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方鼓动中共争夺热察,刘少奇积极响应,毛泽东信心十足
就在中共中央下决心夺取东北的同时,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发生了。那就是曾克林部不仅开进沈阳,而且应苏军之请,在沈阳建立了卫戍司令部,直接负起了警卫沈阳的责任。
由中国共产党的部队负责警卫整个东北的中心城市沈阳,这典型地反映出苏军在中国问题上本能的倾向性。实际上,尽管先前苏军碍于外交关系对八路军颇多限制,但从根本上说,他们是同情中共而反感国民党的。当时的不少报告都提到,苏军下级官兵固然纪律松弛,酗酒、搞女人,还纵容贫民哄抢日人财物,虽严加惩处,直至枪毙,亦难约束;然而,苏军的政治意识深入骨髓,普遍尊重共产党员,重视工人,知道中国有阶级敌人,提到毛泽东、朱德的名字,许多人竖大姆指。如果能够让他们选择的话,他们肯定愿意把东北交给共产党,而不交给国民党。让曾克林部接管沈阳治安,就说明了苏军的这种心态。
不过,让八路军公开进入沈阳并负责警卫,苏军无疑是在冒严重的外交风险。目前还没有任何可靠的历史文献能够说明苏军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做,但无论如何,这在当时的外交条件下绝非明智之举。因此,这种情势很快就告一段落了。
9月14日,显然是依据莫斯科的指示,苏联远东军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派其代表贝鲁诺索夫中校,在曾克林的陪同下,乘专机飞抵延安,委婉地向中共中央转达了苏方对中共军队进入东北问题的正式意见。这就是,在苏军撤退之前,国民党军和八路军原则上都不应进入东北。已经进入沈阳、大连等地的八路军,请朱总司令命令它们退出红军已占领之地区。但在非正式的谈话里,贝鲁诺索夫同意,只要军队不用八路军的名义,并且不与苏军接触,苏军将不加干涉。他同时还代表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提出,希望中共能派负责人前往东北,以便就近交涉,协调行动。
如果完全不顾及苏联当时在外交上的处境,我们似乎有理由对苏方这种冠冕堂皇的表态,特别是随后将曾克林等部硬性“请”出苏军占领区的作法表示不满。但当时的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显然并不这样理解问题,他们反而深受鼓舞。
与苏军代表谈话当天,中共中央就迅速通报了在重庆的毛泽东,同时马上组成了中共东北局,第二天随苏军代表的飞机飞往沈阳,协调一切。根据曾克林及这时胶东过海部队的报告,中共中央进一步得知东北日军遗留武器弹药甚多,苏军对八路军利用这些武器持放任态度,出关部队及新建部队已发展到万余人,均已顺利取得新装备。据此,书记处当即下令华中、华北派遣100个团的干部,从班、排、连、营、团连同事务、政治工作人员配备齐全,不带武器,身着便衣,迅速动身开往东北,并决定在延安再动员数千干部前往,“各自寻找最迅速到达的路线前进”。毛泽东得讯后也深表赞同,并明显地倾向于赞成整个战略中心依次北移的意见,提议“新四军江南各部也应准备将来适当时机渡江北上。”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考虑,也是几乎立即就被证明是正确的。
苏联大使告诫中共代表团:“在东北只能做,不能说,绝不要提东北自治与不准国民党派兵事,给美蒋借口,使苏联处于困难地位。”
16日,苏蒙联军代表克尼德涅夫中将要求八路军晋绥军区转告延安:由于国民政府依据中苏条约的规定,反对苏军进入东北三省以外的地区,他们必须退出目前占领的察绥地区。他们坚决要求八路军主力火速北开前往接收,包括他们不久后将要撤出的东北地区。他强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中共同苏联和外蒙之间的交通,以免将来国民党军队占领这些地区会再度切断双方的联系。克尼德涅夫将军表示,八路军务必全力控制这些地区,战略重心千万不要南移。如果八路军需要,他们可以秘密地提供武器方面的帮助;即使将来八路军在抵抗国民党军队进攻时受挫,也可以靠近外蒙边界,甚至撤到外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