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问的分工以每个国家的可能性为依据,并导向共同的繁荣,每个国家都拿出一部分资源来满足其他国家的需要,而自己又依靠其他国家的友好帮助。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间的合理分工促进这些国家生产力在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因为每个国家不仅可以有计划地动员本国的资源,而且可以有计划地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来达到共同繁荣。
同时,社会主义的分工可以使各个国家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平等成员,彼此取长补短,因而有可能节约财力和人力,消除国民经济中个别部门的不必要的平行发展,以加快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每个国家都可以集中自己的人力财力来发展在本国有最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生产经验和干部的部门。而且个别国家可以不必生产能靠其他国家供应来满足需要的产品。这样就可以在工业中达到合理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在粮食和原料生产上达到最适当的分工。
――摘自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欧洲的好处之一,是各国林立,各搞一套,使欧洲经济发展较快。我国自秦以来形成大帝国,从那以后,少数时间是分裂、割据,多数时间保持统一局面。缺点之一是官僚主义,统治很严,控制太死,地方没有独立性,不能独立发展,大家拖拖沓沓,懒懒散散,过一天算一天,经济发展很慢。现在,我们的情况完全不同了,全国各省又是统一的,又是独立的。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是如此。从政治上来说,各省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服从中央的决议,接受中央的控制,独立地解决本省的问题,而中央的重大决议,又都是中央同各省商量,共同作出的。从经济上来说,中央要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不要限制、束缚地方积极性。我们是提倡在全国统一计划下,各省局可能都搞一整套。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只要能就地取材,就地推销,凡能办的事情,都尽可能地去办。不能办的事情,当然不要勉强去办。这里要注意,原料供应,产品销售,地方应当服从中央的调度安排。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见《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
[解析]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三十六章“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着重阐述了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国际分工问题。毛泽东在谈这一章时对教科书的观点很不以为然。“教科书”写道:“在社会主义阵营,没有也不可能有经济扩张、不等价交换、竞争、强国剥削和奴役弱国等。”毛泽东在此处批遁:“事实上有。”在“教科书”“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多方面的合作,以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互助为基础”处,毛泽东批道:“事实上也是没有做到”。
“教科书”把计划经济的思想不仅贯穿发展国内经济,还把它扩大到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济关系中,显然是不妥当的。参泽东认为,“教科书”的提法不好,我们甚至对各省都不这样提。他认为,应当给地方一定的独立性,在不妨碍全面的情况下,各省可以尽可能各搞一套。毛泽东认为,欧洲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国各搞一套。他对“教科书”主张的“使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总的水平逐渐拉平”提出了质疑,认为各国人口不等,资源不同,历史条件不一样,革命有先进和后进的区别,怎样能拉得平呢?“拉平”的观点实际上是布哈林的均衡论。外蒙革命那么久了,经济上一直还很落后,实际上无法拉平。
“教科书”后来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情况就不同了。它是一个大国,人口居世界第一,拥有丰富的种类繁多的自然资源,因此它自然给自己提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任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参国社会主义的国际分工的体系,并享有这个体系的一切好处。”毛泽东对此批道:“这段写法可以。要知道这是经过我们同他们争论,才这样写下的。过去,他们和东欧的一些国家都曾经要我们不搞完整的工业体系。像捷克、日本这些国家,铁矿等资源靠外国,还发展了钢铁工业,我们资源多,怎么能不搞呢?”
在毛泽东的上述读书评论中,有两点是特别高明的,一是把国家利益置于意识形态之上,就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要强调各国独立自主,在国家关系上,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为原则。他对“似乎想用经济力量来控制别的国家”的国家保持了高度的警惕,这不是没有根据的。教科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各国的发展,以它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完全独立和自主为特点。”毛泽东对这个说法是赞成的。
毛泽东的第二个高明之处,是立足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强调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独立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农业,更要搞好。“吃饭靠国外,危险得很。”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毛泽东一直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发展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尽管后来出了一些偏差,但这两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毛泽东尽管强调各国各搞一套,但他并不主张搞“大而全”、“小而全”,如“教科书”写道:“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都是中、小国家,对其中每一个国家来说,发展所有的工业部门,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也是力不胜任的。”毛泽东对这段论述,也是同意的。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教科书”的观点不是一概否定,而是有分析、有取有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