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srmzd003
srmzd003
srmzd003
srmzd003
srmzd003



第四集 战地黄花






  1929年6月间,红四军第三次打下福建西边的龙岩,接着在城里的公民小学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被选掉了。

  毛泽东大病一场,患的是当时很难治愈的疟疾。思想上的打击似乎更为沉重。他第一次离开了亲手创建的红军,养病去了。他过着隐居般的田园生活。

  外界没有了毛泽东的消息。他仿佛在红军中消失了。国民党的报纸甚至发了一个号外,称“匪首”毛泽东被“击毙”于山中。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也郑重其事地发了一则一千多字的《讣告》。

  与此同时,中国还有一个人,以特别的方式悼念起毛泽东。

  民国元老、词坛著名的南社领袖柳亚子写了这样一首诗:“神烈峰头墓草青,湖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柳先生后来在诗末注明:“两列宁,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同志。”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被别人写进诗里。

  柳先生不知道的是,他写诗悼念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也在写诗,写一首战场人生的诗。

  1929年10月10日,人们用担架抬着毛泽东来到了上杭,住在城南汀江岸边的一座临江小楼上面。

  往事历历,前局未定,移情于景的毛泽东喟然长叹――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为这首词取名为《采桑子・重阳》。

  在1962年发表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把上阕最后一句“但看黄花不用伤”,改为了“战地黄花分外香”。本来就比较明朗的心境,更充满自信,传达出“战地人生分外美”的乐观情绪。

  诗人毛泽东在戎马生涯中,别具一格地写下了香飘四溢的战地黄花。不久,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他又跨上他的那匹大白马开始四处征战了。

  柳亚子也知道了毛泽东的死讯是个误传,知道了毛泽东正在江西苏区搞得轰轰烈烈,禁不住重又高唱:“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

  两年以后,毛泽东又一次遭遇了人生的沉浮。

  1931年,在领导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以后,回到瑞金。

  在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被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兼人民委员会主席。但中央同时免去了他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在军事斗争压倒一切的形势下,他这位主席只能在后方工作。

  1933年6月的一天,毛泽东骑着他的大白马从瑞金沙洲坝赶到宁都,参加苏区中央局会议。会上,毛泽东对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批评提出申辩,但遭到的是更严厉的批评。他重返前线领兵打仗的愿望再一次落空了。

  归途中,突然下起一阵暴雨。

  傍晚时分,雨过天晴。在离瑞金六十里的一个叫大柏地的村镇,毛泽东停了下来。

  四年前,也就是1929年的大年初一,正是在瑞金和宁都之间的大柏地,红四军打了一场离开井冈山后的第一个胜仗。凭吊旧战场,毛泽东怎能不百般感慨。

  刚过的阵雨似乎洗去了积年的尘污,把昨日的战场冲刷得更加清晰。飞动的彩虹又陡增装点,似乎把眼下的沉闷境遇映照得明艳起来。

  于是,一首《菩萨蛮・大柏地》在胸中酝酿出来――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悲壮跨越

  当毛泽东在中央决策层失去发言权的时候,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打得越来越苦。

  1934年4月,广昌失守,苏区的北大门陡然洞开在了敌人面前。红色政权的命运危在旦夕。

  这时的毛泽东,正在瑞金南面的会昌县文武坝养病,同时兼做一些巡视工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934年7月23日,他在岚山岭上,写下了这首《清平乐・会昌》。

  就在毛泽东在会昌登山那天,中央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命令湘赣根据地的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西征。这无疑是为中央红军的撤退远行作探路准备。

  几天之后,中央电令毛泽东赶回瑞金。

  1934年10月18日傍晚,患病的毛泽东被人抬在担架上渡过被深红似血的夕阳涂抹的于都河。他告别了亲手创建的红色根据地,踏上了凶险难测的长征途程。

  那一路,即使没有亲历的人,也可以想象是多么的壮烈。

  才走了一个多月,到12月1日渡过湘江时,八万红军只剩下三万多人了。

  湘江之战,中央红军损失过半。仗还能这样打下去吗?红军还能这样走下去吗?

  1935年1月9日,毛泽东来到了贵州遵义城。据说这天他是骑着那匹大白马进城的。

  随后举行的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军事路线。毛泽东成为政治局常委,进入最高决策层,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

  在长征路上复出的毛泽东,最先写出的不是笔下的诗词,而是“四渡赤水”这一军事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一笔。

  正是在二渡赤水、再占遵义的途中,毛泽东写下了他自认为诗词创作中颇为得意的一首。这就是《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沉寂三年重掌兵权后写的第一首作品。

  从江西出发以来,一路上,总是山连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雄,一山更比一山险。

  山,几乎成了红军官兵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红军官兵最亲密的朋友和最实在的敌人,成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也成了诗人毛泽东的灵感源泉――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三首以“山”为题的《十六字令》,不是具体地写哪一座山,是一种虚写,写诗人在长征中对各种各样、各姿各态的山的总体感觉。

  无论是高耸、壮阔还是陡峭,都是诗人在马背上飞驰获得的感觉。

  通篇未写一人,但处处皆人。不正是红军勇往直前的精神,成为中国革命赖以支撑的擎天巨柱吗?
srmzd003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