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舒群从五台山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寇炸毁的废墟中拣得莎土比亚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仲夏夜之梦》4册名著和《石索》、《三希堂残帖》各两卷,他如获至宝,欣喜若狂,立即带在身旁。行军途中,朱德总司令曾多次通令轻装,他始终爱不释手,宁肯将别的物品丢掉,也舍不得“轻装”这些“珍宝”。后来辗转到了延安,经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秘书长朱光引见,舒群终于见到了他昼思夜想的毛泽东。毛泽东爱才如命,虽与青年作家萍水相逢,却似敌人邂逅,竭诚欢迎,殷勤款待。一瞬间,舒群为之感动,不禁爆发激情,将挎包内未曾释手的那4册名著、两卷字帖,竟一股脑地掏了出来,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连连称好,哪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把将莎翁的4册名著夺了过去。于是两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舒群手足无措,连忙调停,结局是平分秋色,朱光强行夺走了《奥赛罗》、《李尔王》,和《石索》碑帖。毛泽东也从此认识了这位慷慨送书的青年作家舒群。
1942年初,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党中央决定对《解放日报》实行改版,“由不完全的党报变成完全的党报。”副刊是《解放日报》重要的版面之一。它起着繁荣文艺创作、交流学术思想、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向广大军民传播知识的重大作用,因此受到毛泽东的极大关注。在报纸改版过程中,毛泽东亲自指导,躬身实践,对副刊也作了重大的改革,在此期间和舒群接触频繁。
副刊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撤销《文艺》专栏刊头,改第四版为各种综合性的专刊。《文艺》专栏主编丁玲调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凯丰同志派舒群担任副刊主编。时年29岁的舒群,面对包罗万象的综合副刊,提出不能胜任,他说:“一个编者也应该有多方面的才能。可是在我们,又多半是作家兼任编者,那就难上加难。”针对这一问题,毛泽东耐心地做舒群的思想工作。毛泽东说:“要找这么完全的人,这么有能力的人,你给我介绍一位。难道没有这么一个人,综合性的副刊就不办了吗?全能的人,现在没有,将来也不能有。你编文艺副刊,文艺副刊是个点,也是个面。因为你是搞文学的,所以文学是你的点,文艺是你的面。你也要由点到面嘛。你编综合性副刊,文艺是你的点,社会科学就是面了。都是先点后面,从点到面嘛!先文学的点,后文艺的面;先文艺的点,后社会科学的面。而反过来又会促进点,使点深化。只要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由点到面,你就一定能胜任这项工作。”毛泽东关于学习知识的辩证法和切实的经验之谈深深教育了舒群,使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为办好副刊,毛泽东还帮助舒群组稿。事前,毛泽东约舒群商拟证稿名单,前后两次,一次在窑内,一次在院中,共写两份,而以第二份为定。第一份名单,在毛泽东9月15日给凯丰的信中提到:“解放(指《解放日报》)第四版缺乏稿件,且偏于文艺,我已替舒群约了十几个人帮助征稿,艾、范、孙雪苇及工、妇、青三委都在内。青委的冯文彬,拟每月征6000一10000字的青运稿件,不知能办到否?”第二份名单列在9月20日毛泽东亲自起草的《〈解放日报〉第四版征稿办法》中:
(一)《解放日报》第四版稿件缺乏,且偏于文艺,除已定专刊及由编
辑部直接征得之稿件外,现请下列各同志负责征稿:荒煤同志:以文学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2000字。江丰同志,以美术为主,其他附之,每月8000字。此外并作图画张庚同志:以戏剧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0000字。柯仲平同志:以大众化文艺及文化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2000字。范文澜同志:以历史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2000字。邓发同志:以工运为主,其他附之,每月8000字。彭真同志:以党建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5000字。王震之同志:以戏剧为主,其他附之,每月5000字。冯文彬同志:以青运及体育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2000字。艾思奇同志:以文化及哲学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0000字。陈伯达同志:以政治、经济、国际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2000字。周扬同志:以文艺批评为主,其他附之。每月10000字。吕骥同志:以音乐为主,其他附之,每月5000字。蔡畅同志:以妇运为主,其他附之,每月5000字。董纯才同志:以教育为主,其他附之,每月8000字。吴老:以语文为主,其他附之,每月5000字。以上共149000字。(二)各同志担负征集之稿件,须加以选择修改,务使思想上无毛病,文字通顺,并力求通俗化。(三)每篇以下超过4000字为原则,超过此字数者作为例外。(四)如每人征集之稿件满12000字者,可在第四版一次登完。但编辑
部可以调剂稿件、分在两天或三天登完,并不用专刊名目。(五)如有不合用之稿件,由编辑部退回负责征稿人,再行补征。如由编辑部作重要之修改,则应与征稿人商量一下。
从以上征稿办法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办好党报副刊的重要观点:一是副刊稿件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思想性,对稿件“须加以选择修改,务使思想上无毛病”。二是副刊不能只偏于文艺,要带综合性。三是办好副刊必须调动办报人和看报人的两个积极性,发动全党力量来办,荟萃各界文笔,努力扩大稿源。四是副刊文章要短小精悍,力求大众化、通俗化,使它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水平。
随后,中央办公厅按名单发出了毛泽东枣园之宴的通知。舒群、柯仲平、博古结伴而行。客从四面八方赶来,相继人席,毛泽东即席致词:“诸公驾到,非常感谢。今在枣园摆宴,必有所求。”他宣读一遍《解放日报》第四版征稿办法及其具体内容,然后幽默地讲道:“俗话说,吃人口短,吃人一口,报人一斗,吃亏只这一回,但不许哪个口上抹石灰。办好党报,党内同志人人有责。责无旁贷。我想,诸仿专家、学者必然乐于为第四版负责,当仁不让,有求必应,全力赴之,取之下尽,用之不竭。”席间毛泽东给大家敬酒。大家边吃边讲,直到夕阳西沉。明月东升。最后只剩下柯仲平和舒群。毛泽东叫警卫员送来三个碗,给柯仲平、舒群,然后给自己都斟满酒。然后跟他们尽情地吃喝、聊天,夜色已浓,舒群悄悄写了一个条子,劝柯仲平罢饮归去,背着毛泽东递去,不料,给毛泽东截住了,他笑了笑把它撕掉,挽留两人继续喝下去。直到柯仲平喝到不能再喝,才算散席。柯仲平酒喝多了,骑在马上左右摇晃,终于栽下来,舒群下马搀扶,一来二去,两人都卧地呼呼大睡起来。好梦正酣的时候,被人唤醒,抬头一瞧,身边有两个警卫员,迎面则是毛泽东,还有一部汽车,于是五人一起上了汽车。
从这以后,舒群不断得到毛泽东的直接关心指导,凡有转载,均经毛泽东亲笔批示,倘有社长博古审而难定的稿件,均由舒群携稿面呈毛泽东。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经过舒群和副刊编辑人员的集体努力,副刊面貌力之一新。各类作品与工农兵火热的生活日益接近起来。1943年4月25日秧歌剧《兄妹开荒》的发表,成为副刊初见成果的代表作。经过文艺下乡运动带来了文艺的繁荣,极大地丰富了稿源,一大批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如马可的《夫妻识字》,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西戎、马烽的《吕梁英雄传》,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丁玲的《田保霖》,欧阳山的《活在新社会里》,姚仲明的《同志,你走错了路》,以及古元、力群、彦涵的木刻等等。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前,毛泽东曾找许多作家谈话,调查研究,了解文艺界的情况,舒群也被荣幸地找去谈话,4月13日,毛泽东给舒群写了一封信,请他搜集反面的意见,信中写道:
舒群同志:前日所谈关于文艺方针诸问题,拟请代为搜集反面的意见(各种各色)如有所得,清随时示知为盼!毛泽东四月十三日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毛泽东给舒群又去一信,请舒群帮助走访各种不同的反映。
解放后,舒群就有写毛泽东故事的打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准备和酝酿,到“文化大革命”前他已写出30多篇近30万字关于毛泽东纪实性短篇小说,但遗憾的是大部分手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抢,不知下落。粉碎“四人帮”后,老作家又焕发了青春,他继续写作毛泽东的故事,陆续写出了9篇,连同原来遗留的两篇,结集成《毛泽东故事》,198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却了老作家的心愿。这部书不仅刻画了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也描写了他的机智、风趣和诗人的豪情。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