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魏中山玉元英攻北徐州,围刺史昌义之于钟离。众兵百万,连城四十余。武帝遣征北将军曹景宗拒之,次邵阳洲,筑垒相守,未敢进。帝怒,诏睿会焉,赐以龙环御刀,曰:“诸将有不用命者,斩之。”睿自合肥径阴陵大泽,过涧谷,辄飞桥以济师。人畏魏军盛,多劝睿缓行。睿曰,“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旬日而至邵阳。初,帝敕景宗曰:“韦睿卿乡望,宜善敬之。”景宗见睿甚谨。帝闻曰:“二将和,师必济矣。”魏将杨大眼将万余骑来战。大眼以勇冠三军,所向皆靡。睿结车为阵,大眼聚骑围之。睿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洞甲穿中,杀伤者众。矢贯大眼右臂,亡魂而走。明旦,元英自率众来战。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一日数合,英甚惮其强。魏军又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乃定。魏人先于邵阳洲两岸为两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睿装大舰,使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为水军。会淮水暴长,睿即遣之,斗舰竟发,皆临贼垒。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风怒火盛,敢死之士拔栅斫桥,水又漂疾,倏忽之间,桥栅尽坏。道根等皆身自搏战,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魏人大溃,元英脱身遁走。魏军趋水死者十余万,斩道亦如之,其余释甲稽颡,乞为囚奴,犹数十万。睿遣报昌义之,义之且悲且喜,不暇答,但叫曰:“更生,更生!”
――摘自李延寿《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魏军――引者注)虽众,何所用之。
(曹景宗―引者注)良将也。仅次于韦睿、裴邃。
(韦睿――引者注)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
(魏军――引者注)百万之众,皆局。
――摘自毛泽东读李延寿《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
(见《毛译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等200、201、202页)
[解析]
韦睿是梁武帝的主要将领,有杰出的军事才干,成功地指挥了好几次重大战役。毛泽东读《韦睿传》,对其英勇善战的事迹批注不少。
前面的引文,说的是天监五年(506),韦睿督军解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之围的经过。这年,北魏中山王元英“众兵百万,连城四十余”,攻下了梁占领的徐州,把徐州刺史昌义之围困在钟离。毛泽东认为,魏军虽多,“何所用之”。梁武帝先是派曹景宗去解围,但因敌兵太多,军到邵阳,曹景宗就筑垒相守,不敢前进了。毛泽东批道:“良将也。仅次于韦睿、裴邃。”梁武帝又派韦睿去,韦睿昼夜兼程,看见魏军人多,部下却功他缓行,韦睿则无所畏惧,认为钟离如此危急,怎能缓行呢?毛泽东对韦睿的这个气概,颇为赏识,批道:“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23年,王莽派兵42万,包围了起义的绿林军占领的昆阳,当时还是义军将领的刘秀突围求援,然后又率3000人马,回攻王莽军队,集中突破了敌军中坚,遂内外夹击,歼灭了王莽主力。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率3万人马,在赤壁大败曹操的20多万人马。毛泽东把韦睿同刘秀、周瑜相提并论,可见评价之高,推崇他敢于以少敌众,以弱胜强的大将风度。
韦客率军到邵阳后,乘夜挖掘长堑,构造营垒,凭空突起,截洲为城。天亮后北魏主将元英见后大惊:“是何神也?”对这一段,毛泽东逐字加了旁圈。然后,曹景宗又派人潜入被北魏围困的城内,告诉他们援兵已到,以稳定军心。读至此,毛泽东很细心地批注:“此别一城,非违睿新筑邵阳洲之城。”在这一战中,起初,魏军攻韦睿甚烈,部下诸将,包括韦睿的儿子在内,都请求下城楼避敌如雨箭矢,韦睿不许,自己稳立城头。后韦睿用火攻魏军,魏军赴水而逃者淹死10余万,被梁军斩首10余万,其余弃甲投降者数十万。毛泽东逐字加了旁圈,批道:“百万之众,皆尽。”
对韦睿指挥的其他战斗,毛泽东也很有兴趣,批注中称赞有加。
梁武帝天监四年(505),韦睿都督众军攻北魏。他派人攻打北魏的小观城,久攻不破,于是,“睿巡行围栅,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请还授甲而后战。’睿曰:‘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今无故出人于外,必其骁勇。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魏军败,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读到这段话,毛泽东在“睿巡行围栅”处加了旁圈,天头上划三个大圈,批道:“躬自调查研究。”似犹嫌不足,又在自己写的“躬自”两字旁边加了旁圈,以加重“躬自”在调查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传中说到韦睿准备攻击从魏城里跑出来的几百个人时,毛泽东批道:“以众击少。”部下以没有准备而劝阻,韦睿认为这些必为守城的骁勇之辈,打败了他们,其城自拔。毛泽东在天头上划了三个圈,批道:“机不可失。”可诸将仍然犹豫,韦睿持节施令。毛泽东又逐字旁圈,批道:“决心。”结果一战而攻下小岘城,说明违睿的调查、分析和决断,都是正确的。
在攻下小岘城后,违睿又派人进攻北魏占领的合肥,也是久攻不下。于是,违睿到后,“睿案行山川,曰:‘吾闻汾水可以灌平阳,即此是也。’乃堰淝水。顷之,堰成水通,舟舰继至。魏初分筑东西小城,夹合肥。睿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将杨灵胤帅军五万奄至,众惧不敌,请表益乓。睿曰:‘贼已至城下,方复求军。且吾求济师,攸亦征众。师克在和,古人之义也。’国战破之,军人少安。”
读到这段,毛泽东在“睿案行山川”旁加了旁圈,天头上划着三个三圈,又一次批道“躬自调查研究”,还在“躬自”旁加了套圈,在“调查研究”旁加了单圈。可见毛泽东对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以取得战争胜利是多么重视,对韦睿的躬身调查是多么赏识。违睿正是在调查之后,提出在淝水修筑堤堰以通舟舰,以击破合肥的。起初,北魏援兵5万来救,诸将请违睿也派兵来,韦睿没有答应,认为胜败的关键不是双方都加兵。于是下令攻战,结果取胜。毛泽东对这段话也加了旁圈,批道:“以少击众”。
当淝水堤堰修成时,韦睿派人驻守,后被魏攻陷,逼近韦睿驻地。诸将都劝他退避,他非常生气,说“将军死绥,有前死却”,“因令取嫩扇麾幢,树之堤下,示无动志。”毛泽东也很欣赏,在旁加了圈,批道:“以少击众。”又在这四字旁逐字加旁国,以表示对韦睿临危不惧、胆识过人的称赞。
天监七年(508),司州刺史马仙■被魏军困扰,梁武帝派韦睿去援助。韦睿率军到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睿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毛泽东对这段话批注:“此曹操语。夏侯渊不听曹公此语,故致军败身歼。”夏侯渊是三国时曹魏名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在阳平被刘各击败战死。据《三国志》卷九《魏书・夏侯渊传》记载,当初夏侯渊屡打胜仗的时候,曹操数次告诫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讨;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对韦睿以曹操之语来回答那些讥笑他示弱的人,表明他不光是勇战的将领,也是善于“行之以智计”的将领,有勇有谋。毛泽东的批语,对他的做法表示了肯定,也说明毛泽东读史对军谋的熟悉。违睿的威名震慑了北魏中山王元英,他追击司州刺史马仙■,马本想雪邵阳洲被击败的耻辱,一听说韦睿增城起楼以待,立即退乓。结果韦睿不战而胜。
韦睿不仅能攻,而且善守。梁武帝初起兵时,郢州困守一年左右,城内101万居民死去十之七八,梁武帝派韦睿为江夏太守,兼理郢州府事。韦睿“科简隐恤,成为营理”,百胜都很信赖他。毛泽东批道:“善守。”
以上种种,违睿很有军谋,有胆有识,智勇兼备,能攻善守、攻守有度,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帅才,毛泽东称之为“有刘秀、周瑜之风”,当不为过。
韦睿有胆有识有量,能攻善守,识大局,顾大体,不争功,不恃宠,为南朝将领第一也。梁武帝半生功业仰仗于此人,毛泽东对他情有独钟,对韦睿的评价,已超过史家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