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东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毛泽东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经常巡视祖国大江南北,深入了解各地情况,进行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期间,毛泽东来天津更为频繁。这不仅是由于天津地理位置优越,可谓京畿门户;更为主要的是由于天津是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战略地位,都十分重要,在全国举足轻重。因此,毛泽东在50年代对天津尤为关注,曾多次来天津调查研究。特别是1957年前后,他在天津视察了汽车制配厂、天津第一机床厂、仁立毛纺厂等厂,在人民礼堂向全市党员干部作重要讲话,参观天津工业技术革命等展览,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了解教育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情况。毛泽东这一时期在天津的调查研究活动,是他在社会主义时期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天津调查研究时的指示和讲话的主要精神,体现了他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外国的经验,在实践中如何开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思考和探索,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重要内容。今天,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时候,重温他的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现仅就毛泽东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最主要的内容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957年3月17日,毛泽东来到天津。当他和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谈话了解情况后,决定给全市党员干部讲话。当时,正是社会主义改造已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刚刚建立。在这种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些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的理论问题,正是这一时期毛泽东重点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也是干部和群众不甚明了和关心的问题。3月17日晚,毛泽东在人民礼堂向全市党员干部的讲话中,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明确的回答。毛泽东在讲话中,首先明确提出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主要矛盾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毛泽东在当时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是他提出和肯定,后来未能坚持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他说,过去几十年我们主要工作是搞阶级斗争,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打败蒋介石,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城市的民主改革,都属于阶级斗争的范围。从有我们这个党以来,一直到去年上半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我们党的精力主要放在这一方面。从1840年反对帝国主义的鸦片战争算起,到去年1956年就达116年之久,才把旧的生产关系改变为新的生产关系;把旧的上层建筑改变为新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主要指的是所有制。..现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①。
毛泽东的分析无疑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在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必须明确回答我们党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据此,毛泽东提出,全党的工作重点应转移。他说,全党来搞建设,学科学,跟自然界作斗争,要把中国的面貌加以改变。政治面貌改变以后,必须要使经济面貌加以改变。为了改变政治面貌,我们花了几十年时间,要改变经济面貌,大体上改变一下,跟过去有所不同,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②。毛泽东在这里十分明确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要实现工作重点转移,要全党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
毛泽东关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是他在50年代深入调查研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的结论。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对工作重点转移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他在党的八大期间曾指出,这次大会的空气,是反映人民的希望,建设工业。他还说,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③。随后毛泽东在1957年2月写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这次来天津的讲话,对工作重点转移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发挥,他是把这一问题当作中心内容讲的,讲得不仅明确,而且通俗生动,对听众有极大的感染和号召力。特别强调全党来搞建设,学科学,跟自然界作斗争,这种提法比以前更为突出。同时提出要改变经济面貌,就是大体上改变一下,也需要几十年的思想。毛泽东在这里认识到搞经济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全党干部思想上要有准备。这种思想认识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中国的人口多,底子簿,工业基础差,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改变经济面貌,非得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不可。从上述材料和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天津讲话中关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是对他在党的八大期间关于工作重点转移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然,由于国内、国际的,主观、客观的种种原因,这一重要思想毛泽东后来未能坚持,十分令人遗憾。尽管这样,毛泽东关于工作重点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包括在这一问题上毛泽东后来失误的教训,仍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党员干部要学科学,学会管理城市
毛泽东十分重视干部的学习,除了要求干部要学习政治理论外,强调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学自然科学和学会管理城市。毛泽东来天津视察时,十分强调干部学会管理城市。他在视察仁立毛纺厂、第一机床厂、汽车制配厂等单位时向陪同的市领导及工厂负责人都强调了这一问题。他在汽车制配厂与陪同的干部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农村来的,打仗,搞土改,还有些经验,现在我们夺取了大城市,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依靠工人阶级发展生产,学会管理城市,学会领导生产,做好经济工作,不这样,我们就站不住脚,就会失败的。并指着黄敬说:你这个部长(黄敬原为天津市长,当时已调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学管理城市,钻研业务,是带了头的。毛泽东谈到这里又转身对黄火青、吴德、李耕涛等说:天津是个大城市,工商业仅次于上海,你们要在这个好的基础上,把天津工商业搞好,我们要依靠工人阶级,要教育他们学文化,学技术,学政治,使他们真正成为发展生产,管理经济,治理国家的主人④。毛泽东1957年3月17日在天津人民礼堂的讲话中,在讲到要把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时,着重强调了党员干部要学科学,学会当教授,学会当工程师、技术人员,学会当医生,要跟自然界作斗争。毛泽东在讲这一问题时首先提问:在坐的有没有大学教授?大学教授请举手!台下只有两人举起了手。毛泽东说,少得可怜呀!现在有些人说,共产党搞科学不行,在医院当医生不行,在工厂当工程师、技术人员不行。这话讲得合乎事实,就是我们党内没有什么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医生、大学教授。中学里当教员的也少。毛泽东在列举了一些事例后又说,过去阶级斗争高潮的时候,我们在建设、科研、办学校方面不懂,人们原谅这方面的缺点。现在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在大学里怎么教书?医院里怎么开刀?科学研究怎么解决?..这一套我们就不会,我们才开始学习。这种情况的改变得需要一个时间,大概需要三个五年计划,至少十五年才会有一个改变。有些人认为共产党永远学不会,我看是可以学会的⑤。
毛泽东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是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全党要集中力量搞建设,需要大批懂科学、懂技术的干部,才能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因此,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的干部要学科学,要学会管理城市。只有这样,我们的干部才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
现在有一些人认为毛泽东对自然科学不重视。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实际的。毛泽东强调干部学习科学技术,由来已久。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十分重视科学技术问题。1940年,他在延安亲自参与发起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并在成立大会的讲话中提出“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的观点,他认为“要在自然界中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⑥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建国后,我们面前将是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他号召干部要学习原来不懂的东西,学习自然科学和技术,以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⑦。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毛泽东一再强调,干部不仅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而且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⑧。在1955年党的代表会议上,他在讲话中再一次要求干部为工业化,为现代国防钻研科学技术⑨。1956年党中央专门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在讲话中号召全党努力地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⑩。在党的八大的一次预备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一个十分新鲜的观点,他说,我们对新的科学技术还不懂,还要做很大的努力。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是一个政治中央,还不是科学中央,将来,中央委员会就是科学委员会了(11)。从以上所引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十分重视对自然科学的学习的。特别是1956年前后,对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为强调,这与毛泽东这时把注意力着重放在经济建设上有关。他强调重点转移,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时,也就十分重视和强调对科学技术的学习。毛泽东1957年3月在天津的讲话,因为听众是党员干部,因此他集中强调了党员干部要学习科学技术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毛泽东的这次讲话比以前讲得更为集中和突出。毛泽东关于党员干部要学习科学技术,学会管理城市的思想,是符合天津乃至全国的实际情况的,对于我们建设一支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双百”方针和中国特色
毛泽东在1957年天津人民礼堂的讲话中,还讲了双百方针和要把马列主义的原则在中国实行,就要有中国的色彩等问题。他讲这些问题的背景是这样的:
1956年是一个高奏凯歌的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即将胜利完成。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开始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从1955年开始毛泽东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在建国初期,苏联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教条主义。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在许多方面批评了斯大林,这起到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在总结我们建国以来的经验时,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觉察到我们建设中照搬苏联的经验是不恰当的,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的。因此,毛泽东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1956年初,用两个多月时间,倾听了34个部委的汇报,并去外地作了调查。在这个基础上,经过理论思索,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随后在1957年2月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光辉著作。这些都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在我国科学文化领域,也同样受到苏联学术批评中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危害。特别是在苏联遗传学、生物学界,用粗暴的方法,强制推崇李森科学派,禁止摩尔根学派。学李森科、米丘林的学说姓“社”,摩尔根的学说姓“资”。在文学艺术方面对待不同流派也有类似问题。有鉴于此,毛泽东为了推动我国科学文化领域内的自由争论空气的形成,在1956年4月28日讨论《论十大关系》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于1957年3月17日来天津讲了“双百”方针问题。他说,对于社会上许多议论,我们采取什么方针?我们应该采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在讨论辩论中去解决,分清是非。现在我们党内有一种情绪,就是用过去那种简单的方法,或者叫“军法从事”,你不听话呀,那就正军法,拉出去砍了,这是对付阶级敌人的。其实对待阶级敌人也不是那么简单,还有许多细致的方法。现在不是对付敌人,而是人民内部问题。对待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大学教授、医生等等,这个简单方法就不行了。对于各种不同的意见,在科学方面的,不论我们懂不懂,都要采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不能“军法从事”。一门科学还可以有几个学派,去争鸣,这样才能出真理。社会科学也是这样。凡属于科学方面的,都用辩论的方法,而不是用我们看不顺眼就去整一下的办法。对思想精神方面的问题,比如学习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世界观,还是无产阶级世界观,艺术方面的问题,都不能用粗暴的方法。应该采取说服,而不是压服的方法(12)。
毛泽东讲“双百”方针的主要用意,是针对我们的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解决思想方面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他是把“双百”方针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结合起来阐述的。因此,毛泽东对“双百”方针的应用范畴有了新的延伸和扩展。其主要特点是:不仅对科学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是“双百”方针,在解决思想方面的问题(包括世界观)也要用“双百”方针;用过去处理阶级斗争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不可行的,正确的方法是讨论、辩论,充分发扬民主,说服、教育的方法。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
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在党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中,如何重视“双百”方针的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如何正确处理日益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讲“双百”方针时,特别提出要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他说,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现在还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原则在中国实行,就要有中国色彩,就要按具体情况来具体解决(13)。毛泽东所说的中国色彩,实际就是中国特色。他的这一提法,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从这一时期探索的内容上来看,已经产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
(四)通过技术革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毛泽东在天津视察,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对技术革命十分关注。1956年1月12日,他在天津视察时,参观了仁立毛纺厂和天津第一机床厂。在参观中,毛泽东仔细询问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情况,鼓励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要开展技术革命。
1958年8月10日至13日,毛泽东再次来天津视察。在这次视察过程中,他对技术革命极为关注。当他得知天津市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刚刚完成展品的装饰工作,即将开幕的消息后,便立即决定参观。这个展览会规模较大,展品是工人、技术人员在技术革命中试制的新产品。毛泽东先在“东风馆”看了天津拖拉机厂试制的热轧齿轮,这是一项新技术,它是用高周波电滚将齿轮毛坯加热以后,直接用机器轧成齿轮。采用这种方法,效率比用机床提高十多倍。这项新技术也代表了当时齿轮技术革命的方向。毛泽东看后十分称赞。接着他又看了国产矽胶,这种矽胶的吸酸能力达到60%,其性能已赶上了日本、英国的产品。随后毛泽东从“东风馆”出来走进了重工业馆,先看了新产品小型拖拉机,接着在天津钢厂的产品前,听取了钢厂总工程师关于转炉炼矽钢的情况介绍。总工程师介绍说,过去有些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只有电炉才能炼矽钢,我们通过技术革新,用转炉炼出了优质的矽钢,并且冶炼时间缩短了百分之八十,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毛泽东仔细看了轧制成的矽钢片后,十分高兴。毛泽东在看了其他新产品后,从重工业馆出来,又接连参观了化工、纺织、手工业三个展览馆,对新技术产品聚氯乙烯排水管、从海水中提取的盐和纯碱、聋哑教话器、玻璃布、人造革、不用染料染出的丝绸等一一仔细观察,询问了利用新技术的情况,并对陪同人员,现场的技术人员强调说,要创造新的产品,通过技术革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第二天,毛泽东又去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参观,对两校师生开展技术革命和教育革命给予高度评价(14)。
毛泽东在这次来天津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对天津开展技术革命的情况十分关注,一再强调通过技术革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毛泽东这一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从这时起,技术革命已开始成为毛泽东考虑的重要问题。这一年的12月,他在修改《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时,提出了“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15)的思想。在1955年3月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就是钻研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研社会主义改造,钻研现代国防,并且开始钻研原子能这样的历史新时期(16)。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把技术方面的创造和革新称为“技术革命”。并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把我国建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决议中提出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建设上来之后,毛泽东对技术革命问题考虑得更多,对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重视,提出了把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上去的思想。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60条(草案)中指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以便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提出技术革命,就是让大家学技术,学科学。”“我们一定要鼓一把劲,一定要学习并且完成这个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伟大的技术革命。”“从今年起,要在继续完成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去。”(17)紧接着毛泽东在1958年1月28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整风以后,要准备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技术革命。”(18)1958年3月20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又指出:“过去我们在建设方面用的心太少,主要是搞革命去了,现在革命比较松了一口气,就要来搞建设,搞技术革命。”(19)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在思索技术革命这一战略思想时思想发展的轨迹。它说明了毛泽东从1953年开始思考和重视技术革命问题,特别是从1956年到1958年上半年,他的关于技术革命的思想逐渐成熟。这时毛泽东把技术革命问题提高到战略地位上去考虑,因此他提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1957年前后在天津调查研究时为什么特别注重技术革命问题,这是与他上述思考分不开的。他的关于技术革命的思想促使他在天津(以及其他方面)调查研究时,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了解、研究,从而获得丰富的实际材料。反过来,这些丰富的实际材料,又帮助他使这一思想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毛泽东关于技术革命的思想,从他的主观愿望上来说,就是要通过技术革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这一思想也得到全党的赞同。但是,毛泽东关于技术革命的思想,由于种种原因,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毛泽东关于技术革命的思想重新放出光辉。特别是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对毛泽东关于技术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五)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毛泽东在参观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休息时,很关切地询问了天津工业生产和技术革命出现的新情况。当陪同他参观的李耕涛市长说到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原材料供应不足,与其他地区协作也有一定困难时,毛泽东说:“应该自己想办法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首先是协作区,然后是许多省,只要有条件,都要建立比较独立的,但是情况不同的工业体系。”(20)这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当时《人民日报》以大字标题作了报道,因此,毛泽东关于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思想在天津、河北,以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呢?这是与中国的基本国情分不开的。
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因此,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分布极不平衡,门类不全,技术落后,根本构不成什么工业体系。改变这种落后的工业面貌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响亮地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52年,他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进一步提出实现工业化的总任务。随后,党中央在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又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问题。1954年5月李富春在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意见作《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断增长,才能够领导对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合作的集体经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经过逐步的相当长的时间,毛泽东提出大致15年左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标志,从数量上看是社会主义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从质量上看,要有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农业相应的协调发展(21)。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问题。在1956年党的八大的决议中,也提出了这一问题: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就是要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时间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22)。1957年12月31日,国家计委传达毛泽东关于经济计划工作的几点指示:(1)省市县都要搞规划,工业、交通、农业、商业、手工业、大专院校,培养工农知识分子,科学文化,城市规划都要搞一个象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那样的远景规划。(2)协作、联省办法,逐步过渡到经济中心,是否考虑过去的大区,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省市考虑通盘的协作规划。如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地区;以西安、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中南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等协作区域。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经济区(23)。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毛泽东于1958年在天津视察时,针对天津及河北的工业发展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独立工业体系以及工业的布局和协作等问题。至此,毛泽东关于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思想基本形成。1963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在制定国民经济的长远规划时,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了“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从这里可以看出,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工业化道路通向四个现代化的必经之途。
毛泽东关于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思想对天津、河北以及全国工业发展的道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天津市这个老工业基地,除对原有的工业基础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外,发展了冶金、石油化工、电子、汽车等新的工业部门,使天津的工业门类进一步增多,工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河北省在石家庄、唐山、邯郸、张家口等地建立新的工业区,重点发展冶金、化工、电力、轻纺、化肥、农机等工业。从全国来说,除了继续发挥沿海地区的工业优势外,在内地建立了一大批新的工业基地。这不仅使工业的门类增多,而且从地区的分布上,也更为合理。整个工业开始向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方向发展。当然,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使发展的速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毛泽东关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在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调整了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主要是:进行了以开发能源为重点的工矿业和交通运输建设;调整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的速度和比例,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了重要的地位;对现有企业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进一步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处理好老基地与新基地、沿海与内地、原料产区和加工工业集中地区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在“七五”计划中,曾对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别的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带作出规划,要求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各有特色的经济协作区网络。在“八五”规划中,对原来的生产布局又作了某些调整,如特别提出了重点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改组和改造基础工业,把发展电子工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发展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统一市场的前提下,形成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基础,以跨省区市横向联系为补充,有利于发挥地区特色和广泛开展协作的经济体系。综上所述,都是毛泽东关于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及协作区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经过40多年的艰辛开拓,毛泽东提出的,所要建立的独立工业体系,现在已经基本形成。其标志是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布局逐步合理。现在已形成了综合性的大型工业地区和工业带,主要有:沪宁杭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沿海工业带、长江沿岸工业带和陇海兰新工业带。现在中国的工业在已经形成独立的体系的基础上,正在向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结束语
毛泽东50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是他在建国后探索一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思想理论上提出的关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的思想;关于干部要学会管理城市,要学习科学技术的思想;关于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关于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要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重大贡献。当然,毋庸讳言,由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他的这些重要思想未能一贯坚持,造成了令人痛心的失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这些重要思想才重新放出光辉。
毛泽东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中之所以能在思想理论上有这样重大的建树和贡献,这是与他本身的条件和在调查研究中的鲜明特点分不开的。首先,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气魄,思想解放,勇于开拓,提出了“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就是要开拓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毛泽东在调查研究中,始终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创造和遵循的原则。第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调查研究中,深入到群众中去,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和要求,从群众中直接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条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总之,毛泽东50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中之所以能在思想理论上有重要的建树和贡献,是他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创造性的调查研究的实践,并使调查研究的成果升华为思想理论的结果。
毛泽东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他在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委会)
注释
①②⑤(12)(13)1957年3月17日毛泽东在天津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③转引自《党的文献》1991年第3期,第14页。④毛泽东视察天津汽车制配厂的谈话记录。⑥⑨(11)转引自《毛译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86年版,第108―109页。⑦《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80―1481页。⑧《新华月报》1953年3月号,第13页。⑩参见《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4号,第1页。(14)(20)1958年8月15日《天津日报》。(15)(17)(18)(19)转引自《党的文献》,1991年第6期,第15页,第12页,第13页。(16)《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44页。(21)(22)(23)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第113页,第88页,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