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7年到1947年初,在延安居住的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在毛泽东留下的几百万字的文稿中,却只有一首诗作,一首追悼战死沙场的抗日将领戴安澜的五律。
远在莫斯科的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写信回来,说很想读到爸爸新写的诗。毛泽东回信说:“岸英要我写诗,我一点诗兴也没有,因此写不出来。”
作为“马背诗人”的岁月似乎过去了。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写了一生中惟一的一首赠给手下将领的诗。
1936年12月,在中央就要迁居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写了一生中惟一的一首赠给中国作家的诗。
1935年10月21日,彭德怀率部在吴起镇附近的二道川击溃追兵,打胜了初到陕北的第一仗。
这一仗,也是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
捷报传来,欣喜的毛泽东循着电报中对地势的描述,给彭德怀写了一首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这是毛泽东写的最后一首身临其境近在眼前的战争诗。
这首诗后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6年11月初,作家丁玲来到了陕北保安。她是第一个从国统区来到陕北苏区的名作家。
中共中央以罕见的规格接待了丁玲。当时在保安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都参加了在一个大窑洞里召开的欢迎会。她留给毛泽东一个很好的印象。
在庆阳前线,丁玲收到一首词,那是毛泽东用电报发来的,后来发表时题为《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用电报传诗词,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恐怕也算一桩奇闻。
毛泽东当时对投奔苏区的文化人寄望厚爱之深,由此可见。
不久,丁玲从前线回来,毛泽东又亲笔抄录了全词给她。
在此前后,毛泽东就在考虑用什么办法吸引更多的文化人来苏区,并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
就在“洞中开宴会”,欢迎丁玲到来的同时,中央决定成立一个文艺组织。这个组织的名字,由毛泽东亲自定名为“中国文艺协会”。
1947年3月,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开始了。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毛泽东离开他住了整整十年的延安古城。
五十四岁的毛泽东,骑着一匹大青马,或拄着一根竹竿,行进在延川、清涧、子长、子洲、佳县、靖边的陇埂沟头,指挥全国范围内的人民解放战争。
在枕戈待旦的日子里,毛泽东骑在马上重又找回了在长征途中一再迸发的诗情和想象。
停歇十年的诗笔,终于在1947年挥洒启动――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这首《五律・张冠道中》,写的是穿雾迎风,披霜带露的行军感受。显然是有意识地吸取了唐人边塞诗中常见的秋漠朔气、秦月汉关、刀雪落照的意象。
边关的战争渐渐奏起胜利的凯歌。随着沙家店、蟠龙镇几次大捷,到1947年9月,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已经扭转了陕北战局。9月29日这天,适逢中秋佳节,略有闲暇的毛泽东写了一首《五律・喜闻捷报》。
在陕北转战一年后,1948年3月,毛泽东戴着一顶半旧的棉帽,坐在一条小船上渡过了黄河,进入晋察冀解放区。
人间正道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住进了北平西郊的香山,一个中西合璧的院子。因为院内有两股清泉从石缝里日夜流淌出来,人们把这里叫做“双清别墅”。
在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毛泽东曾对人说:我们到北平是赶考来的,考不上退回来就不好了。千万不要学李自成。
历史的教训如在眼前,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双清别墅,他指挥了直捣黄龙的渡江战役。
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了蒋介石惨淡经营的“长江天险”和“千里江防”,于23日占领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纪实言理,酣畅淋漓,犹如渡江战役本身,给人以势如破竹的感觉。毛泽东的感情、才气和思想,也一气呵成、一泻千里。
光昌流丽的诗句,好像壮丽的长河涌流,把一个旧时代卷走了,又把一个新时代推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新生的国家,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领导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最伟大的作品。
1950年10月3日晚上,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典礼的一百五十多名少数民族代表,汇集到了中南海里的怀仁堂。
献礼大会结束后,各地少数民族文工团联合演出了歌舞晚会,毛泽东也兴致勃勃观看演出。柳亚子正好坐在前排,毛泽东高兴地对他说:“这样的盛况,亚子先生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呢?我来和。”让人作词,主动要唱和,这在毛泽东的诗人生涯中,是惟一的一次。
面对此情此景,柳先生即席赋了一首《浣溪沙》。
第二天,毛泽东便派人给柳先生送来了一首《浣溪沙》的和词。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上下两阕,分述古今。国家巨变,从分裂到统一,从隔膜到和睦,从动乱到太平,恰如黑白之分,天地悬隔。这就是毛泽东要表达的诗情,这就是遵循人间正道的中国所发生的变化。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干预,甚至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鸭绿江边。柳亚子禁不住再赋一首《浣溪沙》。
此时此刻,毛泽东的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做出一项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的抉择。
10月8日,他发布了让整个世界震惊的命令:出兵援朝。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仗,应该在哪里打,应该怎样打?毛泽东选择在了朝鲜西北部的妙香山。
11月6日,前线便飞来捷报,我军在妙香山歼敌一万五千人。
与此同时,毛泽东读到了柳亚子先生的《浣溪沙》。承续前一首《浣溪沙》和词的兴致,毛泽东又和了一首――
颜斤蜀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新纪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诗友的高唱,前线的佳音,仿佛在毛泽东胸中联成一曲欢愉的二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