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hun008
hun008
hun008
hun008
hun008



九 不怕“鬼”的背后






  1.毛泽东为什么喜欢说“鬼”?

  已故文学家何其芳先生,在1977年辞世前留下一篇文章:《毛泽东之歌》。这是篇珍贵的文字,后发表于《时代的报告》1980年第1期。文中谈到因撰写《不怕鬼的故事》一书的“序言”,毛泽东于1961年1月4日和1月23日同他的两次谈话。

  《不怕鬼的故事》在60年代前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曾是党内干部整风的阅读书籍。从编选思路,到出版宣传,毛泽东都悉心过问,花了不少精力。毛泽东为什么给以这样的注重?在一本书的背后,透出沉甸甸的历史内涵,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思想心态,以及一代伟人那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不怕鬼”、不信邪的性格特点,还有那悠长的文化积淀。

  有些外国学者指出:“鲁迅无疑背负着某些鬼魂,……甚至隐藏着一种秘密的爱恋,他对目连戏鬼魂形象的态度就是一种偏爱。很少有作家能以这样大的热忱讨论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主题。”的确,鲁迅爱说鬼,考证“无常”,为“鬼话”《何典》作序。

  毛泽东也有同好。他爱谈《聊斋》里的鬼,对其中《席方平》里的一个细节特别欣赏,认为作者蒲松龄在书里是借鬼狐说教。晚年,他又把自己比作别人打鬼借助的钟值。说起这些“毛骨悚然”的主题,他始终是津津乐道。

  我们知道,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鲁迅,都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他们绝不可能相信世界上真有什么鬼神,鲁迅曾有“踢鬼”的经历,毛泽东从小就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不信邪的劲头,晚年更有“打鬼”的号召。他们为什么会热衷于谈论子虚乌有,且有封建迷信之嫌的“鬼”呢?

  鬼和鬼的有关传说、故事、禁忌、仪式是中国民间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中缺了鬼,可以说就不成其为民俗。农村的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接受“鬼教育”,或者说受鬼文化的熏陶,尽管被吓得战战兢兢,但很少有哪个乡下孩子不爱听鬼故事的。

  民俗中的“鬼”,一般说来有两种表征,即“爱”与“畏”,所谓“人心有所爱,则为祖考眷属之鬼神,人心有所畏,则为妖异厉恶之鬼神。”为前者,则鬼可亲,可近,可谑戏捉弄,但鬼又是可怕的,或者说,主要是可怕的,因为鬼与死亡相联系,牛头马面,狼牙锯齿。人在描绘鬼时极尽其对可怕恐惧事物的想象。鬼能祟人、祸人,引人上吊跳河寻替代。鬼狰狞恶厉,阴森森,冷冰冰,地狱里有刀山火海加油锅。活着的人纵使对自己死去的亲人 (家鬼),也是敬畏多于爱怜,家人生了病,首先会怀疑是哪个在阴间的亲属来要钱。

  每个乡下孩子,都会受这种鬼文化的熏染,在潜意识深处打上深深的印迹。凡成人后敢于不避忌讳,慨然谈鬼、嘲鬼、戏鬼者,大都是小时候不信邪的“野孩子”。毛泽东正是这样的一个“野孩子”。在他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之后,意识中的神鬼信仰是去掉了,但鬼神本身却化为一种文化符号,积淀在他心理结构中。正如鬼在民俗文化中具有二重性一样,毛泽东在使用“鬼”这个符号时,也具有双重性。

  在通常情况下,鬼是狞厉、邪恶的象征。青年毛泽东在办《湘江评论》的时候,曾大声疾呼:“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40多年后,毛泽东再一次喊出:“不怕鬼,不怕魅,……奇儿女,如松柏。”(《八连颂》)这里,“鬼”、死人象征一种需要反抗的压迫力量。

  有时,在毛泽东那里,“鬼”似乎又变成了被压迫者,可亲近。比如他说《聊斋》中奉冥王命令要把席方平锯成两半的鬼,就富有同情心,敢于不从邪恶的冥王,故意锯偏,以完整地保存席方平那颗不屈抗争的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号召群众造反,也说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

  应该说,毛泽东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谈鬼,都是借鬼说人。但谈人非要借鬼,这本身就说明问题,世上可谈的话题很多,干嘛非要说“鬼”,而且还要堂而皇之地把鬼故事编出来,印给大家看。作为党的领袖竟一点也不在乎“迷信”的嫌疑,这说明,鬼文化在毛泽东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有意无意之间,这些童年的阴影就会滚露出来。解放后毛泽东对“阶级敌人”贬意词用得比较多的就是“牛鬼蛇神”,牛鬼者,民间最恐怖的勾魂使者“牛头马面”是也。借鬼讲哲学,恐怕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中也不多见,也只有毛泽东这样出身中国农家的思想家才会如此。

  鲁迅谈鬼,热衷的是鬼里的谐趣;毛泽东谈鬼,则要挖掘“鬼话”里的人生哲理,竭力让人“不怕鬼”。

  毛泽东一生遭遇各种风浪,似乎就是一场不歇的捉鬼、打鬼的战斗。

  早在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就把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和由玉皇大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所构成的“神权”,作为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封建绳索之一,认为是农民革命运动必须冲决的罗网。所谓神权,就是鬼神崇拜,一是超现实的幻想世界奴役着现实人们的精神,使人们在自己幻想出来的神鬼力量面前感到无比自卑,陷入异化状态。于是,他串入乡间,抽着烬同农民聊灭,向他们灌输这样的信念:“巧得很!乡下穷光蛋八字忽然都好了!坟山也忽然都贯气了!神明么?那是很可敬的。但是不要农民会,只要关圣帝君、观音大士,能够打倒土豪劣坤么?那些帝君、大士们也可怜,敬了几百年,一个上豪劣坤不曾替你们打倒!现在你们想减租,我请问你们有什么法子,信神呀,还是信农民会?”

  这是破坏旧世界的打鬼倡导。建设新世界似乎也需要时时扫荡挡在路上的妖魔鬼怪。1955年,他是这样来嘲弄那些怀疑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人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犹如“大海的怒涛,一切妖魔鬼怪都被冲走了”。

  毛泽东似乎有理由蔑视鬼。1957年初,他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的时候,不少人并未想通,譬如,认为戏台上就不应出现鬼戏。毛泽东则不然,这期间,“牛鬼蛇神”成了他的口头掸。我们且按日程罗列一下。

  1月27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宣布:有些现象在一个时期是不可避免的,等它放出来以后就有办法了。比如,过去把剧目控制得很死,不准演这样演那样。现在一放,什么 《乌盆记》、《天雷报》,什么牛鬼蛇神都跑到戏台上来了。这种现象怎么样?我看跑一跑好。许多人没有看过牛鬼蛇神的戏,等看到这些丑恶的形象,才晓得不应当搬上舞台的东西也搬上来了。然后,对那些戏加以批判、改造,或者禁止。有人说,有的地方戏不好,连本地人也反对。我看这种戏演一点也可以。究竟它站得住脚站不住脚,还有多少观众,让实践来判断,不忙去禁止。

  3月8日同文艺界代表人物座谈时,有人请他讲讲继承遗产的问题,并说有人传达,说毛主席曾讲过在剧目中演出些有牛鬼蛇神的戏不要紧,不致影响农业合作社减产,因此大家对这个问题弄不清楚。毛泽东在回答中先后讲到:我并不赞成牛鬼蛇神,过去的办法是压,现在出来则害怕了。一些牛鬼蛇神的戏,看看也可以,我们看 《封神演义》,不是牛鬼蛇神吗?社会上有牛鬼蛇神,剧目里有也不稀奇。演来看看也没有什么可怕。拿更好的东西来代替它,当然很好,又拿不出来,还是让它演吧!否则,等于是不让他们演戏。戏是看,鬼不一定信。老百姓天旱信龙王,风调雨顺,他又不信了,雨多了他更不信。放一下就大惊小怪,这是不相信人民,不相信人民有鉴别的能力。不要怕,如果每个舞台都是牛鬼蛇神,人民不反对?!

  3月12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又说:“最近一个时期,有些牛鬼蛇神被搬上舞台了。有些同志看到这个情况,心里很着急。我说,有一点也可以,过几十年,现在舞台上这样的牛鬼蛇神都没有了,想看也看不成了。我们要提倡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东西,但是不要害怕人们接触错误的东西。单靠行政命令的办法,禁止人接触不正常的现象,禁止人接触丑恶的现象,禁止人接触错误思想,禁止人看牛鬼蛇神,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当然我并不提倡发展牛鬼蛇神,我是说 ‘有一点也可以’。某些错误东西的存在是并不奇怪的,也是用不着害怕的,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学会同它作斗争。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

  3月18日,在济南召开的党员干部会议上说:牛鬼蛇神跑到戏台上来了。这些东西慢慢会淘汰的,现在让它演一演也可以。戏台上出现各种不正常的东西多了,人们就会说话,说话的多了,看戏的就少了,它那个东西就不演了。他们演那些戏,就不如让他们互相竞争,用百花齐放这样的办法比较好。

  3月19日,在南京召开的党员干部大会上说:上海唱的《狸猫换太子》,许多妖魔鬼怪都上来了。妖魔鬼怪,很多人没看过,我也没看过,我很想看一下这个戏,为人在世不可不看,就是不要看多了,不要天天搞妖魔鬼怪,搞一点见见世面。让它搞一个时期,会有人批评的,不必因为那些东西我们去着急。何必那么急?写了几篇小说,几篇诗歌,演了《狸猫换太子》心里就那么急,让他们经过社会评论,逐步使那些作品、那些戏曲加以适当改变,而不要用行政命令来禁止。同志们不要误会,说我在这里提倡妖魔鬼怪,我是想消灭它,消灭的办法,是让它出现一下,让社会大家公评,真理就会慢慢上升,逐步改造。过去我们用命令禁止,禁止了七年,现在搬上来了,可见禁止是不灵的,硬禁是不灵的。

  4月15日,在杭州召开的四省一市省市委书记思想工作座谈会上说:谁说要牛鬼蛇神?谁说要《火烧红莲寺》?看问题要有一个过程。问题是群众要看。普陀山仍在拜佛,基督教、天主教仍在信,我们也有迷信,脑子里有个框框,即是信佛教信回教可以,但戏台上不可以,总认为搞不得,这不也是迷信吗?为什么那么些人信教拜佛都可以,就不可以在演戏当中也拜一下、迷信一下呢?他们有观众,不能压,只能搞些好的东西,与它唱对台戏嘛!应该让群众复杂些,各种对立物都有,我们的任务就是提高大家的科学知识,提高了,迷信就要逐步减少了。

  几次讲话,中心意思大体一致。“牛鬼蛇神”这一概念,虽然有时是泛指旧剧目,但总是同人们迷信的那个鬼,乃至同现实社会中的坏势力联系起来的。毛泽东坚信,让牛鬼蛇神跑出来让人们看看,也成不了气候,反而会让人们擦亮眼睛,主动地去驱逐追打。

  不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谈鬼,并指导编选《不怕鬼的故事》,则有特殊的背景和具体的所指。

  2.多事之秋在四方电讯上的批示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进入多事之秋。

  一度意气风发的“大跃进”,使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受到破坏,一堆堆不成材的钢铁散在各处,派不上用场。

  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充满希望的尝试――人民公社化运动,搞一平二调,损害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公共食堂,炊烟散尽。

  与此同时,国际国内有了议论,党内党外也有了议论。有些议论还不大好听。

  祸不单行。国际局势在这个时候趋于恶化。

  1957年底,中美之间关于相互放弃使用武力的外交会议中断,台湾国民党军队加紧对大陆骚扰破坏。1958年8月,毛泽东下令炮击金门,美国增兵台湾海峡。

  1959年3月,西藏分裂势力发动武装叛乱,中国同印度的边界纠纷渐趋尖锐,边境冲突战争不可避免。

  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遭到毛泽东的断然拒绝。炮击金门后,赫鲁晓夫深恐妨碍“苏美合作”,给中国施加压力;中印边境冲突爆发,苏联不间是非曲直,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中苏分歧公开化。1960年7月,苏方照会中国,单方面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随即是中苏论战,打嘴巴仗。

  这个时候,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天灾人祸的三年困难时期到来了!

  这一凝重的气氛,也笼罩了毛泽东那充满诗意的笔端:“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

  对这一切,应该怎么看?怎么应付?在毛泽东心目中,不啻是对人们的意志和信心的考验。

  1958年11月10日,新华社编印的第2504期《参考资料》送到了毛泽东手上。这类内部简报资料,是他了解国内外信息的重要渠道。他平常的一些指示,就是读了这类材料后在上面写的批语。在这期《参考资料》中,以《美官员竭力诬蔑我人民公社运动,但承认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并说南十分注意这一发展》为题,刊载了合众国际社的电讯。其中说:“毛泽东已经使他的国家野心勃勃地执行过去从来没有执行过的共产主义原则。这比苏联曾试过的任何办法要厉害得多,而中国的统治者们的成败取决于这个办法是否成功。”“毛泽东正在孤注一掷,看这个制度是否能养活这个国家。鉴于一再发生的旱灾和水灾――这些灾害已经使中国的饥荒,几乎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这是一种冒险的计划。”“这位共产党中国领袖正在把社会组织成最有效的生产单位――在纸面上。但是他也是在把潜在的反革命基础聚集起来,在事情不顺利时推翻他。这个制度的成功或失败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地超过中国的疆界。南斯拉夫的 ‘民族主义的,共产党人,正如渴望从莫斯科获得较多的自由的东欧卫星国家的共产党人一样,关切地注意着这一发展。”

  合众国际社这则电讯的意思,中国的安危存亡,系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成败。但它的结论是明确的,这是“冒险的计划”,而且使“反革命基础聚集起来”,很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毛泽东在上述几段话下面划了横线,有的还作有着重号,以示注重。这是他读文件材料的习惯。

  像往常那样,自然还应有些批语。不过,这次不同。他含蓄地在这则电讯旁边,写下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

  高髻危冠宫样装,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这首诗题为 《赠李司空妓》。是当时任苏州刺史的刘禹锡赴吴台时,扬州大司马杜鸿渐设宴招待,命妓侍酒,歌唱一首《杜韦娘》(曲名),刘在席上有感而作。毛泽东引此诗来评合众国际社的电讯,粗看似费琢磨,细读则觉他是举重著轻地作了回答――我们搞的旨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本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却让别有用心的人痛心断肠。

  这个意思,毛泽东不久便明确的说了出来。也是新华社编印的 《参考资料》,在1958年11月14日的第2513期上,刊载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西雅图商会发表的一个演说,其中对中国的集体劳动和公社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在11月28日于武昌召开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前夕,毛泽东找来杜勒斯的这篇演说,在其各段内容前重拟了几个标题,其中便有:“杜勒斯批评我国的人民公社”、“表示他对我国大跃进感到恐慌”。然看指示,把这份演说印发中央全会的与会者。

  毛泽东1946年8月6日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2年后,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期间,他觉得有必要重申这个论断,因为尽管多年前“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看来还有一些人不通,我们还得做些解释工作”。这些人为什么还想不通呢?因为我们面临着新的困难,新的挑战。

  12月1日深夜,毛泽东奋笔疾书,赶写出两千来字的《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除重新强调“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外,还说:历来的经验证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尽管曾是“活老虎,铁老虎,真老虎”,但是,“它们终究转化成了纸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写罢,他又给负责中央日常事务工作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封信:“小平同志:写了一篇短文,请你看一下,如以为可用,请印发到会各同志。”

  当然,毛泽东不是单纯的乐观主义者,当时的形势也不容过于乐观。辩证法大师毛泽东深知此点。在这篇印发八届六中全会与会者的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生哲学课题,告诫人们:

  一点不怕,无忧无虑,真正单纯的乐神,从来没有。每一个人都是

  忧患与生俱来。学生们怕考试,儿童怕父母有偏爱,三灾八难,五痨七伤,发烧四十一度,以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之类,不可胜数。

  这似乎是不关痛痒的泛泛之论,其实深有所指。所指,就是中国形势的发展有两种可能性“在写这篇文章的头10天,即11月21日,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就给党的干部们打过“预防针”:“我是怀疑派,……杜勒斯、蒋介石都骂我们公社要亡国,我看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总有两种可能:一亡,一不亡。当然,亡是暂时的。”又说:“食堂、托儿所可以垮,公社不可以垮。我看什么时候都有两种可能性,一好,一垮。”

  12月9日,在中央全会的讲话中,他把“两种可能性”的话挑得更明:

  公共食堂、托儿所、人民公社,巩固和垮台两种可能都存在。垮台是部分的和暂时的。党的巩固和分裂,都可能,小分裂是必然的,几乎每天都有,无此不能发展。大分裂也有可能。大、中分裂都是暂时的。人民共和国,或者胜利,或者灭亡,如果有灭亡的情况出现,它只是暂时的,而世界上资产阶级的灭亡,则是永久的。

  这是毛泽东留下文字的讲话提纲里的活,可见他对这个问题是多么的注重。在这段文字的结束处,毛泽东又引用了被他视为有唯物主义思想的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对现实有忧虑,但更自信。这是毛泽东当时的心态基调,也是他随后提倡“打鬼”的心理前提。

  3.“我想把不怕鬼的故事编成一本书”

  1958年这一页,翻过去了。

  1959年春,由于在西藏平叛,西方舆论大肆攻击。冰雪覆盖的北欧小国挪威,在报刊上两次登出攻击毛泽东的文章,并载有毛泽东的漫画,还在他的脸上打大白X,说毛泽东是比希特勒还希特勒的独裁者,人们可以骂神,为什么不能骂毛泽东呢?难道毛泽东比神还厉害吗?如果中国对此如何如何不眼,西方就会有一千张报纸大骂毛泽东的独裁云云。

  4月27日,中国驻挪威大使馆根据国内指示,向挪威政府递交照会抗议。有关材料送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推荐给中央其他领导人及负责新闻工作的同志阅读,还在上面写了如下批语:“我意应借此同西方不是一千家,而是一万家、十万家报纸挑战,让他们都在我的面上打白X,骂希特勒的更甚者,我认为如此极为有益,将此事闹大闹长,让世界人民注意……。这是个好题目,不应放过。”

  又说:“挪威的两次漫画及其凶恶论点都应登在人民日报,并加驳斥,引起挪报十次二十次三十次报复,和我们的反报复。”

  反观国内,1959年,毛泽东继续沿着纠“左”的思路做工作,但同时又担心由此从根本上否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他似乎要进行两面作战。

  不管怎样,鼓励志气,增强信心,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应付国际压力这条战线上。

  这年4月15日,第16次最高国务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这个国家最高级的讲坛上,通报当前的形势和党的大政方针。他说:从去年8月起,出了两件事,都跟我们有关。一个是台湾问题,一个是西藏问题。接着回忆起1958年炮击金门,打死打伤对方高级将领的事。这自然是令人快慰的,说明我们有力量,不怕打。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祖国的土地”,我们有理由捍卫,别人(美国)管不着。所以,“我看要奋斗下去,什么威胁我们都不怕”。

  说到这里,毛泽东来了灵感,古代小说里不怕鬼的故事,成为他的语言素材:《聊斋志异》里有个狂生,晚上坐着读书,有个鬼吓他,从窗户口那个地方伸一个舌头出来,这么长,它以为这个书生就会吓倒了。这个书生不慌不忙,拿起笔把自己画成张飞的样子,画得像我们现在戏台上的袁世海的样子,然后也把舌头伸出来,没有那么长就是了。两个人就这么顶着,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那个鬼只好走了。《聊斋志异》的作者告诉我们,不要怕鬼,你越怕鬼,你就不能活,他就要跑进来把你吃掉。我们不怕鬼,所以炮击金门、马祖。这一仗打下去之后,现在台湾海峡风平浪静,通行无阻,所有的船只不干涉了。

  一番话,说得人们哄堂大笑。据讲话现场记录,有六处注明:“笑声”。

  这是毛泽东在郑重的会议上,第一次讲不怕鬼的故事。

  这里说的是 《聊斋志异》里一篇叫《青风》中的片断。讲有一个叫耿去病的书生,借住在朋友家里时,听说有一间屋子时常有鬼出没,他不怕,偏要去住。于是,“生乃自住,读于楼下。夜方凭几,一鬼披发入,面黑如漆,张目视生。生笑,染指砚墨自涂,灼灼然相与对视。鬼惭而去。”毛泽东讲起来,就生动多了。

  一切敌人、对手和困难,都属于“鬼”,只有不怕它,才能战胜它、克服它。在此期间,毛泽东在不少场合反复讲不怕鬼的故事,旨在鼓舞人们的志气。

  1959年5月6日,中南海紫光阁。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在这里会见11个兄弟国家的访华代表团,以及这些国家的驻华使节。这是个高规格的会见。3月份刚发生了西藏分裂分子的武装叛乱,中印关系也陡然紧张,这是兄弟国家所关心的问题。毛泽东、周恩来、陈毅也是要借此机会向国际上表明中国的态度。在会见中,周恩来、陈毅向外宾详细介绍了西藏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武装叛乱的经过,介绍了中国的立场。在介绍得差不多的时候,毛泽东说:已经讲很多了,我再讲你们的肚子就要饿了。

  但他还是不失时机对中国的态度及中印关系做了总结,他的话别具一格:世界上有人怕鬼,也有人不怕鬼。鬼是怕它好呢,还是不怕它好?经验证明,鬼是怕不得的,越怕鬼就越有鬼,不怕鬼就没有鬼了。今天世界上鬼不少。西方世界有一大群鬼,就是帝国主义,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也有一大群鬼,就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反动派。

  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特别说到:中国小说里有一些不怕鬼的故事,我想你们的小说里也会有的。我想把不怕鬼的故事、小说编成一本小册子。接着又讲了《聊斋志异》里耿去病夜读,涂面伸舌与鬼相视的故事。

  毛泽东对自己提出的不怕鬼的话题,似乎特别感兴趣,四天后,5月10日晚上,他和刘少奇、周恩来、彭真及一些民主党派领导人,又专门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了民主德国人民议院访华代表团。自然又谈到西藏问题,以及中印关系。毛泽东说得很轻松,他认为发生这些事,都是很自然的。有好处,可以让全世界看看、想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说:“所以我们应该欢迎并迎接这种挑战,不要花多少力量就可以还击,不要用十个指头,用几个指头就行了。我对朋友们说,不要怕鬼,鬼是这样的,越怕它,它就越多;不怕它,它就没有了。你们德国文学中有无这种材料,说明有人怕鬼,有人不怕鬼?”

  不等对方国答,毛泽东偏头间特意取了一个中文名字的大使:“最近在紫光阁接见外宾时,我讲了不怕鬼的故事,大使听见了吧?”

  这位大使说:“我和我们的访华代表团在中国过完‘五一’节后,到蒙古、朝鲜去了,这才回来不久,所以没听见。”

  毛泽东接着说:“马列主义教我们别怕鬼。资本主义这个鬼确有其事,不过不要怕,希特勒是大鬼,蒋介石这个鬼也不小,在他以前还有袁世凯、满清皇帝等鬼。”

  言下之意,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任何鬼都是可战胜的。

  5月13日,外交部办公厅把毛、周、陈5月6日的谈话整理打印了出来,分送有关中央领导。毛泽东把自己的那一份批给江青看,特别要她注意第13页,第13页上正是毛泽东讲不怕鬼,井说要把中国小说和故事里不怕鬼的内容,编成一本小册子的那段话。

  这说明,在1959年四五月份,毛泽东就在考虑并提议编选《不怕鬼的故事》了。

  他说到做到。指示当时的一位中央书记处书记,让他落实这项工作。这位领导把编选该书的任务交给了当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文学研究所,并由所长何其芳具体负责。到这年夏天,《不怕鬼的故事》便基本编成了。

  该书主要选自晋人作的《列异传》,晋朝裴启的《语林》,刘宋时刘义庆的《幽明录》,唐朝戴孚的《广异记》、牛僧儒的《玄怪录》、裴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