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九三五年/八月地点/甘肃大草地策略/出敌之意,化不可能为可能结果/穿越大草地,摆脱包围网,免除被歼灭之危机
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七日,毛泽东指挥红军过大草地:目的是陕西省北部。
毛泽东首先指示先遣团:“北上抗日路线是正确的路线,是中央研究了当前的形势后决定的。现在,胡宗南在松潘地区的漳腊、龙虎关、包座一带集结了四个师,东西的川军也占领了整个岷江东岸,一部已占领了岷江西岸的杂谷脑;追击我们的刘文辉部已赶到懋功,并向抚边前进;薛岳、周浑元部则集合于雅川。如果我们掉头南下就是逃跑,就会断送革命。”
当时红军三面受敌,前面是大草地,如果不过大草地,就会“断送革命”。换而言之,就会“大家送命。”
毛泽东又说:“我们只有前进,敌人判断我们会东出四川,不敢冒险走横跨草地、北出陕甘这一着棋。但是,敌人是永远摸不到我们的底的,我们偏要走敌人认为不敢走的道路。”
看官,现在我们不妨翻阅一下国民党史书,其中有云:“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八、九月间,蒋总统督伤中央军及川中各军,加紧围剿,但匪所据的松潘高原,自九月以后即已冰山雪地,气候严寒,而当地居民,十之七八皆游牧为生之藏族,不事耕种,仅有少数玉蜀黍生产,粮食奇缺。赤匪劫掠藏民及喇嘛寺的牛羊,以为补充。而义民与喇嘛等,自动纠众,与匪殊死抗战。赤匪至此,乃感饥寒交迫,企图他窜。残匪五六千人,沿川青甘边境窜向陇东,国军沿途兜剿,击散不少。”
大草地荒无人烟,那里遍地都是积水,看上去是碧油油一片草地,下脚时却泥深没胫;没有人家可以投宿,只得露宿在潮湿的荒野中;没有粮食做饭,只能靠自背的干粮充饥。
美国学者特里尔用以下的文字描述红军过大草地――
“在甘肃过大草地是长征中最恐怖的经历,毛泽东失去了几千名战士,他们陷入泥淖、死于饥饿或受到当地土人的阻击,但这并没有影响毛的战略战术。一个部落的女酋长对汉人深怀敌意,她威胁说,任何帮助红军的人都将被开水活活烫死。红军第一次不得不为得到食物而‘抢劫’。毛后来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将来我们一定要偿还!这笔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抢来的给养。’”
红军先遣团从八月十一日出发到八月十六日,不到一个星期,完成了从茫茫草地踏出一条前进道路的重任。全军随后通过大草地。
九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红军陕甘支队,渡过白龙江,通过残缺而危险的栈道,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
腊子口乃岷山山脉一个重要隘口,是四川进入甘肃的天险门户。两座高山夹着一道山沟,山沟宽约三十多米,两边是悬崖峭壁;山沟两峰之间,有一条水深流急的石沙河,江上横架一座木桥,将两山相连。这桥是过腊子口必经之地。
甘肃军阀鲁大昌派有重兵把守腊子口。桥的附近筑有许多坚固工事,形成纵横交叉的火力封锁网。
鲁军阀企图通过天险和重兵来阻挡红军去路。从当时情况看,左右两边都有敌方重兵,一边是胡宗南的主力部队,一边是杨土司的两万骑兵。红军要北上,别无他途,只有通过腊子口这条路。
毛泽东和同僚研究后,决定夺取腊子口。
夜幕降临后,三十多名红军第六连勇士,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向对方展开正面猛攻。但国军一时并未还击,严守工事内,等红军火力一停,勇士们开始向桥头冲锋时,国军抛出大量手榴弹。红军方面所处地形不利,几次冲锋都未能奏效。
红军为压倒对方火力,加强攻击,轻重机枪不停扫射。但对方扔出更多手榴弹,使勇士们难有寸进。
毛泽东对突击队战斗情况和力量配置极之关心,多次派人到前沿阵地观察了解。不久下令突击队暂时撤回,休息后再攻。
配合六连正面进攻的一、二连,在团长率领下,准备从腊子口侧,包抄敌军后路。但腊子口右侧的石壁非常陡峭,难以攀登。有位勇士似有猿猴身手,终于攀爬上去,然后用绳将战友一个接一个腾空吊走。
撤下来休息的红六连,更组织敢死队,挑选到十五名勇士,编成突击小组,准备分两路向桥下集结,突击敌方:一路从桥底攀桥柱过到桥对岸袭击桥上敌人;另一路则在桥这边会同第一路,对桥上敌军作两面夹击。
新的战斗又起。第一路战士趁天黑摸到桥下,再攀桥向对岸运动;途中因有人不慎跌入水,目标暴露,敌军顿时向桥下猛烈射击,战士们无法前进,只好隐匿岩石背后,伺机再动。另一路战士,趁敌军向桥下扫射时,迅速冲到桥边,向对方掷出一排手榴弹,随即冲进敌军工事,展开肉搏战。右翼一、二连迂回也奏功,冲锋号起,杀声震天。
红军攻占腊子口,部分残敌直向岷州方向败退。毛泽东又赢一仗,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