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庄的深夜,万籁俱寂。毛泽东在小油灯下奋笔疾书。当他写完“斯大林”三个字的时候,停笔沉思,推开了窗户――
1948 年4 月。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
此时虽说已是春季,可是西伯利亚来的一股寒流,却使气温下降,出现了“倒春寒”。吐出嫩芽的柳枝,在寒风中挣扎摇摆。鲜艳夺目的桃花,经不起霜冻的袭击,花蕊凋谢,纷纷飘落。连那迎春飞来的燕子,也都钻在新筑的窝巢里,瑟缩着身子,不再去飞舞鸣叫。
然而,城南庄的军民却还是那样的热情洋溢,精神抖擞,沉浸在革命的热流和胜利的欢乐中。这里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所在地,聂荣臻司令员带领广大军民,不仅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解放了大片国土,而且于4 月13日,迎来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
毛泽东是从陕北转战而来的。在陕北转战中,他带领西北军民,接连打胜了青化贬、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大战役,歼灭了胡宗南部的主力,然后东渡黄河,经五台山来到这里。村里人听说毛泽东来了,像欢迎救星似的,敲锣打鼓,扭着秧歌,热烈欢迎。毛泽东住下了,他们又想方设法做各种好吃的东西招待他,有的送来了鲜美的羊肉,有的送来了香甜的米酒,还有的蒸了高大的焘糕,表示对领袖的敬意。毛泽东在这里召开了几次座谈会,并参加了华北党政领导人会议,部署华北解放后的工作,为了迎接全国革命胜利的到来,毛泽东日夜奋战。
这天夜晚,月色朦胧。全村的灯光先后熄灭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渐渐地进入了梦乡,只有靠近北边的那两间平房里,仍然灯光明亮。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坐在灯下奋笔疾书。一支普通的毛笔,在他的手里,时而如蚊龙出水,时而似彩风飞舞,把他那闪光的思想、英明的决策和指挥的艺术,挥洒自如地落在了纸面上。然而,当纸面上出现了“斯大林”三个字的时候,那支毛笔突然停住了,呆滞了,久久不再挥动。
斯大林,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当时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他带领苏联人民艰苦奋斗,把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还力挽狂澜,带领苏军打败了希特勒法西斯的疯狂进攻,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了丰功伟绩。对于中国,斯大林一直关心和支持中国革命。然而近两年来,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关键时刻,斯大林却犹豫不决,甚至令人失望。首先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 年8 月,当蒋介石从峨嵋山下来摘桃子,并且提刀在手,威胁人民,要打内战的时候,斯大林从莫斯科发来电报,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要反抗,说中国不能再打内战,“要再打内战,中华民族就有毁灭的危险!”①日本投降了,斯大林却要苏联红军把中国东北的主权交给蒋介石国民党。这不是明显地轻视中国人民的力量吗?现在,美国出钱出军火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打内战,屠杀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以自卫战争打退了蒋介石的进攻,并以排山倒海之势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斯大林会怎么对待呢?苏联又会怎么对待呢?
事关重大,问题复杂。那位中年人放下毛笔,站起身来,踱着步子,反复思考着..
“喔喔喔――”
不知谁家的雄鸡高声一啼,全村的雄鸡都叫了起来,高吟低唱,形成了黎明的前奏曲。
那位中年人推开窗户,只见东方的天际露出了一片晨曦,便捻小了煤油灯,走出房门..
黎明,毛泽东沿着崎岖的山路,攀上险峻的峰巅,望着喷薄而出的朝阳,反复思考:到苏联去,和斯大林晤谈。
黎明前的山村,万籁俱寂,人们沉睡。大自然用那无边无际的夜幕,罩住了喧嚣纷繁的昨天,又用那力大无边的巨手,拉开了今天的序幕。然而,那位在小油灯下整整忙了一夜的中年人,虽未休息,毫无倦意。他在院子里活动了几下身驱,想用体育运动驱散脑海里正在浪翻波涌的思绪,让头脑得到休息。然而,不行。思想的狂涛、革命的激情和那将要诞生的新中国在他的脑海心潮中涌动,使他无法平静下来。
这时候,东方的晨曦,变成了大片的鱼肚白色。天快亮了。那位中年人看了看东方,开了大门沿着小路向村外走去。
在一旁站岗的两个警卫员,忙将此情报告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兼首长俄语翻译师哲,要师哲去劝首长回来。师哲摇了摇头,没有去劝,带着两个警卫员,悄悄地跟在首长后边,漫步向前,保护首长的安全,但又不把他的思绪打断。
谁料,那首长越走越远。他好像在思索着什么问题,无目的地顺山路走去,过了一条小河,又向山上爬去。山坡,越来越陡;小路,越走越险。那首长不怕山陡路险,奋力攀登。突然,一条数十丈高的石崖,拦住了去路。小警卫员对师哲说,“你瞧,高崖拦路,该回来了!”
首长并没回头。他只是绕了个弯,迂回到石崖的后边,又攀了上去,把高石崖踩在了脚下。这时候,东方的鱼肚白色变成了瑰丽的朝霞,天已大亮了。那首长站在高山之巅,望着晨光、朝霞、群山,高兴得仰天长吟: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风景这边独好。
..
晨光、朝霞、峻岭、蓝天,把诗人映衬得清晰,自然。使人们看清了他的轮廓:
他,一个农民的儿子,从湖南那穷乡僻壤里走出来,到工农群众运动中去,读无字的书,学马列主义,探索改造社会的“本源”,穷究宇宙万物之真理,领导工人斗争,发动农民运动,创建革命军队,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历尽千难万险,打出了一片红彤彤的江山。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批判了孔孟之道的封建糟粕,揭露了资本“自由”的吃人本质,摒弃了苏联的教条模式,实事求是,锐意革新,将农村作为革命的基点,把农民作为夺取政权的主力,使那些所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惊讶不已。
他,伟大的军事战略家,身经百战,深谙韬略,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战争全局,但从不干涉下属的战术部署。他善于集中兵力,出奇制胜,用“小米加步枪”,一个又一个地战胜那强大的敌人,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个奇迹。更令人惊奇的是,他在枪林弹雨中奋战了数十年,战胜了强敌数百万,骁将上千员,而身上竟没有一支自卫的枪!
他,不仅是哲学家、理论家,而且是诗人和艺术家。他深入浅出,能把宇宙万物变化的奥秘讲得风趣而明白。他的诗词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意味无穷。他的书法遒劲飘逸,任意挥洒,力透纸背。他的艺术造诣和语言艺术使他的领导思想、军事思想、文艺理论都熠熠生辉,魅力无穷。
他――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绝不是神。他遭过挫折,犯过错误,受过处分,有过苦恼,特别善于从自己和别人的错误、挫折中学习,使自己聪明起来,少犯错误。但现在――1948 年4 月的这天夜晚,他正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思考之中,抉择之中,然而,此时经过过河、爬山、登高、望远,特别是看见那一轮红日光芒万丈,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他那紧锁的眉头舒展了,慈祥的脸上绽出了笑容,此时,他那宽阔的前额上那几条淡淡的皱纹,渐渐地隐去了;丰满的鼻子上方,那一双明亮的眼睛,更显得炯炯有神、明亮而深邃;厚厚的嘴唇露出了憨厚、宽容的笑意。
一阵阵晨风吹来,吹乱了他那满头长长的黑发,抖动了他那宽松的裤子和带有补钉的灰布上衣,而他那魁悟的身躯,高大的身影,却迎风挺立,纹丝不动。
师哲走上前来,见毛泽东神采奕奕,满面春风,知道他的思考已经告一段落,有了新的打算,便问道:
“主席,是什么事使你一夜没有睡觉?”
毛泽东没有正面回答师哲的问题,却反问道:“师哲同志,我想尽快到苏联去,和斯大林同志谈谈,你以为如何?”
问题提得太突然,竟使师哲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他记得1947 年10 月上旬,毛泽东转战到陕北佳县神泉堡的时候,曾要他陪同斯大林派来的苏联医生阿洛夫到神泉堡,询问过苏联的一些情况,并且把中共中央自3 月撤出延安以后至沙家店战役结束期间的国内局势的变化作了介绍和分析,接着,又亲自给斯大林写了一封较长的信。在那封信中,毛泽东对中国解放战争总的形势以及陕北、山东战况作了描述和估计。毛泽东写道,虽然国民党对山东的压力仍然很大,但形势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已形成了对我比较有利的局面。在陕北,由于我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的胜利,敌人已没有力量进行大规模的进攻了。“总之,解放战争已有了很大转折,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47 年12 月下旬,党中央在陕北杨家沟召开了十二月会议,重点是解决敢不敢胜利的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在会议期间,毛泽东根据报告的要点,给斯大林发了一份电报,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电报从军事原则、土改政策、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各方面阐述了中共的政策,最后一段分析了国际形势,明确指出:“我们自己的命运完全应当由我们自己来掌握。我们应当在自己内部肃清一切软弱无能的思想。一切过高估计敌人力量和过低估计人民力量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②
师哲斟酌再三,回忆说:“我记得主席去年在陕北给斯大林发的两份电报中,已经把我党的观点和解放战争的情况说清楚了,虽说没有正面批评斯大林的观点,但有些话也是很有份量的。”“哦,什么话?”毛泽东明知故问。记忆力很强的师哲当即答道:“开宗明义的活份量就重;后边的,‘我们自己的命运完全应当由我们自己来掌握’,份量更重;至于肃清内部的软弱无能思想和批评‘一切过高估计敌人和过低估计人民力量的观点’的话,几乎是有所指了。”
毛泽东笑了。他说:“你的记忆力真好!不过,你似乎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师哲反问道:“我还不明白,主席要去苏联,准备和斯大林谈什么问题?”毛泽东朝东方一指,幽默他说:“要谈谈这东方日出的问题。”师哲抬起头来,巡着毛泽东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轮红日,喷着万道金光,已从东方升起;薄云低雾全被染成了瑰丽的彩色;山川大地,披上了金色的光芒,显得更加娇美。然而,当时他并不明白,“这东方日出的问题”是个什么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和斯大林谈这个问题?直到新中国诞生后,特别是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和斯大林晤谈之后,他对毛泽东这句话的深刻含意,才有了确切地理解。
然而,东升的太阳,并不管人们理解不理解,赞成或反对,它都会按照它自己的轨道,冲云破雾,越升越高,把那金色的阳光洒向了人间,照耀着大地!
望着这日出美景,毛泽东笑了。
注释: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 年4 月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4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