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jxkt011
jxkt011
jxkt011
jxkt011
jxkt011



抗日战争与毛泽东思想的辉煌①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一百年蹂躏之后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者斗争的首次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经受严重挫折后转危为安、由弱变强的重要历史契机。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革命实践的巨大发展相对应,在大革命后期和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就己初步形成的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经过抗日战争得到了多方面的展开和系统总结而达到成熟,在党的七大获得全党拥护,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飞跃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阶段,是毛泽东思想走向辉煌灿烂的重要历史阶段。这里从思想史的角度作些论述。

  一、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巨大发展的背景、墓础和原因

  还在抗日战争前期,毛泽东就认为,中国革命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应当出理论家;马克思主义是空前而不绝后,“说中国不能出马克思,我不相信”,将来会有马克思的“儿子”、“孙子”、“孙孙子”的“新马克思主义”。

  ①“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那时,毛泽东虽然自认为他对马列理论的把握还没有成熟。不宜宣传,但是到了抗战后期,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被全党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殊的、完整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是

  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毛泽东思想在八年抗战时期能够得到如此巨大的发展呢?其背景、基础和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革命的曲折路程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规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有了更为深刻和完整的认识,为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之”字形,而不是“一”字形。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战争,中间经过了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他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实际领导地位,使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走向辉煌有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毛泽东通过对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反思,对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历史、对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回顾这段历史说:“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经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③

  中国革命的规律是什么呢?到陕北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以后。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长时间研究。在他的著作中,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多次讲的中国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就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实践规律。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来看,这就是对中国革命客观规律的揭示。他详细地论述关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诸如中国现代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这就回答了中国革命的规律问题。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曲折路程为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实践经验,因而是毛泽东思想获得大发展的重要历史基础。

  第二,抗日战争的复杂矛盾关系和党在抗日战争的多方面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获得巨大发展的现实土壤。

  毛泽东思想的大发展,不仅是对以往历史经验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对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现实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社会本来存在的重重矛盾更加错综复杂、激烈和尖锐。一

  ①毛泽东1938年8月至9月对抗大毕业学员的两次讲话。毛泽东1941年9月1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

  大会议上的讲话。②《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33页。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5―826页。

  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矛盾;另一方面,国内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和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在这期间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展开。

  就国民党来说,它既与日本帝国主义存在着民族利益冲突,因而有抗战的一面;同时由于对日作战的失败和惧怕民众与仇共情绪的增长,因而又有对日妥协的一面,它的一部分军队和官吏甚至公开投降,在日本侵略者的卵翼下成立了傀儡政权。

  就共产党来说,尽管与国民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但实际上肩负着两面斗争的任务。一方面,大敌当前,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它的主要力量放在伉击日本侵略军和伪军上;另一方面,为了自卫求生,对于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武装冲突,甚至挑起的局部战争,又不能不进行反击,同时还要使抵御内阋之争不影响抗击外侮之敌。此外,还要在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开展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在使其成为抗战堡垒的同时,使之成为全国“民主的模范”,

  ①让中国人民懂得边区“是通向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的唯一道路”就国共之外的政治力量来说,在日军入侵和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各种各样的中间政治势力,从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到各种地方实力派和各种倾向的小党派,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也空前活跃起来,出现许多新的动向和组合。

  在国际上,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入侵中国,同其他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发生矛盾,它们在世界范围的争夺和矛盾也在激烈展开。尽管中华民族和其他帝国主义之间有矛盾,但为了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又有可能也有必要和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结成统一战线。社会主义的苏联在根本上支持中国抗日,但一度与德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当它与英美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时,又主要采取支持中国国民党的立场。

  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历史的异常特殊性和矛盾的异常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以深远的政治洞察力和高超的斗争艺术正确地处理了这些矛盾,在善处自己的同时善处各类同盟者,纵横捭阖,应付变幻万端的政治风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正是对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的必然结果。

  第三,抗日战争期间,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较为稳固和安定,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有较多的时间和较为便利的条件学习马列著作。这是毛泽东思想获得巨大发展的重要理论前提。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始,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它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就是在思想上的准备和理论上的修养不够。因此,尽管党在早年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艰苦卓绝的英勇牺牲精神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但由于在指导革命的理论上的幼稚,仍不能不导致严重失败。这一方面是因为那时马列著作特别是全译本的重要著作较少,不可能对马列理论作深入研究;另方面是因为中国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使中国共产党人来不及做了充分的理论研究之后再去投入革命斗争,只能是边干边学,在于中学。毛泽东说,“惟①②做事则不能兼读书”他早年读马列著作较少,深感“为荒学,甚为不安”

  ①见毛泽东1939年1月18日在陕甘宁边区的报告,1938年7月12日同世界学生协会代表的谈话。①见《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2号。②见《毛译东书信选集》第9页。

  大革命失败后,斗争环境异常艰苦,戎马倥偬,出生入死,更无条件读书。应当指出的是,他读马列书少,不等于他运用马列理论的水平不高。他读马列书有别人难以企及的优点,即善于把握真谛,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用它去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因此,在革命转折关头,他能够实现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开辟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道路,使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形势。

  但是,推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领导人,动辄以“拿本本来”吓唬人,以会背诵马列词句当资本,把自己打扮成“马列主义理论家”。他们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后,狂妄地声称“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讥讽毛泽东从实际出发是“狭隘经验论”,拒绝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排挤毛泽东出领导核心。

  为了批判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毛泽东需要用大量马列著作来武装自己,“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

  ③学。列宁主义”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尽管与日本侵略者的大小战争频繁不断,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时起时伏,但延安毕竟有了相对安宁的环境,读书条件显著改善,读书时间相对增多。毛泽东发愤读书,有时通宵达旦。凡是在延安能找到的马列著作和有关读物,他都找来读;在延安没有的,他写信请在“外面”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买来读。对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和阐释马列理论的读物,他反复地阅读多遍,作详细的批注。他不仅自己刻苦读书,还号召全党认真读书,要求全党高级干部三年读40本马列著作,并开列了阅读书目。

  抗战时期,全党读马列著作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另方面也将中国革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读马列著作花费时间最多、阅读书量最大的时期,也是他写作著述最丰的时期。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时期经过多方面展开达到成熟,走向辉煌,不能不说与他本人和全党高级干部联系中国实际大量研读马列著作有密切关系。这是其发展的厚实的理论基础。

  第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整风运动,对于推进毛泽东思想进一步成熟,建立起独特的理论体系,并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共两党关系渐趋紧张。毛泽东深感党的一些高级干部还没有完全摆脱土地革命战争后期错误路线的影响,不会运用马列主义立场与方法来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在1941年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中,新四军遭受那样惨重损失,毛泽东事先未估计到,这使他不仅对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左”倾错误,而且对抗战初期的右倾错误有了更为痛切的感受。“左”和右看似两极,但像项英那样由一个时期犯“左”的错误转到又犯右的错误,则说明“两极相通”,都源于不认识中国革命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思想方法。

  在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后,毛泽东就不断采取措施为开展整风作舆论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41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揭开了中央领导层整风运动的帷幕。1942年开展全党普遍整风。当时正值根据地进入抗战以来财政经济最困难时期。毛泽东认为,开展整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教育干部

  ③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36页。

  既可以把马列主义搞通,把主观主义反倒,还能振作精神,现在可以对付黑暗,将来可以迎接光明。历时三年的整风运动,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广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学习马列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党的历史路线的讨论,在政治上明辨了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基本是非,认清了错误路线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心悦诚服地拥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在思想作风上有了根本转变,纠正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确立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一定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这次整风运动为党创造了巨大的理论财富,既在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之后,又通过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整风运动以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党思想,既为顺利召开党的七大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倒日本侵略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毛译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获得巨大发展的主要内容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思想获得巨大发展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诸多方面:

  (一)建立起了哲学理论

  毛泽东的哲学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以来撰写的政治论著,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他的许多独特分析体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他的不少名著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但是,只有到了抗日战争初期,他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以此前写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着重从政治路线上批判“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着重从军事路线上批判“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为先导,进一步从思想路线上批判“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哲学概括,才实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巨大飞跃。对毛泽东来说,这就是实现了由萌生有特色的哲学思想到建构有特色的哲学体系的飞跃,由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飞跃。《实践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矛盾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如果说这以前毛泽东尽管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并写有像《反对本本主义》这样的哲学论文,但人们还难以将他称之为哲学家的话,那末,“两论”的创作则毫无疑问地确立了他的哲学家地位。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间的第一个当之无愧的马克思主义大哲学家。

  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之花再度盛开。最引人注目者有三:一是提出以“立场、观点、方法”为核心的“思想方法论”,第一次将马列著作中分别使用过的提法,联系起来固定并用,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传统表述。二是提出了群众路线的认识论。这不仅使长期只被视为方法论的群众路线具有了认识论意义,而且使认识论与历史唯物论融于一体,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历史唯物论基础,三是继写作《实践论》后。毛泽东继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量一切东西的尺子就是实践,“实

  ①践是考验真理的标准尺度”;在党的七大,他又提出了人所共知的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思想,后者即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

  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这“三个标准”思想的提出,从一个侧面表明毛泽东的哲学理论已高度贯通。

  (二)形成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理论

  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已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对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的丰富的军事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其核心即是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理论。

  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已阐明了基本原则。在抗日战争期间写的一系列文献,包括经他审定的1944年留守兵团《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古田会议决议。在这些文献中,毛泽东等强调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我们的原则是党

  ①见毛泽东1939年4月在延安活动分子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1942年11月关于布尔什维克化的十二条的报告。②《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96页。

  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人民军队会打仗,会做群众工作,又会生产,就无敌于天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太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这些原则表明了人民军队和其他军队的根本区别。

  对人民战争的思想,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等著作中作了重大发展。他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他批判了“唯武器论”,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他提出人民战争要建立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实行全体总动员的战时体制,要以武装斗争为主,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斗争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全面的人民战争。

  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继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著作中作了阐述。在抗日战争行将爆发之际,他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经验时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抗日战争展开后,他进而指出,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必须采取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并将游击战争提到重要战略地位,形成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基本上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他还阐发了要以局部优势击破敌人局部劣势,转而造成全局优势的作战方法,此外,他还总结了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的一系列指挥原则,将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分析得淋漓尽致。

  (三)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

  还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然形成了,但内部充满复杂斗争。特别是1939年至1941年,这是中国抗战史上各方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统一战线内外形势最为扑朔迷离的特殊岁月,毛泽东在指挥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同时,领导全党打退了国民党顾固派连续发动的两次反共高潮,这些斗争在政治上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和在指导与总结这两次斗争中写出的一系列著作,对抗战新形势下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势和变化作了分析,正确地说明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规定了同国民党开展针锋相对斗争的一系列原则、政策和策略,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

  其一是从理论和实际政策上将资产阶级区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两个部分,并进一步加以区别,从而使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把打击对象孤立到最底限度,成为包括一切还在抗日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内的全民族联盟。毛泽东对抗日形势下各阶级关系的正确分析,为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的斗争政策和策略奠定了基础。

  其二是强调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毛泽东提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相对独立性,“我们一定不要破裂统一战线,但

  ①又决不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既要巩固已经取得的阵地,还要不断发展阵地,具体办法可以“先奏后斩”、“先斩后奏”,“暂时斩而不奏”或“暂

  ①《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40页。

  时不奏不斩”,一切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置。这使共产党人在复杂的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中能保持清醒头脑。

  其三是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是三个不可分离的环节,把争取中间势力视为抗战形势发展的重要关键。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中间派占三分之一的位置;随着形势变化,要从顽固势力中分化出一部分作为中间势力对待。这对孤立顽固派,发展人民革命力量,夺取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其四是形成了同国民党斗争的一整套策略。这就是:又团结又斗争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关系,要有区别地以斗争求团结;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法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要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反共的两面政策;斗争的基点要放在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上,但要力争取时局的好转而努力等。

  (四)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提出过若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将这个理论发展成为完备形态。

  从思想史说,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抗战期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在l939年底以前,可视为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酝酿阶段,针对抗战爆发后中国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政见分歧,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及其前途,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开来,阐发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些重要基本观点。一是认为中国革命要经历多个阶段,中国目前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将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由于帝国主义存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途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一定是发展到社会主义。二是进一步分析中国革命的特点,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中国革命道路思想作了理论概括。三是提出要实现革命转变,首先必须进行好当前阶段的革命;认为中国革命如同上篇和下篇两篇文章,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四是指出民族民主革命阶段的目标就是建立自由平等的新国家,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与不破坏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原则。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陕甘宁边区在1937年和1939年先后发布了两个“施政纲领”,努力以民主制度的普遍实行来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给全国人民做出个榜样。这时虽还没有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但无论在理论的认识还是边区的实践上,都已呼之欲出。

  从1939年冬至1945年党的七大,这可视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确立和展开阶段。《〈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的发表,标志着这个理论体系的诞生和确立。在后两篇著作中,毛泽东创造性地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概念的科学内涵。这些著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说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并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背景和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目的、转变和前途等根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基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化的工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在全面阐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他指出:中国的两个革命阶段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两个有机构成部分,其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第一阶段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由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他以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的实践为基础,具体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描绘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发挥了《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对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进一步分析,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意义,强调了这个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他在六届七中全会上说,这个报告与《新民主主义论》不同的是确定了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我们要搞新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①是不可怕的,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发展资本主义是无害有益的。这个报告指出:在中国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是资本主义太少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要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它是革命的,有用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这段时间,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的另一重大发展,是特别强调发展工业、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他在一些书信、讲话中不断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日本帝国主义敢于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建立新式工业、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不能解决这些,“共产党就要灭亡”,“那马克思主义也

  ①就不灵了”,“也就是没有马克思主义”。因此,《论联合政府》写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是长期的,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充分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

  ②那只是完全的空想。”上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五)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创立后,它的领导人和活动家立即投入大革命洪流,忙于进行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没有能对党的建设理论作更多思考。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可以说是抗战以前关于党的建设的最重要文献之一。

  抗日战争开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客观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群众性的大党,以肩负起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毛泽东适时地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向全党提出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伟大的工程”的任务。《〈共产党人>发刊词》,是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理论走向成熟的代表作。该文回顾党走过的历史道路,提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整风运动实际上是全党范围内的深刻的整党运动。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创造了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一系列好方法,为把党建设成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化的党积累了宝贵经验。毛泽东的整风报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论党》,以及党的其他文献,极大地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

  抗战时期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这样四点:首先,强调党的建设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正确

  ①毛泽东1945年3月3日在六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①见毛泽东1944年8月31日致秦邦宪的信,毛泽东1944年5月22日在中共中央党校招待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1945年5月31日在党的七大作的结论。②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60页。

  地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其次,强调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努力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层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要经常以无产阶级思想去改造和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努力做到不但在组织上入党,还要真正在思想上入党。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第四,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延安整风运动在总体上实行了这个正确方针,使整风斗争健康发展,帮助和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教育了全党,增强了各个方面的团结。这是整风运动对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丰富。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经过多方面展开达到成熟,上述几个方面理论的成熟性,是毛泽东思想整体理论成熟性的具体体现。经过整风运动,全党对毛泽东思想的独特创造赞佩有加到了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认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理所当然。七大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样,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以党的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了。抗日战争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辉煌的里程碑。

  三、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辉煌的启示

  回顾抗日战争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辉煌的历史留下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也是久远的。

  第一,毛泽东思想既是政策的,也是理论的。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载体的毛泽东著作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属于政策方面的文献占很大比重(其他领导人的著作更为突出)。为什么毛泽东思想会呈现这个特点呢?这是由党的理论的性质决定的。党的理论,不能是书斋中的理论,不能是纯粹思辩的理论,而应当是作为行动指南的理论。它从党和人民的实践中来,又指导党和人民的实践。党制定的各项政策,则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双向转化的中介。一方面,理论通过政策的中介去指导人们的实践,因而政策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间环节,即理论的具体化或实证化;另方面,人们的实践经验通过政策的中介上升为理论,因而政策也是实践转化为理论的中间环节,即实践经验通过政策得到初步概括,然后升华为抽象的理论形态。一般地说,中国革命的胜利,特殊地说,抗日战争的胜利,都不是靠搬用抽象的理论,而是靠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靠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双向转化中介的政策。所以,毛泽东思想关于政策的言论的异常丰富正反映了党的理论的特点和优点。那种认为毛泽东思想仅属于政策而没有形成为理论的观点,是不懂得党的理论的性质所致,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这个问题虽然已经得到解决,但是端正对政策与理论的关系和政策对理论的意义的认识,对于今天正确评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仍是有意义的。

  第二,毛泽东思想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毛泽东思想从历史来看,是在抗日战争中成熟。但毛泽东思想作为揭示中国革命发展客观规律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会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而完全成为历史。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它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层次性,是各个方面历史的具体与历史的抽象的统一。就具体事物言,抽象(一般)存在于具体(个别)之中,两者不可分。但就理性认识言,抽象可以从具体中分析出来。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也是如此。说明历史现象的,不能不带有暂时性;揭示历史本质的,会长期起作用。因此,越是属于具体层次的,就越会成为历史;越是属于抽象层次的,就越具有久远性。具体他说,抗日战争时期的毛泽东思想就其与当时历史斗争情况紧紧相连的一些具体论点和论述而言,无疑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这个时期概括起来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及被称之为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还有上述若干基本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指导作用。毛泽东著作的许多名言、名句、名文,至今还是那样振聋发聩,针贬时弊,无可替代。这就是科学理论的魅力。正因为毛泽东思想还是现实的,所以邓小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毛泽东不能丢,“马列

  ①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回顾抗战时期的毛泽东思想,对这一点会感受尤深。

  第三,毛泽东思想既是理论的,也是方法的。人们熟悉恩格斯的名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

  ①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4页。

  ②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里讲整个世界观是方法,不仅指通常所讲的辩证法是方法,也包括唯物论是方法;不仅指辩证唯物论是方法,也包括历史唯物论是方法。正是因为这样,毛泽东不仅在最初接触马克思主义时把它当作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而且在抗战时期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他多次指出: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列宁“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

  ①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着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具体化为正确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创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方法论系统。这是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因此,毛泽东思想包括理论和方法,其中有的理论本身就是方法。

  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毛泽东在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提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按照实际情况来决定工作方针,简单他说也就是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讲的“实事求是”。邓小平认为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

  ②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还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

  ③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毛泽东思想所以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说到底就在于它的根本理论、也是根本方法――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常青的科学方法。

  第四,毛泽东思想既是有体系的,也是发展的。毛泽东思想是在抗战后期发展成为体系的。经过整风运动制定的《历史决议》,已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作了精辟分析,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刘少奇、张闻天、陈毅等发言也深刻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是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是同任何科学理论体系一样,它不是封闭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毛泽东十分强调“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他本人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在抗战时期仍处在不断发展中。因而他对待自己写的著作也采取要随历史的变化而加以修改的态度。前述对于资产阶级的认识就是如此。在1939年10月写作《<共产党人>发刊词》和12月写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初稿时,还没有将大资产阶级从民族资产阶级中区别出来,经过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这个认识发生了变化,到1940年3月以后才将这两篇著作中的相关提法作了重大修改。《新民主主义论》是他的名作,但是其中讲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并不全面,后来也作了修正。再如《矛盾论》也是这时期写的,但他不甚满意,后来公开出版时作了很多重要修改,这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发展的。如果我们将反映这个时期的《毛泽东选集》第二、三卷的文章同其原始稿一一对照,就更能看出这一点。

  说毛泽东思想是发展的,不仅仅是指它的具体观点,更主要的还指它的总体理论。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具有开放性。毛泽东思想也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如同不能要求马克思、列宁为解决他们去世后上百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①《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33页。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6页。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

  数十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一样,也不能要求毛泽东为解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国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承担了这个历史任务。它是毛泽东思想在当今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半个世纪过去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视角看,是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也是从毛泽东思想的辉煌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辉煌。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将在毛泽东思想新发展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去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伟大的胜利。

  (原载《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4期,收入本书时加了文内标题)
jxkt011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