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贺怡离开沈阳不久,贺子珍又想起要给毛泽东写信。她想亲自告诉毛泽东,她多么希望女儿重新回到她的身边,于是她提笔给毛泽东写了第二封信。
1951年夏,毛泽东和李敏一起翻看影集。不过,贺子珍在信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要李敏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信中说:主席,娇娇和岸青到你那里去了,我一个人感到很寂寞。我相信,你一定会把他们教育好的,这不用我说,我的工作很好,身体好一点。请你多注意身体。
毛泽东这时仍然没有直接给贺子珍回信,但她很快收到女儿李敏的来信。这是李敏用中文写的。信中说,“亲爱的妈妈,你好。我在爸爸这里很好。您想念我吗? 我也想念您。爸爸问您好,希望您保重身体。”
从此以后,李敏给贺子珍的信写得很勤,一个月差不多要写两三封。由于李敏的中文水平不高,信中的话语不多,但贺子珍收到李敏的信后,总是非常高兴,翻来覆去,看个没完。接到李敏的来信后,她悬挂着的那颗心,似乎安定了。
随着江南一些城市的解放,原来很多在东北工作的干部,都纷纷被安排到新区去工作。贺子珍受此影响,也想南下工作。这时,贺子珍在井冈山时就相识的老战友谭震林,热情邀请她到浙江去工作。她很快答应了,于是乘火车南下,直奔杭州。
她到杭州后,组织上安排她担任市妇联副主任。
正当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时候,没多久就传来了她妹妹贺怡在赣州附近翻车身亡的噩耗。贺子珍听到了这个消息,真是痛不欲生。她很清楚,妹妹不顾安危连夜赶路,为的是想赶在上任之前,找到在江西失落的小毛,这全都是为了自己。
当她得知贺怡的两个孩子在这次事故中受了伤,其中的一个伤势还很重时,马上请假赶往上海她哥哥贺敏学的家中,悉心照料两个受伤的孩子。
然而,贺子珍没有想到,杭州市妇联的工作,成为她在参加革命后的最后一个工作岗位。当贺怡的两个孩子伤愈以后,贺子珍就没有什么事做了,她不大愿意再回到杭州去,希望留在上海工作,但是上海市委只负责给她发工资,却不肯安排她任何的工作。
从此,她就变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大闲人。
没有工作的她,整天沉浸于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之中,这不利于稳定她的情绪。
不过,自从李敏来到毛泽东的身边后,每到寒假,毛泽东都要打发李敏去看望她的妈妈贺子珍,让她们母女俩每年能团聚一次,以慰藉贺子珍对女儿的思念。而每年暑假,毛泽东则把李敏留在身边,陪伴自己。
此时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又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党政军事务压在身上,加上建国初期进行抗美援朝、土改和三反五反等运动,使他的工作十分繁忙。尽管如此,当李敏每次启程赴上海时,毛泽东都要亲自为李敏打点行李,嘱咐警卫员购买北京的土特产品让李敏带去。其中有水果、燕窝、蜜饯、茯苓饼,还有“六必居"的酱菜,大包小包,直到李敏嚷嚷拿不动为止。
同时,细心的毛泽东还每次都让李敏带足回来的路费,以及在上海期间的伙食费和零花钱。有时,毛泽东还捎去专门为贺子珍购买的东西,如为她治病的药品,外国朋友赠送的名烟等。
在上海的贺子珍见到女儿后,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她是盼了一年才盼到女儿的到来,看着已经长高长大又水灵的女儿,她真是百看不厌,高兴得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
而李敏,一见到妈妈,也有说不完的话。好在现在她已经能够较熟练地用汉语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了。
看过女儿从北京带来这么多东西,对于从来没有进过北京城的贺子珍来讲,似乎每一样东西都是十分新鲜的。
李敏到上海后,按照爸爸的安排,住进了东湖宾馆一个专为毛泽东准备的套间里。她早上起床,吃过早饭,带着寒假里要复习的功课,到妈妈那里去。到中午要吃饭了,回宾馆去吃,下午再到妈妈那里去,晚上再回来吃饭睡觉。
贺子珍虽然想留女儿在身边住,以便母女俩多些相聚的时间。但是她没有说出来。一是因为毛泽东替女儿安排得很周到,她不想改变它;二是她住的地方太窄小了。她在上海,住在天平路一栋两层的小楼房里。房里住有哥哥和妹妹的子女。一共四间房间,贺子珍只住一间,李敏要住进来就更挤了。
整个寒假,贺子珍每天最高兴的时刻,就是听女儿讲她在爸爸身边的生活和故事。听了女儿的介绍,又看到李敏在各方面的进步,贺子珍又一次产生了对毛泽东的感激之情。她想写一封给毛泽东表示感谢的信,就同哥哥贺敏学与嫂子李立英商量,用三人的名义写了一封信。此信由李立英执笔。
信中的内容大概是:娇娇回国后,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现在不但会说了,而且会用中文写信,这都是毛主席教育的结果,我们感谢主席对娇娇的大力栽培。
这一次,毛泽东改变了原来不直接给贺子珍回信的做法,很快回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希望贺子珍保重身体,顾全大局,多看看社会主义。
贺子珍看了后,明白了这封信的言外之意。而贺子珍自己也是这样要求的,顾全大局,不给毛泽东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