔细揣摩,敬师才能得到明师的指点。要说习拳的秘诀,这就是了。
问:我看得明师指点,这个明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当然名副其实更好。这里面确实是有概率的,所以,学好拳也不是很容易的。
答:虽然,学好拳不容易,但教好拳也不容易。招是形,外形的东西容易教也容易学;劲是质,内蕴的东西不易教也不易学。不同层次学练方法也不同。所以,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之说。
问:多数学者只注重于招式,如果没有内劲,只能健身而已。同做操差不多。
答:这就是你师爷常说的:"中看的不一定中用,中用的不一定中看。"
问:师父,我还想问一下,杨健候老先生说的"轻则灵"和"听"有什么关系。
答:在"听"对方劲时,亦可说是在等称,若用大称称小物灵敏度显然不够,金饰、钻石非得用精密天平才能称量,就是这个道理。
问:那是不是越轻越好。
答:这里的轻,要有信息量。也就是说能"听"到细微的变化,这样才能做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反之,则"听 "劲不足,这时候的"轻"就是浮了。所以,轻要越轻越好,轻则灵。而浮则是病,其病是"听"劲不足。
回答:今天,我想不到最大的收获是:对"听"字的认识竟然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我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四、论太极拳
问:师父,您既是工程师,太极拳又是受益于嫡系家传,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您是否可以长者的识见,来谈一谈对太极拳的认识,以利于我们晚辈更好的认识国宝的价值。
答:以后你想问什么,先别给我戴高帽子,行吗?这东西让人晕晕糊糊的,一旦忘乎所以,走迷方向,反而不知道说什么话了。再说我也没什么大能耐,决不能以这方面的长者自居。要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中华大地有的是藏龙卧虎、高人逸士、名家前辈。今天你提到太极拳的价值问题,我也确实无法估算。就是我国其他世传名拳,同样都是稀世瑰宝。拳学到了至高境界,内外彼此相通,其理归一,不论先刚后柔还是先柔后刚,仅不过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而已。最终目的都想达到刚柔相济,五阴合五阳。但欲达到这一点却又是永无止境的。所以高手过招只在分毫之差。张三峰"八五十三势长拳解"中曾说"万不得有一定架子"说明拳本无法(这里指招式套路),只是一种主导攻防技巧的思维方式,但又不得不从招式套路入门而已。这就象练字学画一样,先从规矩起,到懂规矩,熟悟之后才能脱规矩,应变自如,得心应手。
你师爷过去常说:"太极拳是一种以太极哲理思想为主导的拳,既无始亦无终。终既是始,始既是终。故又名之曰长拳。世事万物之运化,又何能出此圈者。"但要悟出其拳理,就要靠恒心了。学拳须知"三心、四多"(既:决心、信心、恒心;多看、多想、多炼、多问),其中就数"恒心"最难做到了。每上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这就是太极拳的奇妙之处。
问:那么各人的体悟不同,不就成了各种不同的太极拳了吗?
答:若把太极拳仅仅看作是一种拳式,或一个拳种,自然可以这样说,但太极拳的真正含义并不在此。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红楼梦》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极拳的体悟同各人的练法、进程、感觉、理解、悟性有关,但这决不会因为你的体悟不同而改变太极拳本身内涵的真义。
问:那么,太极思想是否存在着一个永恒的理念,如黑格尔的本体论一样。
答:其实,不论东方、西方,都在描述同一个宇宙的奥秘,只是程度的深浅不同。这也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譬如对立统一规律,太极拳中说动分静合。黑格尔的著作中也提到了,但他只是当做一种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对立统一作为思维规律而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而唯物论只是把事情顺过来,一切就变的简单明了了。
问:那为什么简单明了的又不是人人能学得会的呢?
答:客观事物给人的只是表面现象,而本质是隐藏在其后面的。人们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难在必须进行无数次去伪存真、去粗求精的工作,逐步趋近于事物的本质。太极拳讲求"听、化、拿、发",首先是个"听"字,"听"相当于调查研究。而对具体事物做具体分析就相当于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但要用好"听、化、拿、发"就不容易了。
问:那么,太极拳是不是一定要反映拳学的本质,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拳式算不算太极拳?
答:如果确实是用太极思想指导的拳,这样的太极拳,就肯定可以反映出拳学的本质。王宗岳的拳论以及列位先师祖留传的心得都可以证明。如果能反映拳学的实质,那么是不是叫太极拳也无所谓。过去不就有称之为长拳、绵拳、先天拳、周天拳等等的名称吗?如果仅仅是同一种拳,而要冠之某派某式,则"太极"两字总还是丢不开的。
问:师父说得有趣,既然说到拳种问题了,我想问问太极拳作为一种拳式,那么本意是什么?
答:前面说过,你师爷是用拳来体悟事物运化的,用的就是现代的"同构"关系。用句近代科学的话说,就是模型论的科学理论,用同构的概念来说明理论于客观对象之间的数、理关系。一个阴阳图是最基础的模型。阴以阳为生,阳以阴为根,中医也用得很好。在前面论"听"中说到,一旦集合的半导体零件经组装后,成了一个新的整体系统,于是太极就生了。这时一切就围饶着这个新的"中土"在运转走圈。大到太阳系、银河系;小到原子、电子,生活中的春夏秋冬、白昼黑夜。这就是说你一旦真正掌握了一种体系,就可以了解到进一层新的奥秘。太极拳是一个体系,着重研究用圈来克敌制胜的。圈的多少、进退,以及层层相套、相串,忽隐忽现,均能反映出不同的效果。这不是对立统一,阴阳关系尽现其中么?
问:师父,那么拳的套路您是怎么看的?
答:练套路过去叫盘架子。其实从起式到合太极也是一个圈。如同音乐的韵律,从悠扬到紧张,从激昂到迸发,再逐渐回复悠扬而结束。重复的音阶是韵律的需要,同样在拳中重复的动作是走劲换劲的需要。
问:师父,您对拳种是如何看的?
答:其实,任何正统拳种都是好的,都可以让你登上阶及神明的"天梯",传统太极拳只不过想用较短的时间与较省的体力来登上阶及神明。
问:太极拳内既有八卦的走圈与形意的走直,又有外家的刚劲与内家的柔化,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
答:错了,那些东西若未练透练悟,再多再完备也是白费,倒还是千招会不如一招熟。本来,拳本无法,关键是要由招熟到着熟,再由着熟而悟懂劲,由懂劲才能阶及神明,最终达到无招无式,应变自如,彻底悟透太极真义,才算修成正果。但这还不是终点。进而再修应变的速度,由分、秒、毫秒、微秒,高者永无止境。
问:太极拳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以"听"为先?
答:这正是太极拳的生命所在,应变全靠"听、化、拿、发"。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最早还不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吗?破译密码、收集情报、计算弹道轨迹、预测动向不就相当于"听"吗?近代武器那么先进,导弹的发射与反导弹防御,不就正是建立在"听"的灵敏度上的吗?落后的必然要挨打。只有运用好"听"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吗?
问:说到计算机,您比我精通,里面的二进制同太极的动分静合,有同构关系。那么,在计算机盛行的今天,您认为太极拳的命运如何。
答:计算机若与人比,人是"中土",计算机只不过是工具。计算机若没有人操作或输入,还不是废物一个。所以,人的价值远比计算机重要。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文化总会不断向前发展。正是太极圈的阴阳妙趣编制了人类文化的密码,计算机不就是由"是"、"否"的个体,不断地变换是否的原理生成的吗。个体的数量多少,以及变换、反应速度的不同,则运算速度和精度也就不同。是其一;计算机解放了人类许多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烦琐劳动,使人类有更合理的时间锻炼身体,感悟世界。是其二;科学越向前发展,人类的生命价值将越高。练太极拳能使人外强内壮,体内各部功能系统协调平衡,有利于延年益寿。尤其在进入太空时代,太极拳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健身、体悟与思想的操练,她保障了人类文化的延伸,健康向前发展。是其三。
问:那么,您认为太极拳应如何发展呢?
答:太极拳确实是件难得的国宝,此宝唯我中华独有,她除了武术中的攻防技巧外,更蕴藏着兵法上的战略战术,还隐寓有天体哲理、物理科学、医道、生理、心理、伦常等方面的真义,确是拳学发展中难得的拳种之一。可惜时代不同了,了解的人也不多,致使缺边破角的土罐子蒙上一层又一层的尘垢,谁还识得庐山真面目。话又得说回来,多数人认为,现在除了,确也无大用处。所以你问我太极拳应如何发展,我说你问错了对象。再说我也确实不知道,反正国宝会有该管的人管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太极思想在其它学科中也会体现的。
问:师父说得客气了。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历史上太极拳分过派吗?
答:我没经过考证,不能肯定回答你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是同一个拳种,又没有经过什么重大的创新或变革,其实没有另创门派的必要。因这容易引起整体分裂不和,就如同一师承的师兄弟之间尚且常有分歧不和之闻,更何况分门立派,此实不利于拳种之技艺理论纵深提高发展。至于学练同一拳种的学生,练到后来,每个人的拳式外形动作都会有所偏离,甚至大相径庭,外人为区别起见,称某人为某式,无奈之下,亦无不可。但修练道深之高人,艺达全身透空,淡薄名利,还讲求什么创派立户。张三峰集大成为太极拳,未闻曾创什么派。外人因其拳法与迥异,且因两者传教对象不同,故分别称之为内家和外家。后王宗岳分传南北两支,直至清末亦未分派之说。至于外人哄传,那就管不到了。创派立户之盛行,约在三、四十年代后兴起。多数属于外人哄抬而生。你师爷在三、四十年代时也有人哄抬叫田派,你师爷听了就义正言辞地申辩说,我的拳艺全部得自杨家的恩赐,学到今天还只是一点皮毛,哪及得上杨老先生一根指头。老先生这么好的功夫都没说过派。就算功夫再好也是杨家的,万万不可创派立户。以上只能说是我个人管见所及,不知你以为如何。
回答:师父说得太谦虚了,我看您身上倒有点高人的影子。谢谢您的指点。愿您康乐长寿。
结束语:
编定完四篇"问答",长长的一段时间陷入了沉思。太极拳的发展在一个世纪内好象也要经过一个"听、化、拿、发"的过程。目前正迎来了大好时光。当然历史也不排除偶然性。
作为学拳人,我算有幸者之一。能了解到劲的柔绵与刚烈,对心灵的颤动非言语能描述。我努力想造成一个环境,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国宝,并尽可能地多保存下来,共同研究、提高,发扬光大。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集合起来的能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我自知人微言轻,真要丢失了国宝,实有愧于民族,为此常问心难安。这就是我想把过去的"问答"记录下来的初衷。
先师杨健候授拳分架子、推手、发劲。杨少候亦言:一要盘架子;二要练推手;三要练发劲。文稿中师父的许多答话往往是先师们的原话。小标题是我编写时加的。文稿内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论架子。先师授拳时备有大、中、小架,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二、论劲。本来论劲应放在第三段,但劲的物理纲量是什么?说清楚了,"听、化、拿、发"就容易说明白。三、论"听"。四、论。是一种哲理思想,用思想指导的拳称太极拳。
师爷田兆麟十三岁起收养在杨家,由杨健候老先生亲自传授太极,并作为传人。学成后遵师命又相继拜列在老先生长子杨少候及三子杨澄甫门下。我师父田颖嘉太极得自家传,而且他本人是电子工程师、机械工程师、中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者之一,有着相当扎实的文化底蕴。我在师父的教导下,使自已学过的许多东西更清楚了。如今这篇文稿若不能很好地表达意思,那只能说明自己的水平不到,更需要加倍努力学习。我想此文稿表达的一些思想,也许会引起广大拳学爱好者对太极拳研究的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感观和思路。愿此文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论架子
问:又一年过去了,时间过的真快,看到新来的师兄弟们学拳的架子这么僵硬,我就想:我刚开始学拳时的样子一定也很糟糕的吧?
答:那当然,有些动作还不及他们好呐。他们有的以前多少还练过一点拳,这次来学的人又多,十几个人容易相互参比修正。你们当时才两个人(注:另一个是我的师弟袁勇荣),条件比较差。
问:我记得每星期来您处,您看了我们的练习动作后总说"还可以。"
答:太极拳博大精深,一开始要求面面俱到反而如入五里云雾,没法学下去。
问:师父,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太极拳的标准是什么?原来,我想跟师父学两年,把一套标准的杨式太极拳架子学会、学好就行了。现在看来不是这回事。
答:师爷说过,陈微明也曾说过,太极拳的标准可以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去对照。谁同拳论的要求近了,谁离太极拳的标准就不远了。以前杨家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太极拳的真谛,依层次分三种架子授拳。
问:那三种架子?
答:大架子、中架子、小架子
问:这三种架子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大架子又叫四平架,演练起来,裆要圆、膝成水平,手、眼、身、法、步,要求舒展大方,现在流传的88式,85式、48式,24式等都可以算作大架子。中架子以盘圈为主,为练太极圈缠丝劲打基础,比如揽雀尾,中架子要求盘三圈,这三个圈大小不同,劲路不同,重心不同。小架子又称快拳,圈子隐在劲里。劲能收能放,如陈鑫所说处处缠丝精,非要明家言传身教,自已苦练玩味不可。过去师爷说:"杨健候教拳,大架子入手,中架子研究,小架子点化。"
问:那么说大架子简单,中架子复杂br /> 答:可以这样说,但不贴切。凡事都是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然后再深入研究表面现象后面看不见的本质。
问:能说得具体些吗?
答:一般来讲,大架子先要求外形,只要动作到位就行了,要求以外动今后逐渐带出内动,所以适应初学者。而中架子是太极拳从大圈到小圈,多圈到少圈,为今后练成有圈无形的一个练习过程。所以大架子简单,中架子复杂,要求也高。
问:是不是每个人练太极拳都要从大架子入手再到中架子?
答:不一定,有些人只要求养身,大架子演练到舒展大方,入静放松,身体各项指标都能提高。有些有基础的人,自己有决心,有悟性,又有好的老师指导也可以从中架子学起。但是不论大架子,中架子都要求形神兼备,这就不是一年两年能解决得了。
问:那么小架子呢?
答:其实小架子才是以前杨禄禅练的太极拳,处处讲求对立的统一,快慢,分合,收放。有时走圈,有时走直线,而直线里隐藏着圈。看上去大圈,其实,小圈已早早地像上了发条似的。中架子练透了,再加点化,小架子就容易通了。
问:那么一开始练小架子是不可能的吗?
答;可以这么说,可能性极少。按小架的要求,练好了已是上乘功夫了,如不能按要求练,那只能算做操。因为小架子难练,所以,杨家过去授拳时,将太极拳练法一分三,视各人情况不同而教不同的东西。
问:怎么个一分三法?
答:太极拳讲究"听","听"的含意以后慢慢再讲,有了"听",才能权衡。陈鑫有专门"拳权"的论述,他的书不可多得,你们要好好学习和研究。有了权衡,才知道劲何时放、何时收,放和收的圈盘得越小、越隐就越神。所以,盘圈、推手、发劲如同太极拳这个鼎的三个脚,缺一不可。
问:师爷学拳时是如何练的?
答:你师爷十三岁到杨家,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练拳。先练基本功、站桩、四平架,推手先是老牛劲,哼哈发劲是八段锦。到中架子拆手、开讲已很高深了。小架子点化,一般人受不了。听你师爷说,有一次杨健候发冷劲,你师爷在床上躺了三个多月,杨健候老先生含着眼泪亲自喂药说:"绍先(你师爷的字)这是没办法的,劲是说不出的,你不尝到滋味是没法领悟的"。
问:这样看来,前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也是有道理的。
答:那当然庖茨愠鲎阅募沂γ牛挂锤鋈说奶旄场⑺刂省⑽蛐浴R痹蚣庇Γ涸蚧核妫坏街小⑸铣宋涔δ苄新穑br /> 问:我想理理清楚,是否杨家授拳把架子分为大、中、小架,如同金字塔,越小越难。
答;对,正因为难,就把小架的劲与圈分开炼,动作放慢了,圈的劲路也交待得清楚了,你们现在练的中架子就是这样。
问:那么劲如何练呢?
答:现在教你们练的"八段锦"就是练劲、练内气。
问:那么这两样都学会,太极拳就学成了。
答:还要练推手,直到乱环,随曲就伸,无过不及。
问:这样看来,太极拳有两个一分三。小架一分三为中架、推手、发劲。中架一分三为招式、盘圈与劲路。大架以招式为主,那么,大架最简单是不是?
答:有点对,但是你现在如果同样演大架和师弟们演得就不一样,因为会中架子后练大架看似简单,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在里面,这是一般人没法学得像的。就像音乐家弹莫扎特的曲子,虽简练,但特别耐听,书法家同样写正楷,虽简洁,但却传神。你说是么?
回答:对,我今天总算把架子问题弄清楚了。
二、论劲
问(姚国钦):师父,记得我刚学拳两年就问过劲的问题,您说等学过八段锦后再讨论。师爷在世时也这样教的么?
答(田颍嘉):你师爷在世时常说:杨健侯老先生讲,力是方的,劲是圆的。讲得简单些,也可以说力是死的,劲是活的。一般人如没有三年五年的拳龄体会,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一知半解,反而更玄乎。
问:我也常想: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都二十一世纪了,科学那么昌明,为什么很多人还没有把劲的问题弄清楚?
答:这可能是与我国旧时传统思想"重文轻武"有较大的关系吧。旧时习武的多数没条件修文,功夫练得再好,却没办法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更不用说去写探讨学术的理论了。练内家拳的,像张三丰、王宗岳、陈鑫等文武全才的老前辈毕竟是少数,再说当时也没有物理学等现代科学,所以,前辈留下的拳谱理论一般人很难读懂。除非练到一定境界才能体会领悟,再练进一层,又会有新的体会。
问:那么,不练拳的人就没办法研究劲了吗?也就是说,劲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吗?
答:话还得从两面说,第一,不练就没有劲,那又如何去研究呢?第二,劲,按理说还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问题是人们常着重于拳种、门派、招数的讨论,而圈外人又认为和平时代研究技击干啥,即使战争,在现代化武器面前,又有何用。
问:不过,我还是想弄清楚劲的问题。师父,您是工程师,您能否从科学的角度来谈谈劲的问题?
答:我虽学了一点现代科学知识,但还差得远哩。再说拳学博大精深,我虽是工程师,也不敢妄自议论。今天你左探右讨,无非想知道力与劲的问题。这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只能根据拳论启发和个人感受,谈一谈力与劲的主要不同:
1. 力产生于人体肌肉伸缩运动,百斤力经肢体各关节传递至手时,不过几十斤,大部分损耗于自身关节的阻力上;而劲却可以调集全身一切有用的能量集中至某点出发,所以练拳要求节节贯通。狮虎虽为兽中之王,其力实不及牛,然又何能击倒牛;猎豹又因何为动物界中"短跑冠军",从中不能获得某种启悟吗?
2. 力作用较持久,但呆滞,难变;劲作用不持久但灵活多变。例如,家能轻易击倒常人,却未必能举挑百斤之物。
3. 力过壮年会逐渐消退,而劲不然。
4. 力是直线矢量,所以小力胜大力,除用引进落空、顺势而发外,没有其它方法。但可以用小力改变大力的方向,其合力大小、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而劲可曲可直,练至上乘,近乎脉冲,并以振波的形式发出。所以练太极拳要求一身备五弓,拳中处处有棚劲,圆撑而富有弹性。
问:劲以振波的形式发出,那么劲就是波吗?
答:没想到吧?所以说当你有了体会之后,一点就通。你想想看,拳术中描述劲的时候往往说抖劲、入劲、鞭劲、梢劲、崩劲,这都是波的现象的描述。
问:那么,物理学中关于波的规律都可以用在劲上吗?
答:那当然,这就是科学的一致性和严密性。
问:力和波矛盾吗?
答:不矛盾。你想,飞机边飞边发出声音不也可以吗。
问:那可以一起练吗?
答:可以。不过,从学拳的规律来看,应先练力、练招,后练劲、练圈、练气,练熟后再和在一起。现在,你能给我说说,力在物理中是怎样描述的吗?
问:是F=MA吧?
答:对,M代表质量,A代表矢量加速度。同样质量,A大的力大;同样矢量加速度,M大的力大,这就是小力不可能打大力的道理。但有矢量在里面,小力可以影响大力。在拳术中用力来打,一旦落空,有惯性,变招也有难度。劲就不同了。我们在水池中投下石子,水波迅速向外扩散,而漂浮在水面上的木片或树叶并不随波前进。换句话说,波能在水中传播,但波传过去之后,每滴水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问:是的,我刚来农场那几年,每到麦熟时节,特爱看麦浪滚滚。一阵风吹过,麦浪一层一层到无边的尽头。看得着迷时也常想,麦是长着根的呀,怎么会有那么壮观的麦浪。静下来想想自己也太幼稚,如果麦也滚到天边那不成笑话了么。
答:这不是笑话,很多人练了一辈子拳也没悟出这个道理来。
问:此话怎讲?
答:太极拳讲究听、化、拿、发,一个"听"字就难住了许多人。有些练推手的认为这是练触觉的灵敏度,硬是要换掉一个"听"字。你师爷在世时说,拳论中一个字也不能改,"听"字是最恰当的一个字。请想想看,我们是怎样解释能够听到墙那边的声音的呢?
问:因为声音是波动的现象,可以衍射。
答:对,一个"听"字,成为我们打开"劲"这把锁的钥匙,劲就是波动。
问:听您这样一说,我明白了许多。打在胸前痛在背后,这用力的学说无法解释,而用波的理论就说得通。这是透劲。力只能解释反射,无法解释透劲。这大概就是"力是方的,劲是圆的"的道理吧!
答:不愧为我的徒弟,真是一点就通。
问:师父过奖了。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是不是贴身打都要用透劲?
答:不一定。透劲仅仅是描述波的一个术语,但波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可以互不干扰地相互通过,也可以叠加形成另一个波形。像冷劲、截劲、寸劲既有冲量,又有脉冲。脉冲是历时很短的波。比如三个台球紧靠着排成一列,拉开第三个台球去冲击中间台球,于是另一端的球将以相同于推动球的速率滚开。这说明什么?
问:是不是脉冲已经这列球的一端传到了另一端?
答:对。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过去师爷发人时,两手相交没见动的道理。一是自己要有足够的劲,丹田的振幅要大;二是要得机得势;三是要节节贯通,尽量减少内阻。这样就明白先师杨少侯为何说:一要盘架子,二要练推手,三要练发劲的道理了。这比用力打人要难得多,但也巧得多。难怪会说力是死的,劲是活的。
问:听师父这样一说,我感到:拳论中"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说的真是太好了。
三、论"听"
问:师父,是不是交手一定要用"听"劲?
答:太极拳交手讲求用"听"劲,当然不用"听"劲也可以交手,但不能算用好了太极拳。
问:仅凭个人的力来交手,这好像是一种本能。但太极拳为何一定要用"听"劲呢?
答:由力到劲可以衡量一个人功力的深浅,只有懂劲才能阶及神明。而"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里的生,不单单是生存的意思,还有生命、灵性的概念在里面。
问:这怎样理解呢?
答:譬如,(手指桌上)这个半导体收音机并不只是些电阻、电容、线圈、二极管、三极管等元器件的简单集合,一定要能收听播音节目了,才算是从无到有而生了。否则,只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加塑料而已。用系统学概念的基本特征来描述,就是总体功能并不是组合各要素的简单相加。
问:这同太极拳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太极拳也并不只是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的简单集合。阴阳开合、调息走劲需按一定的顺序连贯呼应。至于交手中如何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这就需要用"听","听、化、拿、发"的真正用意是运用了一个圈来转化身处逆境,于是太极"生"了。太极既无始也无终。每个事物都有它必然的顺逆、成败、兴衰、枯荣等周转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一处有一处的太极,同样可以用"听、化、拿、发"来转变。
问:看来,"听"不单单包括物理上的"听",还包含着其它意义呢!
答:对,"听"是全方位的,只有练好"听",才能打开劲,也就是波这扇门。用我们感受得到的波来推理,揭示了更深层的含义。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哲学文化积累的反映,愈是文化层次高的人对太极哲理思想研究的痴迷程度也愈深。
问:要弄懂"听"字又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在交手中有人干脆用触或摸,但"听"字是不能换的,我想弄清听与触之间的关系。
答:当练拳还处在力多劲少的阶段,用触、摸还可以,学太极拳的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渐渐懂劲以后,对方的用意随着劲波而来,若还用触摸去感受,就不易接收到这些信息了,这又如何能做到知己知彼呢?譬如,我们听广播,只有在听懂是什么语言,说的是什么事情;或听懂是什么音乐,表达了什么含义之后,这个"听"才有意义。否则,只不过是感觉到有声响,而大量的信息无法解读,那又怎么能做到知彼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听懂音乐,必须要有一双懂音乐的耳朵。
问:听您这样一说,"听"字很像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的通信系统模型(信源信道-译码-信宿)。
答: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听、化、拿、发"组成的圈又可以称得上信息-反馈-控制系统。"听"的辨别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修正、控制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问:那目的是什么?
答:在太极拳中就是守"中",也就是用最小的体能消耗来达到我顺人背的目的。你师爷在世时常说:"来了,请进;走了,送客。"你自己去辨辨味道吧。
问:师父,是否可以这样说,"听"由触而来,懂劲后才为"听"?
答:可以这样说,引申开来,你就知道"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的道理了。
问:嗯,这好像就是在说力与劲的区别。懂劲后,"听"劲当然要高明得多了,劲涵盖力。
答:对,所以学拳的关键,一要勤学苦练,任何拳都是从招数开始的;二要敬拳敬师,敬拳才能仔细揣摩,敬师才能得到明师的指点。要说习拳的秘诀,这就是了。
问:我看得明师指点,这个明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当然名副其实更好。这里面确实是有概率的,所以,学好拳也不是很容易的。
答:虽然,学好拳不容易,但教好拳也不容易。招是形,外形的东西容易教也容易学;劲是质,内蕴的东西不易教也不易学。不同层次学练方法也不同。所以,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之说。
问:多数学者只注重于招式,如果没有内劲,只能健身而已。同做操差不多。
答:这就是你师爷常说的:"中看的不一定中用,中用的不一定中看。"
问:师父,我还想问一下,杨健候老先生说的"轻则灵"和"听"有什么关系。
答:在"听"对方劲时,亦可说是在等称,若用大称称小物灵敏度显然不够,金饰、钻石非得用精密天平才能称量,就是这个道理。
问:那是不是越轻越好。
答:这里的轻,要有信息量。也就是说能"听"到细微的变化,这样才能做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反之,则"听 "劲不足,这时候的"轻"就是浮了。所以,轻要越轻越好,轻则灵。而浮则是病,其病是"听"劲不足。
回答:今天,我想不到最大的收获是:对"听"字的认识竟然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我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四、论太极拳
问:师父,您既是工程师,太极拳又是受益于嫡系家传,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您是否可以长者的识见,来谈一谈对太极拳的认识,以利于我们晚辈更好的认识国宝的价值。
答:以后你想问什么,先别给我戴高帽子,行吗?这东西让人晕晕糊糊的,一旦忘乎所以,走迷方向,反而不知道说什么话了。再说我也没什么大能耐,决不能以这方面的长者自居。要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中华大地有的是藏龙卧虎、高人逸士、名家前辈。今天你提到太极拳的价值问题,我也确实无法估算。就是我国其他世传名拳,同样都是稀世瑰宝。拳学到了至高境界,内外彼此相通,其理归一,不论先刚后柔还是先柔后刚,仅不过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而已。最终目的都想达到刚柔相济,五阴合五阳。但欲达到这一点却又是永无止境的。所以高手过招只在分毫之差。张三峰"八五十三势长拳解"中曾说"万不得有一定架子"说明拳本无法(这里指招式套路),只是一种主导攻防技巧的思维方式,但又不得不从招式套路入门而已。这就象练字学画一样,先从规矩起,到懂规矩,熟悟之后才能脱规矩,应变自如,得心应手。
你师爷过去常说:"太极拳是一种以太极哲理思想为主导的拳,既无始亦无终。终既是始,始既是终。故又名之曰长拳。世事万物之运化,又何能出此圈者。"但要悟出其拳理,就要靠恒心了。学拳须知"三心、四多"(既:决心、信心、恒心;多看、多想、多炼、多问),其中就数"恒心"最难做到了。每上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这就是太极拳的奇妙之处。
问:那么各人的体悟不同,不就成了各种不同的太极拳了吗?
答:若把太极拳仅仅看作是一种拳式,或一个拳种,自然可以这样说,但太极拳的真正含义并不在此。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红楼梦》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极拳的体悟同各人的练法、进程、感觉、理解、悟性有关,但这决不会因为你的体悟不同而改变太极拳本身内涵的真义。
问:那么,太极思想是否存在着一个永恒的理念,如黑格尔的本体论一样。
答:其实,不论东方、西方,都在描述同一个宇宙的奥秘,只是程度的深浅不同。这也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譬如对立统一规律,太极拳中说动分静合。黑格尔的著作中也提到了,但他只是当做一种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对立统一作为思维规律而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而唯物论只是把事情顺过来,一切就变的简单明了了。
问:那为什么简单明了的又不是人人能学得会的呢?
答:客观事物给人的只是表面现象,而本质是隐藏在其后面的。人们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难在必须进行无数次去伪存真、去粗求精的工作,逐步趋近于事物的本质。太极拳讲求"听、化、拿、发",首先是个"听"字,"听"相当于调查研究。而对具体事物做具体分析就相当于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但要用好"听、化、拿、发"就不容易了。
问:那么,太极拳是不是一定要反映拳学的本质,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拳式算不算太极拳?
答:如果确实是用太极思想指导的拳,这样的太极拳,就肯定可以反映出拳学的本质。王宗岳的拳论以及列位先师祖留传的心得都可以证明。如果能反映拳学的实质,那么是不是叫太极拳也无所谓。过去不就有称之为长拳、绵拳、先天拳、周天拳等等的名称吗?如果仅仅是同一种拳,而要冠之某派某式,则"太极"两字总还是丢不开的。
问:师父说得有趣,既然说到拳种问题了,我想问问太极拳作为一种拳式,那么本意是什么?
答:前面说过,你师爷是用拳来体悟事物运化的,用的就是现代的"同构"关系。用句近代科学的话说,就是模型论的科学理论,用同构的概念来说明理论于客观对象之间的数、理关系。一个阴阳图是最基础的模型。阴以阳为生,阳以阴为根,中医也用得很好。在前面论"听"中说到,一旦集合的半导体零件经组装后,成了一个新的整体系统,于是太极就生了。这时一切就围饶着这个新的"中土"在运转走圈。大到太阳系、银河系;小到原子、电子,生活中的春夏秋冬、白昼黑夜。这就是说你一旦真正掌握了一种体系,就可以了解到进一层新的奥秘。太极拳是一个体系,着重研究用圈来克敌制胜的。圈的多少、进退,以及层层相套、相串,忽隐忽现,均能反映出不同的效果。这不是对立统一,阴阳关系尽现其中么?
问:师父,那么拳的套路您是怎么看的?
答:练套路过去叫盘架子。其实从起式到合太极也是一个圈。如同音乐的韵律,从悠扬到紧张,从激昂到迸发,再逐渐回复悠扬而结束。重复的音阶是韵律的需要,同样在拳中重复的动作是走劲换劲的需要。
问:师父,您对拳种是如何看的?
答:其实,任何正统拳种都是好的,都可以让你登上阶及神明的"天梯",传统太极拳只不过想用较短的时间与较省的体力来登上阶及神明。
问:太极拳内既有八卦的走圈与形意的走直,又有外家的刚劲与内家的柔化,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
答:错了,那些东西若未练透练悟,再多再完备也是白费,倒还是千招会不如一招熟。本来,拳本无法,关键是要由招熟到着熟,再由着熟而悟懂劲,由懂劲才能阶及神明,最终达到无招无式,应变自如,彻底悟透太极真义,才算修成正果。但这还不是终点。进而再修应变的速度,由分、秒、毫秒、微秒,高者永无止境。
问:太极拳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以"听"为先?
答:这正是太极拳的生命所在,应变全靠"听、化、拿、发"。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最早还不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吗?破译密码、收集情报、计算弹道轨迹、预测动向不就相当于"听"吗?近代武器那么先进,导弹的发射与反导弹防御,不就正是建立在"听"的灵敏度上的吗?落后的必然要挨打。只有运用好"听"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吗?
问:说到计算机,您比我精通,里面的二进制同太极的动分静合,有同构关系。那么,在计算机盛行的今天,您认为太极拳的命运如何。
答:计算机若与人比,人是"中土",计算机只不过是工具。计算机若没有人操作或输入,还不是废物一个。所以,人的价值远比计算机重要。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文化总会不断向前发展。正是太极圈的阴阳妙趣编制了人类文化的密码,计算机不就是由"是"、"否"的个体,不断地变换是否的原理生成的吗。个体的数量多少,以及变换、反应速度的不同,则运算速度和精度也就不同。是其一;计算机解放了人类许多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烦琐劳动,使人类有更合理的时间锻炼身体,感悟世界。是其二;科学越向前发展,人类的生命价值将越高。练太极拳能使人外强内壮,体内各部功能系统协调平衡,有利于延年益寿。尤其在进入太空时代,太极拳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健身、体悟与思想的操练,她保障了人类文化的延伸,健康向前发展。是其三。
问:那么,您认为太极拳应如何发展呢?
答:太极拳确实是件难得的国宝,此宝唯我中华独有,她除了武术中的攻防技巧外,更蕴藏着兵法上的战略战术,还隐寓有天体哲理、物理科学、医道、生理、心理、伦常等方面的真义,确是拳学发展中难得的拳种之一。可惜时代不同了,了解的人也不多,致使缺边破角的土罐子蒙上一层又一层的尘垢,谁还识得庐山真面目。话又得说回来,多数人认为,现在除了,确也无大用处。所以你问我太极拳应如何发展,我说你问错了对象。再说我也确实不知道,反正国宝会有该管的人管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太极思想在其它学科中也会体现的。
问:师父说得客气了。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历史上太极拳分过派吗?
答:我没经过考证,不能肯定回答你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是同一个拳种,又没有经过什么重大的创新或变革,其实没有另创门派的必要。因这容易引起整体分裂不和,就如同一师承的师兄弟之间尚且常有分歧不和之闻,更何况分门立派,此实不利于拳种之技艺理论纵深提高发展。至于学练同一拳种的学生,练到后来,每个人的拳式外形动作都会有所偏离,甚至大相径庭,外人为区别起见,称某人为某式,无奈之下,亦无不可。但修练道深之高人,艺达全身透空,淡薄名利,还讲求什么创派立户。张三峰集大成为太极拳,未闻曾创什么派。外人因其拳法与迥异,且因两者传教对象不同,故分别称之为内家和外家。后王宗岳分传南北两支,直至清末亦未分派之说。至于外人哄传,那就管不到了。创派立户之盛行,约在三、四十年代后兴起。多数属于外人哄抬而生。你师爷在三、四十年代时也有人哄抬叫田派,你师爷听了就义正言辞地申辩说,我的拳艺全部得自杨家的恩赐,学到今天还只是一点皮毛,哪及得上杨老先生一根指头。老先生这么好的功夫都没说过派。就算功夫再好也是杨家的,万万不可创派立户。以上只能说是我个人管见所及,不知你以为如何。
回答:师父说得太谦虚了,我看您身上倒有点高人的影子。谢谢您的指点。愿您康乐长寿。
结束语:
编定完四篇"问答",长长的一段时间陷入了沉思。太极拳的发展在一个世纪内好象也要经过一个"听、化、拿、发"的过程。目前正迎来了大好时光。当然历史也不排除偶然性。
作为学拳人,我算有幸者之一。能了解到劲的柔绵与刚烈,对心灵的颤动非言语能描述。我努力想造成一个环境,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国宝,并尽可能地多保存下来,共同研究、提高,发扬光大。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集合起来的能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我自知人微言轻,真要丢失了国宝,实有愧于民族,为此常问心难安。这就是我想把过去的"问答"记录下来的初衷。
Add new comment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关于"八面支撑"的师徒对话
雨过天晴,山间云雾,苍松滴翠,飞瀑泻银,千丰先生闲坐茅亭,神闭气定。一清在石坪上行拳盘架。
一清:先生,您常说我打拳不懂得"八面支撑",今日能否给徒儿开示一番,何谓"八面支撑"?
千丰:八面支撑,是通过意念引导身体四肢的对拉互争而实现的,各门派,大部分的身法要求都是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而规定的。八面支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要求,它几乎是拳身法的所有要求的指归!关于八面支撑,拳论家中,除郝少如先生外,很少有人阐述过它的重要性。
八面支撑由气势形成,气势又使八面支撑更加浑圆。气势、八面支撑是完满实现了各家拳的身法要求而产生的,因此,讲八面支撑,就不能不说到太极拳身法。
纵观太极拳各家身法要求,其实都是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产生出太极拳的劲。如:躯干上下的对向拔长:头顶项竖,松腰沉气;躯干前后的对向撑拔:含胸拔背;四肢相向的撑长拔伸:肩沉肘坠,胯开膝屈。在意识调控下,逐渐产生传统上称谓蚓⒌奶ⅲ佣锏郊蓟鹘∩淼饶康摹/div>
人体肌肉具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肌肉在外力牵拉或负重的作用下可以被展长,这是伸展性,外力取消时又能恢复原状,称之为弹性。太极拳正是利用肌肉这一特性,在意识的调控下,通过肢体之间的适度对向用力,使肌肉、骨骼产生对拉互争的运动,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弹性,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在突出用意的调控和绵缓松柔的状态下,练出的是一种有弹性的劲,太极拳称作绷劲。
一清:徒儿有些明白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八面支撑"?
千丰:做到"八面支撑"有形体要求、意念要求和精神要求。先说形体要求。八面支撑,必须建立在中定的基础上。《太极拳释名》说:"十三势者,分颉⑥邸⒓贰础⒉伞啤⒅狻⒖俊⒔⑼恕⒐恕⑴巍⒍ㄒ病!蓖踝谠馈短邸匪狄安黄灰小薄ⅰ傲⑷绯谱肌保驳氖侵卸ā:挝街卸重心即太极拳所说的中定,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定。十三势当以中定为主,由定生势,以势入定,在中定的基础上然后谈得上八面支撑,八面支撑不能离开中定。
顶头悬、尾闾收是上下争力,前推之力必有后撑是前后争力,定势的三尖对正,前落之脚必须与后足蹬力同时到点。内三合要内不动外不发,外三合要上下相系、同起同落、相对相照、同松同紧等。
顶头悬、尾闾收,即头部百会穴上领和尾闾骨向里回收上下对拉,身躯中正,重心下降,平衡稳定,使人有安定舒适的感觉。顶头悬起,两臂绷开,自有支撑八面的风度。,上下一条线,即百会穴与会阴穴对正,上身则无倾斜之弊,进而肩井穴与涌泉穴对准,从头到足形成垂直之势,犹如旗竖起,立身挺拔,精神抖擞,要有顶天人地的意念。通过顶天入地,上下对拉,向前之力必有后撑,左右延伸,八方放射的意念锻炼,浑元之气必生,气贯全身而达八面支撑。
一清:意念要求是什么?
千丰:郝少如先生说"在精神支撑八面时,必须以腰为中心,用意产生八条线去向八个方向支撑;八条线必须线线相等,气势才能圆满。如果八条线条短不齐,气势便会出现凹凸。习者在求达精神支撑八面的同时,又必须使之八面相等。"(郝少如编著《武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9页)这个线线相等的八个方向的出发点,实际上就是中定点,沿着这个中定点,上下矢方向的延伸轨迹,就是人体的重力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球状的,从一个中心点发出线线相等的线,才是一个圆满的球。八面,也只是泛指,并不能坐实,可以是十六条线线相等的线,或者是三十二条线线相等的线,甚至是六十四条、一百零八条,以至无数条相等的线,太极拳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就是这样的境界。有人将这种状况称为"气囊式弹性体"说:"要用意将丹田作茧自缚为全身气的聚合中心,使丹田成为整个太极气势中质量最大的核心部分,并以丹田这中心层层向外扩展,质量也由大到小,压力由强到弱作有序的排列,从而形成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状态,这是体现太极拳运动特点的关键。"(罗红元、古岱娟《太极拳技理与训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90页)
一清:那么精神要求又有哪些呢?
千丰:"空""松"是追求气势的基础条件,事实上"空""松"是追求八面支撑的必须条件,有八面支撑才有圆活,"圆活是离不开"空""松"这个先决条件的。如果习者的肌肉骨节还未达到一定程度的"空""松"要求,"圆活"也就无所企及。而达到了"圆活"的要求,空松才能极尽其妙。"(郝少如编著《武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8页)
一清:先生常说的内三合外三合,跟"八面支撑"是有关系的NE?
千丰:对,这是传统的说法,只不过没有一语道破,其实就是为了达到"八面支撑"的目的。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其实质是四肢的根节、中节、梢节三大关节左右交叉相合,肩与胯合,即上肢根节与下肢根节左右交叉相合;肘与膝合,是上肢中节与下肢中节左右交叉相合;手与脚合,是上肢梢节与下肢梢节左右相合。
外三合不在外形,全凭心意用,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这就进入了内三合的境界,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需要明白:外三合是由内三合而达到的。外三合、内三合,统称六合,即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合力,周身一家,形成一个圆球体,合力为"O"。这个球体去击人,击到身上的虽然是一个点,但这是面中点,全力都集中到了这个点上,这个点就有穿透力。
一清:"八面支撑"有何作用?
千丰:做到"八面支撑",就产生气势。气势是一个场,这个场是圆满的,是生动的,是有质量的。
太极拳之拳架包含了各种功在内,尤其要按要领练习,深刻体会其中奥妙,功夫全在拳架之中练出。待功成之时,无所谓招数手法矣,而气势,即"场"的感应机制,即能产生敷、盖、对、吞的精妙技法。人有气场,当人与人接触时,接触指气场与气场的接触。人与人逐渐接近时,就有气场压迫已身之感,敏感者,感觉明显,不敏感者感觉不出。太极拳修炼就要增强这个气场感觉,强化它,使感觉气场的渐至灵敏而阶及神明。一语破天机,听劲、懂劲和神明之形成,全在"场"中求也,也就是气势的作用。"气势是由人体内在功夫决定的。劲和神明之形成,全在"场"中求也,也就是气势的作用。"气势是由人体内在功夫决定的。气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越大功夫越深,即所谓"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习者平日里进行行功实践,对于气势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郝少如编著《武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8页)
气势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太极浑圆劲。太极浑圆劲是周身八面支撑而形成的,浑圆劲是充满气的太极拳。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前颉⒑蟪拧⑸狭臁⑾鲁痢⒌ぬ镏溆苌恚龅饺松泶Υ蕴绞贝τ谒扇嶙刺龅浇艏鼻榭鲆部梢淮ゼ捶ⅲ朐簿⒕褪窃谌栈吕鄣男腥碳艿墓讨兄鸾ゲ模渲校嗣嬷С诺囊缶筒豢尚媵П忱耄痪偈忠煌蹲悖家蟀嗣嬷С牛豢刹莶荽邮隆/div>
一清:谢谢先生的开悟,我一定循此道而修炼。
千丰:一清徒儿,再听老夫重复一句。八面支撑是太极身法的指归,是各家身法要领的总纲,差别仅仅在于说破不说破。行拳技击念于兹、行于兹,功夫方能长进。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任刚老师和太极网友对乐传杨氏太拳的交谈
学拳起步是非常重要,先可以从一些站桩开始。这些外面学的很多,形式及手脚高低是其次,要注意的关键几点如下: 1:有许多人站桩练拳是讲全身放松,这样就永远练不出作为主宰的腰了,将来也只能练成撑劲和推劲,不能成就抛放及冷弹劲,正确的练法是站桩是先全身劲力拉开,然后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将全身松开(不是放松)。觉如腰拎着手脚及全身,刚开始腰力量不够全身不能全部松开,只能部分松开,渐渐随增长全身会一一松开,真正会感觉到要为主宰。 2:第二点要注意是站桩练拳时要开裆园胯,这必须在以上第一点的要求下进行,否则腰胯练死也是一病。不开裆园胯将来合劲难成,发人时力量会小很多。拔筋是练拳的基础,使骨肉之力顺,运动范围扩大,等于要存水先要造一个盆子,盆越大将来存水越多。养气是练内家拳的基础,气足化神,神气足才能运化身上僵块,渐至周身一家以心使身。不偏不依很重要,与人动手要如立身于天地之间,决不能和敌产生顶或依靠及相互支撑的状态。就是敌人忽然消失我依然稳立于天地之间。于敌动手时也不让,只化不让,若让时就有凹陷处,要始终让敌人觉的神气若千钧欲发,触之若无物心惊胆战。忽隐忽现是说神气的变化,是说神气带动身体阴阳忽变,这要有相当内家基础才能表现。很难从文字上表达。杨老的拳如腾空踏在自己的神气中,浩浩荡荡无人能及。练拳刚开始是刻刻留意在腰间,先在腰间骨椎上,后渐觉精神所至有一空灵且能变化指挥全身的中线,后又觉此中线可变化位置,是精神而非骨肉,就如孙禄堂老先生所说,我身上处处可做支点所以变化无穷。但这一切必须从腰练起,除此无别法。后面的境界本不该说,怕有人自己乱附会而走错路。化是敌手来时,我接其势神气进或走,其所触处虚待之,使他有如扑空之感。不存在可追击的感觉,只有扑空的感觉大概就差不多了。与人交手时,若忽受偷袭应该是先借势腾开。若对面待敌,未动之时已和无极之理,彼一动必有虚实,我接其实,其必落空,同时我之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骨肉一合其必跌出。的刚柔相济是指神气收敛入骨为刚,骨肉通透为柔。若劲到手指,自然击人如击败絮,惊心动魄。这就叫功夫。真正打入是一放,决不是从脚跟撑出的劲。总之化人和发人全身不能有僵硬处,有既是错。所谓"气遍全身不稍滞"是以心使身的成就,当你神气充足,每天用以心使身的功夫,慢慢觉得全身僵块化开,全身如一均匀体,一动无有不动时就差不多了。太极拳的伸筋拔骨和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他要求在均匀状态下增加强度,有两种练法,一:先练均匀,先在一个教小的架子下把全身练均匀,在把架子放大放低,再练均匀。二:先选一个大架,慢慢的练均匀。太极拳发人有长劲和短劲两种,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出,此劲可击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坏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紧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太极劲有很大部分是能量释放,决不是单纯冲击力。好比以电击人会把人击飞,而击木却无用。但情况也不是完全这样,可能是两者综合吧。先将身体练成均匀一体,腰一动浑身能相应,此时浑身重量才可调动,腰为主帅,带动全身即是。先要使浑身一体,初始以心指挥腰,腰带动全身,慢慢渐觉全身能由中线统一指挥和带动,后来只要心一动全身相应,就对了,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如此。气的东西只能感悟,无法描述。气不只是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蓄劲时是神气收敛,身形荡开,如西山悬磬。决不是身形缩起,再弹开。是神气的积聚和释放。这点太重要了,不能弄错。腰的作用对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当然当功夫有成,你可不去着意在腰间。练拳先要将全身的指挥权统一起来,起初是无法身心一致,要想身体听心话,必须要先全身听腰指挥,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统一训练。渐渐才可能心一动,身形相随。这个过程还是要的。关于灵活源于胯是有些问题的,太极要灵动是要将全身骨肉为主的运动变成神气为主的运动,所以有灵敏于顶之说。而胯之活而产生的灵活只是身体相对灵活,不因作为太极和内家拳的内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练法。现在外面推手情况是,功夫小的往往一受外力,就会挺在背;肩;胸口等处,被动挨打。功夫好的,受力后自然到脚跟,甚至要求入地三尺等等。功夫深者可受多人推撞而不倒。但此时双方劲都吃住,手不能击,足不能踢,身法更不敢有半点变化。这对技击又有何用?所以我未见杨家三辈及其他成就者有这种试功夫的记录。若问此时有第三者,拿一刀刺来,这么办?荡开就是鼓荡,无论蓄发都不是骨肉简单伸缩,全身如统一体,无论动静,神气鼓荡始终不休。当你觉得人腾起,已不着地,以致神气身形变化渐渐自如,自然不着力。不到此地决不要妄求,以免变成假拳。既然叫拳,就必须过得了真刀实枪,但求意会是很危险的。所以但求按规矩练去,以求水到渠成。前人境界可作印证,不可附会。若能浑身通透无着力点才对,在这之前,始终以腰为主宰,而僵块渐会从脚下脱去,若着意在脚跟,那僵块永远无法脱去。既然已是精神团聚所至,就无所谓腰不腰了,可以任意变化位置,如海低针就可以在手上。但这一切必须从腰做起,水到渠成。先练得全身均匀,慢慢用神气鼓荡,渐渐身体也如化为神气的一部分,真实随心鼓荡而动。不是思想的问题。 (腰部)意念是微微挺着,刚开始要吃力点,慢慢不着意也会挺着。但是必须注意腰保持空灵的意思,尽量不能僵硬。若分得开才可谈合,身体越松就合得越快,后来身体也如神气的一部分,那时几乎可以一样快。练拳说的腰刚开始是微微挺在命门处的腰上一点。不是整个腰椎。渐渐精神所至就能带动全身。并会长成一线。此时已不是骨肉的东西了。你的理解是对的。但荡开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将身体练松候使全身骨肉运动成为鼓荡运动而非骨肉曲折搬动。劲是人人都有的,练拳的人比较一致了就大一点,平常人散乱就小一点。动手时用能量增加的劲就是外劲,用能量释放的劲就是内劲。 1:挺腰与突腰正好相反,杨家练拳时从来就只有挺腰之说,不知后来的命门突出之说从何而来。 2:若身体僵块化去,就会觉得身体若一均匀体(液体或气体)到这时就比较容易理解鼓荡之意。神气慢慢充足,身体渐觉是神气的一部分。此均匀体在动手中可以随心意变化,不一定是方是园。蓄发时腰都要微微拎着,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灵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觉。不能用劲撑,一切做作都会使身体僵化的。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后背及全身是松的。并且在腰成为主宰之前是不应该先拎腰的。松的概念是松开,里面是流动的。腋窝下如夹两热馒头状。绝不能变成松懈状,懈状是软,里面不通是瘪,这点很误人的,一定要避免。挺腰就是先一点,等你命门下一段可做主宰时,腰就是初步有成了。胸口一块是很难化开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体会身体是透空的道理。站桩时不要负重,这样会练成闷劲。练拳不要练哑铃也是同样道理。挺腰是为了先将全身的指挥中心建立,只要腰能够控制全身才是目的,若腰挺僵其他地方也不能松,就错了.注意:挺腰是为了控制全身松开,成为全身的支点和控制中心. 什么桩都可以,挺腰是命门处一段向内而上,向后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练拳是否能够入门就是一个腰的问题,练腰的过程大致如下:先是挺命门成为支撑全身及外力的主宰,渐渐会在命门下产生一段(一寸左右)明显的主宰, 这以后再练习用它拎松全身.要不然一开始就拎,很容易误解腰向后向上拎,那入内家之门也就没门了.现在外面练错的很多,使很多太极拳家没有通透之劲而被其他拳种看不起,实际内家一入门就不会被人小视了,犹如狮子初生虽力未充而百兽不敢欺.如果你一朝入门就再也不会有疑惑了.若你练了5-6年还是在迷惑中, 那一定是错了,外家拳;跤术;拳击5-6年也有成就,何况内家之颠的太极!实际上你只要见到真正的就不会再疑惑了,若对太极还在疑惑那是没有看到真的太极. 关于太极大家先要破除神秘感,若有人说在流传于世的拳经外另有什么秘诀的话,可能是看中你的荷包了。我一直说太极之所以是好,是因为你练习他可以比练其他拳种更快见效,且坦荡若夷。所谓的功夫是明理后,你练习身体和太极之理相应的程度,若未明太极之理,是门外汉还不能说功夫之事。而若不能明白太极老论等前辈的道理,就会走上小路,就会自己发明一套并守若珍宝,而拿其所说对比前辈拳论却又格格不入。而私下称另得秘诀。现今太极之病莫大于此。我来给各位指一条辨别真伪的方法。 1:是否能真正技击,若不能只能是拨弄重心的运动,拳都不是,怎么能叫太极拳? 2:技击之时是否还是以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若是即是拳论所说旁门外道也。 3:动手之时是否是神气为主,骨肉为次。若不能尚未入内家之门何况太极。 4:对敌是否对待,敌我是否一体?若不能尚不能称太极。以上几点若通家使出都是明明白白的,见者也是毫无疑惑的才是真货,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多是假货。真的动手时是由不得你再去体会颉⒒⒛谩⒎⒌摹D阆肴粽嬗胨秩醣任涫保欠窨赡鼙鹑艘蝗蚶矗以颉⒒⒛谩⒎ⅲ勘瞬欢也欢ǖ嗖皇В欢幸押臀惶澹丫∑涫疲氲檬拼⒅刺宋⒍ㄉ衿啵┪蚁榷ɑ腔蟹缴衿啵鹊惺纸乓讯蔷隼床患霸倩摹:慰龅惺纸乓讯幕褂形蚁榷担浚┧钥此圆欢圆皇强此绾蚊枋觯强此种笔欠窕褂刑怼L哪诠θ匀灰匀芪鳎降木补κ侵付蕴謇淼亩土叮馐欠浅V匾模謇砣朊趴纱尤龇矫娼搿:道家的无极;2:儒家的浩然之气;3:佛法的直观本性。要在体理上练到刀枪阵中不丢失,自然太极功夫一日千里。首先你必须知道,拳架的动作是用来练劲的,决不能用来实战套用的,就好像读文章是学习表达方式的,若写信时想用来整段抄袭就是成功也一定是词不达意。生死相博岂能预设。我可以告诉你,真正动手时必须要身心非常空灵才能随机而变克敌制胜,若一有预设身心必定滞重,一遇高手必败无疑。好手出拳如心中炸出,手脚如风,若此时还想要绷接已犯顶抗之病,而且根本来不及。所以无极之状就是接,若敌之神气相照之时不接化,等敌人出手之时才接怎能是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哪有百战不殆的把握?无非还是手快手慢之列。腰的作用对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当然当功夫有成,你可不去着意在腰间。练拳先要将全身的指挥权统一起来,起初是无法身心一致,要想身体听心话,必须要先全身听腰指挥,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统一训练。渐渐才可能心一动,身形相随。这个过程还是要的。关于灵活源于胯是有些问题的,太极要灵动是要将全身骨肉为主的运动变成神气为主的运动,所以有灵敏于顶之说。而胯之活而产生的灵活只是身体相对灵活,不因作为太极和内家拳的内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练法。 "此时遇外力脚下有根,受力支点自然在腰上,不会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时可以松的状态承受极大的外力上面是真太极的一段话,"受力支点自然在腰上"有异议。如果有外力来时,受力点应是各关节为支点走圆 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难想通的。外面也常以这个论功夫大小。但这是过去前辈能与江湖各类好手比武,而现在很多人只能推手不能打的重要原因。现在外面推手情况是,功夫小的往往一受外力,就会挺在背;肩;胸口等处,被动挨打。功夫好的,受力后自然到脚跟,甚至要求入地三尺等等。功夫深者可受多人推撞而不倒。但此时双方劲都吃住,手不能击,足不能踢,身法更不敢有半点变化。这对技击又有何用?所以我未见杨家三辈及其他成就者有这种试功夫的记录。若问此时有第三者,拿一刀刺来,这么办?真能不受外力,已经是门内功夫,非初练阶段。但过来人不能拆楼梯,只能修楼梯啊。荡开就是鼓荡,无论蓄发都不是骨肉简单伸缩,全身如统一体,无论动静,神气鼓荡始终不休。当你觉得人腾起,已不着地,以致神气身形变化渐渐自如,自然不着力。不到此地决不要妄求,以免变成假拳。既然叫拳,就必须过得了真刀实枪,但求意会是很危险的。所以但求按规矩练去,以求水到渠成。前人境界可作印证,不可附会。若能浑身通透无着力点才对,在这之前,始终以腰为主宰,而僵块渐会从脚下脱去,若着意在脚跟,那僵块永远无法脱去。既然已是精神团聚所至,就无所谓腰不腰了,可以任意变化位置,如海低针就可以在手上。但这一切必须从腰做起,水到渠成。先练得全身均匀,慢慢用神气鼓荡,渐渐身体也如化为神气的一部分,真实随心鼓荡而动。不是思想的问题。您说"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这样做会不会导致腰部紧张僵硬呢?意念是微微挺着,刚开始要吃力点,慢慢不着意也会挺着。但是必须注意腰保持空灵的意思,尽量不能僵硬精神与肉体如何合?神意先到,骨肉后到?之间有时差吗?若分得开才可谈合,身体越松就合得越快,后来身体也如神气的一部分,那时几乎可以一样快。养气最主要是要生活正常的情况下多练拳,晚上11点左右要睡觉,要睡满8小时,清心寡欲。这些都是养气的关键。练拳;站桩;静功在这样状态下,都是一样的。我的体会也不见得成熟,只想抛砖引玉吧了。若说错了请不要见怪。练拳说的腰刚开始是微微挺在命门处的腰上一点。不是整个腰椎。渐渐精神所至就能带动全身。并会长成一线。此时已不是骨肉的东西了。你的理解是对的。但荡开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将身体练松候使全身骨肉运动成为鼓荡运动而非骨肉曲折搬动。劲是人人都有的,练拳的人比较一致了就大一点,平常人散乱就小一点。动手时用能量增加的劲就是外劲,用能量释放的劲就是内劲。瞿老先生好像对乐奂之先生和董世祚先生的事很熟,这两位前辈隐得很深,但功夫都是绝顶的,是否可讲些来听听? 1、挺腰与突腰正好相反,杨家练拳时从来就只有挺腰之说,不知后来的命门突出之说从何而来。 2、若身体僵块化去,就会觉得身体若一均匀体(液体或气体)到这时就比较容易理解鼓荡之意。神气慢慢充足,身体渐觉是神气的一部分。此均匀体在动手中可以随心意变化,不一定是方是圆。蓄发时腰都要微微拎着,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灵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觉。恭喜你了,这是一个不错的境界,你现在只要练拳时刻刻留意在腰间,不要注意关节处,很快就会化开的,因为你有了基础。请问真太极先生:杨式太极是否要"裆走下弧"? 我没有练过陈式拳,不太懂裆下走弧的含义,不过tjboy先生说运动若载重之船的比喻很好!不能用劲撑,一切做作都会使身体僵化的。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腹背及全身是松的。并且在腰成为主宰之前是不应该先拎腰的。我刚刚开始学练太极拳不到一个月(对着光盘,跟崔仲三师傅学习"108式传统杨氏太极拳")。现在我对"沉肩坠肘"似乎有所领会,但是在我练了一段时间之后,肩与脖子之间连接的两块 。。。你的状态可能错了,松的概念是松开,里面是流动的。腋窝下如夹两热馒头状。绝不能变成松懈状,懈状是软,里面不通是瘪,这点很误人的,一定要避免。请问:"挺腰"为要领双脚做虚实转换时,腰部"命门穴"是否应分为左右两点?挺腰就是先一点,等你命门下一段可做主宰时,腰就是初步有成了。去看看李雅轩先生的书吧!照片可多看杨澄甫老先生的。我在盘架子时感觉到胸背很难松,象一块板似的。请问真太极先生,怎样能使胸椎和脊椎松开? 胸口一块是很难化开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体会身体是透空的道理。练太极拳能不能同时练哑铃呢!同时站桩的时候身上负重好不好?站桩时不要负重,这样会练成闷劲。练拳不要练哑铃也是同样道理。二人顶牛或缠结,要用荡开劲将彼引开,而后顺其劲去之。荡开劲是棚、捋、挤、按、中定的那一种? 荡开是身体鼓荡而动的运动状态,不是动作。 "总而言之,蓄时吸,吸则心神合,而意气开,于是手足之劲收,其劲自腕借掌(手与脚同)之力而收回,由腕而至腰,发时呼,呼则心神开而意气合,于是手足之劲放,其劲自腰借腰之力而放出,由腰而至手。劲收而气开。。。这里说的是心神和意气在呼吸时的变化。心神与意气及劲正好是相反相成,若不能相反相成就难免顶;瘪;丢;抗。这个很重要,千金难换,要好好用心体会。你现在的病症是心神散乱,你可能是想的太多的缘故。现在你不要在理上去考虑,不要去体会觉受和境界。你每天先早晚两次站低马步,身体保持垂直下尽量下桩,腰微微挺起,其他地方尽量放松,开裆圆胯。要每次站到两腿酸痛不能坚持,才能收桩。一日两次,一次三趟。一周就会见效。事情可能不是您说的那么简单,毕竟这种情况有一年多时间了。不过我会按照您说的做。我现在在站无极桩,那么是不是其他都不变,就是努力下蹲。马步是不是两脚叉开更大些。起和收桩有没有什么具 你现在先不要练无极桩,因为当你下部无功夫时,所练出的气只能助长你散乱的念头。这也是单练静功容易出问题的原因。下部吃力可对你此症作快速调整。明理则不惧,克已则无忧 ~~~~~~~~~~ 请问何为克己则无忧? "克己则无忧"是儒家的修持功夫,就是消除你不应该的念头,就能坦荡无忧。 请教真太极先生可否这样理解::"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 是指心神如电切入其虚处, 而意气合 "骨肉一合" 是指劲的产生和作用过程。。。开合是一种状态,不是指进出运动的状态,神气是在开的状态下切入的。太极的基本过程和要求大致如下:先要通过站桩等基本功,挺腰;开裆圆胯,以此拎松全身,化去僵块,全身有一统一指挥,骨肉上下一致,这样2-3年只要方法准确,一定有成,此时遇外力脚下有根,受力支点自然在腰上,不会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时可以松的状态承受极大的外力。以下要练神气,用心运身,渐渐手脚及全身神气从心而一体,神气君来骨肉臣,这样也要2年左右。此时就是内家拳。如用五行相生克之理用来运动身体和神气就叫五行拳,用八卦相变之理就是八卦掌。要学太极必须先明白无极的道理,先要体会物我一体的概念,这一点很难,一必须有关于中国文化的底蕴,二必须要神气充足。怎样才可能体会细腻的东西。不过还必须明师在旁指点方有希望。若然侥幸悟入,则需保护观想,使之纯熟。这时任敌再大力,再魁梧,你在心上不会产生对待之意,此时敌我一体方是无极。我在此无极中可起种种对敌之作,但不毁无极之理。此时方具运用太极的基础,此后去体会在无极中彼动时产生破坏无极的能量变化,这就是虚实。这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而分阴阳。在此后按王宗岳之拳论细细琢磨自会有一番新天地。但要悟无极之理真的很难,有人穷一生难以入门。此和儒;释;道等哲学底蕴有关。这些是练拳个阶段不同的规矩,具体的说,每人身体状态各有不同,偏执也有不同,还要按其体质作些调整。无非是要达到上面说的那些目的。不过我还是不明白何为开合状态,此开合状态是指心神还是意气的开合状态? 还是肢体动作的开合状态?例如:"蓄时吸,吸则心神合,而意气开" "神气是在开的状态下切入的" 是指本人在开的状态 。。。心神、意气、劲都是指自己的状态。你先不要想这些较后端的问题,先将神气练好,自然会知道和理解这些事。说来容易, 具体来说还很复杂。比如说要全身有一统一指挥,骨肉上下一致,首先要松开肩胯四大节。 胯节松了,丹田就像放在架子上,胯节的互扯带动丹田内转再传达梢节。此时遇外力 练拳时实际上只要挺起腰,开胯圆裆,用中线拎松全身,肩胯自然会慢慢松开,并且有一天会感觉手忽然一下收敛到中线上,手臂受力自然不会再挺在肩胸,双手自然带动人或化解外力。又一天双腿也忽然接上了,四肢如章鱼,此时可谓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有意去练松肩胯可能永远也不会到此境界。因为练时各肢有所为不肯交权的原因。清心寡欲是最好的蓄养方法,还有不能天气如何都不要间断练拳,有事时可以少练但不能不练,因为水一直烧才会开,烧烧冷冷是不会开的,拳的悟是明理为顿,相应为渐,随着功夫渐进,由于身体对理的相应,会增加对理深入和具体。若你看到过真的太极拳,是绝对不会有疑惑的。你现在还没有信心那一定是有问题的。最好的体证是动手时完全符合前辈拳论,且威力无穷。你说的不是很对,练拳先应该练一些基本功,从此就必须开始以腰为主宰,浑身松开。照理说应该有些基础后才能练拳。走架是为了在动态时保持和深化这个功夫。盘架是磨刀,动手是用刀,到心一动,神形皆动方能运用,若想半天身体还跟不上就不能用,太极十年不出门应该是指这个。但东西就在前面是不会怀疑的,不是摸石块过河没有把握的。练拳时就必须观想敌在前,与动手时完全一样,若两样怎能用时神形随心?以腰为主宰渐渐练习有成,自然节节贯穿,再练擎引松放。我练拳时只注意骨肉和神气相合,没有去注意其他。先不要管敛臀收肛等,挺腰不是向后,是向上向前。有谁有杨澄甫年轻时的拳架?如有请贴上来,看了他年轻时的拳架就好说了。腰没有练出来之前的头顶悬是假的,只有腰练好后,从腰涨出的头顶悬才是真的。劲如火中虚,按劲如长江之水中满而下,捋劲如熔金欲滴,挤劲如老树之初长。具体实在在文字上说不清,请见谅。你有此感觉已经是练到神气和内劲了,但此事若不节制,内家功夫是难以提高的,性是人之大欲,要彻底除此习气恐非一般人可以做到。你是否可以下个决心,先拿3个月认真练拳不涉此事,过后可一月一为或二月一为。不过这要看毅力和你夫人的意见,不可勉强。不然伤了家庭的和睦关系我就是罪人了。有了功夫后,对方的虚实不是探来的,而是如目明鉴,对方虚实凹凸等问题一目了然,唯两人神气同样细腻会难见对手之破绽,而细腻程度一有高下马上洞彻无余,这也是内家高手一交手常立判高下的原因。我没有感觉到现在的太极拳有何不足之处,我也没有资格去改拳。你只要练至神气充足自然容易消除杂念。杂念多也是神气轻浮的表现。你练拳先练松开,其他不要多管。真太极先生:请问练拳时要不要根据蓄发,用意引导气在经脉中的走向?谢谢 请千万不要引导! 真太极先生:请问如何理解身备五张弓?身如果象一张弓, 又如何做到腰往前上挺? 我只练一张变化无穷的弓。有腰为主宰的意思就可。李家拳是指李香远拳,也就是老式武式拳。请不要猜我的传承,也不要猜我是谁,只要对你有好处就好,另外学拳要跟说得明,拿得出的老师。使你听不懂,糊涂的就暂时放下。拳理是平实的无任何玄妙之处,而境界确有玄妙。学习只学拳理,不学境界。只求以用合理,不求境界相同,才是学拳的精神,若弄倒了,可能越见大功夫者越倒霉!真太极,请问十六关指什么?三寸嫩芽是隐指吗?十六关要,不是十六关。三寸嫩芽是指你通过全身挺在腰上的运动,渐渐会发现形成一个能指挥全身的灵动的一段,位于命门下。若真能如此,内家拳有望了。真太极先生,拜谢在先!我近日练拳,腰脊一点处旋转时有抽丝剥茧的味道,不知对不对?练拳时要时时注意这一点,一不注意,这点好象就要找不到,刚开始是不是这样?揽鹊尾由棚转捋时,腰向左转捋前有一个向右转的折叠,这个右转折叠时,应该坐实前腿还是已经坐实后腿?还有,我挺腰练拳时牙齿好象有点紧,怎么避免?朝闻道,夕死可矣!再次拜谢!我知道您是上海的,不知是否有缘拜访?腰的感觉是此段腰间将全身拎空之感,时时不能丢失。练拳不论弓腿坐腿都不能坐实。腿坐实就是腰泄劲的表现,设想此时安有灵动之趣?腰挺时应该是灵动的挺,不求挺实之挺。牙紧应是此病。各位朋友:你们好!有一点我要说明,我所贴的第一;第二;第三个礼物都是我的一个前辈的遗作,不是我写,这我在太极网上已经说过。我是献出来大家欣赏的,不过是很有价值的,我们可以共同讨论。十六关要就是杨家有一篇拳论外面拳论中都有公开的。我背出怕有字错,等我查来再说。或哪位朋友贴上来。 manman先生贴出的是杨老先生早年的照片,尚在练功阶段,非常可贵,因为一般拳家不会将尚未成功的照片资料公开,但其中的练拳痕迹反而明显。看此杨老照片,身形挺拔,要旨是在挺拔中渐渐松开才是功夫,决不能去尝试缩小的去松,再看杨老挺腰如沙场将军态,这些都是初练者必须注意的。太极十六关要:灵敏于顶;活泼于腰;神通于背;勿使气聚于顶;往来于腿;之于足;运之于掌;足之于指;敛之于髓;连之于神;之于膝;;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凝之于耳;浑身发之于毛。气聚于顶是一病,表现为下僵上满与轻灵相反。 "之于膝"是在蓄势之后放劲之时膝在腰的指挥下的一种配合。决不是以膝之来指挥腰之发。切记!腰不拎是不可能松胯的,腰拎起时,胯之下松沉,才能使腰胯之间松开而不使腰受牵制而失中正。挺腰一定是先向前,有成后拎腰,如杨老照片。向后鼓外面说得很多,不知依据是什么,我认为是错的,并且误了许多人。真太极先生,请问真腰未生以前或已生之后皆须挺掌坐腕,以为用力之支点。这句如何解?真腰未生之前,及已生之后是已生而力不充之时,还不能完全靠此腰使全身通透,需要用挺掌和坐腕相助使全身松开。而当腰力已充就必须将掌松开,若不能也是一病。真太极先生,我照您的方法已练了一月左右,我觉得自己腰力甚足,不需挺掌坐腕也能挺松全身,可能是已经练了10几年太极的缘故吧。我现在腰脊一点处挺起,觉得命门以下甚是松垂柔软,上面胸与两臂也很柔软通畅。推手时因为用了这一点的进退旋转,觉得劲力长了许多,另外自己一下好象高大无比,对方如功夫比我差,我拿发对方有点象大人打小孩。这些不知对不对?可我觉得自己真腰尚未生成,是不是生成之后威力更大?文中讲的"及腰渐长,下伸及踵,--------于是乃以足跟代手掌而为支点矣" 我想问:1)足跟为支点何解?2)我现在是不是仍须挺掌坐腕,等到了能以足跟为支点时才将手掌松开?还是现在就可以松开手掌?好像有些对了,真腰生成初在命门下一段,此时命门之下与整个腰是直的,不受胯之牵制,真腰生起当威力更大,自觉如沙场上将,对敌如入草稿之兵甚对。,若腰力已充可不挺掌,但腰力充也甚难,望不要自己轻许。谢谢抬举,我哪有资格去写书,我们现代之人相去前辈很远,决不该自以为是,看现在新出的书或所谓名家名言拿得出几句是有价值的,因为未见过羊脂白玉,都说自己手上的是。若看拳论还是看王宗岳,武;李;及杨家的拳论不会有错,现代的还是少看为好。一般练太极拳容易将松与软相混,筋骨拉开才能使内部松开和流动,而在软的状态也是不流通的,且泄软的状态是不能练成知觉反应。挺腰先在命门处一截。真太极先生:劲力拉开会不会导致僵硬,如何区分劲力拉开和僵硬?我害怕站桩会越站越僵。松是在劲力拉开的状态下,使里面通透的状态,所以是决不矛盾的。里面有不通透处,通过挺腰和拎腰使他渐渐通透。所以松是拎松不是放松。你练拳时脚趾冰冷是体质寒性的缘故,身上寒气甚重,练拳时就会有此现象,有的是脚冷,有的是手冷各有不同,你必须停食冷饮;大闸蟹等寒物。练拳量要增大,必须大汗。你的拳架腰腿还不够正,肩,胸口等处僵劲很明显,要把这些僵劲通过腰把他拎松,使里面先有松动感,渐渐会完全化开,只要全身化开,方能谈整劲和周身一家。真太极先生,太极拳有"沾,粘"2法。南瓜对粘字还有些心得:与人接手,即以腰粘住对方重心,顺彼之劲,旋转折叠中,去敌之根,要拿要发皆易事也。可我对沾字却不解,此字与粘字到底有何区别?推手中当如何应用?望先生指点为盼。沾是引,是方法;粘是带动,是内劲。别羡慕大闸蟹,baodance先生若此病不除,将来必有风湿之苦,过去我们练拳老师就要求禁食寒物及烟酒。腰力充沛是物止境的,至少浑身无处不在腰的照顾中和指挥中,且能不费力,不着意。心一动浑身上下包括极细微处无不自然而动,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拎腰只求能将全身拎松,不要管这么多,上下一线是练成真腰一段后渐渐长成的,不是能摆成的。体质寒热是天生的,寒物主要有大闸蟹,柿子等。茶不是寒性的。一定要练拳出汗才行,真气发动才能去寒,其他运动不够理想,练拳早期一定要户外进行,桩要低一点,要有运动量,功夫是不能打折的。练拳时间长短都是要自然,不要强求,早期乱划会较快,有些意境身体跟不上会较慢,身心纯熟后会快些。各人境界不同不必强求。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太极拳单练式的优点和功效-顾树屏
我在18岁(1942年)拜杨式第四代传人傅钟文、傅钟元俩兄弟学拳、刀、剑、推手、白腊杆等。老师晨练时,必先练些单式和单发劲。经过我几十年教拳中的经验举例:有的学生急于求成,一年半载,拳、刀、剑等均能手舞足蹈,看上去练得不差,其实没有根,是浮的,是外形美。有的学生,不求速进,则求稳健。先
练单式动作,随后连接套路,相比之下,后者扎实有根底。
单练式便于初练者、坐办公室人员,或场地狭小,或空闲时间短。它的优点:不占地,只需一米左右,阳台草坪均可练,不固定时间,有空就可练。属定式动作,练习根据自己的安排可练一遍,或每式练10遍均可。练拳有规律,要去掌握它、运用它,首先杨公澄甫的"十要"要掌握。初练时,要注意以下各点:
(1)要注意三球(颈下夹一球、腋下夹一球、肘内夹一球),如果颈球瘪了,头就前俯,头后仰,球会脱落。腋下一球,夹瘪了臂与肋太贴近,球脱落,有抬肩抬肘现象。肘内之球,压扁了肘出棱角,肘球落下了,臂就太直。
(2)三球并走,腹球与两眼球并转,腹球转动,两眼球跟随。
(3)三圈并走:腰圈、肩圈、胯圈,同时一同转。腰圈带动肩圈、胯圈。
(4)三开:意开,胸开,裆开。
(5)三合:意合,胸合,裆合。
(6)三沉:沉肩,沉胯,沉膝。
(7)三点并翘:尾闾骨和左右环跳穴,同时下沉上翘,否则易产生前俯后突。
(8)三吸:练拳收势,百会穴、劳宫穴、涌泉穴,三气收纳归丹田。
练拳要懂阴阳、虚实、开合、呼吸、刚柔,明拳理。
《周易》云:无极生,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变八八六十四卦。
道家的学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拳理:意不动,形不动,内不动,外不动,腹球不动,手不动。腹球是什么?说有就有,说无就无,无形无踪。以上动作贯穿于单练拳架中。
第一式:太极起势
思想集中,放弃杂念。首先在静止状态,等于在无极阶段。意念欲动,形跟随。内已动,外亦动(相当于火车头与车厢之关系)。腹球动,手就动,要善于破坏腹球平衡,同时要善于恢复腹球平衡。不会破坏腹球平衡和恢复腹球平衡,打出来的拳架子是僵架子。
动作:全身放松,两肩松沉,带动肘腕下沉。另一动作同时进行,沉肩、沉胯、沉膝。从肩阔3/4处下沉与胯骨膝骨外侧垂直。不是肩端下沉。此时两手靠近两腿外侧,开始破坏腹球平衡(见腹球图1)。道称为一,随后"恢复腹球平衡"(见腹球图2)。带动两手上举,靠尾闾骨和左右环跳穴上翘,与肩平,做到两肩平、两胯平、眼睛平视,道称一生二。随后腹球垂直下沉带动沉肩、沉胯、沉膝,两手徐徐下沉至腹前,高低在脐部,手捧一球道称二生三,三生万物,无穷无尽。重点练:
以心行气,务令顺着,以气云身,务令沉着。一定要贯穿于拳架之中。
第二式:左右转腰,马蹬步,二肩平,二胯平
膝不过脚尖,臀部不超过脚跟,眼神随腰转,顾及前方兼顾双手,肩圈、腰圈、胯圈,三圈并走,含胸拔背,虚灵顶劲,相当于农民磨盘,下盘不动,上盘左右转动,靠腹球(图3、4)。左右手手心朝下,沉肩坠肘坐腕,右手指向东南,左手指向西南,好似抱球形,左右手臂撑开撑圆。肘不出棱角,腋容一小皮球,两胳膊遥远相系。右手右转时上臂为阳,属虚,臂外侧为阳,属虚。臂内侧和臂下面为阴,属实。亦等于讲:右手为虚,左手为实,左右手分清虚实,阴阳无时无刻分秒在变动,呼吸方面,右手转动为吸属开,属化劲,左手为呼属发劲。反之动作与前相同。在上盘转动中严格分清两手虚实,必须在磨边缘滚动。重点练:转腰、活腰。
第三式:上下对拉拔长
练的好似童年时代玩的无锡泥娃娃,中间一拉一缩。拳经云"身形腰顶岂可无",如白鹤亮翅、高探马等动作,对腰部都有对拉拔长的要求。
动作一,身体立身中正,两脚分开与两肩平,膝与脚尖对准,两手心合抱腹前,左手在下手心朝上,右手在上手心朝下。启动时左手心渐渐翻朝下,在脐下胯前,右手心渐渐翻朝上落在头顶上离百会穴10公分,意念上托天,下按地,右手上升时右肩还有下沉感,不能抬肩,保持两肩平衡,不能左右倾斜。要意念放松颈椎,顺气 贯顶,随后右手心渐渐翻朝下,恢复原状,一个往来属一式。
左手心渐渐翻朝上,重点练对拉拔长,为练传统杨式太极拳打下基础。
第四式:前按
参考腹球(图1)。两手平举手,两手渐渐向后,两胯根内收,带动两手后撤。以沉肩、沉胯、沉膝、松胯、塌腰为蓄劲。是吸气为"开",做到意开、胸开、裆开。命门脊背要撑开撑圆含胸拔背。做到两肩平、两胯平,尾椎骨不超过脚跟,这才能充满腹球内气。随后不停地做腹球(图2),继续做沉肩、沉胯、沉膝,内气由腿外侧通过涌泉穴由腿内侧向上至会阴、命门、脊背贯于两手手指。要扣裆拧腰,不扣则浮,两手前按定式时不前俯。手指不超过脚尖,两手大拇指以
三指阔为适度,右手掌向左前方,左手掌向右前方,此时腹球恢复平衡。呼气为合为发劲,此呼吸属先天呼吸法。一呼一吸,一收一发,全靠意动形动、内动外动、腹球动手动。做到合中有开、开中有合。此式容易有翘臀或前俯的毛病,缺乏前进中有中定的意识。纠正方法,将尾闾骨会同左右环跳穴三点,先下沉后向前翘,即能解决,靠的是腹球(图2)。根据陈微明先生手抄本讲:按先天呼吸法吸为开,呼为合,后天呼吸法吸为合,呼为开。根据本人练拳60余年的体会:在练拳初阶段,当然练的是后天呼吸法,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转为先天呼吸法。不要强求,以免练伤内气。
重点练:由"后天呼吸法"转为"先天呼吸法"。
第五式:左右倒撵猴
动作如马蹬步,身体微蹲,两胯平,两肩平,只动腰、手,不动脚。做好定式动作。右手在上沉肩坠肘坐腕,手指侧掌坐腕向东北,手心向下。左手在下,手心向上手指侧掌向东南,右手臂上面是阳属虚,右下臂下面是阴属实。左手向后向左边方向弧形内抽,此时手心是阳为虚,手背是阴为实。右手前按手背是阳为虚,手
心是阴为实。靠左右虚实变化,即阴阳变化,右手弧形内抽,左手前按,方法同样。靠腹球(图3,4)活动。
重点练:练腰左右转动,练胯左右松沉。
第六式:提手上式
定式动作如下:左脚坐实右脚为虚,膝微曲脚尖微翘,脚跟着地。左手沉肩坠肘坐腕,手心微侧朝下,指尖向西南,手腕在右手肘内部位,右手沉肩坠肘坐腕,指尖微向东南,含胸拔背,虚灵顶颈,目视前方。首先破坏腹球(图1),意念在右手,靠沉肩、沉胯、沉膝,带动左右手向后向下,使胸背部松沉,继续做沉肩、沉胯、沉膝,恢复腹球(图2)。拳经云:"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怎样领会值得研究探讨。本人认为,只从字眼上去动,是不会动的,必须在起动前要做沉肩、沉胯、沉膝,动作,而且要兼做小腿外蚨鳎菇鸥氲厣匀徊吹Γ咳ㄓ赏饶诓嗌仙粱嵋酢⒚拧⒓贡常ㄏ蛄绞帧6鞫饽钤谧笫郑绞窒蚯鞍矗耸被指锤骨图2)。左脚输送内气使腹球饱满。好比打气筒气足胎饱,如再打下去轮胎必要爆炸,但是太极拳是不会的,它有两手使内气输出,腹内气始终保持平衡。
重点练: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第七式:左右揽雀尾
颍蛭朔ㄖ滋碳茏蛹巴剖郑抟焕肟蚓ⅲ蛭蛲庀蛏现鳌蛴谢写颍浠狻O茸虻脑け付鳎姓黄匦脑谥校笸仁担彝刃椋良缱怪庾螅沂衷谇埃中南蚰冢终票诚蛲馕⒉嘁环郑蟛糠潘桑话疾煌故蛊ㄋ常抑獠煌庋铮怀隼饨牵獠柯允嬲牛鼓谄旁玻掷凸ú怀行南摺W笫殖良缱怪庾螅菩南蚯埃讣馕⑾蛭鞅保终聘陀谟沂终疲嗑5公分,含胸拔背、虚灵顶颈。此时做左蹬右弓步,由左实腿渐渐变虚腿,右虚腿渐渐变实腿,办法有三沉(沉肩、沉胯、沉膝及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运用腹球(图1、2)。前后脚要分虚实,左右腿部也要分清虚实。左腿外侧和左腿上面是阳"为"虚",左内侧和腿下面是"阴"为"实"。此时右腿弓步时,腿上面和外侧是"阳",为"虚",腱下面和内侧是"阴"为"实"。前弓腿变"变"时,胯步要松沉,叫"实中有虚",后蹬腿变虚腿时,胯步要实叫"虚中有实",相当于"太极图"中的阳鱼中有阴点、阴鱼中有阳点。在右手前蚴保坏贸咴迪撸豢商豢刹患啊/div>
捋:捋为蚓⒎捶较蛑ⅲ嗫伤等晕蚓⒁病2还蚓⑼舷蛉ν猓⑼露蛉Ρ咴怠T蚴阶湮凼绞笔褂沂滞笙蛴椅⒐龆故中姆蛲猓蟛嗾啤V讣庀蛭髂希墒凳帧8骨蛭⑾蚝螅傧蜃螅肿筠郏笳菩南蚶铮直澄⒉嘁环郑尚槭帧A讲蚕嘞担沂殖良缱怪庾蟆W笫殖趴旁玻獠怀隼饨牵煽杌钛罂杷沙磷担肿筠鼻心苯幼筠邸H缱笫终菩姆拢湮安删ⅰ保沂痔《允种夤亟诒湮按炀ⅰ薄/div>
挤:挤为补足蚓⒉还恢ⅲ嘤糜谒郑顾种⒔徊婢塾诮沟悖蛭贰S赊肥绞保紫冉骨蛭⑾蛴易傧蛘胺剑惺中姆铮笫终仆蟛亢嫌谟沂致雒牛笸扔墒低缺湮橥龋捎夜剑沂底笮椋良缯胖猓夭砍趴旁玻凹分幸垴膳⊙豢墼蛏ⅲ藕蟪牛龅蕉缙剑杵剑乐股硖迩扒恪N层坦呛妥笥一诽ㄎ⑾蛳孪蚯扒蹋怪姓黄ㄊ绞币凰彩奔渥龊谩爸卸ā倍鳎诱胺剑酶骨蚧指雌胶狻/div>
按:按为听劲之用,有似按兵不动之势,以听取对方之变化,其劲系下蚓ⅲ磷种τ茫苟苑街6∑穑舭炊敖蛭蚓ⅲ聪蜃笥以蛭劬ⅲ炊现蛭肪ⅰS杉肥阶词绞保紫绕苹蹈骨蚱胶猓握崭骨图1),由右胯根内收带动双手向后下弧形后撤,要塌腰合裆为蓄劲,做好两肩平,两胯平,臀部不超过脚跟,要三沉(沉肩、沉胯、沉膝),为吸气,为"开",要做好意开、胸开、裆开。要体会开中有合。两手前按时要三沉(沉肩、沉胯、沉膝),要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有一定规律,要熟练它、掌握它。恢复腹球平衡,参照腹球(图2)。为呼气,为合,要意合胸合裆合,要体会开中有合。完成右弓步前按的双手时肘不外扬、不出棱角,沉肩沉肘,两手心似抱一圆球,手掌心不超过边缘,不前俯,中正不偏,不翘屁股,中定时还是目视正前方。
重点练:轻灵活泼虚实走,如圆似方意绵绵。四肢随腰内外合,处处圆满任自然。
第八式:左右云手
左右要分虚实,如右云手时,向右划弧形时是"阳",为"虚手",手心向里,"虚中有化","化中有棚",大拇指靠拢食指,中指带动四指,松沉肩、肘,圆弧形向右向下圆弧形转动,内气由指、腕、肘、肩,进脊背,通向左手由肩、肘、腕、指。左手是"阴",为"实手",大拇指与食指要撑开撑圆,坐腕掌心向下指尖微向西南,左右手在运转中分清虚实。两足分虚实,右手虚,右脚为实,左手实,左脚为虚。如跷跷板运动,右脚实时,要松胯下沉,左脚提膝脚尖向下活动踝关节,这是两足的分清虚实。前胸是"阳"为"虚",背是"阴"为"实",这是前后的分清虚实。随着腹球(3-4图)左右转动,肩平、胯平、目视前方关着双手。左云手时,方向相反动作一样。
重点练:处处有虚实,上下左右前后分虚实。
第九式:左右野马分鬃
预备式:左腿沉肩沉胯为"实腿",右腿脚尖点地为"虚腿"。左手在上手心向下指尖朝右,右手在下,手心向上,手指朝左,好似抱球形,腹球先向右微向后平面圆转,前弓后蹬成右弓步,右手弧形向右"例","例中有棚"手心向左,手掌外侧一分,手指向前微向西,成"虚手","沉肩张肘",腕部不弯不凸,高低在对手肋部,左手沉肩下弧形向左,落在左胯前坐腕,用"采",带有"沉劲",成"实手"。做好"意开"、"胸开"、"裆开",及"左顾、右盼、中定"。眼视平视正前方,"真气贯于眼神"。左野马分鬃动作一样。
重点练:中定贯神。
第十式:玉女穿梭
太极拳是四正四隅法,玉女穿梭是四隅动作。由单鞭左脚实腿内扣转向西南穿梭时,两肩松沉,两手内合,要沉与合一致,腹球向西北转动,带动右脚向西北后撤45',坐实右腿面向西南,右手心翻朝上,左手心向下,沉于胸前不超过中心线,在右手腕底下,在右胯根内收,带动右手沉肩坠肘坐腕,左手张肘舒腕,内气圆满运转,左手臂外旋渐渐向前向上手心翻朝外。右手心旋腕沉肩坠肘,还要沉肩、沉胯、沉膝,小腿外,要意念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使手心向前按,掌握规律,前进之手必有后撑,左手高于额,要有视线空隙,腕不超过中心,成左弓步,要两肩平,两胯平。右手向右转时为"虚手",左手翻朝上时,左手为"虚手",右手为"实手"。
重点练:连贯、圆活、平稳。
第十一式:左右金鸡独立
立身中正,两脚分开与肩阔,左脚外撇15',运用腹球内功,左肩"三沉"
带动左胯下沉,直中有蓄,提右腿右膝,腿平脚尖向下,左手坐腕于胯前,右手由右腰旁圆弧形上提,肘膝相对,沉肩坠肘坐腕,指尖不超过眉毛,成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左手为"虚",右手为"实"。不耸肩,要两肩平,右肘部要有内气膨胀感,不是朝外,而是撑开撑圆,目视前方。
重点练:手足分清虚实,拔腰。
第十二式:左右蹬脚
姿势,立身中正,左脚外撇15*,要"三沉",松左胯,左右手合抱于胸前,要"三合",提右腿蹬右脚跟,脚尖后翘,两手分开时要"三开",意开胸开裆开,右手与右脚要方向一致,左右手要沉肩坠肘坐腕,要撑开撑圆成一个大圆球,腰胯要撑圆,要两肩平,目视右手前方。
重点练:"开"、"合",身正。
第十三式:左右双峰贯耳
先师傅钟文老师常讲:在练拳时要注意"如意胳膊箩筐腿"。"如意胳膊"指的是两手臂,练拳时两臂无论"伸展"或"收缩",或"左右运转、上下运转","伸而不直","缩而不弯",微有含蓄,两臂好似古代当官上朝时手托的朝板。"箩筐"农家都有,是盛放农作物用的竹制箩筐,上圆下方,古人应用于拳术之中,值得探讨。
举例一:"双峰贯耳",从右蹬脚转"双峰贯耳"。先做沉肩坠肘,左脚内扣45',双手随转各自左右弧形移至胸前,随移随着曲肘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面上方,两肘下坠,两臂成弧形,此时两臂做好"如意胳膊",不宜太直。太直了,如对手向你双肘截击,势必自打耳光。不能肘弯,及肘不外扬,如果肘弯了,腹球自瘪,必出棱角,均不可取。在此运动中,运用腹球(5图)同时运用"三沉"。破坏腹球平衡,使两手弧形下沉后撤。"左腿为实",右腿提膝"为虚"。脚尖下垂(活动踝关节),两手下沉于右膝左右(俗称武松脱铐),继做"三沉',输送右腿,此时做腹球(6图)恢复平衡,两手弧形渐渐变拳运至东南正前方,两拳稍高于头,两虎口相对,两拳距离20公分,两肘不能外扬,两拳不能握得太紧,又不难松懈,大拇指握中指,成右弓步。此时要两肩平,两胯平,不能前俯,不能凸屁股,不能后仰,眼视正前方。
要做好"双峰贯耳",上肢靠"三合"(意合、胸合、裆合),下肢靠"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通过"内气"将箩筐腿撑开撑圆(要自然不用拙力),达到劲贯双拳。箩筐腿的作用是关键,如果没有箩筐腿的协助作用,诚恐难能如愿,达不到此境界。
箩筐腿的作用与部位,它是整套拳路中不可缺少的活动部位。如做"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首先要做"三沉"(沉肩、沉胯、沉膝),从腿外侧下沉,要外棚(裆能自圆,否则产生尖裆),左腿经过三沉后如树根人地,有一股反弹力通过"涌泉穴"至腿内侧上升,经过踝、膝、裆、会阴、命门、脊背至双手,中间经过裆、胯、臀、腰部位时,裆部由小腿外棚劲撑开,其他部位放松,命门后撑,由"内气撑开、撑圆",辅助腿劲贯顶。裆、胯、臀、腰要相互呼应,互相贯注。凡后蹬之腿亦要微曲,不能挺直,留有回旋余地,这属箩筐腿。练习太极拳,有人认为难学,高不可攀,其实它有一定规律,设法找到规律,顺着规律去练,必能提高兴趣。太极拳纵横交叉,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腹球运用可以随心所欲。进一言,要"静思悟拳"。
重点练:轻灵、圆活。
第十四式:左右打虎式
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左掌自左而前向右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右掌同时微下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朝里;眼神关顾右掌。
动作二:右脚落于左脚旁,两脚相距脚尖之间15公分,脚跟之间20公分,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左脚随即提起(脚跟先离地);两掌随重心移于右腿向右继续下移,左掌经右肱前,随移随着左臂继续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
动作三:左脚向左后(西,稍偏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左转。随朝重心左移和转体,左掌自右肱前而下向左经左膝前向左(变拳)而上划弧,停于左额前上方,当左掌变拳自左而上划弧时,左臂内旋使拳心渐渐翻朝外;右掌变拳,随转体自右向前向左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上下相对。眼先关左拳,当左拳将至左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要做到两肩平、两胯平,弧形走得圆,不出棱角,上下肢要相随一致,两臂成弧形,圆满灵活而有曲蓄。要"三合",靠腹球(?-8图完成)。
重点练:"转腰合劲"。
第十五式:左右下势
由单鞭转下势,先将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运用腹球(1图)右腿屈膝下蹲,成左仆步,膝与脚尖垂直,同时左掌随重心后移屈肘弧形里收下移,经胸前而下,由左腿里侧前穿。运用腹球(2图)眼神关及左掌。左掌弧形里收下移时,须随重心后移松腰胯,松肩部,下沉肘部,这样才能节节贯串带动左掌里收下移。左掌由里收下移到前穿要圆活,掌指朝前(东),掌心朝南,左脚掌朝东不内扣,如内扣动作,不属于传统杨式太极拳。做下势时,不前俯,不低头,臀部不突出,不挺胸,保持上体正直。成左仆步时,左膝微曲,左腿不可用力挺直.
重点练:中正下沉。
第十六式:摆莲腿
以右掌为轴,身体向右后转时,要借左脚略踩地,左腿向后摆和转体之势,才能转得圆活。在转体时,不可摇晃,要立身中正,但腰部不可因此挺硬,仍要放松。左脚落地时,要渐渐下蹲,形成右虚步的过程,然后随着腰部自左向右转和右脚自左向右上摆而渐渐起立,但也不可挺直。右腿摆莲是横劲,要用转腰来带动右腿外摆。由于右腿外摆是横劲,又要由腰来带动,因此右腿最好不超出肩部,同时右腿不要挺直,要微曲。如果腿部伸直和脚的高度超出肩部,则势必胯部力量用得多,而腰部力量用得少;反之,腰部微曲,脚的高度不超过肩部,就能充分运用腰部力量,达到横劲的要求,并且所发到右脚背的劲力也更大。
重点练:360'转动要匀。
第十七式:弯弓射虎
左腿渐渐下蹲,身体继续左转,右脚下落于原地(仍为东南斜方),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同时两掌随转体向左平摆,右臂随着外旋掌心翻朝上。眼神关顾两掌左移。身体渐渐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两掌随转体自左而下经腹前右绕变拳,继续向右弧形上绕;右手随绕随着臂内旋使右拳心渐渐翻朝外,经右耳(此时身体由右向左转)向左前斜方打出,高与额平,置于右额前,臂呈弧形,左手随绕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朝下,向上经胸前(此时身体由右向左转)向左前方打出,高与胸平,眼先关顾两手向右上绕,当身体左转,两拳向左前将要打出时,转向左前斜方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拳打出。左拳前出时,要右胯下沉,臀部下沉后拉,形成前后对拉拔长劲。
重点练:前后对拉劲。
第十八式:斜飞式
练时要轻松愉快,专练单发劲,靠"三合"、"三开",靠腹球运转。做到右手为"例",左手为"臬",左臂在两掌合抱时须有"棚"意。右掌向右上方例"出时,"劲要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埒"去,身、手、步要协调一致,说到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右手埒出,丢开其他部分不管,就达不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和劲路上的要求。例出时右臂要微曲。由于右腿迈步时较难掌握,所以还要注意速度上的均匀避免产生停顿的现象。
重点练:单发劲。
第十九式:精气神
精、气、神、血、脉、津、液的来源和功能。
精气神,血脉津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气又是生命活动的功能表现,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它们虽各有不同之点,但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与脏腑、经络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所以是脏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叫精呢?男女之精媾合后,结成一个新的形体(胚胎),这形成新形体以前的物质,叫做精。什么叫气呢?上焦进行开发作用,将饮食五谷精华,散布到全身,以湿润皮肤,润泽发毛,好像雾露弥漫灌溉草木一样,这叫气。什么叫津呢?皮肤腠理宣散发泄,微微渗润而出汗液,叫做津。什么叫液呢?水谷人胃生化的精微之气充满全身,浓稠滑腻部分,渗注于骨和关节里,濡润骨节,能使骨节曲
伸灵活,渗润到脑髓里去,能补益脑髓,渗布于皮肤,能使皮肤润泽,这就叫做液。什么叫血呢?中焦接受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汁,经过气化作用,将其变化成为赤色液体,这就叫做血。什么叫脉呢?像堤防一样,约束着营气血液,循着一定的通道运行,使其不得忘形,这就是脉。什么叫神呢?血、气、精、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为有形的阴质,气为生命的动力,"神"指精神意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精为神之宅",有精则有神,"精血又为气之母","气为精之用",而神又是生命活动最高主宰。
练太极拳时怎样练精、气、神。
1.内家拳不外"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种境界。若能练精化气,则体魄坚刚,外力不入,若能练气化神,则飞腾变化,意动形随,若能练神还虚,则人我两忘,形神俱选至此境界,虽不能粘而亦能制人矣。
2.太极拳之开合,鼓、呼吸、进退、即练其气于周身,使其能由"体觉"、"筋觉"、"触觉",以敏其神也。或谓太极拳十三势行动心解。内经有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若无力,无气者纯刚。乍视之气为无用,知该节之所谓气者,乃人身"呆滞气"、"浮躁之气",或发怒时之"暴气"。此种滞气、浮气、暴气,在发时,双足虚浮,重心必失,故谓无力。太极拳所谓之气,乃丹田之气,此种气清而平,能平而和,则通畅无阻,故与滞浮暴气绝不相同。拳经论气者甚多,如: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又:意气换得灵,便有圆活之趣。又: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又:气以直养而无害。又心如令,气为旗。又:腹内松净气敛入骨。又:气动往来气贴背。又:气遍身躯不少滞。又:腹内松净气腾然。又:意气君来骨肉情,皆言气之重要,全在学者能否辨别其清平与滞浮暴耳。故清平可贵,滞浮暴不可有也。
3.太极拳之呼吸,随体式之开合,"吸为开"、"呼为合"。呼则自然提得起,亦孥得人起,呼则沉得下,亦放得出人。吸本为人气而反为提,呼本为出气,而反为沉,盖太极呼吸之升沉,实为先天羔之消息。初练太极拳,气之呼吸:专尚鼻而不尚口,与普通鼻吸口呼者不同。艺高者胸腹中之气(出自中焦),可分为上下层气(谓称先天后天之气),呼时上层气(后天气),由鼻呼出,同时下层气(先天气)反降人丹田,吸时上层气由鼻吸人,同时下层气反由丹田逼上,此种境界俗称气通,凡练习正宗杨式太极拳术相当程度时均能达之。初习者不必过分以求免妨碍拳式姿势,只求动作和缓,呼吸自然,周身舒适而已,否则屏压抑制勉强使气沉丹田,势必易人歧途,以致发生痔疝等病,反而有害。
4.取名太极究为何意
太极本一圆形,为阴阳浑合之一体,太极处处求圆满,分阴阳虚实,故以为名。然此形容其外之体用也。不知人体中间一穴,为立命之处,名为大中极,大者太也,此穴即为人体之太极中点,"立炉安鼎一'坎离交媾"即在此处。太极运转先天之,凝神入气穴,不久则丹田生焉,故太极能通小周天之气,较之其他练法来得快一点。
5.前辈练拳最高境界
练拳致柔,务先专气,专气以止至善之地者,丹田也,气能沉于丹田,即易经所谓"水火相济",相交即坎离也。离心火,炎上,坎肾水,润下,背道向驰性各刚强,与柔弱正复相反,人之腹中水独多,在十分之七,火二也,君相而已,易经后天卦,离为君火,即心火,为实火也。内经,命门火,即相火,为虚火也.因君相二火之煽拂,无一处非火之所不能到。火盛则病,国医所谓某处有火,西医所谓某处发炎。可见火虽散于周身,亦不减水之力之聚也。如身缺少水分,则便干枯,缺少火了,则消化不良,水火既不可缺又不可过于刚强。专气致柔,即气沉丹田与心相守之法,丹田者。丹鼋也,心在鼋中,水在上,是以水火相济也。
6.练拳浅识
练"立炉安鼎"、"水火相济"、"阴阳平衡"尚无很透彻的好老师指导,那么运用"静思悟拳"的方法,默默地弄懂它,锻炼它,逐步逐步地掌握它,达到练太极拳的目的。第一:修身养性,健康长寿。第二:继承祖国古老文化并发扬光大。
方法:先练精液,舌抵上颚,精液自生,源源不断咽人丹田,假设丹田处有一个很薄的锅炉,水在锅中,火在锅底下,先咽精液5次或7次于锅中,锅中有水,即点锅下之火燃烧,锅内才有蒸汽沸腾,源源不断,蒸汽上升,又变成精液,持久地上下往来,这属"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血、气、精、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亦是有形的阴质,气为生命活动的根本,亦是有形的阴质,气为生命的动力,"神",是"精神意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精为神之宅,有精则有神,精血又为神之母,气为精之用,而神又是生命活动最高主宰。"精足","气足","神足",做工作就不觉乏力,精神饱满有劲头。笔者曾测验练拳一套,有125次精液咽人丹田(锅炉中),使离心火燃烧沸腾蒸汽上升,发现口中甘露玉液津津有甜味,那时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其乐无穷,乐在其中。笔者年高79岁,练拳61年,无慢性病,身心健康,40年未感冒,劳保医药费2001年尚余448元,健康来源,感谢太极拳,赐给我健康长寿快乐。但愿天下人都来学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单练十九式名称要点
(1)起势:重点练,以心行气务令顺着,以气运身务令沉着。
(2)左右转腰:转腰、活腰、松腰。
(3)上下对拉拔长:为练好传统杨式太极拳建筑基础。
(4)前按:由后天呼吸法转为先天呼吸法。
(5)左右倒撵猴:练腰左右转动、练胯左右松沉。
(6)提手上势: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7)左右揽雀尾:轻灵活泼虚实走,是圆似方意绵绵,四肢随腰内外合,处处圆满任自然。
(8)左右云手:处处分虚实,上下、左右、前后,虚实分。
(9)左右野马分鬃:中定贯神。
(10)玉女穿梭:连贯,圆活平稳。
(11)左右金鸡独立:手脚分虚实,拔腰。
(12)左右蹬脚:开、合、身正。
(13)左右双峰贯耳:轻灵圆活。
(14)左右打虎式:转腰含劲。
(15)左右下势:中正下沉。
(16)摆莲腿:360'转动要匀。
(17)弯弓射虎:左拳向前,右胯下沉后拉,前后对拉劲。
(18)斜飞式:单发劲。
(19)精气神:怎样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