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xqx091
xqx091
xqx091
xqx091
xqx091



意境壮阔,美不胜收






  毛泽东同志具有浓厚的浪漫气质,长于形象思维,又富于革命激情,写出的作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如诗如画,韵味无穷,造成一处处令人难忘的艺术佳境,也就是常说的诗的意境。

  谈到意境,它包括了“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指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画和艺术形象。这“意”和“境”两方面融合一体,和谐一致,产生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形成了所谓的意境。好的意境应当有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还要新颖,具有独创性,不能重复沿袭他人的思路。

  毛泽东写诗词,就极善于把强烈深沉的感情蕴藏熔铸在生动的画面之中,加之他那高超的艺术构思能力,刻意求新的艺术眼光,因而就形成了一处处艺术“创造之境”。这种全新的艺术境界,情浓缩而含蓄,景生动而传神,具有余韵无限,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可谓词中上品,词中形成的意境就十分耐人录味,词的上阕写道: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这里描写的是云贵高原山区早春的晨景。这是一个寒冷的早晨,天空挂着一钩残月,一队大雁嘎嘎叫着从空中掠过。路面铺满一层白霜,西风猛烈地吹着。这时一队红军头顶残月。脚踏冰霜,迎着寒风,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娄山关进发。战士们急促行军,顾不上相互交谈。只听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低咽涩滞的军号声。在这幅画面里,没有明亮的色彩,没有鲜艳的红旗,没有响亮的音响,没有高亢洪亮的军号。这个境界给人的感觉是,天气很冷,环境很艰苦,任务很急迫,气氛很紧张,心情不轻松。读过之后,就好象置身于那样的境界,目睹了那行军的战斗行列,感受到那西风的寒冷和战斗气氛的紧张。特别是天上的那一钩残月和晨风中传播着的如同低咽的军号声,给人留下永难忘怀的印象。

  而《清平乐・六盘山》一词的意境却另是一番景象。词中描绘的是高高的蓝天,淡淡的白云,巍峨高耸的山峰,迎风招展的红旗。毛泽东站在山顶,瞩望四壁河山,回顾长征以来的战斗历程,展望未来斗争的光明前景,壮志情怀激荡于胸中。画面是鲜艳的,情绪是自豪的、欢快的。这首词与《忆秦娥・娄山关》同是反映红军长征路上翻越大山的情况的,然而两词的情调气氛竟有如此的差异。这是因为《忆秦娥》写于“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的开始阶段,作为一军统师的毛泽东,肩上的担子、心理的负荷都极为沉重。而写《清平乐・六盘山》时,红军已经战胜了重重困难,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毛泽东此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充满自豪的,所以两首词的意境泅异,给人的感受也就大不相同了。

  《浪淘沙?北戴河》是一首吟咏海洋的壮阔诗篇。据说毛泽东鉴于南唐后主李煜写的《浪淘沙》都属缠绵婉约那类词,便以这个词牌反其道而行之,有意写成一首风格豪迈奔放的,算作对古代诗坛靡弱之风的抨击。

  毛泽东的《浪淘沙》确实是一首风格奔放意境壮阔的绝妙词章: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是夏日的一天,大雨滂沱,幽燕茫茫,渤海滔滔,浪涌万叠。在这风狂雨骤波滚浪翻的日子里,那秦皇岛外的点点渔船依然出没在茫茫的海大之中。作者的视线一直在追踪着它们,深情地凝望着,凝望着,终于情不自禁地问道:“那些打鱼船究竟驶向伺处去了呢?”

  这是一幅大海风雨壮阔图。面对着这幽燕故地,广阔大海,滂沱大雨,滔天巨浪,片片银帆,诗人心潮逐浪,兴奋不已,不由对眼前壮美的大海和勤劳勇敢的人民发出深情的赞美。这眼前的景象又使他浮想联篇,思接千载,一下想起了在此留下遗迹的魏武帝曹操。想当年曹操曾驰骋中原,雄视八方,真有不可一世之概,然而他又给历史留下了什么呢?历史跨越了一千多年,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临大地,如今的中国大地却真正换了人间。

  这雄浑壮阔的大海,这大海上伟大的诗人,这诗人的伟大情怀,给读者带来多少想象,多少美感,多少艺术享受啊。

  《七律・到韶山》是一首赞颂家乡湖南人民英勇的革命斗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的七言律诗,诗的尾联是: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是一幅绝妙的田园风光图。读着这瑰丽的诗篇,眼前立刻会呈现这样一幅画面: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夕阳洒下一片殷红的霞光,金黄的稻寂随风掀动着一重重波浪。村头炊烟袅袅,收工回来的人们,踏着晚霞,带着喜悦,谈笑风生地向村中走去??那淡淡的暮霭,火红的晚霞,田间的碧浪,遍地的人群,他们的欢声笑语似乎就在眼前。这很自然地使人联想起陶渊明的田园诗,什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什么“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些诗句形象也很美,只不过陶渊明笔下是一种纯自然的农村生活画面,画中充溢着恬淡、闲适、古朴的民风。而毛泽东的诗句则不然,他将自己对家乡人民的热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好形势的喜悦之情,巧妙地熔铸在所描绘的画幅中,读后不仅使人如临其境,而且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让你情不自禁地同作者一起去享受那份丰收的喜悦。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毛泽东为一张女民兵的照片题写的一首绝句: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诗中那些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姑娘们,一个个神采奕奕,英姿勃勃,正在那里苦练杀敌本领。一轮红日刚刚升起,灿烂的朝霞映照着一片练兵场地。一队手持钢枪、正在艰苦操练的女民兵正沐浴在晨曦之中。她们一个个精神焕发,英俊威武。画面是如此传神,如此光彩照人,我们好象看到她们在匍匐卧倒、持枪瞄准的身影,看到她们那认真严肃的面部表情,听到那清脆悦耳的口令声。

  女民兵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特有事物,是毛泽东“全民皆兵”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毛泽东以满腔的热情为之大唱颂歌,并赋予她以美好的形象和诗的意境,给人留下了永远难忘的美好印象。

  《卜算子・咏梅》是一首咏梅的绝唱: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一反陆游的消极颓丧、孤芳自赏的情调,满怀深情地赋予梅花以崭新的风姿和战斗的风貌。他笔下的梅花,傲风霜,战严寒,报春讯,醒百卉,在艰苦条件下精神百倍,在胜利的时刻则谦虚自处。

  词的上阕,突出梅花在恶劣环境中做然盛开的形象。

  天气严寒,大雪纷飞,朔风怒号,冰凌垂挂,万花调谢,一片肃杀。就在这种情况下,一技红梅,坚枝挺拔,迎寒怒放。她开得那么无畏,那么精神,那么俏色夺人。她使弱者钦羡,仇者妒恨,但谁都无法与她比美。

  词的下阕,进一步展示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梅花虽俏,却无意与百花争春。她的超前开放,只是为了做一个报春的使者。待到山花烂漫、遍野飘香之际,她却隐身于百花丛中,为春天的真正到来而露出由衷的微笑。这形象是如此之美,品格是如此高尚,我们就好象看到了她那隐身群芳之中谦虚幸福的笑靥,受到她那崇高精神力量的巨大感染。读了这样的诗句,不仅能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而且对作者借梅花而全力歌颂的中国共产党人那种不畏艰险,不屈从压力,敢为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产生由衷的敬意,并从中得到一种深刻的作人的启示。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类似这样传神的镜头,感人的意境几乎随处可见: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意境壮阔而苍凉;

  “万类霜天竞自由”,气氛热烈而富有生命气息;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使人看到战争年代,建政权、分田地,百姓们兴奋紧张的表情神态;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既使人联想到冬春之际大自然季节的更替过渡,又使人联想起那六十年代初国际国内的政治风云。

  真正杰出的诗人,能通过优美、朴素的语言,把人们引入到他所描绘的那片天地中去,和他同欢乐、共忧思,并使人的思想境界得到充实和升华,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愉悦和鼓舞。

  毛泽东正是这样,他总是以他那博大的胸怀,豪放的气质,深邃的目光,给他所描绘的景象以理性和艺术的升华,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使读者陶醉在他所描绘的那片艺术天地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教益和提高,并叹服他所描绘的一幅幅美妙的生活画图。
xqx091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