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qx088
xqx088
xqx088
xqx088
xqx088



妙手着神笔,诗词如画卷






  诗词必须用形象思维,通过形象表情达意,反映社会生活。所谓形象,即依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自然的和社会的),加以艺术的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

  这一幅幅的图画一定要逼真。所谓逼真,是指所描绘的图画,首先要形似,象真的一样、活的一样。这样,读者看了,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才觉得亲切、可信,才受感染。但是这图画,是经过了艺术家的观察、体验、概括、创造而成的,所以,不但活象,而且有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看了这图画,便自然引起读者的喜、怒、哀、乐诸种感情的共鸣,于是去爱、去憎、去战斗、去建设。

  这就要求作家诗人笔下的图画,除了真实地反映生活,做到“活象”之外,必须有气韵,即神似。这艺术的图画,惟其有了神韵,才能自然;惟其自然,才能活脱;惟其活脱,才能逼真;惟其逼真,才能感人。

  这图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会有现实生活的多姿多态,又会有艺术的更高境界的美。这图画反映生活,又启发人们去丰富、创造更新更美的生活。它是生活的忠实的反映,也是创造新生活的力量的源泉。

  既成画,又含情,成为衡量诗词或其他艺术品好坏的两个标准,也有人把二者兼备看成一种水平极高的艺术风格。如唐代诗人王维,既能诗,又善画,而且二者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后人称赞他的艺术风格,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毛泽东有着很深的艺术造诣,有着丰富的文艺理论知识和创作实践经验,诗词的功底很深,又是驾驭语言的能手。所以,在他的诗词中,有许多形象、生动的图画,象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仅举几例,与大家共赏。

  江南秋景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一派秋景,宏伟、辽阔、壮丽、生机勃勃,这完全是一幅上天下地、有山有水、绚丽多彩、立体的江南秋景图。只有这无限壮阔绚丽的图画,才与下半阕抒发主宰祖国命运的豪情壮志相称。

  北国雪图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沁园春・雪》)

  好一派北国风光!气象雄伟、河山壮丽,大气包举,艺术境界极高。论气魄,论文采,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堪称咏雪的千古绝唱。

  旧时苦难图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七律二首?送瘟神》)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身受重重压迫,灾难深重,漫漫长夜,不见天日。形形色色的吸血鬼,却翩跹起舞,肆意嚎歌。旧社会,大好河山遭蹂躏,多少人民遭涂炭。旧社会,游手好闲的吸血鬼穷奢极欲,创造财富、创造历史的人们却被压榨,被杀戮!

  武装起义图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溃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

  起义的气势、季节、声威、旗号、进军等等,构成一幅雄壮的起义图。有了党的领导,革命的路线正确,农民便结束了任人宰割的命运。拿起武器,消灭敌人,建立自己的红色政权,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创造幸福的生活。

  行军图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忆秦娥・娄山关》)风声、雁声、马蹄声、喇叭声,霜晨,破晓,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美丽而带几分悲壮,敏捷而势不可挡。既精炼,又形象,艺术手法非常高明。万山丛中,拥动着一股铁流。

  激烈战斗图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这是一个震天动地泣鬼神的战斗场面。

  战场景象,天兵士气,战斗激烈,痛快淋漓,战果辉煌。大手笔驱山断水,泼墨酣畅,景情并茂,鼓舞人心。

  社会主义建设图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

  这时,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开始,并且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社会主义改造业已完成,全国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祖国的前景,更加辉煌壮丽,鼓舞人心。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使神女都倍感惊异。

  山区新貌图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莺歌燕舞,山欢水笑,楼台亭阁,车飞如跃,高上云端。山区建设,热气腾腾,一片欢快、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欢欣鼓舞,催人奋发。

  毛主席“绘画”,大都是大手笔的泼墨挥洒,酣畅淋漓,气势恢宏。即使画一山、一水,也不用工笔。如画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七律・登庐山》)山势雄伟,如天外飞来;腾云驾雾,盘旋而上,诗情雄豪,神采飞扬,诗坛少有。又如画水,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浪淘沙?北戴河》)

  浩瀚的大海,壮丽浩渺,海天相连,令人心旷神怡,又叫人感到神秘而迷惘,产生无限的感触和遐想。在诸多佳作之中,它是一首短词,却是一首可以传之千古而不朽的诗篇。它象露珠一样微小,却象太阳一样蕴含着无穷的光和热,含着无限的生命力。它是海的精魂,它是微型史诗式的诗篇。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你看,就是画这样的山水图,也是大笔一挥,七彩具备,光怪陆离,彩虹当空飞舞,绝妙之至,神奇之至。

  另外,毛泽东诗词中的图画,有的是一首词一幅画,如《菩萨蛮黄鹤楼》上阕: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看,万里长江,激浪滔滔,日夜奔流;

  看,巍巍黄鹤楼,顶天立地,辉映日月!

  一幅敦实浑厚,秀丽多姿的山河图。

  有的一首诗词却是一组画,无论内容,无论气势,无论艺术,都是一首诗同一幅画所无法比拟的。如《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一组历史画卷:有山势逶迤的五岭图;有群峰叠蟑的乌蒙图;有水拍云崖的金沙图;有桥横铁索的大渡图;有于千里雪盖的岷山中的行军图;还有红军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英姿图。难道这不是一幅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中外古今,谁有如此手笔?姚雪垠说:“诗人以如此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写艰苦卓绝的长征,而且艺术上达到如此高的成功,不仅历史上未曾有过,而且今后也很难再有,此诗可谓千古绝唱。”这是完全正确的评价。因为只有那样伟大的历史,才能造就毛泽东那样伟大的诗人;只有那样伟大的诗人,才能孕育这永垂青史的诗篇。

  毛泽东诗词中的图画,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反古人以冬秋为题材,变落寞消极的传统。他“画冬”,绝不含肃杀之气,如《七律・冬云》;他“画秋”,绝不有悲秋之情,如《采桑子?重阳》。在他的诗同里,总有一股催人上进、鼓舞人战斗的力量,使人奋发,使你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毛泽东的诗中有画;

  毛泽东的诗中画传情!
xqx088
xqx089
xqx089
xqx089
xqx089
xqx089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诗言志,诗贵情,情贵真。没有感情的诗篇,就等于没有诗魂,也就失去了激动人心的力量。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那样令人难忘,除去其他原因,主要就在于他的诗词情真意切,朴实感人。在他的诗词中流露的感情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有的是革命豪情,有的是儿女柔情,有的是战友深情,有的是旧友故情。但无论哪种感情的表露,无不纯真质朴,情发于衷,读后使人心暖肠热,久久难忘。这里不作全面涉述,仅就诗人与亲朋战友和同志之间的赠和酬唱所表露的纯真感情谈一点自己的粗浅体会。

  毛泽东是个极重感情的人,在他成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后,一直与当年的同窗好友周世钊保持着长久的友谊。两人书信往还,酬唱奉和,情谊笃深。1955年毛泽东去长沙,同周世钊一起登上了岳麓山。周世钊事后给毛泽东写信并附上几首诗。毛泽东于同年10月写了一首《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与之唱和。诗是这样写的:

  春风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诗中前四句写两人登上岳麓山看到的自然风光和湖南农村的一派丰收景象。后四句是写诗人在离开湖南近三十年之后,又回到长沙与老友相聚,“尊前谈笑”的情景。这一段朋友之间的唱和亲切委婉,情意无限。老朋友长别三十年后的叙旧,毛泽东没有流露出衣锦还乡、君临天下的傲岸,也没有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有的是朋友之间的离情别意,见面时的兴奋愉悦和对国内外形势的高谈宏论。他们之间那爽朗的谈笑,轻松的回忆,欢快的气氛,无不跃然;纸上。成了一国领袖的毛泽东,能在普通身份的朋友面前,不居高,不自傲,完全以对等的人格畅谈友情,读后使人倍感亲切,充分显示了毛泽东人格的平凡与伟大。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是两首表达对革命战友无限情谊的感人诗篇。

  彭德怀是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战术家,也是位叱咤风云、所向无敌的猛将军。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为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堪称毛泽东的得力臂膀,不可多得的优秀将领。就在红军长征战胜了千难万险,胜利到达吴起镇后,毛泽东特意写了一首六言诗赠给骁勇善战的彭德怀。诗是这样写的: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是对彭德怀同志那英武神韵、超人胆略、不朽战功的形象化赞颂。读着这首诗,你会想象出毛泽东当时的神态表情,他一定是眼中流露着喜悦,胸中充满自豪,不惜用“谁敢”“唯我”这样排除一切的词汇,大加称赞自己的将领。一种同志式的深情和领袖对部将的厚爱充分显露于笔端,谁看了之后都会对彭大将军的英武神威和毛泽东爱将亲如手足的深挚感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尽管彭德怀接到这首诗后表示不敢承受,把“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但“彭大将军”这一美称却从此传遍了全军、全国,足见诗句多么打动人心。

  1963年12月6日,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杰出的领导人罗荣桓同志不幸逝世。得此噩耗,毛泽东极为悲痛,随即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第一、二句缅怀追忆罗荣桓同志青年时期的勃勃英姿,重温他们之间的亲切友谊。三、四、五、六句分别回顾战争年代罗荣桓创建的丰功伟绩和他崇高的品格。诗的尾联“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形象地显示了毛泽东失去战友后悲痛欲绝的神态表情。他痛彻心脾地投笔问天:如今我失去了罗荣桓这样的股肱栋梁,一旦国家再遇到什么疑难大事,又有谁能代他帮我排解疑难呢?那沉痛的语气,犹言在耳,催人泪下。仅此一句就将毛泽东失去战友之后的巨大痛苦、深切的思念和对罗荣桓至高无上的评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首诗直抒胸臆,朴实无华,但那种内在的感人力量却是无与伦比的。这种力量,不靠什么构思技巧和文字功夫,完全凭作者的一片纯真感情。这样的悼亡诗,既可告慰逝者英灵,又能感动世人,真正显示了毛泽东诗词的内在力量。

  毛泽东给一般同志写的诗词也是十分感人的。1936年,他给女作家丁玲写的一首词《临江仙》就是一例。

  丁玲曾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囚禁于南京,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于1936年9月辗转来到当时党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中宣部特地在一座窑洞里开会欢迎她。会后她表示愿意当一名女红军。对于她的选择,毛泽东极为赞赏。不久她去了陇东前线,随即写了一篇战地散文,报导红军山城大捷的情况。毛泽东特地以电报的形式给丁玲发来了欢迎词,也就是《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词中写道: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真是一篇别开生面的迎新词。词中把丁玲称作“保安新人物”,又描绘了中宣部开会迎接这位新人物时那简朴而又隆重的场面,进而又表达了他对知识分子的器重和估价,说她的一枝纤笔足能抵得上三千毛瑟精兵。结尾一句“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种稍带夸张而又十分得体的夸赞,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一个普通女知识青年的重视和鼓励。这对刚从敌人狱中出来初获自由的丁玲来说,该是一种怎样的荣幸和快慰啊。

  古往今来迎送词、赠答词浩如烟海,可有哪一首能比得了《临江仙》这样辞情纯真质朴,格调高雅自然的词章呢?

  最为感人的还是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有人说这是他诗词中足以传世的佼佼者。诗中所蕴含的真挚深厚的情谊,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世的处世哲学,加上诗歌的艺术技巧,使这首诗达到了真善美高度结合的完美境界。

  柳亚子先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为民主革命奔走呼号,同情和赞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但他毕竟是个旧知识分子,思想领域的弱点加上诗人特具的气质,使他的情绪很容易冲动和波动。他又自视甚高,把自己看作是古代管仲、现代马克思、孙中山一类的人物。声言倘能重用他,他便能象古代管仲使齐国建成霸业那样,能使中国很快富强起来。带着这样高的期望值,一旦个人幻想不能实现,便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由于当时的中央工作千头万绪,诸事待理,一时未能对他妥善安置,就在毛泽东刚入北京的第四天,他便写了《感事呈毛主席》,以示心头的不快。诗曰: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侠怨冯
xqx091
xqx091
xqx091
xqx091
xqx091



意境壮阔,美不胜收






  毛泽东同志具有浓厚的浪漫气质,长于形象思维,又富于革命激情,写出的作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如诗如画,韵味无穷,造成一处处令人难忘的艺术佳境,也就是常说的诗的意境。

  谈到意境,它包括了“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指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画和艺术形象。这“意”和“境”两方面融合一体,和谐一致,产生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形成了所谓的意境。好的意境应当有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还要新颖,具有独创性,不能重复沿袭他人的思路。

  毛泽东写诗词,就极善于把强烈深沉的感情蕴藏熔铸在生动的画面之中,加之他那高超的艺术构思能力,刻意求新的艺术眼光,因而就形成了一处处艺术“创造之境”。这种全新的艺术境界,情浓缩而含蓄,景生动而传神,具有余韵无限,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可谓词中上品,词中形成的意境就十分耐人录味,词的上阕写道: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这里描写的是云贵高原山区早春的晨景。这是一个寒冷的早晨,天空挂着一钩残月,一队大雁嘎嘎叫着从空中掠过。路面铺满一层白霜,西风猛烈地吹着。这时一队红军头顶残月。脚踏冰霜,迎着寒风,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娄山关进发。战士们急促行军,顾不上相互交谈。只听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低咽涩滞的军号声。在这幅画面里,没有明亮的色彩,没有鲜艳的红旗,没有响亮的音响,没有高亢洪亮的军号。这个境界给人的感觉是,天气很冷,环境很艰苦,任务很急迫,气氛很紧张,心情不轻松。读过之后,就好象置身于那样的境界,目睹了那行军的战斗行列,感受到那西风的寒冷和战斗气氛的紧张。特别是天上的那一钩残月和晨风中传播着的如同低咽的军号声,给人留下永难忘怀的印象。

  而《清平乐・六盘山》一词的意境却另是一番景象。词中描绘的是高高的蓝天,淡淡的白云,巍峨高耸的山峰,迎风招展的红旗。毛泽东站在山顶,瞩望四壁河山,回顾长征以来的战斗历程,展望未来斗争的光明前景,壮志情怀激荡于胸中。画面是鲜艳的,情绪是自豪的、欢快的。这首词与《忆秦娥・娄山关》同是反映红军长征路上翻越大山的情况的,然而两词的情调气氛竟有如此的差异。这是因为《忆秦娥》写于“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的开始阶段,作为一军统师的毛泽东,肩上的担子、心理的负荷都极为沉重。而写《清平乐・六盘山》时,红军已经战胜了重重困难,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毛泽东此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充满自豪的,所以两首词的意境泅异,给人的感受也就大不相同了。

  《浪淘沙?北戴河》是一首吟咏海洋的壮阔诗篇。据说毛泽东鉴于南唐后主李煜写的《浪淘沙》都属缠绵婉约那类词,便以这个词牌反其道而行之,有意写成一首风格豪迈奔放的,算作对古代诗坛靡弱之风的抨击。

  毛泽东的《浪淘沙》确实是一首风格奔放意境壮阔的绝妙词章: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是夏日的一天,大雨滂沱,幽燕茫茫,渤海滔滔,浪涌万叠。在这风狂雨骤波滚浪翻的日子里,那秦皇岛外的点点渔船依然出没在茫茫的海大之中。作者的视线一直在追踪着它们,深情地凝望着,凝望着,终于情不自禁地问道:“那些打鱼船究竟驶向伺处去了呢?”

  这是一幅大海风雨壮阔图。面对着这幽燕故地,广阔大海,滂沱大雨,滔天巨浪,片片银帆,诗人心潮逐浪,兴奋不已,不由对眼前壮美的大海和勤劳勇敢的人民发出深情的赞美。这眼前的景象又使他浮想联篇,思接千载,一下想起了在此留下遗迹的魏武帝曹操。想当年曹操曾驰骋中原,雄视八方,真有不可一世之概,然而他又给历史留下了什么呢?历史跨越了一千多年,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临大地,如今的中国大地却真正换了人间。

  这雄浑壮阔的大海,这大海上伟大的诗人,这诗人的伟大情怀,给读者带来多少想象,多少美感,多少艺术享受啊。

  《七律・到韶山》是一首赞颂家乡湖南人民英勇的革命斗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的七言律诗,诗的尾联是: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是一幅绝妙的田园风光图。读着这瑰丽的诗篇,眼前立刻会呈现这样一幅画面: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夕阳洒下一片殷红的霞光,金黄的稻寂随风掀动着一重重波浪。村头炊烟袅袅,收工回来的人们,踏着晚霞,带着喜悦,谈笑风生地向村中走去??那淡淡的暮霭,火红的晚霞,田间的碧浪,遍地的人群,他们的欢声笑语似乎就在眼前。这很自然地使人联想起陶渊明的田园诗,什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什么“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些诗句形象也很美,只不过陶渊明笔下是一种纯自然的农村生活画面,画中充溢着恬淡、闲适、古朴的民风。而毛泽东的诗句则不然,他将自己对家乡人民的热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好形势的喜悦之情,巧妙地熔铸在所描绘的画幅中,读后不仅使人如临其境,而且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让你情不自禁地同作者一起去享受那份丰收的喜悦。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毛泽东为一张女民兵的照片题写的一首绝句: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诗中那些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姑娘们,一个个神采奕奕,英姿勃勃,正在那里苦练杀敌本领。一轮红日刚刚升起,灿烂的朝霞映照着一片练兵场地。一队手持钢枪、正在艰苦操练的女民兵正沐浴在晨曦之中。她们一个个精神焕发,英俊威武。画面是如此传神,如此光彩照人,我们好象看到她们在匍匐卧倒、持枪瞄准的身影,看到她们那认真严肃的面部表情,听到那清脆悦耳的口令声。

  女民兵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特有事物,是毛泽东“全民皆兵”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毛泽东以满腔的热情为之大唱颂歌,并赋予她以美好的形象和诗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永远难忘的美好印象。

  《卜算子・咏梅》是一首咏梅的绝唱: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一反陆游的消极颓丧、孤芳自赏的情调,满怀深情地赋予梅花以崭新的风姿和战斗的风貌。他笔下的梅花,傲风霜,战严寒,报春讯,醒百卉,在艰苦条件下精神百倍,在胜利的时刻则谦虚自处。

  词的上阕,突出梅花在恶劣环境中做然盛开的形象。

  天气严寒,大雪纷飞,朔风怒号,冰凌垂挂,万花调谢,一片肃杀。就在这种情况下,一技红梅,坚枝挺拔,迎寒怒放。她开得那么无畏,那么精神,那么俏色夺人。她使弱者钦羡,仇者妒恨,但谁都无法与她比美。

  词的下阕,进一步展示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梅花虽俏,却无意与百花争春。她的超前开放,只是为了做一个报春的使者。待到山花烂漫、遍野飘香之际,她却隐身于百花丛中,为春天的真正到来而露出由衷的微笑。这形象是如此之美,品格是如此高尚,我们就好象看到了她那隐身群芳之中谦虚幸福的笑靥,受到她那崇高精神力量的巨大感染。读了这样的诗句,不仅能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而且对作者借梅花而全力歌颂的中国共产党人那种不畏艰险,不屈从压力,敢为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产生由衷的敬意,并从中得到一种深刻的作人的启示。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类似这样传神的镜头,感人的意境几乎随处可见: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意境壮阔而苍凉;

  “万类霜天竞自由”,气氛热烈而富有生命气息;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使人看到战争年代,建政权、分田地,百姓们兴奋紧张的表情神态;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既使人联想到冬春之际大自然季节的更替过渡,又使人联想起那六十年代初国际国内的政治风云。

  真正杰出的诗人,能通过优美、朴素的语言,把人们引入到他所描绘的那片天地中去,和他同欢乐、共忧思,并使人的思想境界得到充实和升华,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愉悦和鼓舞。

  毛泽东正是这样,他总是以他那博大的胸怀,豪放的气质,深邃的目光,给他所描绘的景象以理性和艺术的升华,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使读者陶醉在他所描绘的那片艺术天地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教益和提高,并叹服他所描绘的一幅幅美妙的生活画图。
xqx091
xqx090
xqx090
xqx090
xqx090
xqx090



理趣横生,哲理闪光






  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有一种与众本同的诗歌,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感染力量,而且还闪烁着一种智慧和真理的莹莹之光,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艺术价值,这种诗被称为理趣诗。所谓理趣,就是在一首诗中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某种哲理,使读者从中受到启示和教益,这样的诗就包含了理趣。

  宋朝是个讲求理学的朝代,因而哲理人诗的情况较为普遍。然而理趣诗并不好写,因为这种诗一方面必须有具体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又要表达抽象的哲理,诗人必须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熔铸在一种很美的艺术境界之中,所以成功之作风毛麟角,不可多得。比较有名的代表作是宋朝诗词大家苏拭写的《题西林壁》,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句,人们往往不只从形象的角度去欣赏理解,而更多的是将它用在认识问题的角度来启发自己的思路。此外欧阳修的《画眉鸟》、朱熹的《观书有感》、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都是较有名的理趣诗。另外唐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等,也是很有名的理趣诗句。这些诗或明快爽朗,令人耳目一新;或深婉含蓄,奏出弦外之响。其中蕴含的哲理,给人以真理的启示,甚至被历代人们当作名句格言广为流传。

  那么是否只有古人专擅此类诗作呢?倒也不尽然。当代伟人毛泽东便可算作写哲理诗的一位高手。打开《毛主席诗词》,在三十几篇诗词中,就很有几首属于哲理诗的范畴。什么“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什么“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仓桑”等等,我们往往把它当作名人格言来理解运用。

  《泌园春?长沙》的上阕“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段写景之后的一句理性概括“万类霜天竞自由”,就闪射着璀璨的哲理光辉:你看,岳麓丹枫如锦,湘江流水似碧。在这山川红遍与碧透的映衬之下,还有雄鹰在长空奋击双翅,鱼儿在江中活泼地翔游,就连原属静物的“万山”也因枫叶层层染红而显示出自然界的生气来。再加上滔滔流去的江水,往来竞驶的百舸,真是火红绚烂,春意盎然。这种霜秋的严酷肃杀与“万类”的活跃自由,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一种辩证对立的关系:那就是客观环境越险恶,主观竞争意识越强烈。自然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在人类社会中,大至阶级,小至个人,无不以斗争求生存,以竞争求发展。于是才有了人类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才有了由谁来主宰人类命运的问题,才有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极有分量的发问。这里诗人描绘的是一幅宏伟壮丽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湘江秋色图,提出的是由谁来主宰祖国命运的深刻命题。在这里诗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将自己要表达的题旨要发表的议论通过一组生动的形象和饱含着激情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因而诗情和哲理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形成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采桑子?重阳》是一首抒发无产阶级人生观和战争观的壮丽诗篇。作者写道: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词一开头,诗人便以通俗的皙学语言揭示出了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客观规律。面对着短促的人生,雄极一时的曹操发出的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大诗人李白唱出的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的诗句,大文学家苏轼曾借他人之口道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苦闷,初唐诗人陈子昂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而在这首词中,毛泽东说“人生易老天难老”,却丝毫没有慨叹人生短暂的意味,刚好相反,他通过词中优美的艺术境界,形象地告诉人们:新陈代谢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每个革命者应该正确对待生命的价值,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去。不是么,循着大自然的规律,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在今年,我们的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火光闪闪的阵地上度过了一个极有意义的重阳佳节。经过浴血奋战保卫下来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草木都那么令人喜爱,给人带来丰美的感受,就连路旁的那一簇簇金灿灿的野菊花也显得格外秀丽,特别清香。这一年一度的强劲秋风,虽然不象春风那样和煦宜人,那样催发百花争艳,但它却能摧枯拉朽,荡涤腐恶,澄清宇宙,除旧布新。它带来的是江天廖廓、寒霜万里、玉宇澄清的崭新世界,所以它“不似春光”,却“胜似春光”。这优美的诗句,铿锵的节奏,深邃的哲理,艺术地体现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战争观和美学观。在毛泽东的笔下,战争并非无情物,秋令更比春日强。虽然《采桑子》不是一首一般的写景之作,但那诗情、那韵味、那非同一般的审美情趣,却使人百读不厌,余味无穷。一般地说,抒情诗旨在抒情,理趣诗意在达理。这首词是既抒情又达理,引人入胜的景色、耐人寻味的诗意与发人深醒的哲理融为一体,使它成了一枝极为难得的艺术奇葩。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一首伟大的革命诗篇,是一曲气壮山河的胜利凯歌,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思想的艺术结晶。前四句是对解放南京,推翻蒋家王朝的历史记录和热情歌颂,描绘了天翻地覆的革命胜利的伟大场面。后四句从解放南京这一具体事件中生发议论,提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光辉思想。诗人先从当时形势说宜“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其次从历史教训方面说,不可重蹈楚霸王的“覆辙”,使革命半途而废;最后再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角度,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来说明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道理。最后的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句中饱和着感情蕴含着哲理。意思是,面对蒋家王朝的罪恶统治,连无情的上苍都会气老,何况于有情有感遭受摧残屠杀的亿万人民!正因此,追歼穷寇,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政权,正是上合天心下符民愿。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是正常的社会代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阻挡不了,谁也不该阻挡。这首诗,写场面,龙腾虎跃,有声有色、气象非凡;讲道理,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十分透彻:揭示哲理,因事而发,自然贴切,毫无抽象说教的痕迹。正因此,这首诗深刻隽永,其味无穷,极富感人力量。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一首充满了斗争精神而又寓意深远的题照诗。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诗人先从照片展示的画面写起,说在天色昏暗迷茫的黄昏,看那挺立于云海之上的青松是多么坚强道劲。尽管乱云翻飞,它却依然泰然自若,从容镇定。那个地处峰巅的仙人洞,真是天然生成,风光无限。要想领略它的美处,就必须不畏艰险,勇于登攀,才能真正浏览到最美的景观。

  这首诗名为题照,实际是见景抒情,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联系到此诗的写作背景,当时正值我国处于由国内外诸因素造成的三年困难时期,作为我党领袖,一个当代的政治家,诗人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但在这首诗中,毛泽东通过诗笔表达的却是一种极其乐观和自信的情怀,以此来坚定自己和全党全民的信念和信心。特别是后两句,一方面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崇高而今人神往的境界,另方面又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巨大的鼓舞力量。诗人告诉我们,对每个人来说,无论干事业还是做学问,为了一个伟大目标,就应该不懈地追求和奋斗。特别是在人生的旅途上,当受挫折处逆境时,更应该具有这种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勇气。这首七言绝句,寓理于情,情理交融,不但形象生动,气魄恢宏,字里行间蕴含的哲理更使它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大大扩展了诗的意境。

  《七律・冬云》是一首气贯长虹的反修诗篇,这首诗写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你看: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诗的前半部分是借雪压冬云、寒潮滚滚、大雪纷飞的严寒景象来喻指当时国际上反华势力猖狂嚣张、不可一世的严峻形势,后半部分是写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怕形势险恶,不屈从外界压力,犹如傲雪斗霜的梅花一般,气候越恶劣,开得越精神。而那些猥琐俗鄙的现代修正主义者就象蝇蛆一般,经不起任何考验,就被历史的洪流荡涤已尽,冲刷得无影无踪。

  这首诗旨在歌颂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敢于斗争,不怕艰险,无私无畏的伟大精神,辛辣地讽刺了现代修正主义者的虚弱本质和丑恶嘴脸。其中“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两句,耐人寻味而又富于哲理。这两句本是联对,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两两相对的。它造成的形象是:高空寒流滚滚,冷彻天宇;大地阳气微吹,春意初发。这一冷一暖,一强一弱,对立存在,斗争转化,这既是寒尽春来自然法则的真实写照,又是反动势力必然灭亡,新生力量必然强大,终将取而代之的客观规律的揭示。

  总的来说,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在他的诗词中,这数重因素熔为一炉,同起作用,使他的诗词形成了为一般作家无法具备的特殊风采、气度和艺术风格,使他的诗词在文苑中馨香四溢,流光溢彩,成为流传千载的艺术珍品。
xqx090
xqx092
xqx092
xqx092
xqx092
xqx092



熔旧翻新,境界迥然






  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通过“推陈出新”,达到“古为今用”,这是毛泽东一贯的主张。其中关键是“推陈出新”,不能“推陈出新”,就谈不到“古为今用”。毛泽东的诗词,之所以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振奋不己,成为诗词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正反映出他在熔铸旧文化,推陈出新方面的高深造诣。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整引用前人诗句。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即引自唐朝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是说汉武帝时所造手托承露盘承接露水的金铜仙人在汉宫多年,现在被魏明帝迁出汉宫,金人辞别旧居,潸然泪下。一种凄凉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毛泽东在诗中虽然全句引用“天若有情天亦老”,却意在用自然界变化发展规律与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对比,说明世间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不变化不发展是不可能的。引用的目的是用“天若有情天亦老”来说明“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社会发展规律的。“沧桑”这一典故源于东晋葛洪的《神仙传?王远》,是“沧海桑田”的缩写,指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成大海的意思,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这样一来,李贺诗句中的凄清伤感的情绪没有了,而增强了积极的、唯物辩证的哲理性了。

  二、改动前人诗句的个别字词。如《菩萨蛮?大柏地》“雨后复斜阳”一句,就是把温庭箔《菩萨蛮》词中的“雨后却斜阳”的“却”改成“复”而来的。单就“雨后却斜阳”与“雨后复斜阳”词句本身看,意思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温词“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所表达的是一种无聊的闲情逸趣,而且还有些许凄清冷落的伤感。“堆轻絮”、“愁闻”、“零落”,把本来是大好的春光写成了近乎悲秋,再加上“清明雨”与扫墓、哀悼常联系在一块,使仅存的一点“逸趣”又顿减了许多。而毛泽东的这首《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写的是大自然的明丽美好的风光,表达的情调积极乐观。首句,五彩缤纷;次句,轻盈飒爽;第三句,对比鲜明;末句,凝重苍劲。或重写色彩,或重写动态,或重在对比。真是一步一景,绘形绘色。与温词相比,情调大异;虽一字之差,境界迥然。

  又如《七律・答友人》“我欲因之梦寥廓”一句,是由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改易而来的。但“寥廓”与“吴越”,境界大小已自不同,再联系下句看,“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所梦境界更其悬殊。“寥廓”较“吴越”广阔得多,“芙蓉国”比“镜湖”更是相去甚远。如果再从全诗的意境看,更是大相径庭。一是写个人的超脱,一是写革命光辉灿烂的远景,虽然都是写梦境,但所梦内容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美感却是大不相同的。

  再如《念奴娇・昆仑》“飞起玉龙三百万”一句,是从张元《雪》诗“战罢玉龙三百万”改易而来的。张元的“战罢玉龙三百万”写的是飞雪,以动写动;而毛泽东的“飞起玉龙三百万”写的是雪山,以动写静。如果再联系下句看,“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玉龙战罢,结果是鳞甲纷飞,而且是“败鳞”、是“残甲”,形象不美,心境也不妙,颇煞风景。而毛泽东的“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则描绘出了一幅群山飞舞,漫天皆白的奇丽景象,其寒威之猛烈,气魄之雄浑,岂是“败鳞残甲”能相提并论的。

  三、颠倒前人诗句的语序。如《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一句中的“萧瑟秋风”,就是曹操的“秋风萧瑟”颠倒语序而形成的。用“今又是”说明季节是相同的,用“东临碣石”点出地点也是北戴河,但一个“换了人间”却使词句词意突兀奇崛,境界全新。“魏武挥鞭”时的“碣石”,由于“越千年”,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又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唱雄鸡天下白”一句,便是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自”化用而来。其中“一唱雄鸡”和“雄鸡一声”在语序上作了颠倒,个别字也作了更动,但从词句的内在含义却大不相同了。李贺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幻想个人一旦飞黄腾达,便从幽寒苦闷的境遇中大放光明。毛泽东化用此句,却反映了中国人民从“长夜难明赤县天”的岁月中获得翻身解放,从黑暗的旧社会转向光明,一反李贺个人得失沉浮的感情思虑,而转为对祖国和人民胜利的赞颂。

  四、将前人诗句加以压缩或变化。如《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就是把李白的“云雨巫山在断肠”,杜甫的“云雨荒台岂梦思”,李商隐的“神女生涯原是梦”等前人诗句压缩变化摘取而来的。巧用神话中巫山、神女、云雨的传说,借巫山云雨表达长江上游的雨水,把巫山神女作为兴云作雨、掌握长江上游水势的神仙,使巫山神女的故事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和长江水利建设相联系,从而一洗几千年来轻薄文人给这一神话故事涂抹的低级下流的黄色色调,而利用其联想丰富的优点,赋予了全词以清新可喜、优美动人的姿容和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气息。

  又如《菩萨蛮?黄鹤楼》“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两句,是从崔颢《黄鹤楼》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两句变化而来。但崔颢诗兴起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乡愁,而毛泽东在词中表达的却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烟波江上的滔滔流水,暗自立下了决心继续革命的盟誓。

  再如《水调歌头?游泳》词的开头两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是化用三国时的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但民谣反映的是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思想,而毛泽东稍加改动,既反映了他以四海为家的阔大胸怀和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松愉快的心情,又表现了我们祖国处处都有美好的风物的状况。

  再如《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一句,是从唐朝张泌的“别梦依依到谢家”一句改造成的。从字句看,都是写的梦,但张泌抒发的是没落伤感的情调。其实,何止张泌,古人诗词里写“梦”往往表现消极的情调,如“人间如梦”,“世事一番春梦”,“浮生若梦”等一大半都是个人哀伤。而毛泽东在“别梦依稀”后面加上“咒逝川”三字,却表达了对已经一去不复返的黑暗岁月及其制造者是多么痛恨,而对“故园”和“故园”的人民,又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咒逝川”三个字,使毛泽东在写“梦”上与古人所表达的情调截然相反了。
xqx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