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鲁迅全集
《嵇康集》序〔1〕
郑樵《通志》所载卷数,与唐不异者,盖转录旧记,非由目见。王殉⒈嬷印〕。至于椠刻,宋元者未尝闻,明则有嘉靖乙酉黄省曾本,汪士贤《二十一名家集》〔3〕本,皆十卷。在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者,合为一卷,张燮所刻者又改为六卷,〔4〕盖皆从黄本出,而略正其误,并增逸文。张燮本更变乱次第,弥失其旧。惟程荣刻十卷本〔5〕,较多异文,所据似别一本,然大略仍与他本不甚远。清诸家藏书簿所记,又有明吴宽丛书堂钞本,谓源出宋椠,又经匏庵手校,故虽录,校文者亦为珍秘。予幸其书今在京师图书馆,乃亟写得之,更取黄本雠对,知二本根源实同,而互有讹夺。惟此所阙失,得由彼书补正,兼具二长,乃成较胜。旧校亦不知是否真出匏庵手?要之盖不止一人。先为墨校,增删最多,且常灭尽原文,至不可辨;所据又仅刻本,并取彼之讹夺,以改旧钞。后又有朱校二次,亦据刻本,凡先所幸免之字,辄复涂改,使悉从同。盖经朱墨三校,而旧钞之长,且泯绝矣。
今此校定,则排摈旧校,力存原文。其为浓墨所灭,不得已而从改本者,则曰:字从旧校,以著可疑。义得两通,而旧校辄改从刻本者,则曰:各本作某,以存其异。既以黄省曾,汪士贤,程荣,张溥,张燮五家刻本比勘讫,复取《三国志》注,《晋书》,《世说新语》注,《野客丛书》,胡克家翻宋尤袤本《文选》〔6〕李善注,及所著《考异》,宋本《文选》六臣注〔7〕,相传唐钞《文选集注》残本〔8〕,《乐府诗集》,《古诗纪》〔9〕,及陈禹谟刻本《北堂书钞》,胡缵宗本《艺文类聚》,锡山安国刻本《初学记》,鲍崇城刻本《太平御览》〔10〕等所引,著其同异。姚莹所编《乾坤正气集》〔11〕中,亦有中散文九卷,无所正定,亦不复道。而严可均《全三国文》,孙星衍《续古文苑》〔12〕所收,则间有勘正之字,因并录存,以备省览。若其集作如此,而刻本已改者,如"f"为"愆","寤"为"悟";
或刻本较此为长,如""为"游","泰"为"太","j"为"欲","樽"为"尊","殉"为"徇","饬"为"饰","闲"为"",""为"暂",""为"修","壹"为"一","途"为"T","返"为"反","巍蔽吧帷保跋摇蔽敖L";或此较刻本为长,如""为"饥","陵"为"R","熟"为"孰","玩"为"","摹蔽霸帧保换蛩湟煳亩愕猫,如""与"乃","郄"与"吝","强"与"","于"与"於""无""毋"与"o",其数甚众,皆不复著,以省烦累。又审旧钞原亦不足十卷,其第一卷有阙叶,第二卷佚前,有人以《琴赋》足之。第三卷佚后,有人以《养生论》足之。第九卷当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下,而全佚,则分第六卷中之《自然好学论》等二篇为第七卷,改第七,第八两卷为八,九两卷,以为完书。黄,汪,程三家刻本皆如此,今亦不改。盖较王尚词肀荆硎抟欤地湟痪砑傲桨刖硪印T钟心柯荚谇埃皇切:笮樱牖票菊呦嗨啤=窬荼疚模鹪煲痪泶⒆鳌兑菸目肌罚吨伎肌犯饕痪砀接谀:扪痘穆枋Ц嵌啵嗟谟媪艟晌模蒙粤鞑佳啥BR>
中华民国十有三年六月十一日会稽序。
※ ※ ※
〔1〕本篇写于一九二四年六月十一日,原载一九三八年版《鲁迅全集》第九卷《嵇康集》。
〔2〕王151-1213) 字勉夫,宋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著有《野客丛书》三十卷。关于王妗锻ㄖ尽匪亍讹导肪硎铮慰幢臼椤丁达导抵伎肌分小端目馊樽苣俊诽跻摹BR>
〔3〕汪士贤 明代歙县(今属安徽)人。《二十一名家集》即《汉魏诸名家集》,一二三卷,刊行于明代万历年间,内有《嵇中散集》十卷。
〔4〕《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共一一八卷,内有《嵇中散集》一卷。张燮,字绍和,明代龙溪(今福建漳州)人。万历举人。刻有《七十二名家集》,内收《嵇中散集》六卷。
〔5〕程荣 字伯仁,明代歙县人。刻有《嵇中散集》十卷。
〔6〕尤袤本《文选》 刊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是现存《文选》最早的完整刻本。
〔7〕宋本《文选》六臣注 《文选》除李善注本外,还有唐代开元时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合注本,世称"五臣注"。宋人将两本合刻,称《文选六臣注》。
〔8〕相传唐钞《文选集注》残本 未题集注者名,与六臣注本略有异同。该书将《文选》析为一二○卷,已残缺。原藏日本金译文库,罗振玉借得十六卷,于一九一八年影印,收入《嘉草轩丛书》。
〔9〕《乐府诗集》 诗歌总集,宋代郭茂倩编,一百卷。辑录汉魏至五代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魏末歌谣。《古诗纪》,原名《诗纪》,诗歌总集,明代冯惟讷编,一五六卷。辑录汉代至隋代诗,兼及古逸诗等。
〔10〕陈禹谟(1548-1618) 字锡玄,明代常熟(今属江苏)人。
所刻《北堂书钞》,一六○卷,对原本有所窜改。胡缵宗,字可泉,明代秦安(今属甘肃)人。所刻《艺文类聚》,一百卷,于嘉靖六年(1527)印行。安国,字民泰,明代锡山(今江苏无锡)人。所刻《初学记》,三十卷,于嘉靖十年(1531)印行。鲍崇城,清代歙县(今属安徽)人。所刻《太平御览》,一千卷,于嘉庆十七年(1812)印行。
〔11〕姚莹(1785-1853) 字石甫,清代安徽桐城人。与顾沅等合编《乾坤正气集》二十卷,选录战国屈原以下一○一人的作品。
〔12〕《续古文苑》 文总集,二十卷。辑录周代至元代遗文,因旧有《古文苑》一书,故名。
Add new comment
- Details
- Category: 鲁迅全集
将译《桃色的云》以前的几句话〔1〕
然而著者的意思,却愿意我快译《桃色的云》:因为他自审这一篇最近于完满,而且想从速赠与中国的青年。但这在我是一件烦难事,我以为,由我看来,日本语实在比中国语更优婉。而著者又能捉住他的美点和特长,所以使我很觉得失了传达的能力,于是搁置不动,瞬息间早过了四个月了。
但爽约也有苦痛的,因此,我终于不能不定下翻译的决心了。自己也明知道这一动手,至少当损失原作的好处的一半,断然成为一件失败的工作,所可以自解者,只是"聊胜于无"罢了。惟其内容,总该还在,这或者还能够稍稍慰藉读者的心罢。
一九二二年四月三十日,译者记。
※ ※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五月十三日《晨报副镌》。
〔2〕《东方杂志》 综合性刊物,一九○四年三月在上海创刊,商务印书馆出版,先为月刊,后改半月刊,至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停刊。
- Details
- Category: 鲁迅全集
后记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
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1〕
的。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2〕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十月十四夜,校讫记。
※ ※ ※
〔1〕软刀 语出明朝遗民贾凫西所作的《木皮散人鼓词》:"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只等得太白旗悬才知道命有差。"这里借用"软刀子"来比喻现代评论派的反动言论。
〔2〕这是陈西滢在《致志摩》(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报副刊》)中攻击鲁迅的话,参看本书《无花的蔷薇》第八节。
- Details
- Category: 鲁迅全集
无题
洞庭木落楚天高①,眉黛猩红[氵宛]战袍。
泽畔有人吟不得②,秋波渺渺失离骚。
十二月
《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为达夫云:(略)。"诗中"木落"作"浩荡","猩"作"心","不得"作"亦险"。
①《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落。"
②《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 Details
- Category: 鲁迅全集
谈所谓"大内档案"
我觉得他们的议论都不大确。金梁,本是杭州的驻防旗人,早先主张排汉的,民国以来,便算是遗老了,凡有民国所做的事,他自然都以为很可恶。罗振玉呢,也算是遗老,曾经立誓不见国门,而后来仆仆京津间,痛责后生不好古,而偏将古董卖给外国人的,只要看他的题跋,大抵有"广告"气扑鼻,便知道"于意云何"了。独有王国维已经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是老实人;但他的感喟,却往往和罗振玉一鼻孔出气,虽然所出的气,有真假之分。所以他被弄成夹广告的Sandwich〔7〕,是常有的事,因为他老实到像火腿一般。蒋先生是例外,我看并非遗老,只因为sentimental〔8〕一点,所以受了罗振玉辈的骗了。你想,他要将这卖给日本人,肯说这不是宝贝的么?
那么,这不是好东西么?不好,怎么你也要买,我也要买呢?我想,这是谁也要发的质问。
答曰:唯唯,否否。这正如败落大户家里的一堆废纸,说好也行,说无用也行的。因为是废纸,所以无用;因为是败落大户家里的,所以也许夹些好东西。况且这所谓好与不好,也因人的看法而不同,我的寓所近旁的一个垃圾箱,里面都是住户所弃的无用的东西,但我看见早上总有几个背着竹篮的人,从那里面一片一片,一块一块,检了什么东西去了,还有用。更何况现在的时候,皇帝也还尊贵,只要在"大内"里放几天,或者带一个"宫"字,就容易使人另眼相看的,这真是说也不信,虽然在民国。
"大内档案"也者,据深通"国朝"〔9〕掌故的罗遗老说,是他的"国朝"时堆在内阁里的乱纸,大家主张焚弃,经他力争,这才保留下来的。但到他的"国朝"退位,民国元年我到北京的时候,它们已经被装为八千(?)麻袋,塞在孔庙之中的敬一亭里了,的确满满地埋满了大半亭子。其时孔庙里设了一个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处长是胡玉缙〔10〕先生。"筹备处"云者,即里面并无"历史博物"的意思。
我却在教育部,因此也就和麻袋们发生了一点关系,眼见它们的升沉隐显。可气可笑的事是有的,但多是小玩意;后来看见外面的议论说得天花乱坠起来,也颇想做几句记事,叙出我所目睹的情节。可是胆子小,因为牵涉着的阔人很有几个,没有敢动笔。这是我的"世故",在中国做人,骂民族,骂国家,骂社会,骂团体,都可以的,但不可涉及个人,有名有姓。广州的一种期刊上说我只打叭儿狗,不骂军阀。殊不知我正因为骂了叭儿狗,这才有逃出北京的运命。泛骂军阀,谁来管呢?军阀是不看杂志的,就靠叭儿狗嗅,候补叭儿狗吠。阿,说下去又不好了,赶快带住。
现在是寓在南方,大约不妨说几句了,这些事情,将来恐怕也未必另外有人说。但我对于有关面子的人物,仍然都不用真姓名,将罗马字来替代。既非欧化,也不是"隐恶扬善",只不过"远害全身"。这也是我的"世故",不要以为自己在南方,他们在北方,或者不知所在,就小觑他们。他们是突然会在你眼前阔起来的,真是神奇得很。这时候,恐怕就会死得连自己也莫明其妙了。所以要稳当,最好是不说。但我现在来"折衷",既非不说,而不尽说,而代以罗马字,--如果这样还不妥,那么,也只好听天由命了。上帝安我魂灵!
却说这些麻袋们躺在敬一亭里,就很令历史博物馆筹备处长胡玉缙先生担忧,日夜提防工役们放火。为什么呢?这事谈起来可有些繁复了。弄些所谓"国学"的人大概都知道,胡先生原是南菁书院〔11〕的高材生,不但深研旧学,并且博识前朝掌故的。他知道清朝武英殿里藏过一副铜活字,后来太监们你也偷,我也偷,偷得"不亦乐乎",待到王爷们似乎要来查考的时候,就放了一把火。自然,连武英殿也没有了,更何况铜活字的多少。而不幸敬一亭中的麻袋,也仿佛常常减少,工役们不是国学家,所以他将内容的宝贝倒在地上,单拿麻袋去卖钱。胡先生因此想到武英殿失火的故事,深怕麻袋缺得多了之后,敬一亭也照例烧起来;就到教育部去商议一个迁移,或整理,或销毁的办法。
专管这一类事情的是社会教育司,然而司长是夏曾佑〔12〕先生。弄些什么"国学"的人大概也都知道的,我们不必看他另外的论文,只要看他所编的两本《中国历史教科书》,就知道他看中国人有怎地清楚。他是知道中国的一切事万不可"办"的;即如档案罢,任其自然,烂掉,霉掉,蛀掉,偷掉,甚而至于烧掉,倒是天下太平;倘一加人为,一"办",那就舆论沸腾,不可开交了。结果是办事的人成为众矢之的,谣言和谗谤,百口也分不清。所以他的主张是"这个东西万万动不得"。
这两位熟于掌故的"要办"和"不办"的老先生,从此都知道各人的意思,说说笑笑,但竟拖延下去了。于是麻袋们又安稳地躺了十来年。
这回是F先生〔13〕来做教育总长了,他是藏书和"考古"的名人。我想,他一定听到了什么谣言,以为麻袋里定有好的宋版书--"海内孤本"。这一类谣言是常有的,我早先还听得人说,其中且有什么妃的绣鞋和什么王的头骨哩。有一天,他就发一个命令,教我和G主事〔14〕试看麻袋。即日搬了二十个到西花厅,我们俩在尘埃中看宝贝,大抵是贺表,黄绫封,要说好是也可以说好的,但太多了,倒觉得不希奇。还有奏章,小刑名案子居多,文字是半满半汉,只有几个是也特别的,但满眼都是了,也觉得讨厌。殿试〔15〕卷是一本也没有;另有几箱,原在教育部,不过都是二三甲的卷子,听说名次高一点的在清朝便已被人偷去了,何况乎状元。至于宋版书呢,有是有的,或则破烂的半本,或是撕破的几张。也有清初的黄榜,也有实录〔16〕的稿本。朝鲜的贺正表,我记得也发见过一张。
我们后来又看了两天,麻袋的数目,记不清楚了,但奇怪,这时以考察欧美教育驰誉的Y次长〔17〕,以讲大话出名的C参事〔18〕,忽然都变为考古家了。他们和F总长,都"念兹在兹"〔19〕,在尘埃中间和破纸旁边离不开。凡有我们检起在桌上的,他们总要拿进去,说是去看看。等到送还的时候,往往比原先要少一点,上帝在上,那倒是真的。
大约是几叶宋版书作怪罢,F总长要大举整理了,另派了部员几十人,我倒幸而不在内。其时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已经迁在午门,处长早换了YT〔20〕;麻袋们便在午门上被整理。YT是一个旗人,京腔说得极漂亮,文字从来不谈的,但是,奇怪之至,他竟也忽然变成考古家了,对于此道津津有味。后来还珍藏着一本宋版的什么《司马法》〔21〕,可惜缺了角,但已经都用古色纸补了起来。
那时的整理法我不大记得了,要之,是分为"保存"和"放弃",即"有用"和"无用"的两部分。从此几十个部员,即天天在尘埃和破纸中出没,渐渐完工--出没了多少天,我也记不清楚了。"保存"的一部分,后来给北京大学又分了一大部分去。其余的仍藏博物馆。不要的呢,当时是散放在午门的门楼上。
那么,这些不要的东西,应该可以销毁了罢,免得失火。不,据"高等做官教科书"所指示,不能如此草草的。派部员几十人办理,虽说倘有后患,即应由他们负责,和总长无干。但究竟还只一部,外面说起话来,指摘的还是某部,而非某部的某某人。既然只是"部",就又不能和总长无干了。
于是办公事,请各部都派员会同再行检查。这宗公事是灵的,不到两星期,各部都派来了,从两个至四个,其中很多的是新从外洋回来的留学生,还穿着崭新的洋服。于是济济跄跄,又在灰土和废纸之间钻来钻去。但是,说也奇怪,好几个崭新的留学生又都忽然变了考古家了,将破烂的纸张,绢片,塞到洋裤袋里--但这是传闻之词,我没有目睹。
这一种仪式既经举行,即倘有后患,各部都该负责,不能超然物外,说风凉话了。从此午门楼上的空气,便再没有先前一般紧张,只见一大群破纸寂寞地铺在地面上,时有一二工役,手执长木棍,搅着,拾取些黄绫表签和别的他们所要的东西。
那么,这些不要的东西,应该可以销毁了罢,免得失火。不。F总长是深通"高等做官学"的,他知道万不可烧,一烧必至于变成宝贝,正如人们一死,讣文上即都是第一等好人一般。况且他的主义本来并不在避火,所以他便不管了,接着,他也就"下野"了。
这些废纸从此便又没有人再提起,直到历史博物馆自行卖掉之后,才又掀起了一阵神秘的风波。
我的话实在也未免有些煞风景,近乎说,这残余的废纸里,已没有什么宝贝似的。那么,外面惊心动魄的什么唐画呀,蜀石经〔22〕呀,宋版书呀,何从而来的呢?我想,这也是别人必发的质问。
我想,那是这样的。残余的破纸里,大约总不免有所谓东西留遗,但未必会有蜀刻和宋版,因为这正是大家所注意搜索的。现在好东西的层出不穷者,一,是因为阔人先前陆续偷去的东西,本不敢示人,现在却得了可以发表的机会;二,是许多假造的古董,都挂了出于八千麻袋中的招牌而上市了。
还有,蒋先生以为国立图书馆"五六年来一直到此刻,每次战争的胜来败去总得糟蹋得很多。"那可也不然的。从元年到十五年,每次战争,图书馆从未遭过损失。只当袁世凯称帝时,曾经几乎遭一个皇室中人攘夺,然而幸免了。它的厄运,是在好书被有权者用相似的本子来掉换,年深月久,弄得面目全非,但我不想在这里多说了。
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一九二七,一二,二四。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八日《语丝》周刊第四卷第七期。
〔2〕"大内档案"指清朝存放于内阁大库内的诏令、奏章、朱谕、则例、外国的表章、历科殿试的卷子以及其他文件。内容庞杂,是有关清朝历史的原始资料。
〔3〕罗振玉参看本卷第389页注〔7〕。辛亥革命以后,他曾在文章中咒骂武昌起义为"盗起湖北",又自称"不忍见国门";但他后来寓居天津,仍往来京津,常到故宫"朝见"废帝溥仪,并与一般遗老和日本帝国主义分子进行复辟的阴谋活动。一九二二年春,历史博物馆将大内档案残余卖给北京同懋增纸店,售价四千元;其后又由罗振玉以一万二千元买得。一九二七年九月,罗振玉又将它卖给日本人松崎。
〔4〕金梁字息侯,驻防杭州的汉军旗人。清光绪进士,曾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奉天新民府知府。民国后是坚持复辟的顽固分子。这里是指他在《东方杂志》第二十卷第四号(一九二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发表的《内阁大库档案访求记》一文。《东方杂志》,综合性刊物,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九○四年三月在上海创刊,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停刊,共出四十四卷。
〔5〕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学者。著有《宋元戏曲史》、《观堂集林》、《人间词话》等。他一生和罗振玉的关系密切,在罗的影响下,受清废帝溥仪的征召,任所谓清宫"南书房行走";后于一九二七年六月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投水自杀。
〔6〕蒋彝潜事迹不详。他的《论档案的售出》一文,载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一日《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一号。
〔7〕Sandwich英语:夹肉面包片。音译三明治。
〔8〕Sentimental英语:感伤的。按蒋彝潜的文章中充满"追悼"、"痛哭"、"去了!东渡!--一部清朝全史!"等语句。
〔9〕"国朝"封建时代臣民称本朝为"国朝",这里是指清朝。辛亥革命以后,罗振玉在文章中仍称清朝为"国朝"。
〔10〕胡玉缙(1859-1940)字绥之,江苏吴县人。清末曾任学部员外郎、京师大学堂文科教授。著有《许蚌学林》等书。
〔11〕南菁书院在江苏江阴县城内,清光绪十年(1884)江苏学政黄体芳创立,以经史词章教授学生,主讲者有黄以周、缪荃孙等人。曾刻有《南菁书院丛书》、《南菁讲舍文集》等。
〔12〕夏曾佑(1865-1924)字穗卿,浙江杭县(今余杭)人。光绪进士。他在清末与谭嗣同、梁启超等提倡新学,参加维新运动。一九一二年五月至一九一五年七月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他所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从上古起到隋代止,共二卷,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改名为《中国古代史》,列为该馆编印的《大学丛书》之一。
〔13〕F先生指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四川江安人,藏书家。一九一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一九年五月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著有《藏园群书题记》等书。
〔14〕G主事不详。
〔15〕殿试又叫廷试,皇帝主持的考试。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16〕实录封建王朝中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由当时的史臣奉旨编写。因材料较丰富,常为后来修史的人所采用。
〔17〕Y次长指袁希涛(1866-1930),字观澜,江苏宝山人。曾任江苏省教育会会长,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一九年间先后两次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等职。
〔18〕C参事指蒋维乔,学竹庄,江苏武进人。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七年间先后三次任北洋政府教育部参事。
〔19〕"念兹在兹"语见《尚书-大禹谟》。念念不忘的意思。
〔20〕YT指彦德,字明允,满洲正黄旗人,曾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郎中、京师学务局长。他在这"大内档案"中得到蜀石经《梁传》九四○余字。(罗振玉亦得《梁传》七十余字,后来两人都卖给庐江刘体乾;刘于一九二六年曾影印《孟蜀石经》八册。)
〔21〕《司马法》古代兵书名,共三卷,旧题齐司马穰苴撰,但实为战国时齐威王诸臣辑古代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兵法而成;其中曾附及田穰苴用兵的方法,所以称为《司马穰苴兵法》,后来《隋书-经籍志》等就以为是他所撰。
〔22〕蜀石经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命宰相毋昭裔楷书《易》、《诗》、《书》、三《礼》、三《传》、《论》、《孟》等十一经,刻石列于成都学宫。这种石刻经文的拓本,后世称为蜀石经。因为它是历代石经中唯一附有注文的一种,错字也比较少,所以为后来研究经学的人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