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冀州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白请旦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缓,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缓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不意博应事变乃至于此。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
博为左冯翊,有长陵大姓尚方禁,少时尝盗人妻,见析,创著其颊。府功曹受赂,白除禁,调守尉。博闻知以他事召见,视其面,果有瘢。博辟左右问禁:“是何等创也?”禁自知情得,叩头伏状。博笑曰:“大丈夫固时有是。”博因敕禁禁晨夜发起部中盗贼,及他伏奸,有功效,博擢禁连守县令。
――摘自冯梦龙《智囊》卷三《上智部・通简・朱博》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此吏亦可不杀,教以改过,调改他职可也。
使人改过自效。
――毛译东读冯梦龙《智囊》卷三《上智部・通简・朱博》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53―54页)
[解析]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别号子犹等。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少有才气,博学多识,行为不羁。屡试不第,以教书为生。在文学创作和编纂上成果丰富。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颇称名于世。他在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改编、整理的同时,还纂集了几部颇有价值的笔记小品,《智囊》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该书编集明代以往的经史子传、野史丛谈、演义传说中的有关智慧的故事近两千则,部类分别,按以评语。上自经国大略,下至市井小智,旁及妇女儿童的高见卓识,无不在他的搜罗选取之中。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且寓意丰富,发人深思。毛泽东很喜欢这本书,在上面的批注较其他文学作品都多。据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回忆,1963年元月初,章士钊托她带一本线装《智囊》给毛泽东。
《智囊》里“朱博”一条,叙述了汉代武官出身的朱博做冀州刺史时的两件事。一件是说,朱博在巡视部属时,数百个官吏和老百姓聚众拦道,说要告状。一个从事将情况告诉朱博,请他滞留该县处理。朱博心中明白他是要试探自己的本事,便让从事明文告知:想告县级官吏的人,各自到自己郡里去告,刺史不直接监察这一级官吏;想告郡守、邑宰一级官吏的人,等本刺史巡视回到治所再来告;其他那些属于打官司举盗贼的事情,则到各个管辖部门找从事处理。这些安排,使四五百人顷刻散去,都没有想到来博应变能力这样强。后来朱博慢慢打听,果然是这位老从事教唆百姓聚众拦道,于是“博杀此吏”。
再一件事是说,长陵大姓中有个叫尚方禁的,年轻时盗人妻被砍伤面颊。官府的功曹受了贿赂,没革除尚方禁,反调他作守尉。朱博听到此事,找借口召见尚方禁,避开左右,故意问他脸上的伤疤怎样来的,尚方禁自知朱博已知实情,连忙叩头据实禀报。朱博笑着说:“我想为你洗耻辱,你能自己效力吗?”尚惊喜道:“万死不辞。”朱博让他有机会便记录别人言论,将他视为亲信耳目。这样,尚方禁经常破获盗贼等犯罪活动,很见成效,后升至县令。很久以后,朱博又召见那位功曹,一一列举尚方禁等人的事,痛加斥责,令他将自己受贿的事情全部写下来。功曹惶恐万状,详记所有为好为贪为贼之事。朱博也要他改过自新,然后拔刀将他所写罪状裁成纸屑。这功曹后来战战兢兢,尽心尽意,办事没有差错,朱博也就重用他了。
这两件事,都属于怎样对待犯了错误的部下的问题。毛泽东不同意朱博杀掉那个有意为难他的老从事,认为把他“调改他职”就可以了;对朱博起用尚方禁和那位功曹,则表示肯定,认为这是“使人改过”的成效。两个批语,表明毛泽东很重视“教人改过”的处理方法。
《智囊》里“朱博”一条后面,有一条“韩裒”,说北朝周文帝时,北雍州刺史韩裒为平息境内盗贼,通过暗访,具列盗贼姓于簿,然后张榜告示:“凡盗可急来首,尽今月不首者,显戮之,籍其妻子以赏前首者。”于是,“旬月间盗悉出首。裒取簿质对,不爽,并原其罪,许自新。由是群盗屏息。”毛泽东读至此,又批道:“使人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