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一个阶级革命要胜利,没有知识分子是不可能的。你们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魏、蜀、吴三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知识分子,有高级的知识分子,有普通的知识分子,那个穿八卦衣拿鹅毛扇的就是知识分子;梁山泊没有公孙胜、吴用、萧让这些人就不行,当然没有别人也不行。无产阶级要翻身,劳苦群众要有知识分子,任何一个阶级都要有为它那个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奴隶主有为奴隶主服务的知识分子,就是奴隶主的圣人,比如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我们中国的奴隶主也有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周公旦就是奴隶主的圣人。至于封建时代的诸葛亮、刘伯温,《水浒传》上的吴用,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因为整风审干,好像把知识分子压低了一点,有点不大公平。好像天平,这一方面低了一点,那一方面高了一点。我们这个大会,要把它扶正,使知识分子这一方面高一点。
――摘自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日头政治报告(见《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第148页)
[解析]
群雄逐鹿,义军造反,总要形成以某个领袖人物为核心的相应的集团。出谋划策的智爱人物,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即知识分子,自是这个集团的必备人物。如楚汉之争时刘邦集团的张良,三国时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宋时宋江集团的吴用,元末朱元璋集团的刘伯温,明末李自成集团的牛金星、宋献策。最有意思的是隋末瓦岗寨集团的徐茂公,其原型徐懋功本为善战的将领,在演义小说中则定型为摇鹅毛扇的人。无论正史,还是小说、演义,都是注重这类人物形象的铺叙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水浒传》中的吴用等,是塑造得比较好的典型。毛泽东读这两部小说,印象自然较深。他的评论,却不是就小说谈小说。他用阶级分析法来说明这一现象,提出:“任何一个阶级都要有为它那个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鉴于诸葛亮、吴用等在小说描写的军事和政治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有时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毛泽东提出:“一个阶级革命要胜利,没有知识分子是不可能的。”无产阶级要翻身,也必然如此。
无论是读史,还是读小说,体会到并强调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在毛泽东那里是不多见的。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郑重地发表上述讲话,是有特殊背景的。这就是:“因为整风审干,好像把知识分子压低了一点,有点不大公平,我们这个大会,要把它扶正”。诸葛亮、吴用便合乎逻辑地成了说明这个道理的例子。
促进加入革命队伍的知识分子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实现同工农兵群众的结合,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也是在1945年4月24日的这个讲话中,毛泽东说:延安整风前,有“很多文化人总是和工农兵搞不到一起,他们说边区没有韩荆州。我们说边区有韩荆州那时延安有很多人想找‘韩荆州’,但是找错了方向,找了一个打胭脂水粉的韩荆州,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韩荆州,就是《前线》里的克里空。他们找不到韩荆州在哪里,其实到处都有韩荆州,那就是工农兵。工人的韩荆州是赵占魁,农民的韩荆州是吴满有,军人的韩荆州是张治国”。毛泽东在这里提到的几位“韩荆州”,都是当时边区的英雄模范。毛泽东还说:直到去年春季赵毅敏带着杨家岭组织的秧歌队,跑到安塞扭秧歌,安塞正在开劳动英雄大会,那些老百姓也组织了秧歌队和杨家岭的秧歌队一块扭起来。我说从此天下太平矣!因为外来的知识分子和陕北老百姓一块扭起秧歌来了。这自然是整风带来的成果。但为防止看低知识分子的偏向,确有必要申明他们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性,由此,毛泽东说了前面那一大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