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dsbj247
dsbj247
dsbj247
dsbj247
dsbj247



10.不可沽名学霸王(读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已经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民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一条妙计。

  ――摘自毛译东1948年10月31日为新华社写的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见《毛译东新闻工作文选》第261―262页)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解析]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和刘邦逐鹿中原,项羽的军事力量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优势状态,可最后终归失败。其失败原因,特别是毛泽东对其失败原因的看法,我们在上一个条目着重叙述了不肯纳谏,不善用人这个方面。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这便和他主观上的弱点自然有关。在毛泽东看来,“沽名”就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对此.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也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史记・项羽本纪》多有记叙。我们还是以前一个条目中涉及到他不肯纳谏的几个事例来说明。

  项羽率部经过苦战,击败秦军主力,比刘邦后入关,两军发生冲突。可项羽“为人不忍”,为避免负“不义”之名,没有以四十万对十万的军事优势去消灭刘邦,甚至在鸿门宴上莫名其妙地阻止了部下诛杀刘邦之举。注释毛泽东“不可沽名学霸王”诗句者,多以这件事来说明项羽的“沽名”所在。

  毛泽东认为尤不可学的是,应当还有项羽对诡计多端的敌人姑息宽容的缺点。在楚汉战争最激烈的时期,两军在荥阳相持,本来,楚军已经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害怕了,便请求休战,以让出荥阳来换取项羽承认荣阳以西为汉的领土,项羽竟同意了。后来,战事几经反复,楚军逐渐失去了优势,“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合约签订后,项羽就解除了戒备,引兵回到了东边,可刘邦却背约出击,打了过来,终于在垓下彻底击败了项羽。1949年4月毛泽东写“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时候,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和谈代表便曾提出划江而治,维持类似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的谈判方案。了解这一背景,或许能增进对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含义的理解。

  此外,《史记・项羽本纪》还记叙:“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所谓项羽“沽名”,大体也是指他不忍天下匈匈受苦,从而希望歇兵罢战的心理状态,这就不能不影响他的决策。一向把战争分为正义的和不正义的两种,并主张以战争消灭战争,以战争求得和平的毛泽东,在读《项羽本纪》的时候,自然是不会赞成这种观点的。

  毛泽东对项羽败走乌江时,以“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为由,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杀而死,是不赞同的,但他并不特完全否定态度,觉得这悲剧结局中还多少体现了一些个性风采,所以借此来讽刺蒋介石在失败时连项羽身上具有的“羞耻心”也没有。
dsbj247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