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dsbj172
dsbj172
dsbj172
dsbj172
dsbj172



26.改变外界,又改变自己(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阐明了这种认识过程中的辩证法,阐明了现实与认识的充满矛盾的运动的人,首先是马克思。马克思指示了:现实与认识――客体与主体――之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于社会的实践之历史的发展中。不只认识客体,并且认识主体,也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起变化。人类作用于外部自然,一面变革它,同时又变革自己的性质――马克思说。与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一样,费尔巴哈也不把认识看做历史的过程。在费尔巴哈说来,认识是不变的自然之不变的反映。在他说来,认识主体,也和认识客体相同,是不变的,不发展的东西,而是在实践过程之外被把握的。他以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不是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上发生的东西。他没有看到社会的实践变化了认识的客体。他并不理解:物质的=感性的人类,连同他的五官,都是世界史的产物。他不知道;人类的感官,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在人类的实践之历史的发展中,都不是不变的东西而是发展的分化的东西。费尔巴哈心目中的人类,不是由于社会的活动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主体,而是直观的实体。马克思批评他说:“他不离开抽象的理论之范围,他不在使人类变成现在这样的一定社会关系中、不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人类,所以他决不能到达于现实的存在着活动的人类,而停止于所谓‘人类’的抽象物的境界,只能感觉上稍微认识‘实在的,个别的,肉体的人类’。”

  ――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在实践中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的统一。

  改变外界,同时又改变自己。

  费尔巴哈:主体与客体都不是历史上发生与发展的东西,认识是不变的自然的不变的反映。二者的统一,是不蛮状态的统

  人类的感官是在劳动过程中发展的与分化的。

  ――摘自毛泽东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4日读西

  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7、18页)

  [解析]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木第3版)在这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另一个基本道理:认识的客休是发展变化的,认识的主体也是在改造客观世界(客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或者说,认识主体与客休在实践中实现其辩证统一。把社会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从而引起旧的认识论发生革命性变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大理论贡献。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实践中,人类一方面改变着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使之适应或满足于人类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的主体也得到改变和发展,这既表现为人的感官的进化、分化与发达,又表现为人的大脑的发达与完善等等。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来说明认识客休与主休的辩证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以往旧认识论的根本特征。费尔巴哈(1804―1872)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他从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当时德国思想界起到了一种思想解放的巨大作用。他的唯物主义的合理内容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化来源。但是,他在认识论上还没有超出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他的认识论还是一种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对认识主体――人的理解是生物学的。他认为人只是自然的存在物。他不知道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改造客观外界的、由广大的劳动群众为主体而进行的社会实践中来认识世界,并且改变自身和认识自身的。这样他就不可能看到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不可能科学他说明认识的来源、发展和标准,不可能科学他说明认识的目的,不可能说明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抓住了“社会实践”这个科学解决认识论各种基本问题的关键,非常注意思考和理解《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版)在这里对社会实践作用的阐述,把书中的基本观点加以凝练,写下了上述批语。毛泽东后来在《实践论》中写道:“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6页)这就成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关主体与客休关系的一个经典表达。
dsbj172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