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彦军:这件事就要做完了。我们先整理出50篇,以飨读者。下面的50篇,也争取尽快与读者见面。面对这一大堆文稿,说点什么呢?道些苦衷、说些辛苦之类的话,读者也能想象。因为现在干成一件事,都不会太容易。
思来想去,我记起了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曾说过的一句话:“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毛泽东有过敌人么?有过。恐怕最大的敌人是那个“旧制度”,为此,他率领二十世纪的已经觉醒了的最广大阶层的中国民众,干成了他自己认为平生所干的第一件事――最后建立新中国。
他有过私敌么?也许有过,比如他的妻子、弟弟、妹妹被枪杀,儿子被烧死。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恩怨当作私仇,而认为是两个对立阶级间必然搏斗的代价。他有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更多的是关心普天下受苦难的大众。
中国百姓有条纯朴的信念,叫做:“滴水之恩,当作涌泉相报”。直到今天,当人们说到“毛泽东”这个名字时,还是说:“咱们毛主席”――我看,这就是最好的报答。
然而,毛泽东的确又是一个不容易说清的人物。他建成了一个新国家,希望她长治久安,因此,他又干了他认为要做的第二件事。
这第二件事对中国人民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经过十年梦魇,实践作了回答。但事情仍然没有那么简单,所以又带来对毛泽东的一系列议论、一系列之“谜”。
吴晓梅:大学毕业分配,我有幸坐到这张办公桌前。自此,将毛泽东的文稿整理编辑出版成为日常份内的工作。总得有人去做这件事。
谁能否认他的魅力呢?他的思想博大而深邃;他乐于迎接挑战,更不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洒脱,却又常为“小人物”掬一把同情之泪;他沉着若定,有时也喜欢出人意料让人措手不及自己却在一旁微笑;他好词曲诗赋,每逢对手便高谈阔论,却脱不掉许多农家的习惯;他尝过受打击遭冷落的压抑,更感受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他不是神,却是一个非凡的人;他足智多谋有胆有识,是中国乃至国际政治舞台的赢家,但后来输给了自己……
走大街穿小巷,过闹市进书斋,一辆自行车载着我许多感慨。
四季匆匆,每天都会有新感觉。时装精品屋,证券股票交易,跳槽与“炒鱿鱼”,合资的企业独资的公司,还有广告拉锯战与物价指数……
如今,外面的世界一天比一天精彩,是不是?
如今,伏在巨人的身影底下生活,并不是所有的人所能作出的唯一选择。这是我们时代的进步。
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毛泽东。只是那个唯一的毛泽东不再醒来。只是我们拥有的今天是他那个时代的延续,这一点无法更改。
我面对着毛泽东,也面对着今天的生活。做你决定去做的每一件事并为此尽心尽力,我这样对自己说,不仅仅是这本书。
张素华:有人说,不了解毛泽东,就无法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
也有人说,毛泽东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是一本书。面对他至今还感到对他的认识和理解远远不够。
还有人说,分不清毛泽东的是与非,就迈不开现代化的步伐。
的确是这样,毛泽东既很伟大又很复杂,有时他距我们很近,有时又距我们很远。但我们必须了解他。这不仅仅因为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且因为他还影响着我们的现在。
那么怎样才能更客观更深入地了解他呢?有一天突发奇想,如果搞一部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把各位研究毛泽东的成果,通过交谈的方式,轻松愉快地反映出来,或许对人们深入了解毛泽东有所帮助,这对我们也等于上了一百堂好课。何乐而不为!次日和晓梅谈起,她说好。又找边彦军,他说成。说干就干,我们三人骑上自行车,来往于各位之间。他们谈毛泽东的情趣、性格,纵论毛泽东的成功和失误、辉煌和悲哀.