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dsbj115
dsbj115
dsbj115
dsbj115
dsbj115



16.审机独断,往往成功(读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九月,帝在朝城,梁段凝进至临河之南,澶西、相南,日有寇掠。自德胜失利以来,丧刍粮数百万,租庸副使孔谦暴敛以供军,民多流亡,租税益少,仓廪之积,不支半岁。泽、潞未下,卢文进、王郁引契丹屡过瀛、涿之南,传闻俟草枯冰合,深入为寇。又闻梁人欲大举,数道入寇。帝深以为忧,召诸将会议。宣徽使李绍宏等皆以为:“郓州城门之外,皆为寇境,孤远难守,有之不如无之,请以易卫州及黎阳于梁,与之约和,以河为境,休兵息民,俟财力稍集,更图后举。”帝不悦,曰:“如此吾无葬地矣。”乃罢诸将,独召郭崇韬问之

  ――摘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已成摧桔之势,犹献退兵之谋,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时审机独断,往往成功。

  ――摘自毛泽东读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09页)

  [解析]

  唐朝末年,各藩镇借抗击黄巢农民起义为名,拥兵割据。连绵不绝的战争火并,朱全忠消灭了许多割据者,初步统一了黄河流域,朱全忠本来参加黄巢的起义,后叛变降唐,被封为梁王。他逼唐哀帝以禅让形式自己即了帝位,国号梁,是为五代十国的梁太祖,被唐封为晋王的李克用父子,用16年的时间与梁展开了殊死的争夺战,其中反反复复,有胜有败。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勋整顿军纪,训练士卒,作战时亲自冲锋陷阵,终于逼使梁未帝自杀,梁亡。李存勋自立为帝,是为庄宗,国号唐。史学家称之为“后唐”。毛泽东在读这段历史时,十分注意后唐灭梁过程中的几次重大战役,并写有批注,加以评论。在《后唐灭梁》这四个字的标题旁,逐字加了旁圈。

  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年底,晋王李存勋出兵攻大梁。在一次战斗中,他手下的大将周德威父子双双战死,梁军四面围攻,占据一个土山,气势逼人。李存勋聚集溃散的队伍反攻,再一次夺下了这座土山。傍晚,对方又发动进攻,“晋兵望之有惧色,诸将以为敌军未尽集,不若敛兵还营,诘朝复战”。毛泽东在这句话旁画了一串叉,显然是对这种意见持否定态度,天平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阎宝说:“王彦章(注:梁国大将)骑兵已入濮阳,山下唯步卒,向晚皆有归志,我乘高趣下击之,破之必矣。今王深入敌境,偏师不利,若复引退,必为所乘。敌军未集者,闻梁再克,必不自溃,几决胜料敌,唯观情势,情势已得,断在不疑,王之成败,在此一战。若不决心取胜,纵收亲众,北归,河朔非王有也。”昭义节度使李嗣昭说:“贼无营垒,日晚思归,但以精骑扰之,使不得夕食,俟其引退,追击可破也”银枪大将王建及说:“贼大将已遁,王之骑军一无所失,今去此疲乏之众,如拉朽耳。王但登山,观臣为王破贼。”上述几处引文,毛泽东都逐字加了旁圈,并在天头上批注:“此战必不可少。”

  李存勖接受了这几个人的意见,说:“非公等言,吾几误计。”李嗣昭、王建及“以骑兵大呼陷阵,诸军继之,梁兵大败”,“死亡者几三万人”。这两处引文也是毛泽东逐字加了旁圈的。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梁军大势已去,犹作垂死搏斗。李存勖屯兵朝城,梁右先锋指挥使康延孝率百余骑兵来降。李存勖脱下自己的锦袍、玉带赠送他,封他为南面招讨都指挥使,领博州刺史,并向他询问梁朝的军情。康延孝告诉他,梁末帝既懦弱又糊涂,只信任越岩及张汉鼎兄弟,这些人卖官鬻爵,民怨很大。大将段凝等“智勇皆无”,“终必败亡”。康延孝还向李存勖出谋献策说:“臣窃观梁兵,聚则不少,分则不多。愿陛下养勇蓄力,以待其分兵。率精骑五千,自郓州直抵大梁,擒其伪主,旬月之间,天下定矣。”李存勖听后很高兴,接受了他的意见,夺取了郓州。毛泽东对康延孝的这段分析,逐字加了旁圈。当时,李存勖内外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梁将段凝等分数路大军前来争夺郸州;契丹要在“草枯冰合”时来搔扰;而军资粮草又因战乱的破坏。十分匮乏。“帝深以忧”,招集诸将商量对策。宣徽使李绍宏等“以为郓州城门之外,皆为寇境,孤远难守,有之不如无之,请以易卫州及黎阳于梁,与之约和,以河为境,休兵息民,俟财力稍集,更图后举”。毛泽东对这种畏缩妥协的主张,又一次逐字画了一串叉,在天头上批注:“已成摧枯之势,犹献退兵之谋,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时审机独断,往往成功。”

  李存勖听到李绍宏等人的意见很不高兴,说:“如此,吾无葬地矣。”他让诸将回去,独自征询枢密使郭崇韬的意见,郭崇韬说:你不洗澡,不解盔甲,日夜征战15年,终于做了皇帝,老百姓都盼望国家太平。现在刚夺得郓州就守不住,怎能安定中原呢?如采纳那种退避的意见,我恐怕将士都会“食尽众散”,虽划河为界,谁为你守卫呀?我曾详细询问过康延孝,“段凝本非将材,不能临机决策,无足可畏。降者皆言大梁无兵,陛下若留兵守魏,固保杨刘,自以精兵与郸州合势,长驱入汁,彼城中既空虚,必望风自溃。苟伪主授首,则诸将自降矣”。毛泽东对这段分析意见,逐字加旁圈,在天头上批注:“仍康延孝之意。”

  李存勖听取了郭崇韬、康延孝的意见,先挫败了进攻郓州的梁军,“帝大喜,谓郭崇韬曰:郓州告捷,足壮吾气”,继而直取大梁,梁末帝自杀,梁亡。李存勖“审机独断”,获得“成功”。毛泽东对历史上这一次战争,在批注中评论说:“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郓崇韬之助,此三人者可谓识时务之俊杰。”毛泽东对李存勖这个人也有多处圈划批注。明朝史学家张薄,在《通鉴纪事本末》中评价李存勖说:“晋王志气远大”,李存勖父亲李克用活着的时候,对梁的威胁很忧虑,“晋王慰以养尊待时,勿轻沮丧”。他说,“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李存勖一即帝位,立即直入大梁,“兵败而复胜,师正而出奇,询谋良将,决断胸中,履险若夷,及锋即用”。毛泽东对这些引文都加了旁圈,有的在天头上还画着三个圈,以示重视。

  《通鉴纪事本末》中又记载:李存勖进取大梁之前,“魏遣魏国夫人刘氏,皇子继发归兴唐,与之决曰:‘事之成败,在此一举,若其不济,当聚吾家于魏宫而焚之’。”这种破釜沉舟的壮气,毛泽东很赏识,对这一段逐字加了旁圈,天头上批注:“生子当如李亚子。”亚子,是李存勖的小名,三国时,曹操与孙权对垒作战,见到吴军队伍整齐,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毛泽东读史至此,不禁赞叹:“生子当如李亚子。”这是对李存勖的很高评价。
dsbj115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